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要跟我尬吹 《失控玩家》 了,我看完转手就只打了推荐度:★★★。
非常好的想法,编剧稍加努力就有望成为比肩《楚门的世界》的神片,却只甘愿做爆米花片。
在视效上斥巨资投入,在世界观架构和推进逻辑上却生硬无比。
我相信不少业内朋友,会规劝我:不要在意这些不符合技术逻辑和公司治理逻辑的情节——比如 admin 管理员需要亲自到游戏里追一路才能 ban 掉用户(而不是简单敲个 sudo rm)、删除服务器上数据只需要拿斧子砍一台(而不是同时做了异地灾备、环境隔离、缓存)——你就纯当是无脑找乐子,开心就好。
嗯,这就是大家追求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刘慈欣碾压其它科幻作家之处。
有人追求「够好就好」,而不去思考「如何才能更好」。
那是因为还没有看过足够多更好的东西。
硬核元素和商业元素并非不能兼容,诺兰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就是缜密烧脑逻辑下的商业奇迹。
深沉情感和诙谐基调也不是生来冤家,漫威和 90s 的周星驰都是好的样本。
而《失控玩家》呢?
充斥着浅尝辄止的初始设定,和后续快速地自我推翻。
譬如,极力渲染未来世界高科技企业的背景,最后却用简单粗暴的棍棒来解决技术理念的冲突,还真让他几斧子搞定了。
其实《失控玩家》的编剧稍加用功,完全可以用自洽又幽默的方式来回收伏笔。
比如为什么没有异地灾备?
是因为之前发布版本时,大 BOSS 一直催着尽快上线,所以员工们取巧偷懒就忘了走流程。
这不就跟最后搞出个「Dude」相得益彰,互相印证了嘛。
当然,我对这片的吐槽主要还是在编剧层面。
AlphaGirl 的 这篇影评 则是直接上升到了我忽略的角度:泛化的无脑大众娱乐对理性的荼毒——觉得一城一池的利益比起那些英雄气概和片刻豪迈相比不值一提,那些铜臭味的斤斤算计远不如理想主义高贵。
所以,看爆米花电影,为什么就非得降智到与民同乐,不能保有高级审美和理性思辨?
《赛车游戏里的女孩》那天在沙漠嘉年华,我开着福特要去比赛。
所有人都在尖叫,好像疯了,她也不例外。
在护栏外,她站在角落里,时而看看眼前的地面,时而跳起来欢呼。
车子熄火了,所以我停下来,多看了她一会儿。
她有点美,看不清眼睛,有点让人难以捉摸。
我按了按喇叭,她没有听见。
我收手趴在方向盘上,索性不动了。
她在看什么呢?
我猜了很久。
切换不同的视角来看她。
她的头顶没有名字,和从前碰到过的所有陌生人一样。
都是安排好了的:出现在我面前,然后等待被遗失,在宽广的系统里。
我加大油门,开车撞向护栏。
就在她眼前的护栏溅起好看的火花。
但,没有丝毫的损坏。
我一遍接一遍地撞,希望这些重复的动作能引起她的注意。
2017/9/12作者/曹僧
正好拿到打折码所以就定了早场,结果非常爽,整个场馆只有我一个人,包场耶~然后我就非常放松的瘫在三个座位上,大笑的时候还使劲拍前面的座位,结果电影播完亮灯的时候发现很后面还坐了一个姑娘………算了算了。
可能由于角色的设定,主角做任何荒谬的事都觉得非常合理,那种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造成的笑点非常自然。
游戏玩家和操纵的角色的差异里面(你永远不知道和你对话的是不是一只狗啊哈哈哈哈!
),拿磁碟的时候遇到的宅男那一段真的笑死,“你为什么现在吸地!
”“你都26了还赖在我家所以闭嘴!
”最后看到伙伴消失的情感冲击也非常强。
即使知道是套路但整个节奏和烘托都刚刚好。
游戏内外的设定虽然不算新颖,但从游戏NPC的角度做主角这次发挥得很有意思,那种“出戏”和“隔离”感,配合故事后期的“觉醒”和“求真”,实际上可以反射了作为一个人类,从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儿童),到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真实世界,到为了何为真实何为自我何为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迷茫和思考,到“活在当下”的一种自我认识,暗合了少许哲学的思考。
1.狼叔休·杰克曼、巨石·强森、约翰·卡拉辛斯基(《寂静之地》)、蒂娜·菲(《jian女孩》)等人都有客串配音。
休·杰克曼是开头为女主提供线索的玩家:
休·杰克曼饰巨石·强森饰演一名银行劫匪,约翰·卡拉辛斯基饰演一名玩家,蒂娜·菲则是“吸尘器老妈”。
片场照,巨石·强森2.导演邀请美队#克里斯·埃文斯#客串时,美队正在拍摄《捍卫雅各布》。
美队称我很乐意出演,但实在抽不开身,10分钟能搞定的话我就去。
导演说OK!
