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内兄弟通过此片几乎可以昂首告诉全世界他们就是用影像渲染情绪的绝对大师,简直登峰造极。
达内兄弟的手持DV摄影在《罗塞塔》中已经彰显了它的威力,大量近距离跟拍,脸部,肢体动作特写,通过对角色事无巨细的生活细节如纪录片般的记录与展示,轻易的就将观众彻底带入到了角色的生活和状态中,跟着角色一同经历,一同呼吸,一同哭泣,一同绝望。
而这部《他人之子》在此基础上更加放飞自我,镜头几乎怼到脸上,木匠的工作流程与方式被大量真实展现,而故事的核心矛盾点被放在了电影中段才揭晓,前半段几乎全靠奥利弗.古尔迈一己之力撑起了影片,用他难以置信的面部表演能力和模糊的情节保证了影片若隐若现的悬疑色彩。
从一开始木匠奥利维看到报名的学徒名单时露出的错愕表情和瞬间凝固的体态,以及后来他悄悄走到熟睡的学徒弗朗西斯身前凝视许久后才叫醒弗朗西斯的行为,都向观众传达了这两人关系不一般的信息,而当弗朗西斯醒来看到奥利维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的情况来看,显然奥利维认识这个男孩,但男孩并不认识他。
至此开始,他们之间到底有何关系,有何过往便成为了影片最抓人的核心点。
在教学徒的过程中,奥利维始终在用异样的目光看向弗朗西斯,但他的教学态度仍旧保持着绝对认真和严谨。
而他有时甚至还会与弗朗西斯一起吃饭,进行少量的聊天,这与他对其他学徒的态度有所不同。
直到他在与前妻的对话中,我们才得知了真相,弗朗西斯是杀死他们孩子的凶手,如今出狱的他来到了奥利维这里学手艺。
于是,奥利维到底要怎样,他始终悉心教导弗朗西斯,不透露一点信息,甚至连前妻想要与弗朗西斯当面对峙也被他拦了下来。
奥利维到底想干什么?
没人知道,这是最大的悬念,也让故事张力瞬间达到顶点,让人如坐针毡。
在一个几乎没有故事,只有镜头和表演的电影里,能达到如此巨大的情绪张力实在是叹为观止。
奥利维在车里不断询问弗朗西斯为何坐牢,弗朗西斯坦承了自己因偷车载音响被发现而杀人灭口的过往。
奥利维问他是否后悔,弗朗西斯说当然,他为此坐了五年牢。
弗朗西斯回答了奥利维的所有问题,接下来,奥利维会做什么?
当奥利维在仓库里给弗朗西斯出木材考题时,他始终保持在弗朗西斯身后注视着他,他会不会杀他,他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偷袭成功,想想他一直坚持在家做卷腹锻炼身体,似乎正是为了这一刻的到来,这样的剧情脑补不断出现在脑海里,影片所有的张力皆来自于观众自己。
我们跟随着奥利维来到这里,我们已成为了他,我们在替他做选择,我们不知道他想做什么,但我们知道他应该要做什么。
当他终于说出你杀了我儿子时,两人展开了追逐,奥利维最后掐住了弗朗西斯的脖子,但又松开了手,他没有杀掉弗朗西斯,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人性的复杂往往连自己都无法了解自己。
最后两人尴尬的将木材抬上车,一切我们脑补的或黑暗或狗血的复仇剧情都没有发生,奥利维又恢复成了严肃的师傅形象,弗朗西斯也变回了听话的学徒。
达内兄弟这部形式上的反高潮电影实则通篇都在让人颅内高潮。
事实上,这段时间以来我都很盼望能够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因为我对于它的热爱,甚至要超过了[罗塞塔]。
虽然从立意或者主题的延伸上来说,[儿子]或许要比[罗塞塔]略逊一筹。
从某些方面来讲,其实[儿子]倒是更尖刻,更狠毒,更直接,也更残酷的。
达登内的摄象机几乎就是笔直地盯在Olivier脸上,细密到连他的毛孔都快呼之欲出了。
这样的方式里,你无法想象如果换了是deniro或者pacino这样的演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方法派的表演是适合聚光灯及胶片的;而在手提DV中,却是生活的还原。
这个男人,真是将表演化于无形的天才。
