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复仇的故事。
个人的复仇仇恨的故事,与整个时代的焦点问题 交织在一起,最终强烈的个人仇恨复仇的故事消隐在无数个个人仇恨的故事的时代大背景中。
纽约 城市不断的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 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无数个真实强烈的个体故事,尘归尘土归土 最终融汇在历史的长河中,若干年过去后,那些曾经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一个的传说……好了不唠叨了 字数够了 说说屠夫吧其实最后屠夫并没有死,由于时代的变迁 他后来转行跨界了 进入到时尚行业做了裁缝,他放下了屠刀 拿起了剪刀,成为了知名的服装设计师。
马丁的作品常常表现主流历史视野中被忽略的内容,这一点我很喜欢,因为往往是被忽略的这部分,能让我们看清真相,它更全面也更中肯。
《纽约黑帮》如此,《禁闭岛》也如此。
当然这只是电影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
美国的民主不是在一天之内建成的。
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属于不同族群的移民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美国还处于移民开放的阶段,虽然政府和法律都对移民采取宽松的政策,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来到美国后就会收到欢迎。
人们按照族群形成黑帮组织,倾轧异类。
人们无法或者说没有意识诉诸法律,只好投靠帮派,这也是这些帮派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
当时的美国,国家权威还比较弱,国家权威意味着国家对民间的管理。
国家权威低下意味着国家没有能力管理社会,后果是社会混乱,帮派林立,个人的生命和财产无法保障。
美国国家权威正式从内战开始上升,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止达到一个高度。
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警察由黑帮头目操控,坦慕尼家族利用黑帮掌管市政,种族歧视现象严重,屠夫手刃议员,就连最后的黑帮火拼也是为了复仇,而火拼本身就意味着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国家和法律的权威并没有在这些人身上得以体现。
这个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结尾,十分意味深长。
黑帮火拼最终被政府的镇压,个人的理解是这种私人恩怨、群体恩怨,最终都被国际机器碾压,社会的动荡和乱象最终被国家权威取代,美国开始走上现代社会的道路。
冲着年轻小李子的颜来补的剧,先声明他在这部剧里脏兮兮的扮相可没给我带来什么美好的体验感,想看帅哥的话建议出门左转猫鼠游戏。
整部影片最大的感触就是,绝对坦荡的君子之战,只能活在掮客的记忆里。
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影片结尾处比尔在纷飞炮火冲乱的人流中找阿姆斯特丹决斗的那一幕。
他活在崇尚力量的时代,以自己的胆识和实力赢到现在,最后跪倒在丹的面前说“感谢上帝,我将死的像个真正的美国人”,然后在硝烟的见证下投入刺刀的怀抱,堪称是演绎了美国本土帮派的绝唱。
但几十年几百年过去,硝烟也在徐徐升起的城市的见证下归于泥土,不见踪迹。
然后我们终于明白,原来时间才是那个笑到最后的投机者啊,原来在时间面前真理也是善变的。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美国人呢,这可只有明天的美国人才能回答啊。
再有就是丹和珍妮的感情副线也是一大亮点,爱情从来都是冗长枯槁的战争题材电影的润滑剂,而漂亮的女主就是残酷黑白世界里色彩明亮的小花。
这部剧的这朵小花不是一尘不染的白莲也不是乱世佳人里铿锵傲骨的美艳玫瑰,珍妮就是一朵玩世不恭的绿茶,可以说是剧中天衣无缝的一环:乱市区里生长出的风情万种的小妖精。
