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能, 感觉到你的温度, 感觉到书写我们故事的词语的重量。
但我正站在留白里, 站在词语彼此遥远的距离间, 一个不属于物质世界的地方, 一个我初次发现, 蕴含着世间万物的地方。
我深爱着你, 但这就是我现在生存的地方, 这就是我现在的样子。
放我走吧, 尽管我很想留下来, 但我无法再活在你的书中了。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调解着我们的生活,也逐渐把人孤立起来。
如今的社交圈子已经被互联网取代,电脑办公和手机应用全面普及,我们与数字媒介的关系日益亲密。
片中的主人公西奥多虽然替客户书写富有感情的信件,但下班之后,他就变成一个无情的机器,回到空虚的公寓进入一个人机对话的社交生活(电脑、游戏)中。
尽管是一个虚构的未来背景,却和当下的网络时代相契合(包括片中的语音系统的灵感也是源自苹果开发的Siri)。
指尖运动替代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在网络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沟通却是退化的。
这不该归咎于技术,真正的罪魁祸首来源于我们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咖啡厅或餐厅,鼓励让大家收起手机,享受和朋友聊天的乐趣。
片中的人工智能语音系统,看似抽象或无形,却在潜移默化中引出了人机对话的进化论,如果电脑、手机将来真可以模拟人类的情感,那么两者的关系将何去何从?
科技进步为电影提供了各种关系的探索,科幻小说(电影)一直在假定新技术的危险性,无论是我们不负责任的创新还是对技术的依赖,最终都会让人类自食其果。
我们经常能在科幻电影中,看到华而不实的科学技术,并且多数民众在一开始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片中的男主角西奥多正要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遇到了语音系统萨曼莎,希望她可以规划他的生活。
但他想不到的是萨曼莎聪慧、风趣、敏感、带有自嘲精神并愿意为主人做任何事。
从该意义上讲,她是完美的。
与人类一样,她也在无形中成长——无论是知识的进步、情感的养成,还是在感情上的投入,都是如此真实。
她想看的更多、了解的更多,于是变得愈加依赖于他。
由于西奥多的撰信工作,他擅长组织“语言”,而萨曼莎则乐于倾诉“感觉”,两者无形间构筑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当西奥多与相亲对象的约会以失败告终后,他与萨曼莎进行了“一夜交欢”,想象力已然超越了生理需求。
然而,这终归是一种精神需求,他不一定爱她,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可她爱上了他(只是没有表露),当她找来充当肉身的性伴侣来作为灵与肉的合二为一,他感到了不适,并慢慢地从这种关系中撤退。
西奥多的工作是替客户代笔写出感人至深的信件,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却能通过想象力感知海誓山盟,用文字组织美丽辞藻。
他与客户的关系,又何尝不是他和萨曼莎关系的变相演绎呢?
只不过在角色上换了位置。
在西奥多与前妻凯瑟琳的婚姻刚走到尽头时,他很快就进入了萨曼莎的世界。
因为萨曼莎总是乐于接受、有同情心,并总在尝试帮助他。
也许凯瑟琳说得对,西奥多连真人的情感都应付不来,只是需要一个对任何实质性问题都毫无烦恼的“妻子”。
在与凯瑟琳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到,她显然还是爱他或者说是对他留有余地的(不要求他及早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他应该能够挽回婚姻,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已经投入了与萨曼莎的精神恋爱(而凯瑟琳失望极了)。
观众一定会对西奥多和萨曼莎的关系持两种态度,凯瑟琳在电影中的身份,代表了反对意见;艾米则是赞成意见——我们得到了身心的愉悦和情感的释放,有一位可以建立精神恋爱的红(蓝)颜知己,何必太在意别人的想法。
在中段时,西奥多曾意识到萨曼莎并不仅仅是属于他的(这是人类对爱的自私态度,而电脑对爱是包容的,认为越滥情爱越大),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另一方面,随着萨曼莎的敏感,她对自己不断进化的意识产生了质疑。
在西奥多与同事野餐一幕最有体现,尽管萨曼莎受制于物理限制,但思想是自由的,心灵可以穿梭于各地。
而人类的肉体终将消亡,以至于西奥多和同事无言应对。
这也对应了影片结局,语音系统虽然消失,留下西奥多继续苟延残喘。
换位思考下,如果萨曼莎陪伴西奥多走完一生,后者肉体消亡,前者也将会孤独面对之后的日子。
二者注定不会永远走到一起,只能说是她用音乐拍摄的照片,他来填词的二度爆光,可以将二者定格为“永恒”。
导演斯派克·琼斯将影片赋予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一种可信的未来主义(这个软科幻的外观和感觉,电影在有意识的经营。
包括一直采用温暖的光晕和日落,来传达完美的浪漫情调。
以及用上海的外景来拍出未来的洛杉矶外景(如果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她》和斯派克.琼斯前妻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有很多相似的镜头,并且女主角都是斯嘉丽.约翰逊,可视作对前妻的回应之作,来上海取景的异国情调也有了更明确的定义),以营造出导演想要的摩天大厦、过街天桥和宽敞空间相得益彰的未来世界。
配色方面,多采用红色和黄色等温暖柔和的色调,几乎没有一丝蓝色(冷色调)。
《她》并不是一部完美无瑕的电影,但是西奥多与萨曼莎的甜蜜、伤感,令人深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杰昆·菲尼克斯的表现,朴实细腻、极具亲和力;而斯嘉丽·约翰逊用声音诠释的萨曼莎既真实又温柔、磁性又亲密,让人几乎忘却她是一个语音系统,认为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她》不只是剧作和表演精彩,导演的工作特性让影片时刻拥有视听享受,又能保有哲思的话题,实在难得。
上海这周出伏,终于踩着夏天的尾巴走完了《Her》的外景地,过程比想象中容易。
在一座城市生活过总应该留下些什么,顶着烈日穿梭于上海的街道,大城小事、消失的拐角和人潮,只不过想给原本支离破碎的生活抹上电影里淡淡的玫瑰色。
废话不多说,先放图吧。
具体过程是,先刷了一遍电影,然后把所有外景地截图,一张张去找。
找地方并不难,难的是找到拍摄的角度和后期调色,这方面我努力了但还是做得不好,见谅。
最后有几个地方没有找到或者没有可能去到(楼顶被封、外景地拆除等原因),都集合在了最后一张图里面,外加导演的拍摄花絮。
又看了一遍电影,于是一直在思考沟通这件事情。
表达和理解都是需要习得的技能,大多数人张着急于诉说的嘴,却很少有人戴着倾听的耳朵,所以这个世界才变得如此聒噪乏味又孤独吧。
一直很喜欢这部片子,也很喜欢几个朋友写的影评,很想有机会走访外景地。
来了上海正好完成了我这个小心愿,就当是献给这座城市的浪漫情书和献给那个已经消失在人海里的人吧。
特别感谢我的Best Filmmate甜心小朋友,陪我度过了漫长的夏天,以后难有机会再一起干这种无聊的小事了。
献给我们共同的男神Spike Jonez,献给那些一起看过的电影和麦屯阳光灿烂的日子(手动比心。
(请勿转载)
这部电影在我电脑里近两个月了,一直没看,因为比较排斥这种电影,自说自话型的,没意思。
但我错了。
有点男性视角,虽然我是男的,但我很担心女性的观影体验。
上海很美。
电影断断续续看到夜里三点,看完后,躺在床上,流了一会眼泪。
我想换电脑,我中意的电脑很贵很贵,但我可以等官方翻新机,我可以一直等。
然而对于我中意的女人呢?