在我以为自己的记忆力退化到让人害怕的境地之时,却非常惊奇地发现,有关于[儿子]的一切,虽然发生在大半个月前,却依然鲜活生动地在我脑海跳动。
比如Olivier第一次教Francis扛着大木块爬梯子而后者却差点摔倒。
比如olivier的前妻在得知Francis的真实身份时冲上前去却被olivier拦腰抱住。
比如最后olivier与Francis在仓库里的来回追逐。
比如最后两人平静地装车,但内心的汹涌却全部躲到了屏幕背后。
从[罗塞塔]开始我就无比关注达登内兄弟。
相对于拉斯·冯·提尔逐步浮上水面及DOGMA 95的衰落,这两个人却还是始终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
他们的电影几乎都属于小切口,然后紧跟不放。
没有说教,没有怜悯,没有惺惺作态的多余的评论,几乎就是将生活还原了让大家看。
这样做的结果自然只有两种,要么你觉得他们的电影索然无味,要么你的哪一根神经总会被不小心地打动。
而[儿子]这样的电影,其实人人都可以看,也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喜欢。
看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心中充满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感觉随时想大吼一声,或者,干脆不看了,实在压抑得难受,但又忍不住看下去,想知道凶手将如何处理他与死者父亲的关系,想知道内心的秘密如何时时刻刻煎熬着这个孩子。
甚至,看到后来,开始同情凶手,因为这种感觉太过煎熬了。
(我用了两次“煎熬”了,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更贴切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情绪。
)每个人,都有选测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生活不是电影,可以倒带重来,于是,你一时做出的决定,一时做下的事情,一时犯下的错误,会就此改变你的整个生活,你可能一夜成熟,学会面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境况,你永远也回不去了,于是便被生活推着或者拖着向前。
生活已经没有原来的样子,你所得到的,再也不是你想得到的,你只能随着生活给与你的轨迹,就这样,生活下去。
极端晃动的摄影机使人产生强烈的眩晕感,具有幽闭恐惧感的特写和近景则残忍地强迫观众近距离地逼视现实。
演员表演上也力求朴实自然。
这种自然主义的手法无疑和他们多年制作纪录片的背景有关。
他们拒绝让观众酝酿伤感和怜悯的情绪,也不对主人公面临的道德选择进行评判。
他们以尖锐粗糙的真实性和冷冰冰的客观态度考察着平凡的个体生命在基本生存问题的层面上所面对的道德困境,从而挖掘出人性深处的戏剧张力。
他们也十分善于挖掘没有表演经验的演员的潜力,使他们呈现出朴素自然的表演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相适应
中午想要打发时间的时候随手选的一部电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当时点的分类是喜剧,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沉闷的文艺片。
电影的时长只有一个半小时左右,整部剧情的镜头都随着男主角奥利维的视角推移,在收到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想要在这里工作的申请时,他的震惊和踟蹰全部被镜头无言的记录着。
电影里面交流的场景不多,甚至在戛然而止的结尾也是沉默的,可即便是这样,导演想要表达的故事也已经表达透彻。
因为比较少看文艺片,所以看的时候很入迷,甚至觉得这就是用镜头在讲故事。
围绕着奥利维的矛盾与忧虑,他偷偷拿弗朗西斯的钥匙去他住的地方看他的生活环境,却发现异常的简陋,床头的椅子上边摆放着音乐播放机和一小盒安眠药。
