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

高考1977,Examination1977,Turning Point 1977

主演:王学兵,孙海英,周显欣,赵有亮,周大勇,雷佳音,李京泽,吕岩,王刚,王山雨,谢闻轩,荣金源,王帅,罗达,刘昱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高考1977》剧照

高考1977 剧照 NO.1高考1977 剧照 NO.2高考1977 剧照 NO.3高考1977 剧照 NO.4高考1977 剧照 NO.5高考1977 剧照 NO.6高考1977 剧照 NO.13高考1977 剧照 NO.14高考1977 剧照 NO.15高考1977 剧照 NO.16高考1977 剧照 NO.17高考1977 剧照 NO.18高考1977 剧照 NO.19高考1977 剧照 NO.20

《高考1977》剧情介绍

高考197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7年,搅扰中国人民整整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 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里,让 年轻人们的心再次躁动起来。适逢农场负责人老迟(孙海英 饰)正在酝酿修路计划,只要在建设中取得良好表现就有机会受推荐去念大学。知青们为此蠢蠢欲动,而另有打算的老迟却把机会给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陈琼(周显欣 饰)。原来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王学兵 饰)是一对情侣,他打算借此将二人拆散,让潘扎根于此。然而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好意思啊,查理我的街区:弗里瑞吉只有我不在的街道他们第二季神探夏洛克:福至如归万福十日坏人吸血鬼马上死第二季奥嘉冬湾之恋媳妇是怎样炼成的大日子非常Y星人匪帮传奇火影女神捕之现形黑蛇呻吟老滩苍穹浩瀚第一季乔基:德里怒火进击吧,少女!同居牢友耶稣基督:走出埃及不死传说五十岚夫妇是伪装的陌生人格列佛最后的旅行蜂鸟别惹小孩格雷斯第一季夜闯寡妇村

《高考1977》长篇影评

 1 ) 不算影评的影评。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东西,希望过怎样的生活。

所以,他们看杂志、看报纸、看广告、看电视、听电台, 希望从中找到答案,希望让别人来告诉他们,他们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80年代末的人,对于恢复高考这一类的事情都是从书中,父母口中得知的。

所以我们的感受当然没有经历过这一时期的他们来的真切。

感触也不尽相同。

我是2004年进的高中。

当时进高中交了1万5千快钱,至于那个钱叫择读费还是代收费或者是什么费我已经不记得名字了。

进了学校一样不没有认真学习过,哪怕一天。

2006年2月6号 当时我面对了人生的一个选择题, 因为把高三复读班的人打的比较重,要赔钱。

班主任不要我了,把我赶回家。

我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是继续这样读书混下去还是干别的什么。

那个时候我在想,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父母,面对亲人,面对这所谓的生活我应该怎么办呢。

那个时候是真的觉得自己受挫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像现在,当时我还是有好大大的理想和抱负。

我还记得当时全年级化学考试,一个选择题只有我和我同桌两个人写错了。

问什么可以灭火,我跟他两个人选的是C,答案是酒精灯。

试卷我是抄的他的,他是题目都没看瞎填的。

后来想不能这样下去,所以留了个级,又花了一万快钱。

当时想着必须要认真学习了。

到最后还是一样,每天都是玩儿。

导致最后就读了两个高一,高二高三都没有度过。

进高考考场也就是进去了就开始睡觉,一直睡到可以交卷。

数学考完的时候,我爸打电话问我考的怎么样,我回答说三分我还是有把握的,我只会做一道选择题。

从读小学起老师就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一直觉得那是扯淡。

扯远了。

如剧情简介所说,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

和现在的我们比起来,一个是想读不能读。

一个是能读不想读。

现在是大学生多如牛毛,随便抓一个人都是大学生。

以前是大学生好多人里面才出一个。

现如今,有的人已经不再选择高考。

前段时间不是有一万多个人拒绝高考报名吗。

读书无用论充实在很多人的大脑里。

读大学,读技巧学技术早就业,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选择。

恐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不想抨击当今中国的教育制度,我的思想也达不到那个高度。

即使说也是装逼。

在此略过。

我只知道,小学初中高中12年的书,要是没考上真正正规的大学,12年就算是白费了。

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派不上一丁点用场。

很多家长都还以为,现在的大学就跟他们那时候的大学一个样。

包括我的父母。

大家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都做了什么?

