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电影开头的“无声静默”。
好一个“一切尽在不言中”,省略了拖冗的台词,似乎回到了无声电影的时代《紫蝴蝶》是我看过的,最具浪漫主义——血色浪漫——气息的电影。
故事线索较多,而叙述有条不紊。
辛夏爱上了日本人伊丹,而辛夏的哥哥那个时代先锋新青年,他和他的同伴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战斗,而被偏激龌龊的日本侵略分子杀死,辛夏目睹了一切。
从此辛夏加入了一个抗日秘密组织。
刘烨演的司徒和李冰冰演的玲是小资一族。
他们看电影,在夜深人静的街道上散步,在雨夜里拥吻。
司徒出差,玲和所有女人一样陷入思念。
此时紫蝴蝶第一次出境。
司徒回来玲去火车站接他。
辛夏所在的秘密组织把司徒当做叛徒。
就因为司徒的不谨慎(其实也没有办法谨慎),把包拿错了,一丁点的阴差阳错就颠覆了自己和玲的命运。
这是否是蝴蝶效应?
玲在混乱中被辛夏射杀。
晃动的镜头,混乱的现场,惊恐的尖叫,仿佛昭示着所有人的命运都被那场战争左右着。
玲死了,司徒被屈打成招,司徒翔想一死了之。
可是他要报仇,他潜伏下来伺机而动。
辛夏的组织为了执行任务让她和已经成为日本驻上海的特务头目伊丹旧情复萌。
最终秘密组织大部分成员被杀,司徒和伊丹双双毙命。
本片在谍战剧情上没有什么有新意的地方。
我想说的是结尾。
伊丹一开始就知道辛夏的身份。
他爱辛夏。
但其背后狭隘而偏激的民族的野蛮侵略,又让其不可能与辛夏结合。
他们各自背负的命运,在这肮脏的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让他们不得不枪指对方。
辛夏和谢明的关系最后被揭示。
所有人都被这场战争魇住了。
但导演并没有表露出任何态度。
而是从更为高远的人文角度去思考这场战争。
这种思考又没有脱离地面,出现道貌岸然的超脱。
最后的台词,辛夏问:“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导演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一段无声的黑白胶片来回答。
第一遍看了一半其实没看太懂剧情,台词听不清楚,又听不懂日语,看到一半就放弃了。
今天终于有时间又从头看了一遍,太喜欢了,觉得一切都刚刚好。
紫蝴蝶感觉和yhy的叙事是有类似的,都是讲大环境下的个体。
但是实话说yhy在我这里更像是纯爱片。
里面跟环境扯上关系的地方,我看下来觉得大可不必,其实删掉那个部分也无伤大雅。
所以比起来我更喜欢紫蝴蝶,紫蝴蝶的完成度更高,叙事也更流畅。
大环境下个体的主动与被动的选择,命运与命运的玩笑,蓄谋已久与机缘巧合的冲突。
包括整个影片主题上,都是极大时代的背景下对极小个体的展现。
整个故事的推进,伏笔、节奏、因果都太好了。
司徒这个角色的设定真的很精彩,意料之外的卷入,从懦弱到fc之心燃起的那个推进的长镜头真的很好。
以及在fc的过程中,叙事一直诱导他在冲着rb,但是最后把枪对准了丁慧这个设定也很妙。
同时,剧中每个人物对于自己xy的毫不犹豫的坚信,竟然也让我有些羡慕,不论是对lc的坚信还是对fc的坚信。
谢明、丁慧和司徒的果断竟然给我带来了一种没有矫情和纠结的爽感。
娄烨总有把普通的日常语言赋予仪式感的能力。
明天见、好运气。
是浪漫的告白,也是悲壮的伏笔。
影调很喜欢,摄影也很喜欢。
看的时候我这里刚好也小雨了,哗啦啦的雨总是让我想起悬崖之上,也会想起暴雨将至。
游离的对焦真的太灵了。
顺便gmz鬼迷日眼的对焦真的蹭的太恶心了,真的仿佛学生作业,笑了。
得不到你的爱情好好听,李冰冰好美好美,伊丹英彦挺帅。
看完后一直时不时想起,阳光灿烂的时候,就想一头扎进这部电影里的蓝灰色调,下大雨风声呼呼作响的时候,也会突然想起里面两方打斗时的瓢泼大雨和伊丹辛夏走在暧昧迷离的雨后街道。
