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吾爱吾诗(台),幼稚園老師(港),天才诗童

主演:玛吉·吉伦哈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奥托·布兰克森-伍德,利比亚·普格,迈克尔·切鲁斯,安娜·巴瑞辛尼科夫,罗莎·萨拉查,黛西·塔汉,萨马拉·查卡拉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以色列,英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8

《幼儿园教师》剧照

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7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8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9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0

《幼儿园教师》长篇影评

 1 ) 嗯,你只是个shadow

Lisa当了20年的老师,看了20年平庸的小孩子,意外中发现了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她像饿狼一般扑向他。

影片改编自2014年的法国电影《幼儿园教师》,讲述了一位幼儿园教师,Lisa,无意中发现班上的一个孩子,Jimmy,会不自觉地念诗,她嘱咐孩子的保姆要时刻关注Jimmy念诗,及时记下这些美妙的句子。

然而保姆却不当回事。

渐渐地,怀着对美的渴望,给自己背上发掘培养天才的使命感,Lisa开始走进Jimmy。

以下涉及剧透,请慎重考虑。

01 影片通过明暗交替的场景来展现几个对立的立场。

应该从小引导儿童的天赋,还是任其自由发展?

是否应该帮他挑选未来的路?

成为诗人,或成为商人?

要诗和远方,或是面包?

Lisa的善,如引导天赋的使命感,由一些明显的元素表现出来,比如直白的话语;Lisa的恶,如过度的自私,通过微妙的隐藏情节表现出来,比如镜头特写中人物的表情,叙事节奏中体现的人物心情。

这两种立场,通过应景的背景乐均匀展开。

观影时,有一瞬间你可以很确定地选择一个立场,但有时候你也会摸不清这其中的边界。

正如Jeannette Catsoulis在the New York Times上面写的影评,the director and writer skillfully fudges the line between mentoring and manipulation。

Lisa有着幼儿园老师的职业面善、职业宽容、职业耐心,鼓励让Jimmy发挥想象,让大家看到他的天赋。

嘴上老说,这都是为了他好。

她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抢救莫扎特神童的壮举,带孩子逃离低俗世界。

然而他爸爸并不吃这套,说,只希望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者,快快乐乐地成长,不用承受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沉重。

什么艺术,什么诗和远方,都是不能当吃饭的家伙。

02 有人说,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愿景”,是自己的“愿望”,是自私的,是绑架。

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命令自己的孩子去得到。

但是如果连孩子都不是自己的呢?

自私得令人发指。

Lisa自己成不了诗人,逼着人家的孩子去成为诗人。

有“鼓励引导天赋”为借口,自私在这部片子里面,并没有表现的很露骨,但是足以能让观众察觉。

如Lisa经常去打扰正在午休的Jimmy,在幼儿园时经常找时间跟他独处,引导他念诗。

自私爆棚的时候,就是诗朗诵会的时候。

朗诵会场景的拍摄手法别有用心。

当时在台上的Jimmy已经开始朗诵,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但是镜头却一直停留在Lisa的脸上,在观察她的表情:得意,期待。

此时,本应该是主角的Jimmy,却变成了画外音。

镜头逼着观众把全部注意力放在Lisa的表情上,故意让观众产生不适感。

Lisa内心渴望聚光灯照在自己身上,期待听众的掌声和赞扬,期待得到自己该得的荣誉,成为“伯乐”。

在朗诵会前的排练上,Lisa让Jimmy提前准备好答案回应观众可能会提的问题,比如”Anna是谁”(Jimmy要朗诵的诗歌是关于一个名叫Anna的人)。

在Lisa看来,Anna就是一个美好事物的化身,是星星,是月亮。

但是后来Jimmy在朗诵会上却说,Anna的原型是另一个幼儿园老师。

此刻,她瞬间崩溃了,冲下舞台,仿佛遭到了背叛。

为什么是另一位老师?

她对Jimmy这么好,为什么Anna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没有发现他天赋的老师?