他躺在他的床上感受他的生活他的视角。
他在去搬运木材的路上故意刹车把睡在靠椅上的少年给晃醒,然后问他为什么会进到“监狱”,弗朗西斯告诉他是因为偷窃,之后在他问一句对方才会蹦出另外一句,显然弗朗西斯不想讨论这个问题,但是他还是说了。
随着对话的深入奥利维的情绪愈发激动,而弗朗西斯则表示自己想去后面睡觉。
休息的时候奥利维并没有为弗朗西斯的苹果馅饼付钱,弗朗西斯说想要他当自己的监护人,他也只是说自己考虑考虑。
到达木材厂即将切割木头的时候,奥利维突然说“你杀的那个人,是我的儿子。
”平静的气氛突然被压抑着悲愤的语气打破,弗朗西斯愣了一下转身就跑。
他边朝奥利维扔木头边说“我已经被关了五年了,我已经受够惩罚了。
”他们从厂子里面追逐到下着雨的外面,奥利维终于在树林里抓住了他,他的腿跪在少年的脖颈两旁,镜头沿着他扼住少年喉咙的手一路往上,停留在他喘着粗气的脸上,他的情绪依旧在隐忍,看着自己身下的少年,喘气的声音有些走调。
镜头再落下来拍到弗朗西斯的时候,他的手已经落在了对方脸的两侧,手掌落在潮湿的泥土上,而弗朗西斯直勾勾的望着他。
他还是决定起身,依旧喘着粗气,长焦镜头没有景深,藏在镜片后面的眼睛看不清楚,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哭。
镜头一转奥利维沉默的把木材搬到车上准备带回去,还剩下一块的时候弗朗西斯试探的走过去搬了起来,两个人对望了一下却什么都没有说。
在两个人合力将木材包裹起来用绳子捆住的时候,电影戛然而止,黑屏配着白色字体的演员表映跃在眼前。
整部电影是用手持镜头拍摄,特别有带入感,随着微微晃动的镜头,好像我就跟在他的身后,看他到底要怎么做。
画质也跟我以往看过的电影不太一样,有点类似于超脱,画面噪点很高,虽然也可能是我选的版本的原因。
这个故事的题材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新颖,可以理解为救赎但片中到底谁救赎了谁呢,对于主角奥利维来讲仿佛也只是跟自己和解而已。
可是导演的拍摄手法和镜头所描述的琐碎的细节,却让整个故事充实了起来。
经过相处弗朗西斯其实也并不是一个难相处、难管教的坏孩子,他很认真的在跟着主角学习木工以及木材知识,自己呢家人并不接受他,只能一个人住在冷清的房间,像只可怜巴巴的小狗一样追随在奥利维身后,他的赤诚和默默的讨好与奥利维的纠结对比非常明显。
德里达说“宽恕不可宽恕的。
”奥利维可能永远都无法宽恕弗朗西斯,可是所有的事情已成定局,他就像松木一样,在隐忍中束缚在他身上的年轮一圈圈增多,他也只能向内心的怜悯妥协。
当Olivier拦住前妻,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冷静”,前妻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接受Francis做自己的学徒),他说不知道。
她质问:你以为你是谁?
正因为他搞不懂,说不出来,摄影机才得是追随的姿态,贴近的距离,才能帮他“说”点什么。
影片前段大段的跟随并没有给出理由,Olivier为什么老是跟着Francis又拒绝表露出来?
观众产生了和Olivier程度相近内容相异的焦灼。
感叹表演分寸的重要,一不小心就会滑向变态大叔了。
Olivier为什么接受Francis?
绝不是宽恕。
他在厨房用餐偷看Francis时甚至借了一把刀。
Olivier两次得以长时间看着Francis,都是在他睡着时,最人畜无害的时候。
他长着猫科动物一般的脸,很有辨识度,看着漫不经心,但并不是混账,他会害怕,会倾听,会在提出做自己监护人的请求后颇有小心机地展现唯一的特长。
Olivier会不会在注视着他时感到已经快消失的和死去儿子的某种联系呢?
所以不能放任自己看下去,必须叫醒他,就像他拦腰抱住前妻时一遍又一遍喊的“冷静”…他只是个疲惫的孩子,无措地面对荒芜的生命,但是他犯了罪,他需要承担,需要被叫醒。
于是他叫他起来开工,他问他为什么杀了人。
并不认为Olivier会计划在木材厂复仇,但免不了疑问:不会一不小心出事吧?
就像当年一样?
