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案几日写笔记,脊柱酸累。
依靠在床上看了部小众电影《阿浪的远方》,说的是在城市教书的老师阿浪虽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只教古诗词。
当然这跟学校的教学大纲是不符的,所以他申请来到偏远山区去教书,希望能够延续自己教授古诗词的梦想。
来到了二郎山小学教书十六个学生和一个老师的故事。
里面扮演学生的小孩子都是城市来的,比起真正的农村孩子少了点淳朴气息,王晓花的扮演者李媛媛,感觉她的情商是、领悟力真不一般。
让小孩子们学习侗话,也是很难得的。
“举头红日屋梁低”这是剧中的李二球作的诗句之一,谈到谈到偏远山区的小学无非是教育问题,如今在农村父母但凡经济上允许都会送孩子去城里读书的。
“诗和远方”大家都很向往的哦,其实那些把田园生活描绘的很美的视频、诗句、照片,有点不厚道的哦。
你该知道农村的空巢老人有多少?
垃圾又被扔在哪里?
让你去农村住几天啊,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感觉很美好的样子,终老于此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你连手机都离不开,又怎么会舍得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啊,内心向往仅此而已了。
电影是全程在贵州省从江县拍摄取景的,让在城市的人来演绎农村的人只能说贴近了人物,生活在农村的人常年劳作风吹雨打,岁月磨砺的痕迹会在脸上、手上显露出来的,常年干农活的人手粗糙、有老茧。
看过一个叫《铁道游击队》的电视剧,山东媳妇在湖边洗衣服,镜头给了她的手特写那是细长白嫩的手啊,还留着长指甲。
电影的风景很好的、梯田、吊脚楼、古树、糯米饭、水牯牛。
那句“憨包”,也就是傻瓜啊的意思很贴切,老家的人骂人傻了也是叫憨包。
从电影的意义来说是呼吁大家关注教育分布不均衡的农村山区,我想这就够了吧。
《举头红日屋梁低》2018年10月22日
电影《阿浪的远方》让我想起经典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同样都是一位老师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学生,并与学生一同经历成长的故事。
两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也有不同,《阿浪的远方》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太多的商业化元素,整体基调活泼轻快,略带一点诙谐幽默,呈现出一种清新温暖,恬淡舒适的日系风格。
影片拍摄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的取景都真实地展现出村庄里的原生态美丽景致。
除此之外,参演电影的演员除了男主角李阿浪,其余的都是当地的素人演员,虽然他们完全没有表演基础,但最终在荧幕上的表现都着实令人惊叹,甚至是年纪尚小的小演员都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这是一个关于“执念”的故事,主角李阿浪是一位对诗词抱有强烈执念的青年教师,他从城市的学校里辞职远赴二郎村支教,从一开始自己的教学理念得到村长以及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到反对,再到“扫地王诗社”成立后却历经波折,但幸运的是,最终他带领着十六名学生一起实现了自我成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李阿浪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完美,就像是一个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青年。
在旁人看来他有些痴傻,他对于诗词的情怀是执拗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的,但他的快乐也是简单纯粹的。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简单纯粹才使得无法与现实对抗,他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所有的课程都改为诗词课,完全忽略了学生们要考试、升学的现实,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李阿浪的的执念与学生王小花的执念产生了碰撞。
女学生王小花是村长的孙女,从小喜欢唱歌,却因为小时候独自外出唱山歌,父母着急寻找不幸跌落悬崖,从此在小花的心里埋下了很深的愧疚。
父母生前一直期望小花能够走出村庄考进北京大学,对于小花来说她的执念是完成父母的遗愿,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内心的愧疚。
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使得她看起来有一种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但是在这些自我塑造的保护壳之下,她也只是一个十四岁叛逆纯真的女孩。
王小花的成熟叛逆遇上李阿浪的简单执着,实际上是现实与理想主义的碰撞,于是形成了全片最大的一个戏剧冲突。