他们除了爱,什么都没做。

打网游,泡吧,找姑娘傍款爷。

我不幸也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不否认还有一部分人在认真学。

回到电影里,小根宝扛包的那一段我觉得忒假了,他明知道他自己扛不过去,他也猜的到他只要扛了即使没成功大家也可能投他。

这是完全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现在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们或许软弱,或许无助,但是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我实在是不喜欢。

我当年也愤青过(又要被鄙视),也觉得这个世界没劲,厌恶这个世界的一切也没有想到过死。

小根宝他连死都不怕,他还怕好好活着么?

看到他们从拖拉机上下来,跑去赶火车的时候。

我像个爱哭并且矫情的姑娘差那么一丁点儿就哭出来了我草。

我这个人俗,压根儿就不会写什么影评什么的,本来这一段想说点什么的,想了半天也想不到。

回到现实中,我现在在一建安公司上班,说是上班其实也就是靠我爸的关系进去混时间,顺便学点东西。

要是有人问,中途辍学,读书的时候不认真,现在整天整天的都在工地上你后悔不后悔,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你会怎么选择。

我会回答他:我觉得我起码经历了这么多,我遇见过一些有趣的事,见到过一些有趣的人, 并且明白了一些道理,我觉得这就够了。

   我只是企求,别让我对这个世界太多恐惧和失望, 别让我变得浮躁和失去质感。

内心要永远强大,永远向那些平庸和愚笨的事物开战, 并天真地向周围的一切表现着积极性, 认真的生活起来。

     我们并不完美,但现在我们精力充沛,想象力十足。

我们会为了幸福和想到的东西去努力。

         我感激着这样的现实。

 2 ) 那些硬伤

1女主好几身簇新的棉袄、外套轮换穿,她那历史反革命父亲更是穿着崭新的呢子西装和大衣,他和孙海英坐在一起,我还以为他是哪个中央首长来视察了呢。

2女主的父亲是历史反革命,他学校给他安排的工作,竟是在一个装有独立电话的办公室(!

)看守文革期间查没的图书。

你说这不是把他放回他的反革命老巢了吗?

果然,他接了个电话,匆匆拿上一套查封的教材坐上火车给他女儿送去复习高考了。

而他单位呢,除了一个妇女说他是畏罪潜逃以外,其他人都坐视不理。

他一个黑五类分子,旷工跑了那么长时间,我们也没看到单位的同志来抓他归案,生活简直比普通工人还自由。

我不得不怀疑他果然是中央首长,在那某某中学体验生活呢。

3女主得知男主要扎根农村,决定留在农村陪他。

她采取了什么办法呢?

铛铛铛铛!

竟是让老迟爱人给她介绍个婆家。

女主,请告诉我,你已经是扎根农村的知识青年了,要留下有什么难的?

为什么你竟要用结个婚然后红杏出墙的方式陪伴男主?

难道有邻居大妈逼婚?

别忘了,那年代兴的可是晚婚晚育。

4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农场在进行建设会战,写标语开大会,探亲假要推后,似乎任务很紧张。

可是没过多久,我们就会看到,光天化日之下,小根宝几次不用去劳动,躲在宿舍寻死呢。

再没过多久我们又会看到,光天化日之下,几个主角不去劳动,跟着历史反革命上数学课呢。

再没过多久我们又会看到,强子送骨灰回上海后,给自己放起了“复习假”,在胡同口搅和洗澡水呢。

请问会战到底紧张还是不紧张?

5有人说这部电影揭露了文革的恐怖。

可我觉得,这哪里是揭露文革,分明是美化文革,神化文革。

随着导演的镜头,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知识青年驰骋在幸福的原野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天天有新衣服穿,夜夜有酒喝,铁皮罐头一买就是一大袋;精神生活也极大丰富,不想劳动?

可以!

