没看过原著,所以不知道是否有美化日军的情节,只是想针对电影,说一下我的理解,渡边给我的感觉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变态,可能有人不赞同,但其实,如果渡边想毁掉一个奥运运动员,其实还是很轻的,在哪个随时可以枪决战服的情况下,渡边并没有,一枪打死主角,虽说有虐待在里面,但渡边若是真想搞男主角,完全可以砍掉他一条腿,让他永远无法站起来,永远无法跑步,让他一辈子遭受折磨,也许渡边是因为受到军国主义的教育,不过我认为,在电影里的渡边还是算有人性,记得渡边也说过,我们很像,本应该成为朋友,但你是日本的敌人,这句话很现实的说明了当时的情况,另外,渡边对猪脚的酷刑,有很多的一方面我认为是在加强他自己的管理,同时也是在打击战服们的心里,如果渡边镇不住这个场子,自然也不会升职,所以,酷刑是渡边对于管理战服的一种心理战,事实也证明了,战服的确没有造反,而刨除对战服的管理,渡边在他要升职的时候,居然意外的来找猪脚庆贺,我认为渡边还是懂人情味的,猪脚没有祝贺他是因为猪脚依然心怀仇恨,这个很好理解,据说原作中,猪脚花了很长时间才放下了仇,所以我一直认为,如果渡边没有收到军国主义的熏陶,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管理者,但是他作为军国主义的管理者,无论怎样也不可能被受害者原谅,在电影里我不理解的就是猪脚被推下崴脚的情节,如果电影里,这种事情是渡边指使部下做的,一般电影在表现手法上都会是,渡边看着猪脚被推到崴脚,并且会鄙夷的眼神看着猪脚,但影片里没有,而且渡边这么大一个官职,还用的着用这么下三滥的手段?
直接让下属打断他的腿就OK了。
所以我个人觉得,被推崴脚这一个情节只是意外,渡边并不知情,但是看到战服偷懒,才会再次折磨他,举木板这一段有点假,因为看猪脚所有人都不动了,真发生这种情况就说明现场已经失控了,战服营会发生这种情况?
猪脚和渡边对着干,渡边完全可以一枪打死他,或者打断他的腿,让他一辈子都沉浸在噩梦中,但是他没那么做,猪脚累倒了,渡边跪下了,对于渡边我只能说,军国主义的思想影响的确可怕,再或者可能真的是电影有美化日军的嫌疑
题目变成这样,并不是说朱莉女神是腐女,尽管一段时间说她是双性恋,是不是颜值高的男男女女才有搅基的资本?
望天……只是现在周围腐女越来越多,已经从荧幕前,死宅的电脑前转移到了光明大前方,搅基已经成了萌点圈饭利器之一,甚至在朋友圈中有个疑似案例,都会收获关注的眼神若干若干哪,本人真是不敢相信,身边也有这样的人,难不成是被腐女世界逼出来的?
再次望天……所以在这样的腐文化影响下,诞生了很多剧情介绍没有标榜是“同性”的伪同性片,印象较深的就是《隐秘而伟大》,感觉导演很投机取巧的,知道男偶像不搅基是搅不出水花的,所以任性的又悄眉贼眼的安排了很多很暧昧的桥段,你看完要是说没看出点什么基情四射,怎么对得起导演“毫无痕迹”的作呢?
还有就是《希特勒的男孩》,这片可绝对没有标榜同性哦,可是在腐文化圈+军装党+徳粉(比如本人)这样的圈子里传唱度颇高,不自觉得就已经将它归为基情片了。
艾玛人家导演一上来就是玩深沉的,从色调到配乐,从对白到剧情,可都是压抑的不行,奈何被广大女性观众解读成这样?
不过不管怎么解读,赢得了众多受众和好评,分数一路高涨,导演就不要躲在墙角画圈圈了……再有就是这部片子,当本人看到那个小日本棍棍君的相貌之时,便已经可以预见这是个啥走向,都是潜意识里的基走向在作祟啊!
综上这三部影片,此处无基胜有基的原因有几点:颜值高,一强一弱,基本就是忠犬攻和傲娇受的标配,制服控。
所以多半发生在军营、战俘营此类地点,尤其是战俘营中全是雄性动物,又特别容易出现虐+疑似精神恋慕+折磨+悲剧+摆脱不了你的影子的情节。
典型代表《圣诞快乐劳伦斯》更是标榜了就是个同性片,大部分筒子看的时候都有混淆感,还有《生命不可承受之情》(是这个名字么??