但即便是她也像凡市女子一样和她无法轻易得到的,能熄灭心跳拥抱她的男孩坠入爱河。
也许互相合作利用也是一种坦诚相待,对等的谎言才能够浇铸出牢固的爱。
我还记得结尾处珍妮说“我要走了。
”丹说“明天这一切就会结束了,然后我就能和你一起走。
”她说“不,不会结束的。
这个地方要全部烧毁。
”那一刻真的有心动,我天真的以为珍妮理智的告别已经为这段crush画上了圆满的句点,但铺天盖地的战火还是困住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两个人依偎在一起狼狈的死去。
我觉得这个结果也不赖。
这世界上满是政客充斥着谎言,为它们驻足就注定了失败,所以我们还要做自己的上帝啊,为了下一个出头之日冲撞的头破血流。
我们深知一切轰轰烈烈的昨日都会化为齑粉,无法撼动这个沉默独行的世界丝毫。
但想到这种种过往是所爱之人的整个世界,倒也足够。
说实话对于这样有“历史共性”的影片我不知道应该打几分,我也不会从场景、配乐、色彩等等这些方面评论,所以只是简单对剧情聊聊我的理解。
我觉得这部电影主要表现了2个冲突,一个是本土文化与舶来文化间的冲突,一个是社会底层与上流阶层间的冲突。
一、本土文化与舶来文化间的冲突 本地帮和死兔帮分别代表不同的文化。
本地帮毋庸置疑代表的是本土文化,死兔帮代表舶来文化。
对于舶来文化的入侵,本土文化当然会进行抵抗。
电影的开头以牧师的死表现了本土文化的胜出。
(PS:片头的小刀和翻“钱”的大叔是后面剧情的重要转折点)牧师的儿子(小李子)被送往孤儿院。
16年后小李子重回故土看到的现实是:原来死兔帮的成员有的成为了比尔(本地帮的总瓢把子)的助手,有的穿上了官衣成为了警察(实则只是在狼皮外面批了层人皮),有的浑浑噩噩混日子。
其实这体现了舶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小李子隐姓埋名也来到比尔手下做事,实则暗中谋划着报仇。
因为能力突出得到了比尔的喜欢和信任,小李子似乎也很赏识比尔,逐渐忘却了报仇这件事。
报仇这件事被重新提上日程是在比尔看话剧遇袭后(然而我没理解这事儿为什么使小李子发生了态度上的转变)。
后来小李子的偷袭计划被自己因爱生恨的小伙伴泄露给了比尔(因爱生恨的理由很简单:女人!
小伙伴发现小李子睡了自己一直暗恋的女神珍妮)。
所以在庆祝日的晚宴上比尔早有防备,后将小李子重伤并逐出本地帮(我感觉在庆祝日晚宴上比尔让珍妮上台配合表演飞刀就是对小李子的警告,然而小李子并未察觉)。
然后在珍妮的照料下小李子身体痊愈了,但精神萎靡。
这时片头翻“钱”的大叔将牧师的遗物小刀交还给了小李子,小李子精神振奋重建死兔帮找本地帮约架。
我认为小李子做法的转变(从杀死比尔到重建死兔帮)体现了文化留存方式的转变:从扼杀其他文化以自保到自身文化的传承,只有传承才能使文化延续得以留存(比尔没儿子这一点也是这样的隐喻吧?
) 二、社会底层与上流阶层间的冲突 黑帮是底层社会的权力者,而上流阶层是社会的权力者。
上流阶层靠黑帮完成“明人”不做的暗事,黑帮靠上流阶层巩固自己的势力与地位。
小李子重振死兔帮时,上流阶层就抛弃了比尔,寻求与在移民中更有声望的死兔帮的合作,以获得移民人口的选票。
上流阶层在港口利诱哄骗刚踏入这片土地的外来人上战场送命(时值南北战争期间),到社会底层强制征兵,富人家只需交300美元就能躲过灾难。
终于底层社会奋起反抗,对整个地区的上流阶层进行了报复(打、杂、抢、烧)。
同时对同阶层的黑人也不放过(可能是因为在南北战争时期,这段历史背景我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跟黑奴有关)。
最后以军队用炮火镇压了整个地区为结束。
对反抗之事一无所知,忙于码架的帮派也未能幸免于炮火之下。
有幸存活下来的小李子和珍妮在街头认领尸体,无关帮派。
这就是明显的阶级矛盾吧?
但是阶级矛盾能算矛盾么?
矛盾不应该是同量级之间的争斗么?
可是底层社会和上流阶层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呀!
就好像高年级生欺负低年级生一样,低年级生反抗打了高年级生两拳,高年级生不痛不痒,高年级生回击一拳,低年级生直接就进医院了。
历史上有多少战争是从以上两种冲突逐渐演化而来,所以说这影片有“历史共性”。
其实这两种冲突归根到底是利益吧?
但文化应该涉及利益么?
