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是被这部电影的海报吸引,Nicole的粉红帽子在素淡的海报里显得特别显眼,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然而电影却并没有海报这么温馨唯美,而是用非常写实的剧情跟镜头探讨一个复杂,矛盾的家庭。
影片最出挑的还是扮演未婚夫妇的Jack Black和Jennifer Jason Leigh,而我要非常不情愿的宣布Nicole Kidman又一次当了个陪衬。
当然,美国评论界对Nicole在这部戏里的表现普遍持肯定态度,并且纷纷给出诸如“是这几年来最好的一次表演”等评价。
然而苦在Margot at the Wedding里并无太多“冲突的剧情”供Nicole发挥,不像The Hours里火车站台那段,亦或是Birth里长达数分钟的脸部特写镜头。
她只是在电影里不停的唠叨突然的啜泣,论质量,顶多是及格。
在看了《绝望的主妇》后,我对美国人的幽默接受程度似乎高了一截,所以Margot at the Wedding我怎么看都不觉得是一部Comedy(算drama吧)。
里面顶多有1.2个缎子我觉得有笑点,其他的通通被淹没在紧张的气氛中。
我没看过《鱿鱼和鲸》,所以也无从判断导演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只是就电影本身来说,它并无太多出挑的地方,也没有让我感同身受的点。
要不是Nicole Kidman跟这张海报,我是一定不会碰它的......
肚子痛,躺了起,起了躺,一部片子看了一下午,也贯穿了一场始于情感问题,兜了一圈又回到情感问题的讨论。
你相信人和人之间拥有长久的关系么?
要知道,感情是这样一种时隐时现忽冷忽热捉摸不定无法被证明又难以表达的东西啊。
一个小误会就能导致情人反目密友翻脸了,很脆弱不是?
玛格特和波利是一对姐妹,童年有过家庭暴力的阴影。
尽管她们已经能够在重逢时把那些经历当笑话谈起,但其实并没有真正走过那个坎儿。
用妮可的冷艳来诠释这个角色真是恰如其分,玛格特刻薄、冷漠、挑剔,家里闹离婚,外出参加波利的婚礼,又离间了波利和未婚夫的感情。
并非出于故意,玛格特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嘴上说着恶毒的话,脸上却泄露着内心挣扎的痕迹,这样的妮可,折损了一点高贵,多了几分世俗和人情。
漫长的一个多小时家庭矛盾啊,看得我几乎失去耐心,谁料在最后几分钟里,片子突然巧妙地和解了。
波利忍不住打了一个电话给未婚夫,爱和悔都混杂在哽咽声和含混不清的扯淡里一起从那头传到了这头,顷刻间化解了波利的绝望和愤恨;刚送女儿上车去找爸爸的玛格特,愣了一小会儿,突然扔掉了包和外衣,发足狂奔,追到了女儿身边。
仍然没有任何煽情的语言,在影片结束的那刻,玛格特也只是理了下散发,牢骚一句跑了那么远路。
呵呵,看到这里是想笑的。
多妙的结局,突然却不突兀,因为家就是这样的地方,拌嘴、争吵、甚至打架总是有的,也会一直有的,但始终是家。
所有的因爱而起的负面情绪,也会因爱而化解。
你相信人和人之间拥有长久的关系么?
