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的电影节

Rifkin's Festival,情迷电影节(港)

主演:华莱士·肖恩,吉娜·格申,路易·加瑞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埃伦娜·安纳亚,斯蒂夫·古根伯格,戴米恩·查帕,乔治娜·阿莫罗斯,塞尔希·洛佩斯,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里夫金的电影节》剧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7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8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9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里夫金的电影节》长篇影评

 1 ) 影迷的电影节

#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6月18日 UME影城(上海新天地店)四星。

非常临时地帮朋友和自己收到了周五晚上的《里夫金的电影节》。

第一轮抢票它就在我的清单里,奈何它火速售罄。

17号,因为临时被告知周五下午要在市区办公,就很紧急地在豆瓣和微信小程序收了票。

没想到周五下午意外加班,只能在暴雨里赶场,地铁站里狂奔,再次重演上周六的生死时速。

说到收票也是挺神奇。

从豆瓣一个哥们儿手里收了张票,因为已经取票了,时间又不太够,只能约好面交。

结果因为我加班,出票的哥们儿赶场,来不及等我,就把票留在了一家久久丫。

这两年出票、收票也不少,第一次通过这种有点“原始”的方式拿到票,觉得很奇妙。

说回电影,其实没有太多需要评价的地方。

伍迪·艾伦对于我来说很陌生,影片里致敬的那些经典电影画面就更陌生了。

不了解他的一贯风格,可能观影体验的确会有折损。

但是抛开这些不谈,这部电影的结构精巧,轻松明快,在一个加班后的周五雨夜看,体验还是十分愉快的。

影片里随时都在自嘲和调侃,我觉得特别有趣的一个点是,影片里是电影节,影片外也是电影节,电影里电影外大家都在热闹赶场,节日气氛十分浓郁了。

 2 ) 伍迪艾伦的“春天里”,总有人发情

伍迪艾伦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创作者,如果你经常看他的作品的话,就不难总结出来他的故事的一致性。

什么一致呢?

那就是故事的框架。

我们之前所说的伍迪艾伦三板斧也大都来源于此,作为一个创作者,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创作,且对于一个故事不断地进行各种版本的演绎,通过演绎,拍出来了很多很多的作品,且并没有被观众们感觉到厌倦,这就是能力。

当然,这种能力看多了之后,自然也会有审美疲劳,有时候就会在思想上发问?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伍迪艾伦对于出轨的热衷?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里夫金的电影节》讲述的依旧是伍迪艾伦熟悉的故事,依旧是讲述出轨。

一对美国的夫妇去参加电影节,然而在这个浪漫的时间段内,两夫妻双双出轨,他们对于眼前的一切的解释各有不同,但对于目的地的解释却出奇的一致。

在这个时间段内,这对夫妻对于婚姻,对于爱情的定义开始有了变化。

《里夫金的电影节》本身并不稀奇,因为在很多伍迪艾伦的作品中,本片并不算是上乘,而且本片所演绎的故事也是老生常谈,对于伍迪艾伦来说,自打他找到了拍摄的模板之后,对于模板就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化,此后,多少年没换过模板的伍迪艾伦总会对于自己熟悉的故事轻车熟路,这种熟悉也造就了他对于出轨的眷恋,似乎一部他所拍摄的电影当中,如果没有出轨的话,就不完整。

我们没法完整的了解伍迪艾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却能通过他的作品来看到他的一种理念自始而终。

本片中的男主对于婚姻本身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流逝,这种婚姻维系下来的秘密就是两个人心照不宣。

未来无所谓,现在无所谓,仅存的过去也在时间的流逝之下慢慢的消失了痕迹。

当婚姻进入到了疲倦期,两个参与者自然而然的想要去寻找新的刺激,好在当今世界在物质观至上的理念的加持下,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维系变得越来越不在意,因为觉得不合适了就可以肆意的更换,而这对于这对夫妻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因此,出轨的前提有了。

