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1840年那段时期是清最孱弱的时期,那时候发生了什么我想每一个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而同一时期地球另一个地方-德国,那时候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又过着怎样的人生呢?
我想这部电影也许能告诉观众一些答案。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主要是两点,第一点就是摄影,它拍摄以黑白为主,没有了彩色的加持整部电影的摄影就必须特别注意用光和构图,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在这方面是很优秀的。
第二点则是这部电影里的人物,每一个人物写的都很饱满,每一个人物都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而这篇文章我也会写一写我对这些人物的理解。
全篇里我认为最智慧、最坚强的应该是奶奶这个人物,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每一个到了古稀之年以上的老人都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智慧。
她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去,她的儿子,她的儿媳,她的曾孙,还有电影里没有讲的她的丈夫、他的孙子们,她的内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强疮百孔的攻击中变的无比强大,所以她希望每一个人都过得好,她会支持每一个孩子的想法,从容的,智慧的,比如当雅各布被父亲训时鼓励他不要放弃梦想,当他的情人被抢时告诉他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
她平静的看着一切的发生,她欣然接受着一切。
如果雅各布走上了不幸的道路,那么他的叔叔就是他的未来。
我想他的叔叔曾经也是像雅各布那样意气风发、怀揣梦想,可是贫薄的土地、贫困的生活、思想贫瘠的思想将他的梦想一点一点蚕食,最终他也累死在织布机面前。
哪怕他年老的时候已经被生活折磨的痴呆,他也没有忘记对知识的渴望,正如侄子的书籍被父亲丢弃,在他那里却得到了珍藏。
我不认为父亲是一个愚昧的人,我更愿意相信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他早已看破了生活的无奈,他知道自己的家庭没有能力跨越阶级,他不想他的儿子在梦想面前被摔的头破血流,与其让他做各种无意义的冒险,还不如早早认清现实,为后半生做好准备。
在农村里他的父亲至少不失职,没有抛弃年老的母亲,有自己的铁匠铺营生,还有土地种植,能够养活一家人,即便吃的并不怎么好。
对于为了生存而努力的人,至少不应该苛责太多,当你指责他们没有梦想的时候只是你不懂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梦想不过是简单的能活着能吃饭。
再强硬的男人始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他放手大儿子的远走他乡,释然了女儿的离经叛道,接纳了小儿子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最感人的莫过于母亲,大概全天下的母亲都是最累人的角色,为了保持家务日以继夜的工作,直到身体生病无以为继,她们辛勤的照顾着丈夫,无条件的支持着儿子的梦想。
电影里的这个母亲,小儿子为了梦想离家出走,自己累的半死也有背着一箩筐的食物给他送吃的。
为了让儿子能够逃离监狱,她拿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一个金币。
她只想着自己的女儿能过上好生活,她根本不在乎什么不同信仰,她只知道自己的女儿永远是自己的女儿。
她是善良的,勤快的,无私的,包容的。
我想最幸福的莫过于哥哥了吧,他是一家人里唯一去过外面世界的人,即便是以当兵的形式,而这个却是他弟弟一生的梦想,离开故乡。
在战场没有不幸死去,回到家乡家里还有他的一席之地。
一次舞会就俘获了一位少女的芳心,即便没有和她进行过了解,甚至谈不上互相喜欢,而弟弟对这个女人却爱而不得。
当弟弟为离开故乡做好了一切准备的时候他又捷足先登给全村人通报了自己的离乡意愿,这样弟弟就得被迫留下来照顾父母,而自己则可以带着妻子远走高飞逃离这片没有希望的土地。