她才是应该受到关注的那个人。

她希望成为Jimmy的灵感来源,她希望Jimmy的才华是属于她的,而不是拿来赞美其他老师的。

03 Lisa一开始在诗歌课上读Jimmy的诗,收到了夜校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得到了她想要的关注和认可。

她并没有表明这首诗的来源,也没有撒谎说是自己创作的,只是任由大家默认了她的才华。

然而这次“无意”的举动,却在后面的情节中,成为“欺骗”。

后来的朗诵会,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朗诵会,她明知道夜校老师会出现在现场,仍带着Jimmy去表演她之前在班上念的诗。

这个时候,渴望被赞美成“伯乐”的迫切心理驱动着她,她想被更多人赞许。

朗诵会后,夜校老师愤怒无情地对Lisa说,You’re not an artist. You’re just an art appreciator, a dilettante.(你不是个艺术家,你只是个艺术鉴赏者,一个业余的半吊子)其一,Lisa无形中欺骗了夜校老师和班上的同学,大家以为她在作诗,但其实她只是在分享诗歌;其二,夜校老师原本对Lisa的私人好感源自她的才华,而不是她的赏析力,第二次被欺骗;其三,Lisa参与了他开设的诗歌课,如果这首诗不是Lisa创作的,那么只能说明夜校老师教导无方,自己的学生竟然将其他人的诗歌据为己有;其四,夜校老师成为“伯乐”的机会幻灭。

那句话,An art appreciator, a dilettante. 莫名突然戳中了痛点。

这仿佛就是在说某些人啊。

渴望不食人间烟火的世界,沉浸在幻想中,喜欢仰望着艺术大师的身影,但是从不去深究,更别说学习,只能拼凑几句粗糙乏味的句子,故作神秘。

Lisa嫌弃自己的孩子不够文艺,整天只想着party。

她的女儿以毒舌回击,说:我天天party但是每门课都是A,你天天念叨一百句诗歌也没见你有什么成就。

赏析和创作,两回事。

欣赏艺术是没问题,可以写一篇鉴赏文章,可以评论。

但请不要冒充艺术品的创作者。

04 在Jimmy爸爸强烈禁止Lisa和Jimmy接触后,Lisa偷偷带着Jimmy去了郊外。

这次郊游虽然很愉快,但是Jimmy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次“绑架”。

Jimmy决定要报警的时候,她对Jimmy说,This world is going to erase you. There’s no place in this world for you. For people like you, couple of years, you were gonna be just a shadow, just like me.(这个世界将会把你抹去。

你没有立足之地。

这样再过几年,你将会成为一个影子,就像我一样。

)她想对Jimmy说,如果没有了伯乐,骏马也会沦为普通的马。

在她看来,平庸的人很可悲。

但是吉米想不想做一个平庸的人,不是他人在此刻能决定的。

最后Jimmy报了警,可能是因为爸爸给了他程式化的自我保护意识。

爸爸的普通教育,战胜了Lisa的特殊教育。

不知道这是好是坏,因为,在最后一幕,吉米在警车上突然文思泉涌,想起一首诗,却没有人倾听了。

没有人在乎,在他人看来,他只是个普通的熊孩子。

 2 ) 我有一首诗

本片主要探讨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问题,同时带出了对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论的讨论等颇有意思的话题。

对于这种以文学或艺术为重要元素的电影,我个人有着天然的偏好。

导演今年获得柏林最高奖的《同义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奈何我对《同义词》的理解实在不足以支撑一篇长评,只能在这里稍作提及。

《同义词》作为一个寓言文本性质的作品,其中文学、词句作为重要的符号出现,这种运用以及人物看待文学、讨论文学的方式令我着迷。

而在本片《幼儿园教师》中,虽然也有着较强的文本性和表达性,但比起《同义词》显得更加“亲民”,而诗歌也是作为叙事元素而非符号本身出现,这更是增添了一分趣味性。

本片通过丽萨的视角来讲述,通过描摹作为庸才的她和拥有天才的五岁男孩吉米之间的关系作为叙事重点。

这种手法让我想起福尔曼的《莫扎特传》,虽然两部影片所要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

影片整体透着一种哀伤而略带绝望的气质,除了精巧的视听设置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打光方式。

我们可以发现,本片的打光策略是“尽可能地使用自然光”,室外场景自不必说,在室内场景中,除了少数必须使用灯光的场景,其余大量的室内场景导演都采用自然光源拍摄。

例如从不开灯的幼儿园教室,家中的大多场景也是不开灯的。

这样的处理使大多镜头显得有些清冷而昏暗,缺乏活力,非常贴合主人公的心境。

尤其是最后那场在旅店中的戏,昏暗的室内、窗外带着雾气的山林……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有人工光源设计的场景中,师哥朗读会那一场做的最为复杂,整个场景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典雅的仪式感,与其他没有光泽的场景形成反差。

本片最重要表达的是对于现代社会中,日益热烈的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对于人们的侵蚀,越来越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侵蚀了艺术的生长土壤。

在丽萨与女儿因为大麻发生争执的那场戏,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女儿也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她有着聪明的头脑,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但是这样本来有希望的孩子却被声色犬马所迷惑;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吉米坐在车上说着自己有一首诗了,但是却无人应答……片中类似于这样的、表意明确的细节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于丽萨这个人物的刻画。

最后她与吉米在浴室门前的那场戏设计非常真实,她试图带吉米走、试图保护他的天赋,但是同时又无奈地知道这一切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无奈?

