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崩灭之后,人类所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虚无主义。
在尼采喊出上帝已死之后整个20世纪的100年里几乎所有的学者思想家都在回答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上帝是不存在的,天堂是不存在的,轮回转世是不存在的,他要等得那个电话也是不存在的,那么人应该怎么办?
我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存在主义想要回答这个题,问题是没有多少人相信。
事实是人生就是没有意义的,连我们的存在都只是偶然,所有的东西都终结,就像影片里的末日,那个大黑洞。
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本就没有意义,把自己的脑袋插上电脑吧!
像主人公那样,我想怎么样都行了,爽歪歪啊,你想要什么都能有,比看A片还真实,比大餐还要爽,未来的世界就是这样,前提是你要努力的工作。
问题是既然无意义,那为什么又要努力工作。
这就是发生在男主角身上的事情。
我讲的够清楚了吗?
影片名:零点定理主题:探讨人生的意义内容:讲述在近未来的人类生活——高度监控和无隐私状态下、机械化的工作(犹如游戏机式的工作)、精神上的高度空虚。
主人公Q一直在等待那个能告诉他人生意义的电话,而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他渴望得到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却在紧凑而压迫的对“零点定理”的论证中濒临奔溃,随后在与应招女郎和管理者儿子的接触下,慢慢重新追寻人生的意义。
探讨的问题:1、人生的意义?
管理者一直在试图论证的“零点定理”,即宇宙的产生和灭亡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由一个奇点而产生的空间时间,最终也将被一个超级黑洞吞噬,一切的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即是一切归零,0=1。
那么人生又有何的意义呢?
一切都将消失殆尽。
2、宗教/信仰的作用?影片中提到的有佛教、基督及各种新兴的宗教,都试图给人生的意义下一个定义,而这些对死后的信仰,是否使得我们如影片中所说一般,忽略了眼前的美好,而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3、反乌托邦的社会科技的发展、物质的极度丰富,是否能填满空虚而寂寞的精神?
alone和lonely又是如何区分的,在满是人的氛围中,是否更让人感觉孤单呢?
4、爱的作用?
对应影片中,即是应招女郎的作用?
给Q的人生带来如何的意义?
5、英剧的情景设置与《黑镜》中某个故事的设定及其相似:近未来每人居住在一个盒子中,上班内容是对着各种电视节目踩着健身单车,极致的娱乐化社会。
其各自的同异在哪?
特瑞·吉列姆的“奥威尔三部曲”最后一部,继“妙想天开”“12猴子”之后的最终章就是零点定理。
它延续了“妙想天开”的反乌托邦世界:受监控的 生活,机械的工作,无处不在的人群意识控制。
主角Qohen就是那么一个小棋子式的人物,等着一个电话,追求无法追求的真理。
在这个世界里有遥不可及却四处潜伏的“管理”,用电光纤就能做情色生意的女郎,虚无又反叛的电子神童。
虽然依旧延续着反乌托邦世界的老生常谈,但却不乏一些播撒在片中的各种新哲学思考,并由一种依旧充满吉列姆情调但却崭新的美学尝试--吉列姆式美学新的火花虽然继承了“妙想天开”的精神,但零点定理中描写的世界已经从妙想天开描绘的20世纪近未来移步到了21世纪的近未来。
霓虹色彩的狭窄杂乱街头,奇异的工作装置和主人公所住的古旧却又未来的废弃教堂。
比起刻意做出未来感的新异建筑和太空感的服饰与电子用品,零点定理的世界更像是染上赛博未来色的“油渍+车库”摇滚。
近未来的世界混合着被抛弃的上世纪过去和颇有信服力的未来预想。
那些破旧涂鸦的墙上装满的显示屏广告版,流动着股市情报跟垃圾广告,那异样的好似游戏厅但充满闭塞感的工作空间和派对上老旧被抛售的旧房子。
人们用ipad一般的电子用具照耀着自己的脸,公园的巨幅赞助商及繁多的禁止事项提示板。
反乌托邦的概念非常的明显,却使用了崭新的美学方式来进行表达。
也许是电影受限的成本和短暂的37天拍摄时间,反而造就出了这么一个特别的未来空间。
零点定理虽然在资金上远不如12猴子,但在视觉空间跟科幻新概念上都丝毫不逊色,谁说科幻美学只能存在于大片的前提呢?就像吉列姆自己提到过的,现在的电影跟真实的社会一样,贫富差距悬殊,只有商业市场和极度低成本的草根电影。
对于打破这种现有状况来说,零点定理也迈出了相当的一步。
--奥威尔、人生的意义,爱是否能胜过一切零点定理像一只半熟的鸡蛋,混沌不确定的内核散播满了各种不同的思考,就如电影中尝试证明的混沌世界一样。
其中作为奥威尔三部曲最后一部,反乌托邦的题材自然是 片中不可缺的元素,然而比起主题,反乌托邦只是以自然的生活背景中体现,或有时似有似无的从主人公Qohen的嘴中吐露出。
“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片中也讨论着人类思考的永久话题:我们为什么存在?
