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主打的就是一个首尾呼应,开头是,真奈的视角结尾到了小堇视角,当中插叙了旅店的女儿以及经理去世的事情,可能有点突兀,但从中得出的道理又为结尾小堇的视角做了铺垫。
最后小堇,等电车的时候,画面是逐步的走向大海,也证明了开头。
这个主题令人深思,但我并不觉得是以爱情为主线。
就好像小堇用自己的相机记录,记录的可能是这个人也可能是经历的事。
她们之间绝对是有爱情在的,但是因意外没有走到那一步吧,小堇自己也并不坚定。
总之是含蓄而又内敛的……
首先说,本片很有那么一种上世纪末的纯情剧的味道。
可以说如今再想在男女关系制造超越经典的浪漫剧已经很难了,从女同的角度能拍的如此缠绵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难能可贵的是,全片没有一点不干净的镜头、两位女主角湖谷和堇、唯一稍稍过界的举动就是两个人躺在一张床上的时候堇轻轻咬了一下胡谷的手。
导演一直在营造一种极尽完美的纯爱、既然超越了性别、进而超越了情欲、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和相互吸引。
当事者的两个人也就罢了、更过分的是周围的人明明看在眼里也就是不挑明,于是这么一种当下非常深入人心的恋爱形式却人为的搞得遮遮掩掩欲盖弥彰。
比如说堇的男友远野,明知道他和堇即使同居也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帮助堇躲避湖谷的日渐思恋,他和堇之间根本不会有任何的身体接触,但是仍然接受了同居的提议,难道他就是要眼睁睁看着剧情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于是间接导致了堇的进一步的抑郁、果然在外旅行疗伤的时候不幸遇到了海啸。
如果他能大胆的鼓励两位姑娘继续保持同居、并且大胆的帮助她们两个挑明恋爱关系呢。
还有,扮演湖谷的女演员非常出彩,难得她长着一张中性的脸庞,经常性的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面对爱人又是无限怜爱和不舍,特别是有一场长镜头的戏、她回头凝望虚幻中的堇、表情由诧异然后惊喜之后又无比哀伤、居然能看到眼白上泛起红丝之后泪光涟涟,实在是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场镜头。
影片的外景都很漂亮,几次出现的无人机的俯视镜头,展现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奈和人对自然的敬畏,从列车后窗看出去的簇拥的樱花树,人物之间的用心的站位和精致的灯光效果,都有一种MTV式或风光片一般的效果。
光石研和中岛朋子作为治愈系的老戏骨,也着实为影片增添了无厘头式的小温馨,虽然影片中的光石研扮演的店长没有必要应景的要用自己的死来烘托剧情。
生与死在影片最后似乎就是镜头内外的一种区别,湖谷在人间的笑脸和特写、映衬着堇在天堂那边同样的笑脸和特写,于是我们明白导演还是在通过大灾大难下的普通的自我挖掘和自我疗伤,然而在事情发生之前的普通日子里大家反而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真实的意图。
不能简单的断论我们应该把每天当做生命消逝前的最后一天、制作大起大落和大悲大喜的情绪起伏,其实情绪到达顶点之前的每一天即使平凡或平庸或无聊,都在不起眼的环节上积蓄着最终爆发的能量,普通人的一生中经受不起如此的波折和折腾。
我宁愿相信本片是多少个类似的普通人的点滴的高光时刻的凝缩,我也愿意在虚构的情景里被剧中的湖谷和堇的故事感动。
两颗不安定的年轻的心,在看似危险的宣誓之前的相互试探、逃避和挑逗,语言与眼神之间的不言自明的暗示和小心机,似有似无的无心的身体接触带来的心痒和刺激,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却偏偏要延迟最终拥有的快感,一层看似轻易可以捅破的窗户纸却让所有参与者止步、似乎在等待自然风化的奇迹一般等它自动溶解的一刻,虽然最终的等待是如片名“终归大海”、最终没有得到才最会让人怀念,所以两个女孩天人相隔无果而终反而给出最合理的解释,留下湖谷在剩余的日子意念出无限的可能吧。
习惯性1.5倍速看的,还是觉得好慢啊…!!!!
感觉就很经典的抒情日影。
动画很喜欢,配乐也不错,后面复盘的那段配乐是我最喜欢的。
感情拍的很浅,后面复盘才看懂也许堇从躺在床上的那段对话里 认为湖谷有喜欢的人了(男性)?