我不知道。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影片的看法,欢迎小伙伴交流分享。
谢谢
不同于经典黑帮片,这部片子讲的是传统黑帮模式在历史洪流的浩浩进程中被取代、被消散的历程。
虽然前面的铺垫太长,但最后近45分钟很精彩。
片中也有一些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介入(如撑起全片的本地帮的民粹主义和多民族融合的争分),但并没有太过明显的宣传性立场;相反,电影给了本地帮的帮助比尔足够的人性和尊重,几乎把他拍成了一个英雄式的人物。
和一些其它斯科塞斯的影片一样,这部电影游走在大片的边缘,最终越过了大片的模式化陷阱,达到了新的高度。
(巾城)
《纽约黑帮》是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执导的一部黑帮电影,是根据1863年7月美国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的。
故事讲述的是19世纪刚创建不久的美国纽约。
因为土地纷争等原因,在纽约成立了大大小小的黑帮,而“爱尔兰死兔帮”和“美国本地帮”是最大的两个黑帮。
贫穷的爱尔兰移民大多数都以纽约作为到达新大陆的第一站,他们与“本地人”不断发生冲突,在“死兔帮”和“本地帮”的一次大规模火并中,爱尔兰人头领“牧师”被本地人头领“屠夫比尔”杀死,“牧师”年幼的儿子阿姆斯特丹逃走。
16年后,在南北战争初期,阿姆斯特丹回到了贫民区“五点区”。
他加入爱尔兰小偷团伙,受到了屠夫比尔的赏识,后来他的身份被揭穿,双方再次举行大火并。
电影是简单的帮派斗争加上子报父仇的故事。
不过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好像影片片名的设计,“纽约”两个字远远大于“黑帮”。
他要拍的,是19世纪的纽约风情画,是美国如何在一次次不同族裔的流血冲突中,成为了一个国家。
除了“五点区”的地下社会斗争,影片还有一条副线,就是美国内战期间,不同族裔、不同势力的关系。
片尾压轴戏是爱尔兰帮派和本地帮派大火并,同一天纽约爆发了反征兵暴动,军队全力镇压。
黑帮分子摆开阵势要用冷兵器决斗,还没有开打,就死在军队的大炮和步枪之下。
在美国历史上这次被称为“1863征兵暴动”的事件所导致的市民伤亡记录,直到后来的9.11事件才被打破。
在导演马丁•斯科赛斯看来,一个脱离英国统治的建立于粗放的民主制度之上的美利坚合众国并不是完全的美国,只有在消除了各个族群的对立和差距,融合了社会阶级的冲突和矛盾,形成了宽容和自由的美国才是一个具备了现代“美国精神”的美国。
影片中的广告词是“美国诞生在大街上”,影片中有许多关于街道的镜头:黑帮大火并后白雪染成暗红色的街道,贫民区的泥泞街道,富人区的整洁街道,反征兵暴动中血流成河的街道,暴动后摆满尸体和蜡烛的黑暗街道。
统一的大国家就是扎根于这些四分五裂差异悬殊的街道上。
结尾尤其是寓意深刻,面无表情的军队用枪炮打垮凶神恶煞的流氓们,正象征着科技进步给了国家机器压倒性的武力优势,民众再也无法靠暴动与国家抗衡,国家因此拥有了控制一切的力量。
国家内部所有的反抗分子都被摧毁,镜头里尸体先是横七竖八地躺在大街上,然后沿街整齐地展览,最后归于哈德逊河畔的荒冢,看着对岸的城市一天天升起,接近天空。
马丁•斯科塞斯被公认为是美国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合称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
他的作品的主题大部分是关于意大利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天主教意义上的罪恶与救赎、美国社会的暴力问题等等。
曾经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戛纳金棕榈奖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多项大奖的最佳导演奖。
影片中的“屠夫比尔”由英国著名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扮演,他有影坛“千面人”和“变色龙”之称。
他把一个反面脸谱的角色表现得精彩绝伦,神采飞扬,把“屠夫”演绎成了一个充满情绪爆发力和感情张力的血肉丰满的人。
看过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我的左脚》、《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和《纯真年代》等影片中的表演,很难想象得出眼前这个粗俗、狠毒、狂热、阴险,同时又幽默、顽固、精明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就是他。
那一举手,一投足,说话走路的方式,乃至于自我的嘟哝和随口吐痰,已经完完全全变成另外一个真实的人。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类在全剧中始终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具有压迫感的大反派,比如加勒比系列中的巴博萨和戴维•琼斯;比如《无耻混蛋》中的汉斯•林达上校;比如《杀手里昂》中的警官……他们能将配角演绎得淋漓尽致,把主角踩得抬不起头来,这就是伟大的演员。
而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主角阿姆斯特丹则显得苍白无力,在丹尼尔饰演的屠夫面前简直不堪一击,被秒杀了!