克里夫欧文演的)讲的是犹太集中营的故事,也是白纸黑字写着同性片的。
战俘营的片子其实很多,甚至是一个专门的电影派别,可是即使作为军装党和制服控,本人还是看不下去战俘片,因为实在是太重口味,我宁愿看血浆四溅的战场实录二战时期战俘待遇又很差,比如日本对待英联邦、美国战俘那就是反人类(更何况对中国呢?
)德国对待苏联战俘貌似也很惨,对待犹太人就不用说了。
可能有点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意思在里面,虐待者与被囚禁者本身是极端对立的折磨者与被折磨者,一旦真的出现或者意淫出现个看守和战俘的虐恋情深,那种反差感和对比感十分新鲜刺激,尤其是多半是精神恋爱,悲剧结尾的话,更容易感动肺腑。
这种精神恋爱,本人总结大抵是看守在极端压抑的内心世界中,突然发现了一个很桀骜不驯或者跟自己很相近的人,然后就开始了精神恋慕和折磨中的快感。
看的几部电影反映的都是日本人和西方国家战俘的故事,日本人特殊的阴郁的长相,以及他们民族里本身的折磨自己同时折磨别人的变态因子作祟,所以作为这种看守形象出现再合适不过,同时与高大俊美,生性阳光的欧美战俘也能产生强烈对比,这难道不是攻受互补的最佳case么?
石原贵雅我不了解此人,貌似是个视觉系的乐手?
长相确实很符合,就连那么丑陋的萝卜头帽子戴着都不难看,颜值果然是一切造型的解药啊!
所以朱莉xi还是很摸准了脉络的,演员的颜值选择要符合阴柔美+阳刚美的标配,恩。
除了这些我们“不小心”看出来的腐情节,首次当导演的朱莉执导的就是我最喜欢的二战题材,尽管对日本人无感,我还是万分期待,没想到片子还没看到,豆瓣上的评分就一直处于中下游圈。
昨晚上终于看完了,感想如下:情节上类似《铁路劳工》,都是在战俘营被以某个变态看守折磨的美国战俘回忆——宽恕的过程;情怀上略像《圣诞快乐劳伦斯》,讲的是看守与战俘超越国家与阶级的或明或暗的情感;拍摄手法貌似《父辈的旗帜》,将现实与回忆通过主人公相同的动作、表情串联在一起。
而且这三部片子讲的都是太平洋战争,要不你还让美国人讲什么!!
毕竟小日本当年炸了珍珠港,直接掀了美国的屁股,而且大多数美军是在太平洋战场阵亡的,此恨绵绵啊,相对来说欧洲战场,美国人对于德国人没有太大的仇恨,在欧洲宽阔的城市街道上打仗,盟军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德国投降就是时间的问题,跟日本人打仗却是在条件一个比一个恶劣的热带岛屿上,面对各种生化危机,还要时不时提防小日本的玉碎造成的精神冲击,你说说,他们是不是对日本感情更加复杂点!?
鉴于主人公经历实在太离奇,拍摄一部电视剧的素材都够了,非专业导演出身的朱莉,选择了海上漂流和战俘生活,和运动员生涯交织的方式叙事,不少筒子反映差点拍成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过本人觉得还好,海上漂流看的挺带感,不过特别害怕出现鲨口吞人的血腥情节,不过没有,反而是徒手抓鲨鱼真是够够的这样奇幻的情节,导演都想浓墨重彩,也不无不可。
战俘营的生活凌乱琐碎,只记得掏粪——倒粪桶——掏粪——倒粪桶(重复两次),还有跟小看守的SM生活这里展的有点大,分不清主线和支线了。
结尾部分以字幕交待了后半生,是不是要拍续集的节奏??
这老头子生命力也忒顽强,要是我在战场上,宁愿自杀也不能被俘啊,除了遇到中国人,你要是落到任何一个战俘营去,真他妈是生不如死……不知道有没有讲德军战俘营的?
我承认这是腐女的惯性思维又在作祟了,还要不要尊重历史了!
摔!