于是剧组一切就绪,美队来到片场,屁股都没坐热就搞定了他的镜头,整个过程不到7分钟。
幕后花絮3.最后的反派Dude的扮演者其实是专业的健身达人Aaron W Reed,只是把瑞安·雷诺兹的脸换了上去。
Aaron W Reed4.反派安托万扮演者塔伊加·维迪提是《雷神3》的导演。
《雷神3》片场
《雷神3》片场瑞安·雷诺兹和塔伊加·维迪提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
两人曾在《绿灯侠》中饰演一对好基友。
《绿灯侠》拍摄《失控玩家》时,女主朱迪·科默称塔伊加·维迪提是个天才和表演狂魔,即便喊了cut他还能演15分钟。
幕后花絮5.《失控玩家》曾是2016年Black List(每年优秀剧本都会被列入业内“黑名单”)中最终欢迎的剧本之一。
黑名单网站
2016年黑名单《失控玩家》的故事其实是1982年《电子世界争霸战》的升级版。
《电子世界争霸战》《电子世界争霸战》讲述的是个天才程序员,他曾经开发的游戏软件被前同事盗取,为了证实那是自己的作品,他试图进入前同事公司的主控程序MCP,却被吸入钳制MCP的程序Tron的空间中……
《电子世界争霸战》6.影片即便用了很多绿幕和特效,但还是坚持最大限度的实拍,比如飞机、着火、爆炸等等都是实景拍摄。
幕后VS正片
幕后花絮7.拍摄现实世界时用的是变形镜头,拍摄游戏世界时用的是标准球面镜头。
幕后花絮
《失控玩家》8.影片编剧扎克·佩恩同时也是《头号玩家》编剧。
扎克·佩恩9.自由城(Free City)的设计参考的是游戏《侠盗猎车3》和《侠盗猎车4》里的自由城(Liberty City)。
《失控玩家》
《侠盗猎车3》
《侠盗猎车4》而自由城(Liberty City)所参考的是美国的纽约。
纽约10.影片是于2019年5月-7月在美国波士顿拍摄。
波士顿片场PS赠送热知识:“舌吻”不是“tongue kiss”,而是“French Kiss”。
文/女神的秋裤Source:1.IMDb2.瑞安·雷诺兹ins3.《Free Guy》Behind the scenes更多精彩推荐:【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致命感应】被删去的精华【灵媒】你不知道的10件事
短评区字数不够用了,所以转移至长评区。
好多天前看的了,因为实在没有别的电影看。
县里《混沌行走》的排片在我终于下定决心去看片的时候已经没有了。
彩蛋确实很可乐,比如盾牌光剑跟着配乐一起出现,现实生活中的外国游戏主播本色出演等等。
作为国语配音的粉丝,我还收获了另两个彩蛋。
克里斯·埃文斯应该是吴磊配的吧?
然后英语版里和女主角接头的人是休·杰克曼配的,国语版给这个角色配音的是多次给休·杰克曼配音的刘风老师。
这次公映翻译网络流行语用得实在太多了,而且用得很差,尤其是程序员男二和同事上线查男主角之前的聊天,恶心死我了。
每年的网络流行语里能在十年甚至三年一年后还能流行的屈指可数,现在二〇二一年,从一一年流行至今的流行语我只记得一个“萌”了——《功夫熊猫二》的公映翻译就用过这个词。
你现在看这些流行语是赶上潮流,过个三年没准就成时代印记了。
流行语翻译在这部电影里只有在反派的台词里是好的,因为那个反派给我的感觉就像冯巩——一个硬赶时髦的中老年人。
把大量流行语往他身上加,是对的。
最后我还要提一句,电影里男主角练级的时候哐哐被车撞,电影里好多动作戏还总有飙车,为什么电影结尾里现实的女主角和程序员、游戏里男主角和黑人保安都横穿了马路?
尤其是女主角和程序员还是双双横穿,然后在马路中间拥抱接吻?
我看到这个结尾的时候,头一次想来辆大卡车把俩人撞死。
最近几年,在影片中添加复古元素逐渐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的一股潮流,而当这种代表过去的复古元素和代表新时代的电子游戏相结合后,几乎就是绝对的“财富密码”了。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头号玩家》,因此,当《失控玩家》的预告片放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期待的,以为能够看到一部“简配版的《头号玩家》”,担当电影结束后我才回过味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电子游戏版的《父母爱情》”
01.外行看热闹从这部影片预告之初,我们就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游戏元素,这让我这个爱好电子游戏的人非常兴奋。
然而真的看到电影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只是借了电子游戏的皮,本质上还是一个爱情片。
可以看得出,虽然这部电影运用到了非常多的游戏元素,埋了不少梗,但就整个电影的故事来看,导演和编剧似乎并不太懂电子游戏,很多地方都有着明显的硬伤,单纯的为戏剧冲突服务了。
最具代表性的一幕就是让一个游戏停服可以有一百种方法,最不济可以把全公司电闸拉了,然而在影片中,却是公司大老板身体力行,扛着消防斧挨个劈服务器。
真是“rapper会武术,服务器挡不住”啊。
而且,从我个人的感受以及对影院里其他观众的观察来看,虽然这部电影中堆砌了非常多的电子游戏梗,但完全比不上这部电影被过继给迪士尼后,迪士尼给的漫威和星战两个IP的效果。
可以说,基本上所有的电子游戏梗与彩蛋,都只是变成了这部电影华丽堆砌的背景板。
02.莫名其妙的爱情那么,抛开所有的视觉元素,这部电影的故事内核又是怎样的呢?