因为之前也有说过湖谷有前男友。
所以她想忘了湖谷,去和远野同居。
湖谷后来也感觉到这份感情所以说“也许她是想忘了我吧。
”而且两人也不是一见钟情吧,起初堇的接近只是想拿回钱包而已,后面慢慢才喜欢上。
堇一直以来读的女校,的走马灯里也有和女性(?
)做爱(肯定不是湖谷),所以堇先喜欢上湖谷,从聊天中获得湖谷是直女、有喜欢的人这样的信息后主动离开湖谷很正常吧。
毕竟湖谷也从没表达过自己对堇是爱人的喜欢还是挚友的喜欢。
实际湖谷自己也没察觉到对堇的感情是偏向爱人吧,包括一直不太喜欢远野、认为远野是堇的爱人应该很了解堇,却对堇好像不太了解的样子所以很生气,和远野争论…总之能看懂剧情,但是太慢了,1.5倍速像个普通慢节奏日影了
是那种喜欢对方,对方却只把自己当朋友的感觉。
看的时候我偏执地去寻找蛛丝马迹,寻找她们是互相爱着的证据,但什么才能去证明呢,一点细节,一点举动,一次哭泣,就能证明吗。
到了结尾,走马灯似的闪过生,闪过死,闪过归为大海,大海是她,吹来的风是她,沙沙的叶子也是她,那么去找证据变得不再重要了。
那些短暂的,才是永恒的。
她表面是平静的,没有悲伤没有快乐,连冲突都没有,却让我哭了很多次,平静背后是很多很多东西,很多很多说不上来的是含蓄美学,真的很喜欢但也有不理解的地方,堇为什么会谈男友,因为真奈说有喜欢的人了吗?
逻辑说得通,但是后来堇和真奈同居了一年,难道都看不出真奈并没有喜欢别人吗?
而堇却坚持要离开真奈,要忘掉真奈。
为什么要坚持离开和忘掉啊。
她怕世人的眼光?
并不是这样吧,她在认识真奈的第一天,为了帮真奈解围就说是恋人关系,说明她并不怕。
我不理解。
当然,我不理解的前提在于深信堇像真奈爱她一样爱着真奈。
如果堇没有那么爱,如果堇想要的就是世俗的婚姻呢,如果堇也希望真奈得到世俗的婚姻呢,如果堇觉得她们无法永远相爱,无法永远生活呢。
堇和真奈,都是悲观主义者,都是不敢踏出一步的保守主义者,把自己保护得太好,把对方保护得太好,倒也可能是痛苦这个世界可能需要疯子。
这部电影其实有一部是我能共鸣的地方,我也有个很好的朋友,她总是能很好的与别人相处,人源非常好,但我与她认识了2年,玩了一年,天天一起吃饭,上操等,我也把我的心事说给她听,她慢慢也会说心事给我听,我原本以为我和她的距离近了一些,最后发现她始终跟我保持这距离,就像电影里那样她不过在像手音机那样不断的调频,但可惜的我不是电影里那个人,不是那个能让她展现自我的人,这段关系我有时会在想是不是我在自作多情,有时会想她会不会累,有一次她也无意中同意我说的她的好相处很公式化,很多时候并不是喜欢你,只是这是个'公式'她需要去套,她的家庭氛围也是这样鼓励的。
有时我也能看出她很累,所以有时她也会爆发。
像逃却逃不掉的感觉,但她有时也沉醉其中。
其实我也像女主那样羡慕那些能与任何人都玩的好的人,但现在又有一些改变,我的看法是与其化着层层的妆带着厚厚的面具,不如当一个不怎么合群的自己。
前几个星期看到pv的时候还在想这是伪百合吧,今天看到了电影资源,想着为了美波看一看…电影前面一大半基本上觉得太文艺没意思,直到电影进入尾声,换了视角觉得好看了起来,最后部分的动画叙事最好看,走马灯,岸边的她,终归于大海点题。
整部电影的感情关系最让我捉摸不透的就是真奈对于堇到底是恋爱的喜欢,还是对于挚友的依恋情感,或是两个都有。
然后是关于堇对真奈的感情,显然堇肯定百分百是喜欢真奈的,美波把角色的细节都表现了出来,零零散散叙说了和男友的关系,和母亲的关系,和对真奈的感情这些都让只出现在回忆里的人物角色饱满了起来。
感觉每次的换发型也都在暗示她不同阶段的决心,大学入学时是黑长直,和母亲吵架决心不屈服于没有自我的人生时离家出走的时期是挑染的及肩中短发,步入社会后决心放下对真奈的感情时是干练的短发。
或许终归大海的还有没能说出口的告白,和关于相识的零钱包的秘密。
