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omon扎破自己的手抓住Kolya的脖子将血涂在他的脸上,让他不至于看起来面无血色。
他上次这样抓着别人还是逼人还钱。
一个造假者说他有多么崇高多少有些矫情,Salomon听见枪声也会害怕,为了生存用画画取悦党卫队,最后还成了伪币制造厂的灵魂人物。
也许没有Burger坚定的反法西斯信念,Salomon就会成为纯粹的纳粹工具。
因为他似乎没有要保护全人类这么高的理想,他只想让在他身边的,他的同胞尽量多活一天。
Salomon这样的人精于计算,他知道他对于纳粹的价值,也知道如何使这种价值最大化,他尽力帮助别人,但同样也尽力自保。
这和Burger的只想玉碎,不想瓦全不同。
纳粹失败了,也许是因为他们拖住了造币的时间,但这并不是在他们计算之中,只是刚刚好碰巧了。
Salomon一直在造了假币,只是因为Burger的破坏,和他自己坚决不出卖同胞,才使得时间一拖再拖。
如果没有Burger,那Salomon还是不是英雄。
最后Salomon用近乎宣泄的扔钱行为来表示对自己为纳粹造假币的不满。
但如果重来一次,他一样不会成为Burger那样的人。
甚至如果身边没有Burger,他会不会真的变成纳粹的帮凶,而一切只是为了更多的保住身边的人。
那他到底是英雄还是罪人。
脑子有点蒙~对于战争题材的电影我向来是来者不拒,特别是描写二战时期的。
倒不是因为这场战争是距今离人类最近的,确实它也只是刚刚过去了60年而已。
而是这场战争的破坏力和影响力让我格外恸心~600万和150万是个什么概念?
任何一个稍微对二战历史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了吧——600万是在二战中被杀戮的欧洲犹太人的人数;150万是其中的犹太儿童的人数;这样的数据让你震撼了吗~参与二战的几个大国都曾拍摄出反映二战时期的犹太人集中营题材的电影,比如美国的《辛德勒的名单》,意大利的《美丽人生》,英国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法德的《钢琴师》,还有就是这一部德奥的《伪钞制造者》。
很难讲哪个电影更强些,在那场臭名昭著的战争面前,有良知的人们面对的情感纠结都是一样的。
今天我不跟你分析为什么犹太民族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
我也不跟你讨论为什么纳粹偏偏会选择犹太人进行种族清洗?
就象本片的奥地利导演斯戴芬·卢佐维茨基说过的那样:“我的电影不是一堂历史课......”那么,我的文章也不是一篇历史论文。
战争的起因往往不值一提,可过程却触目惊心,它通过不断地摧残人类的道德底线和精神根基来抵毁一切!
人类靠什么支撑到今天的,除了面包和水,还有来自我们内心的信仰,那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可是,战争却轻而易举的将这些破坏了,还不让你反抗,这就太不要脸了!
没人要你负责!
没人要我们负责!
可我就是想看看当年的纳粹们如今看这些个电影时的表情,那应该都是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了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Dilemma.活着,被用作纳粹的工具;去死,便是万事空。
没有人能够完全站在Dilemma任何一边。
Sally的合作精神,换来了他们的camp in camp,换来的救命的药,换来了Carnival时短暂的欢乐。
Burger的抗争,消极的抵抗,但也把刀架在了其他人的脖子上。
最后当木墙被起义的犹太人撞开,当其他集中营的囚犯拿枪指着这群特殊待遇的囚犯时,如果不是手臂上奥斯威辛的编号刺青,墙里的人在墙外的人眼里,和德国人算是一丘之貉。
但是为了活着,底线是可以变得flexible的,至少我同意。
有人说:we sometimes heard this beautiful music as well。
又想起来:我觉得电影没有开头和结尾的那段会更自然。
在Monte Carlo那段无非想给观众一个交代,Sally出去以后活得还算正常,虽然不时被集中营的回忆困扰。
但是美女加赌场削弱了很多故事本身的沉重感。
还有就是Burger是个懦夫。
又想当英雄,又不敢承担责任。
口口声声说live up to principle,却拉着无关的四个人要陪他一起死。
如果他真的那么视死如归,就应该自己跳出来说是因为他不合作。
拖延也拖了,英雄也当了,别人也不用陪葬。
很可惜他没有,而是怒目相对不知道从哪里变出来美金的Sally。
平平静静的日子太久,会麻木会安于现状会毫无进展;<伪钞制造者>非常恰当地在胸口给了我一拳,我当场震惊、为之颤抖。
生命的意义如此重大,我蹉跎呻吟岂不枉费造物主的旨意!
