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太平了,什么都没有,当个爽片看还凑合,勉勉强强,居然还有6.5分,已经高估不少了早一年的《守法公民》明显要比这个剧丰满的多,不知道这个主创有没有从那里受到启发首先手法公民的复仇是从律师和犯罪分子达成某种协议(主犯转为污点证人)而逃避惩罚才开始的这个甚至还没审判,当时只是嫌疑人就被男主带走折磨这个区别很大,一个是利用司法漏洞逃避惩罚,所以才自己谋求公平,一个是还没有审甚至不知道是不是罪犯的时候就动手了(后面罪犯自己也承认了,这个可以理解成伏笔?
但是很苍白)被抓住上警车的时候还在邪魅的笑这个实在忍不了,弄死他一点不冤,这个杂种第二是守法公民是通过复仇引起上层注意,是向这个不科学不合理的司法制度挑战,而本剧只是单纯的复仇,就太单薄了作为父亲,这个行为来说还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影视作品,只做到这样未免太过无脑。
这就像现在抖音各种外国人只要喊中国的东西好好吃,中国的东西好好用,我爱中国就会得到大量无脑赞一样苍白,除了讨好受众什么都没有,而这种讨好又没有任何实质的付出,对方也得不到任何实质的实惠,就多产生了几毫升多巴胺最可怕的是弹幕,那么那么多的人说这个男主伟大,我艹…………他确实是个悲情人物,如果司法不能还他一个公道通过这个方式来救赎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理解只能到其情可悯的程度,离伟大还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而这个片子作为一部作品,离优秀也挺远
一位平凡父亲的内心独白: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上午忙完了一台手术,手术很成功。
作为一名医生,能将病患从死亡线上挣扎地拉回来,那种成功感难以言喻。
接到女儿,牵着她的小手往家里走,我觉得今天可能是我平凡生活里面最幸福的一天了。
“你是最棒的”——对着她,我总是会说出最温柔不过的话语。
下周五,我的宝贝女儿就要9岁了。
她好像一天比一天独立,今天她说要一个人去送邀请函。
真是很难想象,当时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小人儿已经这么大了。
她蹦蹦跳跳出门之前,妻子给她头发上扎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发带。
我的女儿很漂亮,和她妈妈一样。
工作完后很累,但回家之后又觉得充实和美好。
睡醒一觉起来该和妻子商量一下,下周我们该如何庆祝家里这位小天使的生日。
以上,可能就是影片中父亲睡醒前的内心独白。
复仇片也看过几部了,这部影片是很正常的剧情。
但我为什么想要给5颗星?
我是个受父母宠爱的独生女,很自然的能想象到这位父亲对女儿的爱。
作为医生,他的生活好像很简单:在医院工作,同事认为他为人绅士、做事有分寸;业余没有不良嗜好,下班之后有机会就去接女儿回家;妻子是位画家(推测),两口子性生活和谐。
当女儿遇害,自责和愧疚充斥着他的五脏六腑。
眼泪也流不出来,喉咙处苦涩难言。
当我看到最后一部分,第七天,父亲昏昏沉沉的看到女儿的幻像,他一言不发,只是小心翼翼地牵起女儿的小手带她去洗漱。
他解开系在女儿手腕上的发带,一点点地用水抹掉她小小的脸上的污垢。
清洗到耳部血迹的时候愣了愣,鼻子又是猛地一阵酸。
他见她细细的手腕上有几道伤口,把那血痂擦掉之后,又是一串红红的血汩汩地流了出来。
他是医生,伤口和血,甚至千万奇怪的五脏都见识过。
但看见那一小串殷红之后,溃不成军。
“我没保护好她”,可能这是当时父亲脑子里唯一的想法。
从那小小人儿躺在他臂弯的那一秒起,这位父亲就有跟自己说“你有责任保护她,有责任抚养她成人,看她结婚生子。
”看到女儿一个小小伤口都会难受半天的男人,怎么能忍受住女儿的惨死?
影片中出现了好几组对比的事例:警官妻子被小偷枪杀,他送罪犯进了监狱,自己却不敢睡回双人床,只好卧在沙发上睡,每天都会不自觉地盯着看妻子被杀害的那盒录像带,好像能用意念折磨那个可怖的罪犯一样;主人公妻子日渐沉郁,好像睡过去之后就会逃离这个世界,这个已经没有了女儿的世界;曾经被害的几家人里面,不支持男主人公做法的单亲妈妈,用4年时间来掩盖伤口。
这一些情节都过渡的比较自然,不突兀。
影片中出现的那头鹿,是隐喻,暗示男主人公的心态。
初见,鹿已经死亡,男主人公停住脚步注视了一阵,但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是继续走远。
这时候的他是麻木的,好像一头栽进雾里的人,仇恨使他两眼一黑。
再度注意到那头鹿,它已经被啃食了一大部分,他不忍,像此地无银一般用废树枝掩盖它的残躯。
这时候的他是惶恐的,他貌似是在给自己做一种心理暗示掩饰自己的恐惧和无措,“没事的,没事的”。
第三次见,还是不忍心,拖着鹿,摇着小船将它扔到湖中心。
他好像有点迷茫和无助了,心理建设起来的防御墙好像是在一砖一瓦地消失,他想躲避这种恐惧,生怕它将他吞噬。
最后一次,鹿的残体被无名的力量推到了湖岸边,他盯着它看,像是被施了定身术一样,久久不动,它也睁着那毫无生气的眼盯着他看,好像在问他,“你后悔吗”。
这时候,与其说是寻求解脱却无果的无力感,不如说是被深渊凝视后的沉默,席卷而来。
这部影片没有配乐。
我一度认为配乐是当代剧情片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但这部电影,让我自己的大脑开始给一帧又一帧的画面,一段又一段的情节配乐。
但突然又觉得,这种无声的压抑,才是最合适的背景音乐。
回到主题,当代社会该不该以暴制暴?