Olivier说出自己是被害者的父亲后,俩人撕扯搏斗了一番,当Olivier扼住了Francis的咽喉,他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凶手,而Francis这位当年的凶手离被害者也只有一线之隔。
Olivier松了手,他不能是凶手,他是一位父亲。
Francis也不应该成为凶手,他是一个孩子。
原名没有“他人的”前置形容,只是“儿子”。
Olivier和Francis第一次比较像样的对话是关于测距,Francis佩服他的眼力,一眼就看出自己的身高,Olivier说这是熟能生巧,他不正是一直在看着他吗?
他坚持留在岗位,教出狱的少年们扛木材做木工,教的正是负重和承担。
而他也是这么做的,松开束腰做仰卧起坐,去训练着克服身体和内心的伤痛。
而Olivier教Francis,从不堪重负地摔倒到结尾的一次如父如子的协作,生出了希望的意味。
达内兄弟也正像木匠完成对作品的精密构建,镜头的摇晃正如测距,跟随就像对人物的打磨,肢体的拉扯是对关系的打磨。
也明白了为什么他们对人物的关注不会采用独白/自白的形式,因为镜头里的这些人并不明白自己,他们有什么可说的呢?
就像这次作品回顾展的主题:“无法逃遁,这就是我”。
作为客体的摄影机是必要的。
追随也是。
所谓的“后脑勺影帝“也是因为作为观众的我们没法真正面对他们接近他们。
因此必须跟随,他们本来就是被忽视的匆忙奔波的边缘人,不跟随怎么能看见他们呢?
但别急着同情,他们并非手无缚鸡之力。
片中挤挤攘攘的木材厂堆放出了人生的重量,各种品类硬度的木材都是可塑的。
Olivier和Francis无法逃遁彼此的命运,他们的关系也像木材,当Olivier打头阵,Francis跟在后面分担重量时,重塑过去的仇恨是可行的。
他们挑选的偏柔软的北美松木,也许能在镜头之外经过一番敲敲打打后被塑成家具,摆进他们暂时空荡荒芜的居所。
导演的电影总是让人看了很幸福,大抵是因为他们对生活和社会总是满怀这希望。
他们深深地共情着生活在社会里的底层人民。
就如剧中的故事上演的那般,即使是一个杀人犯的小孩,也会被关注,即使向他投注目光的是被害者的父亲。
当良善在一个人身上尽现时估计就是这样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难处,导演做的就是去雕刻时光,去理解去寻根究底。
为什么社会上有这么多问题儿童,他们被生下来后是否受到负责任的教育?
也许是导演想让大家思考的。
失去孩子的父亲,试图了解杀害自己孩子的凶手,并且在与孩子的交流和帮扶中获得内心的救赎。
这个死结已经在他内心深处扎得太紧,它和血肉纠缠在一起,最后他拼尽全力撕扯开来,与自己和解并且原谅。
他虽然是他人之子,毫无血缘关系,但是却也是一个单纯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内心情绪的孩子。
这样的悲悯情怀,真的怀疑是文化研究编外人员。
看到评论里有提到《密阳》的观影时候我也想到了这部,可能在题材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的丰富度探索性还有风格上两部差别很大。
观影时我其实是紧张的,就是对我来说电影有一个悬念,这位父亲前面的平静忍耐会不会在最后有个爆发,杀或者怎么弄那个小男孩。
没有仇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
可他没有,虽然最后他掐了一会小男孩的脖子但很快他就松开,前面他也说他不会伤害他。
这就是人性的矛盾吧。
我还是不太懂这位父亲的心理。
他说他自己也不明白。
我慢慢想想吧。
通过这部,我也明白了什么叫做达内时刻。
