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藏》像一篇隽永的散文诗。
去过很多次藏区,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很熟悉。
比如天葬,比如磕长头,比如挤满了人的小客车……所以看着电影,感觉精神上也随它“回”了一次西藏。
我甚至都能透过银幕闻到屋子里那种混合着藏香的奇怪气味。
老孔和久美,都是有真实人物原型的。
老孔就是孔繁森。
所以宋洋要说着一口我一个山东人都听不出是哪里口音的“山东方言”(导演说是聊城话)。
有点别扭,但问题不大。
久美,一个表面粗犷但内心细腻的藏族汉子,也是唯一一个能在语言和精神上和老孔交流的人。
唱英文歌那段,很反差萌。
片尾字幕说他去世前按照习俗处理了所有的身外物,但却留下了和老孔的唯一一张合照😭看到这脑中某个“雷达”动了一下,但立马又被我掐断了。
是友情!
当然是友情!
片尾老孔的梦,导演说是在告别,也是送别。
每绕过一次柱子,就少一个人,最后只剩下他自己。
而那个在片头片尾出现的少年,陈国星导演说来自他的真实经历。
他年轻时在青海出过一次车祸,幻觉中就看到有个拉着马的小孩在看着他,他就觉得有人在救他,等醒过来人就已经在诊所了。
他觉得西藏很多人都是天使,会给予到那片土地的人很多恩情。
所以那个小孩,就是天使的意象。
观影时旁边有位大叔睡了大半部电影的时间,结果见面会结束后陈国星导演过来跟他打招呼。
原来是熟人😂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西藏人民的传统和信仰。
一位来自山东的青年干部老孔因为高原反应下错了车站,久美就下了他,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相遇。
老孔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与久美打招呼,换来的却是沉默。
当老孔第一次到村中解决瘟疫传染问题,由于语言不通,老孔的工作很难展开,这时久美出现了,并且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翻译水平。
就这样,两人慢慢地由陌生到熟悉再到最后的相互信任。
在整部影片中,老孔与久美相互影响着,也都在做出改变。
比如老孔由喜欢坐车后来更喜欢骑马,而久美也改变了拍照会抽取灵魂的看法与老孔合照......藏族人的信仰、习俗、理念也穿插与整部影片,久美拉小偷到圣庙起誓做证据;曲珍奶奶病重,老孔本想送奶奶到医院,但是久美坚持尊重老人自己的心愿;处理瘟羊,藏族人民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坚决反对土埋......汉族与藏族人民观念的碰撞,着实让我感触颇深。
还有一看到影片中的风景,就让我想起狼图腾中描述的草原生活,那种自由的气息深深吸引着我。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看完影片,回味无穷。
这是一部淡化所有情节不设置叙事主线的文艺片电影。
因此,影片中展现出的都是些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就连修水坝这样能够充分展现人类以及大自然力量感的大场面群戏,也被淡化得平平无奇,只用寥寥几个镜头的切换就一带而过了。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只着意于淡化情节的表现手法很是平淡乏味,其实,这是蕴藉含蓄富有深意的。
虽然,影片只是表现了老孔和久美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但更深层的含义却是通过他们彼此从隔膜、对抗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接纳的过程,来表达以老孔和久美为代表的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之间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碰撞与融合。
这正是主旋律电影的意义所在。
所以,老孔和久美之间人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才至关重要,影片淡化故事情节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
手段就是文艺化处理。
各个被碎片化了的场景的内在联系需靠两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来感受、体会和统一。
感受和体会不到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和意义,自然就会觉得影片沉闷乏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Kong and Jigme(孔和久美)是非常契合电影主题的。
而且,这个英文片名给影片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文艺气息。
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生动、温馨,富有文艺范儿。
相比较之下,中文片名“回西藏”就逊色得多了,这个片名不仅没能很好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而且,埋没了电影淡化情节的文艺化气质。
