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上映了好几年了,而小鸡确实今天晚上才看完,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看完了,心里有些感慨,晚上睡不着打开电脑看看各位高手的影评,心里有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主角为杨红旗(农民工)、欧阳花(女大学生)、古国歌(记者)。
其余剩下的就是些小角色了,主编、警察女友米一、谭伟、村支书等人、捎带一个杨胜利。
说主角杨红旗,首先他是一个质朴而愚昧、并且脑子转的相当慢的一个人,应该说从头到尾他连自己身边的人都没有琢磨清楚,他一心只 想完成父亲的心愿,但事情迟迟没有结果;他一再说古国歌是“骗子”,他对这个世界已经不再信任,但是有一点他变聪明了,就是古国歌拿着表扬他的报纸去告诉他,他说了“我干了她,你信么............开始时候我还以为这是导演的败笔之作,但是过后就觉得导演的意思应该是为了说明杨红旗对古记者已然是失望了,用这些话来调侃古而已,至于说他脑子慢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骗局就是村支书等人——他们利用杨红旗的孝心和他的愚昧,还有杨胜利的愚,在杨红旗不知道的情况下将杨胜利转移至某医院(很可能是北京),然后骗取杨红旗说老人已死,而后给报社打去电话,他们意识到主编一定回来参加这个“葬礼”(这很可能是从老杨口中得出),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本村知名度。
这些可以从支书在“葬礼”上的笑,还有他在老古两次去村里的穿着变化上可以看出,支书是个老油子。
而其中的杨红旗一直被牵着鼻子走来走去,他老实厚道甚至在指认受害者的时候,都犹豫徘徊,他也知道这种事情说出来对欧阳花的影响,但是为了孝道他又不得不得到这个表扬;在见面当场不敢抬头面对欧阳花,这些能看出他是个腼腆甚至说慌都不会的39岁农民工。
结尾他那个短信表示了,他依然在相信着得到表扬,生命会出现奇迹,这悲哀吗?
这不悲哀,至少他的质朴使他对整个社会不会绝望。
说说欧阳花,当代女大学生,貌美青春,面临唾手可得的好工作,当之无愧的天子骄子,美好的生活在她面前一览无余。
2.14日晚上的意外事件使她的生活出现波折,且不说她算不算整件事情的受害者,就从她从头到尾矢口否认事实的演技来说,此女非常人。
为了未来、前途可以视别人(杨红旗)为无物,在解决事情的过程中可以做到面面俱到(约古国歌在咖啡厅见面;在晴天去古国歌用雨伞为道具在他家里堂而皇之的换衣服,穿着古国歌的衣服离开,此中有色诱成分所在,而后在最后又出现短暂崩溃情况,但已经不重要)。
我们可以从题外引申一下,第一、一个女大学生在雨夜晚上12点之后依然在大街上溜溜达达,且非学校附近,略想一下此女生活绝非似我们之贫乏;第二,此女在跳水之后能够飞快的用上某种香水。。。。
这好像也超出了普通大学生身份。
好,对于此女我不做太多评价,各位豆友自有心中明镜。
古国歌,小有名气的记者,自卷入这个事情之后,慢慢迷失了自我,但是最终又拥有属于自己生活的人。
这个人有正义感,有追求真像的念头,然而事情远远不似他想的那么简单。
对杨红旗有同情心,也有小幽默感,对女朋友关爱,然而却终因此事分手。
他在整部戏里面算个悲情人物吧,最终他的生活应该还算可以,所以定位此部电影为轻喜剧吧。
不扯远了,扯回来说。