随便看书上课谈恋爱。

在那里,虽然有一类人叫“历史反革命”,但他们可以坐在单独的办公室里,穿着体面的西装,有书有茶有电话,旷工旅游没人管,过着悠闲的生活。

在那里,没有欺骗,没有出卖,没有我们世界里被文革扭曲的人心人性。

人人相互帮助,人人亲如兄弟,从革委会主任到招生工作人员,全都帮你掩盖犯罪事实。

呵呵。

 3 ) 80后的隔代追问

我简直不知道,到底是电影感动了我,还是心里印象的突然出现,震撼了我。

你们的奔跑,你们千百次在我脑海里奔跑。

从我第一次知道“知青”这个词,你们就在我脑海里奔跑。

你们知道吗,我知道在火车驶出北京和上海时你们的复杂心情,我知道你们在蛮荒之的饥饿和孤独,我看见你们在东北奔跑,在西藏奔跑,在海南奔跑,在云南广西奔跑。

我不知道你们要跑向哪里,要跑想什么。

我甚至看见你们回到城市之后,粗糙的双手,不知所措的眼睛,独自徘徊在你们早已跟不上节拍的街道上。

而今天我居然因为你们虚幻的影像而痛哭不已。

那个因为纯良而显得那么残忍的年代,那个可以因为高考而绝食、说谎的年代。

追问是温和的,然而毕竟是追问了:谁让我们不能有知识?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恶的故意,却一起完成了一个天大的恶?

是什么让我们在可以善的时候,还善得那么不彻底?

为什么我们要用恶的方法来实现善?

是什么让我们可以自由的时候,却自己退缩了?

时至今日,你们依然在我的脑海里,苦苦追问,这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决定了这一群人的一生?

到底谁要为此负责?

如果责任在个人是不是只要惩罚特定的人就万事大吉?

如果责任在集体那是不是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罪,因而每一个人都没有罪呢?

影片看到最后,我几乎是哭自己了。

人生的许许多多,其实是相似的。

那一刹那的高尚,一刹那的卑微,一刹那的不顾一切。

不知道怪谁,也不知道感谢谁,不知道谁把自己推向这里,更不知道自己这一步走的是对还是错。

你们有,我们也有,未来的一代代人,他们都有。

可是只有你们的姿态是奔跑的,是迫不及待的,是壮烈的。

而且伴随着血腥。

我们不会了。

那样的姿态和酷烈,我们不会有了。

我们在相同的痛苦里,用不同的方式奔向火车站,奔向考场,奔向未来。

然而我不称赞苦难。

何时何地,我永远不赞颂苦难,英雄不是苦难造就的,苦难只是英雄的一个契机。

我不羡慕你们的苦难,而且不因此认为你们的青春比我们更有意义——尤其是,当我要追问你们的苦难时,我找不到答案。

然而我无法否认,你们这一代人,是一个分水岭。

你们是最后一代奔跑着的人,你们是最后一代能站在当地说“尊严”和“权力”的人。

随后的我们,还有他们,只能疲惫地躲在银幕后面敲打键盘。

我们不再奔向人生,我们等待人生经过自己。

 4 ) 95后眼中的高考1977

看到结局还是哭了,毕竟就算是95后如今也有二七二八奔三的年纪,参加了今年的考研,所以对他们奔赴考场的悲壮挺触动的。

那一场高考,的确决定着命运,但今天的高考已经远远没有那个年代那么改变命运了,也许是因为阶级越来越固化,也许是因为虽然今天的时代和那个时代一样劳动力过剩但互联网信息的普及和物质膨胀的社会风气使得人心浮躁眼高手低而产生巨大的无价值感。

今天的青年基本都拥有了读书的机会,却因为就像空气一样理所当然而被忽视它的宝贵,难以切身体会到“能读书是一种幸福”,也难以感受那个年代知青们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热爱,只剩下应试教育麻木的血肉,剩下为了卷而卷的脱离劳动实践的形式。

27岁重新回学校读本科,不是因为什么理想,穷人家的小孩没有理想;更不是因为改变命运,本科文凭在这个社会早就只是一个聊胜于无的敲门砖。

仅仅只是因为还不够麻木,还在痛苦,借着读书在螺丝钉般重复的毫无价值感的打工人生活里喘口气。

在学校的老图书馆,看了几本和知青有关的书,看到他们有的人是那样热爱读书和渴望知识,在一天的打工生活后回到宿舍还挑灯夜读,因为乡下蚊子🦟多而披着塑料袋腿放到水里躲避蚊虫叮咬只为了好好读书,即使他们并不知道有一天会恢复高考,却也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这让如今可以随时阅读却很少再阅读的我感到佩服和感叹我们太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把考研当成了21世纪青年的精神上山下乡,作为一个学渣,我从未想过踏足学术这条路,但我居然去参加了考研,仅仅想像那些知青前辈们学一学为了知识而学习的感觉。