电影讲述的还是一群二战集中营苟活于乱世的犹太人的故事,在那个任人宰割、毫无安全感的杀人魔窟中,人比牲畜低贱,一个生命的消失就在一两秒之间,生命在这里没有意义,只相当于一颗子弹。
这是一座坟墓,一座充满恐惧与战栗的人间地狱。
这注定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
然而,导演并不仅仅表达犹太人与德国纳粹之间的生死博奕,显然,导演还有更深刻的暗喻,那就是在信奉“适者生存”的索洛维奇与理想主义的布尔科尔两难选择之间,谁更具有现实力量?
谁更有无上的道德?
屈从现实求生存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道德?
理想如果没有了可能还具有道德性吗?
这一系列的问号在最后有了结果:天赋人权!
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在灾难面前,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
事实上,在个体生命面对集体残暴时,大义凛然的鼓动是简单而可笑的;个体生命如何与国家机器抗衡?
就算制造假钞是助纣为虐,造成更多人的牺牲,那谁对他们的生命买单,谁对他们的生命负责?
事实上在这个暴力制度下的统治下,每个犹太人都是无辜者。
何况,所谓为原则而起义树立起来的标志,究竟是座大义的风碑还只是一场虚幻的梦?!
事实上,索洛维奇也有他的“原则”,他尽其所能保护他身边的每一位同伴,就算面对死亡,他也永远不出卖同伴;为了挽救患肺结核的同伴,他竟然大胆跟纳粹讲条件索药;在最后一搏,他更是以罕有的胆识和智慧逼得纳粹尿了裤子,挽救了一群人的命。
比起缥缈的大义,比起激进的抵制,索洛维奇的“适者生存”更有力量,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道德价值。
正如索洛维奇说的“我还活着,这不可耻”,“活一天赚一天”,“就算明天进毒气室也比马上死在枪口下好”,很多时候,我们活着就够了,因为上帝安排的最大。
这个故事至少说明了一点:在最动荡的年月里,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在以一种超越所有意识形态的方式来反对战争,而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殊胜之处。
因为这部电影提醒了我们——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货币战争,无论在怎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们都不要背离自己的人性、永远不要背离自己的人性、永远永远不要背离自己的人性。
--http://www.leeforce.com
人类发展史上,诸如种族灭绝这样的事情大致都源自少数人内心深深的仇恨和憎恶。
这些仇恨的来源最简单,源于无尽的私欲。
在某个人私欲未成形之前,可能只是生活中的某种无所谓的章节。
而当他拥有权利和时运时,一个人的命令会导致一个民族的消亡。
纳粹德国曾经占领大部分欧洲,曾经毫无顾忌的灭绝一个种族。
当邪恶帝国覆灭后,余下的德国人又如何正视自己的历史和这些罪恶呢?