如果说古国歌见欧阳花之前是对杨红旗做好事持半信半疑态度之后,那见面之后对杨红旗绝对是百分之二百的不信了。
而后他受的诱惑逐步加剧,庆幸的是他对事情真像还是有追寻的念头。
最后事情发展离他的理想世界越来越远,他都不知道自己在整件事情里面做的是对还是错了,他失去了自我,辞掉了工作,甚至于和女朋友感情也自此出现裂痕。
最终在北京他看到了杨红旗和杨胜利,已经收到的那条信息,最终他明白了事情真相,以后的路他知道该如何去走了。
说白了,古国歌是个聪明人,可以一时受到迷惑,不会一世在混沌中度过的。
插播一句——他在“葬礼”上和谈伟都看到了村支书的笑——这个笑是伏笔,也是揭开整个电影真相基础所在。
多说一句,老古受到的诱惑蛮大,相信看到我短评的大部分人都经不住这个诱惑,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点可以接受。
但最终是要明白真相的,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到,可以短暂迷失自我,但绝对不可以终日里面浑浑噩噩。
主编——一个曾经在农村和群众一起受苦的老记者,爬到主编的位置上,从办公室看的《李叔同》和参加“葬礼”回来车上的“四书五经”,从他的表演稿“我觉得能获奖”这些细节,当然少不了他在葬礼上问古国歌表扬稿写的怎么样了的口气。
从以上各处看来,我在心里把他定位为一个在物质生活丰富的社会中成长为一个满身油脂的老油条了,此人堪于村支书相比警察女友米一,她嫉妒心强,而对事情有着强烈直觉,然而却受不了古国歌迷失自我后的沉默,最终离老古而去。
嫉妒欧阳花非常强烈,,以直觉来压制欧阳花在老古心中的位置。
谈伟是个好人,在老古分手后还追到米一行踪告诉老古,电影里面穿插他和女大学生搭讪的片段,只是为了使他这个人物更真实而已。
村支书,我就不多说了,大家看了我的短评之后在自己心里对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是微不足道,而实际上在幕后费尽心思的人有个大概的评判吧杨胜利,老人,劳模,我们应该尊敬,也是个被支书大哥利用了的人。
以上评论,均为小鸡个人揣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另外整篇里面村支书为骗取村子知名度而假扮葬礼的片段为小鸡所想象出来的,也是我个人认为此为导演和小说作者最合理的幕后主旨。
如大家有不同意见 可以相互交流。
小鸡19853.15半夜写于家中
看范伟的片子,看到《求求你表扬我》,实在忍不住想说两句。
此片不由自主让我想起彭浩翔的《出埃及记》。
两个片子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开场都带有一定的幽默色彩,《求求你》是范伟大脑袋对着摄像机说:我觉得你们得表扬我。
《出》剧是一个男人对警官说:我上女厕所不是偷看。
这样的一个开头,让观众以为这是一个暗示,此片是笑剧。
结果,结尾告诉我们,错了,是悲剧,或者,正剧。
第二,两个片子都是被倾诉对象(《求求你》是王志文饰演的古记者,《出》是任达华饰演的警官)从一开始对倾诉者所说的事不相信,到感兴趣深入调查,然后查出问题。
第三,第三就是男主角都有一个亲密女友,王志文的女友是苗圃饰演的某警察(巧合?
),任达华的女友是一个我不熟悉的女演员刘心悠饰演的。
第四,应该还有第四,但是不说了,先说这些吧,很相似的场景情节发展,《求求你》给我的感觉是,从一开始就没有悬念,范伟饰演的农民无疑从未撒过谎,陈好饰演的女大学生不承认被强奸太正常了,谁身上发生这种事儿会满世界嚷嚷去?
