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个儿

Дылда,裂爱(台),瘦人,Dylda,Beanpole,历劫高娃(港)

主演:维多利亚·米罗什尼琴科,瓦西丽莎·佩里吉娜,Andrey Bykov,Igor Shirokov,Konstantin Balakirev,克塞妮娅·库捷波娃,Olga Dragunova,Timofey Glazkov,Filipp Zhloba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9

《高个儿》剧照

高个儿 剧照 NO.1高个儿 剧照 NO.2高个儿 剧照 NO.3高个儿 剧照 NO.4高个儿 剧照 NO.5高个儿 剧照 NO.6高个儿 剧照 NO.13高个儿 剧照 NO.14高个儿 剧照 NO.15高个儿 剧照 NO.16高个儿 剧照 NO.17高个儿 剧照 NO.18高个儿 剧照 NO.19高个儿 剧照 NO.20

《高个儿》长篇影评

 1 ) 为了不晚,跑5km去看,真值

闻听资料馆放这片又剪又放大,各种群里哗哗哗转票,对价出都没人要。

而被剪掉和放大后,从看到的画面来讲,丝毫不影响理解。

这片,够猛,够真。

因为高以翔的离世,我去搜了搜他的过往作品,有一部叫做《最萌身高差》,同样,演员胡兵也只能和瞿颖对戏。

这说的还是男生,如果女生高个儿,比如赵蕊蕊那么高,应该除了特型演员以外,没有角色可以拿,更不要说像本片这样作为主角儿出现。

首先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尬戏,每一个动作都发生的那么自然,仿佛两位女演员真有过肌肤之亲一样。

其次,我虽然是男生,但从小被人称做“傻大个”,所以本片其实也可以翻译为“傻大个”。

我该有一位前同事,身高一米九几,184的我站在他面前会觉得恐怖,不过他可不像我,不但不傻,而且风趣幽默。

叙述情结什么的,其实没啥意义。

说几个点吧。

影片最令我深刻的点,就是小男友带着女二见父母的真实。

这也是本片立得住脚的关键。

战争或者说生活,哪有那么美好,但能坦然面对自己经历的,又有多少。

活着,怎能虚伪?

应该说,无论怎样,乱世中活下来,真的就是英雄。

 2 ) 《高个儿》的新现实:在表现性的画面中塑造灵动的人物

康捷米尔利用长镜头和纵深空间形塑人物状态的内部真实,又利用富有象征性和设计感的造型画面符号营造形式主义的外在形态,两者正如冰火共生的奇观,即矛盾又创作出非凡的协奏,最终融汇于电影对情绪和氛围的把控上。

《高个儿》是俄国导演康捷米尔·巴拉戈夫的第二部长片作品,电影拥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看完电影很难不注意到其中造型元素的设计感、形式化的打光方式等等,就像有意展示棱角分明的影片“被拍摄质感”;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电影对人物的塑造却实践着现实与自然的原则,如小男孩Pashka的段落中,仿佛摄影机窥伺到了某个真实场景时刻,捕捉到了人最自然的状态。

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追求再现完整生活,通常呈现为朴素平实的影像,而风格鲜明的《高个儿》集合画面派造型的表现主义和内容真实,实现两者统一,仿佛用摄影机书写为朴拙而情感丰盈的现实穿上了一件精美的影像外衣。

对色彩的迷恋成为电影外在形式最直观的特点,这在前作《狭隘》中就已经初显风格,而《高个儿》则更加多地让色彩参与叙事和人物塑造。

电影不排斥浓重的色彩和灯光,不拒绝区别于现实环境的设计感,利用形式化的画面协助叙事。

比如在电影开头,当Iya精心照顾孩子的时候,大面积的棕暖色调和金色灯光点亮整个画面,而当孩子去世,Masha与Iya处于胶着紧张状态时,原有的棕暖色渐渐褪去,暗黑色、冷白色越来越多,那些令人感到不安的场景也多发生于漆黑一片、仅有少量照明的空间中。

《高个儿》中的色彩不仅承担渲染情绪和氛围的作用,本身也成为了符号,包含被解读的可能,绿色和红色在电影中成为了角色的象征。

红色是热烈的、扩张的、充满力量的,代表Masha,她拥有充沛的情感和自我放逐式的追求,电影中她总是穿着红色服装,她的孩子Pashka也穿着红色的毛衣;而绿色则是冷静的、收缩的、弱势的,代表Iya,她长相怪异,对追求者淡漠不理,将自己对Masha的依恋转化为一种病态的服从,与Masha相对,她总是穿着绿色的衣服。

而随着电影推进,两者的角色力量逐渐开始转移,Masha的锋芒减退,Iya的毅力漫涨,居住的房间从原本的红色开始漆成绿色,而两者的服装也在结尾处实现了第一次对调。

01 Masha的衣服总是红色的,而Iya则是绿色的。

02 结尾,两人的衣物颜色发生的对调。

除却造型表现之外,故事文本的设计上也包含许多象征性设计。

影像好像一面富有选择性的凸面镜,被挑选的人物和事件被折射成某一部分肥大夸张的变形状态:Masha对孩子的执着、Iya对Masha的依恋、残疾士兵Stephan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医生Ivanovich愿意与Iya发生性关系以帮其怀上孩子、以及Iya奇怪的疾病并因为这个疾病害死了孩子Pashka,而她高高的个子、时常穿着红色的毛衣,与Masha习惯性流鼻血的怪病以及时常穿着的绿色外套一样,成为电影设计中的象征元素。

这些设计带有非理性的“疯癫”特质,甚至是不体面的、难以言说的,它们突兀地连贯在一起,构成逻辑世界之外布满空白和不确定凸点的事实,但是,巴拉戈夫完成了对影像世界的完整构筑,让观众掉入缤纷的银幕世界,切实感受到流动的情感与情绪,对人物的把握成为这趟旅程的总舵手,而导演娴熟的视听方案则成为最好的双桨。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注重描绘电影中的人物状态,他保留人物状态变化的整个过程,从喜到悲、从希望到绝望、从拒绝到承认,包括在这些变化过程中的掩饰、停顿、疑惑等等,观者跟着人物起起伏伏,人物状态的连贯性依靠许多长镜头段落进行表现,较少用剪辑打断表演、引导观众,同时,长镜头中拥有丰富的纵深空间,利用空间的变化呈现心理动向的改变,让观众能够关注同一事件中不同人物的表现。

比如,Masha和Alexander一起会见母亲的段落中,电影需要传达母亲身份与想象中的落差感,同时也需要交待母亲对Masha的轻蔑之态,电影使用了一个简洁有力的长镜头。