因为,“回”是个过程,是要有叙事和情节来展开的,先不说电影大量表现的是“来”的过程,或者说所谓“来”是为“回”做的铺垫。
下面只说“回”的展现。
“时隔多年,俺又回到了西藏,回到俺的另一个家。
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还有知心的朋友,总是在梦里萦绕着俺,召唤俺回来。
还有这里的蓝天、白云、雪山、圣湖,也许就是俺的归宿吧。
”这是电影里老孔的一段旁白,画面出现的是他去参加久美的婚礼。
然后,就是梦幻般的灵魂抽离,他在向自己的好兄弟久美做最后的告别。
预示着他将一去无回。
这就是老孔“回”西藏的全过程。
没有故事的发生,没有情节的展开,只有画面的过渡和转换。
这种淡化情节的处理旨在表现老孔对兄弟关系的珍惜和不舍以及对藏族同胞的牵挂和深深眷恋。
这正是英文片名Kong and Jigme(孔和久美)恰如其分之处,它对两个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含义做了最好的提炼概括。
一部文艺片却用了一个很不文艺的中文片名,给了观众错误的暗示,以为会有神秘的故事发生。
结果,影片文艺化的处理使得部分观众失望了。
其实,“梦回西藏”都要比“回西藏”好得多。
这样反而贴和了老孔上面的旁白。
当然,神秘的“西藏”两个字对于观众极具吸引力,“回西藏”这个中文片名也是出于对电影票房的考虑吧。
虽然中文片名题不达意,但也没有影响到这部文艺电影的完美呈现。
只算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吧。
以前总把老孔与雪域割裂开。
看了这部电影,对于我这上过八次青藏高原,对藏地文化宗教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准得还有一部我认为值得赞誉的国产片。
喇嘛拉加素切!
这个比王蒙的《巴颜岱》好多了,没过分强调援藏的视角,对高原人及文化有足够的尊重,好样的。
只可惜老孔去了,涛哥也退了……但愿有生之年能到后藏及阿里那边走访,拜神山圣湖!
平庸之作的平庸之处,其实都是我们国产电影爱好者没有看过十部也看过八部的国产电影的通病。
那,《回西藏》这部电影究竟另辟蹊径在哪儿呢?
就浓缩在豆瓣某辣评所说的“主旋律版本Call Me By Your Name”中。
Call Me By Your Name,是近年来一部描述同性之爱的经典电影。
画面恬淡清新,感情细腻忧伤……好,了解到这两点差不多就够了,因为基本上这两点就是《回西藏》的突出亮点。
在陈国星和拉华加这一汉一藏、一老一少两位导演的摄影机下,西藏的辽阔竟然被拍出来了一种清新感,无论是两人夜里走过的那片被月光照彻还隐隐响起狼嚎的银黑戈壁,还是老孔梦境里久美骑着黑骏马走过的紫色花海,以及两人同心协力争取来的水坝建好后生长出的嫩绿农田……《回西藏》中的西藏美得愣是像从苍凉中长出了一朵小花般触动人心。
还有,很多人已经看够了拔高英雄人物到几乎脱离正常人性的主旋律。
在影视剧之外的真实世界中,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人当人,绝不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自己当作高于普通人的超人。
《回西藏》的另一令人惊喜之处,就是把已经盖棺定论的英雄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表现。
老孔,是一个进藏也免不了受高原反应折磨的人,一个不懂怎么吃青稞粉被呛得半死的人、一个手头紧不得不从寄给家人的汇款中抽钱去买种子的人,还是一个死皮赖脸求着救命恩人当自己翻译的人,一个会在玩幼稚的拍手背游戏时欺负木讷朋友的人……于是孔繁森,已经不仅仅是出现在事迹材料中冷冰冰的三个汉字。
也许,就是因为这类英雄模范作为一个常人和他人建立联系(培养感情)的细节太少出现在主旋律人物片中,所以观众感到格外陌生,乃至于产生了“这难道不是爱情(不是)”的感叹。
退一万步,老孔和久美一步一步建立起深情厚谊,也就是孔繁森作为汉人干部一步步走进藏族百姓心里的缩影,哪管它是爱情还是友情,总之是情就好。
《回西藏》的英文译名叫做 Kong and Jigme。
语言的转换是奇妙的,让个人回归于个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们是 Kong和 Jigme。
剥去中文世界政治、民族和文化加诸于孔繁森身上厚重复杂的意义,很开心能从一种新的角度看到老孔。
1.标题为《回西藏》,但并没有围绕“回”这个关键字展开,反而着力刻画老孔第一次去西藏的经历,第二次只是为了展现他去世的超现实画面,不太理解主次。
2.故事前面花了很多情节铺垫让村民埋瘟疫羊和开水坝的艰难,但到了解决的时候好像轻而易举就完成了,而且这过程并没有展现老孔这个角色在其中的重要性,就好像只是因为他出现了,所以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一样。
3.曲珍老奶奶第一次出现看起来非常健康,但第二次出现就躺在病床上岌岌可危,这过程没有任何交代,就好像是为了让老孔看到藏民对死亡的态度而刻意安排的死亡,她本可以不需要去世,一个工具人的感觉。
4.原本要安排的翻译看起来也很专业,只是在穿搭行为上可能没有那么接地气,但也不至于担不起翻译这个工作,感觉只是为了让久美产生工作危机而生硬搬出的角色,再一个工具人。
5.一开始县长说久美的出生不好,人物刚开始也给人一种一个人在村里游荡的感觉,他一开始就没有工作吗?