节奏快、猛烈、让人一下看不明白的开头,导演耐得住性子慢慢压住的大块中间部分,最后用简单的语言动作做出戏剧效果,矛盾爆发。
可即使是爆发,也不是特夸张的戏剧,还是白开水式,烧开水中咕噜的那几下。
这部我没有那么喜欢,是第一次在中间那块我时常感到出戏,没被吸引,压不住。
电影给我的感受也没有那么深,那么多的琢磨。
导演在这部里也做出了改变,我的感受是,不再局限于个体的矛盾,包括与个体相关的种种矛盾,导演讨论人性中的矛盾。
匆匆忙忙赶过去,错过了前十五分钟)幸好提前看过简介,差不多知道是什么剧情一上来就到了男主知道那个少年是杀害自己儿子凶手的地方,演员演得实在是太好了,做着其他事情,但是脸上写满了恨意镜头拉得很近,完全能够看清楚演员表情变化,手持越肩镜头让观众仿佛自己也带入了男主的视角太喜欢这种怼脸的画面了男主在前后两次做仰卧起坐时候的不同神情,在憎恨同时又想刨根问底知道真相的纠结踌躇,在掐住杀人少年脖子之后又放手走开的背影很喜欢没有台词的几个场景,一个是男主拿着饭盒去食堂那一段,一个是男主跟踪杀人少年回家那一段,还有影片结尾回到伐木场搬木材那一段,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看到男主和少年一起收紧包裹着木材的防水布,两个人慢慢靠近,像是用两双手把一个巨大的伤口缝合起来,由作为爸爸的男主亲自绑上了绳子影片结束得很突然,但不突兀,镜头语言已经把结局告诉了观众太好了,我好喜欢这样将画面的力量完全发挥出来的作品
极具戏剧化的设定,凌厉的跟拍镜头,人物的救赎。
《儿子》是一部典型的达内兄弟电影,也是一部特别的达内兄弟电影。
首先,这是达内兄弟设定最为戏剧化的一部电影。
在劳教中心工作的木匠接收了杀害自己儿子的少年犯。
其次,导演把大部分镜头对准父亲的背部,或者从背部拍摄父亲的侧面。
再次,这是一部父亲和少年犯双向救赎的电影。
第一点,最核心的问题是父亲接收这个少年犯的动机。
儿子的被害,导致了父母的离婚,母亲再嫁,而且再次怀孕。
父亲坚持在劳教中心工作,教少年犯做木工,而不去与哥哥一起开设的木材厂工作。
按他自己的说法,这让他觉得自己还有些意义。
这已经体现了父亲这个人物身上一些神性的部分。
耶稣的父亲就是一位木匠,导演的这个安排是别有用意。
但教杀害自己儿子的少年犯做木工又另当别论了。
这遭到了前妻的质疑,没有人会这么做,质问他为什么。
父亲回答他也不知道。
这个“不知道”是达内兄弟所有电影的核心和关键词,同样的回答也出现在了达内兄弟的《单车少年》中。
这个“不知道”就是人身上的神性,也可以说是爱,一种无缘无故的爱,就像无缘无故的恶一样,存在于人的身上。
可以说达内兄弟在拍人无缘无故的爱与善,波拉尼奥在写人无缘无故的恶与谬。
这种无缘无故的爱是救赎的关键。
父亲也想了解这个少年犯的生活、心理,弄明白他为何会杀人,为何会杀害自己的儿子。
第二点,我们可以想到父爱如山,从形象上就是父亲沉默、宽厚的后背吧。
它默默地承受和背负了很多。
所以最动人的关于父亲的文章是朱自清的《背影》。
主演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可以说是他的背影赢得了这尊奖杯。
导演生怕观众领会不到这一点,还特意加了父亲背痛,会锻炼背部的镜头。
法国电影导演布雷松把演员称为模特。
不主张演员过度表演,他认为演员过度表演反而会指向虚假。
弱化的演员表演,突出了演员的眼神,而眼神连接心灵。
布雷松不认为演员的表演可以展现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事实也确实如此。
我们不会也无法把内心的一切都展现到脸上,最深刻的也许就是一张沉默的脸。