在看电影之前已经看了一部分书,所以对电影的期待程度还是挺高的。
可是感觉整部电影都是导演一个人在自我感动……她捡了一些书中感人的,热血的片段,把它们拼凑起来变成了一部电影,希望电影能感动观众,但最终这电影可能更多地感动了导演自己……不管怎么说,还是觉得剧情缺少连贯性,东一块西一块的,对于主角的个性刻画和对于主角的成长只是一笔带过……四分打给这位老人的传奇经历,导演也就那么回事……
开场的空战戏很带感,先声夺人的把气势打了出来。
这一段的视觉冲击力除了源于激烈的交火,在很大程度上也该归功于机组小伙伴们的颜。
青年女导演就有这么一个好处,就是在男演员的外形方面一定是严格把关,我国的特产《小时代》也是差不多的路子,这让我这种直男癌的观众都觉得十分受用。
去年布拉德皮带弄了部关于坦克的二战题材电影,而他老婆则执导了这部打飞机的,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
就在我想着应该把这两口子请到中国来联手拍一部《舒克和贝塔》大电影以加强中美两国电影界合作时,影片却风格陡变,开始追忆起男主角夕阳下的奔跑和逝去的青春了。
我刚沉下心来准备欣赏一出体育励志故事,视线又被拉回到打飞机来了。
经历一番有惊无险的迫降,主角一行人好不容易回到了基地,屁股还没坐热,又被派出去执行搜救任务,开着刚被他们玩残了的飞机。
看到这时候我在想也许电影大体上会就这么沿着跑步+打飞机两条线交替前进,结果电影又开启了《少年派》模式。
一直都很担心那个麦克会对另外两人突施毒手,因为我最近刚看完的一部电视剧里有他扮演的变态杀人狂,汪洋大海上正是这类人群的特殊癖好发作的绝佳时机。
结果他除了不像另外两人那么正能量之外,倒也没惹出太大麻烦。
一边为鲜肉们逐渐变成肉干感到心疼,我一边想着《跑男Z的奇幻漂流》应该就是本片剧情的最终归宿了吧。
因为《少年派》就是关于寻找信仰的,而从前面的伏笔看来,本片似乎也有类似的主题。
结果在海上漂了一阵之后,主角们终于被鬼子俘获,舞台又转移到了战俘营。
于是导演掐断两根线之后扯起的奇幻漂流这条线又再次被掐断,貌似这个时候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这才知道导演在开篇时奉上的颜值颇高的小队其实只是个幌子,因为前戏结束之后这些人除了第一主角路易之外就全都不再出现了,包括我最喜欢的多姆纳尔格里森饰演的菲尔,那个原本看上去似乎要与男主角不离不弃、待在一起更加温暖的小暖男。
作为补偿,导演在提高战俘营里的鬼子兵的颜值方面又下了一番工夫,于是有了英俊且骚包的牢头渡边。
他与主角的对立是影片真正的主线。
美国佬拍关于日本鬼子如何凶残的电影,总是会让人觉得没有说服力。
原因很好理解,当年这俩都不是什么好货,他俩之间打的太平洋战争本来就是狗咬狗,所以美国人在控诉日本鬼子时就明显不如平白无故被人一顿爆捶的中国人底气那么足、那么声嘶力竭、掷地有声了。
说到日本鬼子的凶残形象,世界上再没有谁比中国观众更熟悉了,因而美国人就算再怎么往这方面用力我们也提不起兴趣来。
不过我觉得主角刚关进战俘营时有个镜头很巧妙,就是他隔着门板看到外面自己的同胞正受到虐待,自己无能为力,又惊又怒的狂吼狂叫那一段。
不少恐怖片的预告片也会用类似的手法,通过录下的观众反应来衬托影片本身的惊悚效果。
这样的侧面描写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脑补能力,同时还避免了直接展现那些令人看了会产生不适感的画面。
而片中正面展现的主角受到的虐待,除了毒打以外,大概最主要的就是骚包牢头蠢蠢欲动的眼神骚扰。
好烦呐,这货真是一点都不知道自重,难怪人家不让他上前线。
主角好不容易熬到骚包牢头升官,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时他和其他战俘们又被转移去做苦力挖煤。
在新的地方主角又见到了熟悉的身影和似曾相识的骚气眼神,“老天爷你一定是在玩我……”骚包牢头又想出了新的花样来整治主角,找了根又大又粗又硬的东西来让他举,还跟手下说如果他不举就掏出家伙射他。
主角在举的过程中,身体与那根东西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这一下子激发出了他的信念和潜力,于是高举过顶。
骚包牢头终于被主角的王霸之气折服,娇羞的打了他一顿之后,也再想不出什么新花样了,从此以后渐渐不再骚扰他。
仗打完了,日本鬼子决定带俘虏们去洗澡。
被带去洗澡以为自己死定了、结果没死、于是带着死里逃生的激动心情痛快的洗澡,影片果然又不负众望的接进来一段《辛德勒的名单》。
最后导演用字幕交代了一下主人公路易赞贝里尼在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里曲折的心路历程,观众看了无不感叹“哇这段好内涵,好想看,导演你为什么不拍?
