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因为家乡被美国大兵摧毁了沦为性奴,然后爱上美国大兵,拒绝了“解放者”的爱情,最终为了奔向美国杀死“解放者”的故事么?
摧毁女主家乡导致女主沦落的是帝国主义,女主最终还是在资本主义的泰国继续操着皮肉生意沦落风尘,最终为了“美国梦”献祭自己,这不是那啥症么?
这tm被榨的一滴油都不剩啊,不得不佩服资本主义体系的效率。
我觉得那些说这部音乐剧丑化越南、矮化女性、种族歧视的太玻璃心了——东南亚本来就是白人后花园,现在也一样,看看泰国,甚至看看韩国。
我们有这么强的自尊心是因为中国的国力国运让我们有自尊的底气,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的三观还算正派,但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何况这部剧的背景是越战尾声。
而且这部剧本来就基于一些史实——勋伯格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越南女人在机场送别孩子去美国的照片,这个孩子去美国见他父亲,他父亲就是前美国军人——所以勋伯格写了这部剧。
一个失去了所有亲人、沦为妓女的越南年轻女孩Kim,爱上了她的(我的理解是第一个)客人美国大兵Chris,虽然美军这个群体是侵略者,但Chris个人对Kim是有同情和爱的,她精神和肉体都很依赖他,爱上他怎么就“越奸”了?
什么都要上纲上线?
共情一下就这么难?
最后Kim自杀是为了不拖累孩子,也是为了让Chris永远记住她,当然更是作者为了悲壮的戏剧效果。
我认为这部音乐剧的故事设定是合理的,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往哪个方向思考是个人的事情,你可以咒骂Chris的虚伪自私,你可以指责Kim幼稚恋爱脑,你可以感叹战争的残酷无情,你可以批判资本主义的糜烂堕落……是抬高美国人还是讽刺美国人这些都是个人主观理解,音乐剧只是讲了这个故事。
音乐方面,旋律是舒服的,But,BTW,again,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 best!SorryJon Jon Briones演得太好了,太贴角色了,一个身高1米65的男演员,能把一个唯利是图的“老鸨”角色演得这么有魅力,让人念念不忘,太厉害了!
《This is the Hour》那段宏大悠扬的主旋律总觉得特别熟悉,想了很久,应该是像Beyond《情人》前奏。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完了《西贡小姐》,爱情其实不是本剧的中心思想,它是那个时代下人性的缩影。
我们看到有由于原生家庭给他灌输必须压榨女性的利益才能生存的工程师,所以他不觉得这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贩卖欲望的确很诱人,但同时能力和野心不对等,这点在他到了曼谷之后,干的工作比之前更低级里面影射出来,所以即使他在美国也不可能实现美国梦,说到底还是普信。
因为太年轻实在非常缺乏人生经验,又生在战乱时代的KIM,遇到Chris她认为会是她的“救赎”,不少人说这是对东方女性的刻板印象,但确实,这是年代,阶层,以及和她受到的教育使然,所以Chris 的再婚,无疑对执念少女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他当年走了之后,Kim全靠这份盟誓寄托存活,再加上为子杀人的内心谴责,生活太苦,至郁性太高把她逼上了绝路。
Chris其实是一个年轻,迷茫的青年,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年龄里面应该何去何从的时候,就被推去需要实行责任过于重大的任务上,这跟现在很多迷茫的年轻人『被安排』一样。
他对Kim更多的会是怜惜和同情,因为『被需要』所以他的自我价值在当下就被认同了,即使他们后面真的走到一起,也很难有happy ending, 同情也并不是爱情,他对kim的内疚是源自于他其实也很懦弱。
至于Chris 的妻子Ellen,独立,有同理心,但同时也卑微和自私,Chris选择她,是因为她是最愿意包容他,并且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和爱他的人,他们还有共同的人性特质就是伪善,相似的人相遇,才会走的更远。
每个角色的故事,单独拿出来看都是很好的剧本,碰到一起的人生轨迹擦出的火花也造就了这个故事。
全剧每一个细节都在阴阳当今的美国社会,无论什么时候拿出来看,都在反复横跳凌迟,绝!
前一秒哭诉家人轰炸惨死的女孩,下一秒跟GI大兵投怀送抱?
听到Kim还活着的GI大兵,下一秒就在担忧老婆跟旧情人如何取舍?
第一幕开头酒吧热舞醉生梦死的大兵,下一幕开头高歌Bui Doi也是他们的孩子?