似乎运气一直光顾着哥哥,每一个人生拐点他都踩上了节奏,在雅各布眼里他是多么的幸运啊。
我并不喜欢女主,我觉得她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自私自利、为我中心的人。
一开始她接近雅各布是因为他是个读书人,和他在一起能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学识。
后来跟哥哥在一起也许是酒精的作用,但结婚绝不是,而是对于现实的考量,哥哥是一个务实的事业型男人,在婚姻里更可靠。
离开家乡之前还要跟雅各布发生关系,这纯粹是人品的问题。
离开的时候母亲的哀嚎她没有一丝的在意,要知道母亲为了她独自上门求哥哥、精心准备婚礼、为她准备远行的东西,可是甩开母亲时是没有半点温情。
她应该知道闺蜜喜欢哥哥,但她还是选择了和哥哥发生一切。
她是一个自我的人,也许自私的人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吧。
姐姐应该是最勇敢的人吧,为了自己的爱情敢于和爱人远走高飞,她也是聪明的吧,选择了一个对的人,对她不离不弃。
她敢于反抗父权的威严,敢于反抗信仰的束缚,敢于抛弃世俗的观念,为了自己的爱情,也为了自己的一生。
说实话对这个男主可以说是既爱又恨。
他对知识的渴望是很多人所没有的,出身低贱却挡不住他对知识的诉求,即便被父亲强势干预,即便被村里人嘲笑,即便被镇压,他心中对知识的追求从没有断过。
但是他又是懦弱的,在爱情面前他犹豫不决,每次机会到来他又失之交臂。
他曾有过多次离开家乡的机会,但是他都没有把握住,最后就被困在了乡村里。
他的智慧,他的抱负,本应该有更肥沃的土壤让它生根发芽长成苍天大树,可最后却只能扎根于这片渺小的土地上。
理想面前他那么高大,现实面前他又是那么不堪一击。
最后他只能不断妥协,对于爱情,对于理想,对于生活,统统只能委曲求全。
全篇都是黑白为主,但也出现过一些色彩,男主夜晚笔耕不辍时的墙壁,幻想未来的瞳孔,物质生活提供者的金币,婚礼上的绿色花环,侄女出生时门上挂着的花环,母亲治病时看到的蓝色花海。
大概痛苦的生活都是黑白的,只有幸福快乐的时候才是彩色的吧。
这个村庄里有能力的年轻人都离开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留下来的有思想的都疯了,如杰切的父亲,叔叔,而男主差一点也走上了疯狂的道路,剩下的都在过着贫困与饥饿交织的生活,或者信仰不断被磨灭的生活。
对于离开故土远走他乡谋发展,我始终有着矛盾无法自洽的内心挣扎,正如影片里的哥哥和弟弟,留下来的未必一直渺无希望,走出去的未必就能过上梦想般的生活,到底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是土地,还是人呢?
公众号:三横兰
漫长的将近4个小时的电影,如同双节假期头三天水汽浓厚的乌云一般,裹挟着无尽的孤寂和黏滞的时间缓缓展开属于另一个时空下的史诗,也映衬这清幽下的百无聊赖。
伴着窗外久久不肯停下的大雨,进入那个质朴而深沉的德意志洪斯吕克地区,是雨中的惬意,也是雨中对「另一个故乡」的沉溺。
19世纪的20至90年代,是德意志地区逐渐兴起民族认同的黄金年代,1832年歌德完成了倾注了一生心血的《浮士德》,展现了理想的人生与社会的无尽向往,铭刻着德意志文化辉煌时期那标志性的永恒瞬间;普鲁士在1870年赢得了普法战争并在次年成立了德意志帝国,铁腕与独裁的强权在德意志境内伴随着容克贵族的统治,展开了这个后进现代化国家纠葛而深刻的历史命运;而越过莱茵河,来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北海,穿过英吉利海峡抵达加那利群岛,接着跨越副热无风带向西横渡大西洋,南下过了赤道便来到了圣诞节在盛夏时分的新应许之地,巴西的巴伊亚州。
那是属于葡萄牙国王若昂六世的战争避难所,佩德罗一世摄政王的新兴帝国,也是想象中的热带伊甸园,上帝之城脚下的南十字星热土。
带着少许忧伤与黯然的基调,《另一个故乡》保持着德国电影那冷峻凛冽的表现风格,取景框中大片大片的中远景草原风光伴随着神秘的背景声仿佛暗示着平凡世俗生活中的宇宙之神秘。
旷野中是沙巴赫一地居民们辛勤的劳作与和谐质朴的乡村生活,整部电影始终都围绕着洪斯吕克一地的这个乡村地带展开叙述,悠长的225分钟仿佛是度过了那个乡村一代人的光阴,如河水般徐徐向前的叙事被场面调度展开得像一部散文诗般的书,令人回味而陶醉的旁白是雅克布精神中对原始自由的向往,他的哥哥在现实中似乎「夺走了」他的一切,包括他最终极的梦想——前往巴西帝国。
