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夫长》,是一个关于放逐和自我放逐的故事。
士兵在外征战,死伤无数,玩政治的人眼看着大势已去,就放弃了多年辛苦得来的疆土。
只救自保的国王,还想在最后杀掉威胁到自己利害的百夫长,为得是怕自己的帝国土崩瓦解。
这是罗马的故事。
和罗马相对的另一方呢?
放逐了自己国家的一个女子,并在她的脸上刻下刀痕,以为她是女巫。
女巫在放逐的过程中,安于了自已的命运,但在和百夫长的交谈里,表达了对放逐自己的人愤慨。
百夫长在面对自己的命运的关口,选择了自我放逐。
回到了森林里的小屋,和女巫生活在了一起。
除此之外,还能在影片里看到什么?
当作明信片看,是个不错的选择。
高原大漠、雪域河流、远山森林,这些极具地域色彩的疆土,为那些在其中征伐的士兵,交代了生存的背景。
隔一阵子看一部《百夫长》这样的电影,还是挺过瘾,简单、直接、粗暴。
频繁食之,自然会腻,造成的后果是,剧情在走,而感觉靓女异域风情不再、砍杀如小儿科般弱智、英雄像搞笑人物一般。
就像高频率地看励志电影,励志效果会消退到无,觉得电影乏味还好,一不小心陷入人生虚无的飘渺世界观,才是需要提防的事儿。
合理食之,会觉得人生无限好,他日若展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打了鸡血似的,亢奋几天。
当然,这得是好的励志片,韵味长,才会起到迷魂汤(好听点的说法是心灵鸡汤)的效果。
《百夫长》的剧情简单倒也不失合理,剪辑凌厉,配乐激昂,不那么苛求的话,挺好,娱乐性十足,有热血有砍杀有奇情,足矣。
冷色调,冷兵器,青铁般的视觉,加上人性里那点龌龊的东西比如背叛,大人物的无情,冷嗖嗖的感觉直入胸口。
冷是为反衬,血不曾冷,命运悲壮,荣誉壮烈,主调是斗志昂扬的,就是要激起你的热血。
等看完静下来,客观地讲,很难说它有什么性格。
cult风味么,这点血浆、如此直白的剧情要叫cult的话,会辱没邪典的定义。
主攻视觉系么,这点风格《300勇士》玩过,要有视觉风格,得走《罪恶之城》那般的极端路线,还得来点新玩意。
没什么好,因为那些好的地方是一部合格商业片必备的素质;也没什么不好,图的就是简单明快,可以说它粗暴了点,但整体并不粗糙。
在开局故事线没露出来之前,人物繁杂,主角的口述和逃跑场景制造了点悬疑。
不到一会,刷刷地死掉大部分,故事的骨架露出来了,完全不是史诗格局的古装片。
这点不错,干脆利落,快速进入主题。
这是一部追捕电影,几个罗马战士被追踪的旅程。
翻山越岭,过雪地穿森林,跳悬崖险逃生,没有多少喘息的地方。
他们奔跑的场景,像《谍影重重》中的伯恩附身,不同的是,伯恩在现代,坐火车乘飞机,绕遍全球,一路有高科技相随。
几位罗马战士,被苦苦跟随,是因对手有先天直觉和天赋嗅觉助阵,几位哥们休想逃离她的跟踪。
为了缓冲一下,加了个女性角色,丛林里出现一位年轻貌美女子,多么唐突,但如果已看到这里,也就不大在意了,有爱情调剂,可以舒缓一下紧张而单调的追杀。
这种英雄美女的模式在古装片已成惯例,古装必有英雄,英雄必有美女,经验造成行规一般的套路,所以,无论对于影片还是观众,都不介意这种设置,即使有点突兀。
故事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但一直是一桩悬案,所以真相如何难以考证。
当然,这样的电影对史实忠实与否大可不究。
历史上,罗马帝国常胜之师第九军团,进入英国,神秘覆灭。
片中将情节设为被上头抹掉的第九军团,这符合现代流行的阴谋论。