你们这些家伙到底有没有一个真的坚持自己底线的!
只有工程师始终如一,毕竟本来他也没有更低的底线了,就只有一门心思的向着美国梦前进。
只有大表哥执着无比,真正的不忘初心啊。
然而,他被小婊砸一枪嘣啦,这才是整部戏最悲剧的地方好么,一个事业成功,还有情有义的男人,惨死在自己的爱人手中,这才是这部戏的悲剧所在啊。
我本来觉得呢,也许作者只是想用各种不合理,来把所有人等都黑一把,这样的话那就神剧了。
可是在看了幕后纪录片后发现,小老头当真不是在黑,真的是在当作一个爱情悲剧在写。。。
可他们明明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地,硬生生要把故事弄到越南嘛,还要费力气从一张新闻照片去想象,去往蝴蝶夫人上面套。。。
法国明明就有现成的嘛,大把大把的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可写嘛。
红磨坊不比dream land漂亮么,巴黎舞女依附德国上尉,流落东德不惜性命把孩子送过柏林墙,多令人感动啊,这是为那些战后被剃了光头的法国姑娘们发声啊,多么正义,多么崇高。。。
那么,他们敢这样写么??
麦金托什敢这样排么??
当然不会。
贱兮兮地把故事放到越南,只不过是需要一些神秘的东方来加戏罢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清楚,如果写的是巴黎,会有很多观众骂,可是写的是越南,就变成了反战反思了。
至于越南人骂不骂有什么关系,又不影响票房,越骂越红火哩,反过来票房火了也会有更多越南人啧啧称赞哩。
所以我只能说,这戏呢,真的就只是戏而已,看个戏过个愉快的周末夜晚就好啦,不要太当回事,就为这戏劳神深挖掘,不值档子。
也就是,人一走,茶就凉,过后不思量。
不过仍然给了这场演出五星好评,全部是给制作的,能把一个生硬如此的故事做到张力十足,实在不易,佩服佩服,学习学习。
《西贡小姐》作为西方现代四大音乐名剧,和《歌剧院魅影》的优美婉转,《悲惨世界》的悲壮淋漓,《猫》的诗意流畅比起来,显得更加悲恻动人。
然而这部现代版的《蝴蝶夫人》却遭受了比其它三剧更多的争议浪潮,今日笔者试着踏着这种噪杂的回声,找寻其原初的音乐灵魂和文化生命。
1、普契尼视野下的威尔第式凝望 不管怎么看,勋伯格的《西贡小姐》都像是一部翻版的《蝴蝶夫人》,两者在故事架构上,有许多雷同之处:(一)西贡小姐与蝴蝶夫人同是风尘女子;西贡小姐是越战时的妓女,而蝴蝶夫人所称是日本艺妓。
(二)故事的背景都是战争时期,而且负心汉都是美国大兵;西贡小姐中的克力斯和蝴蝶夫人中的平克顿都是驻防的美军。
(三)克力斯返回美国之后,金小姐生下他的孩子,最后克力斯带着美国妻子回到越南,她的命运和蝴蝶夫人同出一彻,皆以自杀收场。
滥情或老套的战争加爱情,东方人的西方梦,西方人对东方(女性)的神秘化,东方人的牺牲精神等等。
这样陈词滥调的剧情多少会让观众乏味,但与普契尼的悲悯情怀和柔婉如水比起来,鲍伯利(西贡小姐)的填词太过于严谨和尖锐,其嘲讽怒骂、针砭时弊皆为“写实主义”,勋伯格(西贡小姐)的曲风整体的磅礴大气、气势恢宏,使整部音乐剧多出了威尔第式的激情洋溢和理性睿智。
因此,这部戏可以看做是普契尼视野下的威尔第探视。
勋伯格用威尔第般的“一波三折、一唱三叹、高亢雄壮、低回婉转、浪漫沉郁”来克服剧情的不足,其音乐舞台元素的丰富、多元、立体,已经使整个音乐剧“立”了起来。
Why god why/Bui Doi/Now that I’ve seen her将越战后美国人的存在困惑和爱情图景一并揭示;The deal/The heat is on in Saigon将人性之丑恶和和肮脏的交易做最辛辣地嘲讽;Americandream将欺骗性的美国梦高举纵情嘲讽并撕碎;Sunand moon/I still believe将东方式简约朴素的爱情用血迹泼墨挥洒; 西贡小姐中,KIM比蝴蝶夫人巧巧桑更加立体,有血有肉、柔中带刚,会为维护真爱而勇敢杀人,会为内心自由而怒斥情敌,会为孩子再度沦落风尘,表现在Sun and moon中那种婉约,在I'd give my life for you中那种坚毅的在Please中那种渴望和坚守。
