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重庆

日照重庆,Chongqing Blues

主演:王学圻,秦昊,范冰冰,王奎荣,丁嘉丽,李菲儿,李玲玉,张嘉益,王紫逸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日照重庆》剧照

日照重庆 剧照 NO.1日照重庆 剧照 NO.2日照重庆 剧照 NO.3日照重庆 剧照 NO.4日照重庆 剧照 NO.5日照重庆 剧照 NO.6日照重庆 剧照 NO.13日照重庆 剧照 NO.14日照重庆 剧照 NO.15日照重庆 剧照 NO.16日照重庆 剧照 NO.17日照重庆 剧照 NO.18日照重庆 剧照 NO.19日照重庆 剧照 NO.20

《日照重庆》剧情介绍

日照重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过半百的航运船长林权海(王学圻 饰)在14年后重返重庆家中,他一心忙于事业,以致接连遭遇两次失败的婚姻,而在他外出期间,25岁的儿子林波(子义 饰)也因在超市抢劫、伤人被警方当场击毙。对林权海来说,这个阔别已久的城市有着太多太多让他难以理解的变化。在此之后,他接连拜访前妻李育英(丁嘉丽 饰)、朋友老金(王奎荣 饰)、老金的儿子昊子(秦昊 饰)、女店员玲子、被劫持的人质竹青(范冰冰 饰)、林波的女友小雯(李菲儿 饰)以及击毙林波的刑警刘成(张嘉译 饰),只为看清儿子真正的面目和内心,以及十数年落转所失落的情感碎片…… 本片取材自发生在重庆的一起真实事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锤神主厨的餐桌:烧烤唐·海明威燃情四季大会师芝加哥法则火热的吻101岁老人跷家去日落家园第三季铁宅道子,2万公里他们最好的诡墓迷灯人间大炮3起舞的蝴蝶厨房之旅旺达·塞克丝:就是要搞笑洗劫墨索里尼舒加利粉碎罪恶烽火双雄大笨象真爱禁区萤火虫之星阿菠萝计划180天重启计划黑客之都恶女金牌客服董董恩鳄鱼的黄眼睛Koko:红犬历险记

《日照重庆》长篇影评

 1 ) 《日照重庆》:好一把冷峻的刻刀

文/满囤儿因为《日照重庆》是王小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因为制片人在票房回报上有了那么一点儿不切实际的野心,所以观众下意识地认为,本片将会是“王小帅商业转型之作”。

不过,从影片的呈现姿态上来看,王小帅很明显还没有“转型商业”的意愿。

用王小帅的话说,他还是要做个“垦荒农民”。

从艺术企图上看,《日照重庆》与《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构成了“城市三部曲”。

《十七岁的单车》是发生在北京的故事,《青红》的故事发生地是上海,而作为三部曲最终章的《日照重庆》,则与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息息相关。

说影片具备商业元素,也仅仅是因为影片故事的由头是一起少年行凶并劫持人质的事件。

在表现手法上,王小帅也大量运用了闪回和记忆拼接等在商业片中比较流行的技巧。

可是看过影片的观众才明白,王小帅所关注的,并不是案件发生过程时的心惊肉跳,也不是尖刀刺入人体时的血腥可怖,更不是剪辑技巧的视听炫耀,而是林波这个角色为何要伤人,为何要挟持人质与警方对峙,以及这起事件对林波家人、林波朋友、被死伤的受害者、被劫持的人质、被迫开枪射杀林波的警察等一系列人员产生了什么影响。

换句话说,王小帅并没有用一起案件来刺激观众的感官,而是以一种冷峻的态度去观察、审视和探寻案件的前前后后。

没错,《日照重庆》是冷峻的,就像片名,仅仅将日照和重庆两个地名并排在一起而已。

影片以极度客观的视角,通过王学圻饰演的林父的调查,逐渐引入了事件相关的各种人物,并通过他们的讲述,将主观的个人回忆和客观的监视器录像拼接在了一起。

王小帅以此方式逐层地将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的情感困扰揭示了出来。

于是,本来属于每个个体的主观回忆,便都带上了冷峻的客观视角。

通过挑明父爱缺失是林波性情令人捉摸不透的主要原因,影片在纵向上对价值观的缺失进行了揭示;又通过林父跟踪林波挚友昊子和朋友们的生活,揭示了这种价值观缺失现象的普遍性。

于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的重庆市,在那些和平、不暴力的表象下的一种灰暗被王小帅用最冷峻的方式雕刻了出来。