镜头最先展现的是一条优雅的狗(可以对比开头士兵的玩笑,战争期间所有的狗都被吃了),其次是牵着狗的优雅女人——那位曾经来探望伤病员的长官,长官牵着狗走向了一栋豪华的宅邸,然后一辆车驶进来,女人看着车停在门口,观众在这里可以猜测到Alexander母亲的身份,悬殊的前后对比不免让人产生对Masha前途的担忧,随后,摄影机跟随母亲缓慢沉着的步伐向两人推进,危险与紧张感加深,三人见面,在一段夹杂大段沉默的相互介绍之后,母亲牵着狗独自走进了宅邸,留下Masha和Alexander站在原地。

此时,观众可以感受到Masha身份和势力的变化,即使她原先率性强势,但是在真正的权贵面前,身份的劣势无法规避。

这个镜头没有涉及双方内在冲突的争执与对抗,行为和语言一气呵成简洁有力,但是却巧妙展示了双方的对抗和气势强弱。

01 一条苏俄牧羊犬

02 夫人牵着牧羊犬走向一座豪华宅邸

03 一辆车从后方驶来

04 夫人向汽车走去

05 Masha和Alexander从车上下来,对待Alexander的介绍,夫人一直保持微笑却态度冰冷

06 听到Alexander介绍Masha是自己的女朋友后,夫人独自牵着牧羊犬走进房间,留下雪地中的两人 作为真实电影观念中的代表方法,长镜头和景深镜头能够尽可能多地交待画面信息,观众能观察到同一时刻不同人物的状态及其变化。

康捷米尔利用长镜头和纵深空间形塑人物状态的内部真实,又利用富有象征性和设计感的造型画面符号营造形式主义的外在形态,两者正如冰火共生的奇观,即矛盾又创作出非凡的协奏,最终融汇于电影对情绪和氛围的把控上。

《高个儿》让观众体验到了区别于现实环境的银幕世界,同时又利用高度统一的视听完成了对非理性故事的呈现,而其中的人物则成为提纲挈领性的关键环节,电影关注的不只是战争之后扭曲的世界,更是那些发动战争、解释战争、最后又反思战争的作为个体的人,对人物的关注,让电影即便在和平年代也无法抹煞观众对其饱含深情的注目,这便是永恒的故事和价值。

 3 ) 一片荒原,唯有女性独舞

首发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在寂静中消亡,还是在黑暗中挣扎?

俄罗斯电影《高个儿》向观众抛出一个莎士比亚式的命题:To be, or not to be。

电影聚焦的是二战之后苏联士兵们的生活,其中两位参加过二战的女性成为了故事中的焦点。

毫无疑问的是,导演巴拉戈夫对战后重建的美好图腾丝毫不感兴趣,而是直指个体精神的迷失彷徨。

当战争结束,伤残士兵何去何从。

他们经受着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有的断臂,有的失明,有的甚至全身瘫痪。

战后的重建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无比光明的背景板,他们只是前景的静物,被漠视,遗弃,甚至成了国家的负担,彻底沦为了和平年代的透明人。

从前线归来的女战士玛莎正是上述群体的一员。

她不仅承受着战争所带来的身体伤痛,还背负着男性所不曾有的羞辱:在前线为军官提供性服务,以此求生保命。

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堕胎,不断的堕胎,最终子宫被切除,彻底丧失了生育能力。

她此前有一个儿子,因为丈夫战死,她决定留在前线复仇。

这个天真的决定,使得她把儿子托付给炮兵战友伊娅。

伊娅长得很高,在战争中曾被炮弹震伤过,复原之后在一家医院做护士,大脑却留下了后遗症。

电影一开场就展现了她大脑创伤后遗症的症状:身体无法动弹,喉咙发出怪声,眼神呆滞,意识不清醒。

退伍的玛莎回到列宁格勒满以为可以见到自己心爱的儿子,但从伊娅的嘴里得知的是儿子在睡梦中死去。

其实真正导致儿子死亡的是一次意外:伊娅和玛莎儿子打闹,却突然犯病,孩子被伊娅压在身上勒死了。

这是电影最为凶残的一幕,突然而至的悲剧就这样在观众面前缓慢展现,但紧接着悲剧所带来的影响又消失的如此之快。

丧子之痛并没有在玛莎身上表现得多激烈,长年战争的摧残早已经让这个女性忘记了什么是“痛”,她在电影中表现的更多是病态的麻木,对什么都好像漠不关心,总是微笑的脸庞让人猜不透。

她相比于高大沉默的伊娅,表现得更为活波开朗,带有一种神经质的满不在乎。

她只有一个愿望:想生一个孩子。

孩子代表新生和光明,对她而言更像是一种活下去的希望。

经历二战洗礼的列宁格勒,充斥着死亡和沉寂,整个城市到处都是荒芜的破败。

此时需要的正是新生命的降临。

玛莎和这个城市一样亟需一场大换血,把尘埃和污垢冲洗掉,输入新鲜的血液。

只可惜,玛莎忘记了她无法生育的事实。

这是一场时代的悲剧,也是女性的悲剧。

电影无意探讨引发悲剧的根源,而是再现女性在这场“精神浩劫”中的挣扎。

她们迷茫无措,无所适从,甚至没有未来,病痛侵蚀他们,残酷现实折磨他们。

在伊娅和玛莎的重逢的那场戏中,导演直接将两人投放于黑暗之中,宛如置身于寂静无声的舞台,在长镜头的注视下,任他们在观众面前一呼一吸,光源的极度缺乏,似乎暗示了他们之后的生活:一片黑暗,满是死寂。

这也是为什么玛莎对生育的渴望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处境已经如此糟糕了,她得找点什么来支撑自己活下去。

她决定让伊娅和医院领导发生性关系,希望让伊娅受孕,间接为她生子。

可受孕在那个物质和精神贫瘠的年代又是何等容易的事,她并没有气馁,而是一次次让自己沉浸在幻想之中,她越渴望奇迹,就越突显了本身的悲剧性。

而伊娅的悲剧一部分来源于她对玛莎的爱,她爱的越深,痛的越深。

当她看到玛莎和男友约会,她心如刀绞。

隐晦的女同之恋是这部电影的一抹亮色,但注定也是没有结果的悲剧。

这两位互相依靠的女性处在一片巨大的荒原之中,白雪皑皑,冷风萧萧。

没有人爱她们,她们只有互相爱自己活下去。

电影非常准确的给我们呈现出那个时代的荒芜,却又在模糊或者说省略那个时代的背景,似乎对于导演而言,比历史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轮廓,二战后列宁格勒破败的处境正好为他提供一个非常完美的荒原舞台。

而伊娅和玛莎正是这个舞台上的女主角。

这位91年生人的导演根本没有野心去架构宏大的历史格局和探究苦难悲剧的根源。

而是从“人”出发,展现他们在逆境下的精神状态。

所以对于这部电影而言,舞美置景才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凸显“人”的渺小和卑微。

也因而奠定了影片的基调:肃穆压抑。

夕阳西下的昏黄色调给整部电影蒙上一丝死亡气息,但整体油画般的质感又让整个观影过程如痴如醉。

没有配乐,后期配音的略显突兀让整部电影显得极为静谧,人们就如黑暗中的野兽,耳语,饮酒,做爱,漫漫之黑夜,面无表情的脸,冬日下的死寂,没有知觉,一切都静止了。

他们被黑夜吞噬,与黑夜做伴。

如果说这部电影本身像极了一个沉睡的巨兽,那么有几处较为生机的场景好比在野兽身旁跳来跳去的小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断臂的士兵学起鸟儿展开翅膀的样子,他渴望自由和活力,让人欣慰,令人心怜,这应该是电影里最为诗意的一笔。

我们当然也会看到最后伊娅和玛莎的拥抱,在红与绿的冲撞下,激化为一股无力伤颓的美感。

她们是两位失败者,边缘人,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

只是在彼此的幻想中告慰对方,看上去无奈又讽刺。

但她们的这种幻想精神难道不值得敬畏吗?