虽然两者皆以自杀收场,KIM是悲壮睿智且义无返顾的,巧巧桑则是柔弱无力的。
KIM迸射出现代东方女性的决绝从某种程度上脱去了古典普契尼的浪漫,而是向庄严如威尔第控诉:The deal/The heat is on in Saigon,从由此展现强大的人性力量和悲剧情怀。
2、东方情调下的伪西方式狂想 和《蝴蝶夫人》等许多东方色彩颇浓的现代艺术形式比,《西贡小姐》也表现出西方人眼中东方式想象,比如舞台的布景、服饰以及开场的丝竹之音和东方情调的写意音乐。
然而从欣赏层面,却展现出很多对东方的臆想和简化,甚至是民族歧视。
比如“油腻腻的中国佬只会让日子越来越下贱/到了美国我要开四星级酒吧”(“American dream”),比如“为什么偏偏我出生在一个只爱大米、不想创业的民族”(“假如你愿意死在温床上”)。
这种近乎夸张的唱词以及过于简化的亚裔女性的放荡言行充分表达了西方文化对在东方视野上的“偏见”。
因此,这个自诩为反战题材的《蝴蝶夫人》虽标榜反对战争、讽刺殖民文化、歌颂东方爱情观念,在实际上已经把主题引向轻浮得不着边际的闹剧中去了。
也许是处于对人物塑造的夸张之张力需要,也许是受“东方主义”这套文本化的指引,不管是美国军队在越南领略到的东方文化,还是美国情人在越南体验到的东方情感,皆是一元的文化狂想而已,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很难捕捉到东方人的内在气韵。
反而是对“工程师”、“未婚夫”、“KIM”等几个人物的侧面展示出东方人内心的生存图景。
疯狂淫乱的西贡热火,创痛而矫揉造作的美国大兵和矜持而被迫浮沉的KIM,短暂的一夜情之后擦亮的爱情火花成为一道中轴线,一切的爱情、罪恶、交易、牺牲皆围绕这个轴线旋转。
克力斯对于KIM的爱可以理解为西方文化的战后颓废绝望气息对应于东方少女苦难身世的某种悲悯和怜惜,而KIM身上的善良、纯真和自由精神,则成为克力斯的东方文化救赎膏药。
创伤的战乱文明破碎,本希冀一个东方“美而弱”的美学意象来填补其灵魂的空洞,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所谓西方创伤并非对东方文化的忏悔,乃是战争对人类普遍精神的摧毁和厌倦;东方婉约并不能改变贫穷对于人性的折磨和摧残,反而被自私贪婪助长利用,凸显其最可憎的面目。
而西方人的东方爱情或者东方人的西方梦,皆如镜花水月,虽看似美好,终究一场空。
在克力斯与KIM与的恋爱二重奏中,克力斯看似一个救世主一样的恋人,实际上却卑微得可怜。
当克力斯带着某种东方浪漫主义(在西方司空见惯)要把KIM带离这脏脏贫穷的西贡时,的确是表现出一种伟岸的男人秉性,为久久远地分离大唱哀歌,尽诉衷肠。
但一离开美国,一切就灰飞烟灭,难免让人唏嘘。
这是否意味着一场假戏真做的爱情想象离开东方土壤之后便从根部枯萎,然而这种想象是西方的吗?
博爱、平等和自由吗?
不,替它的是罪恶、自私和交易。
显然克力斯这个救世主乃是盗名欺世的小人,甚至连宽容、悲悯的勇气都没有。
在这场虚拟的东方爱情想象中,仅仅以“我已经存在的生活”加以否认,仿佛他经历的东方爱情和东方文化皆在纸上,如梦一般。
3、被误读的东方爱情和美国孽梦 对KIM而言,所谓东方爱情和西方爱情皆如“爱情”本身,哪怕只是一夜的瞬息体验,足够其坚守一生。
然而正如所有剧本中的爱情和梦想一样,显然KIM的真实爱情被历史语境虚构了一次,接着又被“工程师”、“未婚夫”等一干人等利用欺诈,美国梦变成一纸谎言,KIM对爱情的坚守也慢慢演化为对儿子的最后希冀。
可笑的是,这时的克力斯竟以局外人的身份与妻子协定,如何以金钱来将其打发。
无疑在对待身份认同和血肉关系上,克力斯其实是冷漠且麻木的,这种麻木虽然以家庭、背景和文化心理为借口,但难以掩饰其虚假的伪善面目,因此真正将KIM美国梦撕碎的不是“未婚夫”的步步威逼,也并不是“工程师”的种种利诱,而是KIM对克力斯的爱情完全绝望,这种绝望所迸发出的母性决绝的悲悯力量,其实才是其坚守“梦”的真正根源。
然而这个梦属于美国吗?