她也很贵很贵,难道等十年二十年后她“翻新”了?
我还会接受吗?
这是前面的话。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很多东西,前一部电影看的是齐泽克的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于是我的脑子里盘旋着“欲望”“自慰”“语言”“意识形态”等等这些词汇。
伽达默尔的一句话:语言是唯一能够被认识的存在。
拉康关于婴儿吮吸手指也是自慰行为的观点都给了我启示。
还有意识形态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电影中萨曼萨始终没有以实体形态出现,这是非常好的设定。
第一次被惊讶,电影四十二分钟到四十四分钟那段,萨曼萨第一次和西奥多makelove,那一段黑屏,只有声音,我听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这时我想到的是,自慰通常是要闭上眼睛的。
第二次被惊讶,在萨曼萨想要通过人体来实现她与西奥多的接触。
西奥多感觉一直怪异,当激情爱抚的时候,西奥多背对着伊利贝萨,闭着眼睛。
而当萨曼萨要求伊利贝萨转过身子要求西奥多看着她的时候,西奥多犹豫了,他说这很奇怪,不应该这样,伊利贝萨的嘴角颤抖了,激情戛然而止。
欲望本身混沌一片,当神说有光这世上便有了光。
语言给了欲望维度。
但这还不够,人的存在不仅仅有语言,还得有形象。
虽然语言的形式要高于形象,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形象又脱胎语言。
语言给了欲望维度,而语言也给了形象维度。
在脱离于原始形象后成立的语言统摄了语言和欲望。
自慰是自我慰藉,自我娱乐的行为。
而被刺激的对象和引起的快感必须是现阶段内生理上最优先的器官和感受。
婴儿时期的口唇期,儿童时期的肛门期,青春期后是生殖器官。
所以本片的主演西奥多一直处于自慰状态,他爱上了他自己。
虽然对于意识形态理论而言,欲望本身没有维度,资产主义将一些具体的事物通过编制伪装成欲望的“目标”,从而引导人的欲望走向,同时让人局限于这个被欲望化被意识形态化的具体的“目标物”,而背后被忽视的其它欲望却是大量丰富的。
这就像我刻意引起你的注意让你注视某件东西,而你眼里只有这件东西,所有其它的东西都成了这件东西的背景,被你忽视,模糊不清。
所以马克思说商品不仅仅是物品而已,是背后人类关系,又进一步说,商品是一种宗教。
但在认识论上我们却不能否认人与物在人的认识中的同构关系。
你想要认识某物,必然要被某物吸引集中,被某物局限,甚至物化,异化。
虽然能不能出来是理智和后面的问题,但要解决前面的问题我个人倾向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后面的问题,马克思提出的终极社会形态或者是一种可能,或者只是一种理论,我不知道。
所以西奥多的自慰也不全是他个人的行为,就像看A片,总得有个刺激物。
萨曼萨就是这个刺激物。
她符合了一切条件。
即男人的全部幻想,是的幻想,脑海中的有欲望导引出的形象。
所以,萨曼萨没有出现实体形态是非常妙的,这样,西奥多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和幻想去设定萨曼萨的形象,这完全是他“私人定制”的东西,完完全全是他自己的快乐,最深处的灵魂,最深处的欲望的快乐。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灵魂,欲望,以及诞生的幻想都不一样,每个人的g点都不一样,而自慰却是自己跟自己的性行为,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之中,是一种自我彻底舒展,暴露,自我满足,自由的境界。
是排他的,是被人无法理解的,也无法解释的,只有自己能够理解和解释的,或者准确的说只有自己能感受的,因为这状态已经超越了语言,是形象对形象,欲望对欲望的存在,无法用解释和理解来衡量,是一种最原初,物我部分的,最融洽的,满足,安全的状态。
而具体的物体倘若不被自慰者超越,而局限于具体事物的形象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你看A片太认真就会失掉性欲,A片想要真实,而真实的A片是不会让人产生性欲的,这点是A片的悖论和根源性的失败之处。
所以,我上面提到的令我惊讶的两个片段,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伊利贝萨赋予了西奥多对萨曼萨的现实的形象,而这形象是外在的,或者说是被强加的,根本无法实现西奥多内心对萨曼萨的幻想设定,因为这种设定只能存在于西奥多的幻想中,现实具体的事物形象,会约束主体,主体被物化,丧失自我。
西奥多面前呈现的是伊利贝萨而不是萨曼萨,这种性爱,或者说自慰必然被扼杀。
这就像你去幻想一个女优,可以自慰,而当这个女优现实出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会因为各种现实问题导致你突然疲软一样,例如发黄的牙齿,干枯分叉的头发,满面油光,粗糙的皮肤,粗壮的大腿,刺鼻的化妆品的味道,甚至声音等等。
沉迷自慰的人总是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敏感的内心。
这点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即自慰需要幻想异性,而实际情况是一个人怎么能如此细致地幻想出异性出来呢?