 2 ) 偶然的不归路

早就在期待的电影终于上映了.剧场里坐了廖廖几个人,看到一半后面就有恋人一直发出抱怨,说以为是枪战片儿,结果选了如此一个大烂片,后悔啊后悔,====的确是个闷片儿,连背景音乐都很少,故事也没有什么起伏,但我看得就是很感动.好久了,总是会在新闻中,网络上听到这样的报道,不由得就会想:为什么呀,如此一个大好青年,花样的年纪,为什么会刺伤人,刺死人,为什么就会劫持人质呢,为什么就会这样死了呢,为什么平时看着老实,内向,诚恳,善良甚至可能是木讷的人,为什么会凶性大发呢?这样一个普通的青年,我们的身边一抓一大把.他没有背景,没有家世,只赚一些小钱糊口.他的家庭不能算幸福,只是平淡地过着日子罢了.他从十岁起就没见过爸爸.他恨这个父亲,但最大的愿望又恰恰是能和爸爸一起出海.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恰恰让他把这个愿望的美好度不断地增加着吧.要逃离现在的生活,去找爸爸,觉得那就是解决生活一切困难的最佳途径吧.可他得知了爸爸再婚了,又有了一个儿子.他那张写的脸上流出的悲伤让人真难忘.女友是他生活中剩下的唯一指望了吧.可也提出了分手.他在超市里情绪有点陷入歇斯底里,用刀去划伤自己,也是很多人会做的自虐吧.应该是有秘密的期待,期待女友看到他的伤会来找他,再续前缘吧.可女友没来.有超市的员工来看,来阻止,不小心刺伤了.保安扑过来,也刺伤了.到了这个地步,突然,事件从自虐陡然变成了伤人.他更怕,更慌乱,不断打电话给女友,叫她来,可对方都觉得他在骗人,最后甚至连电话都关了.有医生冲过来想救人,被劫持了.事件于是到了不可回转的地步.讲这个故事的魅力在于:从王学圻扮演的父亲的角度去与所有的事件相关人员了解当时的情况,所有的人都是好人,又都是坏人.这个父亲从孩子十岁就没再管过他;可听到儿子的死讯,在酒店里的眼泪是真诚的;最好的朋友背叛了友情,可真的不是故意不接最后的那通电话,并为此一直难过着,自责着;女友想摆脱那段她认为不适合的感情,却在背负结果造成的心理重担;被劫持的医生与主角度过了最后的五个小时,聊了很多,可她最后要的那碗面成了夺命符;开枪的警官一直在强调他只是在执行公务,当时事情拖了太久,谈判又不起作用,可他的那粒子弹让那个生命永远停留在了二十五岁.这个花样年华的青年就这样被一些偶然和必然搅在一起,再加上一些一念之差,带到了死路.我们这样近距离地研究过了林波的生活,可我们无法一个个地去研究那个在深夜的麦当劳里捅死年轻的打工大学生的流浪汉,那个用刀砍死自己的母亲再放火焚烧以伪装火灾的年轻人,那个挥刀杀死城管的小贩,那个杀死自己的父母却与尸体共同生活三天的人......那些我连名字都不知道,不记得的人,他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个偶然,多少个必然,多少个一念之差?

 3 ) 父親到底在重慶找到了什么。

我真的很笨。

電影看完了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其實是兩個并列名詞。

日照&重慶。

一個是子的理想之鄉,一個是父的離棄之地。

(為神馬我還是很固執的覺得,是太陽照到重慶。

)我記得在課堂上老師說過,任何關于尋找的影片最后找到的都是自己。

就此我們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片單,《情書》《菊次郎的夏天》《破碎之花》and so on。

而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日照重慶》毫無疑問也是著力于此——父親在找尋兒子死因的過程中,不斷揭示出自我的傷口。

導演對此的確非常用力,父親所“采訪”的數人無一不在指責他——是你的離棄導致兒子的殞命,你原來是罪魁禍首。

父親接近兒子的生活靠近事件的人物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同事老金及其兒子-前妻-超市保安-超市店員-醫生-兒子的女朋友-警察。

前兩個作為父親曾經生活中的人交代了他的背景,而老金兒子和前妻的態度在影片伊始就將矛頭指向了父親——他的尋找之旅勢必是困難重重的。

而之后在不斷像事件靠近的過程中,對父親的指責被無限放大,超市店員的最后一句話是“你是她父親你怎么連他長什么樣都不記得”。

而對兒子女朋友采訪和醫生的采訪并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依次交代,導演在剪輯上做了手腳,在女朋友講述了日照之旅之后,醫生最后的話才交代。

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不斷累積的重量壓力,要在某一個高潮點爆發。

父親在越靠近那個真相,壓力砝碼就會越多,而當事人的指責集中在一點爆發顯然更有力量。

除去剪輯上是時空調換之外,我們還可以回憶一些情節。

比如,他一定要最后看一看兒子。

(其實我對這種離棄15年不聞不問,得知死訊突然懺悔的事件非常好奇,如果15年都未曾想起,那這個人的死亡真的會給他帶來那么大的震撼嗎?

)前妻便把他帶到海邊,告訴他兒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與你一起出海;老金中風,小昊在醫院的一席話更赤裸裸的揭開了父親的傷口“我不想像他一樣沒有爸爸”。

沒有爸爸到底是件多么悲慘的事情,在那一個瞬間通過小昊的無助、惶恐、崩潰全部表現出來。

小文講述日照之旅,因為他的古怪行為而決意與其分手,這一關乎生死的事件也直接指向父親。

他記恨那個奪取父愛的小孩。

(他的諸多行為在合理性上都有待考量)。

這些情節都不是偶發性的,他們的意圖非常明顯,遮遮掩掩的要讓父親去靠近所謂“真相”。

這里才是問題的真正所在,因為王小帥選擇了一種紀實性非常強的拍攝手法,但卻在情節和剪輯上顯得過分“刻意”便給觀眾一種“作”的感覺。

比如他對兒子形象的陌生,不斷通過放大照片試圖與兒子建立某種聯系。

但超負荷的照片放大使兒子的臉變成數百上千個小格子。

他臨行前仔細的卷起照片的動作重復了三次,直到自己都崩潰掉;這個動作本身通過重復被不斷的強化用以很明顯——父之罪。

但是但是,我始終覺得,真正的具有蝕人心魄力量的情感絕對不是放縱而來,而是壓抑而來。

而電影中表面壓抑,卻時刻不忘煽情。

結果適得其反。

回到開始說的“尋找”,盡管導演如此用力,我仍舊沒有在電影中看到父親的“救贖”。

他只是在找尋過程靠近真相的過程中被指責,這種指責并沒有形成力量。

從故事到鏡頭,不斷靠近和著力強化的只是兒子因為缺父的種種失落,但這種絕望和失落加諸在現在父親身上的東西,我認為,并沒有真正表現出來。

我們看到的只是他不懈的尋找,追問,探究,到底為什么兒子會死。

然后他得到的結果眾口鑠金,因為你。

然后呢?