这点情节,为影片带来些额外的讯息,几位战士的“炮灰之旅”,令人唏嘘,添了几分悲壮意味。
当然,出于剧情的需要,有这个,才有后面的浪漫结局。
男主回到异族女子身旁,这样的画面熟悉么?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影片《最后的武士》,结尾亦如此,汤姆•克鲁斯在片中反戈帮助日本武士,为什么帮助他们呢,有句动人的台词:“因为他们破坏了,我已经爱上的东西。
”故而,最后回到了爱上的地方。
《百夫长》没有《最后的武士》那般复杂,男主遭遇故国抛弃,迫不得已的成分多一些,虽然成全了浪漫爱情。
至于把影片视为一个庞大帝国步入衰亡的微缩画面,也没什么不可,这算不上过度阐释。
但这和那段诡异的历史一样,都不那么重要,影片的娱乐功能大于其他一切话中音或弦外意。
大量的航拍和快镜保持着快节奏,视觉冲击为先;若追求艺术意义,日本影片《剑岳》是典型例证,涉及大量雪山镜头却不求助于CG和航拍,节奏缓慢,刻意让观众定睛凝视。
二者不在一条道上,追求方向不同,没有可比性。
若对《百夫长》不满,无非是欠缺风格(它自身拥有的风格已不新鲜),过于简单,太大路货了。
仅论娱乐效果,《百夫长》做得还不错,值得一看。
很好看的电影嘛,为什么大家的评价都不好,我本来也不想看的,但是看到电影海报中美丽的雪景就看了。
一望无际的雪景,真是太漂亮了。
风景真的是很美很美,一看就觉得是在美洲那种人烟罕至的地方拍的,跟我去九寨沟,玉龙雪山,新疆的感觉很像,就是很自然的环境。
很喜欢这种环境。
女主角也很酷,只是有点血腥。
公元117 年,罗马帝国疆域跨越埃及和西班牙,最东延伸至黑海。
但是,在不列颠北部,罗马帝国的扩张却面临着当地野蛮人,即皮克特人无情的游击战式的阻击。
百夫长昆图斯·迪亚斯(迈克尔·法斯宾德),作为罗马边境曾经在皮克特人袭击中幸存的他,奉命随同罗马军团中的常胜军团——第九军团,前去剿灭皮克特战士。
但是,当军团进入了陌生的苏格兰高地,遭到了皮克特人的伏击,军团统帅维流士将军(多米尼克·威斯特)被俘。
昆图斯经过殊死搏斗,带领7名幸存者希望救出维流士将军,但却失败,而后他们不得不一边面对恶劣的地形和环境一边躲避皮克特人无情的追捕。
殊死的搏斗后最终,只有3人幸存返回罗马帝国的控制地,可是当他们却被认为是总督重返罗马的政治绊脚石,要杀他灭口。
无奈之下他只有再次逃亡,逃到皮克特人的地盘上。
本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一桩悬案,公元117年,罗马帝国常胜之师第九军团在入侵英伦之后,神秘覆灭,众说纷纭,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历史真实性难免受到审视。
马歇尔则选取了其中较为主流的说法,即第九军团被当地原著皮克特人围剿,全军覆没。
本片除了题材以外情节上并无新鲜感,实际上只是一部追逐电影,里面的杀戮镜头显得血腥、野蛮。
看多了西方的古代战争类电影会对本片见怪不怪。
理论上,本片也是解闷儿用的,可惜有点拖沓,对于历史的探讨还没有骑马的镜头多。
关于百人队长百人队长(百夫长,英文Centurion)在罗马军队编制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军衔。
百人队这个编制的历史一直可以回到瑟维尔斯时期(前6世纪)的伊特鲁斯坎人(Etruscans),罗马人(Romans)的军队。
最初的百人队长由该队的士兵中推选出来。
后来的百人队长由罗马护民官任命,然后通过军团指挥官的认可。
在早期帝政时期百人队长是由罗马省份的执政官任命的。