她曾说“这种天赋是稀少而脆弱的。

”确实如此,但是是什么让这种天赋在如今看起来尤其脆弱?

讨论这样的主题,就难以逃开对于天才理论问题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从艺术生根发芽的那一天就一直没有停止,大多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康德说过天才这个词是只适用于艺术的,我部分认同,同时,由于艺术天赋是“在特定艺术规则下表现出来的与生俱来的敏感”,由此,不同的艺术,因为其艺术规则的不同,其天赋的特质也有所不同。

对于诗歌、音乐这样的艺术天赋,是更难以承受的,这样的时间艺术具有更直接的表情性质,因此也更容易在很小的年纪就体现出来。

这样超乎常人的敏感会让拥有禀赋的孩子难以驾驭、无法承受,因此也需要更为精心地呵护和培养。

而对于向文学和电影这样更为综合的艺术来说,往往需要创作者进行大量的积累和观察,之后才能有所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心智慢慢成熟,也更容易驾驭天赋。

说到这里,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问题也不请自来……这个电影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有赖于导演精准的掌控力,这种圆融的设计感,类似于《阳光普照》,有别于《比海更深》。

 3 ) 《幼儿园教师》——贪婪引诱人走入深渊

丽萨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她热爱着那些仅由简单词语组成、却又深邃迷人的诗词,可惜她能写出来的,只是那些看起来美丽繁杂、却毫无意义的枯燥文字。

她的平庸,导致她对生活再无激情,宛如枯木行走在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把自己关起来,“惩罚”着如此无能的自己。

吉米是她班级里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吉米有着惊人的诗词天赋。

他是天才,宛如莫扎特一般,而她,或许将成为近在天才身边瞻仰的人。

丽萨把吉米视作自己的神灵,她发现了他的天赋,而她要将这样的天赋发掘并保护好,向那些庸俗的世人展现出来——看!

如此惊世绝才!

在丽萨眼里,吉米或许身躯幼小,但他的天赋惊人,她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引导,让他不被世俗淹没。

于是她利用着自己的职务之便,让吉米的保姆关注吉米的动态,好及时记录下那短暂的灵感涌现。

可她又是生气甚至于愤怒的,世人皆庸俗之辈,无论是老师、保姆还是吉米的父亲,都认为这不过是孩子的自言自语,他是个有些怪诞的可怜虫而已。

她总是引导吉米去创作,好去感受自己永远不可能拥有的灵光乍现。

丽萨有个深爱她的老公,尽管不理解她对于诗词的执着追求,却依然包容着她。

她的儿女们似乎也进入了叛逆期,和她无法沟通起来,她对这个家已然没了耐心。

正如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去上课、去逼迫自己写诗一般,她把自己变成了艺术的奴隶,不过短暂接触的事物,就成了她毕生追求,为此她甘愿打破一切、牺牲自我和他人。

吉米是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忙着工作无暇照顾他,叔叔偶尔会陪伴他,给他读一些诗词文章。

他是特殊的,不爱说话,纯真的大眼睛里总是带着丝丝成熟,和周围的环境相比,他更像是一个不小心开启了错误开关的小孩,所以他偶尔显得格格不入。

他会和班里的小孩一样玩耍,也会偶尔在那里来回走着,嘴里碎念着天然的诗词。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天才是生来不同的。

吉米是天才,他敏感又有些忧郁的内心,使他比别人更能接触到凡事背后的深意。

他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懂,那一首首称得上精彩绝艳的诗词,是他向外界倾诉表达的唯一工具。

这样的天赋,却被别人忽视,看起来颇为可笑,所以丽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才会自诩为他的护卫,意图为世界再添一位“莫扎特”。

丽萨早就承认自己毫无天赋,于是在遇到吉米前,她的背景音乐都是那般平静到压抑的,在遇到吉米之后,她的生活照进了一屡阳光,从而有了欢乐。

为了吉米的天赋,她变得愈发冲动,甚至越过了那道警戒线——她带走了吉米。

她带着吉米去玩耍,去欣赏画作,去游泳……她想要和吉米建立更深的链接,成为走进他心中的人,就像丽萨的老师评价她那样,她在剥削,剥削一个孩子的快乐,剥削他的感知,剥削他的才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那是吉米无法意识到的侵略,所幸他最后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带走了丽萨,制止了这个女人的疯狂,也带走了吉米。