他撫摸了他現在的兒子。

是以一個家庭的破碎來成就另一個家庭嗎?

如果他要通過一系列復雜行為才能懺悔15年的冷漠以待,這個父親未免過分后知后覺了吧?

也就是說,當他背起包包踏上探訪之旅的那刻他就已經是一個懺悔者,那么絮絮叨叨的整個過程有什么意義?

如果他不知道兒子對他的渴慕、眷戀以及痛恨,他就無須懺悔了嗎?

在《菊次郎的夏天》里,菊次郎陪正男尋找媽媽,一路上各種妖魔鬼怪艱難險阻,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菊次郎解開了自己的心結原諒了那個拋棄自己與別人私奔的母親。

這種情感的轉化以及最后的釋放都非常合情合理;《情書》里的博子在與藤井樹書信的交往反復中,走出了愛人離開的陰影,這個靠近愛人過去的過程,也是自己心結解開的過程。

ok,寫到這里,我發現,“尋找”的過程一定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有情感發酵,變化,對當事人產生影像,因此尋找勢必有一個出口,就著這個出口,尋找本身才具有意義。

那么《日照重慶》的出口在哪里?

父親尋找到的結果無非是自己不負責的行為所帶來的悲劇后果,我并不認為這個是懸念或者有意義,我想這個才是電影最大的問題——父親根本不需要知道真相才要開始懺悔。

所以尋找本身、所謂真相具有強烈的表演性質。

看的好累。

一開始進電影院只有我和后排一大叔。

氣氛想當驚悚。

話說我挺喜歡這個海報,但我沒有覺察到重慶氣質(貌似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好多細節看過就忘記了,記憶可能有誤。

之前在電影院看到海報的秦昊我和22不約而同且心照不宣的嗷嗷叫。

至于主角有人說好有人喊糟,如果你也覺察了用力和虛假,我認為那并不是他的錯。

 4 ) 你的日照,我的重庆

1.lz是重庆人,看到片名和海外版海报就决定去电影院看了。

2.画面终于切到了日照的时候,后面有人对他的同伴说“这就是日照,就是我们那儿。

”lz发现原来跟lz一样因为名字来看着电影的人不少。

当然,整个影厅不超过十个人。

3.画面中的重庆并不美,灰蒙蒙,脏兮兮,雾茫茫的,但lz觉得表现出的味道很对。

有很多背街小巷可能现在初到重庆的外地人并不能轻易看到,但里面却藏着lz很多记忆,关于亲情,关于友情,等等。

因此lz一直在跟同伴边看电影边玩儿着辨认地点的游戏。

而其中通过剪辑把相隔本来挺远的两个拍摄场景剪在一起,包括缆车来回的前景和背景有可能都不是在同一座缆车上拍的……这小细节增添了很多观影乐趣。

4.片子很淡,很慢,但不闷。

有很多长镜头的运用也挺有意思。

整个片子不是那种让人看得酣畅淋漓心惊动魄,却真的能从中砸吧出一些东西。

5.在王学圻沟壑纵横的脸上,lz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有那么一两刻,为之动容。

6.丁嘉丽演的很好7.老金肯定不是重庆人,重庆人没有喝功夫茶的习惯8.国内海报太难看,在电影院里贴的几张完全跟电影风格没有关系,技术也特别粗糙。

而且风格完全不统一。

像外行人凑热闹的作业。

lz和同伴觉得海外版的海报很好。

或者,直接用挂在墙上那张放大的全是马赛克的林波惊恐神色的照片做海报也很好。

9.国内发行商很不给力。

但对于这样的片子能在国内院线上映,lz还是觉得很难得。

类似风格和题材的片子,欧洲可能比国内多很多,但本片在绝对不输给它们大多数。

但同样的片子,换个国籍,大家的接受度肯定就不一样。

10.lz觉得比《左右》好太多,比《青红》好很多。

虽比不上《17岁的单车》,但还是希望(并且值得)大家进电影院支持一下。

 5 ) 只拍到60分水平的《日照重庆》

2010年11月2日参加了《日照重庆》的首映式。

这是王小帅最新的一部电影,并从全球2000多部电影中脱颖,正式入选2010年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

能够入选到这样的竞赛单元是非常不容易的。

至今也没有几个华人导演能有这样的经历。

  怀着极大的希望步入了位于当代MOMA的百老汇电影中心。

  观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觉是故事是个很好的故事,有很多打动人的点。

但王小帅的水平似乎是在退步。

或者他在这个影片中没有用心,没有倾注应有的精力。

影片整体感觉制作得有些凌乱、草率甚至是粗糙。

很多地方只要再加那么一点劲儿,就能达到大师级作品的感觉,而结果却是欠了火候,使得作品流于三四流的水平。

  下面从技术、故事框架以及演员表演来解释一下我这样的感觉:    首先是技术层面:  作为一个好的电影作品,技术层面是基础,需要的是精细和严谨,否则,再好的影片也会由于技术上的问题而大打折扣。