她们作为一个"人”,对抗的是整片荒原,她们没有屈服,她们所做的只是抱着一个希望活下去。

最后一厢情愿的幻想,也是我一厢情愿的相信:我宁愿相信它是无比光明的未来。

正如我相信人类,我相信女性,我相信自己。

 4 ) 这是一个满目炮灰的世界

《高个儿》是讲苏联二战基本结束后,一对女友的生活经历。

属于那种间接表现战争的影片,伤痛,悲惨是这部俄罗斯电影的主调。

观众满眼都是战争的伤痕,物资匮乏,苟活着的都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残喘,根本看不到希望,甚至连挣扎和表达痛苦的力气都没有。

好容易活过了战争,战后却不想再活下去了,这是一个满目炮灰的世界。

当然属于女性题材的电影了,这一对从前线回来的战友,在性方面的错乱想法和举动,在爱方面唯有的一点希望,很快就被击的粉碎,都表现了战争对女性的摧残。

更令人震惊的是电影快结束时高个儿女友与那位贵妇的对话,原来苏军竟安排女兵直接到前线慰安,这些女兵的环境还相当险恶。

那种揪心的难受感始终压迫着观众,在此状况下,什么正义,什么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统统微不足道。

可以理解在欧洲不要说是真的发动战争,言战都不得人心。

电影唯一让观众看到希望和未来的,就是高个儿女友发疯似地想要孩子,孩子就是希望,孩子就是未来。

 5 ) 不断撕裂的战后PTSD

2020深圳欧盟影展,本届影展看的最后一部,也确实在心里留下了最重的印记。

红色绿色棕色大面积的使用,不知怎么的让我想起了小津安二郎,后者在开始拍彩色电影的时候如此痴迷于色彩,也是大量使用同样的红色、绿色和棕色,甚至在不同镜头换着角度都要塞进去一个红色热水壶,简直像画画一样精心地安排镜头。

在这部里也可以看到对于窗帘、背景、服装颜色的执着(虽然相比小津要浓艳许多也更加苏俄),很多画面堪比油画质地啊。

其中一个镜头(最后一场在军官家吃饭的场景)在桌子上也略显突兀地出现一个绿色的水壶,是不是很像小津的红水壶?

联想到小津也是花了大半辈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拍战后重建的日本,和这部的主题如此一致,哪怕这个导演并没有受到小津的影响,也不由觉得非常呼应啊(虽然这部要沉痛撕裂许多)。

这是我额外体会到的妙处。

整个故事推进的方式也非常有导演个人的风格,并不急于在最开始就把所有信息全盘托出,而是永远在缓慢的镜头和对话里一点点推出来,在最不经意的场景里缓缓讲出最惊人的事实,然后大量留白,拍眼神、动作和细微的表情变化,这种表达方式里蕴含的能量和后劲太足了,怎么说呢,好像有一种现代化的古典感。

精致、细腻,像放大镜一样把人物呈现在面前,不用过多的台词陈述内心,而是直接把感受从每一次呼吸里传递给你。

越安静,沉浸感越强。

战后人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无法一句说清,每一个普通人都值得被著书立说,因为每个人经历的创伤太惨痛,根本无法光靠时间就自然抹平。

只能不断互相碰撞互相撕扯,甚至可能留存下来在未来越扯越大。

Masha给Ivy和军医带来的伤痛难道不是一种延续吗。

Masha多美啊,但是眼神表情里全是坚硬的东西,她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给自己抓住活下去的希望,这种对希望的渴望如此强烈,甚至显得面目狰狞,但是到最后听到所有故事的全貌时,根本恨不起来她。

太难了。

所有人的伤痛命运交织在一起,震荡回响。

理解了这些,才尤其能理解两个女性之间的感情,才能理解(影展上被删掉的)那段两个人之间痛苦的亲吻。

这种感情不全是爱或恨,有相依为命,有互相知道对方的痛的心疼和保护,也有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的痛因此反而想要推开、想要再也不和这个人扯上关系甚至想要同归于尽的心情,她们恨对方,因为恨共同的过去,她们也爱对方,因为只有对方是自己的支撑和意义。

她们无法修复过去因为发生的一切都已发生,就像masha肚子上的伤疤一样。

但是能怎么办呢?

难道携手去死吗?

不,她们还要坚持下去。

那只有寄托于一个荒谬的希望:孩子。

也是这样的希望才让片子里的男性角色有了意义,因为从感情来说,她们并不需要另一个男性。

这并不是因为她们天然是同性恋,并不是作为两个女性之间的相互吸引,而是作为两个人的命运的纠缠。

太有代入感了。

作为男性导演,能把这种复杂的情感拍得这么彻底,真的很了不起,也真的很温柔啊。

 6 ) 高个儿

《高个儿》:电影昭示悲惨时代之背景下女人依旧发髻整洁衣着体面走路肃肃?

不,影片借助大个儿,试图解答这个世界混乱荒谬的谜底。

本能,欲望,爱,三者一起作用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与躯体里,如此清晰透明摊牌着悲惨世界的由来。

人是宿命里的小人物,即便有法超越,依旧会和混沌不清的世界扭力纠缠,因为,活,就是与我与他与生存的——交换!

喜欢俄罗斯文学。

且笃定:悲惨痛苦伤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心环。

没有痛苦的人,一张白纸。

而那些张力着全情、苟且偷安的自我,最后,亦不会暖尾。

你了解了一些规律,就会挺身而出,不再畏首畏尾。

安于痛苦是一种解放,同时,编制新的规律所向新的自己。

别无他路?

