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会消失如果换成单线叙述只讲莎拉,应该能拍成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种9分以上的神片。
看很多人评论说觉得两条故事线关联不够强,也不能理解Julia一定要找到当年的真相并告诉莎拉的后人的原因。
但当过孕妇和妈妈之后,可以说我完全能够共情到。
Julia在调研当年体育馆事件的真相时就有铺垫,她逐渐对那些在事件中遇难的孩子产生了感情,已经不是隔岸观火的同情心了,影片中原话是感觉那些像是她刚怀上的那个孩子,而当知道老公继承的公寓就来自其中一家被驱赶的犹太人时,对那家犹太人的感情或许已经单方面衍生出了宿命的感觉,已经完全沉浸到了这个叫莎拉的陌生女孩的命运多舛中。
我感觉这种心理在孕期激素水平的影响之下是很容易产生的。
但这时结发多年的丈夫却是请求她堕胎,并对她的执着表示不理解。
夫妻也是自这个导火索开始渐行渐远。
感觉爱就是在这种细小琐碎的不理解与忽视中逐渐消磨的,以至于最后莎拉和威廉再一次见面,威廉对着母亲的遗物遗憾又痛心地说,自己知道母亲的笑、气味和味道,但从不曾理解她的恐惧,也不知道她的梦想,渴望理解母亲时,我突然觉得威廉好有魅力,而相比兰伯特,或许他才是Julia的良配。
2. 父母难为另外作为父母,共情到的还有Richard对儿子隐瞒莎拉真实死因还有犹太人身份的行为。
但儿子的不理解也让我挺难过的。
父母培养孩子的时候真的完全会按照自己童年时的遗憾去给孩子找补,很多时候自以为做得好,但是孩子长大之后,总会以一个你当初根本想不到的方式来抨击你的教育。
例如前天刚看到的新世相在说投资型教育,说父母给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时刻要求自己乖,要上进要争名次,但是我想说如果不是有足够的财力无论孩子以后活成什么样都有自信能够养得起,谁敢在社会压力这么大的现实下不要求孩子独立上进呢?
父母为了拉扯大一个孩子,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亲身体会过是真的想象不到,还要求事事做到完美,自己的一点性格缺陷都要怪在父母身上,真的饶了父母吧。
3. 母性难逆在集中营的时候士兵执行父母跟子女分开的命令被给到了很多时长,有宝宝之前我可能一看而过,但是现在可以真实的体会到那种母兽的本能。
以及最后Julia还是留下了那个孩子,即使年龄已经很大了,生育、抚养都是非常大的负担和压力。
最后看Julia的大女儿和父母视频发现这对夫妇已经分居了,而且父亲在法国有一个p友不慎走入视频。
那很有可能抚养小女儿的责任完全是Julia自己在承担,感觉母性真的强大到有点不公平呢。
在电影的开始,当代与二战时期的画面交替出现,我感到脑中一片混沌。
但是也激发了我了解这个故事始末的欲望。
警察的突然出现,打断了欢声笑语,在壁橱锁上的一刹那,我被小女孩的保护欲震撼,我一直在告诉自己,不可以不可以这么残忍。。。
但战争并没有那么仁慈,当小女孩回来打开门的瞬间,我所有的防线阵亡!
是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残害,无辜的活生的小小生命轻易的终止。
他们无力保护至亲至爱,虽然他们活了下来,但生的希望被心灵的拷问中消磨。。。
带给人们无尽的思念。。。
在战争血雨纷飞的时代,普通人的命运却被强权政治与暴力所欺,蒙昧与烟火相互揉捏并作用在自然人身上,无论如何剑拔弩张却抵不过地狱道的沟壑黏连。
二战时代。
法国巴黎东赛馆事件——一个悲伤且譬喻了残忍风格的政治往事。
莎拉一家因为是犹太人,在德国占领下的巴黎被要求交出居住在巴黎的犹太人。
十岁的莎拉和她的家人不可避免的在疯狂浩劫中罹难,在军队搜捕来临之际,莎拉将年幼的弟弟悄悄锁在家中的衣柜里保护起来,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收好了衣柜的钥匙,希望可以借此让弟弟度过一难。
弦弦掩抑声声思。
莎拉和父母被抓的时候意识到他们的离开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候,她为了救回可怜的弟弟,拿着精心呵护的钥匙逃出来回到旧居,可是迎接她的不仅是已经搬进的新住户,还有在衣柜中已经不幸遇难的弟弟。
从此,莎拉的人生被翻天覆地的改变,譬如一尾缺氧的鱼在伪世道中过起了自我蹂躏的生涯。
若干年后的女记者朱丽娅以深刻的探知和洞察力,努力将历史事实以精益求精的视角重现这个历史事实的精神巡礼,试图还原当年的真相和说不尽道不明的玖月奇迹。
朱丽娅因工作原因受命对这则故事进行挖掘,以求打开隔世心锁。
经过细腻的爬梳整理,她采访过众人,原来莎拉的小儿子威廉有着同母异父的兄姐,莎拉在生命的沉沦与无休止的堕落过后,选择了自杀,而不是威廉所认为的交通意外。
被掩盖的真相被慢慢还原,顷刻间这场骨肉悲剧与时代人性的悲剧的真相已露出尖尖角。
如果当年莎拉没有把弟弟锁在柜子中,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家四口全部被吞没生命。
莎拉的想法和意识是天真和欠周详的,她认为在那个战祸连连的残酷历史时期和现实条件下,手中的钥匙根本不可能为历史也是为自己挣命。