我没有做到像他们那样废寝忘食,但我的确也超越了我自己。

这部电影没有拍出知青们如何刻苦学习,也没有去过多渲染什么时代给个人的苦痛,是比较正能量的,但我仍从黑五类女主的身上感觉到毛骨悚然,如果换做我是她,我应该没有那样的意志在那种人人把你视作下等人的环境里生存,当然,环境可以驯服一个人,把一个人作为人的成分洗刷得一点都不剩,只是我在体会过平等的环境里长大,会更加痛苦。

我很庆幸女主参加了高考而不是为了爱情留下,那我真的会被恋爱脑裹脑子无语到,电影中的安排是男主去女主才去的,也是挺无语的,不要再让我看到这种恋爱脑设定的女主了🙄

 5 ) 只是父爱 无关高考

看的时候忍不住掉了眼泪,也知道是响应主旋律的片子,开始看的时候心里对有些片段也觉得矫情,可是在看了多数人的骂语后反思了自己。

那些骂着傻呀贱呀的同志们可又真的了解事实?

也许在你们以为是“真实的很酷的”类似《猜火车》里的毒品滥交在三十年后的孩子眼中才叫个矫情才是个傻啊贱啊;而我们这些80后甚至90后眼里自然也不理解为什么要说那么矫情的话要把邓小平当亲爹亲妈,可那也许就是真相和事实。

换句话说,在那个年代里,人的想法能与现在相同么?

你们这些骂着导演编剧拿主旋律强奸观众的人还不是一样拿着自己主观臆断强奸历史?再狠点说,搞不好导演就是为了照顾我们这些不能身临其境的人,特地含蓄的有所保留的没把当时真正的左史写出来呢。

也罢,对于这些过去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版本,谁也很难真正的客观了解那些。

我只是想说自己流泪的片段。

在父亲欲见孩子不成,在书上开始密密麻麻的将所有知道的都写上书本的时候,我不禁掉泪,还有为了让孩子高考时一点点的刻章的镜头,我想起了老爸。

在我高考的最后一门,我将两副眼镜中的一副落在了家里,在听力播放前,监考老师却将眼镜拿了给我,当时也没想太多。

考完出来,才知道原来是老爸在我走后发现送了过来,而他为了在堵车的情况下将眼镜及时送到,在7月正午1点多的烈日下不停气的奔跑了半个多小时……至于盖章,也是和考试有关,终于临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艰辛重重,好不容易一次的考试,我却在考前夜里发现身份证丢了。

是夜,父母为了让我能进考场开始不停的电话。

次日,老爸更是为了能在派出所盖上本已迁出而不存在的户籍章和那些人软磨硬泡,他们说这是违法违章的事,我爸最后终于也撂话,为了我女儿今天不管是怎样都得把这章盖上……我想要是当时实在不行,我爸也肯为我私造个章。

而豆瓣上还有人质问,最后那两人居然就会为一句“为了你女儿,你敢么,我敢”然后就妥协了人性了太不靠谱了,那是因为你不是父母,你没有遇到过。

是父母,不要这句话,都能心领神会。

可怜天下父母心,世上能有几子知?

这些以己度人的80、90们,恐怕也真的只有养儿方知父母恩了吧。

 6 ) 那枚公章的力量

我是抱着游戏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的,高考,1977,太过符号化的两个词汇,注定导演不可能在影片中表现太多的个性。

然而,我感兴趣的是孙海英饰演的村长这个角色,也许是导演有意为之,也许是无心插柳,村长,公章,很好的诠释了一个抽象的名词——权力。

村长说:“陈琼,让我们家婆娘给你找个婆家”村长说:“潘志友不再担任连长,具体原因,我就不说了”村长说:“只有通过内部测验的人才可以参加高考”。

我相信,如果换一个场景,一个50多岁的老人是不可能奴役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男女的。