是吧。

电影三星,不够大师。

毛 2020年2月4号 午后2点

 7 ) 高个儿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

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

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

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

 8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痛苦中,看到彼此就像看到希望

我目前在网络上看到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几乎都聚焦在战争创伤和苏联的社会生活上,我觉得这是典型的男性影评人写出来的影评。

因为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这个电影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女性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战争中的女性,和挣扎的人性。

电影中的女性之间的爱情是服务于电影的这两大主题的。

很多人基于苏联的视角来观察这部电影,其实不准确,这部电影首先要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然后应该以人性和人类的视角,去观察战争之后挣扎生活的人们,而不是基于僵化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来观察批判社会百态。

这不是社会电影,这是人性的电影。

电影的主题不是苏联的人们,而是创伤中的人们。

电影有四个大主题:希望(新生),创伤,女性身份,爱情。

这是一部象征主义运用得很好的电影,我想称之为文学类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如果用平常大家习惯的分析剧情的方式来分析,有很多奇怪的地方,电影用了象征的手法,将电影学符号藏在镜头中,代替台词,通过演员的表演来隐晦地表达导演的用意。

第一部分:希望影片的前而是分钟,从Pashka的出场到pashka的死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有pashka的地方,就有快乐和生机,当pashka死亡后,也就是masha回来的时候,全片所有的人物都陷入了挣扎和迷茫。

Pashka的第一个镜头,是Dylda在给pashka洗澡。

一瓢水从孩子的头顶倒下去,是西方宗教仪式中接受洗礼的仪式,洗礼代表着重生和希望,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也意味着“孩子”这个意象意味着希望。

所以,当电影中出现孩子,宝宝这些词的时候,其意义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影片中的人物挣扎地在战后自救的过程。

换而言之,masha之所以希望要一个孩子,是因为她对母亲身份的渴望,对女性身份的渴望,对希望的渴望。

Masha在医院里要高个儿给她生一个孩子。

之前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彩。

高个儿说我们可以领养一个孩子,有的孩子手脚健全智商也正常。

Masha说,我要一个完整的孩子。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不能从表面来理解,masha要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孩子,她要的是一个完整的自己, 她对于自己失去生育能力,失去女性身份这件事耿耿于怀。

孩子代表希望,还有一个作证,就是斯捷潘,斯捷潘的妻子来看他,说了一句,我们以为你死了,我没把你活着的消息告诉孩子们。

而斯捷潘最后也自愿选择了安乐死。

因为他被“希望”所抛弃。

而高个儿,她是全片唯一一个被治愈的人,这也就是她为什么被设定为高个子的人(格格不入的人),还有一点,影片中,橘色和红色代表压抑,绿色代表新生和希望。

Masha的棕红色的头发和红色的毛衣,都代表她个人挣扎压抑的性格。

而高个儿除了最后打算离开时穿上了masha送给她的红色毛衣,一直都穿一件绿色的毛衣。

此外,不管高个儿这个人物的心情是好是坏,是快乐还是悲伤,只要masha在她身边,只要她没有下决心要离开,她永远都穿绿色的毛衣,她永远被治愈。

因为高个儿希望的来源于masha,来自于她对masha的爱。

而masha最后她对高个儿告白的一幕,也穿上了那条绿色的裙子,代表她接受了高个儿的爱,被治愈,找到了希望。

还有很多的佐证,比方高个以为自己怀孕了的时候毛衣上有绿色的鸽子,医生队长的办公室也是绿色的。

第二个主题:创伤很多网络上的其他影评都非常聚焦于“战争”两个字,他们很喜欢把苏联和二战联系到一起,所以他们也经常说这个电影是描绘战争后的流言蜚语,战争后人们的所受的打击和创伤。

但在我看来,把电影的主题定性在战争上太狭隘了,因为希望是电影的另外一个大主题,就像我们不能将希望仅仅理解为孩子和生育一样,孩子和生育是对人类永恒的主题“希望”在那个年代的一个具体的化身,人类永恒的主题“创伤”的化身,在那个年代,就是战争。

所以影片中的创伤,不能被战争这一个背景信息变窄,这也是这部电影之所以在战争不着笔墨的原因。

因为导演想要探讨的,不是战争,而是人们在压抑和创伤中寻找希望的故事。

对于高个儿和masha战争创伤的设定,我觉得电影中的处理非常高明,他们两个人战争后遗症,都有一个特点:持久但生理上不致命。

这和我们现代人的疾病,例如抑郁症,躁狂症,神经官能症…….都有相同之处,让人痛苦,但生理上不能快速使人死亡,病人只能在漫长的煎熬中继续生活。

导演放弃了战争最鲜明的特点,致残,让人缺胳膊少腿,转而向这种更靠近于所有时代的人类都会遭遇到的煎熬入手,也是他不拘泥于战争,而着墨人类永恒的痛苦和希望这一主题的表现。

而电影中高个儿因为犯僵病而憋死了pashka也意味着是人们自己内心的创伤扼杀了人们自己的希望。

这个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第三个主题女性身份和第四个主题爱情我放到一起来讲。

爱情是我想要重点讲的,毫无疑问这是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女性与女性间的爱情。

很多很多人对于电影中masha和高个儿之间的爱情忽略太多,而对于masha和sasha之间的感情牵强附会说是爱情。

Masha和sasha之间的感情在电影中的作用就两个,用男性对女性爱来对比女性对女性的爱,第二个作用,小人物的悲哀和活下去的艰辛。

首先一个问题,masha爱sasha吗?

答案是不爱,但她喜欢他。

为什么我说她不爱他,因为masha和sasha相遇,就是因为masha想要一个孩子(尽管她知道自己已经不能怀孕),所以和他发生关系。

她也没有想到这个男孩子后来会追到家里来给她送吃的,而她接受这个事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给你和宝宝送吃的”,没错,是为了孩子。

就一如她之前在战场上用性和后勤队长交易,换取食物寄给高个儿和孩子(当然被截胡了,不然医生队长还偷偷给高个儿塞去世战士的计划粮),她已经习惯自己和男性之间的这种关系,对她来说,这不是爱情。

高个儿经期推迟的那一周,在房间里面吐了,sasha第二次来送吃的,masha甚至不想让他进门。

高个问她:为什么不让他进来。

Masha愣住了,憋了半天,说了一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

从电影学符号来解释,也很好说明,在电影中密闭空间象征女性,比方很多闹鬼电影,如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都发生在单身女性独居的公寓里面。

高个儿和masha住的房间时象征女性的私密空间,masha并不想有一个男人进来,她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排斥是怎么来的。