我们从哪里来又去到哪里?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让人不禁想起吉列姆的巨蟒时代,“布莱恩的一生”“人生七部曲”,尤其在片子的前半,诙谐幽默的对话种掺杂的人生探讨有着巨蟒曾经的影子,而整部片子主角不停尝试证明的“零点定理”就是为了证明一切皆无意义,但电影本身并不全是虚无主义的论调。
还有就是描绘社会中人只痛苦的电影经常会讨论的主题“虽然人生像屎,但有了爱就能活着”。
不无例外的,主角Qohen的苦闷生活中的一丝光明就是与金发女郎的虚拟约会,甚至让他想放弃对一切的执着和忧虑。
爱是否能战胜生活,片中也并没有答案,只是相比"妙想天开"的彻底绝望,零点定理的结局给了个模糊的希望而已,好比宇宙和生命只是黑暗和虚无的一个小错误所产生的一样,爱仿佛也只是规条世界中的一个小误差。
--规列混沌产生利益/混沌的代价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几句引人思考的话之中,最记忆尤深的就是马特达蒙饰演的“管理层”所说的话。
Qohen一直在做得程序并非为了证明“一切皆无”,而恰恰相反,是“无中生有”。
就像管理层说的,将无序排列出有序有很大的利益。
在人人追求“多余价值的利益”“事实结果”的世界里,将“无”变成“有”是最大效益方式。
而一直在用系统性的方法去证明混沌的东西本来自身就产生了悖论。
事实上“0”与“1”就是对混沌规列的最大例子。
无法用定理描述的宇宙,才能达到真正的混沌。
最相似的哲学理论恐怕就是道家的“阴阳”,阴与阳就像无和有,有中带无,无而生有,循环相合就是混沌的世界。
虽则喜欢明确答案的人会无法接受“零点定理”不深挖也不下定论的半熟状态,将电影看成一种半成品也不为过,然而这种半成品状态又反而是零点定理的特色,这种无法自理的发散性思考又何尝不像混沌世界的实态。
“人们总顾着追求人生的意义,死后的世界,却忘了过现在的人生”--虽则没有明确的声音,但这句话恐怕是整部片子最意图性的提醒,就如同结尾一样,Qohen毁灭了规律机器,不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他“灵魂”内部的,在茫茫黑洞中,寻找“爱”这个小失误,也许才能找到当下的快乐。
第一个出场的就本片的男主,秃头啤酒肚疑似人格分裂的中年男然后,对公司管理制度深信无疑且从不喊对男主人名的胡子主管接着,就是在派对里看上男主超级骚包但是拥有一个真心的变装女主还有,跟老佛爷同款银白发控制欲强怎么看都无情无义的奴隶主boss最后,当然是天真无邪荷尔蒙开始发达geek式暖心天才小鲜肉不过中间还参插着各种程序一般的油头拉风异国风情的健康师三人组,tilda奇怪潮人心理医师,暴力倾向大小西装克隆人,粉红爆乳外卖pizza女,街头色彩斑斓的路人甲乙丙丁构成了这一部有剧情没逻辑,有信仰没秩序,有真爱没结局的电影你看懂了没?
反正我没但是没关系nothing is perfect,nothing is forever,nothing to worry about
原来是在映射电影外世界里,“真理”与“人”也存在无法和解矛盾。
人的深度是真理还触及不到的。
其实剧情(总有一种反佛教的意思)和故事线不难看懂,在此也不做太多剧透。
如果你把故事背景当成电影的主旨,当然觉得不好看。
关于资本主义洗脑画饼,压榨民脂民膏,阶级分化。
本身就是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啊!