黑幕里吉米稚嫩的声音说着“我有一首诗”,只是如电影落幕时的黑暗,他的诗将不会再有人关注,他也许将如丽萨哭诉那般,最终被世界磨平成和丽萨一样的平凡人,泯然于众。

《幼儿园教师》讲述着关于丽萨的故事,她冷落了自己的生活,把它变成灰暗的色彩,偏执的去追那道光,想把它留在自己身边,成为冉冉升起的太阳。

不过她失败了。

世界不需要她那样出格的勇气,只需要安稳的前进,孩子也不需要她强加的拯救,只需要真挚的关爱。

从一开始,她的行为就掺杂了自己的欲望,并不纯粹,她早就被物质和欲望染得透彻,才会无法以纯粹的目光去看待事物。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和偏执的故事,它太真实,也太残忍。

与其说丽萨爱诗词,不如说她爱想象中星点笔墨集成大作的自己,爱想象中成为饱受追捧的艺术家的自己,爱不随世俗孤独追寻艺术的自己……

球波关注,蟹啦\(≥▽≤)/

 4 ) Jimmy的三首诗

AnnaAnna is beautifulBeautiful enough for meThe sun hits her yellow houseIt's almost like a sign from god.The BullThe bull stood alone in the backyardso darkI opened the door and stepped outWind in the branchesHe watch meBlue eyesHe kept breathing to stay aliveI don't want himI was just a boySay yesSay yes, anyway湖边最后一首Anna,get upRememberLoneliness is still time spentWith the worldHere's the room with everyone in itYour dead friends passing through youLike wind through a wind chimeDon't be afraid, AnnaThe end of the road is so far aheadIt is alreadyBehind us.

 5 ) 幼儿园教师——无人理解的犯罪

“我想到了一首诗。

”无人倾听。

影片在吉米幼稚而有些不知所措的独语中,落下帷幕。

他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也许,和大多数观众一样,他知道自己被绑架了。

但又和大多数成年观众不同的是,他并非知道自己为何被绑架。

诗是瞬间的艺术,就像一阵清风忽然掠过。

诗又是永恒的艺术,像是一朵盛开在宇宙中的星云。

影片将视角紧紧跟随着幼儿园资深教师丽莎,从她发现吉米,到与之相伴,最后绑架吉米的过程和原因。

看过此片的人,无一不为这位可怜的女子所动容。

她无疑有着超脱于这个乏味社会的梦想。

在她周围,有着太多所谓“成功”与“正常”的事情。

但长期与未经挑染的孩子们相处,并偶然地加入一个短诗兴趣班的经历,使得她依然保持着一个不妥协的心。

直到某天,这颗心灵被男童吉米那充满非现实的美丽诗句唤醒。

她仿佛看见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缓缓开启。

她的所作所为,被女儿戏称为“联合国文化大使。

”在平庸而琐碎的生活中,她似乎超越了某种沉重的羁绊,追求诗意的栖居的她不仅爱上了诗歌,也爱上了拥有一颗诗人心灵的男童吉米。

这超脱了种族、阶层、男女、年龄的纯真之爱,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

为了保持吉米不受现实污染,也为了独享着充满诗意的生活。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吉米一起逃离。

然而,现实没有为这场逃离提供世外桃源,诗意的生活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吉米对丽莎产生了“合乎情理”的不信任感,逃离变成了绑架,这合乎所有围观者的正常逻辑。

影片,就在这一正常逻辑的终点,落下帷幕。

除了那不合时宜的吉米的诗,一切都变得十分平常。

此片,将成人的乏味生活作为故事的背景,无论是丽莎的家人或是吉米的父亲,他们都在过着合乎“标准”的生活。

这似乎并非值得谴责的世界,却在可怕地淹没和泯灭着可贵的天赋和个性。

而保护天赋与个性,张扬天赋和个性,正是教育与艺术的核心任务。

从这点来说,影片一直在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中,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某种平衡,直到这个平衡被打破。