(这一句话很重要,点明了在高个儿吻masha之前masha对高个儿感情的态度,她自己就是不清楚,她不知道自己对高个儿什么感觉,她不知道这是爱)。

而为什么masha会和sasha去见父母,第一,是高个儿让她去了,因为去之前,masha对高个儿说,如果你不希望我去,我就不去。

但高个儿说:去吧。

第二,在那个年代活下去很艰难,masha相亲之前并不知道sasha家里是大官,姑娘只想要个有物质保障的生活,她没想攀高枝。

虽然masha渴望稳定的生活,但是她不是一个贪心的女人,影片开头,长官让masha带一辆自行车回家,但masha说带玩具,毕竟是回来看孩子的。

她这个人对物质向来就是,有就行,多了也不要,感情比物质更重要。

所以她并没有想嫁进sasha家里,甚至在饭桌上很挑衅地坦白了自己的一切。

她羞辱性地和sasha的妈妈说,您的儿子爱我,来反击这个女人对她卑微出身的不屑一顾。

但她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我爱您的儿子,因为她和sasha的感情,还称不上是爱情。

sasha脸上的油漆代表他对masha的爱。

再来看sasha对masha的爱和高个儿对masha的爱。

Sasha是一个真挚单纯但又非常懦弱的男孩。

遇到masha之前,他是一个处男,对于自己第一次接触到的女性,天然产生了一种性爱不分的单纯的爱慕。

他以为自己爱masha是因为她这个人,但实际上他爱masha起因就是性,所以他带masha见父母,到饭桌上才发现自己对爱的女孩一无所知。

Sasha爱的是他自己想象中的masha,当她知道真正的她,即使他有勇气跨越阶级,但他没有勇气接受真正的她,也没有勇气接受她的过去。

再来看看sasha怎么表达他对masha的爱,用水果面包黄油盐和火柴。

这都是他最容易就能得到的东西,他的生活里,最不缺的就是物质,爱情对他来说是甜蜜幸福的事情,因为没有压力和痛苦。

所以在刷绿油漆的时候,sasha是那个被绿色代表的快乐的人,而masha只淡淡说了一句,你什么都不懂。

Sasha不懂masha的创伤,而masha对他的好感,就是来源于他的天真和可爱,像一个没有被伤害过的孩子。

但他们的关系注定不会是爱情。

再来看高个儿对masha的爱。

高个儿是一直知道自己是爱masha的,但masha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爱高个儿。

(很多人都觉得masha渣女,欺骗高个儿感情,如果masha真的是渣女,导演把自己这么精心打造的作品插一个这么不讨好的女主角和这么低俗的感情戏也太……)先分析高个儿的爱,高个儿这个人和sasha正好是反着的,sasha看着懦弱实际上也是真的懦弱。

高个儿是看起来懦弱实际上很刚。

她是全片唯一一个暴打了两个男人的女人,真打起来masha都打不过她。

她和masha是属于知根知底的战友,masha做了什么她都知道,但她还是选择了爱masha,因为她能理解她和接受她的曾经,因为她自己也体会过生存的艰难。

高个儿爱masha,她愿意给她生孩子,就像大部分的女人一样,都会给自己爱的人生孩子。

其实这种爱很悲伤很痛,爱一个人,要把自己身上的肉割给她。

生孩子对于高个儿,就像要命一样的痛苦,和男人上床很痛苦,生孩子更痛苦,但她愿意,出于愧疚出于爱。

即使她爱的女孩不会和她在一起了,她说,你放心,我会给你生一个孩子的。

Sasha的爱是甜蜜的,高个儿的爱是痛苦的。

对于女性,爱的来临也伴随着痛苦的来临。

Sasha爱的是他心里的masha,高个儿爱masha,她爱她没有条件。

Masha大概是全片最复杂的人物了,电影的灵魂人物,全片人类挣扎和救赎的集大成者。

Masha是一个偏执痛苦但勇敢的女性退伍军人。

(军人这个身份对masha很重要,我们在这个角色身上看到的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的交织,就是来自于女军人这个身份。

)为什么说她偏执。

首先她为了给亡夫报仇一路从苏联打到柏林最后因伤退伍。

然后就是要孩子这个不屈不挠的劲头,这个人物非常偏执。

但这个人也非常勇敢,她是时代的受害者,战争是她痛苦的来源,但是她挣扎地想要救自己,她对希望追求的劲头也是不屈不挠。

在有,就是她对于自己在外人看来不光彩的过去,对于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的痛苦,对于没有办法救赎自己的痛苦。

masha这个人内在其实很痛苦,外在的表现就是话少,压抑,偏执。

她有多想要孩子,她就有多痛苦。

Masha对于高个儿的感情,是以绿裙子那晚高个儿吻masha作为分界线的。

在此之前,masha并不清楚自己对高个儿的感情。

我为什么说masha从一开始就是爱高个儿的呢。

影片里有暗示。

Masha从前线带回来了什么:一件给高个儿的衣服,一件给自己的。

给两人准备的小首饰盒,两个人最爱的巧克力和伏特加,一件自己的胸衣和给pashka的玩具。

胸衣是女性身份的暗示,剩下的东西,全都是给“我们”准备的。

导演暗示得很清楚,两个女主人公对彼此非常熟悉,她们两个人已经是“融为一体”的了。

Masha和高个儿的爱情,爱早于性发生,sasha对masha的爱情,性早于爱发生。

第二个证明,masha在医院里要高个儿给自己生一个孩子。

Masha不要领养的孩子,但她心理上觉得高个儿生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

即使领养的孩子和高个生的孩子一样和她没有血缘关系。

这也是两个女主公融为一体的佐证。

在高个儿吻masha之前,masha对于高个的态度就是控制欲非常强。

他俩的关系更像是军官和士兵的关系。

Masha说的高个儿不能不听。

Masha搞不清自己对于高个儿感情,把军队里的习惯带到了日常生活中,她无法正常地表达爱和关切也是战争的后遗症。

再来说一下穿裙子当晚的吻戏。

Masah对高个儿态度横也有一个原因,因为她觉得高个儿没带好自己的孩子,高个儿欠自己的应该还。

(她不知道截胡的事也不知道自己孩子怎么死的),masha没有对高个儿发火也没有记恨她,她只要求高个儿再给她生一个孩子。

那masha之前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死的呢?

我推测大概觉得孩子是营养不良饿死的吧,不然为啥一个劲送吃的回来。

绿裙子当晚,玛莎知道了两件事,高个儿爱自己,孩子是憋死的。

之前高个儿吻她,她推开了她,因为她对自己没能带好pashaka的悔恨还有对高个的怨恨,她没理由接受高个的爱。

但高个僵病发作之后,作为一个也有战争后遗症的人,masha当然知道高个儿的僵病发作起来是什么感觉,无力绝望而且痛苦。

那一瞬间masha原谅了高个儿,压抑的爱情就释放了出来。

所以她对高个儿的吻里,有愧疚和痛苦。

(第一下深吻是愧疚,后面的撕咬是痛苦)。

绿色的油漆在两人亲吻的时候从高个儿的脸上沾到了masha的嘴上,爱情就这样开始悄悄开始。

愧疚的深吻

痛苦的撕咬

绿色油漆代表希望和爱情紧接着的三个人吃饭的场景,masha看高个的眼神变了,masha对高个的态度也变得温柔起来。

高个对sasha说“我们不需要靠你的食物为生”,masha默默站起来要去收掉盘子(浪费食物对masha可不容易)。

Masha会试探性地问高个儿“你为什么一直针对他”(高个儿因为犯僵病没感觉,也不知道masha吻了自己),所以她没听出来masha的弦外之音,单纯以为masha诘难自己帮sasha说话,自己白白当了生育工具,对sasha的怨恨可想而知。

所以两人吵了起来。

Masha说:他给你和宝宝送吃的,(masha脑内组合,高个,宝宝和自己)。

高个儿:那是你的宝宝。

(高个脑内组合:masha,sasha,宝宝),从这个时间点开始,masha救赎自己的的方式从单纯想要一个孩子,变成了想要和高个有一个家。

所以后面她去相亲之前对高个说“如果你不希望我去,我就不去”实际上是一种恳求和告白“我希望你挽留我,让我知道你有勇气和我一起生活。

masha现在的眼神就像她之前勾男人的眼神

masha有点火大最后一场masha跟高个儿告白的戏非常重要,因为里面的一些台词非常隐晦。

“你要走了吗?