当地球上恐龙主宰世界的时候,冰河期来临前的逃亡和努力是不是没有任何意义?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都会象一个人一样凭借本能去寻找出路。
这就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正视自己。
诸如德国,经历的时代变迁造成的民族伤痛和尴尬让人难以正视。
从天堂进入地狱的心理落差,曾经至尊无上与被全世界唾弃形成的巨大反差,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具备优势的事实——他们更有机会认真审视自己,直面一切。
反之,某个被人类文明宣扬的文化国度史上接二连三的投降过,到现在却还一直鼓捣所谓的自由。
德国电影近年来围绕民族之痛制作的影片堪称理性主义的经典。
这些影片将自己民族曾经的罪恶如此认真坦率的展示给世人,仅仅这种勇气就需要赞美肯定。
能够认真直面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的振兴,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总比抱着老祖宗的余韵止步不前,抑或厚颜到维护全世界要好。
所以说,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是全人类通用的真理,是人一生必须去面对的事实。
只是你面对某些错误时是什么态度?
《伪钞制造者》一如既往,通过独立个体的战争遭遇形成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影片通过纳粹集中营中所谓的专业人士制造伪钞参与二战时期德国经济战争的事实还原了战争的荒谬和无情,以及个体在绝境时刻的种种人性表现。
其中以罪犯主人公萨利、纳粹军官赫尔佐格和红色犯人阿道夫为典型代表。
这三人的种种行为颇为值得深思。
纳粹军官赫尔佐格是典型的投机者和物欲追求者。
对于赫尔佐格来说,适时的投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需求。
这个人对于权利有着游戏般的认识,作为纳粹军官的身份,是为了获取荣华富贵。
本质上讲,他获取权利是为了贪图物质。
很简单,纯种日耳曼血统和精于算计就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有用的纳粹军人。
即使是违背伦理道德,即使成为刽子手,他自我认定的核心是投机的成功。
随着纳粹逐步消亡,他对萨利的态度也在变化。
在这个稍嫌滑稽的人物内心,其实他将自己归属为与萨利同类。
而事实上,有些无知的他只是这个国家的战争牺牲品。
在太平盛世,他可能是残酷的商业精英,可能利欲熏心的投机者,为了金钱和物质而活着。
萨利的搭档阿道夫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即使在绝境中同样会为信守信念而坚持,并为此不惜付出死亡的代价。
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而这种反抗精神是必须被正面肯定的。
相对于精明的生存者萨利来说,阿道夫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代表,尤其是在死亡集中营的高度恐怖中度日。
假设,阿道夫这样的人不曾存在、不能存活,对于生存在惨绝人寰环境中的人必然会失去一种支撑。
可是对于阿道夫来说,盲目的坚守原则导致同伴们直接面对死亡的行为却又值得反思。
这种出于政治形成同伴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讲,盲目自大是他的真秉性。
人只有在这种自大中,才不会顾忌他人的性命。
为政治孤注一掷,貌似伟大,其实有待商榷。
影片围绕着萨利作文章。
他是战前的罪犯,与政治毫无关联,而且相互抵触对抗。
但他的确是一个鲜明的个体,一个被卷进人类战争的单纯人类。
他具备强烈的求生欲和人性智慧的本能。
他务实,相信走一步算一步,相信稳定可能生存的关键点,相信最终存活是集中营生活的第一准则。
这些想法,放在正常社会中,就是他赖以生计的生存法则,放之四海皆准。