但他也用理论完成了哥哥的失败之作——蒸汽机。
这部如同自传体式的家庭史诗,讲述的,或许是80岁高龄的导演爱德嘉·莱兹对家乡故土深沉的爱与眷恋,也或许是19世纪的意志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凝练而沉稳的缅怀,但就如同文学最关切的并不仅限于一个地区独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内涵,更是关于人性永恒的探索。
一个地区狭小的村落史诗,是一卷即将被历史洪流冲淡的画卷,雅克布心中的印第安人聚居地、里约城里潮湿闷热而自由的空气,是独属于他心中美妙的另一个故乡,而当下的现实之地,遍布着遗憾、失落、忧伤与死亡。
两个故乡,一个潜藏在书页里,一个在日夜辛劳的土地上相互融汇着彼此,在温情脉脉的乡间,在匆匆告别的邻里亲戚间,在记忆中令人难忘的人与事之中相互理解与对望着。
生命的突如其来就像是死亡从门缝下不期而至一样,都需要坦然以对,踏上另一个故乡的旅途并不是起始于内心的渴望或是书页中灵动的想象,而是迫于当下的无奈与对逃离满是伤心绝望之地的迫切。
浓浓的孤独萦绕在雅克布的家庭中,如《百年孤独》一般的氛围贯穿在种种平淡的人事物之间,没落与忧伤是构成黑白画面的底色,雅克布的忧伤与孤独仿佛暗示了画外观者的孤独。
他所有的幻想与知识皆是高贵和自由,但在村落中却无人能与其共鸣,表达的渴望只能与女孩杰特和母亲偶尔聊上两句;能理解其心之所向的人,包括叔叔在内,都一个一个地与他永别;对美洲,特别是巴西的渴望,最终都只能在浮现于杰特抵达巴西后寄来的回信中稍加感受,而那里并非遍布着幻想中水汽氤氲的雨林,也并不常与用22种词汇描述绿色的印第安人打交道,和此处一样,彼处的故乡也充满着日夜辛勤的劳作,也需要面对死亡与未知,但那着实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悲伤记忆却可以永久地封存在洪斯吕克严冬的墓地里,忘却遗憾和痛苦,是上帝之城土地上新的应许,也是古斯塔沃和杰特的故乡。
生命漫长的岁月就像彗星穿过地球拖着的绚丽闪耀的光芒,其总会有彻底消逝的时候,而那在「很多书里都被提及的理想国」既存在于古斯塔沃的双脚下,也存在于雅克布的书架上和日记里,他们的生活经历共同伴随着19世纪一同湮没,那个年代的历史洪流就像一段彗星擦过的耀眼光芒一般,短暂纪念着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所有的人生经历,所有的记忆和想象!
德语配黑白,有着天然的冷峻气质。
自幼喜欢读书的雅克布在书籍中发现家乡以外世界的独特魅力,他一直想摆脱家乡去往热带地区,这样圣诞就不会在冬天了。
但总是不尽人意,初恋和航海去巴西的机会都被哥哥“夺走”,加上挚爱的母亲需要有人照顾,他再也没能出去。
可是他一直没有忘了读书和日记,渐渐地他发现世界也可以停留在心中,只要闭上眼,他就能到达各个想去的地方。
结尾的时候,哥哥来了信,那里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反倒是有点被中介坑蒙拐骗了。
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是下定了决心离开自己的故乡。
全篇电影的配乐凝重肃穆,配上大量的自然白噪音,当你闭上眼去聆听,也仿佛置身其中。
电影虽是黑白,舍弃色彩后,却更凸显了每帧画面构图光影的绝妙精巧。
其实另一个故乡并非真的要赶赴千万里之外,它也可以当你闭上眼睛时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雅各布是一个充满智慧与梦想的年轻人,他渴望逃离贫穷落后、封闭寒冷的家乡,去往书中描绘的自由新世界。
然而,命运却一次次地将他拉回现实,让他不得不面对家庭的困境与亲情的牵绊。
影片通过雅各布的成长与蜕变,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与不屈,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妥协。
影片的黑白影像风格与冷峻的笔调,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同时,影片中的细节处理也极为到位,无论是山峰、原野还是土地等元素的呈现,都充满了艺术魅力与情感张力。
我疯狂看电影状态的终结似乎就在《另一个故乡》,我也很高兴为这段狂热观影时光做结的电影是《另一个故乡》,看电影需要安稳、祥和的心理状态,一但这种状态受到了外力变化带来的影响,持续的看电影的激情就会衰退。
