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要说的是两部电影:《反恐王国》和《反恐疑云》。
前些天同时下了这两部电影,因为对《反恐疑云》的男主角更偏爱些,所以就先看了疑云。
两个电影关注的都是美国现阶段最热门也最郁闷的焦点。
本来“恐怖主义”这件事向来都跟美国本土保持安全、适度的距离,所以美国也就乐得当个世界警察屁颠屁颠地满全世界的逛,哪儿都落不下。
可是9·11事件后,一切都不同了!
他们的楼被炸了、他们的亲人死了、他们的家园被毁了、他们也成了待宰的羔羊,最重要的是——他们终于懂得了什么叫“恐慌”!
《反恐疑云》以偏盖全,着重描写的是个人在恐怖事件中的震荡,一个普通的商人、一个中情局的新手、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甘心做人弹的青年......这些人很渺小,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面对持续不断的恐怖袭击,他们需要随时调整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信心,以便作出最正确的反应。
可是,谁又能真正的做到无懈可击?
这里面还涉及到了美国即9·11之后新制订的一项秘密宪法——特殊引渡,这是一个让政客头痛让公众质疑的新事物,其中的好与坏、卑劣与成功都模糊不清的纠结到一起了。
啊呀~还真让人心烦。
也许,探员Douglas的举动多少能为美国紧张的神经中枢争取到一个空档!
不过如果,嗯~我是说如果,Anwar真的是一名恐怖分子,那么谁来为Douglas的仁慈买单呢?
嗯~《反恐王国》就不一样了,它完全是以大带小。
一次在沙特某石油公司驻地的大爆炸,让美国本土的几个FBI坐不住了,他们乘风而来,有的是工作经验和反恐决心。
结合当地一个正义不阿的上校,在废墟中寻找能为同伴报仇的答案!
结果——当然是找到了!
可惜,他们的全部努力也抵不过房间里那个小女孩手里的弹珠,那代表了什么,你不知道吗?
就象电影里交战的两方,能让同伴或亲人止住眼泪的都是同一句话——“我们会把他们都杀光!
” 拜托~ “民族仇恨”不是一次爆炸或一次解救就能解决了的问题,恐怖主义始于何时止于何时,我们都无从知道。
我想说的是:当人们举起枪的那一刻,正义就已经躲在某个角落里冷笑了..... “宗教”是让我们学会爱人,而不是让我们学会杀人!
难道不是吗?
——顺便提一杯,《反恐疑云》这个电影的演员阵容真的是奢华过头了,老牌戏骨Meryl Streep、新科影后Reese Witherspoon的绿叶功能发挥到极致。
其实看《反恐王国》更着重看Chris Cooper,可惜他的表演空间过低!
影片以美国政府在911事件以后采取的引渡政策为切入点和背景,将政治、战争、惊悚等诸多元素较好地整合在一起。
911事件以后,好莱坞将目光瞄向恐怖袭击事件后引发的政治和军事问题,拍摄了一系列反恐题材的电影作品,《反恐疑云》便是其中的一部。
与其他同类型影片核心有所不同的是,《反恐疑云》的核心便是向人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了潜在地挽救数千人的生命就牺牲一个人的权利是否是一种理智的做法。
可以说影片观赏性相当不错,而娱乐性的背后更值得反思。
集合了梅丽尔·斯特里普、瑞茜·威瑟斯彭、杰克·吉伦哈尔、艾伦·阿金等众多影帝影后出演,堪称豪华演员阵容。
制片方还找来了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南非导演加文·胡德执导,无不显示让反恐题材焕发新生的野心。
在故事讲述的手法上,采取了多线并进和倒叙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不至于太过平面而失去娱乐性。
影片本身的着力点不仅在于揭露和质疑美国在911之后对于恐怖主义采取的政策和手段,而且还对官僚政治和人性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揭示。
但正因为影片承载的信息过多,穿插的情节也显得过于散乱,让影片整体略显剧力不足。
总的来说,豪华演员天团的表现足够精彩,从而弥补了影片流于形式的缺陷。
并且影片在揭露黑暗和煽情之间摇摆不定,众多细节经不起推敲,并不足以彰显影片的人文关怀。
正直有道德感的美国特工反抗保守议员和伊斯兰国家专制机构迫害无辜的伊斯兰裔美国公民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心事,几条线交织在一起,碰撞出火花。
其实还不错,从电影的角度看。
其实是很久以前看过的了,只是最近看清末湘军政治集团的故事才又想起来的。
曾国藩晚年,碰上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慈僖叫他去处理天津教案。
这是一件谁去都搞不定的烂事,本来慈僖叫李鸿章去接替他的,但是李鸿章称病拖延了俩月。
应该是出于维护清政府利益的目的,曾国藩作出了偏袒外国人,严惩本国民众,并且赔偿几十万两白银,派使团至法国道歉的解决办法。
结果就是曾国藩不但被朝廷斥责,而且被民众唾骂,之前的名声毁于一旦,他本人不久之后也因此郁郁而终。
李鸿章去俄国出使,俄国为了诱使他代表清政府出卖更多的民族利益,不但很恭维他,而且贿赂他,李鸿章虽然也知道俄国人的伎俩,但是自己还是很受用的。
但是在俄国人自己眼里,是很看不起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人的,这可以从普希金相关作品中看到。
普希金是相对进步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尚且如此,邪恶贪婪的沙俄政府何以堪?