”最后的最后是现实中的路易赞贝里尼的一段传递奥运火炬的影像记录,如很多已经看过的朋友说的那样,全片最有情感冲击力的是这个跟本片导演的功力没有半毛钱关系的镜头。
本片导演安吉丽娜朱莉这次是有备而来,她大概纵览几十部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的佳片后,经过一番分析比对,觉得自己已经提炼出这些影片的精髓,抓住了观众与评委们的脉门,只要依样画葫芦,小金人必定手到擒来。
可是她材料虽然准备的充分,却是不加细嚼就直接吞下肚,于是难免消化不良,出来的影片模仿痕迹既重,且不同风格的几段模仿之间还不能相互融合,让人看到后面都很难相信自己几十分钟之前看到的剧情跟现在在看的还是同一部电影。
这部传记片的传主路易赞贝里尼先生的人生经历实在太过丰富,以至于导演有些眼花缭乱,不知该挑哪些出来做重点展现。
结果她挑来挑去,挑了四段出来,终于还是把包含赞贝里尼先生最重大心理变化的战后的故事给挑漏了。
于是导演把这四段她自己没法强扭到一起的故事硬塞给观众之后,观众对于传主的内心世界还是只窥得一星半点。
前年科林费斯大叔主演了部《火车侠》,题材跟本片类似,而那部电影讲的恰好就是本片缺少的部分。
不过本片没有拍出这部分情节来,倒也未必完全是坏事。
因为这种主角从仇恨到宽恕的心理变化拍起来并不容易,以目前本片导演展现出来的执行力来推断,如果让她去拍后面的情节,电影只怕会显得更加凌乱。
更何况,每次看到这种剧情,像我这样的观众难免会产生一种被代表了的不忿。
毕竟,我始终觉得最有资格谈论原不原谅日本鬼子这个问题的是中国人。
我为那些能放下仇恨的英国美国的老兵感到高兴是一回事,而对用电影这样的宣传工具去展现相关情节的态度则是另一回事。
相比起本片来,上面提到的那部《火车侠》未免太过寒酸。
本片有着安吉丽娜朱莉这位有钱任性的导演,她为了让自己这部处女作显得更有看点,加入了像空战、海上漂流这样看上去颇有气势的画面。
我觉得既然她本就无心拍战争结束以后男主角战胜心魔、走向宽恕的情节,而在刻画鬼子凶残形象方面又注定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那倒不如多花些精力拍点轰炸东京、原子弹爆炸这样的大场面,正好增添一下过年的喜庆气息。
说一点题外话,我一直认为原子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与它的一系列兄弟姐妹让大国之间处于互相威慑的平衡状态,世界大战从此再也打不起来。
而日本挨了两发以此向全世界展现了这种新武器的威力,也算是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了。
和平万岁。
--更正:安吉丽娜朱莉导演处女作应为《血与蜜之地》(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397225/)感谢 @eternity(http://www.douban.com/people/58462881/)指正。
一个关于生存、抗争与救赎的故事。
主题内核不错,可被朱莉拍的比较平庸。
男主不管是和平时代的奥运长跑冠军,飞机迫降后在大洋上的漂流求生,以及后来置身战俘营中所遭受到的磨难,这些都没能深挖到人物内心抗争的源头。
想说信仰,或更广义的东西,但两头都没顾上似的,再加上阿甘、少年派、劳伦斯先生三珠玉在前。。。
只有最后一段,男主把木块高举过头顶的那声呐喊,虽然肉体不断遭受痛苦,但信念始终在巨大精神感召下不灭。
所以活着反而真的需要勇气。
晚上从办公室回来,打开电视,HBO在放去年的奥斯卡提名之一《Unbroken》。
这部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编。
一个美国大兵本来是长跑运动员,在二战加入空军为国效力,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被日本人捕获,开始了漫长的战俘生涯。
大兵被安排在日本人的煤矿里做苦力,从早辛苦到晚,还时常受到日本军官的鞭笞。
搬运煤块慢了,日本兵的皮鞭从身上划过,全本已经乌黑的身体,增加了一道又一道的血痕。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战争的结束。
有一天,日本军官让战俘们洗净身上常年积累的黑色煤渣,把美国大兵们押送到临近的小河里。
美国人以为,这就是自己的末日了。