兄弟们。
如果你看完了觉得就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的嘴脸,那就再看一遍。
现在可能就进入了存在主义的阶段了。
带入到那个世界观之中,在思考那个世界和电影外的世界人们情感的共通之处。
面对零点定理这个终极问题,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世界的终结还是个体的终结,我们到底在最求什么。
那些追求是对的,那些追求可能使我们迷失方向被人利用。
哪些欲望超出了界限,让我们为了一张永生的门票,而活在“去往永生的中转站”中。
然后再看一遍,就会发现,其实电影里世界是十分多元且开放的,只不过我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主角和他身边的环境当中。
大部分人的性格和远处的城市都和主角形成了对比,时刻提醒我们我们是在那个世界的子世界里。
所有的感官和思想都是被主角所吸引干扰的。
————————突然就会感受到,如果主角与他所理解和最求的“真理”(沟通无用,工作即生活)无法和解,那映射到我们身上,我们是不是也与我们所信奉的理论哲学有无法和解之处。
哪怕是抽象出来最最本质的哲理也不能诠释生命的深度。
————————关于主角,剧中顾问乔比的一段话提醒了我。
主角虽然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但是其实他从未真正的寻找过,他没有踏出过哪怕一步,他知道内心有一种他无法理解无法控制的本能给了他生活的目的,所以他臆想出了永远等不到的电话。
而他对生活的意义一无所知,他在等待别人的定义,哪怕是真正的意义就在他的面前他也没有认出。
他似乎狭隘的佐证了“过渡追寻意义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而最后他自所有陷入了幻境之中看似通透,苦修圆满。
其实是他始终只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从未真正打开心门出去探寻。
一些存在于背景里的细节真的很有意思。
一,街上的“广告” 幸福公司:帮你找回幸福(说明街上的人大部分不幸福。
) 蝙蝠侠救世主:如果你不相信佛教,那至少相信科学吧。
加入教会吧。
(说明科学已经被宗教化) 低至一折的商场促销:(加上远处背景高度发达的城市,阶级分化严重) 教你赚大钱:别人都富有了,和我一起学成功学吧。
(像极了某地推营销公司打鸡血的广告也说明了当地人的生活和经济压力)二,街道 单一的车型,单调的车队,和不知道存不存在的交通灯和斑马线。
三.神奇的party 喧闹之下的冷漠:如果没有利益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很冷漠,看到主角快憋死了,也只是拿出手机拍个照片。
每个人都拿着手机pad听自己的音乐却都很嗨。
没有语言的沟通。
(正如boss说的:人本孤独,何必沟通)四.教堂的故事 破败的教堂是主角的住所,隔壁就是妓院。
住在这里暗示着主角的命运和曾经住在这里的苦修者们相似。
苦修者们发誓忠诚于教会,清苦,而又低调,甚至连教堂着火了都没有救火。
反映了主角对情感感知的麻木与迟钝,比如对不满的迟钝,对酒精药品甚至是性的迟钝。
五.MANCOM 一家同时声明“everything under control”和“致力提供美好生活”的公司。
生产的计算机可以同时提供多种选择让人超线程的操作系统,一方面是压榨员工提高效率的利器,一方面是感受各种生活的神器。
而且交流时不可以提到boss六.零点定理 概念:0=100%。
虚无等于一切,一切等于虚无。
本身无意义,主要用途,应该是用于制造和贩卖焦虑。
本人浅显的理解为,是对某宗教智慧的讽刺。
发几个彩蛋,蝙蝠侠是救世主的广告上的二维码可以扫。
心理医生盒子里的说明书是中文的.道具可能来自某锁厂
老鼠和曼科的盒子感觉像是在强烈的隐喻着什么。
公交车上也有二维码。
剧情中岛的广告和一些剧照
零点定理基本上把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当红炸子鸡公司都讽刺了个遍。
下面是我看完后零零碎碎想到的。
1. Google里面的公司几乎就是大家担心的Google的未来,一个严格监控所有人隐私的公司。
而里面工作的流程化(电话和大公司的Bug追踪系统), 公司的福利(公司提供住宿,吃喝,心理医生,甚至应召女郎)美名其曰员工福利,其实是为了更大程度的剥削员工,甚至让员工产生对系统的强大依赖性。
而高度细分的工作流水合作也让个体根本无法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无处不在的广告= 讽刺这些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公司,广告只会误导人们的消费而本身没有创造价值。
工作场所(家)无处不在的摄像头。
2. Apple舞会上人人都沉迷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有带着耳机Ipod标准青年样板。