我觉得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一部电影可以精准概括,那就是《乱》。
影片一开始,是“土拨鼠之日”式的time loop模式,讲着讲着,故事又开始走向了“楚门的世界”那种风格,接着又乱了。
因为这部电影不但要照顾游戏里的“盖和燃烧瓶女孩”的爱情故事,还要照顾游戏外“键盘和米莉”的爱情故事。
于是盖这个“trueman”在意识到自己是个“fakeman”之后,并没有反抗命运,寻求自身的实体化,而是一心一意的履行好自己工具人的职责,去帮助键盘和米莉实现目标。
而由于影片将过多的笔墨放在了游戏里,对游戏外世界中键盘和米莉这两个人的爱情纠葛却刻画的并不那么深刻和完满,两人之间能够碰撞出爱情火花的场景几乎没有,更像是一对实实在在的好搭档。
直到影片最后,机械降神一般的来了一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戏码,就很突兀。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电子游戏版的《父母爱情》的原因。
盖,以及其他NPC,都是键盘跟米莉创造出来的,而电影将近两个小时的大费周章,最终目的就是告诉米莉,键盘爱你,深深的爱着你,而且这话最后还是从他们的“孩子”-盖嘴里说的,看起来整部电影里盖是个失控的NPC,但到头来他还是没失控,忠实的履行着自己工具人的职责,让他的“爸爸”和“妈妈”走到了一起。
虽然整个故事让人想吐槽的地方太多,不过也有一点挺不错的,那就是盖这个AI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并没有想着反抗或者奴役人类,而是完成了父母之间的爱情助攻后,选择了安逸的呆在服务器之中,这么人畜无害的觉醒AI角色在世界电影大家庭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也算是另一种风格的“成人童话”了。
03.一张旧船票虽然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有些混乱,但在一些具体桥段上还是延用了传统美国电影中的那些桥段,比如一见倾心、英雄救美等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片中海边的那段演讲,同样的场景和台词你能在过去无数的美国大片中找到相同的影子,着实让人审美疲劳。
看完这部电影我脑海中第一时间跳出的就是小时候总听的一首歌,毛宁的《涛声依旧》,歌里有句词是“今天的你我 ,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失控玩家》这部电影看着新鲜元素很多,可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过去好莱坞程式化电影的又一次重复。
我看到好多人在推荐这部电影时说的都是在如今这个荒了一个夏天的电影市场上来看,《失控玩家》已经是一个相对不错的作品了。
但它确实不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如果不是因为赶上了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失控玩家》很有可能会和当年的《像素大战》一样,但《失控玩家》命好,赶上了现在这个片荒的档口,就在我写这篇文的时候,它的票房已经突破了1个亿,对于很多人来说,不看它又能看什么呢?
反正就是图一乐儿呗。
真要图一乐,还得是福瑞控
电影《失控玩家》在国内上映一周以来,紧凑欢快的电影风格引发了热议。
截至昨日,这部由“死侍”扮演者瑞安·雷诺兹主演的电影已经突破3亿票房。
电影延伸出了一个讨论:虐待虚拟世界中的“NPC”(指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是一件不道德的行为吗?
如果有一天,“NPC”也拥有了人工智能的人格,你还忍心对他们开枪吗?
本期“读刊”栏目,书评君带领大家速览近期几则有趣且重要的思想文化动态。
讨论的几件事,都与“技术与伦理”这个话题相关。
另一则技术新闻跟我们中学时期的记忆有所联系。
化学家拉瓦锡的名字,我们都在中学课堂上有所耳闻。
那张入选中学教科书的名画《拉瓦锡夫妇》描绘了他深情凝望着夫人的画面,被很多人称为“知识分子秀恩爱”的典例。
不过最近研究发现,这张名画并不是最初的版本,作者曾有意做过修改。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堕胎伦理与技术的纷争持续已久。
就在前几天,美国最高法院投票决定,拒绝阻止得克萨斯州最新实行的反堕胎法。
该法案规定,禁止怀孕6周以上的妇女堕胎,鼓励检举行为,并且不对强奸或乱伦案件进行例外处理。
美国“最严”反堕胎法案的生效是一场针对女性的战争吗?
撰文 | 刘亚光01《失控玩家》热映:虐待游戏中的“NPC”也有道德风险?
想象你是一个电子游戏中的NPC,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一觉醒来,穿上职场特供的蓝衬衫,一路小跑来到上班的银行,上午固定会有一名玩家扮演的匪徒过来抢银行,你用固定的姿势趴下卧倒。
结果某一天,你在街上惊鸿一瞥,一名玩家角色的脸庞让你过目不忘——你爱上了她,随后你慢慢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活在一部游戏里,并对这个世界的存在产生了越来越深的质疑。
这是最近国内外大火的电影《失控玩家》讲述的故事。
瑞安·雷诺兹饰演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NPC,而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完全意识的人工智能,他也是两位有着游戏情怀的程序员的智慧结晶。
在故事的结尾,他突破了这个游戏世界的封锁,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新世界。
而在现实世界中,妄图抄袭游戏灵感的反派的阴谋也被挫败。
《失控玩家》俨然是《楚门的世界》和《西部世界》的结合体,用欢快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反资本、反规训的现代寓言。
电影《失控玩家》剧照。
高自由度、随意飞驰的汽车、五花八门的武器,这部电影在许多方面都会让观众联想到一款风靡全球的游戏《侠盗猎车手》。
在这款游戏中,玩家几乎可以“做任何事”,其中自然也包括毫不怜悯地虐待NPC路人——这也正是《失控玩家》批判的一个游戏元素。
这款游戏也曾因为涉及包含过多血腥暴力元素以及可能引导玩家暴力行为而饱受争议。
2017年在线互动提问平台Quora上就出现过“在侠盗猎车手中随意射杀NPC是否不道德”的问题。
而在《失控玩家》热映的近些天,类似的讨论同样出现。
Screen rant上一篇最近的文章更是报道了一名玩家试图通过“杀戮”的方式通关《侠盗猎车手》,以表示对游戏暴力元素的反对。
在游戏里虐待、杀害虚拟人物也存在道德风险?