这部电影的时长不是一般常态下可接受的长度,3小时40分钟,主体黑白色的呈现。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几次落泪。
上一次电影带给我震动是因接触到几部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再往前的一次震撼则属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以及许鞍华的《投奔怒海》。
我从小生活在北方的农村,高中时离家到外求学,但此时离家还不算远,可以每个周末回家歇息,大学基本上一年回家四趟,研究生到了遥远的上海,每年寒暑假各回家一次,及至毕业结婚安家,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更多时候是接爸妈到上海过年。
而现在父母已基本在上海安顿,家乡则离我越来越遥远。
我并非多么的眷恋我的故乡,对那片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生态的失望也耗尽了大部分我对故乡的怀念和感情,只在每每看到有关故乡的文字、故事、影像时,才会牵动内心深处琥珀般封起的牵系。
再次感觉看电影真是件十分私人的事情,能感同身受、或醍醐灌顶豁然开朗都能让你喜欢上一部电影。
《另一个故乡》的片长固然长,开头点题的段落却非常利落,男主角Jakob爱看书不甘现有生活而家中各人反应不同的群像跃然荧屏。
令人欣慰的是Jakob的一家没有坏人,父亲勤劳固执,母亲勤劳慈爱,哥哥勤劳豁达,姐姐勤劳细腻,叔叔勤劳睿智,奶奶勤劳开明。
勤劳是他们一家子和他们所处的100多年前德法交界的德国小乡村人民的普遍特征。
妈妈对Jakob无私天然的爱是无法不让人不动容的。
透过电影里Jakob的旁白,在他的一生中,母亲总是尝试不断给他崭新的爱。
她早早地意识到小儿子和周围农人的不同,纵容小儿子为看书而在干农活上偷懒,在儿子失恋失意的时候及时地送上熨帖的宽慰。
而后来Jakob替代哥哥完成了留在家乡赡养父母的重任在我看来都是顺理成章的,思维的开阔不一定要通过远离了家乡才能实现,像Jakob说的,我只需闭上双眼,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遥远的国度,原始森林里陌生的城市,还有海岸线。
母亲也有她的乡愁,也想插上翅膀回到她小时候生活生长的地方。
父亲亦然,在大儿子Gustav离家远走异乡的前日,冒着风险去村里捡金子,试图用金钱的富足留下铁了心离家奔向更美好生活的大儿子。
Gustav更有他的乡愁,因他是最终离乡的那个,尽管心底十万分不愿意但必须离开那个温饱无法通过勤劳实现、幼子难以逃离疾病长大成人的家乡。
对电影里另外一条很重要的Jakob、Gustav兄弟两和同一个女人Jettche的爱情纠葛线,我并不是那么的纠葛和在意,无论最初的状态缘由如何,这三人最后可以说各得其所。
痛彻心扉的爱恋之后,踏踏实实的搭档生活才是真正那个时代那样乡村的基础。
一场醉酒就可以失身、就急于做决定的Jettche并非多愁善感的Jakob的最好选择,相反稳定性极强的Jettche好朋友才能和敏感多情的Jakob更好地互补,这个一直对Jakob存有好感的女孩最终做了Jakob的妻子。
失恋尤其是初恋的伤痛是男人成长的必经代价。
电影是大导演为了纪念自己的哥哥古伊多莱兹(1946年--2008年)而作,男主Jakob即是以哥哥为原型。
电影里有一个小小的缺憾就是对Jettche一家人的塑造上,缺少必要的完整性,Jettche的父亲12年不开口说话,Jettche结婚的当天,父亲自杀,而Jettche和母亲的关系非常疏离,她同丈夫Gustav离家奔赴巴西的当天,近乎粗暴地推开了不想她离开的母亲。
也可能是哪些细节我并未注意。
原本打算看第二遍之后再写观感的,如今已迫不及待地写下本篇文字。
《另一个故乡》还有一个让人不得不说、不得不记住的惊喜,在全片凛冽黑白的叙事里,间或出现彩色的物事,叔叔的银币,哥哥结婚的花环,印第安语里的各种绿色呈现,妈妈幻想中的花丛,等等,无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实体节点。
这种创新的电影语言不多,但在漫长的叙事里时不时地让人眼前一亮。
有善良的观众已对所有彩色的部分做了记录罗列,以后再看的时候可做参照。
今年春节格外悠闲,给自己制定了平均每日一部电影的计划。
今天本打算看《安东尼娅家族》,搜索时关联到了《乡归何处》。
一名年轻男子站在悬崖上呐喊的海报让我很眼熟,原来不知何时我也将它标记为“待看”。
打开它前我犹豫了几分钟:昨天在电影院看两个半小时的商业片尚嫌过长的我真能看完这部近4个小时的黑白文艺电影吗?
