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两年因为天天用谷歌,可以看到两岸三地加美国的新闻,于是慢慢地养成了一个恶癖,看到同一件事的新闻时,就看看大陆左媒怎么报,自由派怎么说,台湾怎么报道,香港新闻怎么说,美国怎么说。
然后对比,再之后乐不可支。
我觉得这有利于更好的看右派的无知盲目一边倒,也一定程度上避免左派幼稚病什么的。
反正这种置身世外+事外的感觉不错。
于是,对比,慢慢变成一种病。
前段时间看过电影《大叔我爱你》,从片名就看出这貌似比较符合社会潮流。
看完感觉没什么,肥皂剧嘛,没营养。
于是,又对比一把,今天看了电影《美容针》,写一个四十岁女人爱上一个二十岁小男生的故事,对比《大叔我爱你》在社会语境中的自然流畅,大妈和小男生相爱就让人感觉这种爱真是种罪过。
其实电影内容其实是在诉说”大妈我爱你“,虽然土俗,但更贴切。
无论如何,我喜欢这个电影,虽然拍摄水平不高,但我禁不住要向导演致敬。
我们有一种看法似乎根深蒂固,到了什么年龄才做什么事,该恋爱时就得恋爱、该结婚时结婚、该油腻的年龄时就油腻,该理性时必须理性。
若还在不该天真的时候天真,在失去胶原蛋白后还想像小女生那样跟小男生恋爱,那简直是罪大恶极,极其恶心。
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女孩子到了28岁就惶惶不可终日,过了三十再不结婚就各种担忧,社会舆论排山倒海地压过来,即使生活中其实并没有婚姻的需要,她也顶不住普遍的观念,从而感觉需要找个男人结婚,还担心结晚了生不出孩子什么的。
对于许晴少女心的新闻,因为她是少数明星类人物,跟普罗大众没关系,我觉得不值得讨论。
我想说一个电视调解栏目的故事,我记得是在涂磊还是谁的节目中,有一个四十来岁没结婚的女生跟闺蜜去美国玩,因为闹小矛盾被闺蜜抛弃在美国的旅馆里。
节目中有个细节是她买了一堆粉红色的衣饰和玩具,于是主持人包括观众都慢慢脱离了整个调解的主题,对不会外语的她被闺蜜抛弃独自离开的问题不予置评,而集中讨论她的幼稚、天真、不成熟所导致的依赖性,受伤害的一方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根由就是她的那些“粉红色”。
我不理解女人过了三十凭什么就不能喜欢粉红色,我母上大人六十多了,据我观察她就十分喜欢粉红色,一起逛街,一看到桃红柳绿的颜色她就挪不动步,但她不肯买,因为她怕别人说,她没勇气穿。
我从十年前就开始与自己不同年龄层的人做朋友,读研和读博时身边的朋友都比我小,我没感觉到差异,相处甚欢。
到美国之后,先是跟两个六十多的女人做朋友,现在是跟一群从二十到五十多不等的女人做朋友,其中我最喜欢台湾人妮可,虽然她四十九岁了,并不漂亮,可是我爱她性格里的娇憨和甜嗲,她时常还有一点恶作剧式的小调皮。
我还在六十几岁的莉亚那里看到水晶般的纯真,当她说起去世的丈夫时会哭得像个小孩,她会把价值几千刀的马送给朋友,那表情就像小孩子分享玩具。
我还想起了法国木匠维克多,当他说最喜欢的运动是洗车和剪树枝时,当他和我们做填词游戏时,我没感觉到年龄会对人与人的相识造成隔阖。
人的灵魂是没有年龄的,那些隐藏于皱褶和斑点下的灵魂不需要像树一样刻年轮,更不需要被框起来限制一些生活的可选项。
当然,我也不喜欢有些人荷尔蒙旺盛时期的莽撞和冲动,不喜欢那些躁动、冲动、没有逻辑和理性的乱吼、乱叫,不喜欢只知道对世界呼喊我要我要的那种年轻。
但不忘初心、童真犹在的成熟不是更诱人吗?
能够为自己冲动行为负责的成熟不是更有道德吗?
