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1、女教师的这种做法源自何处?
片头黑板上出现了1983和1984,这是老大哥时代,虽然勃列日涅夫死了,但贪污腐败盛行,被揭发出来的人也很少丢官,因为最高领袖本人就是一个腐败分子——这是叶利钦说的。
人们已经不相信制度,而更相信各种社会关系,有关系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小到买菜,大到政变。
所以女教心安理得、得心应手的利用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关系——和当下有点像啊。
2、你帮我我帮你这种做法正确吗?
在小范围比如家庭、好友圈,当然是正确的,但扩展到社会上就是错误的。
因为帮助别人是需要资源的,社会资源不是平均分配的,总有些人没法帮助你,就会造成不平等。
片中的会计想帮也帮不了,最后只能委屈又气愤的吃掉了蛋糕。
3、律师和医生等为何站在女教师一边?
资源占有不同。
手里有十个苹果的人给别人一个根本不在乎,而且社会上层的人知道资源互相利用的重要性,结成共同体才能更牢固的守住自己的利益。
他们其实很高兴看到别人的孩子不如自己的孩子,比如那个律师就说体操女孩笨。
4、家长们为何最后悄悄回来?
从众心理。
当时反对的人太少,而且都是社会底层的人,占大多数的中产不想站在上层的对立面,于是违心的走掉,但想到自己孩子的前途——副校长用数据证实了这是个绝对烂班——又偷偷回来了。
所以群体会常常做蠢事,个体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集体智慧大多数时候是个伪命题。
5、女教师究竟做错了什么?
滥用职权,用权力去交换一切自己需要的东西,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其实凡是能自己做的事情都该自己做,不要滥用权力或者人情,真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也该考虑别人是否有困难。
轻易开口求人的是小人,开了口就觉得别人一定要帮你不帮就打击报复的是坏人。
6、面对这种老师,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不想孩子也变成趋炎附势的小人,可以在家校群里发个倡议——所有家长孩子老师一起去看这个电影——不过要做好被踢出群的准备。
二、隐喻:1、鞋子:代表立场,衣服、发型都可以换,鞋子不换。
片尾的1991的1992,正是苏联解体,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离的时间,新时代到来,但女教师换个讲台,依然问出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
2、女教师:苏联老大哥,有枪杆子撑腰,做什么都底气十足,甚至是坏事。
3、校长和副校长:被老大哥颐指气使的傀儡政府,想赶走老大哥,却又担心地位不保。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导致了苏联入侵,把杜布切克抓到苏联去审问,把米兰昆德拉等人驱逐。
4、家长:广大群众。
没有群众的支持,执政者就没有反对老大哥的勇气和资本,其中群众又分上中下三层阶级,上层结盟压迫中下层,下层不堪忍受反抗,走掉又回来的全是中产。
5、学生反抗老师,校方联合家长赶走女教师:捷克斯洛伐克反抗苏联压迫,最终获得了胜利。
难得的一部捷克电影居然看了有说不上的亲切感,以至于产生写影评的冲动。
果然是相似的体制造就相似的社会关系,班主任们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家长们有精致利己的既得利益派和坚持原则的倒霉派,一场家长会将事件背景层层剥开,让人产生莫名的熟悉感。
女教师风趣幽默人畜无害的样子让人后背产生丝丝寒意,不得不说演员的演技无敌。
小班级影射了大社会,政治上是绝对不正确,幸好批判的是别人家的社会。
每个人总是在某个阶段盼望未来,总以为未来的那一天总好过今天,若真当到了憧憬的那一天,才发现···原来当初的那天,阳光是那么灿烂。
在我看来,好电影分两种。
1.平铺直叙、掷地有声、悄无声息。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过度亢奋的矛盾点,但却细思极恐。
2.跌宕起伏、大起大落。
《女教师》属于第一种。
教师“擅长”运用自己的权利,理所应当的把一些“小事”交给自己学生的父母,暗暗记住没有帮到自己父母的孩子,让这些孩子成绩垫底,一落千丈,甚至用恶毒的语言伤害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拒绝去上学,甚至被送到医院。
看到很多评论说,看电影的时候就像看自己上学时一样。
但是为什么只有斯洛伐克拍出了所有人的现实呢?