我心安处是故乡。
故事背景安排在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村庄沙巴赫。
我是个历史盲,对那个年代的欧洲一窍不通。
看了几个影评粗浅补习了一些关于战争和变革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就诞生在这个时候。
沙巴赫的天空是阴暗的,道路是泥泞的,村民们或者穷苦的生活,许多年轻人不堪忍受,逃往了听说圣诞节也盛开玫瑰的、土地肥沃的巴西,铁匠家的小儿子雅各布就深深向往着那个充满希望的热带国度。
喜欢读书的他精通多国语言,连印第安语都不在话下。
他在沙巴赫是与众不同或者说格格不入的。
书籍给了他无限的想象和无尽的力量,让物质生活同样贫瘠的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美丽风景,所以他能在贵族镇压平民的时候毅然决然大喊着“自由”冲上前去,甘愿忍受牢狱之苦也不愿用金币换取廉价的偷生。
导演在黑白色的基调中穿插了十几个彩色的镜头,有金色的硬币与眼眸,绿色的枝条、裙子与铜壶,彩色的花环,蓝色的小花和浆果……导演的用意是什么呢?
是否想说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身边,但需要发现美的眼睛?
还是想说苦难是常态,快乐是短暂的?
全片直接描述了四场死亡,间接提到的死亡有数个,沙巴赫降临的新生儿远不及移民与死亡的人数,这个村庄面临的是人口日渐凋零,似乎是个没有希望的地方。
苦难是无法逃避的,更不值得被歌颂,它就像一条横亘在我们与幸福生活之间的河川,唯有突破它,才能到达彼岸。
一心想要移居大洋彼岸的雅各布以为那里是达到理想的地方,但最后也没有成行,反倒是身边未曾提及离开的人先走了。
我不觉得他是被命运禁锢在沙巴赫的,他不是一直在反抗命运吗?
贵族与平民、宗教与科学、妥协与信念、离开与留下,他都站在了另一边。
在影片的结尾,导演也暗示了雅各布的才能与理想已被世人看见,即将走上更广阔的天地,也许就是片名乡归何处的答案吧。
白描般叙述当年德国农村的生活现状,从男主人公的家庭、亲情、爱情、理想、劳作、生存、宗教并以及村庄里、家人的命运娓娓道来。
而原本最为和周围格格不入的他,识字、有独特的语言爱好,较早接触革命思想、有着很强的求知欲而最早想离开贫瘠的故乡寻找另一个天堂,然而也许是受制与亲情或是故乡情节抑或是性格上的软弱,却是始终留在了故乡,而终身向往的另一个天堂却始终没有跨出去半步,是为影片收尾。
作为一部4小时左右、近乎史诗级的大片,在细节上的处理非常的细致而自然,各个人物的刻画及性格的描写也比较生动,但在时间跨度的处理及相印人物内心的变迁上缺有不少欠缺,容易让观者陷入一种困顿的状态,缺少一种时间的推进感可能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
今天繁忙的都市,每个人都像机器运转的轮子,忙碌,孤独,复杂,算计,无聊。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苦苦寻找生命的支点。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朋友变得不在联系,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兄妹都变得陌生,我们的眼睛冷漠,我们的思想充满了怀疑。
我们的河水污染,我们战胜了疾病但不断有新的疾病出现,我们餐桌上的粮食不知来自哪里,孕育我们的土地正在荒芜。
我们似乎正在博弈和“进步”的世界里迷失。
今日看乡土电影有着深深的哀愁,回不去的家园和埋藏在土地下爱。