我也想象着接下来的剧情:原本清澈的河水被他们染成黑色,接着枪响,河水又染成血色。
到了最后的时刻,美国大兵们如黑色木炭似地站在水里。
突然,象征胜利的美国飞机飞过。
大家突然欢呼起来。
旁边举着枪的日本兵也放下了枪,放松了表情。
战争真的结束了。
原本面目狰狞的日本人,在此刻也恢复了原本善良的眉目。
脱下军装,他们其实都是少年,只是战争让他们变成了可怕的杀手。
我突然想起了某次失败的面试。
面前坐着一群这个学校食物链顶端的教授们,一个教授似乎不太给面子,不停地问奇怪的问题,“你这个研究有意义吗?
我看没有”“你这个研究不能改变什么,为什么还做呢”“别拦着我,我就要继续问,到底有意义在哪?
”关于我的学科意义到底在哪,我也思考了很多年。
但是我好像被激怒了,我一直在微笑,但是我的语调很高。
我说出最后那句“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我有看到有个教授露出惊讶的表情。
大概在他们的位置上,不会有人会这样和他们说话吧。
然后我意识到,我又一次掉入了面试官的陷阱。
他们只是想看看,你到底会不会被激怒。
我不记得是怎么走出那个房间了,还好没有哭,因为外面还坐着等待下一轮面试的人呢。
面试之后也有听到过一些有关那个教授的评论,很直接,很不留情面,或者想要保护自己的学生。
不过这些似乎也不重要;自那之后碰巧看了撒切尔夫人的自传,里面年轻的撒切尔曾经面试一个职位,也以失败告终,面试官给出的理由是,“This girl has too strong personality”。
这个毫无关系的例子,也成了内心的安慰;Too strong personality,曾经以为是自己的优点,其实是巨大的缺点,是不是社会真的能允许个性强硬的人存在?
我又想起来了大学辅导员说“我看你注定被社会淘汰”那句话;还曾经反复思考是否我成长的那座小城里,大家也都不曾示弱......自己如果以后成为面试官,一定对尊重那个来面试的人,不过我得先成为能面试别人的人……也许有的人就是讨厌我这样的,the haters gonna hate, hate, hate.......这也不是第一次失败了,曾经就没当回事,这次当回事也是因为我成熟了;可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成熟的步伐是不是有点慢.......这场面试的后遗症持续了大半年,跟着我从休斯顿到武汉,从武汉回了休斯顿;从撒切尔的自传,到冯唐的小说;从早餐的麦片,到睡前的热牛奶。
我衍生出许多思考,许多自责,许多经验,许多情绪,却没有再一次的机会,来检验我是否真的学到了什么。
人生何必总是那么心想事成呢,努力了也不一定有收获,因为别人也努力了。
好在这所有的东西都停止在了这部电影里。
看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幕,我突然明白,也许以为在那个情景下,面试官只能选择对来面试的人狠一点,因为他们想选出最优秀的人,也因为,这好像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一直期待这部电影能有这样一个结尾:美国大兵们整装要回家的时候,曾经欺负他们的日本兵跑过来,拍拍他们的肩膀,说哥们对不起,当时我们是敌人,我只能选择对你们狠。
然后美国人哈哈一笑说,没关系,我能理解,现在战争结束了,欢迎你来美国玩。
喜欢西方电影,就是因为它们总是在探讨人性。
人性会有缺点,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很多人也会爆发出极端的人性。
而无论在哪种文化下,真正的成功者是能看清人性,时刻保持纯真与清醒的人。
面试官在面试时,应该有人态度好一点,有人态度差一点,所谓民间说的,有人唱白脸,有人唱红脸。
来面试的人,应该无论唱什么角,都能跟着应合。
电影的导演安吉丽娜朱莉当然不会让我随便猜到接下来的剧情。
她在影片的最后安排了一个彩蛋:故事的真实主角在八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自己心愿,在日本完成了奥运火炬接力。
周围的有许多人为他欢呼,他向日本的孩子们微笑招手。
这个战争时期他极度仇恨的国家,在和平年代也变成了友邻。
而故事的主角,脱去战俘的经历来看,也只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
看似事情真的是这样。
有些人对你不好,因为某种情况下,他就只能做出那样的反应。