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某一天老师突然把你的作为调到了前三排。
不知道为什么某一天老师对你和颜悦色,并且主动问起你不会的题。
不知道为什么某一天你和别的同学做了一样的错事,老师却并没有指责你。
不知道为什么你担任班级里的某个职位。
你以为一切都是因为老师喜欢自己,注意到了自己而内心雀跃不已。
其实你根本不知道,是你的父母用不同的方式“贿赂”了老师。
哦!
当然不能这么说,因为这是家长自愿的呢,老师一点都没有暗示。
你的孩子在我手里,希望你自己看着办。
开头的交叉蒙太奇,极好的让孩子和家长不断重叠,一方面是希望,一方面是现实。
如何抉择?
两派因为是否联名争执不下。
坚持不联名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并没有收到影响,他们选择了服从。
服从的不是这个老师,是服从了这个社会制度,即便换一个老师,他们也不会反抗,这便是你我。
坚持联名的家长,寥寥无几,不愿屈服却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是你我。
《后会无期》里有一句: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分利弊。
我们是越长大越胆小的生物,孩童时代敢于和错的那一面对峙,长大后却不得不因为各个方面放下自己的戾气,学者忍受。
沉默不是妥协,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接受这个社会,接受这个制度,反抗会有,心里反抗,笑着面对操蛋的世界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前两天,“师生互删耳光”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网友大都把矛头指向了回扇老师耳光的学生,说他这样做太不尊师重道。
后来,这段视频的真相揭开:老师用鞭子抽打上课睡觉的同学,视频里的男生难以忍受老师一直以来对同学的体罚,就站起来跟老师理论,僵持之下就有了两人互扇耳光的场景。
然后舆论风向180度大转弯,网友又开始指责老师不对,并开始控诉当学生时被老师体罚的阴影。
叔觉得这件事老师和学生都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当学生一再不听管教,当老师的耐心耗尽,体罚似乎在所难免。
但老师对学生的管理真的只有打人这一种方法吗?
这种极端的方式会不会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只能用暴力手段?
想起上学时,不会的题就算瞎写也不能空,只要有空就会被语文老师用尺子打手心,一个空打一下;上课不能说话,如果被数学老师发现,他手里有什么就会朝你扔什么,并让你站一节课。
打手心、罚站,这似乎是最轻微最普遍的体罚方式。
当看到有的老师以学业为威胁强奸女生的新闻,听到当老师的朋友说在他们学校“叫家长”的潜台词就是请老师吃饭或给老师送礼。
叔才发现,世上还有这样不配当老师的龌龊存在。
当然大多数老师依然和善温暖,但那一小撮人的存在让老师这个职业在很多人心里变得不再美好,更让因他们受害的那些学生一生都带着阴影生活。
新出熟肉的电影《女教师》就讲了一个变态老师的故事,荒谬又现实,赤裸又讽刺。
新老师达玛丽上课的第一天,她让同学们自报姓名的同时还要报上父母的职业。
班里的学生家长,有木工,有理发师,有法官,有司机,还有卖菜的。
她找会理发的家长去做头发,然后作为交换,她告诉家长一道考试题目。
大半夜台灯坏了,她会打电话给会修理的家长,让他帮忙修台灯。
各行各业,都能利用;衣食住行,样样不愁。
更绝的是,她还看上了一个转校生的单身父亲,找各种机会勾引他。
在班里却毫无顾忌跟同学们说转校生在单亲家庭长大,当着转校生的面揭他的伤疤。
不仅生活上占各种便宜,感情上也要占家长便宜,达玛丽老师真会过日子。
如果家长没什么能帮助她的,她就让这个孩子在上课期间去帮她买东西。
如果家长没有做到让她满意,她会让这些学生去她家里做家务来挣学分。
在这里学分早已不是学生努力学习的证明,而成了老师对家长的满意度评分。
就像一位家长在家长会上所说:这不是学校,这是生意场合!