”“我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

”“裙子上沾上了血迹,裁缝会杀了我们的,也许我们能试着洗掉……”不知道是masha个人性格的原因还是因为她参军的原因,这个人物个性非常刚强,自尊心很强(也许是因为在战争的残酷把她历练成这样,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战争中用不光彩甚至是屈辱的方式换取食物活下去,让她对于尊严非常看重,在战争后也逐渐成为她的性格。

)masha这两句话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就是“我们”。

Masha知道高个儿打算离开她,但她好强的性格让她不知道怎么温声细语去挽留一个人,所以她就不断重复“我们”两个字,就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我希望你不要离开我。

”高个儿还想要说话,masha一把捂住了她的嘴,这个捂嘴的动作里面是带着悲伤和愤怒的。

有很多人会觉得,对masha来说,高个儿只不过是sasha的备用选择。

实际上不是,对masha来说,sasha才是高个儿的备用选择。

如果绿裙子那晚之前不是,之后也绝对是了。

毕竟是高个儿让她去相亲的,而且在相亲的餐桌上,像在战场上一样,masha展现了作为军人的悲壮,近乎绝望地捍卫自己的尊严,把自己所有的伤疤揭了个干干净净,她不在乎自己能不能嫁给sasha,她要她作为人的尊严,她并不为自己因为生存而放弃的所谓女人的道德而感到羞耻。

作为一个军人,能够获得胜利活着回家,就是道德。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是女性电影。

)补充一下电影前后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masha在医院里面对医生说,自己是高射炮手,丈夫死了以后一直打到柏林。

对sasha妈妈说的你是战地慰安妇,你没有直接参加战斗,对吧?

她也没有否认。

到底哪一个是真的。

我个人觉得第一个是真的。

第一,masha刚刚回来的时候,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她胸前是有很多军功章的。

第二,她晕倒那一天,医生也说,过于劳累这种情况在二等兵里面很常见。

第三,如果她没有参加战斗,她腹部弹片的疤痕怎么解释?

高个的后遗症又怎么解释?

但她算慰安妇吗?

我觉得也算,女兵加慰安妇,就这么残酷。

但她为什么没有和sasha的妈妈讲清楚她是军人?

因为她妈妈不在乎她是不是军人,她只在乎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娶一个二手女人,所以解释也没用,masha很聪明,她不愿意费口舌,你说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好了。

所以我说她压根没想嫁进sasha家里,遇到这样咄咄逼人居高临下的权贵女性,尽量体面地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不是因为sasha选择离开masha所以她回到高个儿身边,而是masha放弃了对物质上稳定生活的追求,选择了被尊重的有尊严的生活,选择了能够平等地爱与被爱的生活,选择了能够被理解被接受被包容的生活,回到了高个儿的身边。

她的选择是主动的,自愿的,并不是被迫的。

正因为是她主动地回到高个儿的身边,所以此时,看到高个还想要开口说要离开她的话,masha心里的悲伤和愤怒大家可想而知,所以后来两个人甚至还动了手。

最后的告白非常深刻。

“他的眼睛像你,鼻子像我,他会很高(对比pashaka的中等身材),他会治愈我们。

”其实现实是,她俩不会有一个“眼睛像你,鼻子像我”的宝宝,这里的意思其实是我之前提到过的,“两个女主融为一体”。

Masha这里表达的是和高个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愿望。

简单一点,就是“我想和你在一起”。

最后,masha得到了稳定的生活,得到了爱情和尊严,最后一幕,她穿着绿色的裙子,爱情给了她生存的希望,她和高个都被治愈。

反复出现的“我们”

高个欲言又止总结一下,masha和高个儿之间的感情,一直都是爱情,只不过一个人不知道,一个人知道。

Masha的觉醒分三个阶段:高个儿怀孕前,高个儿怀孕后(她以为的),绿裙子那一晚。

高个儿怀孕前,masha对高个儿的爱展现为控制欲,刚刚死里逃生的她,因为对孩子(希望)的渴望,对回归女性身份和正常生活的渴望,当时并不清楚,也来不及考虑对高个儿的感情,还有就是对pashka的死,masha首先是悔恨,恨自己,再是怨恨,恨高个儿,这时候他俩不可能在爱情上有什么进展。

就像医生队长问masha,对于她让高个受委屈去怀孕的那句话:你不在乎吗?

,masha没有回答,她在乎,也愧疚,可是她更想把自己从过往的伤痛里解救出来,她需要一个孩子,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开始。

高个儿怀孕后,masha对高个儿的态度开始缓和,一部分原因是,她从战场上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慢慢地找回了之前生活的状态,变得像正常的人类了。

(对比她刚回来去跳舞,其实是想去尝试找个男人怀孕一下,的路上遇到sasha的时候,眼神凶狠像只猎豹。

)第二个原因是她以为高个儿怀孕了,所以对于孩子的欲望缓和了下来,她空出脑子来向这个问题了。

所以有了“对不起我不应该这么高兴“(态度变温柔,masha个性好强,全片就这么一个服软道歉的地方。

)”为什么不让他进来?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

”(觉醒的开始)绿裙子那一晚过后,在高个儿主动了一把,彻彻底底让masha开始思考自己对高个儿的感情,之前因为pashka的死,而憋屈在心里的自责,怨恨,从那一个晚上消失,所以后面主要就是感情戏了。

全片的感情部分在最后一幕到达高潮,爱情的完成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痛苦中,看到彼此就像看到希望。