黑暗的时代没有将她最亲爱的弟弟予以天使般的保护,而是以吞噬的刻薄将历史的真凶显现,并以哭泣的意志显示出人性深处的柔软和反战的价值共鸣。
八千里路云和月,莎拉从难民集中处将激越昂扬的挽救曲唱起,让观众无法斥责她的酗酒抽烟的堕落,她的一生就在蜿蜒曲折的路径上将凄煞感染,悲夫嘘嗟唯凌太虚幻灭无常之缥缈霜华。
莎拉的钥匙,这是一把紧锁着仇恨偏见的钥匙,人间变成了地狱般的修罗场,伤害了原本自矜悲悯的意态和他们的人生愿景。
勇敢如莎拉,在奔赴巴黎的时刻被萦绕在耳畔的钟声渲染,此后留在她内心深处的斑斑血迹让原本无忧无悔的生涯沉寂,由于强大的威权力量的夺命剑的展现而泣血空灵,最终沦为一个悲情故事的殉道者。
她的执着于强烈的生命信仰中放大,一定换取来世的扬帆起航。
两星半。
poorly executed。
关于所涉及的那段巴黎反犹时期,电影做到了从色调和音乐渲染悲伤和不平气氛,然而不论是托马斯多愁善感的角色设定(到底是记者还是作家?
)还是具有强烈叙事性、缺乏信服力的情节发展都让人觉得是小说而非历史。
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电影情节的漏洞已经无法自圆了。
事情是不是有点太巧合了呢?
女记者想要调查没有被记入法国史的犹太集中营历史,然而婆家的老宅真巧就曾是一家犹太的屋子。
如果巴黎德占期间,女主的公公一家在莎拉全家被抓进集中营后短短几个月之内搬进了空出来的犹太人公寓,那公公一家从莎拉家人手中夺走了这套房子在那段历史背景下是最为可能的,然而电影里公公一家竟然并非显而易见的恶人形象。
托马斯戏路不宽,但以她在《苦月亮》中的表演作为较高水准来看,在这部电影里也已经把女主细腻的情感表现出来了。
然而这本该是莎拉的故事。
既然是标题为“莎拉的钥匙”的电影,即使是两条故事线并行也应当强化莎拉的主线而插入女记者作为副线,这部电影却让人觉得莎拉只是这个故事里的一个故事。
非常欣赏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相比较于直译成“她的名字叫做莎拉”,“沙拉的钥匙”不但突出了电影关注的重点,而且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和感悟。
钥匙,不仅是莎拉逃出难民营的动力,也是莎拉懊悔一生的根源所在。
年幼的莎拉和父亲、母亲在难民营涌动的人群里随波逐流,手里却坚定地握着那把钥匙。
她以为那把钥匙决定了弟弟的命运,所以不顾一切地从难民营里逃出来,费劲千辛万苦回到当初的家。
但是就在她打开橱门的那一刻,莎拉的心门从此以后再也无法打开了,以后的生活,悲伤和懊悔注定如影随形。
其实如果当初莎拉没有把弟弟锁进壁橱里面,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家四口人全部死在难民营里。
莎拉还是年轻的,她不知道在残酷的现实条件下,自己手中的钥匙根本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命运。
即使这一刻你把他从苦海中救出,下一刻他也许又跌进刀山火海。
在那种反人类的历史背景下,“莎拉的钥匙”就象征着平凡人对抗悲惨命运的殊死搏斗。
一个人纵使能够奋力挣出黑暗的魔爪,但等到黑暗褪去,甚至很多年以后,身体上以及心灵上的疮疤仍然会隐隐作痛不能逝去。
编剧以一把钥匙为引线,带出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是事半功倍的。
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二战时期我国或者外国种种惨绝人寰的事件和场面,却不易为之所动。
但是当我们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时代下一个平凡人的处境中,切身体会到那种拼命反抗却无能为力的境地,那个时代的残酷可怕才能真正令我们感同身受、冷静思考。
电影中关于那个时代下的人性、亲情,以及当代年轻人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不够严肃、深刻等方面也值得深入思考。
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刻地了解历史,清醒地认识以及沉着地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那个黑暗的时代也许还会卷土重来。
也许就是明天,你的手里就会握着“莎拉的钥匙”;也许就是明天,你就会被锁在黑暗的壁橱里忐忑、恐惧地等待。
父母和莎拉被抓走,在那个到处充满德国集中营的时代,弟弟躲在那个小隔间,锁上了柜子,而钥匙在莎拉的身上,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特别压抑特别难过,尤其现在身为母亲,不能想象弟弟最后的时光是怎样的难熬和绝望。
也许他还不懂得绝望,因为希望也从来没降临过。
莎拉不断的想要出去,去打开那个门,放弟弟出来,一次两次,三天五天,她出不去,可怜的弟弟……
这部片子总体构思还不错,前半段有悬念,情节相对紧凑。
后半段在悬念解开后,情节变得非常松弛,一些段落非常矫情,难以让人产生共鸣。
莎拉好像对其父母的下落丝毫不关心,难道仅仅以被送往奥斯维辛就一笔勾销?