是的“奴役”,通过村长每天挂在腰间的那枚公章来奴役着一群男男女女为了他的理想——开荒——而奋斗。

他享受着这种权力,所以即使中央有文件同意青年人参加高考,村长还是一意阻挠,因为中央的精神会破坏他的权威,所以他要阻挠。

吊诡的是,即使青年们——无论人数还是体力都要胜过老村长——明知他的做法是违背中央精神的时候,依然不敢反抗,而只是绝食、请愿……“权力”在这部影片中呈现出了迷人的色彩,一枚冰冷的公章就可以决定几十个青年的命运,甚至人们去绝食,去自杀,仍然不敢反抗那小小的一枚公章。

为什么?

首先,权力是一种包含强制力的体系。

老村长弱不禁风,可是他的背后是县长、市长以及依附在他们周围的既得利益者。

反抗一枚公章的结果是要做好对抗整个社会的准备。

其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对权力的崇拜。

这是当权者有意为之的,然而当权者也会深受其害。

当中央的要求与村长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村长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因为他清楚,一群生活在权力枷锁中的人们是不可能反抗权力的。

权力一经创造,就会脱离权力的授予者而单独存在。

这就是那枚公章的力量。

 7 ) 一种莫名的反感油然而生

本来高考这东西嘛,究竟是发掘人才还是埋没人才呢,也不好说......现在搞一部对高考歌功颂德的电影,同时看着里面的青年男女为了高考废寝忘食、连命也不要,心中真说不出是悲是喜。

不过,也许戏里面的同志说得好,恢复高考的意义大于高考本身;任何一个事物我看都得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考虑和拿捏,才能够看到那个事物的真正价值。

而我,之所以给一颗星,和体裁无关,纯粹是演员们的演技问题,怎么说呢,感觉像在看中小学时学校组织到影剧院看的爱国电影……为了说教而说教。

 8 ) 经历过之后就沉淀了

其实电影本身拍得还可以,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为每个人心里的感觉不一样,所以给的评价也不一样。

但看电影技巧什么的评分我确实给不了分,我看这部电影的着重点也不在这。

我的着重点是想知道,那个年代,究竟是什么样的?

人们赶考究竟是什么心情?

我爸就是第一届参加恢复高考的人。

我妈也是前几届的。

他们总会有意无意地说起当年的事情,只是很多细节,也许连他们自己也忘记了。

我爸不是应届毕业生,他参加第一届恢复高考的时候都已经30几岁了。

我妈就是电影中的那批人,刚刚初中毕业就上山下乡了,一呆就是7、8年。

按照官方的话讲,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和那片土地。

按照他们自己的话讲,他们真的,把自己的青春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那片土地。

同样的话,官方讲大家都觉得冠冕堂皇,但他们自己讲出来,是渗透了血汗和泪水的。

很多人在批判,批判那个充满了批判的年代,比如愤青,比如热血青年,比如青年们,都在批判那时的不公平。

但是似乎很少有人,真正地去关心那些献出自己青春的人,去问一下他们,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的感受又如何?

我问了。

却得不到答案。

答案,沉淀在他们心里,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话,太多太多的,已经说不出来了,或者说一言两语是没有办法尽述的。

而且那些答案,也太沉重,他们年迈的身体,年老的心,已经没有办法再把那些东西扛起来。

每一次我的问题,只能得到一句半句回应,然后,沉默。

我也问过他们,后悔吗?

为什么要后悔?

而且要后悔什么呢?

那些事没有办法改变。

怨恨吗?

不怨恨,只是当初一开始,很绝望。

那后来怎么克服的?