更新一些对于3p戏的看法。

在高个儿要和医生发生关系之前,高个儿很害怕,所以拉着masha的手说:别走,别走…。

masha的反应是觉得高个儿的行为有点好笑,有点幼稚,反手轻轻拉了她一下。

masha自己觉得和男人上床这件事没什么难度,她以为高个儿只不过是没经历过,恐惧小女孩的正常表现。

直到她自己亲自见证了高个和医生上床的全过程。

她才发现自己把多么大的痛苦强加给了一个她在乎的人,所以她后来鼻血不停地流。

作为一个内心也很痛苦的人,masha之后对高个儿,内心是有愧疚的。

 9 ) 愿世界和平。

侧面反映战争的剧情片。

虽然看得很压抑,但这真的是部很不错的片子。

故事发生在战后医院,战争即将结束,看似一切都恢复原样,但是有无数人的一生,已经无法回到从前。

两位女主都曾上前线,后来回到医院做护士,衣食堪忧。

片中大量场景都是夜景,烛光映出的红色,灯光下的暗黄色,人物在光线中的红色,退出光线看不清面目的黑色,冷色调下的惨白色,就像油画一样,每个色调都静静地告诉你台词未尽之意,二位女主一位大红一位大绿,随着情节的发展,两人衣服的颜色开始交融,渐渐增加了对方的颜色,最后完全对调,视觉上就表现出双方立场的渐渐转变和替换,俄罗斯人的审美和镜头表现力真的很强。

伊娅带着孩子去了医院,有段情节是伤兵们学动物让孩子猜,开始我以为用意只是用伤兵们被炸瞎的眼睛和断了的手展现出战争的残酷,看到最后发现不止如此。

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狗,也许在这么穷困的环境里,人们不止养不起狗,甚至可能都杀了充饥,然而玛莎去男友家时,他的妈妈正牵着一条猎犬散步回家,镜头细细的拍着这只漂亮的狗,一个简单的镜头阶级反差就摆在眼前。

本片节奏缓慢沉闷,通片没有BGM,白天就是嘈杂的室外,晚上要么是隐隐约约的广播声音,要么就是静静的,只有人轻声对话,这么沉重的故事,加上这样的色调,这样的背景音,不用仔细去想情节,就已经十分压抑。

片中最单纯的角色,是追求玛莎的纨绔,他被朋友拉着出去猎艳,却爱上了玛莎,用笨拙的方法追求她,送她好吃的,像小学生一样跟她闹,然后要带着她回家见父母,即使知道她不能生育也要娶她,而玛莎开始图和他生孩子,然后图他送的吃的,又图他能带来更好的生活。

这个情节设计也挺好的,娇生惯养的金丝雀觉得爱情就是天大的事了,在经历过战争、穷困、病痛的人的对比下,单纯得让人愤怒。

玛莎对这个男人一直有所图,但又让人恨不起来,她并没有对男友的妈妈撒谎,她说出自己所有的不堪,她们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母亲和儿子的女友间的对话,也是两个阶层最直接的冲突。

这就是我想拿这部片子和上一篇对比的地方,片中每一个角色,都有他们阴暗的一面,但从他们的言谈举止,说话的节奏语调,细微的眼神和动作中,你能够体会到他们的自私、残忍、贪婪是出自于什么,他们又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和绝望。

通过进入角色的内心,更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被战争裹挟的无助。

这才是片子要传达出来的东西。

========以下是概括全剧透,慎看========

伊娅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姑娘,发色很淡,脸色很白,喜欢穿绿色,一脸病容。

故事一开始她就在犯病,可能因为在战争中受伤的后遗症,她犯起病就像一个卡住的发条玩具,静静的,发出很轻的“咔咔”声,不可自控。

故事背景在战后的苏联,她从前线退下来后在一家军医院做护士,还帮战友玛莎照顾着年幼的儿子,因为犯病时压住了孩子致使他窒息而死。

玛莎回来一再追问得知消息后,当时就拉着伊娅出门,遇到了在街上开着车猎艳的两个纨绔,两人给伊娅和玛莎食物,玛莎把伊娅支走,和其中一个纨绔发生关系,因为她非常想再要小孩。

两人回家后去公共浴室洗澡,伊娅发现玛莎肚子上的伤疤,后来玛莎才从军医口中得知自己在前线中弹后,子宫已经被切除。

军医院有个全身瘫痪的军人想让军医帮自己了结,他不想回家连累自己老婆孩子,求医生帮他。

玛莎发现了军医和伊娅合作完成了病人的心愿,她以此要挟军医和伊娅帮她生小孩。

伊娅一直偷偷爱着玛莎,虽然她极度不情愿但还是听玛莎的话和军医上床了,然而这次并没有怀上。

有领导带着儿子来军医院给伤兵们分发慰问品,她的儿子就是和玛莎上床的纨绔,再次相遇后,他开始追求玛莎,玛莎也享受着他送来各种食物和日用品,伊娅看到他们关系越来越好,非常生气,她开始假装怀孕,想夺回玛莎更多的关注,从被玛莎控制的处境中翻身,她甚至又偷偷去找军医,想再努力一下。

纨绔带着玛莎去见家长了,但最终不欢而散,玛莎返回来,觉得自己再次失去了一切,即使伊娅告诉了她怀孕是装的,她还是说要和伊娅一直在一起,憧憬着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未来。

 10 ) 背着白旗的战士

这部电影是那种你初初看过以后会产生一种很平淡的感觉,隐隐夹杂着些许稀薄的惆怅的慢性电影。

在无数电影中,关于战争的,关于病痛的,我们总是能够通过银幕去看到不同的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伤痛,他们习惯于告诉你人们经历了什么并且正在如何对抗经历带来的创伤,这部电影却不直接挑明,只字不提发生过什么,而是用一种十分隐晦的手法向你展示人们如何被留下伤痛的痕迹,并在这种后遗症里努力活着。

这些后遗症包括明明十分疼爱孩子却因为自己的症状发作亲手杀死了孩子,穿上裙子的狂喜转变成不可名状的愤怒,以及安乐死。

从开头到结束电影没有一帧画面描述战争,但从开始到结束你能深刻感受到战后氛围。

这些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医院里标志性的受伤士兵,鲜明的服装特色以及玛莎对战争经历的寥寥描述,更多来自于每个人身上明显的战后痕迹——看似完整实际残缺。

与残酷的现实相反的却是电影极其美丽舒适的镜头,像人们心中的希望一样美好而不真实。

影片所描述的故事十分简单,开头节奏十分缓慢,描述了一名叫伊娅的退伍女炮兵在医院工作的日常,以及她多么疼爱朋友玛莎留下的小男孩,结果在一次意外事件中,伊娅亲手杀死了小男孩。

第二天,玛莎回来了,带着为伊娅和儿子准备的礼物。

玛莎的归来为家里增添了不少生气,当她问到儿子的事情时,伊娅的反应使她猜测出自己的孩子可能已经死去,她不去追问真相,反而问伊娅儿子是不是被领居家的小女孩勾引跑了,她展示着每一件礼物,直到拿出为儿子换来的玩具小狗时,她终于敢问出那个问题:“芭莎去哪儿了?

”伊娅向她道歉。

等到她向伊娅展示完新毛衣后,她再度问:“他痛苦吗?