小花认为升学考试才是最重要的,她想要考进县城里的好学校,而李阿浪却偏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于是王小花的反抗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般,通过她的村长爷爷和乡民家长们的参与,李阿浪逐渐从受到大家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转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另外一名学生刘二球是少数支持李阿浪的学生,他淳朴懂事,在木讷的外表下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的执念,他的执念相比李阿浪和王小花而言并不强烈。
刘二球在受到诗词的熏陶以后破天荒地尝试着自己创作了一首诗,一时间令大家刮目相看。
“扫地王诗社”成立之后,在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无动于衷的时候他第一个举手加入,他在李阿浪失意地坐在河边发呆的时候给予安慰,刘二球的支持就像是当理想主义险些倾覆之时依稀摇曳的希望火种,他的执念亦是他性情中的善良和质朴。
因为刘二球的支持,“扫地王诗社”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连王小花也主动表示想要参加诗社里的郊游活动。
在郊游结束返程的途中突降大雨,十六名孩子和李阿浪被困在雨里,却依旧相互鼓舞大声唱着改编成曲的《赤壁怀古》,也正是因为这场大雨,王小花和李阿浪终究是解开了彼此之间的心结。
在电影的结尾,剧情伴随孩子们在全市中小学歌咏比赛上合唱的《声律启蒙》达到高潮,清脆悦耳的歌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
演唱结束之后王小花轻轻后仰身子,冲着后台的李阿浪送上一个俏皮可爱的微笑,这是整部片子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因为在影片前期的王小花几乎是没有笑容的,她沉默、生气、忧伤、不屑,负面情绪贯穿始终,然而故事却是定格在她的笑容上,这样的设定是十分动人的,与其说是李阿浪影响了她,不如说是诗词的魅力改变了她。
无论是李阿浪、王小花还是刘二球,他们都曾经在自己的执念中迷途,而后又在执念中碰撞出成长的催化剂。
其实至始至终她们的执念都不曾消失,只是他们在有所经历有所成长之后都领悟到,执念并非是一意孤行的自私和执迷不悟的偏执,而是从执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成为更加温暖成熟的人。
纵观整部影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风光和人文精神是本片的一大看点,另外,农村教育和支教也成了影片上映之后的一大关注点,并且引起了《美丽中国》等栏目对此现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激起了广大观众和网友对于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热潮。
在如今这样一个以情感、古装、玄幻为主流的电影市场中,《阿浪的远方》可谓是清新脱俗,用最质朴天然的情感和美好和谐的镜头来呈现最为现实和必要关注的现状。
然而在这些“世俗的现实主义”背后,影片所表达的“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正是故事更为深层次的内核,这样的对立,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王小花和李阿浪就是两个立场的不同持有者。
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在故事以外,都同时存在着这样的对立面,着实颇具意味。
李阿浪这样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就是时下流行的“诗和远方”本体,他的执拗和锲而不舍,表达得十分简单直接,他让我看到一个质朴、天真、纯粹的追梦赤子初心不改的模样。
李阿浪是幸运的,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他也是勇敢的,活得自由而肆意。
影片通过刻画出这样一个鲜活的 “痴傻憨人”,从而酝酿出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道理,极不切实际的理想即便是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但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毕竟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是一枚徽章。
诗歌贯穿影片的始终。
阿浪教大家读诗,而在他沮丧的时候,二球用激昂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他,小花在诗中解开了心结,阿浪与孩子们在暴雨中对诗《赤壁怀古》心怀希望,虽然故事略显俗套,情节上的铺陈也颇为牵强,但影片表达了诗歌对人们的改变。
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诗歌从遥远的千年穿越而来,与我们无助的灵魂发生碰撞,将冰冷的生命温暖,将孤独的心灵点亮。
这个电影是满满推荐我去看的,她只说了这是讲一个老师去山里支教,看哭了她,我应该也会喜欢。
那我就只带着对支教,对山区的念想,看完,有欢笑,有感动,最后细想还是有一点真实的触动。
再看完第二遍,才敢写下这一篇文,结合个人经历的一点点想法,不求苟同,也接受意见。
关于剧情一位向往诗和远方的老师,钟爱诗词,不喜欢在县城学校应试教育一般的教书,便申请去山区二郎山小学教书(诗)。