达内兄弟的电影在气质上与布雷松的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跟随着摄影机在父亲的背后默默地观察他,也通过他的视线观察,领会着一个处于极致戏剧情境下的父亲的心境。
第三点,父亲主要在教授木工和空闲时间的游戏中了解这个少年犯,了解他缺失的父亲,被母亲的冷落,了解他需要安眠药来克服失眠,他失手扼死了自己的儿子。
给了少年犯走向歪路的理由,也体现了他《罪与罚》般的负罪感。
但达内兄弟也不是对人性有着过于天真的判断,达内兄弟的电影就是鲁迅的那句“救救孩子”。
人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是值得、应该也是可以被救赎的。
这两人之间的情感也在培养,但当父亲告诉少年犯真相的时候,少年犯以为这一切都是一个谋害他的圈套。
所以他拼命地逃跑。
父亲逮住了他,把双手扼住了他的脖颈,又松开了。
在这一刻,父亲体会到了少年犯,少年犯也体会到了被扼杀的痛苦和恐惧。
父亲走开了,少年犯走回去,与他一起装木材。
电影至此结束。
电影片名直译为儿子,意蕴深远。
救赎源于无缘无故的爱,也源于知罪和同理心。
微信公众号:藝謀 (THE-OUTDOOR-FILM)
@2024-06-03 10:45:23
达内兄弟是我的神!首先声音做得太棒了,不仅没有音乐音效,连大的环境声也很少,集中展现了锯木、敲击、脚步、关门、呼吸等等这些细节的声音,每个声音都直逼内心。其次手持跟拍锁定了主观视点,让我们随着父亲的情绪进展,随后插入一定的男孩视点,调度做到完美无痕迹。丛林一幕达到情绪高潮时,是父亲体会了凶手,男孩体会了被害者,两个视点同时达到高潮。三十分钟左右的谈话,及之后一些重复式的调度,为我们不断揭开并翻新人物心理。一些省略处理,比如对儿子几乎没有介绍,太高明了啊,这就让观众把自身生命体验中的儿子形象填入了这空白。Dogma95的视听和冷静隐忍的故事处理,将来就要做这样的电影。
前30分钟视野局限在特写的画框里,悬念更强烈;30分钟时解开第一个疑团。摄影机某个程度上代表着观众眼睛,总是滞后于人物行动,总是在思索“接下来他想做什么?”,绵密的日常的生活、工作细节铺织人物状态(是状态而非概念):他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当与少年深入了解时,观众与木匠一起陷入矛盾的挣扎,每个少年犯背后都有一个残缺家庭,对犯下的过错无知懵懂,即便进入劳教所也没有对杀人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愧疚。抛开过往,他聪明好学,面对这个少年,报复能不能解心头恨?手持的晃动加强了不安和若即若离,答案在一次次的双人合作和问答里变得暧昧无解。
B+. 不知为何总忍不住想象基耶甚至欧容拍这个故事,但比起前者的悲天悯人和后者的缠绵悱恻,达内最后的无言相望,或许已是最冰冷而“现实”的解法。依然佩服并无感于精准奏效的“算计”(从促狭的“偷窥”视角,到桌上足球的内心角力,甚至到开错车时直视镜头的一句“I went too far”,一切细节均有所指),但每当感到匠气有余灵气不足的时候,达内又都能用一个扎实的第三幕让我意识到,他们的确有操纵情感的本领。2023.1.8 百美汇
9.7分#二刷#拍的太细腻了,特别是最后两个人沉默的戏段,戛然而止的似乎“和解”,真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太绝了!啊!观点仍不变,冷峻的手持镜头,达内是在用最基础的景别与镜头运动去叙事加上简单的演员调度。大量的手持跟镜头以及特写镜头的展现,将父亲与孩子(杀子之人)的对话处理的非常简洁(皆是日常工作对话),运用留白的沉默,达到一种冲突的激烈。这种手法估计也只有达内做出来了!