就那样呗,日子还得过,人还得做,活还得干。

不干就没饭吃,不吃饭活不下去。

妈妈告诉我,她当初不知怎么的,就有一种信念,觉得自己不会一辈子呆在那里,总有一天她能出去。

什么时候,不知道,但总会有那么一天。

爸爸则一直呆在那里,没有书念,就学医。

这怎么也是一种学习。

突然之间恢复高考了,可以读书了,哪怕是如来佛祖拦着,也一定要去考。

所以,电影,不一定好,但是真实。

或者从我看来,真实。

我还没有给我父母看过,也许他们,才能给出更权威的评价。

但无论如何,往事已成往事,那时的记忆,人,事,都留在他们心里。

我不能完全复制出来,他们不能完全叙述出来,但一切,已经不值得去追究了。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后人的评价,是属于后人的。

前人的经历,永远属于前人。

我们能借鉴,却不能逾越。

我们能读能看能听,却因不能亲自经历,而无法真正体会他们的感受。

 9 ) 《高考1977》内部试映观感

2月12日有幸受邀到上影集团参加了三月即将上映的“民生大片”《高考1977》的内部试映。

试映结束后,发行方举行了研讨会,由于此次研讨会云集了上海文艺界的各位名人以及教授,整个会场弥漫着浓烈的学术气息,见势我便和图宾根木匠等人率先开溜。

《高考1977》以“黑龙江某农场内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为主要叙述对象,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这场群戏人物的纷繁复杂,相对于其他小格局影片来说,《高考1977》显然是想把这么一个具有划时代标志色彩的题材拍成一部史诗性质的宏大篇章,在众多人物的关系中又着重刻画了孙海英饰演的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厂长老迟,王学兵饰演的男知青小潘和周显欣饰演的女知青陈琼,影片将这一群人置于了文革刚结束,邓小平刚出山那个新旧时代的过渡期,以此来展现这个过渡期里一群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憧憬与彷徨。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灾难以及灾难过后人们那种对于梦想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的挣扎的我们来说,高考无非就基本等同于了看书做习题和考试,站在今天这个视角去看待那时的知青对于高考的“挣扎与憧憬”时,80后似乎很难找到共鸣点,这恐怕也是电影上映时最大的担心所在。

作为目前自愿掏钱买票进影院的主力军,80后影迷花几十块钱去消费的不是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反思,相反在经过了一天或者一周的紧张工作之后,他们更愿意看到的就是那种最好简单到不用脑子思考就能理解的片子。

所以对于没有那段亲身体验的80后甚至90后影迷来说,想要让他们掏钱去看这么一部很多人不太感冒的“父辈记忆缅怀”是有不小的难度。

但也不是说影片完全没有票房成功的可能性。

前几年的《东京审判》在宣传上不就给全中国人来了一次“道德绑架”吗?

该片在宣传海报上宣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此语一出不得了,如果不去看的话岂不是要背上不爱国的罪名。

因此我觉得,《高考1977》也可采取这种“绑架”的办法,“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或者“每个80后都应该陪自己的父母去看的电影”。

再来说说影片本身。

开头我也说过,对于这样一个借着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而顺势走大场面大投资的影片,导演有意将它拍摄成具有史诗性质的大片,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大摇臂镜头已经茫茫雪景的大场面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对于这样一部大格局的影片来说,影片内部实际所展现的格局却很小,因为人物虽然多,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多人物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渲染,比如带头绝食那个人、火车站长的女婿、那个因为救人而被喇叭砸死的上海知青等等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人物性格并不是十分饱满,甚至绝食那场戏中无缘无故跳出来支持带头人的那些人我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影片的主线还是在于小潘和陈琼的爱情以及老迟对于高考的态度转变上的,但孙海英所扮演的老迟实在太过于强势,让我觉得王学兵扮演的那个知青似乎变成了个附庸。

影片中间有一段裸戏,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

回来的路上和木匠等人讨论,这段裸戏实在是出来得太突兀,因为本以为这么一部主旋律的片子,再怎么也不会突然蹦出这么一段吧,况且我们都认为这段裸戏实在是可有可无,至于为什么会有,我只能猜测是否导演想让该片不至于太那么主旋律而为之。

不过这段估计上映的时候会被剪掉,这里不做重点讨论。

这里的爱情戏作为当时人们对待即将改变他们命运的高考其实是增添了一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知青之间相互陷入爱河是很正常的,但《高考1977》里在表现这段爱情挣扎的高潮时明显有一个硬伤,也就是那段裸戏,据我所知,人们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是相当保守的,学生之间上课要画三八线,男女生之间很少讲话,即便恋人之间在公开场合也不会作亲热状,就连牵手也被看成是有伤风化,但《高考1977》中小潘和陈琼那次激情缠绵甚至连门都没锁,以至于被闯进来的老迟碰了个正着。