不,美国梦只是一个骗局,而KIM的梦是真实而确凿的,对于KIM而言,他并不奢望嫁给一个美国大兵,将自己的身份移民到英语里。
恰是一种少妇式的纯洁精神使其自由精神跨越“东方”、“西方”的狭隘文本层面,从而获取一种崇高悲悯的人文意识层面。
KIM的心灵轨迹不属于窦娥冤式白日青天的浪漫悲剧,它拥有着以人性之悲哀战胜命运之悲哀的神话隐喻,如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如果他本人无法战胜个体苦难本身,也就不会负载人类普遍意义上的觉醒。
显然在这里,一个东方妓女超脱了其苦难的肉体和精神,获得了一种深邃和伟大的心灵品质。
这时,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普普通通的越南妓女如何获取了一种宗教的救赎仪式?
其真相不言而喻,《西贡小姐》虽然借助了一个《蝴蝶夫人》的老套故事,极尽一切歌唱和宣泄,嘲讽整个时代人性的虚伪,却用另外一只手重塑着一个荷马史诗宗教神话般的隐喻,悲天悯人的大情感收纳着一个小小女人的辛酸之泪。
由此,我们慢慢揭开了《西贡小姐》俗套背后的真实图景,这个假借中西悲催恋情演绎的他乡故事,其实只是一个叙事的圈套而已,东方的躯壳之下,KIM被还原为一个“东方爱情”仪式化的符号,代表着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假想走进我们的视野。
其实从KIM的成长蜕变可以看出,KIM与《蝴蝶夫人》中真实的巧巧桑相比,更趋向于西方文化图腾。
如果我们将一个越南女人与美国士兵的相爱和一夜情对应耶稣的(短暂)到来和被钉十字架,把美国士兵在撤离时说他肯定会回来接走越南女人对应耶稣对信徒的应许;这时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猫》也好,《悲惨世界》也好,还是《西贡小姐》,都试着以现代启示录的方式还原圣经的叙事口吻,KIM的低贱并没有令其减少对另一个世界的追求。
我们参照《圣经》中亚伯拉罕服从神的命令,杀自己的儿子献祭;耶稣也一再强调爱别人胜过爱他的,不配进入他的国。
在《西贡小姐》中KIM为坚守一个信仰,几乎忍受了不近人情的心理和道德折磨,却依然乐观、泰然地高唱:“Istill believe”。
其最后的牺牲虽然近乎悲壮,但同样超绝,显出了其对自由精神和信仰内核的超越。
而在这个现代基督故事中,上帝始终没有出场。
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这部西方文化的嘲讽之歌从内隐层面折射出的救赎乐音多么苍白无力,当被意象化的东方妓女通过献祭抵达信仰的高度,随着隆隆的直升机盘旋而上,片刻瓦解,是否意味着这是一曲现代文明的挽歌呢?
如果这部风靡全球的歌剧曾经给以无数西方观众以灵魂震撼,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他们将如何定位他们的东方,他们将如何想象这朵“东方美学”的西方救赎意味?