3. Facebook舞会中人人都沉迷于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里的自己。
舞会本来应该是大家社交的场所,但是却变成每个人沉迷于自己的世界。
Facebook,或者其它Social network本来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地方,现在却成为很多人自恋的场所。
天天发自拍或者自言自语,失去了沟通的本意。
4. Minecraft主角的任务插方块和Minecraft游戏雷同, 里面对这类虚拟世界的创作一针见血,就是为了让大家以为从没有意义的工作中得到意义,但这本质还是没有意义。
5. Oculous虚拟约会。
VR现在一个需求量最大的一个应用就是虚拟色情活动。
没文化真可怕之:我意识不到我没文化,所以真可怕在主观上也就不存在了。
如今能够激起我写影评的电影已经不多了,但是此片让我感触良多让我想了很多也有很多想说的。
之前简短的看了一下此片的介绍便弱弱的觉得这应该是一部神片于是去豆瓣上看了一下评分只有6.4分,这让我感到随着豆瓣的普及现在豆瓣的用户质量也在下滑了。
这部电影是当今世界少见的能够反映现实问题的作品与当下好莱坞电影形成显著区别,当今的好莱坞电影包括流行文学主要还是儿童文化产品,是以童话和神话为核心世界观、价值观的少儿文化产品而真正能够反映现实的成人题材确是少之又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习惯了流行文化的观众无法理解这部独树一帜电影的主要原因,因为观众的脑子平时用得太少而真正要用的时候已经用不习惯了。
这部电影主要还是反映现代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矛盾关系的一部电影。
其中大量反映现实的场景被导演用天才艺术化了(印象最深的要数聚会场景和主人公在游戏机前玩游戏的场景),本来对现实的反映就不是易事,但导演居然还能够用自己的天才将其艺术化视觉化就更让人拍案叫绝了。
导演反浪漫的手法也是独树一帜的,不仅表现在叙事结构上也表现在影片的结尾上(虽然最后还是给我们留下一线生机,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大师与才子的显著区别)影片最终对功力主义的解构也是让人拍案叫绝:老板,我们为什么要去证明零食定律,我们为什么要证明 everthing is nothing。
老板说:because of profit。
一句话把当今世界的功利主义愚蠢价值观批判得体无完肤(我认为当今世界人的主要问题还是缺乏自我反省,无法用人类最伟大的能力:意识,去进行自我认识)整部影片我们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主人公是一个没有自我没有独立人格的矛盾个体(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他是一个I,我是我这一基本问题他都认识不到。
一个人连我是我这个问题都不知道,却还偏偏去向外在世界寻求矛盾解除(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人格都还没有独立每天就想着去谈恋爱,以为可以认识女的那就好玩了。
结果两个自我矛盾还没有能力解决的个体结合的结果就是显而易见的制造更大的矛盾了。
所以说这注定是悲剧就像影片中表现的一样。
或者是怎么想法子可以多弄到钱,要不就是想着法子去偷拐抢骗,不劳而获,要么就是害人害己。
因为矛盾一直在那里,你不觉醒发动自我意识去解决那矛盾就永远在那里直到你死你还没有觉醒那你一辈子都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改变,因为一个连自我都无法认识的个人,那他的命运就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了,他只是受并且永远的受就像一头猪,一个动物一样。
)这不仅是可笑愚蠢的也是悲哀的,这个个体的命运因其自我没有觉醒所以注定是悲剧的。
)如主人公邂逅女主人公,那么这两个不健全两个心理都有问题的矛盾体的结合注定是一个悲剧不会像一般好莱坞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出现一个happy ending(成人世界和童年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成年个体所要迎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完全不同于儿童期的)。
导演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博我们哈哈一笑,而是要让我们思考。
导演是用一种荒谬感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十分现实的根本价值观问题。
如此深刻但又精彩的作品怎么让人不赞叹导演的天才?