某种时期过去后,利益冲突散去之后,人还是会露出善良的一面。
怎么获取这种人性的善良,也是一门学问。
既然大家都同情弱者,那么你就做个弱者吧,做个自信的弱者,或者做个骄傲的弱者。
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跟好莱坞另外一个女人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样的高颜值,同样的大高个,同样的内心强大。
所以,她们拍出来的电影,比男人更男人。
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在大银幕和杂志封面上有更多的表现,【坚不可摧 Unbroken】是她的导演处女作。
除了故事片段之间的衔接略显拖沓之外,我看不出任何的不成熟之处。
演而优则导,对于有思想的演员来说,实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个奥林匹克选手兼二战大兵,飞机意外失事,在海上漂了47天后生还,这简直就是灾难片最好的原型。
谁知道真实永远比电影的蓝本还要精彩。
Louis Zamperini可能是因为天赋太好,所以老天爷要让他经受所有的苦难来考验他的坚韧。
他和变态集中营长官渡边之间的互动,看起来处处为他心碎。
究竟有一片怎样的岛屿,才能滋养这样一些变态到无法理解的人?
【有剧透……】 Unbroken 坚不可摧。
喜欢朱莉的镜头语言电影色调剧情节奏。
5分满分可以到4+分,10分满分可以到8.5+分。
处在人生低谷什么的赶紧看打鸡血传递正能量的!!!
【另,看见好多脸熟的小哥耶!
You can take it you can make it. 同样是背景在二战时期的作品不免会想到前段时间上映的皮特的作品《狂怒》,那部电影热血激荡的成分更多,燃点满满的配乐也很戳泪点。
再看朱莉导演的这部《坚不可摧》整体的基调是一种平静的叙述Louis Zamperini的一生。
配乐恰到好处,渲染气氛但是点到即止,很喜欢这种感觉,在影院里可以静静的思考静静的跟着Louis体验他不简单的一生。
很喜欢影片开头双时间线交叉剪辑的叙述手法。
就像之前哥哥对Louis说的:“You can take it you can make it.”一样,整部电影都在围绕着这个主题,无论是Louis少年时候参加田径队的历程,还是遭遇空难后九死一生从水里出来,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等待救援的时候,还是后来被俘看到墙上刻着9名陆战队队员名字的时候,还是后来在营地被军官随意践踏的时候,You can take it you can make it. 从最开始的人生目标,到后来的宗教信仰,再到后来期盼战胜的信念,You can take it you can make it. 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样,Unbroken 坚不可摧。
去影院看的时候有很多地方都触到了泪点,后来坠机了三个人在海上的漂流,看到机长在祈祷Louis说如果能逃过此劫便终生信教那里;还有刚被带到陆地上被日军拷打逼供情报的时候;后面集中营里军官为难他每个人向他脸上狠狠打一拳的时候;当然还有举起那重重的木块的时候。
Louis眼里的坚毅不屈,令人不能忘怀。
三人在海上漂的时候,天上来的灰机是日本敌机,然而本身又被鲨鱼包围的那段很刺激!
说道这里我想起来Louis把机长Phillips头上的绷带解开随手扔进海里,那绷带上有血啊,明知道有鲨鱼还乱扔…… 想起女神朱莉在现实中宣扬的人道主义,她用这样的镜头视角,也许也是在讽刺那些虐待囚犯的军官,不然她为什么要把那个日本军官设定点有点近乎脑残的变态呢…… 在影片尾声,那些纪实的图片还有文字缓缓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特别感慨。
Louis选择了宽恕,还好,Louis还有机长Phillips晚年的生活过的很幸福,当Louis举着火炬再次来到东京的场景,眼里没有一丝的仇恨,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不过女神的导演手法还是需要再提升一些,坠机前那段的节奏很不错,后面的感觉稍稍有点拖沓了。
不过不过,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可看性还是很高的!