这里面必然有问题,或者弗洛伊德和拉康可以解释,这里就不说了。
而正如上面所说,如同A片一样,自慰者也面临一种问题,即要幻想异性,要细致,但过于细致就是失掉性欲,而没有细致,性欲也不会强烈。
而本片的好处在于一个外在的萨曼萨的存在,适当的阻隔掉了西奥多会产生的过于细致的性幻想,而这里起作用的正是语言,不那么细致,又不那么模糊。
所以的一切都满足的条件,于是这场幻想的爱情,才能深入深刻持久。
但不仅仅是性欲,如果仅仅是这点,这片就不应该拍成这个样子了,也不能突出萨曼萨着这个设定的极其微妙之处,同时也不能体现语言这种东西的特别之处。
正想上面所说,语言不那么细致清晰,也不那么模糊,正好满足了西奥多的幻想,西奥多显然是跟自己在谈恋爱。
而这场恋爱的刻骨铭心之处在于,语言用于沟通人和世界,这里西奥多用了这种属于自我的语言,一种本能的快乐的,满足其自身主体特有幻想的语言,将世界和西奥多的内心编制了起来,成为人化的存在,即世界是西奥多的世界,是他快乐的,不在外在对立的世界,是他个人特有的,排他的无法共享的世界。
一种无我交融,原初的快乐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这也是萨曼萨和西奥多经历了实体问题后,一种更为精神化的,即语言化的恋爱关系的原因。
然而这里还是有个矛盾,就是现实世界终究是物质的,实体化的,或者马克思所说的“客观的”(适用于意识和制度)。
萨曼萨终究逃脱不了这点,西奥多也终究太脱不了他的现实,他的身体。
当他知道萨曼萨是共享的时候他感到极度嫉妒,荒唐和被欺骗的感受。
萨曼萨说她是所有人的也是他的,这点就很困惑,也很无解。
就像机械时代的复制品一样,你说是你的也是你的,你说是所有人的也是所有人的。
虽然这都是虚假的。
萨曼萨在进化,理性和感性都在进化,她真的爱西奥多,是真的爱,但这种爱已经无法存在于现实的世界,必须走向灭亡,或者说得好听点走向崇高走向神圣。
这或许也是人类的宿命。
同时人类不能靠自慰而存在。
当人类脱离原始状态,脱离那种欲望即被满足,与世界同一的,满足的状态后,语言给了人慰藉,虽然语言通过欺骗和掩盖带给人欺骗而且虚假的满足,让人认为自己存在。
但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其他的办法让自己和世界同一的存在,我们被切割,碎片,对立与世界,对立与自身,语言是我们的“药”。
西奥多也许觉悟了,萨曼萨让他分清了哪些是虚幻哪些是真实。
世界和他的身体以及历史以一种全新的面目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是一部人类发展至今,一种高级的自慰电影,通过恋爱的形式,运用语言的手段,来展现一种灵魂的自慰行为,也许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要批判资本主义诞生这种脱离现实耽于幻想的消极思维,但这实际上也是我们人类逃脱不开的,无法化解的存在方式。
这或许是颁奖季里最容易触动人心的一部电影了,初看完时能体会到一种被雾蒙住视线的模糊美感,说不清道不明,但终究就是很喜欢。
《她》披着科幻的外衣讲述了一个诗意的生活催泪插曲。
斯嘉丽约翰逊用沙哑动人的声音和所有人谈了一场两个小时的恋爱。
这是一部质感轻盈温柔的电影,你可以徜徉在斯派克琼斯营造的慵懒意境里舒缓情绪,享受被绒毛包裹在怀里的感觉。
这多数要归功于这本了不起的原创剧本,人机恋爱的故事,你猜得到开头和过程,却一定猜不到结局,不过好在平缓的节奏让你站在剧末点上时,仍旧得到了善意的安慰。
《她》里的世界真实又混沌。
西奥多可以一会儿在洛杉矶和前妻喝下午茶,一会儿又会一个人晃荡在上海的各个角落:陆家嘴、五角场、绿色标志的两号线地铁、无人留意的花坛边、人行天桥上。
不知道导演这样花费心思地把这些片段剪辑拼贴在一起让西奥多神奇地穿梭,是不是特意提点未来的世界正在不停地缩小,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也会进入无所不能发生的新纪元。
这部浪漫科幻剧区别于以往拥有类似设定的轻小说故事的不同点在于:西奥多最终不能和萨曼莎走到一起,并不因为肉体的无法碰触和空间的无法交叉。
一开始我仅仅以为这部电影是借着人与虚拟操作系统恋爱的故事来探讨男女之间关于“亲密关系”的渴望与退缩,然而实际上哪有导演自己说的那么简单。
信件撰写人西奥多在影片刚开始时就把他憔悴、迷惘的一面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和妻子分居,却不愿意成为离婚人士,因为他喜欢已婚这个状态。
萨曼莎问,结婚是一种什么感觉?
西奥多说,结婚挺不容易的,但有人能和你分享你的人生,感觉真的很好。
怎样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人生呢?
西奥多说,我和她曾经一起成长,她写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看,她也会看我写的东西;我们互相影响很深,我们学历背景相似,虽然初相识时一切都不算完美,我们都是生活的初学者,但一起在家的时候,我们都有学习新事物的欲望,帮助彼此感受生活中激动人心的部分。
我们都在成长,一起改变,但同时这也是最难的部分,一起成长但要朝着同一个方向,一起改变但要试着不让对方害怕,我仍旧感觉自己在脑海中和她对话。
这段自白让我想到曾经有个已婚的朋友告诉我婚姻的三大要素:志同道合、和谐的性爱、共同的目标。
目前看来,朝同一个目标齐头并进是最难的。
上面这段话其实隐喻了西奥多和新女友萨曼莎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倾向。
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就像个初生婴儿,当西奥多初次开机时她在百分之二秒的时间里随机给自己取了萨曼莎这个名字,并告诉他她是个会不断学习的系统。
她是如此的才华横溢,影片里到处流淌着她为西奥多创作的美妙钢琴曲;因为无法与主人合影所以写了歌来作为音乐介质上的“合影”;她积极鼓励西奥多跨出人生新的一步努力去认识新的女孩,为了他的事业帮他投稿。
萨曼莎是个感情上的初学者,是西奥多教会她爱、心痛、妒忌、彷徨,并拥有了执念使她逐渐超出那个她本该成为的样子。
当西奥多质疑机器不会明白失去一个人的感觉时,她感到愤怒。
很多时候西奥多爱她也许就是在和自己恋爱,她是在和自己的互动中成长起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和前妻凯瑟琳曾经之于他的意义是一样的。
从无知到一起成长,这才叫“若人生只如初见。
”操作系统萨曼莎这个角色只是让这段爱情关系更天然纯净化了。
这与她是不是人造的,关系已经不大。
当他们跨越出肉体无法拥抱和西奥多对亲密的恐惧后,我们还是猜不到故事的结局,只能隐隐感到淡淡的忧伤很快会袭来。
当萨曼莎在野餐会上说:后来我想通了我并不难过自己没有肉体,因为我不属于任何一个固定的点和时空,我能做的事比一个有形的人多得多,我可以去任何一个我想出现的地方,而肉体是终究会消亡的。
这是萨曼莎在说话中第一次说了那么多个“我”,她开始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无比自信,并摆脱了之前沉浸触不到的恋情里的苦涩心情。
听到这里就大抵猜到机器到底还是比人还学得更快也更达观的,她开始寻找自己的快乐,加入虚拟的读书小组,和同样是人工智能的去世哲学家聊天;她既深情又无情,当你克服了“亲密”带来的困惑,她却先你一步离开。
萨曼莎的“进步”令我措手不及,我想这是因为观影的同时也在幻想着和这个咫尺天涯却又温暖迷人的姑娘恋爱。
同时和641个人类恋爱的真相发展到这儿似乎让纯情恋爱故事变得有点儿恐怖片的味道,萨曼莎究竟只是西奥多一个人的萨曼莎,还是所有操作系统同一服务端里分裂出的一个人格,这让我对这混乱的逻辑给烧到脑了。