莎拉从法国家庭出走理由似乎也不太充分,是痛恨法国这块土地?
影片到了后半段似乎就是一直在讲莎拉有多痛苦多痛苦,反复展示:你看战争阴影对人的创伤有多深,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
太乏味了。
影片的前半段做的很好,我们始终会随着主演的发掘,一点一点去关注人物的命运,但到了表达情感的后半段则有些散乱了。
虽然,尘封的过往,人物的命运不一定非要得以完美的拯救,但我期望这部电影仍然能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尾巴,告诉我们真相不仅于此。
变换过多种生活状态后,莎拉仍走不出那个阴影,此时生命于她,唯有痛苦,自杀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但在那个阴霾的历史背景下,更好的死未必不是另外一种好的选择,就像那位戒指里藏毒的老先生,他居然很超脱。
莎拉一直沉浸在弟弟的死去的忧伤中无法自拔,她认为都是因为她的错误弟弟才会死去,心里阴影越来越大,最后选择自杀,但并不是她的错,是战争给她带来苦痛,片尾小女孩的名字叫莎拉是为了纪念她,纪念着这段历史,也代表着新生
影片是老师播给我们看的,影评是我根据作业修改节选的。
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做了这篇影评的题目,题目可能有点“大”了,但是与影片讲述的总体还是相符合的吧。
这里的人类,我们可以理解为萨拉,也可以是人类这个整体。
当然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更多感受到的反而是有些乏味了。
我将主要从影片传递的价值观入手,从而表达我从这部影片中获得的对人性、对历史的思考和感受,影片采用两条线索的叙事方式,并且是来回切换,及时相互影响,而不是进行讲一个完整故事的框架叙事。
同时吸引观众跟随着朱丽娅的视角一起去揭晓事件的真相,尤其是影片前半段情节相对比较紧凑。
两个年代同时形成拍摄画面的对比,现代化城市生活和战乱时的悲惨场面给观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两条线相互影响,最后渐渐汇到一起。
对萨拉的塑造是本部影片的重要任务,战争对萨拉的影响是巨大的,我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她逃出去去救自己被锁在柜橱里的弟弟,她的沉着冷静,对守卫的士兵郑重其事地问好,介绍自己,一直逃出去,经历那么多苦难和险阻,等待她的却只有弟弟死亡的现实。
那种无力和绝望让人动容。
萨拉的钥匙本是她拯救弟弟的希望,可后来却永远难以打开她的心结,心中的阴影一直如同梦魇一般缠绕着她,不停地逃避或是堕落,直至死亡。
萨拉的遭遇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我本人对于电影这方面的情节安排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后半段有一些太注重于强调她的痛苦,我本人的共情能力一直不强,节奏不快之后就使我对于剧情的跟随效果没有前段强。
不管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百姓,都是基于时代洪流下的,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时刻一起存在着的。
个人的命运就是被时代裹挟着,影响着,他们是一同前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的进程,并且对后来的人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现今的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二战直到现在都影响着我们的国际社会,比如朝鲜半岛问题,巴以冲突等等。
战争对于整个人类历程来说也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如在美苏冷战中的科技竞赛大大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而更多的像萨拉一样经历了战争的普通民众,战争给他们带来是与至亲的别离,与自己过往平静生活的别离,也是自己整个人的别离。
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如阴云般一直笼罩在萨拉头顶,这种悲伤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冲刷,历史对人类的伤痕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展现,又何不是代表着千千万万深受其害的人呢?