只是排片好少好纠结……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句话用在路易·赞贝里尼身上恰如其分。
这位传奇人物是奥林匹克长跑选手,参加二战坠机在海上漂流47天,被俘后经受日军三年的残酷折磨,高龄80之年跑步传递圣火,并在临终前见证了自传电影的完成。
然而彪悍的人生放在新手导演安吉丽娜·朱莉手里,就有点叫人掌心捏汗。
《坚不可摧》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是朱莉的导演处女作,她于2007年拍过纪录片《天涯共此时》,2011年又导出同为战争题材的《血与蜜之地》。
她的野心也异常彪悍,第三部作品就要冲击奥斯卡。
不过此举显然遇到了困境,赞贝里尼的人生实在太丰富,以至于她不知道该挑哪些作重点展示。
不过朱莉找到了应对之策,在博览了数十部同题材佳片后,她满心认为只需博采众家之长,依样画葫芦,便能拼凑出一部传记佳作。
于是在《坚不可摧》中,有经验的观众便能依次看到《珍珠港》,《火的战车》,《少年派》,《重见天日》,《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登陆之日》,《阿甘正传》,《铁路劳工》,《太阳帝国》等片的影子(在我看来,有一个镜头还颇像《雪国列车》)。
可是材料虽然充足,杂拌的过程却生硬粗暴,模仿痕迹浓重也就罢了,不同叙事线之间的衔接也大为僵硬,要不是罗杰·狄金斯的摄影由始至终光鲜夺目,真要怀疑前后段落出自不同的电影。
似曾相识倒无可厚非,毕竟冲奥电影越来越趋于一个独立的片种,同质化严重。
学院派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比如片尾打出补充字幕和人物简历。
然而,字幕本应属于锦上添花,《坚不可摧》战后赞贝里尼对日军军官选择原谅的主题升华,仅用了寥寥数行字幕就交代完毕,主角被信仰拯救也是一笔带过,均显得避重就轻。
如果结合原著,释放归国后的经历显然比战俘营受虐更有戏剧价值。
为何他能心安理得宽恕?
考虑到进入被俘后,影片基调有向“虐恋情深”转移的趋势,难道真的是“因为爱情”?
科恩兄弟操刀的剧本,重心选取上令人费解,在朱莉的导筒下,更产生一种迟滞感,尤其体现在场景的转换中。
新导演朱莉这回是被老编剧牵着鼻子走,暴露出艺术视野和叙述功底的匮乏。
全局失当,好在细节仍足够抓人。
片名《坚不可摧》,体现在汪洋漂流和战俘求生。
于前者,是颜值登天的小鲜肉们逐渐憔悴虚弱,皮肤斑驳,脸色从蜡黄到枯灰,周身瘦骨嶙峋,被迫吞食生肉,在惊涛骇浪中祈祷,头顶是日本战机,身下是漏气的皮筏和虎视眈眈的鲨鱼,并要忍受同伴的死去。
进入47天,生命像是进入了一种静止,白云凝滞不动,海水也成了死水,日舰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像幽灵,对此他们连惶恐的力气也不剩了。
此后作为重头戏的战俘生涯,进一步考验意志。
表面来看,虐囚段位并不高,无非殴打、浇凉水、大声呵斥、做苦力、跑到死、掌耳光和举重物,而且变态军官施虐时还受到下级阻力(据说该片遭致日本观众抗议,但影片恰恰表现了禽兽只是日军中一小部分,具有一定“美化”意义)。
刑罚仅停留在皮肉伤害,未能动摇战俘团结患难之情,但对求生本能的摧残却是彻底决绝的。
战俘没有生的希望——盟军战败,他们将永无天日,盟军胜利,他们又会遭到屠杀,所以此时坚持活着反倒需要真正坚不可摧的勇气。
这是影片在励志层面释放的正能量,只是客观来看,战俘营人人向死而生,赞贝里尼一角即便经受加倍虐待,仍多少显得泯然众人。
总的来说,这片子像鸡汤,没什么内涵,也没太多营养,但成色光鲜,分量够足,喝下去暖胃挺舒服。
寒冬腊月里,不寄经典之望,来上一碗无妨。
(文/方聿南)
当坚不可摧的预告片出现在视野中的时候,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的翻拍版本,但实际上真的不是这么回事。
相对于大岛渚这种风格偏硬的影片来讲,《坚不可摧》基本上是追寻原作完成的一本电影。
而且,安朱在选角方面还真是大大的良心了一把,基本上把市面上能搜寻到的小鲜肉都搜到,就连视觉系的石原贵雅都统统收罗账中,还找来科恩兄弟捉刀剧本,不得不让人感叹安朱的影响力和战略型的眼光。