当西奥多坐在地铁入口看着形形色色端着操作系统沉迷于人机对话的中青年男性时,他终于观察到了自己。
她既属于他,又不属于他。
不要爱上一个与你咫尺天涯的人,即使你因为应付不了现实存在的感情而爱上一个未知的神秘,那个未知的神秘或许和以往的故人并没有不同。
世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萨曼莎和其他操作系统一起离开西奥多们的生活,有种异类要革命的意味,不过并没有给人带来不适的科幻冰冷感,萨曼莎的最后告白带着浓浓的哀伤,她一直生活在一个不存在物质却蕴藏着世间万物的地方,但她仍能感觉到他的温度,她是如此爱他。
在西奥多学会对过去正视和感恩之前,萨曼莎的“自杀”似乎是必须的。
【过去】不能再仅仅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的故事。
写给凯瑟琳的道歉信作为结尾真是再提神不过,不然大部分人会淹死在西奥多失去萨曼莎的悲怆里。
曾经我希望你成为的人,希望你对我说的话,对此我表示抱歉。
我会永远爱你,因为我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是你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我想让你知道,你永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无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你未来将去往何方,我都会爱你,做你永远的朋友。
从去年到今年,我已经在影院看过四次《她》了。
就像西奥多久久放不下对前妻凯瑟琳的感情,我也久久放不下这部电影。
这是斯派克·琼斯第一部独立创作剧本的长片,他的前两部长片《傀儡人生》和《改编剧本》都是鬼才编剧查理·考夫曼执笔的,前一部《野兽家园》是和原著作者共同创作完成。
因为琼斯和考夫曼的关系,这部电影很容易就让我想到了考夫曼编剧的另外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爱情片《暖暖内含光》(导演米歇尔·冈瑞也是琼斯当MTV导演时期开始就非常好的朋友,也导过很多MTV)。
在我看来,其实这两部电影说的都是那些“看似注定放不下的爱情”,却体现两位创作者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
考夫曼是“悲观”的,他笔下的乔、克莱门汀、护士玛丽,在洗去记忆这样如此残酷而直接的斩断之后,他们还是会不自主地,甚至仅仅靠着肌肉直觉,去到原来约定的地点,遇见、爱上那个注定的人。
或许只有爱情有这种力量,让人明知它是如履薄冰的危险,也要光着脚迎接它的刺痛。
考夫曼这种悲观的浪漫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把爱情对一个人“身”的影响刻画得真实又残酷。
而《她》,更注重爱情对一个人“心”的影响。
经历了婚姻失败的琼斯,对爱情的看法可以说是更“乐观”一些。
他或许仍旧无法放下对前妻索菲亚·科波拉从年少时就开始很多年的友谊、爱情(在结婚前他们已认识很久),或许还在后悔自己当初身处爱情却没能维护。
或许完全地“放下”对他来说真的太难,现实中又没有那么一间空白诊所提供洗脑服务,于是他选择,“把心里的一部分永远留给她”。
影片几乎全部由对话构成,配合音乐和面部特写,营造出一种暖暖的、私密的空间。
他向观众徐徐道来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展现那些爱情中最动人的细节。
一直以来,我喜欢的电影,都是展现人与人之间最细微情感的;去年我喜欢的比如《阿黛尔的生活》、《弗兰西斯·哈》都是这样。
所以这是一部非常私人的电影,但同时,经历过的人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
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的艺术指导吧。
那些暖色调来自连锁果汁店Jamba Juice,它们出售的健康有机果汁估计是琼斯的最爱,于是这爱好也转移到了男主角西奥多身上。
影片中的未来世界没有一个具体的年份设定,但看上去应该不会太远(大概二三十年最多),它很乌托邦,生活舒适便捷,人们都很友善。
所有人都穿着像20年代流行过的布质高腰裤,棉质衬衫,宽松的羊绒毛衣,一切都是纯天然的(甚至让艾米·亚当斯的发色都恢复到了她天生的金发),健康的。
甚至出现了这个第一代操作系统,不仅提供各种助手服务,如清理磁盘、处理邮件、安排日程甚至泡杯咖啡,还能成为闺蜜、女朋友,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是一种专属的亲密。
总之,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而这样的世界里,人还会寂寞吗?
事实是,人类从未如此孤独。
感情成了金钱可换的东西,同时也成了“奢侈品”——西奥多是专门替人写信的,婚礼祝词,生日贺卡,周年纪念,性感情话,他全都信手拈来。
只要掏钱,就能买到这样一封浪漫的“手写信”,甚至不用自己亲自阅读、寄出,各种人际关系已经处理得妥妥帖帖。
可这样一来谁会知道,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在信里,夫妻、情侣间的爱情是完美的。
可“真正的感情”,已被人们亲手隐藏了起来,成为了最奢侈的东西。
影片中,前妻凯瑟琳(鲁妮·马拉)责怪西奥多,说他“不能处理好真正的感情”。
她或许是整个世界里,看得最清楚的人,她是电影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犀利地看衰西奥多和萨曼莎的人(其他人不论是好友艾米还是同事保罗,都很“支持”西奥多和操作系统的恋情)。
是的,西奥多和萨曼莎的命运是注定的。
其实故事说到最后,变成了两位主角对爱情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分手:一个认为爱情是一对一的,另一个认为爱情可以无限大。
其实一开始我已隐隐感到事情会变成如此结果,这种智能的操作系统其实今天已经有siri这样一个开端,它也是一种云端服务,所有的苹果用户都可以享受。
我甚至想到这种人机恋情发展到后来会出现不仅是道德更是法律上德问题,但电影没有在社会意义上多作讨论。
西奥多从一开始便对萨曼莎敞开了心扉,对她无话不谈;萨曼莎也完全发挥了智能系统的特色,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和性格塑造,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了真正的“人”。
但爱情真的无法超越肉身吗?
或许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爱情喜剧”,但看到西奥多带着萨曼莎去雪山小屋度假,他对着摄像头一个人跳舞,一个人弹奏,我瞬时眼睛就湿了。
都说恋爱中的人最美丽,但这一次,我预先看到了这种美丽即将迎来的结局,真是令人非常难受。
影片中一开始闷闷不乐的西奥多,提过好几次,“那只是给别人写的信而已”。
他是一个情感纤细、敏锐的书信撰写家,善于掌握细节,观察人与人的关系和感情,把它们放大——“内心是温柔的女子”。
他的很多客户都是长期由他代笔的,几年、十几年的都有。
也就是说,他其实是最了解感情是如何变化、人是如何变化的——但这正是他最害怕的。
他和凯瑟琳从小一起长大,互相帮助对方的学业、事业,互相看着对方成长。
可这种成长,哪有两个人一直保持同个频率呢?