萨利通过洞察力可以分辨体系中的种种漏洞,面对危险真的可以缩头乌龟,面对政见不同的质问可以不理不问,面对强势人群的讨好同样如此。
他聪明的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聪明的知道自己的目的所在。
在罪犯生涯中,他是牟取者,而在高度生存危机中,他是拯救者。
通过这种反差可以看到,他的同情心与生存法则同在。
如同商人辛德勒,他通过种种手段和计谋获取大家的平安。
令人伤感的是,这种力量却是在被纳粹军官羞辱后的自尊受创和目睹自己的保护对象被消灭后的内心恐惧而最终爆发的。
他与赫尔佐格的关系一直有些猫捉老鼠的味道,同类中人,相互利用而已。
他与阿道夫的矛盾是原则上的冲突,意识形态严重对立。
而萨利本人,属于人类中的生存精英,具备来自蛮荒的强者印象。
影片通过这个人物在集中营中的行为鲜明对比了政治的荒谬、战争的无稽以及民族的刺痛。
任凭你具备鲜明的政治倾向,最终的拯救者竟然是太平盛世时的一名罪犯,原来是大众的唾弃者。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这个伟大的拯救者最终面对赫尔佐格的讨饶竟然放下了武器。
于是,战后用大量乱真的假钞刻意输钱的萨利最终面向大海无语。
也许那一刻,他感受了什么。
《伪钞制造者》的价值依然在于高度的反战和最自我的民族反思,导演斯黛芬卢佐维茨格所展示的影片世界深得人类生存体系的终极体现,这部电影可能为所有纯粹个体重现了被剥离政治后的人性全部。
罪犯萨利独坐海滩的时刻,他内心一定一片空荡,因为他自身也只是侥幸存活而已,因为他依旧是一个没有被承认的人。
其实最让人绝望的是,他已经从他的经历中获取了他凭借一己之力却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和悲凉,他的生存准则被彻底颠覆。
面对缺乏信仰的自己,他如同孤魂。
与其说他对世界绝望,不若说他对自己的民族绝望。
而这一切,完全是错误政治和荒谬战争所导致的。
之前看《夺取》的时候知道印假钞要用五年龄的黄瑞香,要把真钞上面的人物像用极细的针完全一针一针点出来,包括眼睛里的每一根线。
印刷的时候还要加入部分真钞,要控制色彩浓淡,要表现出真钞那种沙沙的手感……伯纳德行动虽然同样是讲制造假钞,却全然不同《夺取》。
一个讲小人物如何对抗黑社会,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有友谊,有爱;另一个呢,讲通缉要犯如何在高压下苟活甚至有点左躲右闪,有爱,有情义。
萨利,犹太人,高颧骨,小身材,眼睛甚是阴翳。
可惜看的是中文配音,配音的音色实在和萨利的形象不太搭,我每每看着萨利开口说话,耳边的声音实在是太过于open了。
那个德国将军叫什么名字来着?
还算是一个有仁义的人。
让人恨不起来,萨利也恨不起来,最后还是放他走了。
(不想写了。
刚看完的时候还蛮多话想说的,一周多过去了,想说的话都在日复一日的上下班,一口一口芒果中流散殆尽。
可是我还是没有点题啊,《种族,还是个人?
》那么我使劲想一想,跳出这个括号去)民族感还是个人?
不管是民族还是个人,先活下去比较重要。
活着,总还有机会。
原来看过二战时期犹太人的影片,大多是美国人拍的,尤其是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
《伪币制造者》却是德国人做的,一位伪币制造者,在集中营里,因为自己的特殊本领得以活下来,起初还很骄傲。
后来目睹德国人的种种暴行,慢慢变化,最终在消极抵抗中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伙伴,尽量让大家都能活下来。
这位老兄在战后活下来,继续以伪钞制造过着奢侈的生活。
也许,二战的集中营是他灵魂升华的地方,和平时期,他倒好像是进了精神的地狱。
应该承认,不管是美国人,还是德国人,他们对于二战的反思都比中国人要深刻地多,也细节地多,更多地深入到人性的层面。
这值得中国人学习。
其实还有另外一部电影,翻译为《惊悚黑书》,也是关于二战时期犹太人想方设法生活下来的故事,也很值得一看。
20世纪30年代,二次大战如火如荼。
而萨利(Karl Markovics卡尔•马克维斯 饰)凭借一手高超的伪造技巧春风得意,佳肴美女信手拈来,好不自在。
但是他的好日子并为持续多久,很快他便因为遭罪被逮捕,随后投入毛特豪森集中营。
时德国纳粹图谋制造大量假币,以扰乱同盟国的经济。