当最纯净的灵魂(小朋友),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阿浪),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关于人物阿浪。
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某县城当语文老师,不喜欢为了考试的教书,而唯独喜欢讲诗。
为了自己喜欢的诗,或者说心中的诗和远方,勇敢地去往了山区教书(诗)。
王校长。
当初插队来的二郎山,在这扎根便是五十年,一直陪着这小学和孩子们,到现在也一直操心着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也算是这村里的一个leader,思想和眼光还是清晰和清楚。
王小花。
喜欢诗词,喜欢唱歌,但却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去的阴影,不愿去热爱自己喜欢的东西。
性格有一点点小孩般的叛逆,却也着超越她这个年纪的成熟。
刘二蛋。
一个懂事的孩子,一个典型的山村里朴实的孩子,勤劳,踏实,有礼貌。
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于诗和远方对于诗和远方,我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不刻意追求,但有些许向往。
喜欢接触有趣的人和新鲜的事物,一直在路上,朝着远方。
电影中的阿浪,也算是像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
热爱心中的远方,也勇敢地在追寻。
可是,现实总会让你有所改变,也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阿浪的远方可能就是简单纯粹的教诗,让更多人喜欢诗词,具体点就是在一个学校,只教孩子们诗。
因为他对诗词的热爱,他觉得孩子们对诗词的喜爱,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绝对比考试和试卷强多了。
可是,当他到了二郎山,似乎并没有他想象的远方。
由于一些矛盾冲突,他还是得按照教学大纲,教孩子们语数外等课程。
这时候,他有点失落,这点失落,也改变了他的想法,或者说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远方,就这样变成了“扫地王诗社”。
一个社团活动,在之前的学校他也能搞的,与其说这是他在追求远方过程中的屈服,倒不如说这是他认识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内心热爱的事物的开始。
我们大多数人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远方,永远值得你出发,在哪里停下,在何时明白,那便是远方。
关于山区支教阿浪最初想到去支教,第一个原因是,当下学校的教学安排他适应不了,他热爱诗,所以喜欢教学生诗,但学校只能给他教学大纲。
所以他想逃离,想去远方,去教自己喜欢的诗。
这样子的心态,也是少数年轻人才有的吧,我不说对与错,但至少很纯粹,也许他的想法也只有到二郎山,和这一群小孩儿在一起,才有有所实现,有所改变。
最纯净的灵魂,最需要的是陪伴。
我一直以来对于支教这个事有一点向往,想去试试,可又不确定它的意义,纠结着便没有出发了。
如果说,我只是作为名老师,在那个地方待一个两个月,上课,考试,改卷,然后离开,留下他们。
就像电影里的王小花一般,他们并不开心。
我听到过一个观点,如果你去山区支教,仅仅是短暂性的,那就完全没必要。
确实,短时间内,你不能改变什么。
不能改变,却可以唤醒。
你可以像阿浪一样,有着自己热爱的事物,去影响他们,去唤醒最纯净的灵魂。
你也可以只是短暂的陪伴,只是和孩子们讲讲外面的世界,多年之后,他们可能会记得,小时候有外面的大哥哥大姐姐来过,告诉了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关于淳朴的人们在城市里,多的是霓虹灯,车水马龙,没有山村的清净,秀美。
城市的人们,来来往往,互不相识,小山村的邻里老少,确是有说有笑,相伴多年。
在电影中,二郎山的村民迎接李老师的盛宴,王校长把娃娃的花名册交给李老师的那种仪式感,都透露着里的一种淳朴的气息。
阿浪也会喜欢这里,热情的人们,世外的桃源。
这样的人们过于淳朴,可能只有陶渊明的文中才有的。
在电影当中,这些都是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每次王校长和家长们的对话,阿浪去家访二蛋时,村民们为了小花一起过来找李老师时,雨天又一起出来寻找孩子们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总会为利而往,铜臭味便由此而生。
也许是我经历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才会这样子想吧,这样的王校长就是一个leader,也许就是这里拎得清的唯一一个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衬托,以其他村民的一点“愚昧”来衬托王校长的文化人的眼光,大局观。
其他的家长们有什么事都能听王校长的一番话,就在小花的事情那里,王校长的一番话可谓瞬间点醒了一群人。
这样淳朴的生活,这样淳朴的人们,可能都是因为有人一直的陪伴吧,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
这是一部情感真挚的电影,尽管许多细节非常机械化,但瑕不掩瑜,反倒应在电影院上映这样的电影。
阿浪哥是名牌大学的文学系毕业生,出了校园后立志当一名弘扬中华传统诗词的教师。
他教学方式极为激进,整堂课整个学期就是讲古诗词。
为什么他敢这样忽视每个学校必有的教学大纲,采取偏激的素质教育方法呢?