这也是我短时间内重看娄烨的电影次数最多的一部,但第一次看的时候,还差点看不下去,看完晕晕乎乎的想理顺情节,才发现从情节来说,是个简单的故事,只是到下一次看时,就已经彻底迷上了,翻来覆去的着迷几个场景。
搜了不少当时拍摄的新闻和幕后细节,加上些自己的感受,发到这里归总一下来“走”出这部电影吧。
1. 伊丹和辛夏重逢后约会,没有场景的展现,拍的是约会后的告别,辛夏什么都没说告别后,伊丹久久的看着她走开(这里背景中的伊丹是虚化的,真妙),但辛夏走着走着像狠了下心来冲回去找他,发现他时镜头是猛的一转从回头找寻的辛夏转向背靠在街边墙上打算抽烟的伊丹,伊丹惊讶地把口中的烟拿下,看着辛夏,又皱了皱眉。
这场戏我看的时候真像在寒冷中被披了件厚外套,太细腻了。
后来搜到新闻看到章子怡提到了这场戏,这种喜欢场景的巧合让一个影迷太心醉啦。
资料链接:http://ent.163.com/edit/021113/021113_141132.html
资料链接:同上2.重看电影时注意到两人第一次告别的时候,虚化的背景就交代了他们之间的隔阂。
伊丹离开
辛夏目送伊丹离开后3.伊丹的白色西装外套在东北的时候就是起球的,后来回到上海最初还是穿的那件,甚至在背后都破了个小小的洞,头发也还是没怎么打理的样子,但交接完工作正式成为负责人之后就再也不见那件衣服了,从此都是笔挺的西装和一丝不苟的头发。
4.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里的声音。
街道人群中闹哄哄的背景声,鞋子踏在阁楼地板上清脆又沉重的步调,两人在黑暗中沉默然后远处传来的类似戏曲的婉转,在大雨中的《得不到的爱情》,伊丹带点口音的中文喊那声“辛夏”,还有那首日语歌,像是遥远处的远方人在心疼地和你说现在将会发生的故事(这首歌在伊丹东北离别收拾行李时就出现了),但最爱的,还是沉默,最奇怪的就在这里了,为什么他们沉默,我还是感觉到他们在说话?
5.娄烨镜头下的演员都非常有魅力。
饰演伊丹的仲村亨,我第一次看时竟没有意识到开头出现的他和后来是同一个人,开头是小心翼翼,单纯拘谨的谨慎,后来已然变成是复杂深邃的警惕。
看完《紫蝴蝶》后我又去翻看了他的其他作品,就算是差不多同时期拍的《黑革》,饰演的人物也有类似的难以作出选择的处境,深情和心狠并行,都没觉得他有在《紫蝴蝶》那般迷人。
饰演辛夏的章子怡更不用说, 开头脸上一直是无表情,但总能感受到她沉默下的纠结和压抑,适时的释放是在面对离别时的哭泣(也是压抑的)。
在东北的时候
上海重逢后差不多同一视角的眼神变化还有一些新闻截图,电影拍摄真是个美妙的创作过程,还有娄烨拍电影的态度真是始终如一。
资料来源:https://yule.sohu.com/43/82/article211348243.shtml
资料来源:http://www.cctv.com/movie/china_film/2003-07-28/2582.shtml
资料来源:http://www.cctv.com/news/entertainment/20020821/47.html我想看电影是要和自身状态连结在一起的事情,就像人们常说的同一本书不同的年龄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此特殊的一年,把娄烨的几部电影补齐,又接连重看了几部,对我来说,观影体验有时是享受、沉迷,陶醉,但更多的是陪伴和自省。
他电影里的氛围总是能够环绕在我身边,甚至于在看完之后, 还会让我时不时想起,不过一直以来,电影对我来说还是一个直观感受,所以我也总是看完写写短评就罢了,但电影比起文学小说来有意思的一处,就是个综合艺术, 是team work, 融合了许多人共同的努力,娄烨电影的魅力,是再加上了导演个人强烈的风格,他的才华,也让更多有才华的其他领域的人和他合作,这也是开始对他的电影细节和幕后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类似题材的由巩俐主演《兰心大剧院》已经拍完了,很期待会是什么样子的,当年《紫蝴蝶》是在03年上映,《兰心》会在今年上映吗?