达玛丽有一个妹妹在苏联,她找到古丹卡,让她在机场做会计的父亲帮她捎点东西给妹妹。
在当时的捷克,偷运物品到苏联是犯法的,并且古丹卡的爸爸是个会计,跟乘务员并没有交情。
最重要的是,古丹卡的爸爸不想拍老师马屁,更不想因老师的私事被炒鱿鱼。
当古丹卡的母亲因此向老师打电话抱歉时,老师傲娇得说:我请其他学生的家长帮过忙了。
言外之意多明显:你不帮忙总有家长乐意帮忙,反正我无所谓,但你总要想想你女儿的未来吧。
表面很好说话的达玛丽对古丹卡的报复开始了。
背课文怎么背都不对,测试怎么样都是不及格。
达玛丽甚至当着全班的面对古丹卡说:你不是读书的料。
因此古丹卡还要被同学们嘲笑。
古丹卡不再想去学校,甚至因此想要自杀。
她的父母决定召集所有家长联名投诉老师,在校长召开的家长会上,家长们分成了两派:少数高阶层家长觉得帮老师做事没什么,老师没错,诽谤她的家长才有问题;
低阶层家长里只有几个家长觉得老师是在滥用职权,大部分家长因为对高阶层的畏惧而默不作声。
直到会议后才偷偷回来签字。
就这样,达玛丽老师停课了。
你以为被压迫的学生和家长们胜利了?
图样图森破,在另一个学校,达玛丽又开始让学生报自己家长的职业,继续用她的高跟鞋践踏着所有学生和家长的尊严。
电影把老师滥用职权和家长会的讨论交叉展现,在讲述教师利用职权受贿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家长会上的赤裸人性:有人作威作福,有人趋炎附势,有人默不作声,只有极少数人选择反抗淫威。
电影隐喻的,小到一个令人作呕的老师,大到一个集权严重的社会。
老师作为学校的最高权威,他说什么是什么,他让做什么学生就不能不做什么。
有的老师可以肆意指鹿为马,可以用管教的名义任意体罚学生,可以用学生的成绩要求家长做事送礼,可以拿学生的升学及名誉强奸学生。
他们凭什么肆意滥用作为老师的权威?
凭什么用自己的一面之词影响学生的未来?
荒谬吗?
但当我们看到那些让人震惊的新闻是不是又觉得无比现实!
尊师,尊的是教师这个职业,而不是每个老师都值得尊敬。
在电影里,有个家长说:你要教我们儿子怎么拍马屁吗?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愿老师是所有人记忆中温暖的存在,而不是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
拍的太平淡总体都没有高潮部分。
但是引发的思考还是有的,利用资源帮助生活这件事我觉得没问题,各行各业都有这种现象。
但是,首先要有一个度,是否对别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否别人为了帮你付出了代价如大量时间或者金钱人情。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你受到帮助后是否会区别对待。
但是后来,我又觉得,即使我没有收到好处,我也因为喜欢某个孩子,或者他参加了活动等各种原因对他更好点,是否也算区别对待,但这不可避免。
所以,区别对待的度也要把握在学生感觉不到,因为孩子恶起来真的更伤人,但他们也很敏感,并且即使是区别对待,也不能伤害到那些“不受宠”的孩子。
道理都明白,但是社会真可怕,错综复杂,我只是窥见一点点。
我可能不擅长在现代社会生存。
还好,我还在脆弱的象牙塔中。
电影的内容实在太熟悉了,因为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个女老师。
电影演了1/3的时候我爸跑来问我看什么,我就告诉他大致讲一个女老师利用自己职责要求家长和学生给她提供帮助的事情。
我爸表示这有什么值得拍成电影的。
我说太值得了,记得我高一的班主任(教英语)吧,就跟这女老师特别像。
我爸反驳我英语不好,所以你就是对人家有偏见。
于是我开始跟他慢慢道来。
首先,她收贿赂。
这件事也是我偶然间听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小伙伴提起。
她有一天问我,我妈妈得到了一块好玉,但没有雕刻。
你说,我是应该雕刻好了送给老师,还是直接送给老师让她雕喜欢的图案?