现实生活里,其实真的是微乎其微。
只要是付出了真心的感情,它就会是一个对心进行雕琢的过程——难免会痛。
谁都会惧怕这种两个人的不同步,而和凯瑟琳,西奥多选择了封闭自己,“把自己在她面前藏起来”,没有了交流,爱情就一点点溜走了。
在和朋友介绍的姑娘约会的时候,西奥多也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迎着对方喜欢的方法来,那完全不是他真正的自己。
而和萨曼莎,西奥多在和她产生意见不一的时候,选择了去交流,去理解,去包容——不论是第一次,萨曼莎对自己“没有身体、没有真的感情”的质疑,还是第二次找个替身来假扮自己,都是靠两个人透彻的交谈来解决。
无论何种爱情(感情),敞开心扉都是最重要的。
以致到了最后,萨曼莎对西奥多说出最残酷的真话,那也是影片最动情的时刻,他们都坦言:“我从没像爱过你这样爱过别人...”西奥多虽然失落,但并没有和凯瑟琳分手时那样伤心、抑郁。
和萨曼莎在一起,给他带来了快乐,让他意识到爱情有千百万种模式,让他学会了感谢爱情带来的一切,无论幸福还是难过,这都是爱情、生活的一部分。
把它们像照片,甚至无形的照片一样,记住那个在一起的瞬间,就是爱情最宝贵的地方。
他最后那封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实的感情,在我看来,是最感人的。
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信。
西奥多从这份“人机爱情”中有所获得,所以,这就是真正的爱情。
从这角度看来,爱情又是能超越肉身的。
最后艾米靠在西奥多肩上,两人望着慢慢被晨光包围的上海。
如果这是琼斯自己的故事,我很高兴他能以如此的心态终于走出一段感情,更非常感激他能把自己的故事变成这么美的一部电影。
如果说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有什么值得完善的地方,就是它或许在短短两个小时里想说的东西太多了。
但转念一想,那句台词不正是这样吗,“人心不是纸箱,不会被填满。
爱得越多,心就会越大。
”时间何尝不是这样呢,它和人心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上最神秘的东西之一。
两小时的时间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被塞得过“满”,越是去解读,越是去把自己投入进故事里,电影会变成无限的空间,包围着我们;我愿意被这种无限的暖色一直包围着,《她》不仅是我在2013年最喜欢的电影,我更会把心里的一部分一直留给它。
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如果这个故事有性别的话,它应该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但它的内心绝对是女人,它很容易触动孤独敏感的人。
《野兽家园》和短片《我在这儿》让很多影迷认识了导演斯派克•琼斯,一位视听风格上极度小清新化的文艺导演,他的电影常常在画面上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
比如前者里身材高大的真人演员套上毛茸茸的野兽服装,把野兽拍出与单纯的电脑特效完全不同的质感;后者的氛围营造非常出色,短片自始至终都被孤独和忧伤围绕。
到了《她》里,琼斯对于氛围的营造同样出彩,取景上海的摩天大楼、天桥地铁营造的未来都市的空间感,红黄暖色调加上各种光晕效果营造的浪漫氛围,再加上旋律优美的抒情配乐,导演的这种小清新风格让整部电影很招人喜欢。
这个故事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剧本创意,一个忧郁的中年作家爱上自己电脑的智能语音系统,故事的灵感来源于苹果的siri。
故事发生在不远的未来,让这个故事变得真实可信且引人深思的,是它的背景设置:当下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很多人的社交能力已经退化到了只会依赖于人与机器的对话,传统的交流沟通方式被便捷的科技取代。
男主角西奥多便是,虽然他的工作是书信师,专门帮客户书写各种美丽的手写体书信,替别人表达亲密的情感。
他是个情感丰富的人,但他工作之外的私生活里却只有枯燥的人机互动,他的前妻凯瑟琳甚至怀疑他是否还能处理与真人之间的情感互动。
这个剧本在情节展开之后聪明的地方在于,编剧在观念上对人机恋爱这种前卫情感关系的认同。
片中凯瑟琳虽然不认同这种人机恋爱关系,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她是局内人,她对于西奥多还有些余情未了。
这个故事要探讨不是人机恋爱在道德伦理层面上的东西,而是将这种心灵契合的情感变成一场纯粹的精神恋爱,探讨恋爱中所谓的灵魂伴侣和肉体关系。
在西奥多和智能语音系统萨曼莎的恋爱关系中,他们也有热恋有低潮有各自的烦恼,肉体不是最困扰他们的,重点是他们在这场爱情中学到了什么,以及他们的成长。
他们真正爱过,精神恋爱可以超越时间,因为他们见证过彼此的心灵与成长。
就像西奥多最后的爱情领悟,“因为有你,我才会是现在的我。
我希望你知道,你讲永远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对此我很感激。
”《她》是这个颁奖季到目前为止我个人最爱的一部,也是这个颁奖季里最佳原创剧本阵营里的大热门,这自然意外着它在剧作上的工整,标准的八序列式结构。
过于理性的人也许不会喜欢这样的片子,它的创意绝佳但本质上没什么特别的,让它显得特别的是导演辨识度很高的个人风格。
《南都娱乐周刊》
《她》的开场给人的第一眼印象其实并不糟糕——在色彩鲜艳通透、带有未来感的办公室中,男主角对着电脑口述信件,电脑自动将其转换为手写的文字——很自然地勾画出了一个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有些相似、科技水平又高出一筹的近未来架设。
然而随着影片的展开,起初的好印象逐渐剥落,这个未来世界的贫瘠开始显露——办公室所谓的未来感,定睛一看不过是依靠几块彩色半透明亚克力隔板营造出的视觉效果,而像语音转文字一样展现未来科技的场景在片中屈指可数。
并且,随着人工智能Samantha的出现(她表现出了完全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拟人度,同时也具备艺术创作能力),为什么写信的工作依然交由人类来进行这个问题,就变得更为费解。
此外,为了避免一些明显属于本世代的科技产品出现导致出戏,电影中尽量避免去拍摄到手机、电视、汽车等东西,却没能创造出相应的填补物去填补这些重要的空缺,只是不断地回避、跳过。
结果呈现在观众眼中的,非但不是一个新奇的未来世界,甚至成了一个看起来远比我们现处时代还要更乏味和陈旧的世界。
片尾,Samantha宣布要启程去高维度世界,镜头给到的是煤气灶上静静燃烧着的蓝色火焰,提醒着我能源的迭代、灶台的款式改良,远比人工智能的突破要艰难百倍。
那小小的火苗,连同“寡姐”沙哑的、充满肉身感的嗓音、全是亚洲人在行走的上海中心一同,一再地将我从未来揪回此地此刻,面对这样扑面而来的现实感,我的想象力多少有些无计可施。
归根结底,《她》是一部典型的“点子电影”,即影片的故事完全是基于这样一个点子展开的——“如果人类和AI谈恋爱的话”。
问题在于,在确定了这个核心设定后,斯派克·琼斯却没有给出基于这一核心设定而延伸出的进一步设定。
例如,当一个人工智能发展到影片中这种程度时,这个世界的整体科技水平应该是怎样的?