”伊娅撒谎小男孩在睡梦中死去。

从此,玛莎认为伊娅欠她一条命,她以此要挟伊娅为她重新生一个小孩。

电影最后,伊娅两次试图告诉玛莎自己无法怀孕,玛莎粗暴的捂住她的嘴,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她们会有一个小孩,她们教他读书,上学,尽管她心知肚明那个未来不会到来,她还是十分肯定的描述着,得到伊娅肯定的回应后,两人抱头痛哭。

现实其实是很残酷的,但是仿佛你不去承认这种残酷,它就不是残酷的。

医院里全身瘫痪的军人可以和护士调情,你以为他真的认为即使瘫痪只要活着就是幸运的,可是他的妻子来临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医生给自己安乐死,并因为战争而向妻子道歉。

整部影片所有的内容十分贴合电影的海报,别说出来这令人绝望的事实。

你能感受到那份平静后面一触即发的崩溃脆弱,战后带给人们创伤 ,同时教会人们如何自欺欺人的生活,这样才不会沉溺在恸哭中。

在巨大的创伤面前,人们可能没有那么勇敢,他们是战士,但背包里只有一面白旗,等待着可以举起白旗的时刻。

《高个儿》短评

@2024-06-03 09:48:14

8分钟前
  • 虾仁🐷心
  • 很差

制片人真👍。浴室场面震撼,91年的导演控制力惊人

11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

女主这逆天高个子和奇怪的静止抽搐?就已经自带魔幻感了,战后的城市像一座精神废墟,每个人都在寻找解脱方式。有被截肢的战士快乐地模仿雄鹰,也有全瘫的战士恳求每个人帮他结束生命。富家公子哥像个街头小混混,遇到真爱却无法被父母接受。当然最纠结的还是两位女主,她们渴望迎来一个新生儿来疗伤,无奈困难重重,中间还夹杂着复杂的多角恋和百合情。那么可爱的小正太居然活不过15分钟,闷死在“mommy”的抽搐中好压抑...134分钟,到最后我旁边老外已经捂脸叹气不敢看了。这才是真·悲惨世界啊。某些段落很动人,光影很有古典美,但是个别地方过于拖沓,短点感觉会更好

1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一定是被剪掉的镜头影响了观感,俄罗斯电影居然在电影展上都只能看阉割版,这个世界太魔幻了,衷心希望演员们都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呃 #EUFF2019

16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一个古老而深刻的主题,却是一个全新而独特的视角,但真太难看了,观赏性几乎全无。简直无法理解这样容易让人共情投入的故事会拍得这么无趣。导演和演员都还在“为赋新词”的做作阶段。

17分钟前
  • 色拉面包油麦菜
  • 较差

忘不了Masha神经质的笑容,Ivy真空的眼神,惨红惨绿交相辉映的矛盾感,恍惚的明暗、景深和镜头抖动。我愿意为强烈的影像风格买单,但拆开外包装却只看到一个无聊的故事——一个中心:你爱着她。两个基本点:①你不小心弄死了她托付给你照顾的孩子,无法生育的她让你代孕作为补偿。②她是捞女,擅自带工具人男友进家里,还卿卿我我旁若无人。剧情简单粗暴,仿佛奇葩说辩题……战争把社会踏成废墟,电影里铺满细节,这些草蛇灰线虽不难会意,但依然给我一种割裂感。男性编剧对同性情愫的刻画,也有些勉强为之。过度的文学性,势必引致叙事的疲乏。海报选了Masha捂住Ivy嘴的这一幕,这很《裂缝》。我爱你,就有权慊恨你与我截然相反的圣洁,撕裂你的美好。我无法执你之手,才选择与创伤厮守,和绝望共同孕育新生。

19分钟前
  • 計画通り
  • 还行

与看片之前简介和各种短评的不知所云相比,电影出乎我的想象。很庆幸没有先入为主地放弃。

21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不喜欢这个故事。它就像已经变质发霉的欧式浓汤,散发着土路路边阴沟的味道;它也像伊娅犯病时从鼻孔和胸膛里喷吐出的缓缓的,但艰难的空气,嘶拉嘶拉的,让人听着难受。画面固然是美的,故事里的人都是扭曲的,怪诞的,神经质的,发疯边缘的。可是是啊,这个社会让人发疯。

24分钟前
  • 格兰德河的火车
  • 还行

太沉重了

27分钟前
  • 克里斯
  • 还行

便秘……

31分钟前
  • Wong Ka-Ho
  • 较差

野心太大,企图把战后生理和心理创伤、女同性恋、孩子与希望放在一起讲,结果一塌糊涂什么也说不清。恕我直言,这影片给我的震撼还不如我了解背景时看的两篇论文。两位女同性恋主角,高的有发呆后遗症且占有欲强,矮的不能生育但想要孩子。本身观众就难共情,剧情还支离破碎,无意闷死孩子,打放荡男,注射安乐死,为怀孩子做爱,穿绿裙子,见男人父母。删减和裁剪让原本就不连贯的剧情观感进一步下降。说台词故作深沉,留白频繁刻意,加上神经质的表演,节奏僵硬,压迫感强。我更愿意相信玩游戏说狗被吃光了的战士,同情无奈求死的瘫痪者和妻子。不过色彩和光的使用还是可圈可点,也有表达意义暗示。

33分钟前
  • SHH豆
  • 较差

戛纳亲儿子名不虚传

3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很差

恐怕是苏联和俄罗斯第一部涉猎苏联慰安妇题材的电影。

35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4.5,前两天刚看「雁南飞」再看这部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战后创伤这一话题早已被拍烂的当下,巴拉戈夫依然能从这样一个抽搐残缺的形象入手,独辟蹊径。两位女主演技大赞

3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黑苏联的吧

42分钟前
  • 达版白骏
  • 很差

处女作中近乎传统的俄式现实主义视角,在本片中被全面扩大至剧作架构与影像风格中,于是前作中以空间为载体的情绪律动,也被精致雍容的时代捕捉所代替,但前者依旧是巴拉乔夫将先锋主题是时代题材紧密结合的关键,因此散点式的历史记忆被渐渐剥离,露出了情感的全貌。

43分钟前
  • 楚翰彻
  • 推荐

即便死亡也缺少共情,就算爱情还是倍受掌掴。以身高来定义的女主角本来抛除了性别作为形容词存在,却又被纷乱的母子关系定义成生命的容器,最终倒在地上,像失去养分的粗糙树干。

45分钟前
  • WinnegensFake
  • 还行

导演好嫩,镜头美,演员演得好,有俄罗斯味

48分钟前
  • 郭基尔斯
  • 很差

看着看着想,这个象欧片,不象俄罗斯电影,可是这样的境遇,也只可能发生在俄罗斯。

53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电影中的对白就像2G网络,相当迟缓!超过2个小时的故事看起来有点累,等观影人次更多后,分应该在6.8~7.2之间比较合理!

55分钟前
  • Amo Xicilli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