在我看来,任何情感都是长久的,只要足够真诚。
冷战、吵架、翻脸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在乎,才会这样较真,过一两分钟不就又如胶似漆了;一年、五年、十年不联系又有什么关系呢,所有一起拥有的片段都已经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被动是因为心里笃定,只要一相遇,就一定能找到彼此熟悉的气息。
From:http://ishijie.blogbus.com/logs/31951511.html
确切的说,这片子不算好看,为什么不算好看,因为好像剧情好像简单一样,我是俗人,还是喜欢复杂的一点,最后所有的点都能连在一起的情节。
幼稚却很有意思。
可是不知为什么这样的片子我竟然看完了,好久都没有心情没有时间完完整整的看过了,就跟大多数人一样,好久好久都没的时间认认真真想过什么了吧。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对常年不说话的姐妹,姐姐却很诡异的参加了妹妹的婚礼,姐姐看不惯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的嫁给一个猪头般男人。
当年我怀疑这是心疼还是所谓控制欲。
这老姐虽然自己上上下下的气质都透着文艺范,却始终拥有大妈一样的心,管不住自己的嘴巴,释然不了自己的控制欲,把妹妹可爱的婚礼搅黄了。
姐虽然把妹的日子搅黄了,可自己也是一团乱麻,突然想起一句老话“自己的汤圆都没有搓圆还管别人的闲事。
”其实人不都是这样,看看八卦,管管闲事又如何,无伤大雅,却也知道日子是自己的。
姐自己也是一个折腾的人,但这种折腾好像还没有时时刻刻、读心者里面的女人些那样痛快,有劲。
话说回来,这个有个情夫,还有个离了婚的好老公。
不过情人最终还是很恶俗的把她忽悠了一把。
哈哈,不过故事的最后好像是一个大团结的结局,妹离不开的死猪老公,姐姐只是一个不知去处的人,最后跟着大巴跑跑也就跑回家了。
话说回来,好像每个都有自己的压力,只是把自己的压力发泄的别个的身上公平吗?
话不多说,修炼麻将去鸟。
《婚礼上的玛戈特》不同于《鱿鱼和鲸》,虽然两者都是赤裸裸的展示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真实、犀利,少有根源、没有解决。
后者更多是围绕各个人物展开关系,每个人都是真实可信的,甚至可以说是可怜而“可爱”的,而《婚礼上的玛戈特》把主要的矛盾都集中到具有破坏性人格的主角玛戈特身上,然后以其为中心,辐射出各个人物,剧情充满着冲突与荒诞。
再次洗尽铅华的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极好的塑造了这个人物,与詹妮弗·杰森·李 Jennifer Jason Leigh的对手戏更是绝妙异常,与一般两个女人激情四射不一样,两人完全不同调的性格对话形成美妙的协奏。
比较喜欢的影片,算去年被遗忘的佳片之一。
个人觉得不比《鱿鱼和鲸》差,只是《鱿鱼和鲸》在色调、摄影更显精致,而此片从外景、布景、色调、服装都和其中的人物一样灰色而无望。
2008-03-02
一部让我深感文化差异的片子。
因为,我实在看不明白,它到底在说什么,似乎电影里的情节根本无法完整地联系起来表达某个中心思想。
也许就是讲亲情的吧,不过这样的话就有太多无关的情节。
比如他们的邻居,还比如那只鞋的故事。。。
诺亚·鲍姆巴赫非常关注普通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感情和所产生的矛盾,研究和探讨家庭关系中那些复杂纠结的感情,以及为何最亲近的人会产生疏离的原因。
他用自己的方式去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他擅长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上挖掘更多的故事,从不同的家庭关系中挖掘出具有塑造性的关系和人物,并且让一个开始疏离冷漠的家庭通过一系列其实并不温情的事件而最终走到一起,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感受亲情浓于血的力量,任何时候,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身份如何,我们终究要回到家庭中,在家庭和亲人那里寻求到最终的保护和温暖。
——有志女青年如果看过《鱿鱼与鲸》,对那部电影精彩独特的家庭关系的描绘深有感触的话,那么你一定不会对诺亚·鲍姆巴赫这个名字陌生。
《鱿鱼与鲸》讲述了一个正在四分五裂的家庭内部中最隐秘也最悲伤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而诺亚·鲍姆巴赫也凭借这部自编自导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这样的荣誉和肯定,让诺亚·鲍姆巴赫此后的电影创作生涯,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婚礼上的玛戈》依旧是一部讲述家庭关系的电影,诚然,我想太多人对这部电影的关注或许还是因为妮克·基得曼的出演。