丹尼尔•戴•刘易斯因为1990年的《我的左脚》与2008年的《血色将至》两次夺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在2013年又凭借《林肯》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成为奥斯卡历史上首位三度问鼎奥斯卡影帝的最佳男演员。
影片《纽约黑帮》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10项提名,成为当届奥斯卡大热门影片;获得第60届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原创歌曲奖;丹尼尔在《纽约黑帮》中的精彩表演获得了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纽约影评人协会、第56届英国学院和第9届美国演员工会最佳男演员,以及第60届金球奖和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导演】《流民图》,19世纪末纽约版,鲜活的,立体的。
宏观置景,通篇群戏,大量长镜头。
这并不意味着缺少细节。
角色和角色的故事细腻而完整,但那些只是作为了导游去完美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这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导演。
【演员】Leonardo的眼睛容易有内容,容易深刻,26岁的他还没有收放自如。
武戏很难看,肢体不协调?
Cameron Diaz的古装很漂亮且有古典气质。
Daniel Day Lewis蛰伏五年的出山之作,每个细胞都在表演上专注着,他就是那个凶狠残忍但不冷血反而热血的屠夫cutting。
【经典情节】 1、所有的长镜头。
比如,一下船的爱尔兰人就被征入伍,然后又上了另一艘船,而旁边一艘船正在往码头输送棺材。
2、L与C的感情线。
老馬的每一部影片都承載著一段歷史。
所有人類領地都生於血痛之中,但是以前的事情總不太容易被人記住,紐約黑幫也已經成為過去。
片尾一層層出現的嶄新的紐約遺忘了曾經的模樣,一種莫大的虛無感充斥著我,的確若干年後我仿佛不曾來過。
覺得老馬沒發揮出真正的水平,全片缺乏高潮,但老馬也許就是要傳達這樣的感覺,就是當他重新上演一遍這段曆史的時候,在現在的我們看起來也已經是波瀾不驚了。
一个老大爷和青年打架前者肯定败啊,上帝蹲在英格兰旁边拉出的东西就是爱尔兰,这是爱尔兰被黑的最惨的一次;美国的征兵还跟你暖暖的商量,还签合同手印,封建征兵都是直接抓,管你同不同意;小李子其实也没干什么,卖个尸体赚15元、打个本帮老头、学杀猪快点、咬文嚼字把拳击比赛搬到船上,就这些就当了老大心腹,不太服众,只能说主角光环;戴的圆桶帽不知道有什么美感,屠夫帮帮主摘下帽子后头型都飞了,很滑稽;屠夫比尔没有心腹手下吗,好像屠夫帮只有一个管事的,剩下都是杂兵。
屠夫挺好了,杀死男主老爸不许别人侮辱;供奉灵薇,捡起落地的照片;向男主致意,知道男主背叛要收拾自己,但黑老大仅仅划上脸庞,简直是菩萨心肠。
穷人不想征兵,军队镇压。
两帮人的恩怨在军队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在历史车轮前显得微不足道。
原本以为是纽约黑帮的发展壮大的故事,没想到两拨人是小鱼小虾,花拳绣腿,电影名应该叫纽约混混或纽约小鱼。
剧本问题太大了。
片子前面绝大部分明明都是围绕着黑帮王子复仇行动展开,征兵线索出场不少但是都很碎片化,征兵法案和主角的积极行动几乎没有任何关联,这个线索既没有帮助(本可以通过主角利用五点区移民反对不公平征兵的情绪来扩大己方的势力来表现)、也没有阻碍(本可以通过主角扩大了的移民主体帮派势力被镇压来表现)主角推进复仇计划,人物线索和时代线索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显得最后一战生拉硬扯,不免让我觉得,导演就是为了结尾讲述这个历史事件这点醋,才特意包了前面王子复仇记这顿饺子。