《日照重庆》就犯了这样的一些错误,比如,在打印林波的照片时,配的背景音是针式打印机的,而镜头上出现的却是喷墨打印机在出土;在一个场景中,随演员的走动,所配的《新闻联播》的背景音在空间感上却是不变的。

虽然作为普通观众不一定会注意到这样的细节,但作为严谨的影片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穿帮问题。

从这些小地方上,可以看出王的创作团队的技术水准较差或者说不用心,没才华。

  摄影上的问题也很大。

摄影师似乎在刻意告诉观众他的存在,用摇晃的镜头跟拍。

这样的拍摄手法用于小成本的地下电影是可以理解的。

而作为这样严肃和稍大制作的电影,不必非要采用这种方式来刻意突出某种个性。

这种摄影手法反而不时地把观众拉到情节之外,对观众情绪的培养,影片气氛的累积起到了负面作用。

另外,摄影的用光也不好。

比如一些海边的场景完全可以拍得更美些,但影片中却用光平平甚至过曝。

感觉很多镜头的拍摄是在中午进行的。

作为玩过摄影的人都知道,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光是最不好的。

真不知王导为何这么拍。

跟焦不准、跑焦也是摄影这块的硬伤之一。

  片子的音乐是我既喜欢也不喜欢的。

音乐相当地简单,只是几个钢琴琴键敲击出的声音。

一无和声二无旋律,出现次数也不多,一如王小帅以前的电影一样。

第一次出现时,虽很好地烘托了当时的气氛。

但后来这种同样的东西反复出现,就显得有些单调、乏味了。

音乐本是电影制作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情节的烘托有着点睛的作用。

喜欢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当今的不少名曲都出自电影,很多音乐人也因电影而走红。

王小帅的电影音乐是如此简单,我不太清楚到底是他对音乐的感觉就仅仅到了这样的水平,还是因为他的音乐创作团队水平有限?

抑或是其他的原因所致?

(有个知道内情的朋友告诉我说,王小帅在音乐创作这块给自己咪了不少银子,所以,人家不会给他做出好音乐)。

如果是真实的情况,只能说明王的创作态度有了问题。

而以上很多技术层面出现的问题可能更多地是由于这种态度而并非他的能力了。

    其次是故事的构架:  故事本身还是很吸引人,但最后感觉故事的基础有些不够坚实。

也就是,所有事情和线索是否应该有个归因?

而这个归因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

如果能做到这点,无疑就会是一个具有大师级思想水平的东西。

就算没有这样一个触动人心的归因也可以,但剧中很多线索和情节应该做到有根据,有结果才好。

比如,父亲去找警察并和他见面的一场戏。

这场戏就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导演要交代的是什么。

而他们之间的见面和对话也没能最终给予观众任何交代。

是个无解的命题。

感觉要不要这样的情节都一样。

  还有,故事线索之间的衔接有时候有些凌乱,过度不够,跳跃性太大。

比如林波到日照把同父异母的弟弟领出来这点,就让很多人没看明白怎么回事。

某些情节的刻画不够细致和到位。

比如,两个年轻人偷鸸鹋那段戏,很有些大师的风采。

观看的观众都笑了起来。

但这个场景只是一瞬,没有后续。

刚觉得好看就戛然而止,令人很别扭。

  还有,前面的节奏也有些过于缓慢和拖沓。

  这些问题估计和剪辑有关。

也许是王没能找到一个好的剪接师。

那就要归结到上面的技术层面了。

不过,王作为影片导演,应该对片子有整体的把握。

在剪辑方面没能把握好,想必也有创作态度上的问题了。

好在,在看完电影后,通过朋友要到了这个剧的原始剧本。

当我看完剧本以后,很多事情才恍然大悟。

感到王的这个戏仅仅拍到了原剧本的60%左右。

很多地方明显欠火候。

这个剧是两条线构成,主线是父亲寻找孩子死亡缘由,复线是通过各方的描述和信息,逐渐勾勒和完善出一个孩子的形象。

在这两条线中,不光有父亲心灵的救赎,也有孤独、爱和背叛。

这些感觉在原剧本中都能强烈的感觉到,而在王小帅的成片中却很模糊,力量远远不够。

如果这部片子能拍到原剧本的80%以上的话,我坚信一定能在戛纳有所斩获的。

    最后聊一下演员:  演员的阵容确实不小,但和这个电话本身所需要的比起来就有些过分了。

  王学圻的表演确实一流,也是整部影片里的亮点;  其次就是丁嘉丽。

其表演功底和对角色的把握,一点不逊色于王学圻。

社会下层人物的质感很强。

最喜欢她在车间从仓库往外抱衣服的戏,感觉非常到位。

  秦浩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

把那青年人的感觉演绎得比较到位。

  在刚看完影片时,觉得范冰冰是影片里最不需要的人,她的质感、表演都很水。

但在看完原剧本后,感到这个医生的角色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林波形象的完善很多要靠这个角色来完成。

但不知为什么王小帅在这个角色的处理上如此简单草率。

范冰冰本可以藉此角色发挥一番,但事实却是,医生这个角色非常苍白和无趣。

看完以后,你会发现,脑海中很难记得有医生这么个角色。

  王奎荣的表演好坏各半。

他的表情、形体动作都很不错,但是声音却毁了他。

他是个话剧演员出身,最近又经常演些不需要演技的电视剧。

结果上了银屏,演技上的缺环就显露出来了。

打个比方吧,如果你的邻居和你在一个大排档里边吃边聊,用的却是新闻联播中的说话方式,你是啥感觉?