丽莎因为缺乏艺术才华,而被诗人俱乐部除名,而吉米因为丽莎“自私”的目的,而被带离了受丽莎呵护的幼儿园。

诗歌,不应该是某种被现实所压迫的负面情绪的发泄,而是在现实的重压下,依然挥发出的某种永恒而轻盈的气息的东西。

毫无疑问,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思考。

艺术,像是某种珍贵的矿藏,就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而我们是否应该将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从而在浮躁虚幻的泡沫中,去真正倾听属于我们内心的声音。

相比于物质和名声,其实,还有一种东西能够使我们感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还有就是,关于教育。

让人成为他们自己,远远要比让他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更为复杂和艰难。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周围的一切,经过“过滤”,都已变得狭隘和相似,无论是彼此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或是爱情与亲情,这些,似乎都被打上了“批量生产”的标签。

在你尚未明白自己有哪些独特性之前,你已经被“同化”了。

在大众看来,不能被理解的资深幼儿园教师,最终被打上了“犯罪者”的标签,她为自己“叛逆的”艺术和教育“梦想”付出了代价。

这是一场不能被理解的犯罪。

而这场犯罪的可悲之处,并非在于犯罪本身,恰恰在于无人理解这场犯罪。

 6 ) 不是那么回事

看了很多影评,觉得一楼包法力夫人那个写的最好。

确实,很多影评写得不是不好,不生动。

只是核心肯定是偏差了。

这个电影的主题肯定说得不是天才与疯子,现实与理想。

我承认有这个成分,但实实在在的就只是装饰。

小孩本身就跟个能写诗的道具一样。

说话都费劲的年纪,指望这个孩子演出啥呢?

多了只能是过度解读而已。

重心更不在诗歌上,别看这是剧情的关键,但整那么两首云里雾里的也是幌子。

重心是什么呢?

除了之前的包法利夫人的观点之外。

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就是这个女导演的倾向,价值输出。

每个电影都存在这种价值输出。

本片亦不能例外。

片名叫《幼儿园教师》,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她这么做,对不对的问题。

包法力夫人理论是人物的核心。

影片的问题核心呢?

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么干,对不对?

而且导演给予了这个教师所有的正义性。

孩子跟她在一起,发挥了写诗的能力,而且越来越好。

朗诵会上,老师那么渴望才华渴望认可的人设,竟然没有昧着良心占为己有。

还不断地训练小孩演讲朗诵。

小孩跟她去玩,游会泳诗兴大发,写诗了。

小孩害怕,要报警,她告诉号码,告诉地址。

不断的强调没有恶意。

最关键的是,小孩被关进警车,说要写首诗。

这个结尾有很多解读,有的偏离地很远。

电影的关键点就不在这个小孩身上。

最后他要写诗,再也没有人给他记录,重视,给予回应了。

这才是最后的重击。

导演要说,她这么做,对。

不管之前多少情节都打压这个老师的意愿。

最后都是,老师做得对。

这样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和才华。

可惜我们身边都没有这么一个奋不顾身的幼儿园教师。

影片暗示了这个所谓天才儿童的几种未来人设。

然后用女教师的行动证明,这样对他做好。

小孩的爸爸说应该务实,搞钱。

有毛病吗?

对小孩的人生肯定没有毛病。

他认为照这么发展发展就变成他叔叔,连编辑都不是,也白扯。

发展成她儿子中二少年,她女儿大麻青年,她老公中年油腻,都不好。

或者不够好。

最后她的融入家庭不全是强迫自己回归生活。

更像一种跟家人的道别。

因为镜头直接就切她拿个行李箱走了。

她已经下定了决心用她的方式保护莫扎特或者她心中的莫扎特。

但是结果是早就注定得了。

所以我认为,影片的核心是,突然产生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幼师干得这么好。

 7 ) 天才诗歌少年的泯灭

女主角的方法用错了,她可以负责记录,但是应该一开始就说明是男孩写的,男孩父亲不同意儿子去参加诗歌会,但女主还是带去了,说明女主也是有名利的私心的。

最后,女主像是“绑架”的做法反而把男孩的天赋推向深渊,她是很想挖掘男孩的天赋,可却导致了男孩在警车里说出“I have a poem”,一个天才就此泯灭。

如果女主角只负责记录,不参加诗歌会(毕竟对孩子来说,不太合适),不和男孩父亲交流,或许还可以挽救。

但是,男孩的父亲也没错,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过个普通孩子的生活,毕竟搞艺术的人“疯掉”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诗人。

另外,女主只能算个文艺爱好者。

艺术创作是需要天赋的,男孩的灵感创作可能比她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要好得多,这就是现实啊。