显然在这一场东西文化碰撞中,普契尼和勋伯格都没有获得他们应有的超越,然勋伯格塑造的KIM却讽刺式的做到了。
(是否始料未及) 当然,或许我们不必纠结于这种文化矛盾和生命哲学气息,对于勋伯格而言,能够为全球的musical 迷们献上无数精彩的美妙乐音和丰富的舞台景象已经足够了。
那些或悲怆淋淋或低回婉转或如泣如诉的唱段从欣赏层面来讲,不失一种美之享受。
至于说《西贡小姐》最终能够获得多少人文精神的光辉坐标,于音乐来说不应该受精神的绑架;让故事安于它们被叙述的语境和被倾听的微微震颤,且听KIM那磁性而又温暖的生命之音:I Still Believe/You look in my eyes and I get emotional inside./I know it's crazy but you still can touch my heart......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越南南北大战末期,北越对南越发起猛烈进攻,尽管有美军支持,南越还是节节败退,傀儡政权朝不保夕。
女主Kim失去双亲之后沦为妓女,第一次接客时就和美国大兵Chris一见钟情。
Chris问天问大地还是劝自己接受了宿命的爱情,在战争环境下原本迷失自我的大兵不合时宜地陷入热恋。
美军随时准备着撤退,Chris也下定决心带Kim一起回国,无奈造化弄人,撤退前夕被困在使馆的Chris无论如何都无法与Kim取得联系,直升机起飞之际仍然在探出身张望,却连离别的话也无处诉说。
三年过去,Chris早已遇到了包容他治愈他的女生,但在午夜梦回时分还会想起Kim,甚至脑补过他和Kim的孩子。
他不知道的是,Kim真的生下了他的孩子,带着孩子在贫民窟躲躲藏藏,依靠曾经的美好回忆、对他的思念、对他会来接自己的期望以及对孩子的母爱,支撑着活下去。
最后等来Chris早已另娶的消息,Kim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在将孩子托付给Chris夫妇、即将与Chris久别重逢的时候,她选择用三年前Chris留给她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命为孩子打开美利坚的大门,永远留在Chris的心里。
这部剧被吐槽最多的是痴情亚女为爱苦等负心白男的三观。
我倒是认为,这个故事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非常真实,并且BE得合情合理。
娃娃亲表哥看似有情有义,实则是个偏执狂,得不到的就要毁掉,Kim不接受他的追求,他就编排Kim 利用职权指挥士兵殴打恐吓Kim,还想要消灭Kim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的存在是对他的侮辱。
令我比较失望的是,Kim为了保护孩子杀死表哥以后偷渡泰国,又继续重操旧业出卖肉体。
养活自己的方式过于局限了,即便是在那个年代。
没看出Chris渣,每一个选择都能理解,真的爱过也真的有了新的生活,愿意负责但不能抛弃现在的爱人。
工程师,全剧唯一专注搞事业,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开场的妓院也是很丰富的群像,从初见的不友好到遭遇冲突时的保护再到婚礼时的羡慕祝福,人物塑造我很喜欢,the movie in my mind很好听。
黑人朋友John的唱段也好听,但后知后觉对贝度群体的善心人设有点割裂,美利坚就是这么虚伪吧,挺讽刺的。
推荐:勋伯格音乐剧《西贡小姐》25周年表演,我看的是在伦敦的复排版录像完整。
虽然不能现场观看,当剧组谢幕,我放下手机,站在窗前,看着就像专门为我此刻复杂的心情而下的一场大雨。
想着剧里那些战争时代的迷茫,乱世里人们的挣扎和妥协,有的人执念致死,有的人向生活求和∑……终了,一段乱世爱情[爱情] 最终只是一个女人相信誓言的执念,而发誓的人已经开始新的生活,终究这场凄凉讲述的爱情,在步入新生活那个人的世界里,变成一场笑话。
始终,如樊登领读的一本书,婚姻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事,我想爱情,梦想,亦是!
愿,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在亘古不变的那种薄情的时光,用最温柔的方式深情的活着!