  扮演小雯的就更别提了,表演痕迹不是一般的重,基本都是在作态。

  总之,这个片子可以只用王学圻、丁嘉丽这两个重量级演员就足够托起这个片子了。

把请范冰冰、王奎荣、李玲玉的钱节省下来好好做做音乐、配音或者投入的其他方面,将活做得更细点,我相信,这个绝对是一个国内不常见的好片子。

  起码,比那些只有打打杀杀的无脑弱智片子要好看。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另外,本人通过朋友弄到了《日照重庆》的原始剧本,非常好的本子。

如果有朋友想读这个原本,可以来信向我索要。

但注意的是,只能用于私下交流,不能用于其它商业目的。

偶然发现,不知哪个朋友已将剧本贴到了豆瓣网上,大家可以去看。

链接如下,点开即是: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134219/因此,索要剧本的信箱从即日起停用,不再回复相关邮件了。

见谅!

 6 ) 对父爱与责任的双重寻找

韩浩月一直以为《日照重庆》这个片名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重庆这座城市上,看过电影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日照是日照,重庆是重庆,王小帅拿两个城市的名字完成了这部新作。

重庆有江,日照有海,按照电影里王学圻前妻的说法,所有的江水都是要流向大海的,所以,长大后的儿子要去海上寻找当船长的父亲,他想念父亲,爱父亲,父亲却一去多年没有消息,因此,他也恨父亲。

父亲在儿子因为劫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之后回到了山城,他想弄明白儿子为什么会死,但所有人都对这个报以黑脸。

揭开真相的过程沉重而复杂,但真相却无比简单,为了挽回恋人的心,儿子不惜在超市劫持人质,以换取见恋人一面,可恋人不接电话,朋友不接电话,他被这个世界彻底放弃了……影片没有交代父亲离去的原因,大概所有船长的血管里,都流淌着远走高飞的血液。

但当儿子消失于这个世界的时候,他遁着儿子曾经找过他的路,一路找了回来。

这是一部讲述父子互相寻找的电影,儿子寻找缺失的父爱,父亲寻找丢失的责任,但命运没有给他们以彼此找到的机会。

习惯了从古装片里看到王学圻,出现在《日照重庆》中的他有些陌生,王学圻的艺术形象,一直带有强硬姿态和疏离感,选择他来演一个不易动情的父亲,是对的。

但片中有两个片段,很是容易打动观众,一是被父亲数度卷起的儿子的大幅照片,一次次散开,找不到绳子捆扎照片的父亲彻底崩溃。

一是父亲在江边烧掉了儿子的照片,为儿子举行了一场孤独的葬礼,而他儿子的骨灰,已经被洒进江水,奔向继续寻找父亲的道路。

“父子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日照重庆》用一个揪心的故事,诠释着那句古老的俗语。

在儿子心目中,父亲是遥远的记忆。

在父亲眼里,儿子是面前那张被无限放大看不清眉目的照片。

但这阻止不了他们跨越障碍想要重聚的愿望,这种引力是来自于DNA的,是亘古久远的。

《日照重庆》把父子之间的生命本能,结结实实地摔在观众面前,让人为之心痛。

影片节奏的缓慢,没有稀释它的精巧结构,回忆式的叙事和另外一对父子的辅线故事,让影片在保持艺术片所特有的那种感染力的同时,也拥有了通俗易懂的寓意。

《日照重庆》中的人性冲突是自然、朴素、真实的,与《左右》靠伦理道德制造戏剧张力不同,王小帅这次选择了在根基更为扎实的情感进行艺术加工,他的匠心也因此有了独具的色彩。

艺术电影贵在保持纯粹,重在传递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价值观。

国内艺术电影近年来有走偏的倾向,往往借着艺术的幌子,让商业过多地参与到了影片的主旨中来。

艺术电影的商业化,应局限于它的市场推广,在创作上,两者之间要画出一条严格的分界线。

国际电影格局中,艺术电影一直占有固定的地位,和这类电影的不妥协有莫大关系。

《日照重庆》算是修正了国内艺术电影包括王小帅自己创作中出现的走偏现象,它在国际市场上的作为会更大些。

影片最后,王学圻回到后妻和小儿子身边,意味深长地拉起了小儿子的手。

这一幕让我想到,看完电影回家之后,包括在未来的岁月里,要对自己的子女更爱一些,因为父爱哪怕缺失一角,对孩子而言,可能就坍塌了一片天空。

 7 ) 大海 海的那边有你在

《日照重庆》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于2010年完成的作品,影片讲述了多年未回家的父亲林权海因为儿子林波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一事从日照回重庆,通过与多人的接触打听关于这件事的起始缘由。

多年未见的儿子的离世让他措手不及,却也使他懂得了责任。

片子英文名是"Chong Qing Blues" —悲伤重庆,片名一出就奠定了影片悲伤的基调。

林权海回到重庆,依次通过旧友老金、前妻育英、老金儿子林波发小小昊、警局办案警察、超市保安、林波朋友玲子、被挟持的医生、林波女友小雯、击毙林波的警察刘警等人打听林波的死因去向。

他去找育英,育英对他厌恶不理。

接着他又去找小昊帮忙打印超市监控截图里儿子的照片(他希望见到儿子现在的样子),小昊却以:“冲我爸那边,我叫您一声林叔;冲林波那边,我不认识你。

”作为聊天的开场。

他去到案发超市找保安,去警局找警察了解情况,他们为了回避这件事同样冷漠回应……这些对于一个死去儿子的父亲而言,是何等的打击?