电影尾声的动画有一幕是海水转化水滴滴在地上发芽长出花朵,让我想起须藤佑实的一个短篇小漫画里的一段内容:至少让这些眼泪融入海里,让它们化作乌云,辗转成为雨水,去敲打你的后背啊。
剧情大概讲述的是因为一场海啸带走了其中一个女孩子的生命而使情敌变闺蜜由此展开的双向暗恋最后无疾而终的狗血故事。
故事因为夹杂了过多的元素而显得中心并不那么突出反而有点乱(个人认为)。
但缕清故事线后就会发现它想表达的是:1.世事无常,命运无常,在还来得及将一切说出口的时候一定要鼓足勇气。
2.灾难降临,明天仍旧继续。
生的人不必为死去的人永久思念,但可以选择是否将她遗忘。
3.人们感叹不理解她的同时,她也在努力尝试着去理解这个世界,当最后发现无法理解时便会生出逆鳞开始反叛这个世界,结果大多是与孤独相伴,但这又有何不妥呢?
4.说实话一开始店长选择自缢我没有理解,后来发现一是在讲一味对他人体贴入微事无巨细而逐渐忘了取悦自己是何等压抑和痛苦的事情,二也是在暗示女主生命中出现的任何人都会随时离去,与她的联系和对话有时就是会戛然而止。
当人们接受了他们不在人世的结果后还是会随着地球运转而继续自己的生活,甚至好像他们从没有出现过。
但女主却并不这么认为,这就是女主之所以成为女主的原因,她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她会去自己寻找答案最后选择铭记和释怀(题外话,在观影过程中我也小小地感叹了一句凡是对女主展现出真实自我的人哪怕是一点点结局都不太美好,可能这也是女主的光环之一吧,或许不这样写剧情没法发展也说不定)。
5.总之结尾又扣回了主题,将暗恋以非常隐晦的方式转换成了明恋。
在失去之后才表明心迹也算是现实中我们大家的遗憾。
(再次偏个题,我觉得最后的动画加入的非常到位,像是一种生命由开始到结束的凝练和敬畏,也像是在给这部电影进行了升华和总结。
尤其是堇随海浪漂流时与春奈的最后一次相遇,让我有一种堇和这个世界唯一相连的那根绳子就是春奈,也有一种堇对这个世界唯一不舍的只有春奈,同样不舍堇离去的也仅有春奈一人。
)
也许为了贴近主题大海,堇是喜爱蓝色的。
也许正是如此,堇被一身深蓝色衣裳,不苟言笑穿梭在人群中的真奈吸引了。
即使面对一群前辈的围攻,真奈也没有露出一丝迎合的笑容。
被母亲形容为像猫一样不亲近陌生人的堇却能立刻换上可爱的微笑融入其中。
一方面为真奈解围,更多的是迅速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两个文学部的女生加入了毫无兴趣的网球社,真奈是半推半就,而堇是因为真奈。
在迎新会上虽然隔桌,她的眼神却几乎一直追随着真奈。
主动报名、为真奈催吐、接吻解围、搬去真乃家。
堇似乎都是更主动的那一方,染发、离开无主见的母亲,但堇却知道自己的本质和母亲一样,要将自己的频道不断调整,怯懦的迎合着这世界。
而真奈却流露着自然而然的倔强,那种自己所缺乏的坚强深深吸引着堇。
某次旅行,导演巧妙的利用了两人衣服的色彩搭配映射了两人相互辉映的关系,红、白、蓝。
让我联想起侯麦《女友的男友》用衣服颜色反应四人真实的爱恋关系。
草帽缎带(蓝白)、衣服(蓝白)、领带与鞋(红)堇说要找一个安心的人,而她在真奈家里就会安心。
镜头拉到上帝视角,慢慢推向大海,预示了两人与大海连接的命运。
堇说在调频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发现真实自我的人,其实在说自己找到了真奈。
而真奈望着她内心回应(我发现了你)。
个人认为这里堇应该没觉得真奈说的那个人是自己,所以她咬了她的手以示内心小小的失落,也在不久后便向他介绍了男友。
堇的男友和妈妈都在身心上步入了没有堇的新生活,而真奈还会在工作时为她流泪。
一直用“还没找到的朋友”来描述堇的状态,无法接受她已经与自己不在同一个世界的事实。