四大音乐剧里,《西贡小姐》国内知名度最低,却给我最大感触。
讲述美国越战军官与越南西贡妓女相遇相爱以及生离死别的故事。
相遇相爱的故事老实说并不特别,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境遇相遇,相互扶持慰藉,互生情愫甚至情定终生。
西贡小姐因为战争家破人亡,流落妓院的第一天就遇见了美国军官,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美国军官厌战且找不到战争甚至人生的意义,在离开越南前遇到了让他怜爱想要保护的西贡小姐。
这样迅速热烈,并未建立在相互了解理解基础上的爱情,注定不能长久。
如果军官是一个负心人,故事的悲剧性似乎还没有那么强。
军官不负心,他做了最大的努力想要把西贡小姐带回美国,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只是重重阻隔,尽管思念成疾一年有余,午夜梦回常常想起生死未卜的西贡小姐,或许也是由于想要摆脱越战的经历,军官终于开始move on了,在美国结婚安定下来。
西贡小姐呢,她生下了和军官的孩子,并日夜盼望军官回来接走母子二人脱离苦海。
这只是千千万万越战受害者,尤其是妇女孩童(“贝度”,专指越战期间美国士兵与越南女子所生的孩子)的一员。
让人触动的,已从西贡小姐的爱而不得,变成了她的母爱与牺牲精神。
为了孩子的安危,软弱无力的她可以枪杀往日订婚的男子以保全母子二人;为了孩子的存活,她继续留在妓院卖身糊口;为了孩子的未来,她选择了用军官送给她的枪来自尽,以求得孩子能留在父亲身边过上安定的生活。
无力感悲凉感就在于军官最终选择了美国的妻子,但他没有错,他曾经真心爱过西贡小姐,只是时过境迁与西贡小姐再无可能;西贡小姐颠沛流离,我心疼她,却没能为她想到一个更好的结局。
所爱之人不可得,挚爱之子不可养,于她而言,确是“生无可恋”,我已猜到她会了结自己的生命。
只是在她举枪的一刻,眼泪止不住地流下,试图去体会她的绝望与悲凉。
如果要追究造成这个悲剧的源头,大概就是战争吧。
弱者受害,受尽屈辱;强者施暴,放纵自己的欲望,放纵人性的作恶与不负责,其后伴随一生的愧疚与救赎,从另一个角度看何尝不也是受害者呢?
整部音乐剧,节奏该紧凑的时候紧凑,该抒情缓慢的时候也很好地抒发来情感,氛围渲染地很恰当,甚至一些插叙也不突兀。
词和曲也很棒,尤其是《sun and moon》。
舞美也很棒,群演也真的很棒,都很用心。
虽然对于有着“被侵略”记忆的人来说,整部剧的三观有些扭曲,甚至有些令人作呕。
但我只能说战争是摧毁一切美好的罪魁祸首。
战争之下尽是无可奈何的人。
金前半生为了活下去,后半生为了孩子。
金当妓女时遇上克里斯也不知是她的福还是祸。
是克里斯给了她美好生活的幻想,但克里斯最后抛弃了她,让梦想破灭。
但克里斯又给了她孩子,让她有动力继续活下去,生活又有了奔头。
为了让孩子能不像她一样无可奈何,为了让孩子过上她想象中的好日子,金用自杀来换取克里斯以及艾伦的同情。
金的一生就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前半段,我真的很讨厌工程师,他靠奴役女人赚钱,毫无国家概念。
虽然后面他的独白解释了原因,但也只能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以及,工程师这个角色真的太完整立体了。
本来我很喜欢委员,觉得他很痴情,但越到后面我越意识到,他不是痴情,只是占有欲。
他认为金就应该是他的,他甚至不把金当做一个人而是一个可以丢弃然后等有空去找回的物件。
至于克里斯,我不想判断谁对谁错、谁渣,错的只有战争和发动战争的人。
我相信他当时是真心爱着金,后面也是真心爱着艾伦。
以及艾伦,她真的好伟大,好爱克里斯。
她真的是个很好很好的人,只可惜造化弄人。
全剧深刻的阐述了两个字:欲望!
酒吧老板,到酒吧小姐,再到金,所有人只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也可以说是欲望:美国梦!
这一点无可厚非,战争年代,穷苦百姓,逃离战乱,梦想到一个强大、自由的国度,无可厚非!
但是,美国梦!
简单的三个字,伴随了越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直到现在,踏上胡志明市,进入范老五街,夜晚的霓虹灯、嘈杂的音乐中,数不清的身着暴露的西贡小姐们,哪一个不是在渴望遇到一个白种人,然后把他带到美国去?
一代又一代女孩,她们怀揣同一个梦想,前赴后继,浪费掉自己的大好年华,宁愿去做妓女,为的就是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国梦!
为此,她们可以和当她们祖父的美国大肚子、满身赘肉的老男人上床!
这就是越南人民的美国梦!
殊不知,这些在她们眼中出手豪放的美国老头,大多都是退休老人,拿着微薄的退休工资,在美国当地,只能保证最低生活标准而已!
越南很穷,七几年南北越战争结束,随后又被中国拖了十年,百姓确实生活在苦难之中,再加上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的美国梦。
所以美国,确实是她们心中的天堂!
可是天堂再美,能去者又有几人?
西贡小姐,越南人民的美国梦!
越南人的执着,确实让人咂舌,这是他们和欲望,或者说,这是越南人野心太大的极端表现。
至于小金,就是千万怀揣美国梦的越南女性中的一个罢了!