但他在内地读过书,回会汉语和英语,又为什么选择了回来呢?
6.久美被几个小偷围着威胁的夜晚,为什么老孔可以刚刚好到那里救下他,刚好的时间刚好的地点,只是因为外面打雷下雨他睡不着?
7.五个编剧写出来的剧本还是片段式的,拼接出来的不够完整,一个好的故事编剧越多越好吗?
(仅个人疑惑)
西藏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是独特的,语言文字是独特的,宗教信仰是独特的,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海拔5000米高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一开始,我也会和老孔发出一样的疑问,得了瘟疫的羊为什么不埋葬,老人生病为什么不去看医生,冈仁波齐那么远为什么要磕着头去,影片没有对这些做具体的解释,而我看到后面也不在乎这些为什么了。
这片土地上蕴藏的丰厚感情已经完完全全打动了我,正如制片人说的,这部影片更想表达的是,这片土地是什么让老孔产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让他一次又一次回到西藏。
我想,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这回离音响坐得近所以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声音环绕在我身边,风缠绕着沙子,马蹄踩着溪水。
人群聚居在一处,感情藏在歌声中,流传于群众之间的曲子,在一山又一山之间回荡。
看过这部电影就一定会对这六字诗印象深刻,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结合这六字诗的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再一次体会到那来自遥远的最接近天空的地方的声音,与我的灵魂的共振。
昨晚我去影院看了开年后的第一部好片《回西藏》,刚看完时只觉得温情踏实,但事后回忆起来,却越想越觉得好。
因为直到看见片尾字幕时,我才发现主角老孔的人物原型是孔繁森,他与另一位主角久美之间的友情也是真实存在的——换句话说,它首先让我看到的是一部专注于生活、工作和情谊的故事片,其次才是一曲展现援藏干部精神风貌与高贵品格的颂歌。
《回西藏》不像平时那些空洞干瘪的赞歌和泪文,它把重心更多放在了以小见大的梦想和友情上,让大家看到一个不远万里来到祖国边疆的扶贫干部是如何努力把事做成的,老孔和久美之间的关系,是这种精神落地生根后的开花结果,无论你怎样理解都不影响它的伟大。
真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一部符合当下时代审美的《孔繁森》和《焦裕禄》,着实难得,必须夸一夸。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由于《回西藏》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关于它所表达的积极价值取向,因此下文我会围绕这一部分展开,影片中展现的藏地文化等内容就不多探讨了。
我首先要发一个牢骚: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许多报道文件和主旋律文艺作品,往往显得假大空和脱离群众?