但这种任命是基于军团指挥官和护民官的推荐下产生的。
如果候选人在高处有影响力的朋友,甚至罗马皇帝也可以干预百人队长的任命。
百人队长经常让人想起是由于有战功从普通士兵中提升到这个位置上的。
但这只是挑选百人队长的一种方法。
罗马禁卫军士兵在服役满规定的16年后也可以被任命为普通军团的百人队长。
甚至于象equites这样的平民骑兵也可以直接申请百人队长一职。
要成为百夫长不仅仅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士兵,还要是有很多知识的人。
因为百夫长不仅要读写命令,有时还要负责一些政治和外交上的职责。
百人队长中最高级别是primus pilus,“第一矛”,也就是第一大队(就是罗马全战里面的first legionary cohort)中第一百人队(双编制的百人队)的队长。
这个军衔一般对于每个“第一矛”百人队长来说只保留一年。
一年过后,该百人队长将退休或者被任命为军营长官,主要负责装备和运输。
这类“第一矛”百人队长一直可以升官进级,比如作为舰队指挥官,罗马禁卫军指挥官,甚至成为省长(只有辅助兵种守卫的省份)。
在早期帝政时期一个军团一般有59名百人队长(9个大队,每个大队有6个百人队)。
第一大队中5个双编制的百人队各有一个。
剩下的54个分配给54个标准编制的百人队。
每个百人队长有一些非委任的参谋官来协助他的日常工作:信号兵(signifer),同时也充当财务,副队长(optio),百人队长光荣后的替补同时也充当“训练官”。
私人护卫(tessarius),队长的保镖。
百夫长在军团里很容易就看出来,他的盔甲是银色的,小腿有两块护胫甲,而且头盔上由羽毛头饰。
百夫长的着装具的方法也很特别,剑在左,匕首在右,也要持盾牌。
百夫长的职责是训练士兵,而保持训练的办法就是用一根的专门藤条鞭打士兵,这种措施在当时很流行。
自从参演《错的男人们》(x-men)以后,法鲨跃升一点五线。
他那混合着调皮、率性的独特气质和孩子气的英俊外形,以及两腿之间的硕大器具让全世界观众着迷,但他最坚实的影迷基础是在之前的文艺片中奠定的,那时候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的内敛和敏感。
现在大银幕上的法鲨已经经过商业化包装了。
《百夫长》可以看做是法鲨文艺转商业的尝试之作,所以虽然是坚强果断的百夫长,也不经意间流露出柔弱温和的一面。
在片中,他英俊的外形和坏坏的笑容再度成为支撑影片的看点,不过不是最大,而是第二大,第一大是紧锣密鼓的追逐戏。
本片的导演拍B级恐怖片出身,平生最大嗜好便是暴力血腥是,而本片的反派——苏格兰皮克特人,就是暴力血腥的代言人。
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即使是下着鹅毛大雪的冬天身上也穿很少的衣服,一来穿多了碍手碍脚,杀起人来不痛快,二来打打杀杀运动量大,不穿身上都热乎。
但片中的演员们还是穿的比较多的,因为大家都是现代社会斯文人,不像皮克特人那么抗冻,不过在杀人方面还是不马虎,追杀小分队嗜血如狂,为了捕杀法鲨为首的残兵剩勇,披星戴月、不眠不休。
小分队的队长由《颗粒安慰》(Quantum of Solace,又译《007:大破量子危机 》)的女主角扮演,她有着西方演员最难记的名字——欧嘉•柯瑞兰寇。
在本片中,她出于生理原因,0嘴炮,100%耍勇斗狠,像一头杀红了眼的母狼。
综合而言,法鲨的脑部残疾粉,追逐戏的爱好者,以及对罗马第九军团感兴趣的同学,此片不可错过。
与影片有关的历史知识:1、法鲨这个百夫长是多大的官?