整篇导演都在讨论后工业时代的信息科技时代的今天的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看不懂就说不行,这也是没文化的人为什么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主要原因,可悲可泣。
电影中科恩的住所:总是以“我们”代替“我”的科恩生活在一个安静的教堂中。
这个教堂有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
每当它打开时,便会传进来巨大的喧嚣的杂音,刺眼的白光,就好像这个教堂是个避难所。
那扇门似乎是有某种含义的,电影中当管理者的儿子鲍伯让他一起出去时,他说,这扇门他已经好今年没有出过了。
不过电影之前,他是每天都要从这扇门中出去上班的。
而当他和鲍伯一起出来时,外面的情景和之前又是不同的,喧嚣声完全不见,刺眼的亮光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玩耍的孩子和走动的人流。
当鲍伯第一次来到科恩家中时,科恩的门锁竟然没有起作用,那一共有四道锁,而鲍伯直接就开了!
他解释说,那是魔法。
这个貌似很结实的建筑其实并不坚固,各种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进来。
而教堂内部也布满了摄像头监视器,它们的黑白影像监视着里面人的一举一动。
这个住所更像是虚拟的,并不真实。
电影里面的其他几个人物:乔:他依赖于科恩而生存,苦口婆心的让科恩能够享受现在世界的生活而不去想什么电话和其他的虚拟世界。
离开了科恩这样的人,他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当科恩选择了虚拟的自我想象或者其他人想象的世界的时候,乔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天哪!
科恩其实也挺幸福!
但是乔总是叫错科恩的名字,也许他真的想把科恩当做女王(QUEEN)吧。
班思丽:她是个性感的女孩,但在鲍勃的解释中,她是个工具,目的也是让系统中的人能够放纵和随心所欲因而对系统产生迷恋而不愿离开。
她向科恩提供了一套衣服,用于和她虚拟连接,真正的接触在系统中不可能,科恩的真感情的迸发使他备受苦楚以至于弄坏了和女孩连接的装备,不过这个失误却导致他发现了班思丽的真相,以至于班思丽要离家出走。
鲍伯:他号称管理者的儿子,但他总是处于反叛状态,他是管理者的反面,幽灵似的人物,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到科恩这里上厕所,直接就把科恩的所有锁打开了,并没用钥匙。
他是一个灵魂性的人物,他什么都知道,甚至零点定理他也能够证明,只不过他不愿意深入。
但是他的感情一旦真挚的付出,比如他相信了科恩,他便陷入瘫痪,不能有更多作为了。
高矮人:这两个像牛头马面似的人物,他们像是鲍伯的守护者和监视着以及维护者,他们释放鲍伯,回收鲍伯,修复鲍伯,心理咨询师:似乎他们是专门为证明零点定理的人服务的,他们也是工具,是管理者的程序。
他们的作用是让证明零点定理的人不狂躁,能够继续做在电话前上传数据。
电影中,鲍伯废掉了她,让她出局了。
她的结果大概也不会好。
管理者:所有一切的控制者,混乱的控制者,无处不在并且隐藏的很好。
他的零点定律并非为了消灭混乱,而是维持混乱,并在混乱中获利,维持混乱的方法就是让人们对生活充满欲望。
电影一开始科恩在大街上走,周围的广告体现了混乱的来源,几个口号:欢欣金融带您回归换新愉快的生活;大家都有钱了,除了你;蝙蝠侠救世教会;一起占领商业街吧,秋季促销;还有其他各种诱惑,你不找他,他来找你,比如那个送披萨的对鲍伯颇具诱惑力的女人。
甚至也许那个毁灭一切的锤子也是管理者提供的。
当管理者认为一个人没用,便会开除他,于是这个人就会失去工作,只能离家出走,到一个管理者不能管理的地方去。
科恩:电影的主角,几乎是漩涡的中心,所有上述人物的核心,他一但不存在,其他的角色也不再存在了。
他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能够轻松胜任一般工作,所以管理者让他证明零点定理,这个定理要证明的是零是所有,似乎通过添砖加瓦的形式建立一个城市。
科恩开始的时候还是挺享受这个,但他渐渐发现,一旦有一个错误,之前的一个花了很多功夫搭起来的大厦便会崩塌,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别说身在其中,就是开电影的我也已经受不了了。