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思路还停留在过去,也因为几十年几代人下来,社会主流思潮已经慢慢变了。
以前宣扬的那些先进事迹,总是习惯性地突出英雄人物的苦难和无私,然后再加几句口号,多数人可以接受,因为当时大家基本都信这个,况且那时候的人普遍穷困,不多强调一点牺牲精神,确实不容易把逻辑捋平。
可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已经好几十年了,再过分强调单纯的牺牲精神已经不足以令大众信服,必须得有与时俱进的语言、手法、价值观和获得感才行……说句不好听的,就算再拍出当年那样板正的《焦裕禄》和《孔繁森》来,现在的观众们也不会买账了。
这也是我想夸奖《回西藏》的最主要原因,影片讲述的是1979年援藏干部老孔来到边境县乡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却能够让人看进去。
片子里不是没有苦难,刚开场老孔就因为下错车差点死在野外,他还长期经受着缺氧、呕吐等水土不服;也不是没有无私,老孔给乡亲们买种子时发现钱不够了,就用自己的钱垫付……但这些细节都被简单处理一笔带过了,影片把更多篇幅放在了老孔怎样学习融入新环境,以及他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面。
比如老孔学起了藏语,学会了骑马和用小刀片肉吃,久美抓到小偷时,他觉得没有人赃并获的证据,治不了对方,可久美把对方拉到寺庙前让人起誓——即便是偷鸡摸狗之徒,也不敢忤逆神明和信仰,这是老孔所欠缺的经验和常识。
老孔并没有那种救世主的优越感,他把自己放在了与普通藏民同样的地位上,把藏区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相互学习、不断融入,这才是整个故事能够成立的前提。
所以,老孔注定会喜欢面冷心热又有想法的久美,不仅仅因为对方能担任翻译,更因为他是个上过学、有文化且熟悉风俗的本地人:久美在帮助传递话语之余,还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并想方设法把事情办成。
比如羊群里出现了瘟疫,要把死羊和病羊都处理掉,否则羊群会死光,老孔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还承诺会有政府补贴,可村民们都不听,坚持认为这有悖于常理和自然法则,最后是久美说服了村里德高望重的曲珍奶奶,问题才得以解决。
也难怪县里真正的翻译罗布回来替换久美时,老孔会闷闷不乐了——老孔提出要为遭遇干旱的乡亲们修个水坝,一些年长的保守老人纷纷反对,况且市里水利局的支持也不容易得到,罗布直接就一边翻译一边劝老孔别折腾了,同样的,县长听到老孔的想法后也觉得不好办,建议老孔别太想一出是一出。
懂得知难而退的罗布和县长没有错,他们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修水坝这种需要上上下下协同配合的大工程,本来就不是几个人拍脑袋就能轻易决定的……然而,仅仅靠尽职和本分,是做不出成绩的,只有那种敢于迎难而上并相信事在人为的干部,才有可能在最艰难的战场上建功立业。
老孔没被困难吓倒,他注意到村里有一部分年轻人和开明的乡亲是同意建水坝的,这说明争取群众支持的工作可以做,至于说缺少上级部门的支持,那就亲自坐车去市里跑一趟,求领导办事,请领导吃肉喝酒,让领导相信可以去“条件不理想”的地方勘测试试。
最终,老孔解决了下游和上游的障碍,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按时上班且习惯出门坐车的罗布当然是个合格的翻译,但比起擅长骑马下乡、愿意陪老孔“不守规矩”出远门、打破僵局主动给领导献肉敬酒的久美,老孔肯定更愿意让后者担任自己的助手。
当然,老孔对久美的依赖并不是纯功利性的,久美救过他一命,他有报恩之心,而且随着接触时间日益增长,老孔更是对久美有了一种源于内心的亲近感。
这里不得不提久美的身份了,他原本家庭条件很好,去成都上过学,会讲普通话和英语,可因为“出身问题”,在特殊时期失去了一切,还成了不少人厌恶的对象,他也因此离群索居,很少与人交流——因为老孔主观与客观上的需要,久美长年尘封的心扉也被打开了。
老孔从未停下过学习,而久美正是他来到西藏后遇到的最有深度也最值得学习的人,他们俩在人格、思想、利益等各方面一直都是平等且一致的,这也为他们的情谊注入了更多养分。
我看到有不少人说,老孔和久美存在同性间的爱慕之情,这个就看观众自己的理解和眼光了,我觉得算是一个开放式的表现,影片后半段确实给他们俩加了不少戏,比如老孔送久美墨镜、拉着他一起合影等等……但我还是认为这属于珍贵友情的表现。