可惜虽费力气,这盘饺子馅和醋却根本不对味。
目前所看的马丁的所有电影里最烂的一部。记得这片我在大一的时候下到电脑上看了40分钟,实在被开始那段打斗的剪辑和手法还有配乐恶心得想呕,就没看下去,一晃八年了,现在我自以为自己早已经恶趣味泛滥,甚至某些时候对一些无聊的东西把玩无度,应该能有全新的感觉,可是这他妈我除了能忍着看完还是一样的被从头恶心到尾,这比那种最傻逼最油腻的单机游戏还傻逼,那种中规中矩,猎奇,写实,夸张,不上不下所有的程度把控得都踩在我忍耐的极限的那个点上,真的恶心到愤怒,几年都没看过这么垃圾的电影,都能和我心目中第一垃圾的《僵尸胡安》碰碰了。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导演有眼界却也眼高手低,短短两小时想要面面俱到囊括整个纽约的老派黑帮历史,就好比10年没洗澡,一次五分钟,total of mess
竟然把中国音乐和爱尔兰风笛的声音结合到电影里。剧情有点冗长。
毫无意义的争斗。
黑帮 美国 暴力 ,当初就是被这索引骗去看的,打斗画面1星,人物描述1星,犯罪智商1星。。
布鲁克林大桥下变幻的风云,伴随U2那首The Hands that Built America.....一切都被历史的车轮压过,个人的鲜活渺小与壮大起伏的历史形成强烈对比,使我们哽咽难言。老马在最后的最后,留下了纽约街头今天车水马龙的声音。America Was Born In
黑帮的史诗, 马丁·斯科塞斯的作品。音乐不错,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演无可挑剔
......摆架势.....
太垃圾了,看的都快烂掉了的烂俗的王子复仇记故事,混乱不堪的剪辑,逻辑不通的人物关系和动机,小李子的表演也没有发挥出来。最后的结局看的云里雾里。
这个女人很难看好不好~~ 剧情很普通
应该翻译成“纽约古惑仔之死兔帮之卧薪尝胆”,斯科塞斯这部作品史诗味全无啊,完全毫无意义的暴力,支撑起脆弱的纽约传奇。实在是蛮失望的一部作品,而且三个主演我还都不喜欢,连姆开头那段也太酱油了吧,后来一个镜头都没再给过?
两条线之间的联系,始终没搞明白~片尾曲很好听!
刘易斯表演太天才了 把黑帮火并和起义暴动两件事勾兑起来叙述 野心很大 有点互相干扰 架构宏大的有点吓人 黑帮寻仇武斗拍成山河巨变也不容易啊 最后小李的媒婆头不错 ps:还是觉得电影有点长。。。。
导演的野心之作,但是几处硬伤让电影难言精彩。一部放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史诗片,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挖掘主角内心世界,让观众了解,并随着时代和人物内心的变化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做的很不够,Leonardo的角色相当的不够丰满。在情节方面,Leonardo第一次刺杀失败之后,怎样重新爬起来,团结其他帮派,片中所提到的“火花”竟然一点都没有描写,我认为最能展现人物性格,最容易出彩的地方竟然被完全忽略,真是让人不能接受。片子很烂,给两颗星而不是一颗星是因为DanielDayLewis,太出色的演技了!
只是繁华升起前的黑色阴云罢了,弄得跟史诗似的
[大学] 纽约的古惑仔更血腥更野蛮
America was born on the street.书写的历史总是忘记了真正创造历史的人。丹刘易斯的表演是五星级的。
蛋疼的三个小时就为了刘易斯霸气外露的表演,果然不喜欢斯科塞斯的电影,不过为了还原历史导演实在是下了很大力气~
时隔7、8年,再次重温,感触颇多一段惊心动魄的复仇历程,结合着当时著名的1863年纽约大暴乱,描写了一个个枭雄之间惺惺相惜的故事哪怕仇深似海,在动荡的社会大局面前,都会变得渺小
没什么美国文化与历史的知识,好难看懂。其实另一个译名更好,纽约风云。导演就不能专心的讲一个故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