 8 ) 绑架

电影《幼儿园教师》讲的是,一位幼儿园老师丽萨,曾经有一个未完成的诗人梦,虽然报了诗歌班,但天赋有限,成为她的遗憾。

但无意中听到园里的孩子吉米读自己的诗,朴实无华却非常动人。

她从吉米身上看到了自己,决心用心培养,不顾吉米家人的反对,直到最后以绑架的形式满足自己的心愿。

最后的绑架达到了电影的高潮,隐喻了亲子教育和学校教育里的‘绑架’,用自己的愿望去安排孩子的人生,但无论什么天赋,终归要在现实中成长,一旦脱离了孩子的需要和成长的现实,就是绑架。

当吉米报警自己被绑架时,也在提醒成年人,当我们为了孩子好时,其实孩子很害怕,想要求助。

电影最后一刻,吉米说想到一句诗,这个开放的结局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吉米被选择性地关注时,吉米的天赋会像考试和成就一样乏味,还是依然带给他乐趣?

吉米写的诗将会是讨好成年人,还是来自他生活的真实感受?

 9 ) 后日谈

多年以后,西装革履已然一派成功人士打扮的Jimmy人模狗样地参加着家族组织的年末Party。

觥筹交错间,酒醉的老父亲笑着向身旁新交的女伴提起独子儿时某次荒唐的绑架事件。

说罢,好奇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他答复着。

恍惚地,Jimmy想起女人说这个世界会把他磨平,他想起他一个人坐在警车里忽然有了作诗的欲望,I have a poem,他轻轻地重复道。

大诗人,念首诗呗,有讨厌的家伙在起哄了。

什么诗,都过去了,小孩子瞎写着玩的,Jimmy打了个哈哈将面前的酒一饮而尽。

 10 ) 公主还在燃烧,屠龙的少年却已死去

天才多半是疯子,有时候理想主义者也是。

Lisa的工作能力突出,儿女健康聪明,爱人常伴左右,时常给予她鼓励和安慰,一切井然有序。

但一开始,电影就通过诸多孤单消沉的镜头告诉我们,她并不觉得幸福,甚至感到灰暗。

与家人互动的几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她为何不快乐。

对于Lisa来说,现实太过漫溢。

巴掌大的手机屏幕里不能徜徉思想、与社交媒体捆绑的摄影无法感受美的诞生。

她需要的家,应是优秀个体的活动场所,她认同的优秀个体,应拥有世俗之外的精神追求。

然而你们却与他们无异,这里与那里无异,快餐,大麻,分割开来的个人空间,这一切都加速了Lisa的枯竭和爆发。

物与现实或已达到富足,人的精神却不会停止伸张。

她想要追寻物质基础以外的精神安慰,获得超然物外、超现实的富足。

诗歌就是她的精神希望,而Jimmy正是点亮这团希望的火种。

两段关于身体的戏份:一个被诗打断,一个因诗发生与儿子争吵气结,相濡以沫的丈夫及时给予Lisa拥抱安慰,第一段关于身体的戏份由此展开。

当二人的身体即将合体时,Lisa的电话响起,她知道那是Jimmy和他的诗歌。

她立即从身体的激情中跳出来,顾不得半裸的身体跑去接电话,丈夫难以置信地问出“Really?

”,她全然不顾,认真记录着Jimmy天才般地诗歌。

她的丈夫懂她,所以默默走开。

Lisa去找诗歌老师,欣喜地知道自己被老师选中,将继续留在诗歌班里学习,并将参加小范围的诗歌俱乐部。

随后,她颇为主动地与诗歌老师发生关系,这便是第二段关于身体的戏份。

Lisa太热爱诗歌了,在她眼里,这位男性诗歌老师是抽象诗歌的具象化身,被男老师侵入身体,代表着她愿意为诗歌献出自己。

这段关于身体的戏份没有前一段那样的激情,更多的只是冷静和平淡,它更像是一个仪式,像是一场对精神和理想的献祭,通过与诗的化身进行身体交融,来完成表达对诗的完全奉献。

或许从这里开始,Lisa就下定决心,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一定要为神圣的诗歌保护好Jimmy这团火种。

这两段戏刚好形成对比。

一方面,代表身体的激情,被代表精神的诗歌打断;另一方面,主动与代表精神的男诗歌老师发生身体关系。

在这里,身体成了精神的表达和延续。

Jimmy的天赋:不经意间大肆绽放安娜是谁?