啊 我要睡着了昏死了看的
全片大特写+手持摄影+IMAX前排,晕得不行,恕我无法理智评价 @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
过于克制以至于克制到什么都没有就结束了😅
镜头好像不止是镜头,是另一个隐形的观察者,跟随他隐忍和观察、试探又惧怕那个真相、狠狠抱住那个与他一起丧子之痛的母亲,「你以为你是谁」前妻怒指他,他什么也没说,你却知道他也在心里问自己。贯穿始终的腰疾、与疾痛抗争的日常恰是他内在本来就有的挣扎。终究在放开扼住他喉咙的双手时,给了所有人答案,你以为你是谁,不必答。全片对白精炼到极致,又散散分布在看似不痛不痒的琐碎生活里,都是功力啊~不愧是纪录片出身,完全贴地飞行,棒的。
手持摄影,窥视般的长镜头和剔除设计的演出,为了无限逼近一种平淡的戏剧张力。不拍摄特写甚至不拍摄演员的脸庞,所谓中立的呈现并不能抵消掉剧作上的匠心手作,严格的设计离我所认为的“真实”更是相去甚远。在现实主义风格里我更认同巴赞:走上街头吧,去捕捉,去观察,让情节自然地发芽,而不要像达内这样用框架将情节定死于反复的排练中。
所谓的平实就是胜利,戏剧反而削弱电影的力量是吧。不感冒
没那么迷恋所谓极简的风格,其中必有被简化的部分。然而,从木工制作入手,并充分地展现这个劳动过程,很大程度补足了这一点,不是空谈什么伤痛和谅解,而是整部电影中最有说服力的部分。
这部镜头真的好紧,基本只有个主角的大脸。所以主角的表演对整体观感影响更大。不幸的是我觉得这个男主演得一般,面瘫程度有点让我想起了克鲁尼大哥。而且他的眼镜片实在是太厚了,导致大多数侧面拍他的镜头,眼镜片整个完全把他的眼睛挡住,那表演的一大部分就都没了。孩子他妈好出戏,感觉是走错片场的大妈。而且达内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也太喜欢晕倒了吧。连续两部(我上一部看的是《孩子》),一模一样的剧情,女配角听到噩耗之后一声不响的原地晕倒……
普通观众被距离过近抖动的镜头晃的头晕 全程写实的收音 剧情上平平平稳 几度睡着 欣赏不来
#忍着看了34分钟,约1/3的片长了,故事仍枯燥乏味,毫不吸引人,不喜欢此导演的叙事方式 #更加不喜欢的是此片的镜头、摄影,仿佛是拍纪实片一样不停地在一些无意义的实物、人身上摇过来摇过去,而且几乎全是大近景,摇晃得人头晕,毫无构图、取景美感与艺术性。什么玩意儿,断然弃剧!
本片可以作为手持摄影的一个经典案例。电影绝大部分镜头,都是中景和特写,直接对准主角的后脑勺,这样只要轻微偏移,自然构成过肩镜头。手持摄影给了镜头以自由,用镜头横移就可以代替传统的视线顺接,或者自然的从对一个角色的特写转到对另一个角色的远景。这里用手持摄影不是用剧烈摇晃来凸显动态与真实,而是让镜头更自由,跟踪主角,关注主角的内心情感。主角忘不了儿子的死亡,他依然沉浸和关注着这件事情,也就是他被困在过去中,而作为杀死他儿子的少年是这个事件重要的一部分,便引起了他的兴趣。很显然他恨这个少年,但在恨之中又包含了些其他相反的情感,首先是他对这个少年的兴趣,其次是师徒之间微妙的关系,近似于父亲和儿子,这些交织在一起,微妙、复杂又难以说的清楚,观众不知道他该怎么处理这些情感,他自己也不知道。8.2
我就说跟孩子一个范儿,。各种睡,电影学院怎么想的呢
达内展@深圳bc 故事大纲倒还不错,但是为啥一定要采用这种怼脸式镜头呢…大荧幕上看真的被晃到头晕。无用镜头也过多了,想表达情感细腻倒不需要事无巨细。
讲一个父亲在仇恨面前的克制与痛苦,整部片子的镜头70%集中在男主的后脑勺和侧脸,去刻画他的挣扎与矛盾,道理我真的懂,闷也是真的闷,镜头晃我头晕,闭上眼睛尝试让这种晕的感觉消失,结果一闭上就被困意压的睁不开眼......
喜欢镜头营造的真实氛围,禁不住想如果自己是镜头里那个谢顶的爸爸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