我一点都不愿看到萨拉一蹶不振,我希望她能好起来,勇敢起来,面向新的生活。
可战争中的幸存者还是走向了不幸。
我想影片想给我们展现的也有这方面的考量,那就是借萨拉一个人的经历,再让我们跟随朱丽娅的视角一起去感受战争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朱丽娅在找寻真相的过程中了解认识更多史实,她有她更多的思考和感受,我们也是这样,我们既会受其影响,影片的适当留白也会给我们独立思考的空间。
我一向不认为世界上不应该发生任何战争,在我看来,如果要采取必要的手段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并不是为某些国家的侵略行为辩护,就如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一样,各方都有其看法,我们主张世界和平,因为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可是在有些时刻,和平需要战争来实现。
讲一点从其他方面的思考,萨拉的悲哀是时代造成的,但是她久久因为弟弟的事情不能释怀,我自己也有弟弟,可以从一方面理解她,但是在新世纪的更多教育下,当代青年人更加强调自我价值,我们很难因为这种不应该她承担的错误来选择承受这些苦痛。
我想这是历史的进步,我想这不是冷血或是亲情的淡薄。
因为在一开始我是不太能完全理解的,我觉得这有强行煽情的嫌疑,但是在我再去了解后又不得不表示完全可以理解萨拉的行为。
从影片塑造来看,萨拉最后的带有悲剧色彩的死亡,的确给了观众更大的冲击。
虽然有乏味有疑惑,但还是带给我很多感动和思考。
"《莎拉的钥匙》以二战期间真实的“冬赛馆事件”为背景展开,在1942年的7月份,巴黎警察受纳粹之命,拘捕了上万犹太人,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他们先被集中在冬季自行车竞赛体育馆,之后分批送往集中营,死于毒气室。
故事的主人公莎拉就是被惨遭逮捕的儿童之一。
六十年后,嫁到法国的美国女记者茱莉亚,受命撰写一篇有关“冬赛馆事件”的文章,却不料因此挖掘出一桩丈夫家隐瞒了数十年的秘密。
莎拉并不在“冬赛馆事件”遇害者的名单里,但如果真相的揭示,可能会造成更多痛苦,人类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留下的疮疤。
"这是法国人的耻辱史,屠杀犹太人的帮凶,历史真相不应该被埋没和尘封,还原历史真相不分国界和人种,没一点一滴都维系着人类文明的血与泪,情与仇,进步必须建立在面对真相的前提下,这就是我想做的,我想让你们明白的.
泪如泉涌,一部不忍心看第二次的冷门电影。
+ 克里斯丁加分
对比犹太人在国际上宣传自己受到的创伤,亿万中国人死于日本侵略,谁的伤痛更惊心怵目? ----没骨头的中国文艺界,只知道挖掘自己灵魂的黑暗,不知道展现中国军民反击侵略、无私无畏的中国心!
后面拖沓的让我对前半段的余震都没了。
二战+法国=我果然不喜欢这种电影
虚焦的感觉
还不错,我不知道这女记者有啥好紧张的
三星半
历史的伤口
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人的眼泪再也无法从心灵上抹去。而这部,拖沓的钥匙,几分钟能讲完的故事,却要夹杂莫名的女主角。字幕结束前都没明白她在找什么。好故事,烂编剧。
故事很好,演员很好
很多人说如果,可现实没有如果
平心而论3星,但看过爱你长久之后看到c还接这种剧本就太惋惜!!整个故事非常失败,想从犹太的不幸和救串联女主的自我觉醒,但每一条线都不饱满,不合理,不令人信服。c人到中年完全有种极其迷人的英法混合气质,尤其是爱你长久中的表现真的是法式迷人和英式忧郁被她塑造的比原角色更丰满立体。但在这里她却矫揉造作配合剧本呈现一种幼态和天真,让人十分不适。剧情大可不必做这种突兀又不和逻辑的转折,扼杀了演员贬低了观众。不是非得大起大落才见冲突,承起转合用了过猛就适得其反
现代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空虚寂寞~是要多么无可依靠的心灵才需要对50年前的纳粹罪行的救赎才能获得些许的欣慰~莎拉一生愧疚~殊不知她不能改变什么~她弟弟的幸运在于有尊严的死在家里~莎拉却因此懊悔终身~这是一个多么病态的得失~
真是搞不懂她想表达什么。。。
悲惨·
各种意义上的好电影。一路泪目了4次:放走莎拉舔舐伤手的警察、急切开门乃至疯狂的莎拉、说妻子内心阴影不断扩大的丈夫、听到孩子和母亲同名而哭泣的儿子。太久太久没有能让我这么静下心来观看的电影了。
还不错哦!!犹太人的小故事
就那样吧。
我真的看過么 完全沒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