因为想要刺激,因为现有的生活无法给他们刺激,于是,出轨就是唯一的他们所能做的选择。

本片中所表达的人们的行为被欲望指使之后,自然无法靠道德的约束来结束。

因此,在相互厌倦之后,他们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目标。

然而本片的纠结之处就在于两个人目标的不一致性,而这种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夫妻二人对于欲望的定义。

丈夫是一个研究经典电影的人,他对于婚姻或者是爱情的定义来源于与自己所钟爱的影片中的一部分,当这些影片以一种形式出现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在现实中有所映射的,丈夫期待着寻找一个可以完成自己想象的映射的人。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寻找。

而妻子却有所不同。

妻子需要的是激情,是自己面对着一张白纸一样没有任何欲望的丈夫之外的另一种活力四射,因此,妻子很容易找到了更加年轻的对象来完成自己欲望的转移。

而就这一点来说,丈夫在影片中失败了,他所期待的一切并没有很好的投射到自己所期待的人的身上,即使是面对着自己期待的姑娘,最终,依旧是用失败堵上了自己的向往。

或许欲望最好的部分总是藏在求之不得之中,这对于丈夫来说或许比得到更加舒心。

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一种虚伪的状态在里面,丈夫所期待的一切并没有如眼前的那样出现且发展,而当自己从经典电影中走出来之后,只不过是单纯的寻找欲望的时候,这一切就又都适时的出现在了自己眼前。

这或许是一种讽刺吧。

而本片中演绎的这段关系,这段两夫妻都双双出轨的关系实际上是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反击。

当得知自己的妻子出轨了之后,丈夫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的惊怒,而是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接受,这并不是因为丈夫有多么的高雅,而是丈夫之前在内心中潜藏着的某种欲望终于可以得到释放。

之前的道德观禁锢着的人生终于可以肆意的狂欢了。

这对于丈夫来说天时地利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丈夫认为自己已经稳操胜券且可以大胆的追求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一切并没有如愿,他所期待的姑娘依旧是仅仅活在自己的想象里,临别时侯也没有以身相随。

丈夫在想象中依靠着自己的意念抱得美人归,而妻子则是结结实实的找到了一个年轻的肉体。

这种差距,表示了春心萌动之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每一种结局都不是那么美。

……你好,再见

 3 ) 这才叫致敬

趁着出差间隙,看了伍迪艾伦最新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其实也不算新了,是2020年的片子。

这部影片完全回到了老头早年的轻喜剧风格,调侃婚姻、调侃爱情、调侃知识分子、调侃文艺创作,以及最重要的,调侃电影。

他在这部片子中大量引用了过去一个世纪来的经典影片,例如《公民凯恩》、《野草莓》、《祖与占》、《八部半》、《第七封印》,等等。

这种引用是毫无遮掩的,直接就用了主人公一行人来复刻表演这些影片中的经典场景,还用上了黑白滤镜。

这种做法乍看是偷懒,实则完全不同,因为老头只是借用了老电影的形式,而内容则是当代的困境,二者形成互文,非常有意思,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喜剧手法。

观影过程也非常愉快,我一个人独自在宾馆房间,把灯光全部灭掉,在黑暗中欣赏,看着看着就忍不住会心一笑。

老头是真正懂得喜剧的。

最近几年冒出很多所谓致敬电影史的片子,比如去年上映的《巴比伦》、《造梦之家》,以及更早的《好莱坞往事》,只不过这些影片都流于表面,看着流光溢彩、郑重其事,其实核心编剧相当孱弱,只是为了致敬而致敬。

反观伍迪艾伦的片子,他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的,而且并不停留在电影世界的流金岁月中,他随意地把过往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片段信手拈来,便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

这种举重若轻的能耐,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而且相当重要的一点,他本人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自己就是一本活的电影历史年鉴。

伍迪艾伦曾说自己毕生的目标是拍出一部真正的杰作,一部从各个角度都无可指摘的电影,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已经很接近最好的那一类作品了。