再看两部情色抗战片。
不知道说的对不对:1.司徒那条线感觉完全可以删掉。
2.谢明和丁慧的情感线交代的不明不白,完全是让剧本服从娄烨的技巧了(虽然结局的倒叙非常喜欢)。
3.唯一的一段床戏过于克制(但也是目前看过的最好的一段床戏了),如果加大伊丹和丁慧间的情欲戏份代替司徒的复仇线感觉会更好。
4.娄烨的电影就会有种,有时候这节奏真他妈棒,有时候又觉得你闷的毫无水平的感觉。
综上可能改掉这些问题真的就没色戒什么事了。
(其实紫蝴蝶还真不能算情色抗战片吧,就像色戒充其量也是一个李安男性视角下的毫无女性主义色彩的假《色戒》)觉得是娄烨自己写这个本子还是有点问题的(当然也不知道还有谁能写的更好)依旧要说章娘娘在这里的演技绝对排的上其影史前三,不过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部确立个人美学风格意义上的作品了(安叔可能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个人美学风格了吧[捂脸])
我要把自己笑死了我竟然打成了《兰州大剧院》。。。。
那时候一定是头太疼了😂已经改回谢谢提醒🌚🌚—————————————分割一下看到《兰心大剧院》的海报突然想回顾一下《紫蝴蝶》。。。
和看《色戒》那种全程沉痛绝望的感觉不同,《紫蝴蝶》是慌乱的,不知所措的,那种朝不夕保的恐慌中想要紧紧抓住什么却抓了个空的焦灼感。
真想如同倾城之恋里沦陷的香港,砰地一声,整个世界像是个硕大无朋的箱子关上了,数不清的罗愁绮恨都被关在里边,那么偌大的世界至少容得下些俗世的情爱。
如此想来张爱已经足够心慈手软。
可惜整整2个小时情绪和镜头都始终被悬置着颠簸着。
如同溺水中的挣扎。
竟是没有一人是可恨的可诉诸简单暴力地“怨恨”的。
世事总是如此,于是我们总是只好把责任推给时代、推给世界。
蓝紫色的烟雾弥漫的画面中,悬置的痛苦混乱疯狂的情感。
有几个画面印象特别清晰。
隔着蓝蓝的玻璃,少女辛夏目送着喜欢的男人被人群掩埋,他回了东京。
在看着女朋友在面前被射杀的画面之后被强行带走的司徒在嘶吼着哭泣着,但是片里听不到一点点声音只有极度聒噪的杂音。
咖啡馆里的日本女孩在司徒想要射杀伊丹时被误伤当场死掉,死前她紧紧拽住伊丹的衣摆说,带我回东京。
经常出现的人物的面部大特写与时代纷乱的学生运动,爆炸,尸体等等叠加在一起的画面。
伊丹已经发现了辛夏的特务身份之后,两人并没有说破。
伊丹说你跟我回东京吧,他其实知道辛夏不会答应,但他还是叫人办好了她去日本的机票,也在同时,设下了安排她所有的伙伴包括她的情人死亡的局。
结局辛夏拥抱着伊丹并将匕首刺进他的身体。
背景音乐持续地响着日本的民谣,甜美的女声在动情地歌唱着故乡蓝色的月亮。
最后在抗战的黑白影像中,BGM却是白光雍容地唱着老上海的贴着金粉的罗愁绮恨、痴男怨女。
昔日司徒和尚未死去的女孩就在雨声中在这歌声里携手而舞。
一切都是污浊的,疼痛的,喧嚣而混乱的,没有任何解决办法,人们徒劳的挣扎也无法抵抗被裹挟着往前推进着,朝不保夕,没有人是善良的也没有人是邪恶的,没有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人是不可怜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每个人都不过在一时的欢愉里渴求着在久一点,再久一点,因为建构的所有关于为什么要战斗的信仰都随时就会与麻木的肉身一起,砰地一声轰然坍塌。
大家都是自私又可悲的。
在现实的战乱里所有个体的爱恨离合,生死唐突都是苍白无力的,牺牲和救赎都是教科书编写的笑话,只有个体能够体会个体的绝望、无力、焦灼、恐惧与痛苦。
而战争无暇关心,你们心心念念的党国也无暇关系,只有极少数安全的居高位者和在十年后得知原来打了胜仗的孤魂野鬼们才进行过什么所谓光荣伟大的事业,绝大多数的个体不过是蝼蚁一般被碾碎在尘埃里。
清晰地感觉到太阳穴突突地跳着,好疼啊。
看到哪片评论的标题里那句“爱国主义就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和被杀”。
我在宿舍里里反反复复地念着。
可惜并没有人理会我。
娄烨是个有意思的人。
那么很自恋地想想我大概也算得上个不无聊的人吧hhh已经不记得上次看的感觉了,情节那么简单明明都还清晰地记得,可是看第二遍,还是觉得头疼得不得了,好疼好疼啊。
1931在上海电影院看完电影,没带雨伞一起拉着冲出电影院的小情侣真甜啊,尤其是在这山雨欲来的背景下。
结果司徒对象被打死,自己被刑讯,侥幸逃于一死,这也太惨了,可是剧中也说了,这样的倒霉蛋太多了,只能说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吧。
为了活命成了奸细。
队长使用美人计,用自己的爱人钓前夫哥,日本翻译,试图杀死山本。
结果被司徒识破。
于是成了“他可以利用我,你也可以利用我,看谁快,看谁运气好”。
于是温存成了假象,遮盖住了枪口。
就在今晚,动手!