而如果你关注的是诺亚·鲍姆巴赫,那么你将从这部家庭电影中看到更多的东西,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大牌和明星的身上。
如果你看过《鱿鱼与鲸》那么,你将会从这部新作中,看到诺亚逐渐形成的个人风格。
他的电影有明显的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风格,他创作的家庭故事,并不只是传统的家庭电影,不是类型的家庭喜剧、轻喜剧,或是家庭悲剧。
你甚至很难去定义到底属于何种风格,所以说,他的电影风格也就体现出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某些特质,首先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众多的家庭电影中,可以说,诺亚的家庭电影是最具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也就是说几乎找不到和他相像的创作风格。
其次,在他的电影中,通常把悲剧与喜剧跳跃地掺杂柔和在一起,并且不是一定意义上的悲喜剧,看他的电影,即使心头沉重压抑却也无法悲伤流泪,即使觉得好笑幽默也不是那种开口大笑的幽默。
最后,我们从《婚礼的玛戈》这部新作中,在摄影方面,看到了更为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一点是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在本片中,几乎都实用自然光和微弱的光线,而拍摄的随意性也使得演员表演真实随意,因此使得本片形成一种强烈的纪实风格。
《婚礼上的玛戈》从尼克·基得曼饰演的母亲和其儿子参加久未联系的姐姐波林的婚礼开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一开始看到的是家庭关系中最普遍的母子关系。
尼克饰演的女作家玛戈,是一个充满智慧,却患有强迫症,为人既真诚又倔强的中年女人。
虽然已身为人母人妻,却非常的孩子气。
充分体现在她与儿子的关系中。
想和现任丈夫离婚,却迟迟做不出决定,怀疑自己也怀疑别人,做任何事情决定都无法马上决定优柔寡断,有卓越的洞察力和直觉判断力,而这一点也就让玛戈把人和事物想的过于复杂。
但是,同时她又装作自己是坚强独立的女性。
反倒是她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对待母亲和父亲婚姻的危机上,显得顺其自然,甚至会去安慰焦躁的母亲。
玛戈这个人物,是整个故事的中心,她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而在引爆之前,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在母子关系中,她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却也是一个焦躁不安自我怀疑的小女人。
和儿子并不存在太多的代沟,但是,她的多嘴多舌和多管闲事冲动的性格,也让她的儿子感到非常厌烦。
随即,玛戈到母亲家,见到姐姐波林,她要开始马上学会适应回到这个她曾经长大成人的环境中。
于是,另一段家庭关系展开,姐妹关系,而这一关系也是影片重点表现的关系。
在这个大家庭中,三个姐妹一个母亲,出现在故事中,是玛格和姐姐波林。
她们把彼此看作最亲密的伙伴,却极少联系,如果不是因为波林的婚礼,玛戈几乎不会去见她。
她们对彼此的印象以及生活记忆都停留在了年少时期,孩童时的陪伴以及青春期的叛逆和对互相的不理解上,造成了这两个姐妹,几乎才一见面,说的每一句话中就暗藏着攻击。
而玛戈对波林未婚夫的厌恶,也导致了她们两人关系的紧张化,玛戈不理解为什么波林会要嫁给一个无业在家的所谓的艺术家,而且这个男人肥胖留着小胡子邋遢丝毫没有任何魅力,他时不时地会对玛戈发起言语上的攻击,这让玛戈更加不喜欢这个男人。
而波林,对于妹妹的不理解不支持,感到非常的伤心,这两个姐妹从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多矛盾。
却依然无法掩盖的事实是,她们是姐妹,并且是亲姐妹。
然后,我们在本片中看多了更多其他的家庭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邻里之间的关系,未婚夫妇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在诺亚的故事中,都矛盾重重,并且不容易解决,也不用去解决。
矛盾的存在,在任何一个家庭中都存在,而正是因为有矛盾争吵的存在,才体现出了亲情的价值和重要性。
诺亚,正是让各种各样的矛盾,把疏离的家庭关系拉回到曾经的温暖熟悉中。
有一点是,我们的家人,永远都会是宽恕我们的人,这正式诺亚的电影要体现的。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注明
要写不如就坦白点写,要不会让人说zhuangbility,本人根本就没看懂导演要说什么?