老头年事已高,还能保持如此高质量的创作,真是令人敬佩。

愿他身体健康,文思不竭,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作品吧。

 4 ) 伍迪·艾伦在唠叨些啥

可以说本片非常地伍迪·艾伦了,充满了中产知识分子的骄傲的自卑,有趣的是伍迪·艾伦在本片直接翻拍了太多的影史经典,我试图以我所知的知识罗列本片中出现的一些小元素。

以影片时间顺序:

片头电影节环境描写出现的第一段对话,讲到艾希曼。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8.6[美] 汉娜·阿伦特 / 2017 / 译林出版社

讲的是这本汉娜·阿伦特的纪实文学,据说当年欧美的知识分子必读书目。

育婴奇谭 (1938)7.31938 / 美国 / 喜剧 / 霍华德·霍克斯 / 凯瑟琳·赫本 加里·格兰特霍华德·霍克斯导演,导演后面会再次被cue。

片中的女主是著名的凯瑟琳·赫本(历史上第二有名的赫本,斯科塞斯的《飞行家》中女主原型),而片中加里·格兰特饰演的男主角,应该是伍迪·艾伦电影男主的最初雏形,唯唯诺诺紧张兮兮的知识分子,并永远有出轨的欲望。

《育婴奇谭》

热情如火 (1959)8.91959 / 美国 / 喜剧 / 比利·怀尔德 / 玛丽莲·梦露 托尼·柯蒂斯来自旧好莱坞时代顶级大导演比利·怀德。

生活多美好 (1946)9.21946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奇幻 / 弗兰克·卡普拉 / 詹姆斯·斯图尔特 唐娜·里德时代经典了,在各种影视剧中都被频繁cue到,比如《老友记》和《老爸老妈罗曼史》。

然后在里夫金的第一次梦境中,重现了《公民凯恩》。

当年划时代的深焦景深镜头现在已经非常常见

恶搞了一把玫瑰花蕾。

随后的一场脑海想象中,致敬了费里尼的《八部半》,在伍迪·艾伦的画面里,英文老师直接告诉他不要拍的太晦涩,我想这是所有人看费里尼的最大问题,太特么晦涩了!

太麻烦了 有空继续写

 5 ) 也许是最后的狂欢

之前有看到过采访说这可能是伍迪艾伦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也许是外部的、内部的、世界的、家庭的因素,让他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当然,把目光单纯投入到这部电影,依然还是他自己的老配方。

一事无成却又自命不凡的男人,不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作品还不如不动笔,对艺术气质的女人产生无边幻想,被身边人当做餐食笑料,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对伍迪艾伦的影迷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

加上混乱的男女关系,不禁又让人回忆起午夜巴塞罗那。

而男主似乎也是老头子目前现状的写照,身在欧洲,却眷恋与关注着纽约这个成长的故地。

说真的,虽说这十年来没诞生过什么佳作,但老头子每部电影中的主角在外部条件来看还是富有不少魅力,而华莱士·肖恩,则真的让人无法产生多少怜爱, 或许这就是导演眼中文青的下场吧。

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伍迪艾伦在豆瓣或是国内影迷界中为什么有着如此之高的人气,结论是伍迪艾伦角色式的年轻人实在太多了,又完美符合了豆瓣的用户画像(包括我自己),然而伍迪艾伦通过《里夫金》、《曼哈顿》亦或是其他作品告诉了大家,“你肚子里这点墨水,实在是不够看的”。

如果这真的是老头子的 last dance,似乎也没什么遗憾,在自己的终曲里,他又向muse们发去了电波,《公民凯恩》、《筋疲力尽》、《祖与占》、《野草莓》、《第七封印》等等等等,也许这些大师杰作们就是构成伍迪艾伦电影生涯的“玫瑰花蕾”。

单纯看影片质量并回望伍迪艾伦的作品序列,《里夫金》给予三星已是极限,但暂且作为他的生涯终章与句点,五星,无可指摘。

最后,电影不拍没关系,有54部可以反复回看,最重要的是,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6 ) 《里夫金的电影节》影评