保留着老旧的手机听她打来的语音留言(直接拿起来就听说明一直充着电反复聆听)。
留言分别来自2009、2010、2011堇头发染回了黑色,提议与男友同居。
年轻时听金属摇滚的店长每日放着并不喜欢的爵士乐,渐渐的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
他们都是普通人,选择了社会认可的频道。
搬家时堇将镜头慢慢拉近,留下了真奈脸部的特写镜头,是不舍也是为了回忆。
两人在车上一路无言,进门后真奈含泪看着堇,堇本来只是因为内疚眼神闪烁不敢直视堇,而当她看到堇哭了后眼泪也瞬间泛出,不得不找借口出门独自哭泣。
我想到这里堇应该已经知道了真奈对自己的感情,本来朋友与男友同居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如果只是好友最多抱怨嗔怪,而不是这样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搬家这里应该是真奈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堇与男友同居的地方,因为她连堇的房间在哪里都不知道。
双唇之间的距离就像她们的感情一样,堇的离去将它定格在永远无法相触的地方。
饰演真奈的岸井演得很好,与堇对视的眼神道出无尽的思念,或许还有悔恨。
为何她近在眼前时没有吻下去?
最后的动画昭示了导演对死亡的态度,他认为生与死是一种循环,死后我们不过以另一种物理形态继续存在。
而堇化身为一滴雨水孕育了真奈阳台的花,以花的姿态陪在了她身边。
奔向天空 致敬高山奔向天空 回归地面奔向天空 随河流淌日复一日 终归大海
你知不知道,你望向我时,我也看着你
电影的中期节奏较慢,进行了空间上的延伸,把女主探寻的对象从抱有朦胧爱意的已逝挚友扩展到了整个因为海啸而失去亲人、爱人、友人的群体中,让原本奔着看爱情的我有一些倦怠,但耐心的继续看,就会发现这是导演借影片中人展现出对生与死的思考的过程,为结尾的情感爆发打下的铺垫。
在结尾,艳阳天下,独自旅行的女孩在海边等待着电车。
“电车,什么时候会来呢?
”她对着一同等车的老奶奶喃喃道。
……………………“电车,再也不会来了。
” 导演没有用写实的手法直接拍摄海岸被海啸淹没覆盖的一瞬间,而是用铺天盖地的蓝色蜡笔画动画来隐喻了这一切。
在蓝色中,有什么东西悄然消融,但最终,又有一线光芒从深蓝中焕发,不断蔓延向远方、向彼岸、向我们不知道的世界……悲伤中却又充满了重生的味道,就像在世者们对已逝者的释然与美好祝愿。
非常值得一看的安静的电影。
这部电影其实有一部是我能共鸣的地方,我也有个很好的朋友,她总是能很好的与别人相处,人源非常好,但我与她认识了2年,玩了一年,天天一起吃饭,上操等,我也把我的心事说给她听,她慢慢也会说心事给我听,我原本以为我和她的距离近了一些,最后发现她始终跟我保持这距离,就像电影里那样她不过在像手音机那样不断的调频,但可惜的我不是电影里那个人,不是那个能让她展现自我的人,这段关系我有时会在想是不是我在自作多情,有时会想她会不会累,有一次她也无意中同意我说的她的好相处很公式化,很多时候并不是喜欢你,只是这是个'公式'她需要去套,她的家庭氛围也是这样鼓励的。
有时我也能看出她很累,所以有时她也会爆发。
像逃却逃不掉的感觉,但她有时也沉醉其中。
其实我也像女主那样羡慕那些能与任何人都玩的好的人,但现在又有一些改变,我的看法是与其化着层层的妆带着厚厚的面具,不如当一个不怎么合群的自己。
10/5
建议重开
FEFF24