有人理性沉稳,有人纯真或跳脱,有人兼而有之,每个人每种个性都找到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才是非常大道吧。
似乎理所当然,《美容针》的豆瓣评分不高,甚至恶评如潮,拍摄、选角、剪辑及表演的不足,都是这部电影当中很大的问题。
但在这部电影中,年纪大的女主人公没去整容,也没扮靓,更不是高收入高知,她只是个发表过一篇小说的过气作家+超市收银员,情节清新自然甚至还亲吻都没有,但观影中却能让人感受到恋爱的甜蜜,感觉拍得还是挺用心的。
闫妮的扮相朴素黯淡,加上40岁这个天咒,她似乎理所应当在爱情上走投无路,因为近年来关于超过28岁剩女的片子太多了,哪个不是一头红尘狗血中夺路而出,最后收获一个类似于葛优、黄渤或是某个扮相搞怪的男主角当接盘侠,虽然影片在渲染男主角的真诚,但片子的实质就是:劝慰女性到了年纪请您去选择退而求其次的爱情。
《美容针》却让女主李棠真收获了一个20岁男孩的美好爱情。
这样的故事在当下的语境中,看起来违反三观,大逆不道,因此这是一个冒险的、逆流而上的电影。
我感觉这是中国电影在性别、婚恋观念方向的一种努力探索,或者说是突破性的进步。
这部电影的存在至少宣告了不仅少女爱上大叔是合理的,少男爱上大妈也是可以实现的,至少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对现有观念的冲击或是更新。
看完电影,联系了一下现实语境,再回头看看各种网络上的恶评如潮,再来重刷一下这部清如水、朴实自然却有点白日梦的电影,内心五味杂陈,十分感慨。
但无论如何,我推荐。
那个少女不怀春,每一个中年女士都会有着小鲜肉的美好理想。
游戏中恋爱,现在很多人都有这个经历,有个人可以诉说心事,有个人会在别人批判自己时毫不迟疑的支持自己,但这一般也仅限于网络,走向现实,也是矛盾的开始。
你不知道对面和你聊的很好,心中的美好在现实中会是什么样子?
有一颗星星落在百合的胸前,唤醒的第二个春天,两人超越世俗,最后走在了一起,祝福你们。
看完这部电影,我就一直在想一个被人问了几万遍的俗套问题,爱情是什么?
影片中闫妮饰演的网络作家,因为年轻时选择照顾老年痴呆的妈妈,被自己妹夫抛弃的侄女侄子,耽误到了四十岁还未曾体验过恋爱的滋味,时间和岁月并不能填满她对爱情的渴望,她表面平静,但内心依旧澎湃,她也渴望有那么一个,能陪她爱她,把她当一个小女孩来宠的人。
通过游戏,她认识性情桀骜,敢爱敢恨的男主,或许他在游戏里的对她的喜爱,在当时只不过是年轻人把妹游戏罢了,可是就算是这种游戏,也会让久久未曾体会过爱情的女主小鹿乱撞,激动不已。
但是她明白的,男主喜欢的只不过是游戏里那个虚拟的萝莉软妹,而现实中的她,只不过是一个走在街上都没人多看几眼的憔悴大妈,在旁人的眼中,她早就已经失去了恋爱的资格,从男主的母亲言语中的嫌弃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社会对上了年纪的女人是多么不公。
影片里,男主发现女主是大妈后气急败坏,想着法子来捉弄她的桥段,让很多人都觉得尴尬,因为我觉得这里其实是铺垫不够,应该是之前在游戏里,两人之间的相处让男主在内心里不忍放弃这段感情,才会用一种幼稚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导演能在多拍些在游戏里相处的桥段,或许之后的剧情会衔接的更好。
很多人问,为什么影片名字叫做美容针?
让人以为是女主逆袭整容的桥段,但是影片中其实很多次解释过了,爱情就像是中年女人的美容针,越甜蜜,效果越好。
成年人的爱情已经不纯粹了,考虑的事情太多,家庭,出身,年龄,其实我认为,最初的爱情,应该就是两人之间的心灵契合,性格相投,互相尊重,相伴到老。
影片的结尾很美好,有情人终成眷属,会有那么一个人等着你,牵着你的手,陪你去你想要去的地方,陪你看你想看的风景,他会不顾世俗的眼光,他只是想要和你在一起。
总之,不管别人怎么批判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它就像一块蜜糖,非常非常的甜蜜。
ps:谁说写耽美就是沦落了?