所以鹿死谁手呢。
路上司徒试图击杀翻译,未遂。
队长带队试图伏击山本,被反伏击。
所以为啥翻译要看完最让人唏嘘的是司徒,其他人无论是敌是友,至少有个指望支撑着活下去。
他却只能靠若有若无的复仇决心和无休无止的绝望。
可能大时代逆转下没有小人物苟活的余地。
“蝴蝶”在许多人眼中是神秘与美的象征,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蝴蝶梦》曾打动无数中外观众。
2003年夏,非典警报解除,当红明星章子怡与因《苏州河》一片声名鹊起的青年导演娄烨合作的新版“蝴蝶梦”——《紫蝴蝶》在千呼万唤中与国内观众见面了,然而与其他“出口转内销”的电影命运迥乎不同的是,该片从上映伊始,接受到的就是观片记者与观众惊人一致的批评如潮。
《紫蝴蝶》表面上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一位奇女子“锄奸复仇”故事,实际上蕴含了忠诚、背叛、反战等人性化主题,因而整部影片显得阴郁、沉闷、压抑,作为导演特色尽意挥洒的泼墨之作,或许,人第六代导演要的就是这特色,没特色了,娄烨还是娄烨吗?
那么,在一地的西瓜皮中,导演特色还在哪里呢?
西谚有云:“你的毒药,我的美食。
”其实,当我们摆脱了急功近利的期望和猎奇的心理,心平气和地看完片子,理解并“猜透”了娄烨的心态,确有很多令人期待的朴素的东西在!
至少,本片有三大看点: 一是看娄烨的色彩。
自打《苏州河》横空出世,有人就把娄烨称为当代中国最玄幻的色彩大师。
娄烨对个人风格的坚持,一向难能可贵。
在《紫蝴蝶》中,表现最明显的则是绿色滤光镜的大量使用。
与张艺谋的大红、吴子牛的赭黄一样,娄烨打算向绿色发起冲击!
绿光阴郁沉闷,使人物与世界罩上一层发霉的味道,象幽灵古堡,垒起一道道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二是看镜头处理。
看苏州河中的镜头处理,像他在《苏州河》中让人惊艳的印象派镜头风格(手持摄影、短镜蒙太奇),在影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中以主客位置互换的超长镜头跟踪角色走动来带入另一剧情线的主角,暗示了两者命运的交错,如一枚珍珠在拖沓疲惫的海底世界中蓦然闪亮,令人耳目一新,顿生惊喜!