崩溃了以后的科恩受到了来自管理者的呵护,一开始是同事乔,接着是心理咨询,然后是美色诱惑,都来了,甚至所谓的管理者的反面,他的儿子,也来了。
但这一切都没能改变科恩。
管理者用了大招,给了他一件只进不出的衣服,一旦进了神经网络系统,科恩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世界了。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管理者开除了科恩,这让科恩十分愤怒,他香脆会这个系统,但十分徒劳。
就在他即将崩溃的时候,神奇的锤子又出现了,来到这里之前,他用这个锤子摧毁了他屋子里所有的摄像头,这个锤子在他砸东西的时候突然心领神会的出现在他的手上,不过他并没在意,不认为这锤子是个正确的工具,在他最终即将崩溃的时候,他看到了锤子,于是拿起来出气一样的敲了一下这个系统,这个系统竟然崩溃了,他也在这个崩溃的系统里获得了想要的一切。
科恩对自己的表述很怪,总是用“我们”而不是“我”,也许是为了和YOU对应,也许是表示精神和肉体或者虚拟和现实中不同的形体,他意识到自己不止一个。
在最终的神经网络中,他改口了,用“我”代替了“我们”,也就是说,有多个这样的神经系统,他只不过摧毁了其中一个,不过这样也就够了,足够容纳他了。
电影里面的道具:摄像头:无处不在,神经网络控制着一切虚拟世界:这个感觉是向盗梦空间致敬,人们可以造梦,然后加入自己喜欢的人。
这部电影也有向骇客帝国致敬,骇客帝国中,人们逃离系统,这部电影中,人们却希望把自己放到系统中,无忧无虑。
锤子:这是一个神奇的工具,向哈利波特致敬了,里面的格兰芬多宝剑也是在魔法师需要的时候会自动出现,这个锤子也是在科恩想要砸掉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心有灵犀吧。
老鼠:鲍伯扔的披萨都会被老鼠找到,没闹清楚它们代表了什么。
另外电影中的食物好像只有披萨,为什么是披萨呢?
抓起一块咬一口,好吃!
然后呢?
综上所述,电影体现了管理者代表的控制,他的手段,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和欲望的甚至是叛逆的,大部分人都会屈服,毕竟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对于一小部分像科恩这样的人,会把他们困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与世隔绝,控制着会想方设法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想让他们关注的焦点上。
电影中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由各种不允许标志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红叉又很有哈利波特系列中凤凰社那一部新的黑魔法老师里的各种不可以的规矩挂满了的墙壁有相似之处。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禁不住诱惑,信仰会将诱惑压制而让人清醒,对真理的追求,那一通科恩苦苦等待的电话,是通向信仰的路径。
这样的漏洞是管理者要时不时修补的,感觉那个心理咨询师似乎也感受到了,但她没机会说出来的。
然而结局恐怕也是悲观的,那个锤子只是摧毁了虚拟系统中的神经网络,其他的呢,似乎也并没有,但是聊胜于无吧,毕竟总是有人在追求真理,在追求信仰,这个是挡不住的。
克里斯托夫·瓦尔茨的表演里面还是有太多的狡诈,虽然他扮演的是一个执着而木讷的人,但他的目光中流露出来了太多的精明,无耻混蛋里的那个军官,拯救姜戈里面那个勇敢的人,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都太聪明并且太精明了,对于表演一个外表木讷的人,恐怕克里斯托夫·瓦尔茨还要努力一下。
挺好的一部电影,可以多看几遍的。
感觉好像很厉害的样子虽然我没怎么看懂电影,但是莫名的感觉有点像是《黑客帝国》的前传呀对我来说这个电影就是一个自负的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被耍的团团转,然后知道真相之后承受不住打击,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寓意丰厚!
电影最开始男主大叔玩得那个游戏出现了两次我都没看明白这是玩什么呢!!!
好好奇呀!!
之后发现男主玩得游戏或者其实根本不是游戏,而是智商的训练方法?!