说她可怜吧,悲惨世界里的芳汀更加让人潸然泪下!
说她运气不好吧,运气好的又有几人呢?
小金逃到泰国后的经历加深了她的悲惨经历,与其说她为了孩子再次沦落为妓女,还不如说她为了她的美国梦,坚强的活着。
当美国梦破灭,她毅然决然的自杀!
到底是因为爱情破灭?
还是因为梦想破灭?
抑或是因为小天完成了她的梦想?
泰国同样是一个被美国大兵霍霍的国家,泰国女性也喜欢美国男人,或多或少,她们也有美国梦,她们甚至愿意给美国人生孩子,或者瞒着他们悄悄怀孕!
泰国人喜欢的是美国人的钱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但你想带一个泰国姑娘离开,想娶一个泰国姑娘到自己的国度。
说实话,还是越南姑娘更加好骗!
当然,这是针对欧美人来说!
最后说一下,以上为个人观点,并不是对越南以及越南人民有什么偏见!
说实话,本人还是比较尊重和平年代下的越南姑娘的,他们勤快,温顺,漂亮。
如果能够吃饱,区区美国梦还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不能再说了,说得自己都有点想念那些穿奥黛的姑娘了……
记不住里面任何一首歌,就觉得胖女孩的胳膊记忆犹新
最讨厌的音乐剧,没有之一
the engineer, the nightclub pimp
第一次看音乐剧。人物很脸谱化,情绪由歌声表现,显得单薄。
泪崩了
加一星给Jon
哈哈给工程师五颗星!太猛了
五星给制作。至于这个故事本身嘛,根本烂的没边,不要太当回事。只同情执着的大表哥!
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战争的残酷,演员表演非常之赞,震慑人心
蝴蝶夫人般塑造一位纯洁痴情的亚洲女性固然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但从反战视角来看,三个人各自演出自己的为难。直升机那场戏简直令人心碎。
舞台感染力太强了。另,终于集齐了四大音乐剧。
剧本是成立的,许多人差评它只看到情感上和身份的不平等,以及对美国的献媚。但想想北越之前犯下的顺化大屠杀,弄死三分之一柬埔寨国民红色高棉大屠杀。他们在西贡陷落之日想要逃离只是为了活命,而美国是他们的救命稻草,而抓住这稻草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爱情。想想网上有人提及弯弯的话,脊背发凉,“我们要的只是那块儿地,不是那里的人。”天下所有赤人真都是可怕的生物。不得不庆幸朝鲜战争只是打了平局而没输,庆幸韩国还存在着。许多场景真的气壮山河,可以代入到自己国家的好多往事,如果能这样拍就太震撼了。工程师,虽然有点像堀木,我总觉得刘令飞非常适合演,或许他年龄再大一些更贴切,但是现在化妆一下也没问题,全网找不到王洛勇的演出片段视频真是绝望。
坐如针毡,花了一个下午可算看完了,批判了什么赞扬了什么实际真没什么分析的意思,只能说比起Vietnam他们幻想的另有其国
你不要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就是自high
一星给女主的演唱水平,一星给歌,一星给舞台布景。剧情倒扣一星,歌和女主的演唱水平非常棒,然而剧情太令人作呕了。全剧不断的鼓吹美国梦,把美国吹成人间天堂。女主跟男主分开后,生在贫民窟,也要给大兵养小孩,就算真爱吧。工程师把美国人的小孩当成签证,一股生而高贵的吹嘘感。女主为了小孩,把去闹革命当干部的表哥杀了。回头为了把小孩没有顾虑的送去美国,还自杀了。蝴蝶夫人改编的剧啊,从头到尾一股西方人的自我YY,对于生活环境的自傲和吹嘘。以及对于东方环境和人的误解和歧视。
每个人都演的特别棒!AB的Chris很有特点,前半段少年气满满,个人认为后半段的Confrontation比original处理得好。【听到天荒地老哭到眼球爆裂
西方人对东方女性的想象,异域想象,和《蝴蝶夫人》一样一样
拍摄制作牛逼!主题太虚假,就工程师是个人!
故事不喜欢
我不觉得这个价值观有什么问题,这就是一个爱情被现实碾碎、然后亲情又超越了生命的故事,就是视角过于美国化了。加场的时候首演的男女主角出来缠绵半天,然后又跟年轻的那对交换着亲亲抱抱,太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