他在影片中表现战争的苦难和人对命运的不知所措的代表性语言是男女主角张开大口呼向天空的悲怆。
娄烨强调,自己对于那个时代所知的比观众不多,只是对人生的偶然性、可能性和未知性着迷。
剧本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皆写上“拍摄中处理”。
章子怡和刘烨均说“他给予自己很大的发挥空间,排戏时也不让摄影师在场,以达到拍摄时后者能有紧张的投入感。
”香港王家卫的影子呼之欲出。
人生的不确定性,表现在镜头的摇晃或长时间定格,表现在时空的错位与机械重复,影片太沉湎于自已的意识里了,不要对白,不要情节,甚至不要流畅的线条与故事,难怪性急的观众要发出感慨:“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 三是看艺术与金钱无法相容的尴尬。
制片方和演员反复强调电影《紫蝴蝶》是导演的电影,并经常主动站出来帮娄烨挡住漫天飞舞的烂柿子和臭鸡蛋。
该片由娄烨亲自担任编剧,据说剧本就用了几年时间才完成。
章子怡扮演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暗杀团”的成员,性格并不象宣传广告上所说的坚毅果敢,而是在事业与感情间如东南飞的孔雀般徘徊又徘徊。
其结构由多条故事线索穿插交织在一起,繁复跌宕,富浓重的悬疑色彩。
影片最后多出来的激情戏很多人理解是倒叙,是对导演的有意误读或为了为故事而故事的自圆自说。
我不这么认为。
他们是死了的,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些人了,而是后来者或千百万饱受战争煎的象征。
战争与爱情,本来就是一个没法说好的问题。
而况要在一场公认为非正义的战争中负载人性与和平的主题,更难!
然而娄烨们就是要反传统,不要简单的是非,把人推入各种矛盾冲突中,所以他不去有意刻划情欲的纠缠,而是把演员推上前台自由表演,他甚至要死去的人继续讲话、回忆、甚至继续战斗!
作为一部艺术探索片,为做到宣传上的“史诗式”,才有了最后黑白记录片式的南京大屠杀;为了票房,将生猛的“激情戏”放在最后,意味着不得已而为之,实是对制片商和观众口味的一种抗争与反讽!
汇集了国际影星章子怡、金马影帝刘烨、硬派小生冯远征及日本性格男星仲村亨等强大演员阵容,加上新锐导演娄烨,法国老板是下了本钱的。
虽然给了导演极大的自主权,但投资方的千万元投资,是要看回报的。
这点娄烨心里比谁都明白。
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在大制作与艺术片间游离,既想要革命浪漫主义的豪情,又想要卿本佳人的迷惑。
什么都想有,什么都在试。
再个性的艺术追求,碰上市场经济这个标准也会不知所措。
娄烨象戴上紧箍咒的孙猴子,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斩妖除魔,骨子里仍脱不了唐僧的掌握。
一位聪明的广州观众说:“我想他在拍的时候心里可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在后期剪接的时候就出现混乱了。
”此言甚得我心!
据悉,这部投资千万的大制作影片拍摄了28万尺,导演本人后期就做了大约60稿。
当你独自关在小屋里挥动最后一剪的时候,娄烨,你是在窃笑还是在哭泣!
片中的章子怡,也以农村大嫂穿行城市的质朴拷问着观众的耐心。
《紫蝴蝶》监制卓伍承认让章子怡作主角是片商而不是娄烨本人的意思。
章子怡同意出演后,娄烨又特意为她修改了剧本,增加了戏份,使得全片的故事情节完全围绕章子怡而展开。
尽管外界传说娄烨是个桀骜不驯的人,和他的“战友”贾樟柯、路学长有天壤之别。
有人说他在国外第一次上领奖台时穿的是不到100元的衣服。
但在制片商的期待和感恩心情的支使下,娄烨不得不违心地向市场靠拢。
漫天翻飞的黄金雨中一艘承载太多的小船,鼓破了双帆也驶不出票房的港湾!
此情此景,只令人想起李清照那人那词:“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春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在上海等城市的看片会上,娄烨面对众多记者看不懂的质疑不置可否,只是一再地以“对不起,如果你不喜欢的话我在这里道歉”来应对。
难言之隐,又岂能一句“对不起”了之!
紫蝴蝶,看完了。
故事挺狗血的。
当然是有影像叙事的能力,但剪辑太快了,观众可能反应不过来啊,就没有兰心那么顺。
而且用一个很简单的美学风格包装一个狗血的故事,就会让我出戏,为什么兰心故事也狗血但我看的时候就不觉得,因为兰心的美学非常华丽。
刘烨这表演我操了…………怎么后面还来了个前半段的混剪呢…都是话剧式表演,那个日本人演的还行,有点易先生的味。
不过这角色比易先生塑造的反面多了。
这片的表演简直太灾难了,酒馆里被打死的日本女,那白眼我的天啊…这个结局还行,我以为会想色戒一样一黑到底,没想到山本还是死了。
全片最喜欢的镜头就是日本男告诉章子怡那些人都死后,他走到吧台拿烟的镜头,那里还没拿出烟前,他头上有青筋,你就感觉这人好像不对劲,难道被下毒了?