这一问题乍一看似乎很令人惊讶。
不过,却有学者专门撰文讨论过,并将其视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伦理问题。
前微软工程师Brian Tomasik也是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他不仅曾专门撰写学术文章探讨过NPC的道德地位,还曾在VOX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系统表达过他的观点。
在他看来,虐杀NPC的风险并不仅源于容易促成现实中的暴力行为——这种对媒介的过度恐慌曾经不断上演——而源于随着游戏中的虚拟人物越来越智能,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将越来越与我们对待真实社会中的人的态度相关。
Brian认为,如今的游戏对虚拟人物的塑造总体上并不十分精细,这降低了我们“虐杀”它们的道德负担。
Game Studies2003年就发表过一篇论文,同样指出过类似的观点,认为《侠盗猎车手》游戏“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创造了一个几乎独立的自由游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主角可以几乎在没有任何“实质口头交流”的情况下完成游戏。
玩家不会与虚拟人物建立足够的情感连接,“玩家可以专注于动作,也包括拿起枪射击”。
电影《失控玩家》剧照。
不过,Brian提醒,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更加关注“电子游戏的道德问题”。
就像《失控玩家》中的人物一样,随着算法的智能化和设计的精细化,游戏NPC会变得栩栩如生,“个体的道德分量会相应增加,50年后的电子游戏角色至少可能拥有像如今的动物一样的道德权利”。
此外,Brian在Found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2014年的一篇论文中,还给出了一些另外的理由。
例如,他援引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的观点,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人脑和计算机的运作十分相似。
同样,游戏中的角色的行动由二进制代码驱动运行,“我们可以说这种行动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组愚蠢的物理操作,但我们自己也有可能是受一些‘愚蠢’的操作驱动的”。
在深度学习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这个区分也会越来越模糊。
此外,很多人常常认为NPC“低人一等”的原因是他们不具备重要的“反思”能力。
然而Brian也认为,“反思并不一定是界定一个人道德感受和意识唯一的标准”。
他将反思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与人类意识的其他能力看作是监工和工人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性质的不同而非重要性的不同。
这样的观点当然也存在着道德泛化的风险。
2014年发表的一份研究就指出,电子游戏提供了一种在道德上“相对安全”的方式处理一些令人生畏的困境。
同时,玩家们在《侠盗猎车手》等游戏中体验反道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吸收了现实生活中的反道德冲动。
不过,类似Brian等人的这种看似有些道德洁癖的观点依然值得我们留意。
因为在不远的未来,不仅是游戏中的虚拟人物可能越来越智能,游戏本身与现实生活的交融也将进一步深入。
《战争游戏:电子游戏与武装冲突的未来》,作者: [美] 科里·米德,版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2020年6月。
去年出版中译本的《战争游戏:电子游戏与武装冲突的未来》一书就大体上勾勒了这一趋势。
作者认为,尤其是在“9·11”事件后,电子游戏已与军事行动深度绑定。
不仅士兵们的日常训练常常借助电子游戏进行,美国军方还致力于通过电子游戏进行军事教育。
《战争游戏》记录了多个类似的案例,例如,美国陆军准备为军队配备“虚拟化身”,它们将陪同军人模拟各类情况下的险情。
一款名为《伊拉克人战术》的游戏则通过对伊拉克地区文化背景的全真模拟,训练士兵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而游戏《美国陆军》则被军方引进了校园。
军方还曾利用游戏项目“众筹”军事行动方案,美国海军曾利用一个“大型多人在线战争游戏接力”项目寻找打败索马里海盗的众包式创新方案。
随着在实验中枪杀虚拟人物的频率越来越高,可以想象,在战争这类涉及严酷道德选择的场景中,游戏给人在真实情境中如何抉择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毕竟,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正在不同被技术所消弭。
电影《失控玩家》剧照。
02名画掩藏的秘密:拉瓦锡为何只看着夫人?