我也写耽美!
耽美是追求更加纯粹和勇敢的爱,跟别的文学作品一样有风骨!
原來是這麼好的片子,差點因為剛開始看時候的尷尬棄劇,還好我看完了。
雖然製作上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沒有看完一部電影,真的沒有資格給差評!!!
這部電影這整個的故事內容我給六顆星。
這部電影後來我幾乎全程淚目。
我愿永遠都有一顆少女心。
生活需要儀式感,每個女人都需要被呵護,讓她知道自己是個溫柔如水的女人。
以前我一直讓自己覺得,「如果沒有想過要殺掉身邊的這個人,就沒有真愛過。
」現在我不這麼想了,真正的愛情是美好的,不會有任何可怕的想法出現,那一定不是愛情。
所以我沒有戀愛過。
影片結束時,我在片尾曲處看到彈幕牆上出現了自己的名字,不知道誰會在這個時候想起我…
很难得的题材,中年女作家和冲动小鲜肉的爱情火花。
一开始以为是纯爆米花电影,剧情挺无脑,人到中年未谈过恋爱的阿姨却在网游里假扮少女开始网恋,年少就以作品出名的作家沦落到写耽美文养家糊口。
且男主配音太出戏,闫妮打扮过于素气且剧中扮相过于阿姨,有些违和。
但是看过半时,发现还是有一些亮点所在的,切入点很独特,对作家的刻画虽显得过于单薄,但是那份中年心情与纠结描绘得淋漓尽致。
更难得的是,你会发现美容针非物理存在,而是一种精神价值---恋爱使人年轻,有美容效果。
少女们,别压抑自己,追求真爱去吧!
很好看的电影啊!
我认为可以给人带来欢乐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电影很欢乐,角色演绎的到位,结局也很耐人寻味。
我不觉得是烂片,反而比很多大制作更加抓人眼球,真的很值得一看!
不要说闫妮为什么接这些片子,我觉得她演绎的很好!
适合这样年纪又疯颠有追求的女性,你们没有欲望与追求为什么要抹杀别人的选择呐?
0分, 满满的电视剧既视感,”美容针”全程只出现在闫妮单薄矫情且多余的旁白里,每个角色都性格塑造单薄,男主角的普通话实在太……(省略一万字)全程面瘫或咆哮脸,人物之间的冲突没有任何铺垫,和解也莫名其妙,游戏场景的五毛特效一定花光了剧组所有的钱,故事发展随心所欲,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深刻的认识到,最近的电影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最搞笑的是还有微博水军来怼我,闫妮以后得片子要小心了。
半夜刷完电影,感触挺多的。
看弹幕上骂声一片。
其实想想,这种题材的电影本身就不讨喜。
因为这种感情本身就被定义为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感情。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本身想传达的意思就是。
可能你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恋爱年纪。
但是不代表不能拥有恋爱。
更不代表你不可以拥有一段别人看起来不搭配的恋爱。
感情最终也只是两个人的事。
如果非要说看起来尴尬,可能是因为剧情衔接的真的不好。
前面感觉剪的怪怪的。
但是也没有评论的那么差吧。
记得有位朋友说,爱情我相信,但我不期待。
有人说这是一部玛丽苏导演片,那真是误会大了去了。
我更愿意视她为对现代社会的思考,是一种挑战,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传统观念和开放性思维的碰撞。
点开电影最初的原因,是对有趣的美容液短片的意犹未尽。
看开头甚至直至一半,都觉得是个略微尴尬的网恋故事,必须承认是冲着掌柜的演技才继续看了下去的,可越看越是明白此片的良苦用心。
相比于社会中出现的老夫少妻,杨振宁和翁帆,强东和奶茶妹妹,郭天王与娇妻,幂姐与恺威等等,谈笑后多的还是祝福。
老妻少夫却仿佛是种更深的不可触碰的禁忌。
这大概是我国历史遗留的男权思想较为隐秘的体现。
当初年少的表哥觉得配不上优秀绽放的你,如今年纪渐长的你觉得配不上如此青春炙热的少年。
可爱情发生是几率多么小啊,从来都是可遇不可求。
无论是谁,无论大小亦或是性别,都否认不了这是件多美好的事情。