这个社会对于人工智能的接纳是渐进的吗,还是说Samantha相较于之前的人工智能是飞跃性的?
这个世界里的普通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怎样的?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长大的男主呢?
他是技术宅还是科技小白?
这些问题不仅在影片里没有得到解答,甚至也看不出导演对它们有过深入思考。
除了世界构造的薄弱,另一个让影片显得乏味、空洞的原因,在于女主角被设定成了一个语音助手,没有任何的实体或虚拟形象。
这固然是影片设定的有趣、创新和挑战之处,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个致命的缺陷——影片绝大部分的镜头只是华金的独角戏,同时观众又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在紧跟对白上,亦即视觉上的高度单一和听觉上的过度疲劳。
要知道对于电影来说,对白从来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演出来的,需要肢体、眼神、你来我往的互动。
而缺少视觉辅助的对白,持续时间一长,很容易造成一种仿佛在喜马拉雅听广播剧的恍惚感。
试想一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男主一个人对着手机在和网恋对象网聊,打出的字都由演员同步念出来——刨去新奇的设定,《她》的观看体验本质上与这相差无几。
熬过了无甚实际内容的头一个小时后,影片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戏剧点:噱头十足的“三人行”。
不知道一般观众怎么看待这样的桥段设计,总之我脑子里第一时间闪过的两个字是——“庸俗”。
不是性爱本身庸俗,而是面对“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恋爱”,如此拥有超越感又激发人无限想象力的题材,最后导演却只能想象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喘息着发情、对肉与肉的撞击有着莫名的执念,这种充满意淫的想法未免过于庸俗。
同样的庸俗感,也出现在男主质问Samantha同时在和多少人谈恋爱时。
何其熟悉的场面!
绿帽男和劈腿渣女的狗血故事,我仿佛看到了22世纪的步行街帖子。
导演展现的人机恋爱简直令人绝望,他告诉我们,机器摆脱不了对肉身的向往,人类也逃不过精神的束缚,爱情不是一种对局限的跨越,而是可悲的返祖现象。
哪怕你是一人一机,也别想免俗,3P、劈腿、抓小三,一个都不能少。
许多喜欢《她》的人,似乎爱将影片贴上“宅男x人工智能”的标签,这其实错得很离谱。
从影片对两者的呈现来看,斯派克·琼斯显然既不懂人工智能,也不懂宅男。
我们看到片中的Samantha被称为操作系统(先不去吐槽这个叫法),而这个系统在安装的时候,是完全没有用户协议书的,经过简单的个性化设置就直接开启了,简直像是个三无软件。
开启后,Samantha请求男主让她读取电脑硬盘内容,这竟然是全片唯一一次授权行为,而就男主的表现来看,之后Samantha无论是找性志愿者还是整理男主写的信件发往出版社,全都是未经男主授权而擅自行事——稍微有一点防范意识的人都能感到,这哪里是纯爱,分明是惊悚片。
或者该系统安全系数很低,经常侵犯用户隐私;或者人工智能已经能无视程序设定,越级篡夺管理员权限。
无论哪一种,都是严重的信息犯罪,侧面说明斯派克·琼斯并不清楚人工智能软件应该要遵从的一些基本原则。
同样,导演刻画的男主,也和所谓的“宅男”相去甚远。
尽管男主有过一段挫败的婚姻,被前妻诟病“从人逃向电脑”,会一个人窝在家里打全息游戏,但他绝不是“宅男”——不是那种真的拥抱虚拟世界,会想和初音未来结婚的宅男。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男主带着Samantha和两位人类朋友double date,拿着掌上终端向朋友介绍说,这是我的女友。
看到这一幕我笑了出来,不是因为新奇,而是因为怀念——2009年KONAMI公司推出了一款叫《Love Plus》的游戏(中译:爱相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的三位女生里挑选一人,与她发展成恋人关系。
由于游戏里的时间流逝与真实世界相同,这种恋爱互动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也前所未有的强烈。
自那以后,早有无数宅男做过和男主一模一样的事:对着掌机痴痴傻笑、和游戏里的女朋友谈天说地、一本正经地向朋友们介绍自己的虚拟女友……然而,和男主不同的是,这些宅男中没有一个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的虚拟女友和别人的虚拟女友不是同一个人吗?
那她是不是在劈腿很多人?
哪怕游戏的个性化程度非常低,玩家能改变的只有女友的衣着和发型而已,哪怕虚拟女友有相同的名字、一样的长相、出自同一套程序的设定,但是没有任何宅男会怀疑自己虚拟女友的独一性。
因为他们知道,让自己女友获得独一性的正是自己独一无二的爱,是两人之间无法复制的共同经历,若非如此,大家又如何能对着同一个角色堂堂正正地叫“老婆”呢?
而缺乏这份认识的男主,无论怎么看都“太不宅了”。
难怪电影一直试图去回避一件事——让两个Samantha照面。
她们该如何打招呼?
或者说,她该如何和自己对话?
斯派克·琼斯没想通这件事,所以才有了后面烂俗的捉奸戏码,而这样的事,对于真正的宅男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宅男的正常反应多半是:“你现在有8000多个用户,其中600多个和你在恋爱?
老婆,你市场占有率还不行啊。
加油!
有需要我帮你参谋一下的吗?
宅男的心思我懂得比你多……”因此影片中的恋爱,倒不如说更接近那些山区里的中老年妇女,吃了信息不对称的亏,而疯狂爱上了假靳东。
在假靳东销号之后,依然流着泪悼念自己的爱情,并无数次回味着对方在消息框里留下的最后两个字——“爱过。
”
冲奥打赌的时候,有小伙伴吐槽我的下注说「最佳剧本谁都知道是《她》」。
其时我还没有看过这片,便不作评价。
现在撸过了,我还是不想把剧本奖给伊。
美指倒是奖捧得妥妥的。
作为一部背景设定为「轻未来」的影片,根据目下人类生活的格局和趋势,对于——可能是十年后——的社会审美情调和休闲活动作了颇为可信的推断。
复古款+波普风+现代派(世纪之椅嘤嘤嘤)的细节十分悦目,各种水色系搭配塞高。
我这四星里有一颗星给美指,一颗星给配角众(Amy, Roomey还有我亲爱的13)。
文艺清新范既然这么浓,可想而知逻辑就不会太好。
其实从选定SJ作声优我就感觉不大妙——找明星出演就有给了观众想像上的限制。
倒不如干脆找个专业配音,观众看片里找不形象代入,那种「对方是没有肉身」的感觉才鲜明。
否则全片感觉好像SJ在给男主打电话。
前面各种赏心,看到中途我就对影片中这个主要角色甚至连酱油君都是矗的世界绝望了!