Margot带着儿子去参加她妹妹的婚礼,婚礼显然是要在 Margot和妹妹共同成长的故乡举行。
Jack Black演Margot妹妹的未婚夫,一个事业不太成功的爱絮叨的家伙,never mind,他只不过是剧情(但愿观众也能承认这也叫剧情的话)发展的调料。。。
开始是Margot妹妹和Margot向Margot追忆童年回忆,青年时代热衷于摇滚乐,然后Margot爬树,说明Margot是个很先锋的人?
但后来和邻居的冲突,儿子对Margot管邻居闲事的不满?
但Margot对她前夫的管闲事却自我反省相形见绌?
然后就是Margot和妹妹在怀孕保密上的冲突!
然后Margot和他的老情人的冲突!
Margot和妹妹在争执中说他们的妈不喜欢Margot,还有个一直未出现的Margot的另一个妹妹?
结尾居然还出现了Margot的妈妈和妹妹?
这点没搞懂?
反正看来看去——问题都在Margot身上,这个女人和任何人的关系都不佳,眼立不揉沙子却很爱大嘴巴,精神上有点神经质,爱管不关己的闲事却不肯为闲事让自己付出代价!
最后追上车根本没搞懂啥意思,懒得去看老外评论了,imdb给分6.2基本差不多,作为文艺片也值这点分。。。。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是一个阴冷的下午,影像变黑,随着字幕响起了迷人的独立音乐,当然,作为独立电影怎能缺了独立音乐的和声呢,直到三首动听的歌曲完结,我依然感觉意犹未尽。
主演是妮可,在商业大片中沉沦了数年不见起色之后,她俯身拍了这部独立片,算是慰藉也算是念旧,毕竟让妮可变得出名以及获得奥斯卡的分别便是两部独立电影,《小岛惊魂》和《时时刻刻》。
不论她在其中演技如何(总不至失望)她的亮相就已经是我观影的最大原因了。
片中她常头戴一顶桃红色渔夫帽,正是海报上那一顶,象征着闯入妹妹家庭和生活的一抹亮色,也象征她在片中外遇情节的闯入,尽管这样的闯入并不总是使人愉快,然而最后的结果便是这样一种闯入恰恰带给所有人救赎,有所善终。
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正式由于妮可的加入,使是这部电影的拍摄与发行得到另一种救赎?
希望也能够得到善终。
戏中的妮可饰演一个刻薄,犀利,敏感,神经质,人际关系一塌糊涂的女作家(所有我爱的元素~),类似《时时刻刻》里的弗吉尼亚,只是更加生活化而富有真实感,不知道是妮可的策略还是发行商的策略。
角色在片中总是说错话,有意或无意地,后果便是造成先死后生的效果,先爆破然后萌芽初成,生活也是这般需要点破的,或许有挥散迷雾的作用,这也是我所信仰的生活哲学。
说回电影本身,全片满布灰色调,海边的木屋,近似荒废的院子,那是她们父母留下的老屋,一如所有角色的衣着风格,简言之就是一种辄待上色的环境,而到后半部分,妹妹准备婚礼时建起的宝蓝色帐篷才使人精神一振,虽然它在其后大树砍伐事件中被压垮,但那何尝不是另一种重建呢。
桃红色帽子与宝蓝色帐篷就好似天使的一瞥。
亲情与婚姻也许是主题,而里面的爱情总有瑕疵,比如妹妹婚礼的暂时性毁灭,当她知道自己的丈夫的一些龌龊事之后,然而丈夫的真诚与坦白也得到原谅和挽救,这时,爱情便完成了过渡,介于亲情与欲望之间,也许是事实真相。
而在亲情的角度看,亲人间的误解往往更甚于爱人和朋友间,过于亲近而至于难以开口,所以需要一种爆破,直言不讳的爆破。
片子的灰色调同时也拉近了观众,更接近生活本身,更加低调并且充满了距离与温情的博弈。
抛弃华服与彩妆的贵妇妮可展现出来的真诚尤为令人着迷,正如电影本身的真诚。
结尾部分妮可冷静地将儿子送上开往其父身边的长途车,儿子恋恋的不舍没能让她回头,而当车子开出之后,妮可突然转身扔下提包和披着的衣服,大叫着“wait wait!!