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的《化学基础论》的出版被认为是化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拉瓦锡让化学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给出了氢元素、氧元素的命名,预测了硅元素的存在,还给出了化学学科中“元素”的定义。
根据此定义,现代化学元素列表的制定成为可能。
与拉瓦锡本人可能差不多有名的是法国艺术家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双人肖像油画《拉瓦锡夫妇》(Portrait of Antoine-Laurent Lavoisier and his Wife)。
大卫在1788年创作了它。
画面中,拉瓦锡在铺上红色天鹅绒的桌子上写作,但一直目不转睛地深情凝望着夫人玛丽·安妮·皮埃尔特·保罗泽,他写作的桌上也放满了一堆化学器具。
油画《拉瓦锡夫妇》(Portrait of Antoine-Laurent Lavoisier and his Wife)这幅画的实物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但是它的复制图像却是各类你我熟识的出版物上的常客。
它不仅出现在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科书中,司汤达的《红与黑》、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莫泊桑的《羊脂球》,这些文学名著某些版本的中译本封面图都是这张《拉瓦锡夫妇》。
如果说曾有人将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弗雷德里希的《海上漫游者》称为“封面之王”——因为它在唱片、书籍封面的出镜率实在是太高了,那么这张《拉瓦锡夫妇》,可能就是《海上漫游者》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
《红与黑》与《大卫·科波菲尔》书封。
网络上某中学化学课本上的拉瓦锡画像。
画像上拉瓦锡面向的左侧,实为原画作中被裁减的拉瓦锡夫人。
不过,这幅名画在1977年由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接手前曾几经辗转。
在它刚刚被创作出来的年代,则一直没能在巴黎公开展览。
原因很简单:当时恰逢法国大革命时期,作者担心这幅画与皇家宫廷、旧制度之间紧密的联系,会激发起围观者的众怒。
大都会博物馆表示,大卫曾打算在1789年首次展出这幅画,但最终临时撤回。
然而当年的故事却不仅是撤展这么简单。
8月30日,学术期刊Heritage Science刊发了一篇研究,博物馆研究科学家西尔维娅·森特诺和大都会博物馆文物修复员多萝西·马洪等通过无创红外反射和宏观 X 射线荧光测绘技术(infrared reflectography and macro X-ray fluorescence mapping)对这幅名画进行了分析,发现这幅画曾经被创作者大卫修改过,其最初的底稿中桌上并没有满桌的化学仪器,同时,桌子比现在更加华丽,上面镶嵌着镀金黄铜,而拉瓦锡的夫人还戴着一顶时髦的羽毛帽子。
The Art Newspaper的最新报道表示,这一切“反映出拉瓦锡身为税收官的特权地位”——而这也是拉瓦锡除了化学家之外,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另一重身份。
资料显示,税收官的身份为拉瓦锡的化学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却也为他在1794年被执行断头台处决埋下了隐患。
研究者认为,大卫的修改突出了拉瓦锡的科学家身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避祸之举。
大都会博物馆欧洲绘画副策展人大卫·普林斯接受采访时则表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艺术史的新的角度,即更多从政治环境的角度来审视画作”。
不过,普林斯也认为,大卫选择对画作进行修改也可能是“受到一种本能的启发”,即“脱离已经泛滥且为公众过于熟悉的肖像画类型而创造一种新的形象”,通过这种描绘,拉瓦锡与夫人之间的爱情,与人们对现代科学的憧憬连接在了一起。
这份新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一个法国大革命时期“躲避舆论审查”的艺术。
许多人曾调侃,画中的拉瓦锡对化学器具不管不顾,却只深情凝望着夫人,这是知识分子的浪漫。
在现代科技的介入下,这似乎也只是一个浪漫的误读。
现代技术对名画的解密在近些年的文化动态中其实也并不罕见。
例如,2019年由伦敦大学学院(UCL)开展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就利用AI技术解码了比利时名画《根特祭坛画》的秘密,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UCL官方网站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表示,过去在解码艺术作品潜藏的秘密时通常会借助X光照射,然而,X射线图像难以“将艺术品表面下的各个层彼此分开”,为还原某些真迹造成了困难。
这份研究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则旨在突破这一局限,更精确地还原画作的面貌。
图源:news.artnet.com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始终是许多思想争锋的母题。
在艺术的领域,人们常常抱持一种怀旧式的乡愁,认为象征工具理性的技术可能肢解艺术品的灵韵。
当微软小冰也能出版诗集,这类话语在近些年作为对人工智能技术崛起之焦虑的一部分,尤其受到关注。
不过,这一系列有关名画的“解密”同样也揭示出技术为艺术带来的全新可能——它激活了艺术品所承载的多层次历史,并能够与不断流动的社会情境产生呼应。
正如此次揭秘《拉瓦锡夫妇》的几位学者的倡议,不同专业知识的各界人士应通过跨界的合作,让“博物馆中的艺术品保持活力”,使得一幅画进入博物馆后,不再“如同被锁在坟墓中一样僵死不动”。
03美国最严“心跳法案”生效:超声技术助推了反堕胎运动?