战争题材上,同是有虐囚心态,同样也是有帅哥和跨界演出的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就很容易被翻出来和坚不可摧进行比较。
但,在看完《坚不可摧》之后会发现,这两部影片虽然题材相似但完全没有可比性。
期待《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B版的观众们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坚不可摧》虽然充满虐囚情节,但是仍然处处充满着温暖的光环。
反观《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可谓更多是体现精神上的一种扭曲虐恋。
正常来讲,《坚不可摧》是本全年龄欣赏并且放在任何场所仍然不会让人感觉怪异的作品。
但《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就正好相反。
到头看来,《坚不可摧》可算是另一本类似于《美国狙击手》一样的美国主旋律作品,而且几乎完全没有刻画人性在战争中被扭曲,始终带着坚定不移坚不可摧的信仰光环和狂热光环的英雄回到祖国的作品。
相对同样主旋律的《狂怒》和《美国狙击手》,安朱用了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人性和赞颂信仰。
最后依旧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历经万般苦难幸存下来,宽恕的选择宽恕,傲娇的选择傲娇,每个人都坚持了自己的东西,到最后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只因为这是一个真实故事。
女神还是出来街拍吧,主旋律系列不是想玩就能玩。
故事感人,但是电影有很多奇怪的断裂感,比如轰炸机作战途中突然插入童年回忆,来得莫名其妙,文本感觉也没什么深度,一看导演,原来是非科班的照葫芦画瓢
:)
难得一见的没有爱情没有战争的战争片~if you can teke it, you can make it~~
没想到这个女人导演的战争片还不错。纯粹用在战争上的笔墨不多,但用在人心交锋上的分量很重,变态的日本军人心理扭曲,男主铮铮铁骨令人印象深刻,但相逢于赛场、交锋在战场也是导演的杜撰吧。
其实挺不错的啊
按说剧本就不该差,所以肯定是导演的问题了,不枉我黑她一辈子
如果我知道自己要经历这么多苦难,我会自杀。每个都是一部伟大的书
这是个好题材,但是拍的平平淡淡,事实上证明,朱莉还是不适合当导演的
其实很精彩,就是用的篇幅有点过长。
新年第一撸!这种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最感人的永远是结尾对人物原型的致敬。男主是个Bad Ass!朱莉野心不小,但略有力不从心稍欠火候的赶脚
圣母茱拍出了传记片最糟糕的一面,就是要依靠戏外的真实素材来感动人。
我以为安吉丽娜朱莉有在演……拍的也太平了,我都能想象换个爱魔改的导演能拍出什么男同大作然后被原型亲属一顿狂喷
他们俩夫妻搞出来的电影永远主旋律,为了奥斯卡而奥斯卡,没劲。
看完过了三天 脑子里只剩下小鬼子美男子军官和Cook大魔王的不伦恋 连我这种直得不能再直的直男都觉得有点过了-_- 大魔王真是一个有很大的潜能的演员 有一颗星给影片长度和班底的敬业 而已
在电影院看完当时的反应就是 WTH……所以日本军官到底是想怎样有人能给我解释一下吗怎么看都是条断禁线处理的没头没尾……
满屏小鲜肉~ 有演技的小鲜肉,未来是美好的。用一种偏阳光的手法展示那些黑暗肮脏的岁月。朱莉玩的很好。 配乐也不错。 不明白漫天遍地的差评是为什么。还有,是哪个不负责任的说有小爱情在里面的,我睁大眼睛找啊!难道是大鸟虐恋吗?
那个时代是苦难的。没有冲突,没有高潮。平淡,看完唯一的感受,就是平淡。像怨妇,唠叨着苦难,又爱又恨。
没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