整部影片一直在寻找,在镜头上大多使用长镜头、跟拍、摇拍。

这些镜头与法国新浪潮戈达尔、阿伦·雷乃的镜头颇有借鉴之处。

比如林权海将要离开重庆前收林波的巨幅画像时,他卷起三次都被让他放进包里,最后索性摊开,苍老的手放在被放大得模糊的人脸照片,他轻轻地抚摸。

这个镜头伴着抒情的背景音乐,林权海心中的痛楚和悔恨无需台词就足矣表达。

但有些镜头过于冗长,譬如在网上搜索林波案件,电脑屏幕的特写镜头。

影片中充满了冲突。

林爸与重庆这座城市变化的疏离感;与前妻育英之间积淀多年的怨恨,与小昊、玲子、小雯这群年轻人之间的代沟等,向观众传递出这个“失败”男人在社会的生活状态。

其中有一场戏,林权海跟着小昊到他跳舞的夜店,台上灯光炫丽,小昊自在地在台上跳劲舞,一个过肩俯拍,在台下夹在一群喧闹的年轻人间的林权海在灯红酒绿中显得格格不入,两个镜头交叉剪辑,似乎是想传达“两个世界”是很难相融。

在林权海寻找儿子消息这条主线里,有一些细节上的处理颇有意趣,在发廊找玲子,街边的网络流行音乐反复播放“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这句歌词。

噢对了,网络流行乐可不是林爸爸那个年代的人听的歌,照应着开始林爸爸在网吧坐在一群玩游戏的年轻人中看新闻一样,他似乎和这个时代脱节。

影片的副线则是隐藏着的林波和小雯的爱情。

从片子开始他听说儿子是因为和女友感情上的问题犯错,到高潮部分女友小雯找到林权海,向林权海回忆他们在一起的爱情故事。

林波的形象和案发缘由才逐渐具象。

“半年前去了日照,那是我第一次看海。

”或许这次看海并不只是小雯的第一次,也是林波的第一次。

画面闪回到小雯、林波、小昊在海边的场景。

薄雾朦胧的清晨海边,海风吹得海浪波涛汹涌,林波站在船头被风吹得摇晃着身体,他努力保持平衡。

“他想跟你去航海,但你出海了。

”林波对父亲的爱由此展开。

小雯眼睛望着远方,目光澄澈明亮。

后来呢?

他们也发生了矛盾,在海边无意碰见林权海在日照的儿子林小波,林波想要带走小波,因此和小雯发生了争执,小雯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两人争执的镜头与林波站在船头练习平衡的镜头交叉剪辑,扩大了两个人之间冲突,使林波与小雯、林波对父亲的情感交融,变得复杂。

从小雯的口中,林权海得知了儿子对自己的爱,这让他心安却更遗憾。

林权海,名字里有“海”,儿子林波,“波”也有水,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在育英带林权海去看儿子(坟墓)时,她说“我想,江水最终会融入大海,就算了了孩子的一点心愿。

” 值得一提的是老戏骨王学圻(饰 林权海)的眼神变化。

譬如刚见老金时的焦急疑惑,之后不断寻找线索未果时的迷惘无助,到后面听小雯说话时的担忧愧疚,在诊室外听小昊独白时的怜惜感动和见刘警回忆案发现场时的紧张不安。

细致入微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失职父亲曲折的情感经历。

还有一个细节则是长江索道。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两条平行的索道线,索道从画面上方往下方行驶,林权海挤在索道车厢里,平行的索道线似父与子的生活,往下似乎在暗示接下来的剧情不太顺利。

在小雯回忆的场景里,他她和林波从日照回来,在索道车厢里说分手,索道行驶的方向同林权海开始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是通往家的方向,只不过两个人不在同一时间出现,两人在这个场景里有了交集。

影片落幕之前,林权海离开重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索道往后退,离站台上的小昊越来越远,也表明了林权海离重庆的往日生活越来越远。

这部片子结束于日照的海边,林波心心念念的海边,不是因为爱海,而是因为父亲在海上工作,看见了大海,就如同父亲在身边一样。

林权海注定找不回林波,也势必无法弥补曾经没有陪伴在林波和育英身边的遗憾,他只能离开,离开重庆,回归现有的生活,不让过去的悔恨重演。

“日照”、“重庆”看似毫不相关的地名在结局有了汇合。

第六代导演大多关心社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部片子也同样如此。

有人会觉得王小帅的作品叙事过于冗长,多使用长镜头这个特点和台湾导演杨德昌有类似之处,这不是一部大众喜爱的商业片,但它一定是一部用心思考过的作品。

 8 ) 《日照重庆》若干观感

1、有成为经典的潜质,不一用心拍成了法制宣传片,叙述残酷青春。

相信还能改成知音体。

2、长镜头跟拍晃得要死3、丁嘉丽演得最好4、请不请范冰冰无所谓5、李菲儿有一神腰6、重庆人为何不说重庆话7、川渝美女甲天下(指人数)8、窗口部门的工作人员总是黑口黑面

 9 ) 追溯于生死两隔怅惘间

追溯于生死两隔怅惘间——观《日照重庆》范典/文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自从《十七岁的单车》取得不凡成绩后,为完成他“城市三部曲”又先后拍完《青红》与《日照重庆》。