好吧,编剧说了,我就是想说,新闻不好写新闻工作者不好当或者再深奥一点儿,很多事不像你们表面看到的那样,一深入调查就发现往往与脑海里的事实相左。
那您倒是找一个典型点儿的例子啊。
您这个例子毫无说服力,尤其是陈好的表演,为啥还有一幕夜雨中她光个后背在范伟怀里,扭脸貌似狞笑的侧脸,弄得我当时差点儿没从沙发上蹦起来,以为是鬼片呢。
国产片太不讲究是常事儿,但黄导也不能太不把我们观众当人了,我们平常也都读书看报,您这个故事到底讲的是什么我们溜一眼就明白了,搞得您这么费劲巴拉费劲心思地折磨自己折磨观众,我们也挺不落忍的,因为我们自个儿没导过片子,所以想着这事儿估计挺麻烦,要不怎么连一个故事都讲不抻透呢。
无论如何,此片让我琢磨不透的地方很多,比如那个苗圃在片子里总吃醋对故事情节到底有啥帮助?
《出埃及记》里任达华的那个女友可是有任务在身的,她的表现当你看到片中时会恍然大悟,会回想。
同样,《出埃及记》里也有情戏,而且是任达华和温碧霞的床戏,可是因为和剧情里的情绪相吻合,丝毫不觉难堪或突兀。
《求求你》里也半遮半掩弄了一点儿陈好的裸背,看了只让人怀疑黄导对此女有啥企图。
从前我是一个爱鸡蛋里挑骨头的人,后来好久不挑了,手艺就有点儿生疏,猛一捡起来,还有点儿不适应。
所以这个骨头挑的到与不到的,大家多担待吧。
这年头,手艺不好干了。
《求求你,表扬我》讲述的是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杨红旗(范伟饰),因为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心里特别期待自己也能受一次表扬,于是他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强奸的女大学生欧阳花(陈好饰)的事迹,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他便不断地四处讲述,终于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派记者古国歌(王志文饰)进行调查。
但正当事情要水落石出时,女大学生站出来要阻止这件事,面对女孩一生的清誉和一个农民儿子一辈子的心愿,古国歌也不知如何取舍。
善于以小见大的黄建新导演希望借助本片表达他新的思考———一种理想与现实的悖离。
黄建新说,站在剧中三个人物的立场上,谁都没有错误,一个是有着淳朴信念的孝子,一个是按照事实报道的记者,一个是希望过简单生活的大学生,三个人的出发点都是真心的,从每个人的立场看都是对的,但碰在一起的结果却是各自都受到了伤害。
欧阳花的简单生活被摧毁,为了不被突如其来的遭遇改变人生的轨迹,她撒谎、否认,拒绝帮助曾经给予她帮助的杨红旗,杨红旗充满人性化的理想遭到了扼杀,而古国歌也因此陷入了矛盾,挣扎在对与错之中。
从黄建新电影《求求你,表扬我》说起张三四 大多数观众都把杨红旗对幸福的定义看作笑话,而不去分析它对影片提纲挈领般的作用,更遑论反思这种植根于我们骨子里的思想。
杨红旗对幸福的定义可以简化为一句话:你幸福就是你有的东西我没有。
因此,我要幸福也就是你没有的东西我有,或者至少你有的东西我也有。
出人头地、烘云托月、红花需要绿叶扶,这就是我们成就感、荣耀感以致自信心的来源。
故事的动力是:杨红旗追求父亲有、自己没有而别人也没有的表扬。
阻力是:欧阳花保护别人有而自己可能会失去的清白名声。
假如杨红旗获得表扬,他不会得到任何实际利益,但可以获得一种比别人先进的自我想象;假如欧阳花的事件曝光,她也不见得会失去什么,她所谓的失去工作,失去朋友,同样只是一种想象。
所以,影片真正的冲突是两种想象的冲突。
隐藏在杨红旗背后的,是一种国家 ideology ,具体而言是学雷锋做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要获得的是以《明日晚报》为代表的话语权的认可。
《明日晚报》可以通过报道他的英雄事迹确认他的先进身份,从而回应国家 ideology 对他的询唤。
国家 ideology 对杨红旗的询唤作用被人格化为父亲对儿子的期望。
期望/询唤的场景相当有意思。
一束背光穿过窗户打在杨胜利的床上,形成伟人、圣人和神仙才有的光环,摄影机采用杨红旗的视点,绕着杨胜利转,而无论转向哪里,杨胜利始终正对着摄影机/杨红旗/观众说话。
于是,这种询唤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无法逃避。
按杨红旗的说法,杨胜利已经得了晚期癌症,活不了几天了。
这隐喻了国家 ideology 处于濒死状态的现状。
虽然 宣传machine 不遗余力地聒噪,但没有多少人当真。
讽刺的是,影片结尾,杨胜利非但未死,反倒还精神抖擞:国家 ideology 的生命力还强着哪!