萨利的才能得到发掘,他成了这个秘密伪钞制造小组的头目,但良心却促使他选择了另一条路……本片根据阿道夫•博格(Adolf Burger)原著《魔鬼工厂》(The Devils Workshop),书中所述为作者亲身经历,影片荣获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2007年德国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Devid Striesow)。
大师 我们无家可归 拉住我们手吧 让太阳热度烤化我们的浮华和我们的虚假大师 我们跟你回家 回到阿尔的麦垛边 谈谈诗歌和久已遗忘的理想---前几日看到的这则消息,说他在参加完上海国际电影节展览回家的途中发生车祸,不幸罹难。
消息发布是在愚人节,我第一个反应是这条消息是一个恶作剧,可是潜意识里却有一种不详的预感笼罩着我。
后来在网上搜寻相关信息,终于确证了这条信息是真实的。
我的生活与这人没有任何交叉点,仅有的一点点关系,便只是多年来习惯去他的部落格看他写的影评。
他说自己是独立影评认,这话是比较中肯的。
比起那些拿起笔或者敲起键盘便知道大声指责和唾骂的影评人来说,他的文字是一贯的克制,清醒,以及评论人中少有的人文关怀。
我喜爱他那些站在女性视角上分析电影的文章,为这个制度森严的现实社会中那些处于弱势的女性发出微弱的呐喊。
是这些带着湿润的呼吸气息的文字打动了我,一个男人,能走下男权的高阶,拾起女性的镜筒已属不易,更何况他在文字里依然将自己男性的身份抽离,甚至对其略有鞭笞。
文字是低调的,但却是暖的。
人是低调的,但却是柔的。
他的身上凝聚着艺术家的才华和思想家的深邃,他有着一双洞悉世事的忧郁的眼睛,带着一丝对严峻现实的失望却又孜孜不倦不肯放弃的执着。
他是一个有着温暖胸膛的男人,包容一切。
这首曲子是他部落格上最后使用过的一首《Dying》,反复地听,反复地感受虚无撞击生命的声音。
Dying,没有想到的是这仿佛成了一句谶语。
莫非大限降至,人便通了灵。
汽车相撞,“嘭”地一声,一个生命便缥缈而去。
我们惊异得放大的瞳仁里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绝望的漆黑和死寂的叫喊。
这段日子仍旧习惯性地去他的部落格看看,我总在想,会不会哪日忽然有了更新,告诉我们:我尚存活于这个世界上,正在努力地康复。
我知道这只是我对这样一个尊贵生命的不舍。
部落格仍然是那个老样子,不久前的影评以及以前的影评像藤蔓上的一颗颗葡萄,依旧闪耀着质朴和熟悉的光泽。
这里一片宁静,宁静得安详,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似乎仍会期盼着明日打开时会看到如常的更新。
只是网友陆续留下的只言片语轻柔地将我拉入了现实的噩耗中。
话语不多,我想,他们也许跟我一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一路走好,kavkalu。
@2024-05-31 17:36:46
感觉一般般。
没等来高潮就结束了,一看果然是真事改编。德国军官演得很烂,肥嘟嘟的笑脸一点狡诈的感觉都没有,居然还在德国拿了个最佳男配的奖?
不一样的视角看二战
没有太大触动
蛮感动的
为虎作伥终究是要吃苦头的,不过这话还不该轮到不是正义的我说的
天晓得我为什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终于他自杀的时候我还是动容了,不过其实在他看到他妻儿的照片时候就知道这是最后结局了。好丰厚的题材哦,包容那么多。牺牲与被牺牲、自保与保人,不是黑色,而是漫边的灰色。
三星半。除了男猪脚,其他人的性格塑造都太片面了。
震撼人心
更加想去auschwitz看看
真造孽呵。改天在重新看下。
钞票背后的二战
略显拖沓
为什么最近的二战电影都拍的这么让人无耐。
看完感觉如同纪录片般寡淡,冷静而克制。堪称抗失眠良药,果然是学院派最爱的风格
前面很好
我会像那个共产党一样…
一条主线,主题明确。处处闪烁着智慧啊,技能啊,韧忍什么的。选择智斗还是武斗,本片一见分晓。最后,看来无论在哪,有一技之长总是谋生手段。故事性也许不够复杂,但政治分主力。
罪恶下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