”奔向开动的客车,最终气喘吁吁地坐回儿子身边,抱怨道,你知道这并不算近,真是跑得我上气不接下气。
充满暖意的歌曲想起,我不禁微笑了。
希望总会有,救赎与博弈总会有,而生活总被证明是美好的,眼泪又算什么,误会又算什么。
对尼科尔·基德曼一直不大喜欢,直觉。
通过这部电影逐渐认识了她。
姐妹间的温暖与伤害,牵挂与冷漠,共同的喜忧与相互的对立,我觉得演绎的很真实。
平凡的生活,密集的对白,自然流畅,感动了我。
她有自己的原则,尖刻好斗,柔软脆弱,积极又退缩。
以前因为喜欢诺亚.鲍姆巴赫的剧本和他的电影,所以当《婚礼上的玛戈特》刚一出来时,我就迫不及待在自己那时候的博客登出来故事的梗概。
可是,今天我才真正去认真观看。
零八年看过最棒的电影,我觉得是《蕾切尔的婚礼》,很符合我的标准。
所以,我想起来另一个婚礼,我一直再推辞,玛戈特妹妹的婚礼。
同样是一对姐妹,一个混乱的家庭,彼此复杂的关系。
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每个人心中都揣着不一样的小情绪。
诺亚.鲍尔巴赫用他一贯冷静的态度处理一些复杂的家庭,婚姻的故事。
姐姐玛戈特是一个性格敏感,尖酸的作家,美丽,傲慢,古怪。
她和她的儿子参加妹妹波林的婚礼。
在火车上母子的对话中,你就可以知道,它们姐妹关系并不好,至少玛戈特这么认为。
妹妹呢,性格和姐姐相反,但诺亚没有处理的俗到《双生美莲达》那种,两姐妹似近似远,性格也时异时同。
这才是两亲姐妹吧。
姐姐显然看不上妹夫,最后还是忍不住去评论了这个游手好闲的胖子。
而这个胖子,懦弱,伪善,背叛,观众后来也会觉得姐姐的观点没错。
妹妹和姐姐的争吵也是经常爆发。
姐姐略有神经质的怪脾气,对周遭人经常看不顺眼,自己的妹妹,儿子,丈夫,情人,妹夫,邻居。
妹妹有时候很难跟姐姐沟通,某句话可能就会惹怒姐姐。
儿子时而想安慰妈妈,却遭到妈妈的抗拒,妈妈恶言恶语,诋毁儿子的自尊来维持自己的信心。
玛戈特对妹妹邻居的家庭,还有他们同志朋友的“孩子”健康的担忧,在家人眼里都是“多此一举”。
为什么玛戈特这样?
我仔细想想诺亚.鲍尔巴赫安排的剧情结构上的联系,比如诺亚对于玛戈特这个人物童年点缀的交待——她们变态的父亲。
这就造成玛戈特对人的看法的改变。
比如开始只是家庭的闲聊,说出妹夫小时候曾被男保姆性侵犯,在故事的结尾,玛戈特就断言,妹夫有“恋童癖”,看到邻居对待小孩的关系时,她就断言,邻居虐童,同志朋友的孩子,更不用说,在玛戈特眼里是多么的不舒服。
当自己的情人dick在读者座谈会上提及她现实的父亲时,她是那么的无助和恐慌。
她想背叛丈夫jim,但是,她还是要回到jim身边,她明白自己最缺少的是,安全感。
妹妹讨厌姐姐,为什么?