杨胜利的房间里贴满了不同年代的奖状,但它们都是全新的。
所谓历久弥新,新瓶装旧酒,这就是从建国初到现在,国家 ideology 给人们的感觉。
隐藏在欧阳花背后的,是传统的贞洁观念。
它从封建时代的国家 ideology 沦落为新中国的民间 ideology 。
国家从不提倡,但是默认。
影片并不打算讨论这种 ideology 的地位,导演关心的是“民间”二字。
这样,杨红旗要求欧阳花承认救人的事实,就转意为国家 ideology 要求人民承认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
对欧阳花来说,承认自己被救就意味着承认自己被强奸(未遂),她站在城墙上试图自杀,声泪俱下地控诉,这可以勾起观众对她的同情,从而造成这样一种效果:国家强调拯救人民对人民造成了伤害。
欧阳花最终没有承认,于是,杨红旗把她给“干”了。
这就是不同意国家 ideology 的后果。
杨红旗其实并不真正需要得到欧阳花的承认,只要《明日晚报》愿意刊登报道就行了。
欧阳花起初否认事实,继之试图以感情打动古国歌。
他们对古国歌的争取就是对话语权的争夺。
《明日晚报》面临的困境就是是当代中国报纸面临的困境:倒向国家 ideology ,还是倒向人民?
表面故事线:2004年2月14日这天夜里,农民工范伟在粉巷救了一个险些被人强暴的女大学生陈好。
——范伟去报社找记者王志文登报表扬,王志文问他为什么去粉巷,范伟表示路过。
——王志文认为证据不足,去大学找陈好求证,陈好断然否定。
——王志文又找范伟当晚报案的派出所求证,警察认为粉巷治安很好。
——王志文去范伟老家,被老家村长热情接待,并发现范伟老父亲病危,老父亲生前获得过无数荣誉,还被王志文报社主编登报表扬过,王志文得知范伟需要一个表扬来让病危父亲开心。
——陈好主动上门找王志文,申辩说范伟确实在瞎编。
——王志文纠结之际,得知范伟老父亲病死。
——王志文报社主编带着王志文去吊唁范伟老父亲。
——王志文警察女友帮王志文找到了当天晚上的强奸犯。
——报社主编亲自登了范伟的表扬新闻,陈好因名誉被毁准备轻生。
——王志文救下陈好,辞职去了北京。
——王志文在北京天安门前进入幻境,看到了范伟推着老父亲在散步,继而收到范伟短信说老父亲生命出现了奇迹。
真实的故事线:2004年2月14日这天夜里,大龄单身农民工范伟按耐不住去了风化场所粉巷,救了一个险些被人强暴的女大学生陈好,陈好其实有点爱慕虚荣,为了钱在粉巷从事风化事业。
——范伟去报社找记者王志文登报表扬,王志文问他为什么去粉巷,他撒谎了。
——王志文认为证据不足,去大学找陈好求证,陈好为了脸面撒谎。
——王志文又找范伟当晚报案的派出所求证,警察怕记者报道影响派出所声誉,就撒谎说粉巷治安很好。
——王志文去范伟老家,被老家村长热情接待,因为村长因为报社要宣传他们村。
王志文发现范伟老父亲病危,老父亲生前获得过无数荣誉,还被王志文报社主编登报表扬过,真实情况是老父亲对这些表扬看得比生命还重,甚至当年和王志文报社主编一起编了假新闻各取所需。
王志文得知范伟需要一个表扬来让病危父亲开心。
——陈好主动上门找王志文,申辩说范伟确实在瞎编,其实想用美色诱惑王志文让他站在自己这边。