就说老孔教久美玩打手心那场戏吧,游戏考验的是反应力和“机灵度”,生性鲁钝的久美肯定吃亏,但老孔显然也不是为了赢才玩的,而是想通过这种“调性”差异较大的交流方式,来增进两人之间的关系,达成更多沟通与共振。
当久美那一首《Danny Boy》在青藏高原的星空下唱响时,广阔天地之间,任何猜疑、顾虑与隔阂都是苍白多余的。
在这个遥远的第二故乡,老孔扶弱济贫的个人梦想和援藏支边的家国使命是高度统一的,他即实现了崇高的自我价值,也收获了足以铭记一生的情谊。
希望所有文艺创作者都能够看到,符合新时代审美的英雄颂歌应该这样去书写。
🐤影片以援藏干部老孔入藏后必然发生的汉藏文化碰撞为主线展开叙事,以汉人的视点带出高原反应、饮食差异、处理瘟羊、寺院起誓、磕长头几起事件,以便呈现两地文化差异。
在第一幕结尾处,以马代车的行为标识了老孔对藏文化的初步认同,即对命数与信仰的尊重。
进入第二幕,在经历了曲珍奶奶因拒绝接受治疗安然迎接死亡的决定后,老孔陷入巨大的困惑与孤独。
在如何处理瘟羊的决议上,或许由于镜头规定着老孔的视点(也可能是我看完电影拖了两周才写评论好多细节早忘光啦所以没想明白),观众未曾获知曲珍如何完成了转变,直至曲珍被送往天葬台,我们如同被排斥在外的老孔一样,对一切藏地仪式都无权目击。
(影片首映在2022年,似乎无法忽略在“瘟羊”在当下获得的特殊意涵,倘若以政治惊悚片的思路诠释瘟羊情节,村民与老孔在瘟羊处理方式上的纠纷——埋或不埋便影射了清零与否的舆论争议,再往后琢磨曲珍奶奶这位藏区领袖式人物的行为,答案似乎昭然若揭。
不过“羊来了”的寓言诞生于今年4月,既然远在影片拍摄完成后,那就是我想多啦~)中场某处空镜,藏地浓重的深蓝夜色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唯有画面左侧一处房屋照出暖调灯光,屋中传来老孔对远在山东的亲人的问候,这是身在异乡的老孔心理上最孤立无援的时刻。
尔后,老孔第一次造访了久美的住所,我们看见无处不装饰着藏族符号的空间,或者说我们发现空间的主人久美其实是一个浸泡在藏文化中的人,在烛光、经文与倾斜镜头营造的眩晕气氛中,老孔的某种心理代偿机制被激活,把藏文化的渴求投射在此地唯一能与之沟通的藏人久美身上,由此便出现了第三幕为人乐道的与久美的浪漫旅行,正如导演于影片尾声才令老孔再访西藏,以一段漫长的梦境作结,点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命题——回西藏的证伪。
或许老孔从未理解过西藏,只是将与个人的亲密作为文化的代偿,这一情感倒错在老孔的藏地梦境中得以复证:梦中,如老孔所期待的首次参与了独属藏民的庆典,而非汉藏合作主旋律工程的剪彩仪式,也并没有被一句“你不懂”再度拒之门外,久美的邀请、藏民共舞、以及与久美住所拐角处相似的运镜与构图,无非都是一种记忆与渴望的混合物。
第三幕任务线不展开了,好美好美的风景线
本来对这种民族主题电影不是很感兴趣,但沙丹老师诚不欺我,很庆幸没有错过这么好的电影。
观看过程堪称享受,抛开情节逻辑和故事脉络不提,单单藏区风景镜头就足以让我乐意为这部电影打上五颗星。
当然,情节也非常不错,不同于市面上大多民族主题电影,《回西藏》摒除了高高在上的“援藏”视角,不刻意煽情,以一种尊重、远观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间的差异。
或许有观众会觉得情节比较平静悠长,不够剧烈和精彩,但映后陈国星导演说,这部电影在剪辑的时候剪掉了几场戏剧冲突较大的戏份,如久美遭遇抢劫,老孔出手相救。
就成片来说,我觉得完成度已经非常到位,再加上这些未免冗长累赘,难以免俗。
本片Highlight我觉得是久美在草原上哼唱Danny Boy这段,Danny Boy是一段爱尔兰民谣,讲述的是父子间的感情,诠释了老孔和久美两个男人间互相依赖,惺惺相惜,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
很不错的尝试,主旋律电影,但除了最后的字幕以外没有任何主旋律的感觉。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的那么有美感,那么有电影感。尤其是开头和结尾的梦境的部分,拍的真的很美。整个片子节奏还算舒服,尽管还是有几个镜头感觉延展得不够。但是我觉得它最主要的两个点讨论得其实并不好,一个是文化的交错,也就是久美说的你那一套在这里行不通,一个是兄弟的情谊。不得不说一个藏人在那么美的西藏唱英文歌那个画面确实很美,但那场戏在那边其实挺突兀,靠这个去硬渲染兄弟情也是很突兀。文化矛盾的话像羊最后为啥同意赶走了,水坝为啥同意建了,都没有表现。当然可能这是出于从老孔主视角去讲述故事的原因,但就会削弱文化冲突的力量。 2024-1-18看