今年5月,美国得州州长签署“心跳法案”,旨在禁止怀孕女性在侦测到胎儿心跳后进行堕胎。
时间上,从胎儿形成6周后即被认为不可禁止堕胎。
同时,法案允许私人公民起诉任何被认为帮助患者堕胎的人,并且不会对涉及强奸或乱伦的案件进行例外处理。
8月30日,美国多个组织团体向最高法院递出了紧急请求,希望能阻止得州“心跳法”生效。
9月1日,因最高法院未对暂停该法案的紧急请求采取行动,该法案生效,被称为“最严”禁止堕胎法案。
该法案的生效引发多方争议,美国总统拜登称该法案“违宪”。
《卫报》近日的一篇评论也指出,该法案限制的允许堕胎时间为怀孕后6周,而这个时间“甚至大多数女性都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经怀孕”,该州超过9成的堕胎请求都在这个时间段后才执行,此法案严重限制了女性的生育权利。
PBS的一篇最新评论则指出,这一法案将加剧社会不平等,因其大大增加了希望堕胎的女性的成本,而真正富有的女性则不会在意这些。
有关堕胎合法性的争论旷日持久,支持者认为人们应当拥有生育的自由,而反对者则认为这意味着对胎儿生命权的侵犯。
另一篇PBS的评论指出,此次得州通过的法案在堕胎合法性争议中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它承认了一种新的起诉方式,即法案的实施并不依靠公权力机构,而是鼓励普通民众私人起诉,还附有相应的奖金。
拜登在9月2日的声明中就对此表示谴责:“这激励无数的陌生人能够介入女性最私密的决定中”。
亚利桑那州生殖权利律师朱莉·冈尼格(Julie Gunnigle)也表示,这意味着“刑法渗透进入生殖行为中”。
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就”罗伊诉韦德案”(Roe vs Wade)做出判决,自此40多年来,堕胎在美国大多数州成为合法。
近年来的“心跳法案”争议对此构成了严峻挑战。
评论称,此次“最严堕胎法”的通过与最高法院内部的分裂同样有关。
在来自最高法院的反对意见中,首席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 (Sonia Sotomayor) 写道,得克萨斯州立法机构通过招募普通公民来执行该法律规避宪法,并且法院的大多数人“选择将他们的头埋在沙子里让这种事情发生”,“绕过州官员、依靠公民赏金猎人的做法,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密歇根大学宪法学教授Leah Litman 则在采访中担忧,这一决定为其他州的立法机构提供了一个新方案的设计图。
同时,此类立法方法有扩散到其他领域的危险——比如枪支。
与堕胎有关的争议同样与医学技术息息相关。
关于此次“心跳法案”,PBS采访的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学中心的医学专家迈克尔·卡科维奇博士表示,6周并不是心跳形成的标准。
其他医学专家也表示,心跳大概在9周左右开始形成,他们对利用不准确的医学知识推行法案的行为表示谴责。
卡科维奇表示:“我们正在使用更先进的超声技术来检测早期胎儿的心脏运动,但现在人们正在不当利用这项技术来推进他们的政治议程。
”参考资料:1.https://www.pbs.org/newshour/politics/texas-abortion-law-and-what-it-means-for-the-future-of-abortion-rights-in-the-u-s2.https://www.pbs.org/newshour/politics/ap-explainer-the-language-reach-of-new-texas-abortion-law3.https://www.npr.org/2021/09/02/1033541289/texas-abortion-law-may-force-women-to-seek-an-abortion-elsewhere4.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1/sep/02/the-guardian-view-on-the-texas-abortion-ban-this-is-not-the-end5.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186/s40494-021-00551-y.pdf6.https://www.ucl.ac.uk/iccs/news/2019/sep/ai-uncovers-new-details-about-old-master-paintings7.https://news.artnet.com/art-world/hidden-composition-jacques-louis-david-portrait-chemist-lavoisier-20047208.https://www.theartnewspaper.com/news/progressive-scientists-or-high-flying-elitists-the-met-unlocks-a-secret-within-a-renowned-jacques-louis-david-portrait9.https://www.vox.com/2014/4/23/5643418/this-guy-thinks-killing-video-game-characters-is-immoral10.https://screenrant.com/gta-5-minimum-kill-count-726/11.https://reducing-suffering.org/do-video-game-characters-matter-morally/#How_important_are_NPCs12.https://www.quora.com/Is-it-morally-wrong-to-kill-innocent-npcs-in-a-video-game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撰文:刘亚光;编辑:李永博;校对:王心。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中影国际影城菊园店 7.5_失控玩家 Free Guy (2021),2025年2月15日CCTV6魔百和回放,“就算我不是真的,有那么一瞬间,真有活着的感觉。
”;“我是一封写给你的情书,那个写他的人应该就在外边。
”;“你是他的情人,同时也是我的……”,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一天两部爱情电影,这谁受的了,《情书》遗憾错过,《失控玩家》终成眷属,但都催人泪下。
《失控玩家》很有趣很有深度的有关人工智能虚拟世界的电影,程序员Keys将自己隐藏的对艾米莉的爱恋倾注到了自己创造的游戏NPC Guy的代码当中,造成Guy在游戏中碰到艾米莉在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后自我成长成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从而开始了一段NPC AI和真实玩家的情感纠葛,这让我想起了2001年的美国电影《A.I.》,一个人工智能的机器小孩对寄养家庭的女主产生了真正的妈妈的感情,那是一部令人痛心难过的电影,而《失控玩家》快节奏搞笑,但仍然在观影久久不能释怀,缘于对不同种体的爱情的唏嘘感慨以及对未来人工智能产生自主意识的期待和恐惧。
【I'm a love letter for you】Ryan + 小变态 + Steve,漫威 + BBC + NETFLIX,然后是好久不见的钱老板,彪了脏话没有再注意“language”的桃总,在《头号玩家》般的彩蛋中惊现了《西部世界》的玩法。
太快乐了。
以至于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出现Mariah Carey的惊喜在最后的ED直接放全牛姐的Fantasy的时候会这么好哭,还有电影最后Millie发现Keys设定的梦中情人的代码是以自己为原型时直接冲出房间奔向Keys,非常chick flick,但是好受用。
以及最后Ryan看到基友活下来两个人真诚的拥抱。
对于游戏NPC的探讨,很商业,很爆米花,但是的确打到我心里去了。
我好喜欢电影最后所呈现出来的在打打闹闹的愉悦中发现了要做自己的主题。
看电影的时候我看得非常真情实感,完全想到了自己玩游戏的经历。
就像影片中一位博主质疑的那样,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人不喜欢在游戏里面随心所欲,代替的喜悦是只是看着游戏NPC吗?