——王志文纠结之际,得知范伟老父亲病死,其实是村长谋划的一场假死,为了再把报社骗过来。
——王志文报社主编带着王志文去吊唁范伟老父亲,为了怕当年假新闻暴露,主编催促王志文尽快写表扬稿。
——王志文警察女友苗圃帮王志文找到了当天晚上的强奸犯,其实是利用警察身份威胁一名惯犯认了这个罪,原因是苗圃吃陈好的醋,想让她尽快名誉扫地。
——报社主编亲自登了范伟的表扬新闻,陈好因名誉被毁准备轻生。
——王志文救下陈好,辞职去了北京。
——王志文在北京天安门看到了真实的范伟推着老父亲在散步,继而收到范伟短信说老父亲生命出现了奇迹。
本片算是部非常经典的内地老电影了,也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现和还原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人们的生活状态,那时的人们都非常淳朴善良。
影片当中的杨红旗作为普通民工,看着非常憨厚老实,他希望自己做好事的人物事迹能登报让大家熟知;古国歌作为报社记者,力求登报事件的真实性,这是他的职业操守;欧阳花作为女大学生,一直矢口否认杨红旗所说事件的真实性,实则是保护自己的名誉;米衣作为女警察,有着非常敏锐的辨别判断能力。
可以说每一个角色都很有立体感。
其实观众们都很容易看出杨红旗说的事情绝对是真实发生过的,绝不可能是杜撰的。
但人人都有难言之隐,欧阳花不想让自己的丑事让大众都知道也必须理解。
两人的矛盾最终都体现在了古记者身上,当记者的难处似乎也就在此,很难兼顾多方利益。
影片的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
一直都没注意到是黄健新的作品,和他大多作品一样,小人物,小故事,小小的来点感慨。
开头让我很喜欢,音乐、镜头、漫画式人物性格,制造出反讽意味浓重的黑色幽默,当王志文来到范伟家看到范伟父亲的时候,那个光线用得简直绝妙,老人如同圣人再世,再配上隆重的音乐——说是讽刺现世也好,真的抒情也好,都非常合适。
可是,就和中国绝大多数电影一样,一旦归结到某个严肃的主题,就玩不转了。
所以它的结尾也就只能用苍白的深沉乃至故弄玄虚来收尾,或者,不管怎么讽刺,最后要表现一个光明的尾巴,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出现个“魔幻”结尾。
好像《卡拉是条狗》那种完全省略式结尾也同样是功力不足的表现。
或者说,也许是心虚,可以深刻的看到无数问题,却不敢深挖根源——也可能是因为不愿意把故事说得太残酷和赤裸裸,造成绝望情绪。
我由此会觉得,中国导演如果哪个能把电影结尾讲得精彩,哪个就有希望成为中国电影希望。
一个表杨牵出了现代人的价值感,以及新一代与老一代的价值观念从始从终,影片都在让我们思考着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什么是表杨”?
原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表杨本身的内涵与人们对表杨的理解,发生了那么大的差异。
本片用一种独特的角度来剖析现代社会人们最敏感的荣辱感是什么?