罗马一个军团(LEGION)满编4200人, 军团分10支分队,一分队(COHORT)420人, 一队又分几小队,包含60人弓弩队、 120人长枪队、 120人重装步兵队 、120人轻装步兵队 ,每一队由一百夫长(centurion)指挥。
也就是说,法鲨是基层干部,手下有120个喽啰。
2、关于法鲨所在的第九军团。
哈德利大帝在位期间,罗马帝国非常强盛,于是打起了远在彼岸的英格兰岛的主意,所以派出当时最为精锐的第九军团进行远征,但在抵达苏格兰北部时,这支强兵劲旅神秘失踪了。
关于此事有多种说法,其中主流的说法是被一支撒克逊人的部族(也就是皮克特人)主力伏击,尸体被埋在了不为人知的地下。
但雄赳赳气昂昂的帝国怎么会承认这种丢人的事,于是刻意隐瞒,放出各种烟幕弹,于是这件事也就成为传说了。
本片导演采用的也是这种说法,只不过不是全军覆没,你们的法鲨存活下来了……
百夫长,还是那经久不衰的自由主义套路,政府(组织)是邪恶的,它只会做出反人性的机械、功利式选择,而主人公的自由意志最终萌醒,使其驶离苦难的此岸。
这影片的前半部分和集结号颇为神似,而发展、结局正好体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哲学间的差异。
影片讲述的是罗马时期最具神秘色彩的第九军团的故事。
第九军团是罗马远征英伦的常胜部队,但在历史上却神秘的消失在不列颠大地上。
《百夫长》讲述的就是由Michael Fassbender饰演的罗马军队百夫长昆图斯.迪亚斯被皮克特人俘虏——逃亡——被救——再逃亡的惊险过程。
一部描述历史战争的史诗电影,剧情节奏安排上极其类似一部怪物惊悚片,不断地享受惊心动魄的追逐过程。
历史、战争、冷兵器是本片的背景,但战斗场面均以小规模打斗为主,最大的场面是第九军团遭受皮克特人埋伏一役,参战人数在100人以下。
从这个角度看,《百夫长》或许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史诗电影,但真实、血腥、剑剑到肉的打斗场面和厚实的主题还是具备史诗片的特质。
作为一个士兵军官,昆图斯.迪亚斯是影片的绝对主角,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他开展的。
镜头的铺排和诉述亦是已昆图斯的第一人称为视觉,多次出现男主角的内心对白为电影突出主题。
以罗马为故事背景的题材,大多数定位于侵略与反抗的故事,此片同样也不例外。
罗马军团对大不列颠的侵略,造就了罗马人和皮克特人的长年战争,也令两个民族之间产生了无休止的仇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已没有绝对的正义和邪恶。
蛮族皮克特人无论如何的凶残,也只是为了保护家园,为了生存。
罗马人的进攻与杀戮,亦是强大势力基础下,利益最大化的必然举动。
不同的是,皮克特人是为了自己而战,罗马人是为了利益集团而战,只不过统治阶级赋予了罗马军人一定程度的荣誉,让他们战斗工作添上了一些精神色彩。
从此可以深刻体会到,人类的社会正与邪是没有本质分别的,关键是实力的区别,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强化自我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从社会的角度看,落后的国家只会受到欺凌和侵略,强大的国家可以选择扩张,也可以选择繁荣稳定。
从个人的角度看,求生状态下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举动则体现了人格的差别。
人格的差别决定了人类个体的善与恶。
有人会将信义和友爱看做人生的核心所在,为承诺和情谊不惜牺牲生命。
有人会以生存为最终目的,为了求生可以不择手段。
人性的复杂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不同人有不同的追求,只要忠实于自身的需求就不应分对与错。
人生最可悲的是为了他人的目的,而奉上自己的一生。
这个观点感觉上是每部战争题材电影必会表达的主题。
所以,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就应该是为了自己而活,不断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电影结尾被罗马追杀的昆图斯回到深山中寻找同样被族人遗弃的“女巫”,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态度。
看到第一个血腥镜头时,QQ就跑开了,然后站在远处责怪我把这个周末的观影给毁了。
的确,这不是我俩常看的影片类型。
但我还是把片子看完了,虽然那个浑身浸透仇恨的女向导一斧斧地把一颗头颅砍下来时我的眼皮也发跳。
故事不复杂,情节不致跌宕,结尾也浪漫的有些随便,能留下印象的就是那些真切的刀剑碰撞,刺激瞳孔的肌肉翻张与血肉迸飞了。
不觉就怜惜起自己还血肉完整,有幸没有生活在那个命如草狗的时代。
冷兵器直接而赋有情感,一柄剑经年带着身边,慢慢的就好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不像枪和子弹,有哪一只枪能够用一颗子弹始终杀人?
在那些修炼的小说里,还有给剑喂养名贵草药,练成神兵的法门。
而一旦施展出来,人的气概、情结就与这些冷兵器融为一体,没有绝杀的气魄,又怎能在生死相搏中存活呢。
所以,哥舞的不是剑,是自己啊。
这让我想起《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个镜头——一个德国兵在与美国大兵的搏斗中缓缓地把匕首刺进他的胸膛。
那是个挑战视觉的震撼镜头,记得当时我一直期盼下一刻忽地会有个人冲进来把美国大兵给救了,但导演意志很坚决,那个镜头也很长,长得我的胸口都堵堵的,耳朵里也仿佛一直是匕首与血肉摩擦的“吱吱”钝响。
冷兵器,天生就是血肉的脆弱的确切注解。
我们很幸运(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组织上,感谢领导,感谢父母),以保全的生命去艺术那些朝不保夕的存在。
如果感受一下,在一个生命时刻无法保证的时代,我们会怎样呢?