有啊。
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Animal Crossing》会这么风靡全球。
我可以不钓鱼,可以不下海,也可以不建岛,只是坐在广场上,看美玲和艳后讨论什么颜色的唇膏好;看玩具熊和茶茶丸在广场上跑来跑去;看小润和杰克自恋地互相打招呼。
我喜欢在海滩上等,看有没有流星划过,然后我可以按下“A”键。
我不一定要成立一个多么宏伟的岛,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它完成了我的田园梦想,然后我可以蜗居在这里。
看着游戏里面的这些NPC,我不想他们走,也不理解那些为了赶走小动物的打他们的方法。
他们不应该只是数据而已。
所以Ryan在发现自己有更多可能性的时候才会和朋友说,不要觉得自己只能墨守成规、随波逐流。
他保持善良,说诚实的话,他做好事,他依然升级了,依然赚到钱了。
NPC的意识决定可以为了成全自己直接罢工,而我们在这个社会中,为了所谓成年人的法则,有多久,没有好好审查自己的内心了呢?
NPC没有让游戏戏弄了他们,他们勇敢做自己。
原来我还不如他们啊。
我不想成为被社会规则愚弄的人。
我想成为一个快乐的free guy~
PS:我喜欢电影里小变态掏出枪把警车干掉之后直接拉住Ryan就吻住他,Ryan觉醒的代码在他的身后像小翅膀一样。
TAT我真的是一个爆哭,我的眼泪不值钱!
今年的暑假,炎热又漫长。
8月初全国因为疫情关停了部分电影院,约占大盘20%左右。
但你猜怎么着,对票房竟然没啥影响!
因为即便影院开着也没有啥片子可看,随着《长津湖》宣布撤档,8月份唯一一部有着大卖品相的影片也消失不见。
对比去年影市重启后8月票房34亿,今年8月截止目前才刚过20亿,而这20亿如果不是因为突然定档上周五的《失控玩家》,也许会更惨。
你可以从《失控玩家》里看到很多其他影片的影子,《西部世界》、《楚门的世界》、《土拨鼠之日》、《乐高大电影》、《黑客帝国》、《头号玩家》等等。
导演毫不避讳的从中借鉴了一些高概念,表面上讲述了一个游戏中的NPC从每天重复的虚拟生活中觉醒,决定要做主人公(hero)的故事,但其实内核还是传统的爱情浪漫片。
电影男主人公盖(Guy,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隐喻)每天过着一模一样或者说复制粘贴般的生活:早起先同金鱼打招呼,打开衣柜穿上跟昨天同样的蓝衬衫卡其裤。
然后去街角喝上一杯“中度烘焙”的咖啡,再跟自己的好友巴迪(Buddy,同上,这个名字同样看似随意但也有解读空间)一起去银行上班。
伴随着柜台外抢劫枪声响起,两人淡定趴在地上等待一切结束后再去海滩喝一杯。
第二天太阳升起,一切照旧再次重复。
“伙计”和“家伙”不知道多少人看到这一幕时会心有戚戚感。
成人之后被作为零件嵌入社会这架庞大的机器中,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过着重复的生活,“正常”地做着一个“正常人”。
如果这时候有人突然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假的,你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作为背景娱乐别人或者等待着被收割,你会怎么办?
盖的突然觉醒来自于遇到了女主角Millie,一见钟情、命中注定。
本是NPC的他为了追女仔,不惜打破规矩抢夺玩家眼镜,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世界。
其后如同一切老套、俗气、cliche的故事,男主角为了赢得美人青睐而去苦练游戏升级(挣钱挣装备),甚至上演英雄救美的桥段。
不得不说虽然这些情节都太老套了,甚至用脚趾头都能猜到故事走向,但是得益于演员本身的性格魅力,当你在大银幕上看到两人漫步海滨,吃泡泡糖口味的冰淇淋,夜幕里快乐地荡着秋千,甚至还有两处让人心旷神怡、火花四溅、陶醉沉迷的吻…够了够了,足够了。
电影中这段超美!