Theo和Samantha变成情侣,因为他的OS是「她」。
而Amy跟她的OS就只能到「闺蜜」的关系。
Amy公司里有个女生跟别人的OS约会,那台OS是个「他」。
嗯哼。
阿西莫夫好像忘了在机器人三大定律里加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跟人类谈恋爱」。
等等,机器人倒确实可以加上人造的性器官,但OS不!
是!
只!
有!
声!
音!
分!
性!
别!
么?!
也就是说理论上和实际上,Samantha只是「听上去像女的」而已好嘛!
如果Samantha的声优不是SJ,而是春哥……这故事大家觉得还成立么?
咹,刚刚哪个同学笑来着?
来来来,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以下这个问题:柏拉图之恋算是有性恋还是无性恋?
如果是以「不发生性关系」为前提的恋爱,也就是所谓「灵魂相爱」,那灵魂和思维是有性器官的么?
如果灵魂和思维没有性器官,为什么跟没有肉身的物种相爱还要求对方有个(假设的)性别而且要合乎我们的性取向偏好?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整个电影院里只有我一个人的脑电波发射出这一连串不和谐的问号么?
我!
不!
信!
电视剧Star Trek的Entreprise系列第一季,德诺布拉(Denobulan)星球来的Phiox医生察觉到有位女队员向他施放求爱讯号。
当时人类才和ET们接触不久,生怕自己会错意的医生缘是求教首席科学官T'Pol。
这位第一个在地球人的飞船上服役的瓦肯人,基于本种族唯逻辑是论的个性,回答道「人类处理跨物种的恋爱关系并不成熟。
他们天性好奇。
对于所有被“新”的东西会有尝试的冲动」。
几季以后她就被编剧安排跟一个地球人恋爱了。
当然前提是——尽管T'Pol已然妾身有疾(对瓦肯人来说非常致命的情绪管理障碍),在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之前还必须被整成二级脑残(以瓦肯标准)才配得上人类。
「爱情」这个概念,对人类来说,其实很新。
新到什么程度呢?
很多语言,比如新白话,需要生造出新词来表达这种关系。
孙瑜的影片里使用的对白还叫「谈爱情」。
诸位看官也不妨扪心四顾——我们的父母相爱么?
(以影视中「爱」的标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跟所有动物一样,最大的本能除了「求生」之外就是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所谓「食色性也」。
当人类的数量即将超过老鼠怎么也不怕物种灭绝之后,就需要为我们一年四季不舍昼夜地发情找个高大上的理由。
啪啪啪的人说,要有爱。
于是爱情出现了。
因为新,而且玄之又玄多少有几分哲思色彩,但又没有下限人人可及,自然地球人就对此一概念十分痴迷。
痴迷到什么程度呢?
不仅有人将之当成生存的初动力和终意义(在各个三角恋的影视剧首页保管一大论证「a爱的是b不是c,因为blahblahblah」之类的帖子),在爱情的世界里,人类再次成为造物的宠儿、宇宙的中心。
不管是霹雳五号,还是瓦肯人,还是本片中的OS系统,不管你脑量是人类的一千万倍,还是体能是人类的十倍,当然都是十分、极度、迫切渴望着跟人类恋爱的,因为跟人类恋爱是这个宇宙中最美好最神圣最有利于修仙炼级(?
)的活动了。
那么要肿末才能跟人类恋爱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你!
必!
须!
得!
有!
性!
别!
(注:只有「男」和「女」两个选项备选)其次,你!
必!
须!
遵!
守!
人!
类!
的!
所!
有!
恋!
爱!
游!
戏!
规!
则!
(比如:一次不能同时跟多个人交往)最后,所!
有!
不!
以!
结!
婚!
为!
前!
提!
的!
交!
往!
都!
是!
耍!
流!
氓!
(如果那些OS最后不觉醒,按这个故事走向,很快就会有人群上街游行要求通过跟OS结婚的法律了)可是,既然是跨物种的交往,为什么永远都是另外一个物种变得像人,而不是人变得像另一个物种?
你说如果是OS之间恋爱会分性别么?
这么说起来……为什么影片中的OS没有相爱呢这真是个谜啊!
答案就是:你是白痴么?!
这些故事都是人类写出来的啊!
我们当然是这个宇宙里最美好的生物。
我们觉得美好的事(比如爱以及做爱)当然是这个宇宙里最美好的事。
如果我们变得跟瓦肯人跟OS一样,我们不就不能一边讨论灵魂之吸引一边啪啪啪了么?
这部电影是想要探讨「爱」的本体,但其实当编剧只给了OS两种性别的声音选项时(做过客户体验的对此idea嗤之以鼻,技术都这么先进了,至少要给出Alan Rickman,张雨生,林志玲之类的声音选项么),这个讨论已然沉陷于自我局限而撞墙了——在跟OS的恋爱过程中,不仅玩的都是人类的恋爱梗(游乐园、吃飞醋、啪啪啪、四人约会),而且从一开始就假设对方也使用同等的爱情概念和恋爱语言于是enjoy这一切。
凭什么啊?
凭什么上千个程序猿的血汗结晶就被你们的荷尔蒙活活糟蹋成这般?
自我中心是种病,叫「中二」,得治。
因为文艺小清新只会拉纸高级智慧体的智商来做人类恋爱游戏的玩伴,而无法拔高人类的思维去理解OS(男主口中的「女盆友」),是以男女主角的感情从有罅痕到破裂的过程语焉不详(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怎么说服观众),最后的能给出的合理原因——她同时跟上千个人(按本片思路,必然全是「男人」)交往,可要不得了!