Lisa教了他很多个答案,都不及Jimmy的回答经典。

Anna could be anyone you love. For me, she is my kindergarten teacher’s helper Meghan.Jimmy这片宝藏,在不经意间,就这么平淡地大肆绽放。

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又多么深刻的回答,眼前的这个5岁半的年轻人是个与生俱来的、彻头彻尾的诗人,一个天赋异禀的诗歌莫扎特。

一瞬间仿佛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满足。

被女儿施以恶语时,Lisa也不曾改变她的沉着与风度,但在这一刻,因着一句充满哲理的回答,她的情绪被推上了一个顶点。

再也无法做到波澜不惊,她一失常态地泣不成声。

吞噬前的告别Jimmy走时,Lisa再次哭泣。

这天下班回家,她一反常态地用欢快的语调说话,积极主动地处理与家人的关系。

她亲吻了丈夫,买了相当多的食材想要为家人做一桌好菜,说服女儿儿子留在家里共度晚餐,获得了女儿的道歉,也一定程度上与儿子达成了和解。

第二天,她看着镜中几乎赤裸的自己,再次陷入沉默。

穿好衣服,她深深亲吻了这个一直给她支持的丈夫,提着行李箱走出家门。

她做了一个决定。

她明白,这是一个可能会吞噬她的决定。

她爱她的家人。

对于家人来说,她的这个决定可能有些自私,可是怎么办呢,她有更爱的东西。

那是一种心灵的指引,她没办法忽视,更不能忘却。

她最后一次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纠缠,但不同的是,这一次她已经做出了选择。

于是,在执行这个决定之前,她最后一次命令自己回归现实生活,略带补偿性地处理与家人的关系。

她虽有不同意见,但不再坚持,她明白,各人有各人的追求与使命。

她也要去追求她所重视了东西了。

吾爱吾家,但吾更爱诗歌。

“I have a poem.”一次次的鼓励与信任,让Jimmy逐渐接纳了Lisa。

她如痴如狂地在Jimmy力量巨大的诗中汲取生命的养分,也小心翼翼地发掘、呵护他被神吻过的天赋。

她带他一起感受自然,感受天然的水流,聆听簌簌的雨声,他们以两个成人的姿态,进行富有诗意的对话:“it’s beautiful,isn’t it?

”“it’s beautiful…and sad-looking too.”“Sadness never ends.”正如Lisa认为不应将Jimmy看作小孩子,他确实已经不再是小孩。

他会自己洗澡,会在洗澡时拉上窗帘,会在洗完澡出来时,把自己包裹严实,等到Lisa走进厕所再换衣服。

他已经受到了现实的教化,否则怎能选择性地听取Lisa说的话:对Lisa哭着描绘的生活无动于衷,却在报警时相信她给出的地理位置。

他报警称被绑架,但他相信Lisa并不是坏人,否则怎么在最后主动拉起了她的手。

在Lisa完全被理想主义支配时,Jimmy给她来了一记当头棒喝,让她在走得更远之前停下脚步。

Jimmy报警,到底怎么理解?

欢迎指教或讨论。

一种理解,是在他被激发潜能之后,为艺术创作所做出的行为艺术。

正如他体验了大自然之水后灵感突现开始作诗,在Lisa被捕之后,他再次说出“I have a poem”,好像这一切是他有意而为之,故意打破美好来激发灵感,有种艺术家们所共有的病态的疯狂。

另一种理解,是Jimmy年纪虽小,但已经现实化和世俗化。

Lisa所代表的理想,最终抵不过Jimmy所代表的现实,希望本身被希望的种子所扼杀,戏剧性地宣告理想的完全毁灭。

最后这句“I have a poem”好像是在为理想唱悼歌。

无论如何,Lisa和诗歌本身,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公主还在燃烧,屠龙的少年却已死去。

当“I have a poem”再次响起,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空白。

AnnaAnna is beautifulBeautiful enough for me.The sun hits her yellow houseIt’s almost like a sign from God.The BullThe bull stood alone in the backyard.So dark.I opened the door and stepped outWind in the branches.He watched meBlue eyesHe kept breathing to stay alive.I didn’t want himI was just a boy.Say yes,Say yes anyway.