他们身上明确有着相似的地方,不仅仅是爱好与志趣,也有对爱情那近乎自我惩罚式的忠诚与洁癖。

但个体的道德感已然无法对抗复杂的现实,莫测的末来不比严酷的当下更值得寄托。

人性无常,或许把握自我才是生活的超越之道。

里夫金的虚无主义,被死神的一些世俗建议击退了:放奔写作、安心教书,在无聊的爱情里寻找快乐,便是通往解脱的路径。

里夫金想到了被西西弗斯这一意象折磨的过去,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加缪于《西西弗斯神话》 中阐明的真正的智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讲的是两个电影节的故事。

浅层的是现实中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深层的则是里夫金自己,于潜意识层面建构起的“电影节”,前者浮夸、造作,后者诚实、深刻,两相对照,妙趣横生。

梦境中的电影展示迷影气质十足,致敬、戏仿片目的选择也是颇具巧思。

伍迪艾伦的电影一直都有一种复杂的特质,它明确承认幻想的诱惑,又在幻想后带我们回归现实;它毫不掩饰对于超越思维的向往,却又总用看似犬儒的现实逻辑消解崇高精神的光环。

前者是反好菜坞主流叙事,是彰显人性的艺术精神;后者是悲观的人生观念展露。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明确为一种救赎方式,艺术创作便是西西弗斯的受罚过程,尽管无法动摇人类悲剧的本质,主动性与选择便能使意义得以呈现。

 7 ) 看《里夫金》我意识到我更喜欢这个小老头了

看了这么多伍迪,今天看完《里夫金》想到一个词来总结他的“症结”——“怕被愣”。

“怕被愣”原文是papelón,西语,来自《艾拉医生的神奇疗法》,书中的意思和词语本身意思不相符,推测是形容一种太过自觉的现实症状,也就是被潜意识或用蛮力将潜意识带到逃离象征界的扫描范围外但没有被实在界完全接受的结果。

总之,在伍迪这里是“You know, I can have a wonderful world. I really can. I dreamed myself living there for thousands of times. And, I have to say, I think I’ve been there my whole life. But the problem is, I won’t let me do it. It’s myself that I can’t control...” 但是,但是,到《里夫金》这里,伍迪竟然愿意让自己真正开口说话了。

同样是发生了妻子出轨,遇到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这种balabala问题,跟以前发生在伍迪电影里的男主身上的事情一样。

但是这一次,伍迪打算转移注意力了,他要把目光暂时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虽然没有达到和解或妥协(因为死神总会来的,就像电影最后死神提前退出棋局一样),但是伍迪终于愿意把喉咙眼打开让大家看了,他问观众“听我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怎样呢?

”(当然,我总觉得不能排除伍迪有在讨好大家的意味,毕竟之前发生了那么多事)。

除此之外,伍迪这里安排电影的方式我真是太喜欢了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伍迪用了一些他以前都不太会用的镜头(比如突然从菲利普在酒吧打鼓到莫提和苏睡在一起)。

还有各种致敬新浪潮导演的方式——看来伍迪真的打算move on了。

 8 ) 杂

有哪个知识分子能不和伍迪艾伦共鸣?

他的电影总是嘲讽的、阴阳怪气的,把很大的问题融进很小的生活里,一边解构那些大,一边承认自己为“大”而着迷不得解脱。

我很喜欢他的人物处理方式,总是把最多的嘲讽对准主角,对准他的投射,那个长相丑陋、满腹牢骚、没有性张力、很难放松生活、用思考填满世界的纽约知识分子。

其他的人物他都以相对客观、温情的眼光看待,对出轨的妻子并没有埋怨,而是理解她的欲望、反思自己的生活。

把法国新浪潮电影编成自己的梦,阳春白雪马上变得庸俗了,但很可爱,就像一个可悲但有趣的中年男的幻梦。

生命没有意义,但要用一些东西把生活填满,人毕竟要活下去……哈哈哈这个道理好像我们很早就知道了,只是填充的这些东西都是不够牢固耐用的,用一段时间就得换,毕竟我没有信仰……还有一个有共鸣的点:我们是阅读者、是文化艺术的消费者,但我们可能并不是艺术家、诗人。

文化的评论、研究与文化的创造是两件事,在前者有天赋但在后者可能做的很糟,理性主导的人或许少了一些创造的灵气。

而且前者似乎更是百无一用,这是个小众、不生活的领域,做得好又能怎样呢?