那片贫瘠广阔的原野上吹来的劲风,吹过那些载着厚厚行囊离开的人,那些收割的人,死去和拥有爱的人。
叔叔,奶奶 母亲,父亲,哥哥,姐姐,爱人,朋友,他们淳朴善良,坚韧,给与彼此最饱满的爱。
土地虽然贫瘠但孕育着他们生生不息的灵魂。
他们有活下去的理由,他们有寻找新世界的动力。
像艾青的诗,但这诗也不足以表达导演对那片故土的爱。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双眼初触这部电影画面的时候,发现是黑白的,原以为也许它会像《刺客聂隐娘》一样只是开头部分如此用来渲染气氛,却不知影片自始至终都是这种镶嵌着黑白的画卷。
而我也意识到,黑白的有机组合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的德意志民族最原始的生存状态,那种厚重感以及不可磨灭的田园气息迎面而来,正如所有观影者所注意到的那样,它的每一寸镜头都是独具特色的艺术画。
231分钟的长度也并没有显得拖沓冗长,真正的生活就是这种不苟节奏的舒缓与珍贵。
影片改编自德国电影大师爱德嘉·莱兹早年自编自导的现代德国史诗《故乡》三部曲,取材于19世纪40年代的洪斯吕克地区农民生活状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向往自由、诗一般的韵律感。
在连年饥荒与历史变革的双重出击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找寻另一个“故乡”,发掘丰富的精神世界······主人公雅克布是一位酷爱阅读、有志于印第安文化的青年,无奈于守旧的父亲并不看好他的这份兴趣,忙碌的生活也不允许他整日扑身于书本······尽管如此,雅克布有一位支持自己的叔叔,他会帮雅克布存放所有书籍;还有一位永远理解自己的母亲;以及他永不止息的日记记录。
雅克布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他丰富的精神生活——他的信仰与他的追求,正如他对姐姐莱娜所说的那样,他要去“在我们这儿日落时分,正是那边的日出时刻,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
”他手指着远方,心望着远方还有一个姑娘。
不久,叔叔的去世无疑是对雅克布莫大的打击,这个安详于老旧的织布机前的“劳动者”,默默无闻却饶有兴致地度过了他的一生,这个支持雅克布却不被别人理解的叔叔终其一生终于赚够了一枚路易金——那枚买不来自由的路易金深深地装在他的口袋里。
“告别人世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不可能重复,就好像死亡将我们中的某人带入墓穴,光阴及童年就这么飞驰而过;我们思念爱的时候,会想念相遇,也会怀念告别,而我也经历了1842年11月7日的那次集市,不久就将再次上路。
”不错,那次集市,不可预知地改变了他的命途,爱人杰切和哥哥古斯塔沃的“即兴背叛”让他放声嘶吼,这时候他想到的不再是苟且的爱情,而是自由——甚至犯罪。
他的“高呼自由”被当地法院关进了牢狱,哥哥迎娶了雅克布心爱的姑娘。
“还有什么能比寻找出一条走出不公与寒冷的道路更加值得的事”?
数月之后,雅克布归来,正赶上哥哥的婚礼,可是他变成了大家看不见的透明人,唯独阁楼上善良的奶奶、院子里愧疚的杰切的妈妈、也许还有街巷旁那个跛足马格奇——看得见他。
离开的时候得思乡的病,回去的时候会感到爱的哀悼,初恋很快消失,她的幸福成为了他的痛苦······不断加深的饥荒将要击垮这片朴实深沉的劳动者生活的土地,疾病的肆虐牵动着每一个渴求生命的人。
当我们看到一行亡婴开着浩荡的仪仗队走向远方的时候,黑色的生命正在点缀白色的霜雪,不屈的坚定真的是生命的永恒吗?