也许对于经历过那次高考的人来说,他们能从影片中或多或少看到当年的自己的影子,在网上看到一个人回忆当年经历过那次高考的学生描述:“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

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

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都吸都看不见。

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牵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所以对于《高考1977》里所呈现的各种状况,我是能理解那群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时代的年轻人的心情的。

总体来说,影片选取了一代人对于高考的梦想与挣扎作为切入点,来展现这次改变了他们命运的改革。

但在观影之前,我觉得这么一部冠以《高考1977》名字的影片应该着重于表现一群人在经历了十年的苦苦等待之后终于圆梦大学之后对于新环境的无所适从,但影片结束于农场老迟在广播中宣读各位考上大学的知青名单这样一个十分和谐的结尾,从而将诸多尚存的无奈转变成了一曲和谐之歌,或许美好的东西更值得那些遗憾尚存和梦想成真的人们共同去缅怀吧。

 10 ) 1977年,我的爸爸

夜深,困,寥寥数语罢1977年,黑龙江双鸭山,煤矿场之前,这是爸爸从农场调到了这个煤场那一年,高考恢复了当时,老三届知青的梦想与前途似乎早已泯灭小学、初中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却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更进一步更因为成分问题没有任何的希望只有这次高考,才能重新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路上来过程同样的一波三折按照当时的政策,已经27岁的爸爸因为年龄原因必须赶上这一年的高考,否则就可能永远地错过机会了(虽然后来修正了,直到1979年仍可考,但是当年并不知)但是终于,通过煤矿相关领导的大力协助,终于在报名截止前搞定了介绍信而爸爸也如愿进入了大学那是一次生命的转折这当中的故事还有很多我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爸爸和妈妈说那段在北大荒的往事1981年,爸爸毕业,1982,我出生然后爸爸从初中老师到中专老师到大学讲师到大学副教授到大学教授期间翻译了译林出版社版的《魔戒》等书这一切的开始,是1977年的那次高考——那一次,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高考1977》短评

小平爷爷只有一个。with 老爸。

6分钟前
  • TTTZB
  • 还行

这种电影我居然都看了。。

7分钟前
  • supreme
  • 较差

题材好,电影普通

8分钟前
  • 诺阿诺阿
  • 较差

很好的题材,很主旋律的调调

9分钟前
  • Bolin
  • 还行

直接呵呵。

13分钟前
  • 狗杂冢
  • 较差

哭了

18分钟前
  • 阿拉伯小猪
  • 力荐

现代 回顾

21分钟前
  • 勤奋小贺
  • 还行

看过这片子更能理解爸妈当年那种跳龙门的感觉了。老爸1977级。老妈1979级。老爸和我说的是当年哪里知道全国有哪些学校啊。考生志愿填的都是北大清华。国家没办法。只好按照考分分到各个学校去。老爸分到了山东矿大(现在山东科技大)然后在学校里认识了我老妈。老爸的高中老师和他一年考上了青岛化工。

26分钟前
  • kinder bueno
  • 力荐

午夜坐在大叔大妈堆里看完的,不过倒是比预期的好些——在高考面前,我们没有代沟

2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那段历史不是很清楚,不敢瞎贫。电影不错

30分钟前
  • tunight
  • 推荐

高二考试过后在学校的小剧场看的……和小燕燕、鲍鲍、豆子、小珏一起~

32分钟前
  • 啼幽
  • 推荐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硬是把它拍成了鸡肋。

36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妈妈是那年参加高考的…………但据说内打算盘的戏不怎靠谱

37分钟前
  • 刘小黛
  • 还行

彪呼呼的电影

39分钟前
  • 筠庶
  • 还行

当时看滴我眼泪都出来了。。这个澎湃啊~

44分钟前
  • orangeworm
  • 推荐

兰生影剧院 3厅 17:10 二十元

46分钟前
  • 翁小样
  • 推荐

没那么差,闲得蛋疼可以看看...

48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在我看高端片的今天竟然被看了一部狗屎片。

52分钟前
  • ting
  • 很差

简直傻逼到爆

57分钟前
  • 豆友58021966
  • 很差

有太多的事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无论哪一代。。

1小时前
  • 夜岚晓語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