我当时就是反问她,这么贵重的东西为什么要送老师?
她说这样才能多得到照顾啊,你看A(一个男生),老师为什么对他这么好,他家就是送过礼的啊。
知道这件事的我人生观都要崩塌了。
我所在高中是在一个不错的学校,几乎100%一本率那种,所以老师的待遇已经很不错了。
更何况在我看来,老师脾气有好有坏、业务水平存在差异,但品行肯定都是好的。
那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我的想法多天真。
第二,她性别歧视。
她特别讨厌女生,尤其是漂亮女生。
当时我们班上有一个长的很张扬的漂亮女生。
她做事比较大大咧咧,会犯点小错,比如早自习迟到10分钟、或者宿舍收拾的不够好而给班上扣点分。
虽然放在学生时代是很重的问题,但现在想想根本不是大事。
她和男生A关系很好,但一起犯错受到的惩罚完全不同。
有一次他们一起早自习迟到,这个时候我们这个女老师简单说几句男生,让他回座位,而在门口大骂这个女生到早自习结束。
以至于我们坐在班里都能听到老师的声音。
罚站、批评不时落在这个女孩身上。
其实这个女孩子一开始成绩还可以,但慢慢的就不行了。
我原先以为因为男生A长的比较帅(没错,她对比较帅的男生会好很多,虽然当时她已经40+了),联系上一条才知道其中缘由。
想想看,一个人长期被老师责罚,只会恶性循环,怎么还有心思学习。
不仅对学生这样,对新来的漂亮女老师也是。
我们班被安排了一个年轻好看的女老师当副班主任。
你说身为老师应该互相尊重吧,她却逮着新老师的错处使劲骂,把新老师都骂哭过。
一个学期后,我们果然没有了副班主任。
也许你们会问,学校为什么不管呢?
因为没人揭露她啊。
送礼的家长因为受着庇护不会说,没送礼的像我傻乎乎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想惹事飞而不说,被针对的女孩家里也没势力也不敢说,新老师怕继续被针对、不利于以后事业发展也需要沉默。
而且我想知道,说了有用么?
谁知道上面有没有人庇护。
再者她带的班里学生质量都很好,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不好。
像我虽然不喜欢她而英语不好,但也从来不敢放松学业,毕竟高考是自己的。
所以学校也不愿意承担风险,停职了她会导致好几个班的课业耽误。
所以我们一代又一代,都是觉得既然事情没有落在自己头上,那不如忍一忍度过这三年。
电影中让人感到温暖的是很多家长还是选择了不沉默,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到了健康的学习环境。
但说实话,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孩子,她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在没有被针对的情况下,我不知道我会不会跳出来指出来。
就像影片最后,女老师又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回到了讲台。
健康长大,真的不容易。
说完这些,在我爸的吃惊中,我还是由衷的感谢了他和我妈。
阿门啊~
(首发于电影烂番茄公众号,省略配图。
关注公众号请扫描底部二维码。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拥有塑造孩子灵魂的权力。
正因为这种权力,他们也具备带给孩子梦魇的能力。
今天的这部电影,黑色、幽默、犀利。
捷克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部电影都有。
该片露出一个半月,豆瓣评分7.9,破8指日可待。
影片改编自一个令人唏嘘的真实事件: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在伯拉第斯拉瓦郊区的一所国小。
女教师达玛莉,依仗权势肆意羞辱学生,用在校表现和成绩操控家长,要求他们满足她的个人利益。
最终造成一场学生自杀未遂事件,引发家长连署开除失德教师达玛丽。
新学期,一身碎花裙的女教师走进教室,谁都以为这只是一位庸常的小学老师。
一切进展都很常规,唯一有一点异常,她对每一位学生家长职业都详细盘问。
剧情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女教师的真实面目。
主动承担女教师家佣人、修理工角色的家长,他们的孩子能得到女教师的“指点”,而拒绝承担这些工作则会遭到女教师无情的报复。
女教师接待家长们,由闲话家常到颐指气使,要求满足她个人欲望,由含蓄表达到明目张胆,直至歇斯底里。