新近这部《日照重庆》颇接近他之前的《左右》,节奏缓慢、独特的地域风俗、平凡人在犯罪个案中带出的亲情观、价值观……他注重分析人物在伦理关系中所处位置,以平实、日常化情节推展故事,冲突与戏剧化被缩敛至一个近乎舞台式的空间。

片名中两个地名:日照与重庆,是父亲和儿子所呆的城市,父亲忙于海员工作,对妻儿失于照顾,14年后惊闻儿子林波在劫持人质时被警方击毙的消息,返回重庆通过对前妻、林波好友、女友、目击证人等追访,一个分别多年印象模糊的长大成人的儿子形象,一点点浮现眼前。

故事采用老林寻踪单一线条,穿插以不同人物的回忆,在摇晃的手扶镜头中加以监控录像镜头和跟拍,使现实意味十分强烈。

然这些手法过旧、老套,加强纪实效果外,并无益于主题思想的深化。

此片欲以还原父子间断裂的情感,以活人对死人的追溯来实现一位父亲内心的苦痛和责任。

对两代人感情几乎置于一个无法沟通的真空状态,无论是这一主线,亦或朋友老金及其子昊子这一辅线,乃至老林在向昊子打听儿子生前事时,年轻人所具的不羁、放荡使两者关系似曾带上父子般隔阂。

随儿子形象在不同叙事人口中完成塑造,影像接近抒情,大海,梦想,被遗弃的孤独,精神里滋长的不安份,使青年之死归咎于家庭亲情破裂剩存的恶果。

明明讲亲情伦理心理阴影,却大张旗鼓,引用事件、设置直辖市新旧更替背景,或有形式大于内容之感。

片中设置了抽象态影像,如老林放大儿子监控录像中截屏而来的唯一生前照片,于马赛克堆磊的模糊面孔前不知所措,如老金热衷于修理钟表,却因年事已高中风住院。

前者意图在至亲血缘中设置一道屏障,象征生死两隔的怅惘感;后者则象征时间与生命纠葛交缠的永恒状态。

导演似有意挖掘人物情态,但不太成功,都过份处于压抑状态,不够饱满,且在影像处理上前面接近纪实,后面处于理想化,不够统一。

王小帅自称是一位垦荒农人,面对商业大片丛林他宁肯安静打理自己一小片田地,然他试图于平凡中挖掘人性普世价值观的想法未能尽付影像来得以实现,他似已落入艺术陈腐的窠臼难以自拔。

是为“城市三部曲”之结尾篇,然对城市的记录只在地点与场景的更换,少缺城市与人文交织共融的特征,也因此使之标榜仅限于故事发生地,而非呈现社会化、地域性,而所谓的“重庆”,只具雾弥山城、缆车横跨、麻将横行的空壳,对于“雾”罩人心、迷矇无助的隐喻、年轻一代价值观的缺失并未详解或不够明晰,而“日照”也仅剩海浪飞溅之形,与人物心理、故事情节在并行性上无深层关联。

你看到一位父亲哭了,知道他为何哭,可却没感动。

有时候,讲故事太过理性和太注重形式,就会与主题深化失之交臂。

 10 ) 加一颗星

我承认我对王小帅是有很深的偏见的,《极度寒冷》对我来说极其做作,基本上是个文艺中年满脸不屑地对世人吆喝,我心中有艺术,你们就是看不见,就是不懂。

对,就是一身贾宏声范儿。

《十七岁的单车》亦然,导演倾注太多观点,可着劲儿让人物犯拧,可着劲儿提炼所谓的“现实”,比如偷穿主人衣服的小保姆、为底层打工仔精心设计的艳羡说辞、农村少年在城里永远被设计成迷茫四处打量的神态,城乡差异的命题被反复而稍显泥泞地强调——主题大于故事的东西我一向没好感。

始终认为王小帅最好的一部是《扁担姑娘》,那是导演放低了自己的姿态,让人物慢慢地自然地走出来,效果就好了。

《日照重庆》其实也是这样,并没有犯形式大于内容、叙事过满以致细节过分符号化的毛病,可以说,在偏见作祟和外媒的错误指引下,我之前低估了这片儿,写几句来致歉。

旧稿胡扯过——“自从儿子出生后,亲子元素便是王小帅比较关注的一个题材,‘抢孩子’的《二弟》和‘救孩子’的《左右》都可佐证,《日照重庆》中的父亲寻找和拼凑儿子生前生活的过程中,即使天人两隔,‘代沟’仍然处处存在,暗合王小帅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父权’命题的思考。

片中的父亲对于儿子,有长达14年的责任空窗期,因此在父亲寻找的过程中,二者生活仿佛突然对立起来,少了许多缓冲。

父亲不会用电脑,却到网吧学会搜索儿子被击毙一幕的新闻视频;父亲从没去过夜店,却托儿子好友带他走进这个儿子生前最熟悉和喜欢的所在,在灯红酒绿的嘈杂中,父亲是那样无所适从、格格不入,旧的时间和新的时间以这样一种方式交汇,而他的缺席导致“父权”难以为继,甚至面对儿子好友的诘问和质疑,也无力抵挡,只好放大儿子的视频截图的照片在旅馆的墙头,抚摸那根本认不清的面庞,仿似弥补一些失去的时光。

故事中,做出抛妻弃子行为的父亲本是站在道德弱势的角色,却因这些固执而反复的细节,让人不忍进行谴责……“其实重点在于,片中人物的情绪走向性格成因太真实了,故事刚开始,估计我们最大的疑问都是,父亲早干嘛去了?