当然,因为有范伟担当,影片显得有时会格外轻松
理解杨红旗和欧阳花从主线上来看,就是一件好人救人求表扬,而被救人否认真相,最终使得好人父亲抱憾终身的事情。
杨红旗意外撞上一起强奸(未遂)事件而救下受害人欧阳花,恰巧为了尽孝,追着谷记者希望获得一次表扬,以了却重病父亲临终前的遗愿,此行无错。
再看这位父亲杨胜利,是经历了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劳模,不仅将抚恤金全部捐出,重病仍不愿住院,因为不想成为国家的累赘,临终只求墙上有一张表扬儿子的奖状/荣誉,也无错。
欧阳花作为一名正值花季的女大学生,遭遇了强奸(未遂)的伤害,希望当天的事情从此不被提起,可以正常健康地生活下去,此想法并无过错。
而在记者采访时,即便有隐去受害人姓名等信息的承诺,仍全盘否定当天事件,她认为只是一个口头的表扬,并不希望抖露此事,从其角度出发,亦无过错(即便后来知道杨红旗的父亲重病即将去世,仍然不知情这个表扬对杨胜利的意义)。
真正让谷记者抑郁的即便我们可以理解欧阳花的出发点,但整件事看起来仍然让人压抑而着急。
欧阳花否认被救真相,是她的名誉和未来重要还是老人的遗愿重要?
派出所隐藏事故真相,是小区名誉和业绩重要还是事件的真相重要?
村支书在葬礼中一笑,是村子终于摆脱这位劳模的拖累后真心释怀,劳模过去的贡献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是否能带来村子今后的发展才是很重要的。
主编葬礼后写稿表扬,希望的是新闻会评上大奖。
正是这些让谷记者对人性有了思考和怀疑,这件事情的悲剧看似不能全部怪到任何人身上,但每个人都有过错。
一个简单的表扬为什么来的这么难?
我猜电影想说其实一个社会的进步与有秩序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惩恶扬善,虽然每个人的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一个群体来说需要一个道德标准。
这或许也是导演想真正发问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秩序和标准,才能让红旗继续飘扬?
关于电影的小细节1.我认为最后的短信和看到杨红旗父子一样,可能都是谷记者的美好希冀,希望正义能及时到来。
2.有人说杨红旗是洋红旗,我觉得却是扬红旗,代表着民族传统优良品质的承载和弘扬。
3.最后镜头是五星红旗飘扬,暗示着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如何才能鼓励优良品质的传承和发扬,以保证国家的繁荣发展。
4.如果不是很喜欢思考人性,或者看了开头很难理解欧阳花这个角色,我觉得可以弃掉了,真的会看不下去的!
片尾的处理直接把片子拉到5星。
影片里三种价值取向:杨胜利:老一代的代表,对荣誉的追求杨红旗:鉴于他之前没有过任何表彰,却唯独对这一次表扬格外重视,说明他在乎的不是荣誉,而是最朴素的孝心欧阳花:偏功利主义的取向,保住工作当然性是这部影片的暗线,体现在米伊无意识雌竞,会倾向于简单化古国歌不写表扬稿的原因,认为他是受到了漂亮女性的诱惑;体现在欧阳花希望用外貌拉拢势力;体现在古国歌到最后终于分不清对错,陷入了迷茫——杨红旗想了却父亲的心愿没错,欧阳花想保住工作也没错,但他没意识到(或者说他一个人意识到也没用),女性因受到侵犯未遂而沾上污名,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情村支书在杨胜利葬礼上的笑容也特别耐人寻味。
当整个时代已经不再重视表扬时(参见报纸印发出来后无人在意的场景),一个人仍在通过自己坚持向善,反复宣说老一代的意义和价值,给其他意见相左的人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最后演员演技都特别好……王志伟的普通话真的太好听了,绝了
为了不让自己在抑郁中睡着,准备喷完了再睡……。
你说这部电影主旨意义很深刻,我也承认它是阐释了人性,说明了人有善恶两面,社会的浮夸,道德的沦陷,但是作者真的表达出来了么?
真的有那么多人能自行脑补出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了么?
导演确实可能觉得已经表达了他想表达的东西,但从观看者的角度他考虑过合理性了么。
欧阳花:为啥告诉了救命恩人名字,以及自己的住处?