只是咀嚼杰作吐出残渣,连个千斤顶也不会用……题材是电影节,既然说到电影,什么是好电影?

出现了两种电影:一种是讨论真正有意义,涉及到人的生存境况、让人思考的杰出巨作;一种是商业化运作、可以如论文答辩一样简单清晰又看似高深地解释的“艺术作品”(特别是涉及到战争、族裔等题材)如今少见谈论那些大而严肃问题的作品,这种严肃性似乎在文艺领域全面地消失了。

不过今天人们的迷茫仍在,但可以轻易地被掩盖、遗忘,痛苦比起战后更是可以忽略不计,没有那么执着于寻求一个答案了,那些过于沉重的作品总是正常、幸福的人不愿去看的,我也只有痛苦而无助时会去作品里寻找安慰。

能让我清醒、脱离、告诉我自己并不孤独、展现丰富的人生社会样貌,这恐怕就是电影对我重要的意义,至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答案,我是不相信电影的

 9 ) 爱电影,来日方长

《里夫金的电影节》看得我是相当开心。

感觉瞬间又回到了大学的迷影时光,疯狂看片,肆意畅快,无比享受。

当《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的戏谑片段对我狂轰乱炸之后,我尚且还能微笑置之,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经典音乐突然响起时,真是我心雀跃啊,这几乎是我最爱的法国电影!

伍迪艾伦用迷影戏法帮我找回了爱上电影的初衷:瞬间的影像激起我片刻的欢愉,那种滋味就好像打了肾上腺素一样,激动,美妙,迫切的想与人诉说。

在电影一开始我就相信里夫金去参加电影节就是一场《野草莓》: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所以里夫金脑子里总是出现那些经典电影的回眸,于是我们看到了《泯灭天使》《假面》《第七封印》那些经典大师之作。

它们本身的厚重感被小老头儿的幽默感所解构,他将现实中的苦恼,矫情,难为情,儿女情长的纠葛嫁接到了经典影像中,所起到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啼笑皆非。

年迈的里夫金不停的做梦,甚至大白天还要游神一阵,他构建了自己的电影节,在他脑子里循环播放。

他在爱和现实中徘徊,他甚至还要被迫在‘约会’和看《筋疲力尽》之间做抉择。

我在银幕外就看着里夫金,我同样面对过这样的困境,我太好奇他的抉择了。

他的意向最终还是选择了恋爱!

可不是嘛!

恋爱可太重要了!

和女孩约会可比看电影有意思多了!

反正(在某些时候)我是这么想的!

特别有意思的是,尴尬的现实竟然还是将他拉入了《筋疲力尽》的片场中,在戈达尔的跳切中,他化身男主,一脸随意又迷茫,妻子只关心汤姆·哈迪,瑞恩高斯林还有那些明星八卦,完全和他不在一个频道,他所做的只有钻进白色床单里,逃避这该死的一切。

不打紧。

接着做梦,接着恋爱,再接着做梦。

这是里夫金在电影节的日常。

他就像是刚入行的小演员,不停的去赶片场。

一场接一场。

面对妻子的出轨,他没什么脾气,他无可奈何,年龄和工作消磨了他的激情。

直到他遇见一个女人,一个西班牙医生。

两人都在纽约待过,都喜欢欧洲电影,对所谓的伪艺术片都嗤之以鼻。

里夫金一见钟情,以各种理由约她相见。

过程真是美妙的。

划船,逛市场,压马路不亦乐乎。

但事实上,电影节结束了,他们的关系也就结束了。

在这期间,里夫金也不断的在思考,他以前是位老师,教欧洲艺术电影,对欧洲电影大师如数家珍,他可真是爱极了!