当古斯塔沃在教堂说出他要外迁巴西的时候,我似乎才理解并看到了另一个故乡,而那仅仅是哥哥的故乡,他要归去,寻他的田园与芜湖;弟弟的故乡,停在了梦中——仅仅是梦中;弟弟的故乡是自由与信仰,而哥哥的故乡唯有生存,在那个荒芜的年代,生存重于一切。
哥哥走了,弟弟留下来陪伴尚在世的爸爸、妈妈与奶奶,甚至,他就要迎娶那个一直暗恋着自己哥哥的姑娘——佛琳切。
“在我的梦想宣告破灭之后,我的日记本也将终止更新”。
再后来,妈妈也安详的离开了,做着她年少的梦。
再后来,雅克布终于知道“人并不是只活一次,那些被从生命中的暴风雨中幸存的人们,愿意跟随我一起背负着沉重的锁链,踏上科学的道路,就能找到自由。
”再后来······雅克布试成了哥哥未完成的蒸汽机,读着他们拥堵的信,围着一桌的乡人,他发现,他终于到了另一个故乡,说着他的“Na ana mana sezu”······
哎呀困死了还好带了两包零食。。。少年你啊是要等家人都死光了才能走啊实现梦想啊= =
4个小时,真的是受不了
将近4个小时看疲了,德国乡村生活夹杂着兄弟二人的互换人生。
难评
神乎其神的镜头调度,画龙点睛般的色彩运用描绘一个满怀梦想却被现实打磨光滑的人物的历程。似乎这故事非得用225分钟讲完,少一刻钟都不行。看完心中有一股化不开的气。★★★★☆
4个小时,跪了。两兄弟互换爱人,而且互换故乡。
垃圾电影,毒草,神雷
大师的田野风光镜头多用斜切,但进入其中的人物都是切头的,那不是大忌吗?不懂。
还行不太喜欢这个电影,有喜欢这种类型的可以试试看,应该会喜欢
2022/06/15 另一个故乡.Die.andere.Heimat.Chronik.einer.Sehnsucht.2013.BD.German.MiniSD-TLF.mkv
影片如乡村田园诗一般的风景和农民生活的质朴,这虽然是一部接近四小时的电影,但剧本的叙事结构并不是拖沓冗长,反而它设计得非常精细。
场面调度,配乐,独白、构图、角度、斯坦尼康运镜,每一处都是大师级的。
这种快4个小时片长的只要看完不觉得跟一堆屎一样,3星就是起评,可惜这片也就是起评
残酷土地上不灭的诗意。一部伟大的电影。
差不多4个小时,有点长……
与《冬眠》一样都是闷片,都是黑白的,都是细细密密刻画细微的感情——苦难,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等微妙情感,人的隐忍与对事物的眷恋。广袤田园上的无限风光是黑白掩盖不住的。近年这类文艺片多见,它们更像是个人打造的一件带着强烈偏爱的艺术品,无关世人欣赏与否,只是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
分十次看完
生活在小城市的我深有共鸣。总有一种彼岸的生活令我们向往不已,但故乡提供的是最坚实的依靠。落后的另一面,其实就是宁静安详。
《被哥哥偷走的一生》 快4小时黑白真是折磨我
豆瓣标记第4000部。绝美的摄影、深挚的故园情怀,对世界的兴奋期待与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都动人心魄。围绕雅各布一家及乡邻的人生经历,描绘德国历史人文图景。拔节抽穗、采摘酝酿、翻滚嘻玩、打铁耕作、天籁万物,醉心与困惑并存,欢乐与悲伤共生,想往和留恋同在。乡情消融在广袤原野猎猎长风的呼啸里,跳跃在辚辚水车古老的颤抖里,潜伏在青春迸发纵跃歌舞的鲜活里,沉淀于祖先辛勤劳作的热土的怀恋里。乡愁永续,身心浸润,荡漾无边,自然沉醉。这种情感如山高海深,柔美又健硕,高远又深沉,宽阔又细腻,热烈又内敛。想背叛却又忍不住依恋,心系故土又禁不住魂梦远方。乡愁的种子在故土深深地扎下根,张扬伸展为成熟,同时通过外迁远播另一个故乡,长成参天的繁茂葱茏。。调度流畅精彩,影像的黑白灰明度对比丰富鲜明,饱含意味的彩色突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