然后这时候他把烟拿出来,烟上带着血,而火柴盒也因为沾了血而划不着,没有对白,这就是影像叙事。
拉枪栓为啥要拿后期音效配?
而且这音效好烂啊。
剧本虽然有点狗血,但也还行,主要是表演灾难。
而且娄烨此时美学还没成型,不过本片的胶片质感还是很漂亮的。
放娄烨序列里应该算比较低的。
这片配乐还行,不过娄烨的电影配乐一向高水准。
最后这段闪回,他也没有一开始就直接说是闪回,也没有就不说了,而是最后给了李冰冰一个镜头,通过这个角色作为时间点的标志,明确了这是闪回,走了一个宿命感的范。
4.5分。
有亮点,但它的缺点我都不太能接受,理解为什么评分低了。
与色戒差距有点大。
娄烨在这部片展现的影像是极其暴力的这并不是说里面充斥着血腥镜头这只不过是一个侧面这部片的暴力性体现在娄烨的极端风格化摇晃抖动的镜头,凌乱的叠影,以及一贯的脸部特写这些所谓的“风格”直接带来视觉上的晕眩尤其是前半部分无法聚焦的镜头直接将时代的动乱传达到观者的感官将影像的暴力施加于观众可以理解娄烨的“良苦用心”城市的脏乱雾气以及阴郁的雨声再次将屏幕蒙上一层灰蓝色朦胧的人群与杂乱的声音更凸显出片中人物心灵的孤独与惶恐在后半部分,影片终于停息下来,缓慢地,男女交欢后定格为一帧帧交谈的记忆于是影片最后终于聚焦于女人仿佛两个小时终于迎来纯真年代的发问——“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人物的较量似乎和城市空间形成互文人们革命斗争中失去亲情爱人,地上只剩下一个空洞的女人而城市变成废墟,也只剩下一首永远停留在过去的老情歌在机械地重复娄烨的影像虽是暴力的,但人物却是无力的,城市肉体也是无能的就像结尾泄欲后的男女走向惶恐的未来
我的理解,娄烨喜欢讲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多情,永远疏离。
最喜欢的当然是跳舞那段戏。
“山本不能来了,他死了,你们的任务完成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也死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
我们可以安全地回东京了。
我们赢了,辛夏。
”他说的是我们,我们是真爱,我们是战友,我们共同的的敌人,是战争。
可个人怎么和时代分清呢?
而事实上,我想分清,还是不想分清?
我的敌人,是我爱的人,还是我必须爱的国家?
我们为爱情而战斗,还是为毁灭爱情而战斗?
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宏观层面,个人命运在时代面前荒诞不经;微观层面,人总是为了爱而踏上毁灭爱的道路。
————————————————————————完了,再听一遍发现跳舞的原台词是:“山本不会来了,他走了。
他已经安全地回去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已经死了。
我们的行动成功了。
你们的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
我们赢了,辛夏。
”这样说来,导演要表达的又有另一层意思。
是那种拼上一切也不一定会成功的虚无感,战争时期无法掌握生命安全的无助感,明知危险重重还要准备好战斗的荒诞感,不知道为什么要战斗的迷茫感。
我恐惧,我要把爱情变成战友情,我爱的人是我的敌人……如果战斗是为了不再恐惧,那我现在因为战斗而产生的恐惧怎么办?
如果战斗是为了爱情不再受到威胁,那我为什么要为了战斗放弃爱情?
如果战斗是为了和爱的人在一起,那我是和谁在战斗?
不正是我爱的人吗?