姐姐贩卖自己的爱情故事,泄露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切,姐姐都否定。
但是,妹妹波林还是希望姐姐可以来她的婚礼,并且是为了妹妹而来。
妹妹觉得姐姐很多的事情也不对,比如她不喜欢姐姐的情人dick,不明白为什么姐姐不教侄子游泳,不明白姐姐为什么这么爱惹是生非。
波林的表达方式与姐姐很不同,她不会劈头开脸的直说,甚至她选择不说,知道最后,所有人的矛盾终于浮出水面的时候,观众才知道,妹妹的观点。
知道故事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么?
彼此矛盾重重,知道事情处到危机时,血终究浓于水。
陪伴她们的大树被砍倒了。
妹妹的婚礼也毁掉了。
姐姐带着妹妹离开了家,并希望她能重新生活,离开那个配不上自己妹妹的男人。
两姐妹同睡一张大床,彼此舔舐伤口。
妹妹还是决定回到未婚夫的身边,姐姐呢,回到那个少了激情,但拥有安全感的丈夫。
演员妮可基德曼,零七年很是糟糕,尤其是当你那年看过《致命拜访》和《皮毛》之后。
《婚礼上的玛戈特》里的妮可基德曼,把这个刁蛮的女作家演绎的又厌烦又可爱。
詹妮弗.李演的这个有点小叛逆小冲动的妹妹更加精彩,完全不会被奥斯卡影后的“姐姐”所掩盖,让人印象很深。
杰克布莱克呢,唉,这么多年,还是那个摇滚教室的摇滚胖子,没变化。
很多电影网站,对于《婚礼上的玛戈特》较之诺亚.鲍尔巴赫之前的作品,评分不是很高,我看来,可能是有些苛刻。
可能是这部有些过浓的“学院气|”,很是有法国新浪潮的味道在里面。
但是电影的色调充满了怀旧的气息,把一个略有破旧的老房子拍的很有质感。
我倒是很喜欢这种味道。
电影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沉闷,但对于喜欢强烈喜剧冲突的电影的朋友们,这个还是会有些失望。
看完后覺得難懂,但又沒有想像中那麼晦澀。就是簡單生活中那幾天,沒有起因當然也沒有結局。拍攝手法很DV,自然光有點影響欣賞(所以我關了全屋的燈)但卻更有質感。簡單的場景(但構圖很好)、大量的對白,幸好三個演員都不負所望的有做個人騷的魅力。電影在主題和拍攝上的嘗試都值得稱道。帽子好美
原来大家都生活的这么一败涂地。。。但是能给个明白的剧情吗
本片延续了“树溪”导演轻快的纽约客式的讽刺风格,对家庭纠葛尤其是兄弟姐妹间的友敌关系刻画得也颇为有趣,但几个成年主角的行为实在太脱线了,很难激发观众对其产生又爱又厌的复杂情感,所以豆瓣评分低于及格线也是情理之中(其实平心静气地看的话也没那么糟糕啦~)。
觉得nicole演的不好
大闷片。
演的都不错 但是看的过程毫无美感和乐趣可言 主要就是表现家庭成员间的各种冲突 普通人在这种冲突面前都会变成各种混蛋 妮可自己的心得是“有血缘的人并不需要住在一个屋檐下 ” 至理名言那。
wtf
日本人拍肯定斗士个野岛风
没想象的好看,也没想象的难看
weird, but likable
喜欢妮可基德曼,但这个电影不喜欢。姐妹俩说话都像吃了枪药,互相传坏话,互相伤害,个个神经质,人与人之间都是充满了负能量的不开心。
太喜欢这部电影 - - 为里面每一个比我脾气更奇怪的人点赞 哈哈
完全不知所云的剧情 十分无聊 感情也没拍得多好
stunned by Nicole's performance again!!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还是要去做。
烂片~~不知所云
不知道在干嘛,剪辑很混乱,那么好的故事被搞成这样,真的要疯
什么东西..
看在我女人的份上给3颗星
完全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