世上爱情有很多种,跟我认知不同的,没关系,那我也尊重你有选择幸福的权利。
这部片里,我仿佛看到了荷西和三毛的剪影,相遇,钟情,拒绝,等待,坚定。
我们都明白,渴望爱情的心不是只属于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啊。
为什么不直面内心,大胆承认,如日本老妪柴田丰在诗歌中写道:“就算九十岁,也要恋爱呀”。
因为一个片段的视频,好奇了《美容针》,以为是电视剧,没想到是部电影。
没有听过的名字,想着可能不太会好看,可因着闫妮,又觉得应该不难看。
小健让人发笑的国语、“百合”从头到尾几乎一尘不变的灰色系大妈装,让我看得时不时发笑的同时,有总觉得鼻酸。
棠珍年轻的岁月被患有阿尔茨海默的母亲占据了全部,紧接着就是两个侄子侄女......我似乎比她幸福多了。
看着小健带“百合”打游戏、泡吧、滑冰、蹦极,回想自己那时的模样,觉得自己还是幸运地、幸福的享受过,未曾错过年轻的自己。
如今的怀念与羡慕,也是对往日生活的迷恋,舍不得放手罢了。
如今也已将迈入四张,不觉得自己真的就是“大妈了”,但很多时候也更避讳这个词,这未尝不是自欺欺人。
我时常在安抚自己不甘的心,但这本就是个慢工细活,需要不断给自己洗脑。
也对未来心怀焦虑与恐惧,但心中明镜般知晓这是必须要自己迈过的坎儿。
棠珍的付出与回报,何尝不是寓意着我们对生命美好的向往与祝福。
喜欢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受之吸引,本就是人之本性,守住底线不愧于良心,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问题来了,小健与棠珍谁也不欠,他俩在一起很好,我看着也觉得心里暖暖的,但如果我的儿子是小健,我是否真能接受?!
唉,人啊,就是这么双标与矛盾,真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喔……
尬的我满地打滚,给三星是因为,我口味重。
谁说大龄女就不能有第二春?女主是一个三观很正的人。爱自己的家人,追求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内心。结局很美好,表明了导演对生活的向往吧,但生活中这样的爱情少之又少,基本会是无疾而终。
太丑了 丑绝人寰(说的就是男主 最垃圾的还是剧情
基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和同理心,竟然觉得还可以,明明知道不合理却似乎也扛不住命运,有些注定就是毁天毁地无法逃避。
“如果爱一个人会变得很执着吗?” 也许吧。就像剧中的赫和小健,同样是执着,然而方式和结果却不一样。看到很多评论什么玛丽苏、什么小鲜肉不登对,什么尴尬毒鸡汤,随便啦。而我在想,如果到了李堂珍的年纪,大概也会期盼一剂灵魂的美容针,大概也是希望青春并未远去。
男一和男二不够帅,各扣一分,哈哈哈
故事很失败。如果发生在美国人身上,大家就不会特别有意见了吧 ??
挺逗的感动
你觉得青春只属于年轻人,你觉得爱情只属于颜值类似的两个人,因为你觉得幸福是那么狭隘的东西!P.S.剧情有伤,内核美好~
青春懵懂的感觉呢
砸招牌
本来想2星的,为了闫妮多一颗。这剧本简直了,据说真人真事改编。。。哪个漫画家导演脑残啊。。。闫妮不愧是鲜肉收割机,全中国姐弟恋一人包办说的一点没错
虽然有点不真实,但表演的还是挺自然的,闫妮就是很意外,她总能演好这中题材的剧。
谁说四十岁以后就不能恋爱了,非主旋律,但客观存在
只因为她是闫妮
一开始看得鸡皮疙瘩直冒,看到后来感觉也不那么尴尬。不过作为游戏的宣传片倒是很成功。
粗糙网剧的质感。前半程无聊,中后程还算有点温馨小片段。
本来想打两星,想起闫妮姐姐现场那身极美的裙子,三星~
我愿永遠都有一顆少女心。生活需要儀式感,每個女人都需要被呵護,讓她知道自己是個溫柔如水的女人。上帝啊,請賜我一個擁有青春活力心臟可以照顧我對我好的鮮肉男友吧!!!影片結束時,我在片尾曲處看到了彈幕牆上出現了自己的名字,不知道是誰在這個時候想起我,我覺得好驚喜好意外
真是全程尴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