《幼儿园教师》短评

Complicated

8分钟前
  • 蔡鸟
  • 推荐

灵光乍现的诗句,才华傍身的天赋,以及众人艳羡的目光,本就他山之石,得不到,就暗度陈仓;拥有的,却蒙住眼睛,「才华呵护」是她的理想牌,比起窒息的爱,我更希望他 永远是快乐小孩儿

9分钟前
  • 七海
  • 还行

Maggie演得真的很好,表现出了对自己精神世界获得惊喜的喜悦,得不到理解的焦虑,生活看似如常,却暗流涌动。她让我想起了王彩玲,那个想要去北京唱歌的女人,那么孤独和绝望。

11分钟前
  • 疯疯爱
  • 推荐

当老师发现自己写诗的天资与热望无法适配,甚而对保护天才的执迷/卑躬屈膝也终将被坚硬的庸常吹入冷焰且无情碾碎,伯乐之死反照的既是不公的现实,又像是“影”的告别。从《钢琴之神》辗转看完这部,心中不免为一丧,自己何尝又不是与才华横溢无缘的芸芸众生呢?但又不免以知堂的句子自勉:野和尚登高座妄谈般若,还不如在僧房里译述几章法句,更为有益。

15分钟前
  • 俱往矣
  • 推荐

完全被主题接近的《立春》比下去了。Lisa的生活和能力到底庸常在哪里,她究竟对自我的不满在哪里?完全停留在“上课时小声诅咒自己的工作”、“被女儿嘲笑”、“诗歌班的遭遇”这些似乎是在编剧室凭空想出来、流于表面、缺失细节的刻画,人物行为动机很激进,完全无法被理解。“不能悦纳自我的普通人,试图靠艺术超越自我”的主题表现得很生硬,难有共鸣。小男孩对老师的态度,从他喜欢助教、自称思念Lisa到锁门报警,推进地非常莫名其妙、缺乏铺垫,没有这种电影该有的冲击力。这部电影理论上要靠女演员的微表情的,Maggie Gyllenhaal表演完全不到位,男孩的表演也很呆木,没有演出天才儿童的感觉。电影里用的诗歌也没有让人觉得惊艳。电影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女主角一样,自以为艺术、实则无聊得不自知 @2021-08-08 19:40:58

20分钟前
  • 老咪
  • 较差

小朋友好灵,睫毛很长,但成年女子对小男孩的那种关爱始终有一点点游走在道德边缘的罪恶感,看着不是特别舒服。女主的无奈呐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带着天赋出生的孩子需要呵护和引导,不然大众教育和大众传媒难免让天才沦为庸者。不过那种无才华又不勤奋的人把自己的“太平凡”归咎于社会也是可怜。

22分钟前
  • 望潮
  • 还行

恨不得哭一场

27分钟前
  • 图拉浩
  • 力荐

我们的天赋异禀,被滚烫的社会煮沸,最终失去原有的滋味。

28分钟前
  • 纯良窝头
  • 推荐

记忆有点模糊记不清了 印象里好像大多是女主的自言自语或是心里的没说出口的自言自语。

29分钟前
  • DJ
  • 还行

不喜欢女主,一副活在梦里的懵逼样。作为一个老师只能指导,她是无权决定男孩的人生。尤其是男孩的父亲并不认可的前提下。做为一个诗人的人生就会更幸福吗?父亲的话也许不无道理,做一个普通人也很好,不是嘛

33分钟前
  • Vivian
  • 还行

“我想”并不等于“我是”吗,“我看见”和“我拥有”之间有距离吗?我迷惑而难过。电影和她都轻盈而郁结,像飞不起来的蝴蝶。她的痛苦在现实和诗的两边世界里都孤立无援无人共鸣也无从说起。

35分钟前
  • 力荐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孤独而不被认同的女主或许是把Jimmy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才会执着到偏执的地步吧。可惜从今以后也许再也不会有人认真聆听和记录他天才的诗歌了。

36分钟前
  • 光影浪漫爱好者
  • 推荐

最后小孩在警车里那一句“i have a poem”,却无人回应,或许是最让人神伤的

38分钟前
  • 阿根廷的烟鬼
  • 推荐

意图太明显太仓促了,整个有点无聊

39分钟前
  • Wednesday
  • 较差

她什么都不怕了,因为没有什么更让她失望了

40分钟前
  • 丽塔
  • 力荐

太诡异了,不喜欢

45分钟前
  • 不喜欢水果蛋糕
  • 还行

中年危机的女人,还有中产女性对于才华的崇拜,果然都是让人觉得可悲无比的东西。

47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哎,你自以為的保護與扶持對別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束縛。

50分钟前
  • 多面体
  • 还行

一星半 一厢情愿

51分钟前
  • ...
  • 很差

能感受到导演的用心,但实在很难理解她所表达的,因为我不是一个被折磨着的创作者。结尾让我看着很不舒服,电影配乐很不太出彩。女主演得不错,估计是奔着获奖去的。

55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