苟延残喘、委屈求全、及时行乐,还是迸发出了无谓的气概,闹个天翻地覆?
不过这让我多了丝感悟去了解那些自残身体的行为艺术家们,据说把自己用钩子穿过皮肤吊起来,是用那种痛感去感受生命真正的存在。
也许,唯有刀剑的冰冷更能真切地体悟灵魂的温度吧。
不过,我坐在空调房里,喝着参泡枸杞,说着这些废话,那个被女向导砍头的罗马兵一定很想来将我这颗头颅。
一般般,是看了《看电影》上的评论才看的。
丛林伏击战像极了《角斗士》,但还差火候;打斗场面像极了《300勇士》,但还没学到家,血浆太假了;皮克特人像极了《勇敢的心》,但没看懂片子到底想表现这个民族神马;风景像极了《指环王》(尤其是7人逃亡组被追杀的路中,连镜头的角度都一样),但还是差太远了。
所以,我也不知道片子到底该是啥。
上网查了才知道,罗马帝国的“第九军团”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公元2世纪罗马入侵英国时该军团在苏格兰山区神秘消失。
原来片子里面那场丛林伏击就是主要原因。
明年还有一部《第九军团The Eagle》要上映,有点小小的期待,而且竟然是在我生日那天上映。
作者"最后的尼采"算是说着了:堂堂罗马第9军团的战术,大大的被编导诬蔑荼毒了。
Ridley Scott拍角斗士,HBO拍的ROME,那里面中规中矩的罗马方阵都是现成儿的,编导居然胡编出那么幼稚低能的将军和军团,我呸。
再者,Roman Britain是英国历史特庞大的一支,资料丰富人才齐全,得,一概被编导忽视。
我再呸。
然后就是铁人3000项的大逃杀。
要表现战斗的残酷,拜托你能不能现实一些?
剧情,画面,节奏神马的不是一塌糊涂,就是平庸的要死。
当然,Michael Fassbender还是一如既往的养眼:那盈盈一握的小蛮腰哦!
我看了这么多肌肉男的身材,腰能这么细这么诱惑的,他算是翘楚。
这个德国人,这个爱尔兰人,唉,他怎么就那么欧洲那么好看....(豌豆眼叹气中)
羅馬時期的逃亡者,沒有太大的亮點。
学院派的历史学家注定要愤怒,因为他不但野史,还很野蛮
黄青蕉“我想很多人不爽是因为把堂堂第九军团拍得太傻比了,要是单纯当一个荒野生存片看还是很带劲的。” 差不多,第九军团没什么研究,看过两部电影都傻得可以. 这部的亮点就是追逐戏(虽然忍不住快进)和法鲨的小蛮腰,唔,肌肉和细腰线的配比真的太难得了,迄今为止唯他一人啊
来回的跑啊
一部莫名其妙的打斗片。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才公元117年 政局就如此昏暗了~!
又见第九鹰团,这锅冷饭人人爱炒。
生辣鲜猛,杀杀杀
苏格兰人民自古就有反抗外族侵略的优良传统,罗马人自然也打不过他们。(20100815)
很利索,很给力啊
法斯宾德令人失望
rpg
能看出尼尔·马歇尔进军主流的渴望,选择了一个传奇的故事,而风格依然是他擅长的阴暗飙血。飞溅的鲜血确实很刺激,不过故事本身是在是太普通了。
好快的刀
集结号?看到一个the wire里的熟人。
古人征战几人回,我总是不能看这样的古装戏。
没意思。。。
还行,感觉挺像诸神之战
将军打不过画眼影的小妞, 眼影小妞打不过一个一直在逃亡的小兵, 小兵为了理想去救将军却被一根铁链手铐难住了, 然后牺牲了一帮子兄弟, 最后扯出凯撒的阴谋, 小兵成功的和半路上的美女巫婆合体. 这TM不是扯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