儿子哪里有合理动机至于杀人和被杀?

随着情节发展,这些问题其实得到了很好解答。

父亲方面,可以看到他并不残酷冷漠,言辞谨慎礼貌,态度温和,甚至有些软弱——正是这样的“好人”,一旦做出诸如“抛弃妻子”的行为之后,根本没办法简单做些什么来弥补,因为这个愧疚足以压得他只有逃避的份儿,不到负疚对象死掉的时候,这种人绝对迈不出回头面对的一步——也只有负疚对象死了,不能对话他谴责他,否则他可以缩头乌龟一辈子。

对,这就是伪善,为求自己心里过得去,其实全世界都被他伤了。

至于儿子,也是真的,有些人就是要被童年创伤折磨一辈子,不痊愈,不转移,就硬生生在那里。

林波“没人理解”的行为其实可以理解,他就是太缺爱了,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爱,一旦心里有了爱,就拼命怕对方觉得不够、看的不清,可是那几乎就是在时时展现一个巨大的、滚烫的爱的伤口,偷鸸鹋是的,自残是的,绑架以期挽回小雯是的,所以小雯会怕会逃,谁愿意每天对着一个莫名其妙的根本无法帮他愈合的大伤口呢。

旧稿也扯过——”联系到《十七岁单车》英文名就是‘北京单车’,《青红》英文名是‘上海之梦’,《日照重庆》英文名亦“重庆的忧郁”首先继续了王小帅对于特定城市的观察和体验。

山东日照,港口小城,是父亲寻子之路的起点,也是儿子寻父之路的终点;内陆重庆,沿河山城,是父亲与儿子在回忆中交汇的所在。

王小帅亦把以往对城市化的关注放在自己的镜头中,《扁担·姑娘》和《十七岁的单车》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着眼农村打工仔到大城市寻梦,在种种事关身份、财富的现实落差面前,武汉和北京并无本质区别,《日照重庆》则把最表象的冲击放在客观环境的比照之内,镜头不断略过城郊破旧的厂房,雾蒙蒙的单调街道,阴冷而几近风化的老房子,禁锢着上一辈人的生活和工作……”关于城市,其实是我对本片比较失望的一个点啦,重庆的鲜活、火气完全看不到,只有雾蒙蒙灰蓝蓝冷清清的压抑,真的不如《扁担姑娘》拍出的武汉。

我倒宁愿他别叫重庆……打住,还是少扯,节省时间干活吧。

《日照重庆》短评

一天两场 一场两人 噗~

5分钟前
  • Joey的第34任女友
  • 还行

隐忍,克制。

7分钟前
  • 只是碰巧喜欢他
  • 推荐

纪实的效果不好。怎么可以没有四川话。总觉得不够深刻。怎么就忘了日照原来也是城市啊。

8分钟前
  • 小葡萄
  • 推荐

最后的20分钟,把全片所有的气氛凝结在了一起。王小帅是个豆瓣评分偏低,褒贬不一的导演。其实这部片子与重庆无关,日照是阳光海滩是父亲的宽大关爱么?重庆的山城阴沉是林波的单纯阴郁的心照么?我不愿这么字面的解读这个名字。不过也许片子换个名字才会让更多人注重名字背后的情感。

12分钟前
  • kindsos
  • 推荐

实在不知该如何形容的一部电影~

15分钟前
  • FrozaM
  • 较差

为什么我看的没有字幕?

17分钟前
  • 高压电
  • 推荐

重庆。

18分钟前
  • 胡涵之
  • 还行

小帅啊.不是把几个商业片演员聚在一起讲个毫无故事性可言的法制案例就叫商业片了.

23分钟前
  • Dr.Young
  • 很差

2011Jan7,上海九亭,DVD。

26分钟前
  • 骑马的丁丁
  • 推荐

生活像面镜子,照出别人的卑微与所有缺点,却在自我认知与寻找的过程中,降最美好的一面留给自己看。。。

27分钟前
  • 二先生
  • 推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29分钟前
  • 诤友
  • 较差

海岩剧。戛纳电影节电视剧单元。

34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亲情最值得珍惜却往往最不被珍惜

35分钟前
  • 找自己
  • 还行

整个电影没有看到一处高潮。没有探讨出社会和人物的深层含义,浪费了一些像王学圻这样的演员,变成一本没有含金量的纪录片。

40分钟前
  • IRA
  • 还行

想表现的太多了,又没有表现清楚,拖沓。。。

41分钟前
  • 泰坦
  • 较差

折腾。

43分钟前
  • 橙司徒
  • 较差

前面的调子有点闷 真正看到后面 还是很感动的

47分钟前
  • 龙猫
  • 力荐

喜欢这样的拍摄风格

50分钟前
  • N
  • 推荐

纪念我大二躲在被窝里用P4偷着看电影的一身大汗

51分钟前
  • .
  • 推荐

太平洋天利店人也太少了吧,简直就像是在包场,看得很爽!王小帅从拍《十七岁的单车》着重青春期的迷惘到《青红》描写情感的纠结再到《日照重庆》回归到家庭,这个三部曲跨度很大,此片很写实,但显冗长,情感的张力还不够,故事立意很好,关注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爱的缺失后想要重拾起来很难!

56分钟前
  • 八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