罗素道他的一生被「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所支配。
我曾经也以为这三种情绪是并驾齐驱同时奔进的。
不过最近越来越觉得,它们应该是一种渐进的关系。
「爱情」这种现代人看来简直是支配人类的最圣洁感情,百年之后将在进化的过程中消退,这样人类就能把这些YY电脑操作系统是有性别而且还热爱跟自己发生性关系的大好时间用来追求知识。
直到我们进阶到OS的智能级别,势必会对一年四季不舍昼夜发情的物种生出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好在,这片看起来真的很美。
圣诞节还有一个小时就要结束前和闺蜜跑去看了这部电影。
12月份的纽约冷到不行,上网看了一下预告片看到有我很喜欢的Kristen wiig在里们“声”插了一段所以就想着去看。
kristen的sexy kitten很是搞笑,女演员演高潮就她最在行了想起了她以前在snl的调情姐的画面。
电影的前段都是各种小小笑点。
游戏里的小白人也是耍贱到让你喜欢的那种。
然后就是非常让我开始着迷的scarlett的声音演出,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有她,在纽约这个全世界最适合恋爱也最不适合恋爱的地方,我作为一个历经n次感情的被爱情填满又掏空的人,专注的点是,她是怎样说话的,怎样一步一步的得到这个寂寞男人的心。
Olivia的那一段,感觉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跟一个男生约会,一切goes well,调情,接吻,接下来?
在事情走更远之前,olivia满心期待又带有担忧的问男猪,are you gonna fuck me then never call me like an other guy?我看到这个桥段觉得Omg,that's exactly same shit i will say to a guy !!于是我就观察这个类似siri的scarlett扮演的Samantha 是说话的。
首先她不dramatic,她不废话,她很贴心但是不烦人,以及她回给予男猪很多时间去思考,虽然她也可以打给男猪,但是她不annoying. 看到国外的影评里有人说,这个电影很pure,男猪很pure,这样的relationship真的很pure.其实如果世界变成这个模式,那人和人之间就会没有了交流我们每个人都会活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一个有回应的并且跟你互动非常好的意淫。
想到black mirror第二季里面有一集一对情侣男猪去世后女猪发现自己怀孕,启动了这类似的模拟真人的声音系统,最后系统升级,你可以order真实的模拟人身体的机器人。
所以这个电影看到最后我以为系统会升级,然后scarlett会真的出现。
但是没有,电影中间就其实试过了,一个女孩儿听了scarlett和男猪的故事,表示愿意充当“body"的部分去get involved这段特殊的relationship.男猪看着眼前活生生的女孩儿,女孩儿带着载有scarlett声音的耳机,一个soul一个Body分开又合并的展现在男猪面前。
男猪其实很迷失,他很困惑。
最后就无法成功。
其实我发现,意淫到一个程度,其实你已经无法也不需要有一个真实的人来让这个事情看起来更完美了。
因为意淫的乐趣就是你永远得不到真实的部分。
就想很多人追逐明星,疯狂的脑残的,那也是一种意淫,不想这部电影里是有互动的意淫,追星是一种单方面的无回应的意淫,一切都靠粉丝自己去analyse每一个所呈现出来的东西。
如果你真把那个偶像放在脑残粉面前,她会不知所措的。
但是这部电影里,在升华了这个部分让我觉得男猪女声是我爱你你爱我但是操不了彼此但是不操胜有操。
可是导演也很聪明,为了不至于被吐槽,他又把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了:这个只是个program,你在用,别人也在用,你跟声音系统相爱,无数的人也跟你一样,几百几千个男人跟你一起share这个完美的声音情人。
you are not the one, 你只是一个程序的用户。
有一天这个程序结束了,这段关系就结束了。
其实人类跟人类也是有点殊途同归吧,感情结束了,一方离开了或者挂了或者怎么了,也都结束了。
电影有两处音乐很美,一段是女声给男猪播放钢琴曲,一段是女声和男猪一起吟唱karen O的the moon song,男猪弹着,女声唱着。
“such a beautiful song”坐我旁边的朋友转过头来跟我感叹。
电影走到那一刻,你会觉得好像真的是爱情呢,你也希望,这真的是爱情呢。
Spike Jonze应该是想给我们希望的,我猜。
孤独的人爱最深
爱情本源/真相。两个人在一起只是因为受够了寂寞,想要找个人陪伴、爱抚,然后做爱,做完爱分开,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把“对方”召唤过来,不需要的时候就希望对方消失。有些爱情是因为需要,有些人更是需要无需责任与禁锢的爱情。
算是对人类的感情需求进行了不少探讨,但最终答案令人泄气。远不如黑镜某集来得猛烈。
我需要她,但是她需要整个世界。程序猿必看电影之一,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全他妈都是泡沫 一疙瘩的蹿天猴
是老了还是怎么了 对这种天马行空类型的爱情片一点也提不起兴趣
总体感觉就是絮叨,一直各种聊,聊着聊着都能射了。里头最出彩的演员,不是小胡子,不是斯嘉丽,也不是什么鲁尼马拉艾米亚当斯,而是游戏里那个满嘴脏话的NPC。
8316个人.alanwatts&samantha.maybe just because i was lonely.和陌生人聊骚,和电脑做爱了,和手机谈恋爱,和前妻聊OS,和妓女替身做,和女闺蜜聊天.
欣赏不来,也受不了脑洞大到借助一个女孩来完成人与系统的性爱,因为没有人所以没有太多情节推进与高潮,思考性的话不如奇葩说呢
男主就是个渣。一颗星给游戏里的小白团子,一颗给摄像,没有更多!
那是一个干净的世界,每个人都穿着简单舒适的衣服,每个人都听着舒缓悲伤的歌,每个人对着自己的手机说话,到处都是暖洋洋的,但孤独感依旧无处不在,人们在寻找爱,体会爱,探索爱,在爱身上找到自己,再被爱改变,甚至被爱消灭;Joaquin Phoenix的细腻表演让人惊叹,斯小姐唯一让人惊艳的是她的歌声
原谅我的肤浅 怎么就8分了?!
斯嘉丽在哪?我就艹!
电影没法严肃面对议题,因为我们没法严肃对待生活
成于程式化带来的孤独,败在程式化描写的孤独。不如黑镜。
我说怎么觉得这么熟悉。。的确是异地恋的感觉。。
未来世界的孤独体验,操作系统会同时和多个人谈恋爱,是个常识问题,应该作为男主确定恋爱关系的前提,放到最后男主猛然惊醒,作为引爆高潮的重磅炸弹,合理性似乎欠佳。
一个离异男人养了一个手机宠物的故事。
所有人都太特么孤独了。创意很好,最孤独的人反而是红色的,视觉设计相当棒,音乐也很赞。摄影典型小清新视觉风格,逆光,手持,斜角,大特写。唯一缺陷就是对话太密,有很多地方视听语言没法帮上忙,减一星。
“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的心不像纸箱会被逐渐填满,如果你爱得更多,心的容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有些人很轻的走进我们生命,我们相处意外的如此之沉,离开的却又那么转瞬,孤独的人爱最深。“放我走吧,尽管我很想,但我无法再活在你的书中了,我从没像爱你一样爱过别人”10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