我提几个合理的答案,第一,编剧问题,第二,她傻,第三,她吓傻了,第四,人性的本能(一些挖得比较深的观后感这样说的),公说公有理呗……欧阳花:让姐妹作证,她姐妹就不怀疑直接作证了?
她难道不怕他们涉及进来让事情更复杂?
本来事情就是隐瞒的,她还能这么理直气壮?
欧阳花:想自杀为什么找报社?
如果是为了隐私性为什么当初不单独找报社那个人让他不要报道这个事?
发生了这个事她事完全不能接受?
所以说到底,能解释的就是这是一个我们身边找不到的人的一个代表:超弱,思维单一,无情商的人!
我也不说更多关于她的丰功伟绩了,因为总有那么多看似合理的解释。
范伟演的,如果他只是一个厚实的工人,他为什么不把当天的事情全盘托出而有所隐瞒呢?
(有人说他考虑周到,为了女孩的隐私,你觉得可能是么,对于他这样一个角色(为父亲的荣誉,证人都不会找),所以我想说每个人都能挖掘出电影中各种“深刻”的东西)。
他要一个表扬非得登报不成?
奖状不行?
如果用他是一个“二愣子”那就什么都可以解释的话,那也太让人无语了吧……村长和杨胜利,如果组织的隐瞒,为什么要通过村长的笑来体现,他那诡异的一笑会不会有更深的含义呢,例如国家的老人补贴金就但他的口袋了,例如我现在的排场足以头条了,并且我们村有上头条,他个人有能评先进的可能,不都可以说通么,非得表现出了是“假死”谋划之一……,这让观众如何信服?
一点伏笔都没给!
杨胜利如果是这么正直光荣的,为什么要弄虚作假,虚荣的?
如果你说他之前一直是以这种方式获得荣誉的,那为什么没有说明,没有说明就表示两种都有可能……主角:感情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杨胜利挂之前没给范伟登报愧疚的话,那就有点过了,最多就是有点遗憾而已,毕竟没有事实么,所以这里他那么大的负罪感对于作为一个记者来说听不合理的。
主角老婆:可以理解吃醋,但有点夸张的表现了自己的反应,她老公做记者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他那样,我觉我们看电影时她老公就已经不是记者了……总得来说就是感觉电影不符合人性,或者说太片面化扩大了某些方面的人性,使电影看起来不怎么真实,太假,不能接受,并且剧情跳跃性太大,补充的空间有多种脑补方式,不能明确表达立意,我觉得不能被称为什么好作品。
完全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或者说他想表达的他多了,需要我们自己深挖,如果是这样得话,那我想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的看法……你说你有理,我还说我有理……
恩……陈好……真看不太出来
一个家徒四壁,病危也还要捐赠的老人,满墙都是表彰奖状的场景很震撼!把一堆奖状扔坑里随人一起埋了很反讽!记者的反思很可贵!女孩的遭遇很凄惨!
影片分析课。
还可以,虽然显得有些粗糙,但是故事讲述得比较顺畅,结尾略带黑色幽默
中国电影的弊端:叙事无能
有人看到红,我看到了黑,细思极恐,这是一盘大棋
还成,有点想法。但叙事并不好~
表演和情节上的硬伤都很多,很多时候都感觉在看小品或者话剧
哭成了傻逼是怎样→_→
烂,太烂了
表扬有那么重要么?有么!
欧阳花那个角色太牵强了,演技也差。
廖凡生吃螃蟹那段印象深刻
有点过于晦涩内容很深刻
当时时兴的电视电影,可这部拍的过于追求戏剧感。追求荣誉不是一个可笑的事情。一个好人,遇到一个受害者,可结局却不一定就是双方希望的。王志文风采依旧啊,陈好和苗圃都好看。
其实没太看明白
真心看懂了~黑色幽默!~反讽当今社会吧?
转型时期整个都特别拧巴的价值观,没人尊重任何人。
挺做作的片
表扬真的那么重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