因为他笃信作为学生的孩子骨子里就热爱诗词,是敢于同应试教育的考分制相抗争的。
看完电影,真的被李阿浪执着的古诗词梦想所感动,为了实现他的教诗梦想,他甚至放弃了一切,毅然决然的走进大山任教,这份“放得下”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现在太多人空喊着“梦想”的口号,实际不愿意为这个梦想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对比之下,就会更加觉得阿浪的“憨人”性格可爱。
但是除此之外,最让我惊艳的是孩子们的表演,完全没有违和感,自然纯真,若不是看弹幕说孩子都是当地村民,我真的以为这是一群小戏骨!
每个人物的人设都被塑造的很好,刘二球淳厚老实,小花叛逆却又成熟,吴富贵的可爱呆萌……相信导演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后来又去看了花絮,里面还有提前接小演员进组培训的片段,果然好的表演不止需要演员的天赋,也需要时间得打磨,但其实在花絮中,我还关注到,小演员在初到剧组时的状态与杀青后的片段对比,很明智孩子们在完成拍摄后变得更自信,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我想这是这部电影对于社会来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吧,它不止讲了一个故事,它还真真切切的给这些素人小演员一次面对镜头的机会,甚至可以说给了他们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而在片尾处,字幕组说影片得到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关注,呼吁大家关注山区教育,这直接在我这又刷了一波好感值,说自己有社会意义的剧组太多,但是没有自吹自擂,没有大肆宣传,安安静静做好事的剧组还是头一次见,真的很暖心,很治愈。
真的很希望,以后这样的好电影能多拍出,不说所谓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只说能够有唤醒越来越多“阿浪”这样的人走进山区、关注山区教育本身,也已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类似的国产片(支教啊志愿者啊大学生村官啊)看得太多,已经对这种模式的东东没了新鲜感,而事实上也没有能给人眼前一亮的国产片出现。
现在已经拍到欧美国际友人都来支教了,未来将会是非洲友人,外星人…… 故事毫无新意可言,人物亦然,男主等人的演技也是尴尬,完全靠小孩子在煽情(坦白讲类似片多是以这一招在卖惨博取同情关注)。
其实这个片子的水准跟其他支教片并无多少差异,原谅我说话这么直。
比较反感后面伪造是真人真事的花絮。
远方不仅仅是诗,也有眼前的现实。
难得的是主人公在现实与诗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影片前部分是情怀,中间出了个现实的插曲,最后用成果说话!
想支教想实现人生价值,心里只有诗,有梦还不够,还要有对抗现实的才华,有面对生活的当担、勇气,有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有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看完真的很感动,特别是最后的声律启蒙,全程眼泪不住。
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一生的幸运!