主旋律这样拍才是符合现在的全球影视圈主流,关于人性的细微、尊重、平等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或无憾智慧犹如金子惋惜一同逝去万万没想到是主旋律,还是主旋律,意象没有看到,但是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似乎还等着我去探究。久美原型唯一遗物便是合影,情真意切
四星以上,很多表达很含蓄,可能也更当代。惊喜的令人满怀希望之作。艺术指导 万玛才旦 没有打上黑框,有点让人泪崩。
既美且平,还是哭了。金巴的气质里罕见地有迟钝与柔和,唱Danny Boy于是像单纯的送别。
「8.14北影节」不同文化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隔阂,不要一遇到不同形态的文化就马上想着怎么融合,甚至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思考如何改变对方。有的办法“在这儿行不通”,钱永远不是万能的。很不错的藏地电影,金巴不错的,但主创交流环节那位抖音大V的主持挺烂。万达Prime厅体验超了地质礼堂十条街。
文艺化的主流电影,感觉拉华加表达更强烈,其中也有很多万玛才旦的影子,完成度很高,摄影也很棒。两个男主的互帮互助,似乎是真的能嗑(不是
有的办法在这里行不通
还真挺神奇的,一部电影一下补了三个缺。一是主旋律电影可以几乎没有主旋律、轻松跳跃掉社会议题、只关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二是双男主细腻情感互动(无论解读成友情还是爱情)占70%以上篇幅、作为唯一叙事主线的国产院线片;三是藏区电影,也能不走万玛才旦的隐喻符号系统、强表达态度的路线,全程只有平淡如水的生活片段,平到没有丝毫企图心,淡到深处也是一种笃定。
氛围演员画面是好的 编剧出来挨打
导演说用《Danny Boy》是张大磊出的主意,那往那个方向解读是可以的,但我觉得还是友谊吧。确实和大部分主旋律相比,是个异类了。
黄女士觉得不行🙂↔️
不好看
我们牢钟人自己的断背山…
7/10三星太低四星又太多。私认为编剧和导演两个民族的差异写的很恰当。不强行融合煽情。故事很平。
内地干部援藏的主旋律命题,却嵌套了极度丰富与隽永的多层次叙事与意义指向。贫民出身的援藏干部与旧贵族出身的翻译之间在改革开放语境下的磨合叙事,将百年历史变迁的多重“颠倒”(汪晖语)路径予以类型化的呈现。这其中,有赋魅之文化传统与祛魅之现代性之间的踌躇与平衡,有贵族家庭赋予的文化资本与干部身份赋予的政治资本之间的互惠式交往逻辑,有藏地之超越信仰与中共之“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全新时代语境下的对话与融汇,也有基于生命个体之间,发自平视、尊重与互相依赖的真诚情感纽带。值得推荐。
当汉男遇上藏男,埋病羊,修水坝,参加开耕节仪式,寺庙下见证我们的真情。藏族虔诚传统信仰和现代文明碰撞,居然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居然是讲述孔繁森赴西藏工作的故事。平铺直叙,朴实却无奇,丝毫不作情节上的升华,结局梦境的安排意义不明,看西藏迤逦的景色和顺耳的音乐就够了。金巴造型帅爆炸了!!!最近连续在藏地片里听金巴讲汉语,金巴居然还唱了一首英文歌!!!宋洋和金巴几乎毫无化学反应,唯“篝火定真情”触动心肠。原来40多年前西藏的面貌与如今差别不大,居然看得好想去西藏。[三星半][1.14看的]
主旋律代表现代意识和藏族原始信仰的融合有点拧巴,但作为任务片还是好看的,就是有点可惜。
想表达的东西和题材都蛮好的,对西部偏远地区的人文探索,与内陆文化的碰撞,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所反思,剩下则是情怀,但可惜的是表达的东西感觉都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最后的意向化处理也让我觉得不适(最后说一下今天观影体验非常差,杭州路演场的3排14 15的两女生疯狂叽喳,以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手机静音,真的很影响观影心情)
整体有点平,后半段走神了。不过尊重生命和看重灵魂的传统精神在今时今日还是很触动,科学未必文明,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