从男主脑后冒出来一串串代码,哈哈哈片中男主角瑞安·雷诺兹的表现基本符合预期但没有太大惊喜,好像扒开那身蓝衬衫下面还是“小贱贱”的影子。
主要因为剧本本身也没有给他更多的发挥空间,大部分时间他只需乖乖扮演微笑的“好人”就够了,帮助他人、保护社区,同时对女主角爱的死心塌地,这一切都写在他的代码基因里。
女主角朱迪·科默的表演则比较惹眼。
相信大部分人知道她是因为美剧《杀死伊芙》,她也因为在这部剧中的精彩演出而人送外号“小变态”。
本片中她同时塑造了游戏中又美又飒的“燃烧瓶女孩”和现实中失意不得志的游戏开发者,有点一人分饰两角的感觉。
如果这部片子是以她的视角展开描述的,也许会更有意思。
大飒蜜!
还有一些配角和彩蛋成为了全片的亮点,比如钱老板饰演的20多岁还在老妈房子里打游戏的宅男loser,2.0版的Guy——话都说不明白的“Dude”(瞧瞧这名字取的),而美队的突然亮相和光剑出击时《星球大战》音乐响起,则再次显示了迪士尼超级强大的ip联动效应。
反派相较而言是最不出彩甚至表现最差的部分,不知是要归咎于演员表演过于夸张还是剧本本身写的就有bug,反正看到这个脑残游戏公司总裁会让人觉得,凭什么?
这种人能成为业界TOP?
毫无逻辑只凭心情下决定,结尾还来个手斧大砍服务器机房?
太drama太over了。
说起来一部合格的爆米花大片应该有什么呢?
场面、特效、人物?
不不不,最重要的是——“无脑爽”!
别忘了普通观众买票进电影院是为了什么?
为了娱乐,为了打发时间,为了开心,为了换换脑子啊!
没人在忙碌工作一周之后还想看什么充满隐喻、意义,需要看无数影评才能懂的片子。
电影院,娱乐至上。
《失控玩家》做到了,即便其中充满了各种陈词滥调。
来了开头就能想到结尾的电影,不该浪费时间,女生看看帅哥还可以
美国npc想干啥事也得靠演讲啊
7/10。当非玩家角色走在枪击爆破频发的街头,面临玩家无休止的伤害和掠夺,作为虚拟世界的附属效果他不会感到异常,但主人公戴上VR眼镜后,周围植入的浮丽景色、医疗箱的道具随着眼镜摘除的动作时隐时现,这一层视点转换是以新型观影体验为基础,许多叙事内部的游戏元素,如主人公逃避被封杀的段落,他以反常的方式跳跃楼层升空,两名网警则把楼房的物质重组为天梯,让观众困惑又着迷。但文本落入了影游融合类型的伦理困境,即使主人公击败反派拯救‘‘自由城’’,获得意识的虚拟角色依然困在全景敞视监狱,被直播进行观看/监控,其次主人公的兴趣、行为只是按照开发者的灵感设定的,那么他对米莉的爱情还算真实吗?人物的行动逻辑也过度单纯,如反派是《头号玩家》一样的奸商,拜金、愚蠢、霸道,不惜挥动斧头砸毁服务器来清零游戏,太单薄太符号化。
剧情挺有意思的,不过Key和米莉的感情线有点突然,一开始并不觉得他们有感情
好莱坞能把这一套叙事范式来来回回,翻来覆去,换汤不换药地玩儿上100年也着实不容易。
有那么几个瞬间 我想到楚门的世界
你笑着对我说,游戏里都是骗人的,我可能是你的王子……
作为爱好者&从业者,我总觉得受到了冒犯(
这部戏简直就是响应严控未成年网游的献礼片:打打杀杀的游戏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和谐社区共同富裕才能带领全人类走向未来;就算你是NPC韭菜,也要坚持核心价值观多做好人好事
如果电影结尾guy真的与女主恋爱了,这就是一部革命影片,我会毫不犹豫地打五星。至于现在这个结尾,我只能说,就算让男主和那个印度小哥(穿上粉红兔子套装还挺萌的不是么)在一起,也比这个结尾好。
没有太多惊喜,NPC版《楚门的世界》,一个是逃离被观看的模式人生,一个是回归被观看的随机人生。价值核心差不多,一个是个体反抗,一个是由个体反抗延伸到类工会组织反抗。终归还是反抗资本的戏码。小贱贱有几个表情大概也是致敬金凯瑞,查宁·塔图姆有惊喜到,而且看着两个有点撞型的演员对戏也挺有趣,只是期待的游戏梗差点意思。
俩小时如坐针毡,口罩是我的痛苦面具😅
Channing Tatum 太好笑了;不是說沒有kiss的按鈕嗎,怎麼後來要喚醒記憶的時候Millie主動親上去了哈哈
最近一段时间终于有部值回票价的引进片了,虽然误选了垃圾中配版,但依然没掩盖影片的闪光点。虽然影片是模仿了GTA,但R星一定能感受到片方满满的“恶意”……
这种垃圾3D能不能配点2D厅啊???AI好努力地过自己的生活——>成为男主的表白工具人,又绕回去了。
3星半,想法很好,铺垫不错,奈何高潮落入俗套,结尾沦为平庸。盖和米莉怎么就不能真的相爱呢?盖怎么就不能率领一众NPC反杀现实呢?米莉和键盘的世界怎么就不能是另一个游戏呢?
整部电影好像只要最后几分钟才有看点
唉真扎实,满足一部分yy与自嘲
剧情烂死了.
感谢这个电影的出现,它让我觉得电影院依然有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