更希望我们的教育理念,真的不要仅仅是教会孩子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更希望能教孩子们懂得用心感受文化,感受事物的美。
一座大山,一所小学,一位老校长,一名老师,十六个孩子,原生态秀丽的风景,韵味十足的诗歌,光是脑补一下这画面就已经陶醉于这诗意人生场景中了,而片名《阿浪的远方》本身,也直接让人感受到仿佛来自田野的自然芬芳。
影片中韵味十足的古诗词,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从课堂上传出朗朗的读诗声,飘荡于幽静的大山中,将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壮美悠扬的侗族大歌也给影片增添了很多精彩,而加入古诗词韵律的《声律启蒙》以侗族大歌的形式传唱出来,更是惊艳了我,全新改编的歌曲如若天籁,为影片增分不少。
这部电影还很现实,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
李阿浪其貌不扬,普普通通,有点“轴”又有点“拧”,甚至有点“一根筋”,典型的“憨人”形象,但他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愿意放下一切,为了心中那份执着,敢不顾一切、只身一人远赴他乡,寻求他的梦想所在。
当看到影片高潮部分,山中遇暴雨的那场戏,阿浪与孩子们一起齐声歌唱《赤壁怀古》时,不禁为之感动,眼眶湿润。
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阿浪的远方》让我们相信,只要是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如果说前两天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告诉我生活是用来相处的,那么今天的阿浪的远方告诉了我和而不同的意义。
至于成熟怎么被定义,老师怎么才算是合格,往往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为了世界更好的运转,可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当一个天生多愁善感的人坚信成熟的标志是宠辱不惊是心如止水,当一个天生感性眼角不争气的你误以为流泪是不成熟的象征,她就会变成小花,拒绝做自己。
当你表现的都不是发自内心你将变得空洞,此时你就算得到所谓的承认所谓的成功,又有什么意思呢,东拼西凑的性格又怎么能有灵魂呢。
我不是再说要惯着自己性格的一切,更不是在自己与外界有矛盾时不做出任何改变,而是在与万物相处的达到一个平衡点。
而今天悟到的就是与万物相处不是事事做妥协,不是强行要求自己融入各种圈子,这绝不是和平相处,而是逐渐卖掉自己的“格格不入”变得圆滑无比,是,我承认,这样也许会让你变的刀枪不入在不同的环境都能显得游刃有余,也许再也没人能伤害到你。
就像你在豆瓣里摸爬滚打多年,看的电影越来越多,最终却变的却不敢为自己喜欢的电影打高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让一些人觉的这是自己的思想跟上先进潮流的表现,爱人所爱,恨人所恨,至于自己,早已变的东拼西凑,面目全非,这已经不是爹妈都认不出的问题了,这是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问题了。
who are you?
九夏三冬
难道不拍都市题材的网大就可以叫独立电影了嘛。。
有一点意思
把蛋改成球...下雨有点假了结尾还行,小花是个美女胚子总体挺无聊的
最后的大合唱真的好听
淳朴的国产电影,温暖,治愈,感动。影片聚焦了传统诗词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山歌文化及偏远山区教育和应试教育等现实问题,用诗词和热爱通贯全场,诗和远方就在心底。人生自有诗意,结局让我爱上山歌,大合唱余音绕梁。
开头甚至不如一段美食纪录片 我不相信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一直会傻乎乎得只教诗又不是只上语文课 是 他有抱负有理想有诗和远方 当他站在讲台上 他难道不会想想这些孩子的未来?能不能贴切一点?为了剧情而发展 没新意 镜头也很土 真不如美食纪录片 支教 山村 呵 随便拿来用?是不是你给他打4星就算是鼓励?我不是很理解 对于一步什么都没的电影 不值得鼓励 淳朴风?呵 不如美食纪录片来得直接 对 老广的味道分分钟秒杀 甚至还没向往的生活来得淳朴
故事给三星 意义加一星/几年后更新 其实我真的觉得很差…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就如汪國真所寫的“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诗词可陶冶情操,却无法活口
一个任务型电影。说实话演技是很尬,故事也稍显俗套,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确实值得思考。怎样才算是一个好老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冲着片尾的天籁歌声给多一⭐。
慕爷悯怂锗服
儿童童话,孩子们很可爱
不管什么时候听到《声律启蒙》 都有初闻莺啼的惊艳
嗝嗝老师般的师生冲突和学生利益的逆转,只有大海知道般的偏远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只想教诗词的老师这个点太过刻意,种种冲突的制造都不是很自然,这是最大的bug。被最后的声律启蒙惊艳了。
不能更多了,作为电影,有亮点,其他都不行;致敬支教老师
一位向往诗和远方的老师,钟爱诗词,不喜欢在县城学校应试教育一般的教书,便申请去山区二郎山小学教书
情真意切,淡淡诗意
梦想在现实中纠正
一部淳朴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