湘军中有一个为人比较耿直的人,不仅在官场上还是在民间名声都很好,不但和卖国没半点关系而且还作为民族英雄自筹军费自带军队收复新疆,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一生中最佩服的人,也是委托他关注新疆局势的人,是林则徐。
林则徐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在广东查禁鸦片,结果被慈僖迫于英国人的威胁给查办了。
啊,美国人为了国家安全对埃及施加压力叫忠于职守,美国人良心发现违反组织制度叫人权叫良知。
那么埃及人呢?
看起来很腐败很无能只知道帮美国人迫害本国人民的政府官员们真的像条狗一样吗?
其实,影片是美国人拍的。
多条线索并进,控制得很好。
适合现在的国人收看,对待恐怖主义和暴力,小心不要陷入以暴易暴的漩涡。
非常好的电影,除了结局比较理想化。
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囚犯”被关在不为人知的角落。
但是片中CIA局长的话,又不无道理。
没有这样的关押,或许伦敦的7000个人就要遭殃。
难道真的是宁可错杀千人,不可放过一个?
调子很忧郁,是的,悲剧嘛,女人吟唱声让人更觉悲伤无限,安瓦被无端折磨让人气愤和惊恐,更加让人胆战心寒的是那些人肉炸弹们,死去的那一对年轻恋人,太让人可悲可叹了很喜欢这种叙事方式,貌似进行时,实则过去时,看到最后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不温不火,慢慢的说着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直感觉梅里尔斯特里普蛮合适这类刚硬角色的,所以,在影片中的表现,感觉着很自然,她身上就带着这种味道杰克吉伦哈尔,忧郁的男人,个人感觉着杰克跟瑞瑟斯朋不般配,已经分手了,再找个好的吧喜欢彼得·萨斯加德,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夫,演出了很多小小的坏角色,迷离的眼神跟吉伦哈尔家族蛮般配战争是根源,政治是手段,这部影片拍的还是很理想化,有谁能有安瓦这样的运气呢?
试问这样的迫害下有几个人能够活着出来的?
算了,社会已经很残酷,电影还是给人一点美好的希望吧
作为一个严肃的电影,涉及的范围应该够宽泛。
但是可能归根到底可能是爱和正义吧……爱人之间的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还有就是做正确的事。
这些都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的素材。
或许我们的主旋律可以关注一下这些……我爱梅丽尔斯特里普——尽管本片里她是反面的角色……
反主旋律影片,不同时间线的三线叙事,最后归一,故事讲得清晰明了,很有味道,剑指cia的非常规引渡制度。
吉伦哈尔的表演可圈可点,深刻反思美国在911后如惊弓之鸟,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反恐策略,cia仅凭未经证实的嫌疑即可绑架、刑讯、暗杀任一国家公民,甚至是美国人,如此反恐到底是在消灭恐怖主义还是在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敌人?
站在反恐前线,当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下,当自己也身处险境,当你的决策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错杀一个嫌疑人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如果这个嫌疑人是你自己的亲人呢?
该如何选择,引人深思。
其实个人觉得,结尾应该加个反转,被吉伦哈尔放走的埃及籍男子其实确实一直在暗中帮助恐怖分子,或许更值得玩味。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题材大于内涵的电影,没有达到主创预期的效果。
首先是叙事次序。
你可以说是倒叙、插叙相结合,但其实更像是杂叙,而如果没有最后那十几二十分钟的颠覆,毫无疑问观众会认为是顺序。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乾坤大挪移似的叙事手法很高明,但实在太刻意了,观众在看的时候好像听到有人在对自己说“哈哈,被骗了吧”,感觉非常不爽,当时连我都有骂娘的冲动了。
导演的企图心昭然若揭,但对我来说,没有震撼,也没觉得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有的只是意外和被耍的愤怒。
就电影的整体性而言,我看不到如此错乱的结构有什么好处,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么就是转移注意力,使观众暂时忽略那令让人昏昏欲睡的剧情所带来的平淡和单薄。
其次是有关剧情的疑问和漏洞。
比如光头的姐姐甚是奇怪,侄女失踪六天才跟弟弟说,令人费解。
还有就是关键的电话记录。
一来,CIA肯定能查出是否真正通话,通话时间多长,如果每次只是拨打而未接听,或者通话时间短的只能说两三句话,那肯定是误拨,就没有怀疑工程师的理由。
二来,既然CIA肯定那是恐怖分子的电话号码,为何不查清楚那段期间恐怖分子还跟谁通过电话,彻查他们与恐怖分子的关系,而不是只盯着工程师一个人。
还有种可能,就是发现那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工程师的亲戚,这就能说明恐怖分子电话号码是几经易主到了工程师亲戚的手里才会有此误会。