再酷的灵魂也会被温驯成下一个母亲,只有在死前才能看清真相。一见钟情的少女,为了那“我们也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吧”(我不能再麻烦别人了)而分开。今年我看了太多的日本历史、我的观念也深受所看的繁多的日本作品的影响,老实说我已经累了,正如我所总结的一个定律“每看三部日本作品,必出现一次‘我不会再逃避了’”,我已经厌倦了这样的东亚文化氛围了,这种慢慢割肉的刀远比同样平常故事的西方be姬片(比如阿黛尔的生活)来的要让我难受。纯洁的少女啊、美丽的海边啊、无情的灾难啊、禁忌的爱恋啊,一切终归大海。(影片本身其实中规中矩,除了把大海拍的比较美也没什么了,但我就吃这套情绪意识流,开头结尾的意识流动画真的绝)——2023.10修改为五星 我依然忘不掉两人在车站时的那个画面、那片大海、那个温暖的房间
怎么说呢 拉拉电影。确实不如欧洲人拍得好。
深柜女同东京be爱情故事🥲 看到最后还是好难过哦。配乐不错,镜头很漂亮,喜欢无人机俯拍大海的镜头和海报中幻想的那个长镜头。mana哭到我心里了,斯人已逝,可我们还没真正把话说明白,真的难过。
追忆故友的悼亡片,中段又插入采访段落导向了海啸灾后遇难家属的心理重建,意欲表达对无常命运的感慨及鲜活生命猝然陨落的哀伤,真奈和堇之间朦胧隐晦的百合情愫反倒只是一条很轻很浅的线。猫咪钱包,蓝色衬衫,遇见同频的人才能卸去伪装发现真实自我,摄影机记录下酣睡中的你,那些一同度过的短暂时光是压抑人生里最美好的慰藉。再也等不来的电车,再没机会传达的心意,你我永远隔海相望,幻觉里双唇将贴但未能实现的吻,相处中话到嘴边却不曾捅破的爱,思念与遗憾都随已逝之人长眠于那片蔚蓝汪洋,生命如同经历一场循环,从海中来,也终归大海。导演并没有将两个部分自然地捏合起来,整部电影看上去像一篇缺乏灵气的呆板作文,情绪流露甚至不及首尾两段动画,岸井雪乃与滨边美波对视时泪眼婆娑那一刻突然get到了她的美。
重要之人的离去,是一生的潮湿。
5.18 美波真的好理想型
导演连最基本的简介故事都没拍好,还塞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剪辑稀碎,分镜稀碎。要不是看两位主演的情感多少有点真挚,是真看不下去了
"那时你为我绑发的发圈,感觉我错过了把它还给你的时机"故事讲得不尽如人意,但拍的很好,有时候安静得只有人声,有时候又很嘈杂,人物们也很有魅力,点睛之笔是最后半小时从小堇的角度描述同一个场景前后,展示了拍摄时她的状态与心情,可惜滨边美波的戏份不多在「周日晚上左右」里活泼又话痨的翔子,变成了本片中内向而寡言的真奈,不容易亲近,在身边也让人感觉很远的小堇,就像是「我的大叔」里的朴东薰,也总让我想起「致最爱的你」和「漫长的告白」看似和每个人都能轻松的小堇,在我看来就像INFP,眼神叛逆而又纯粹"如果一个人去世了,事情总有办法继续下去",不过在意的人心里会留下一个长满花草的缺口那个小猫钱包里究竟装的什么呢,它连接起了小堇和真奈的缘分,但最终都像小堇一样,留下了谜一般的神秘魅力
看了这导演的两部作品都是在怀念死去的朋友。拍得很真诚,但是冗长得让人打瞌睡,总是在感慨的台词也让人感觉生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啊!
滨边美波多演点百合片吧
错过,便是一生
怎么做到用这么明媚的色调讲述那么沉重难过的故事
无法走进内心的人,只是想与你好好告别。明明是两个人的故事,导演加入太多其他人了,前男友、店长,甚至有想要上升到社会问题——海啸后遗症的意图,太满太满,拖坏了节奏,跑偏了中心。3.5。
海很深 戏太浅
差点意思
我是来看岸井雪乃的。这两个小时感觉讲了好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痛苦,看得好痛苦,美女也无法拯救这份痛苦!!不怎么会看到如此贫瘠寡淡无趣的视觉语言表现,充斥着大多的无意义,互文视角所得到的信息竟是没有区别,这两小时时长按3倍速都仍觉得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