当身边的人都在谈票房,商业价值的时候,自命不凡的他甚至有些鄙视,以至于和他们格格不入。

电影有一段餐桌对谈戏进一步佐证了里夫金的电影品味:妻子和路易·加瑞尔饰演的导演在讨论商业电影,另一边里夫金不识趣的接过话茬,大加赞美法国新浪潮。

他们之间就像是两段平行对谈一样,没有交集,讽刺有趣。

这让我想起伍迪艾伦的电影,剧本精妙风趣抖机灵,但似乎还是缺少商业类型片那样的戏剧张力和视觉冲击,论艺术性却好像又不够严肃。

那种标志性的自嘲俏皮感又让人感觉不够深刻。

但这种游离在两者之间的闲适和幽默,神经兮兮又絮絮叨叨的嘲讽,却让伍迪艾伦成为影迷心中最有趣的作者导演之一。

在电影中,里夫金梦想成为陀氏那样的伟大作家,他甚至抛弃自己为之所爱的教电影职业,转而投向作家行业,他想努把力,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来,以此名垂青史。

结果是,他什么都没写出来,反而还消磨了他的精力。

电影结尾时,他已经在考虑是否要重新回归电影行业了。

伍迪艾伦正是借里夫金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不想成为伟大的导演,他只想拍他的电影,只想义无反顾单纯的去爱电影。

或许对电影的爱就是不停的去看电影,不停的去拍电影。

作为影迷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每年都能看到伍迪艾伦的电影。

我曾经也梦想着在写作和电影中干一番事业,但里夫金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可能一生终究是个平庸之辈,但只要能从平凡之中践行着自己所欢喜的,乐在其中,不忘初心,那就不枉此生了。

托翁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呢,来日方长呐。

 10 ) 人品跟电影质量成正比

伍迪艾伦的新片,豆瓣简介非常知音体,美国夫妻到巴塞罗那参加电影节,双双出轨...伍氏风格一如即往,噼里啪啦的台词打前奏,唬得人停住准备塞到嘴里的薯片,话题要多要广,但点到为止,抛出几个镇得住人的名就够,面无表情礼貌的讽刺,再洒点恰如其分的自嘲,就能刻画出“才华横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趣人格和洒脱形象。

比如此片主角,不受身边人待见的想写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伟大作品却一页未成的纽约客,自己已头秃嘴瓢,妻子却仍性感热辣,在电影节与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擦出火花,只睡了三次,不算出轨。

纽约客对妻子和导演的眉来眼去竟像是旁观者的八卦,见到美丽的内科医生第一反应就想隐瞒已婚事实,一边献殷勤一边对妻子对他人两眼发光感到心痛。

我说的秃噜了点,但真的看不出导演到底想干嘛想表达什么。

豆瓣7点3分,给5分不能再多还是看在巴塞罗那的份上。

想着自己年幼无知看完赛末点就想吐槽这什么打着艺术无罪烂三观教坏小孩的片,碍于喜欢这部片的朋友不好批评,只能默默怀疑自己不懂艺术,现在只想给那时的自己道歉🙇‍♀️

《里夫金的电影节》短评

20210715青岛

6分钟前
  • Human
  • 较差

不知道还对这老头期待啥…

9分钟前
  • 泡芙姐姐
  • 很差

20/01/12:老头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呢,哼!21/12/16:拖到年尾终于依依不舍得看完 个中妙梗 彼非鱼 不用强求

13分钟前
  • 2046小马
  • 还行

一开始怀疑是不是伍迪艾伦在被电影节除名后拍了部黑电影节的电影,后来发现仅仅是因为晚期创作力明显衰退才用迷影梗来凑时长

17分钟前
  • 超威懒猫
  • 较差

和上部纽约的一个雨天对比下也太拉了,才一年就断崖式下跌……小老头近几年最乏味无聊的作品,大段的对话丢失了以往的神韵与犀利,只剩一地絮叨。

20分钟前
  • ᑐᑌᑎᕮ
  • 较差

致敬了一轮,没能玩起来

24分钟前
  • 艾三卡
  • 较差

迷影不说了,各种焦虑也不谈了。这次伍迪艾伦带来的感觉有点像是当初看《午夜巴黎》的时候,小布尔乔亚的那种魅力,文学影像的多维度探讨,以及深入情感之中的迷惑,实在是令人向往。