这戏剧性的演变,话语,表情,举手投足,实在是太精彩了。
影片一边对女教师的无良行径娓娓道来,一边展开家长们在连署会上的争辩。
连署大会现场——家长们的辩论大会正越演越烈。
自杀学生的家长,反抗女教师恶行的父亲,连署的家长人数少得可怜。
反对连署的家长却相当不少。
他们主动承担了女教师的家务活,他们的孩子受到了女教师的“指点”。
作为既得利益方,他们一齐庇护女教师的恶行:“帮助连老师没有错,不能因为丹卡(自杀学生)崩溃就怪老师。
”“老师是教师典范”“是你们孩子不努力,我儿子虽然受到打压,但是刻苦用功,后来居上。
”大部分人选择沉默,他们静观其变,选择优势阵营。
连署大会上的种种争论,展现了阶层差异导致的众生相。
富人掌握更多社会资源,能为女教师提供更多的服务,他们的孩子也得到更多的指点。
而穷人则相反,中产阶级理所当然的选择沉默。
再来看,女教师林玛丽本身就颇有背景——学校的主席,亡夫是官员,姐姐在莫斯科身居要职。
背景很深,连发起连署的校长也非常忌惮——搞不好自己也会被摘帽子。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也沾上了成人世界的不良风气。
受到“指点”的学生隐瞒事实,被报复的学生成为了大家欺凌的对象。
自杀学生丹卡一度受到指点,一朝被“抛弃”,气急败坏之下,当着全班的面指责一个女生,说她成绩好是因为受到老师的指点。
表面看来是检举,实则是对丧失特别优待的不忿。
食堂里,同班男生排挤丹卡,将她挤出队伍,辱骂她,场面不亚于日韩的校园霸凌。
资源分配失去平衡,不公和无序便会极大地激发出人性之恶。
连玛莉老师嚣张到如此地步,家长们却纷纷听命于她,甚至成为帮凶,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1983年,苏联处在解体前夕,政治腐朽,官僚风气盛行,捷克也是局中人。
这场课堂引发的闹剧,何尝不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呢。
女教师扮演者苏珊娜·莫拉利的精湛演技,无疑也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她可以和蔼可亲地讲着故事,却能秒变咆哮,紧接着是雨点般的拳头,歇斯底里的吼叫。
夸张的神情举止,将自大和无耻诠释得让人生畏!
看人的眼神时而意味深长,时而冷冽,时而压迫。
笑容中透着满满的虚伪。
尤其是对待猎物时,简直就像作势欲出的猎豹,两眼放光,四肢蠢蠢欲扑。
本片的悬念设置也十分扣人心弦。
插班生的父亲去而复返,由沉默的观望者最终变成坚定的连署者,原因何在?
原来,有一天,这位身材高大气质深沉的父亲一下子撞入女教师的心里,成了她魂牵梦萦,势必征服的对象。
而知道女教师真实面目后,这位父亲拒绝勾兑,选择了正义。
这种大快人心的形式颇像经典“翻盘戏”《十二怒汉》。
最令人叫绝的是结尾。
被驱逐的女教师连玛丽,最终又换了一间学校,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新学期开始了,她仍是一身碎花连衣裙,一张人畜无害的面孔走进教室。
一切都是那样平静而又常规,自我介绍后,她开始点名——“下面,叫到名字的同学请站起来,说一下自己父母的职业。
” 至此,我全身的寒毛不觉竖起。
要不是我已经长大,不会再让任何特例反转,否则三观必毁。
这个老师,不仅有毒,还冷到骨髓。
我给这部影片四颗星的原因是引发了共鸣,我是一个八零后,经历过影片中的丑陋和不堪,虽然没有那么戏剧性,但是影片的传神处恰恰是最能触及我痛的所在,记忆中的痛,给我金色的童年点缀了别样的风景。
在大时代下,我觉得自己像一片叶子,被风吹着,被水流着,被人踩着,被淡漠着,被遗忘着。
别无选择下对选择的渴望只会加深自己的痛,夜夜不休的痛,走不出的围城,走不进去的未来。
对这样的老师我甚至不能品头论足,况且有时我必须还得感谢这样的老师,让我的写作愈发有了卡夫卡的意味,卡夫卡是断臂维纳斯,有人说美,我觉得那种美是残缺的美,被逼无奈的美,甚至根本就不是美,是纯粹的悲哀。
时代的作家应该是悲哀的,高昂吟唱的声音都来自豢养的八哥。
前苏联共和国的国家总会给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惊喜,先推荐另外两部作品:匈牙利,校合唱团的秘密: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21952/罗马尼亚,毕业会考: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40305/相信你会会心一笑,看,那不就是我吗?