但是智商高得人有自负,男主大叔绝对是为了秀智商优越,所以玩游戏的过程中,因为一直没能通关,所以整个人都感觉有点崩溃了!
这样不好虽然男主大叔很聪明,但是感觉有点单纯呀···遇见的小女孩和管理者的儿子都能让他相信然后他和管理者的儿子发生了一段复杂的奸情,bob帮助男主看到了前途的方向,然后就是一些快乐的看不懂的东西啦反正整个电影我都没看懂····电影里出现的所谓的宗教寓意对我来说主要目的就是让我觉得有点阴森的吓人,有点像是丹布朗的风格的样子也不知道导演想讨论的是哲学还是数学,反正都不是我等凡人可以理解的
布景,演技,镜头,无一不高端大气上档次这部片子其实我关注的焦点是近年没见过的新奇布景,演员身上个性的服装(不包括主角),不明觉厉的台词,荒诞的世界背景,让人感觉到新奇,一种兴奋感油然而出至于剧情嘛,个人感觉纯粹是瞎扯蛋,吃饱了没事干撑的欧美电影越来越没有突破,题材貌似越来越少,大片厂热衷于翻拍,续集,但脱颖而出的这种片子嘛。。。。。。
猎奇的可以看,自以为小资的可以看看然后故作悲哀的深思,咱们老百姓嘛,没事洗洗睡吧,别浪费时间了
这是在讽刺信仰吗。
超现实神片,物质世界规律不认识到一定程度,以及没有相关宗教和哲学信仰的话,应该难理解。但是应该可以从纯物理角度去理解。说白了,这电影还是拍给the one的,少数人
真是瑰丽的想象力。倒是有点点像村上的小说。最后女版creep太美啦
对科幻无感,且俺智商低。。严重怀疑俺不是少数~~
克里斯托弗演技很屌,故事很有深意,就是没看太懂。。。
我表示我智商捉急看不懂。。。为什么boss的儿子对男主那么好呢?这个人物象征着什么?
泰瑞大神的片子一定要赞啊,真羡慕他,一辈子都在拍自己喜欢所设想的科幻和奇幻片,还老能找到投资和受众,这片一直都在期待着,可终于看完了,才发觉与妙想天开可差的十万八千里,整部片子唠哩唠叨,观众可看的视觉段落非常少,受成本影响几乎都在教堂完成,不乏味才怪呢,靠色彩和未来设计也救不回!
乱,不好看
什么样的傻B会拍出这样的电影。
不好看!
都2013了,科幻还拍成这样?不知所云。怪里怪气,倒像是魔幻。
和妙想天开差八条街吧,玩MacGuffin也要有个限制好吧。
卡司很华丽,有点像her但表达得太散太乱(我就是个境界一般的普通观众),开头结尾好看但中间太弱,另外瓦叔脱了!
疯子拍给傻子看,正常人最好靠边站。
太特娘廉价了,场景不忍直视,没看完。演的未来的事,看起来却像上世纪70年代的未来片!~
还缺一点背景知识,就画面而言,又绚丽又肮脏的未来世界还是能让人耳目一新的。
一部能看出批判和吐槽的作品,但是设定和化妆实在是对我的三观打击有点大。码农式的发展完全失去人性,原本以为能接受日复一日的生活节奏的人,到最后也忍不住爆发了一波。这个悖论真心让人心塞。看到很多熟悉面孔,TerryGilliam的号召力还是很不错的,让我想起泰伦斯马利克。7.5/10
构建了一个严肃的世界观,故事转而将重点放在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孤独上,即使有着一些天空行空的城市细节和想象力,也依旧很难让人感觉到深刻,因为它的框架已经死在了狭隘的两性关系里,而不是男人和极权组织的对抗。它有一个很玄的理论,一个第一眼很高逼格的世界,可惜不耐看。★★
哎,和巴西以及十二猴子比起来没有突破啊。就是一个很精致的老套法左片儿……
尼采認為19世纪末的歐洲大致分為認為上帝已死並痛苦前行的舊形而上學者,碌碌终生的消極虛無主義者,和積極虛無主義者。主角身在由極端后現代商業主義所統治的理想社會,物質極充實而精神空洞,他從虛無主義出發找到形而上的寄託之後,與積極虛無主義者用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强力意志碰撞,投向諸神的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