当然,CIA也可以说恐怖分子老奸巨猾,把电话记录故意做的让人不怀疑,或者干脆认定工程师全家都与恐怖分子有接触,审问绝对是有理由的,人是绝对不会放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逻辑上的漏洞并不能证明什么,CIA秉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一人的矫枉过正的准则,特殊引渡正是以此为基础实行的极端政策,其所折射出的不仅是美国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敏感程度,还有保障国家安全与维护人权之间的矛盾。
断绝嫌犯与外界的一切消息,从精神和身体上对嫌犯进行双重折磨,肆意践踏嫌犯尊严,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智商有限却懂得玩弄权术的家伙最擅长的就是这些,对他们来说,判断信息真伪和寻求事实真相不属于职责范畴,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却被赋予“专业”和“经验丰富”的高度评价而受到推崇。
就好像一直以信奉人道主义自居的美国总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对其他国家的内政指手画脚,一切有关政治,而非人权,所以再说什么理智逻辑、严谨分析都是无意义的。
另外,关于有人提出的广场爆炸的问题,说一下我的看法。
一共有两发子弹,这点没有疑问,第二颗打中男孩引发爆炸,第一颗打死服务生是打偏的,但目标到底是男孩还是光头,这点没有电影并没交代。
个人认为是光头的可能性更大,毕竟光头是男孩的首要目标,如果没有女孩的出现,男孩下一步就是尽可能靠近光头引爆炸弹。
从组织头目的角度,让男孩在广场杀光头,本身就是既铲除异己又制造恐怖事件的一石二鸟之计,但男孩一旦犹豫离开就会令计划落空,此时男孩离光头尚有一段距离,而且不是中弹后就立刻爆炸,所以必然是先射杀光头的。
纵观全片,最可圈可点的就是演员。
扮演工程师的演员将遭逢巨变和备受折磨煎熬的恐惧和痛苦发挥得淋漓尽致,瑞茜·威瑟斯彭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两位影后的角色突破不大,但气质十分贴合角色的性格和身份,因而游刃有余,那对悲情鸳鸯的表现出人意料的出色,广场那场戏的眼神交流令人印象深刻,看来看去大概只有杰克·吉伦哈尔略显呆滞,内心戏刻画不够。
值得看吗:是必须看吗:否影史留名:否影片三条线并行,但三条线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
整部剧中规中矩,聚焦于恐怖活动带来的伤痛和反恐过程中的刑讯逼供但又没有深挖,剧情进行到最后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值得一看但也没有太多亮点最后被囚禁者被放出的时候情绪表达有点奇怪,包括回到家里那一刻也是类似
剪辑加二十分,蒙太奇很好地迎合了对悬念的营造。刻意不煽情的镜头语言让这部片子更有力量。
阵容过于强大。几条线慢慢交织,为了得到反恐信息是否就要牺牲一个普通人,这个普通者还无法确认是不是无辜者。平静地故事慢慢交织,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男主仅凭道义和正直就放了受害者,我们无法再期望他后来的结局。梅姨的官僚真是大大地振振有词,你是对着一个人,我是对着国家安全政策。听起来是那么地富丽堂皇,但这不得不包含错杀一万不漏一人的灭绝式杀人思路。受害者妻子找寻的参议员助理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而全片的高潮还是来自埃及官员女儿的追逐,当她出现在太阳晃眼睛地那一天,她就是出现在自杀者前面的人,是震撼的,像耀眼的太阳射在眼睛里,是沉闷的,像那个简单的不到1秒钟的爆炸声传至耳膜。片中唯一地喜悦来自夫妻团聚,故事性地推进能让人沉浸。
感觉影片大多数时间都在演我没兴趣的事。
我是真讨厌梅婆。3.6/5。BD 720P 16/12/18 21/08/08
线太多,乱。
节奏控制的好
我觉得很好看啊,但是杰克放走了被害人他会怎么样?
Reese演这个电影最大的着数就是成了Jake的女朋友。
6.4分!冷静克制的CIA反恐剧情片,节奏较慢,故事较为平淡,观赏性较弱,观看需要有耐心
高中毕业那年语文考试终极 BOSS 叫《心灵的选择》,自己写得很满意,后来在网上看到满分作文,发现自己弱爆了,看完《反恐疑云》,发现那些满分文弱爆了。
太惨了。为什么人总是无知到想去揣测上帝的旨意?
还是值得一看的。阵容强大。通过一个具体的现场,反思或者说批判背后的大策略。
毫无新意,超级无聊
故事真的弱
拖沓...............................
这类题材真心是吸引不了我了,尽管卡司也是真心的不错。制作方面比较有质量,但剧情和节奏也是让我几度有了放弃之念。
在美国,CIA未经审判逮捕化学家并秘密引渡,参议员助理为阻止努力过了,但为前途中途放弃,而调查员为救化学家而放弃了前途;穆巴拉克时期埃及警察刑讯逼供,年轻人的愤怒情绪被恐怖分子利用,最后警察头子发现,造成自己女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竟是自己。
Drama版勇敢的心
司法制度和人性道德的拉扯
黑暗系政治电影,剧情相当好,三条线最后重合得没有丝毫违和感,就是整体剧情稍嫌慢热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