鄙人私下写过一篇未完待续的日记,可供额外玩味:https://www.douban.com/note/617792437/言归正传,作为一个曾经在学生时期顽皮捣乱后来鬼使神差登上讲台并作为班主任的老师,此片并没有过多的振聋发聩之感,但是处处勾起了刚刚入职和此后的思考。
1.不用害怕家长,记住,你是班主任,家长应该怕你。
2.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孤立他,久而久之,他也就安生了。
对于那些找事的家长,你不用出面,联合几个学习好或者听话的的学生家长,让他们出面,效果更明显。
3.原来一直以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才发现,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以上为我入职前,家中教育界前辈的“教导”以及此后自己的思考,其实还有很多,不过多罗列,在此片中,其实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这些问题。
影片中的女老师,看起来已经在此领域长袖善舞,颇得其中门道,开学伊始就是一次学生背景调查,说白了就是你爸你妈干什么的?
其实这对于如今的学生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家长也是习以为常。
一方面,了解家长的职业可以大致确定学生的教育背景,毕竟大家都知道这几年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好多都是出自教师和公务员家庭,这当然是正向的调查,帮助老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也可以更名正言顺。
另一方面,其实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就是老师和学校可以适时的利用这些家长,小到替老师办点私事,大到可以替学校出面解决一些问题。
毕竟,你的孩子在我“手里”。
如果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工作,学习好的学生我们更加照顾,爱找事的学生我们也可以“息事宁人”,这也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爆料出来学生欺凌事件,总会有传言说某某学生的家长是干什么什么的。
毕竟我国在总体上以公办学校为主,即使是私立学校,pta(家长教师协会)的建立和完善也还路漫漫。
但是总体上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有利有弊,这里不展开叙谈。
而影片中的女教师,更多的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并将这种欲望游离和发挥在整部影片。
而影片中的家长反映也在佐证着这种分裂,大部分家长自始至终忌惮着这种“威权”,不得不低下头替老师办事,即使偶尔有几位敢于站起来,也会被其他的家长孤立,针对。
这也就涉及到上面所说的第二条。
看过《乌合之众》或者其他大众心理学的朋友应该能明白,在一个群体之中,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以及最有效的惩治措施就是孤立,特别是心智年龄还不健全的青少年,这种伤害更强烈。
即使是成年人,大家看看过往的各种历史政治时间,也会明白。
除此之外,就是借他人之手解决问题,毕竟有时候当事双方不在一个维度,普通的“降维打击”效果不会太明显,就像我上学期间,针对老师的讽刺挖苦,完全不care。
直到周遭的同学有意无意的远离我,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更有甚者,就是让我所谓的好朋友来威逼利诱,这种打击更是切肤之痛。