人和人激烈碰撞的同时,人还要对抗时代的洪流。
人,不值一提,不堪一击。
表面来看,导演在揭示战争的真相——不是每一场战争都会胜利的,不是每一个英雄都是完美的。
战场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恐惧无助迷茫甚至畏缩,战争,可能流尽鲜血依然失败。
我们以前看的影视作品大部分在歌功颂德,而这部电影,不仅有点反英雄,还反主旋律,这应该是台词被改的原因。
而我理解的更深的、更细微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其实在讲个人面对时代的迷乱感,个体生命的虚无感。
付出一切,你也可能换来一场空。
毕竟,命运本就不是你能掌握的,面对时代洪流,你没什么好挣扎的,因为挣扎也没有用。
哎,强行理解一波。
其实我觉得,虽然意思全变了,但改后的台词也挺美的,有一种柔化了甚至超越了现实的浪漫。
但我还是更喜欢锋利的真实。
它黑暗,却向着光明。
电影一般,章子怡演得十分到位尤其是被告知组织行动的失败时那场无声的表演。。可恨的CCTV6不打字幕也就算了竟然没放完就掐了ORZ。。
一个阿宝色的神魂颠倒的抗日故事 / 章子怡的演技核心表现为憋脖子瞪眼睛挤眼泪
个人,鲜活的个人,具象的人以及时代历史下的个体情绪。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割裂的爱情和失败的任务互为隐喻,而二者共为战争的缩影,湿漉漉的城市和蓝绿交替的色调记录了特殊年代的热血与失落。中途多方断裂的线索有点影响观感,最后叙事闭环的完成很有宿命论的意味。
不是一般的差,永远把观众当白痴的娄烨
人物沉默寡言,色调清冷抑郁,画面晃动厉害。电影的表达受到限制,总体有些闷。
通篇都是既暧昧又疏离的蓝色。与其说故事一般,不如说是娄烨讲得不够好。娄公子拍的东西在历史题材政治背景下显得始终有些小家子气了,把控不住大的格局,这也是目前我个人认为娄烨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
娄公子的色戒 大时代小人物的悲剧 也就是他敢把这种题材的谍战片拍得如此文艺范 。
晃你妈个X啊
章子怡在娄烨的电影里“太高级”:这既是娄烨的幸运也是不幸。章子怡无处不在的灵动,让其他浸染在娄烨情绪中的演员都黯然失色。
此片属于刘烨与李冰冰颜的巅峰,这对小情侣美好得让人心生向往。不喜欢章子怡的这个角色,精神内涵上跟《色戒》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丁慧这个女主让我想起的只有一张苦瓜脸。想起之前的《茉莉花开》,如果重拍,相信汤唯可以有更好的演绎。
在爱情亲情道德和民族情绪全搅在一起的时候,每个陷入困境的个体的细微情感被放大,像德莱叶一样的面部大特写,像安东尼奥尼一样缓慢安静的镜头,加上演员的表演,太迷人了!
外形优质的《紫蝴蝶》最终在内容的处理上却显示出了凌乱和粗糙。叙事细节的欠缺恐怕也是娄烨这部讲述身份与命运的作品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原因。或许是由于浮华纷繁的上海在租界历史与地缘政治方面都无限接近香港,这种文化基因上的类似与雷同也注定了娄公子很难走出王家卫的影子。激烈而极具张力的手持摄影、晃动不安的情欲以及那些魂牵梦绕的思绪皆让本片永恒摇摆于《色,戒》与《重庆森林》之间。
娄烨居然也玩过非线性叙事结构而且还很不错 第六代中少见的抗战题材 娄烨片中常见的情欲淡化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浓重的悲凉宿命感 摄影配乐都还是很棒 最可惜的就是章小姐果然是演不好戏的还要当女主= = 豆瓣评分又调皮了
导演拍这种量级的电影还是差点感觉,全片很像墨镜王+李安的合体。最娄烨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湿漉漉的上海,另一个是床戏时的摇晃镜头。稍微丰腴的章子怡倒也别有一番风味。没事,有SP就够了。
分了3次看完。。要是 看上去越无聊越是好片子,那这个应该算是最重要的是 看完有点压抑。。
一部拍摄和剪辑非常糟糕的片子。不过总算把简单的抗日故事讲完了。
不会讲故事,镜头与剪切较之于苏州河没进步,手持,静止,摇臂各种混乱
惨不忍睹,中途放弃。可能在一个政治历史题材下讲述爱恨算是有点意思吧。
注定是很难说清楚的一部电影,试图以完全私人体验解码时代魂魄,把它作娄烨的《色,戒》是不恰当的,娄烨比李安野心大太多,却没有足够能力。形式感和内容有所割裂,况且还是他将叙事作妥协的前提下,依旧造成了这种断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