26分钟前
  • 血与冰激凌
  • 推荐

5.5。在伍迪·艾伦的序列里显然只能算正常发挥,尽显偷懒与疲态。幸而还能看到他戏谑化呈现自己的过往积淀,并以此为武器调侃自己以及自己看不惯的当代电影节文化,不至于一无所获。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哪还有他没拍过的东西啊……

29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看前一半想说老头不会只是套电影的名义讲了个这么浅的故事吧?看完发现好吧他这次确实就只是讲了个这么浅的故事……fine……

3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以前吧,虽说也是路人心态,好歹能看到点有意思的输出;现在真的是疲态尽显,选角也是够可以的。之前有一朋友说真心希望活成伍迪的样子,那么恭喜这位朋友,伍迪现在已经活成了你的样子。

32分钟前
  • Aloysha
  • 较差

第54部Woody Allen。以戏谑+致敬的方式反复重演一贯主题,被cue影片不仅为了凑“迷影”,兼有点明主题的功能:《公民凯恩》——永存心底的rosebud;《八部半》——创作的焦虑;《祖与占》——三人行经典梗指代现实状况;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样的故事永远说不完; 《精疲力尽》——黯淡收场的确breathless;《假面》——破碎婚姻的真实;《野草莓》——回应“梦见自己做梦”,与父母的和解,质疑婚姻,面对死神的坦然,对老去的焦灼感;《泯灭天使》——惯常讽刺中产阶级;《第七封印》——在坠入黑暗国度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愧是老伯&费费忠粉,但老头不想再拍《影与雾》《爱与死》《罪与错》《我心深处》这般严肃的片;调侃影评人延续《好莱坞式结局》。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摄影师竟然是斯托拉罗,就拍了个这?

38分钟前
  • Sally Cinnamon
  • 较差

老爷子风格的统一总能让期待者十足陶醉,跑火车能够隔三差五抓住你的味觉,让人在观影过程频繁地燃起火光,本片在不断的幻想与梦境里拿经典开涮,重温崔弗高达费里尼的黄金时代,影迷借此享受了一次豪华的电影节,相比来说出轨外遇就无趣得多。

41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还行

观看时机perfect timing

42分钟前
  • hellst
  • 力荐

电影不会催生奇迹,不能延长爱情,无法增添魅力,更不可成为现实。电影,就是电影,只是电影。看电影就足够美妙了,你还在奢求什么呢?(没奢求什么,是你自己拍《开罗紫玫瑰》撺掇我们做梦的啊,气人!!

4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老爷子很可能再也拍不出像以前那样的杰作了,这恐怕是一个万分伤感而无法回避的现实。但至少,在和死神对话的那场短短三分钟的精彩戏份里,还是让我们瞥见了他的往日风采。而且看得出来,一直絮叨人生没有意义的老爷子,现在越来越多地只是在为他自己一个人拍电影。西西弗也老了,如今大石头只能推到半山腰了。不过没关系,他不是借死神之口说了么:“It has no meaning for everybody, but that doesn't mean it has to be empty.”

4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至少,我们还有电影,不是吗?

51分钟前
  • 小程同学
  • 推荐

老文艺逼登 满脑子老牛想啃嫩草…

53分钟前
  • oranges
  • 还行

过于真实—往往越是自以为清高就越是俗不可耐,刚损完后辈沽名钓誉自己转身就摆谱搭讪漂亮医生,‘’我住上东区72街‘’。讽刺film scholar和industry people互相瞧不上的傲娇劲儿,致敬大师以外还顺便致敬自己两部午夜,最绝的是找小加瑞尔演鲜肉导演,戏谑荒诞之余是云淡风轻的看透~另外这片稍有自反性,导演并不想拍什么‘’伟大‘’电影,就想吐槽下电影圈内点事,谁还不是个俗人啦

56分钟前
  • 千寻
  • 推荐

2021.6.20 上海天山电影院(虹桥艺术旗舰店)

1小时前
  • 小鲸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