大致说完了以上两点,扯开话题再说说第三点,这也是我入职以后最颠覆的思考。
包括影片之中也在透漏着这种信息。
其实更想表达的是,家长在孩子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充当着最关键的角色,
天降大磨盘,总有些人自以为自己已经站在磨眼里。
你给了他好处,他就对你好,他没给他好处,他就对他不好,其实两种人都是受害者,只是你们的立场不一样而已。
前两年网络上有一种说法叫“成年人做事不看对错,只看利弊”,我觉得看不看是一回事,你懂不懂又是一回事,你如果不敢和错误的事叫真那也该同情一下那些被错误行为伤害的人,或者给予一些私人的帮助和关怀。
就像电影《釜山行》里的流浪汉一样,不敢和丧尸对打,但是看见有人被丧尸袭击顺手把外套扔过去盖住丧尸的头,行善的心还是要有的。
不要成天满腹人生哲理,结果尽干落井下石,损人利己的勾当。
三星半。片子里的好些个桥段都觉得似曾相识呐…
神似契诃夫的短篇√
一群怒汉家长和恶魔老师,非性感。
喜剧?以嘲讽的手段?这就是一D执正的好处,权利在手,我想干啥干啥,大不了转院
观影时刻对这位女教师魔幻现实主义般的邪恶非常愤怒,可是看完影片思考最多的还是家长们的众生相。其实这部影片主角是这群来自不同阶层和背景的家长们,他们才是造就、颠覆、再造就这一局面的人。
《沉默的教室》,但是家长版。霍布雷克塑造了比乌姆里奇更令人恐惧的“女教师”,恐惧来自熟悉。头顶莫斯科、脚踩捷克,在1983年的背景下,编导以一名体制小吏诠释了权力寻租与捷俄关系,国产喜剧中往往以包袱出现且不深究的那些爱收礼的老师,在本片得到了一次严肃讨论。影片优点在细节表意,开片让学生自报家门,展现老师市侩同时,也在为电影主干的《十二怒汉》式家长会铺垫,面对权威,家长们的对立与沉默终究来自阶级的不同;正片结尾学生们重新学习斯洛伐克语,是将“最后一课”倒转为“第一课”的呈现;最好的还是全片结尾,历史的重新书写对玛丽来说不过是把“俄语”换成“英语”,另起一行而已。影片不在塑造弧光,而是充分展现捷克百姓群像,之所以有好结局,是沉默的大多数最终选择了正义,导演有底气这么拍,是因为这也是现实中捷克的选择。
3.5。看似是一群家长弹劾坏老师,但故事背后的政治讽刺却极为深刻。正所谓,什么样的土壤,造就什么样的体制。
粉刺是粉刺但是为啥让我看不下去而且不是很喜欢
非常《十二怒汉》啊!剪辑也很有意思,把老师勒索家长的过程和家长开会控诉,甚至前面包括学生应对老师等全部交叉剪在一起,讽刺效果非常好。。这位反派女老师真的看得人咬牙切齿得恨。
演员们全部演技在线,电影蕴含着很深的含义。
第2545。现实中这样势利眼的老师太多了,只是做得程度不同,不那么明显罢了
既得利益者维护这个不公平环境,因为他们的经济能力承担得起并且结成团体。而受害的人,迫于压力一部分就范,一部分拒绝也是被孤立杯葛,无法形成有效反抗。腐败的秩序便形成了,他似乎侵犯你很小的经济代价,却是你尊严上狠狠的践踏。换一个统治者会改善吗?也许不会,只能换一个制度才能改善。当统治者需要索贿,索贿要求却不明确的,这个游戏或许进行得更残酷,更卷。
这个老师特别令人生厌,干嘛让学生介绍家长职业?是不是带着利用的心理?而且从她为人处事上感觉特别让我恶心,人家投诉你肯定是你有什么做的不好的,还问人为什么签名?这个奇葩女胖子,恶心
来一首阴三儿的《老师好》。
对于权利霸凌,敢于清醒敢于反抗敢于获得新生,虽然权利压迫会继续存在
很无语的电影看了像咽了只苍蝇一样。这部电影看了像咽了两只
?????结局看得我一脸懵逼
想起十二怒汉
苏联导演亚历山大·阿斯柯尔道夫说他拍《女政委》的原因是他那时候他相信艺术能拯救世界,相信好的艺术作品能打动人心,一部好的电影,会让观众的内心更加高尚,更加纯粹,向善,哪怕只是一时的。——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
像极了小学遇到的一位班主任。一堂家长会,折射出无穷丰富涵义的当下现实,从学校到社会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