影片中警官说“我要救的,不是罪犯,而是他(男主人公)”。
我想说,人,永远都只能自救。
无数哲人都探讨过的人性,好像各有异同。
人性本善,我是相信的,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之说,我也是较为坚定的支持者。
没有一个完美的公式能够计算或者框定一个人的想法,所以人的选择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罪犯奸杀幼童,他该负责;男主人公以暴制暴让罪犯还债,他也选择被铐上手铐。
这部影片就是一个普通父亲的回应,他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选择这种方式,你说他是为了逃避也好,说他只是为了出气也好,但终究是他的选择。
我们有表达看法的自由,但没有审判他人的权力。
很多人说,法律有。
对,可是法律作为工具,它能抚平所有心伤吗?
这不是一场权力游戏,而是一场内心对抗。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自古以来没有精确的一个界限。
所以少论对与错,因为你永远无法体会当事人的感受。
以上,观影有感,2019年3月第一部五星影片。
不想拿它和其余复仇片做比较,没有为什么,就是懒。
女儿被奸杀,父亲报私仇。
无论是纯粹情感的抒发,还是社会话题的引申,都本应是大有深度可作的文章,而影片只停留在了情感与法律的纠结上。
杀了仇人,女儿也活不转了,你报私仇,说明你跟凶手一样坏,这些逻辑其实很扯淡,也就是蒙蒙守法公民,说到这里还真想起去年的电影《守法公民》,可惜那部是临近结尾突然变节。
本片虽然屈服于公众道德与社会法系,还态度暧昧的让主人公在被捕时表示对所作一切并不后悔,都是对某种态度的不置可否,隐晦表示了私刑有其合理性。
杀人偿命才是最朴素的是非观,而法律却未必遵循。
正如网友所说,痛苦是无穷无尽的深渊。
再爽快的报复都换不回温馨,去除不了恨,更拯救不了苦难……也许适当的忘却是值得运用的。
本片并不紧张,虽然画面刺激,却唤来我们内心的痛,并非来自感官……正如本片定位 是 惊悚!
或者恐怖片!
那是绝望的恐惧!
怎么做都是错,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啊。
如果心脏够大,报复的新奇招数 应该是一大看点。
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评论来论述。
这种困惑就和对此类电影的态度一样。
什么样的困惑呢,就是关于复仇,各类复仇,以个人名义代表法律,代表上帝,代表正义来惩罚恶人,处罚罪人,杀戮坏人的结果,最终都被归结成了以暴制暴,触犯了法律,即便是至亲至爱的人被杀,也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让凶手遭到同样的恶果,只能用法律的手段来将凶手绳之以法,本片的观点主要在两点之间游离,一是警察局长的妻子超市内因为58美元而被小偷枪杀,凶手被关押至牢狱,另一个是被奸杀幼女的父亲作为医生用同样残暴的方式来复仇,来用七天的时间慢慢惩罚凶手,折磨凶手,用暴力同样对待凶手。
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也是社会现存的对立观点,无论支持哪一种都是现实,就像父亲最后自首后的话一样,你同意用暴力的手段来惩罚凶手吗?
“不”。
那你是后悔对凶手复仇了吗?
“不”。
说是复仇,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基调更像是在讨论如何应对仇恨。
男主是激烈的,妻子是冷静的,另外一个母亲是麻木的。
这不是一部复仇爽剧,而是一场痛苦的沉沦。
男主的复仇方式是私力,妻子的复仇方式是公力,很难说哪个更好。
从几个母亲的角度来看饱受诟病的“圣母”发言其实也没错,做再多的努力,再惩罚坏人挫骨扬灰女儿也是回不来了。
愤怒要通过何种方式来宣泄,是直接的暴力还是公权力机构的维权,亦或是随时间流消散,我觉得这是一个点吧。
在“复仇“的路上,男主作为医生,要违背自己的医德也不是一口气复仇完毕的,而是一边悔恨一边愧疚一边犹豫。
妻子也是,刚开始打击特别大很埋怨悔恨,互相指责,但等男主真的绑架了凶手又觉得再搭一个人进去太不值当。
采访的第二个妈妈其实已经失去孩子4年了,接受采访的时候神色麻木,并不是很激烈的反对,还是能看出来受得精神创伤严重,对她而言女儿不是被人害死的,她没办法把恨归结到具体的一个人身上,受过的伤害就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减淡,现在突然告诉她面前这个人就是凶手,女儿就是因为这个人死掉的,对她而言真的是直面创伤,女儿的第二次去世。
电影中还有几个关键的小点,比如妻子在电视采访中没有明确反对男主的做法,第二个母亲的麻木神色也并不是说真的已经从女儿的去世中走出来不再追究,男主对死鹿的态度一变再变等等,都表明这不是单线的爽剧,每个人都有痛苦和挣扎。
所以这部电影拍的真的很好,人物刻画很深刻,演员演得也很好,就是场面确实血腥压抑,这是否也是导演削弱爽感增加现实性的一种考量?
现实中的复仇爽剧的确少之又少,能让犯罪分子正常接受公力裁量已经是难上加难了。
男主最后说不认为复仇是对的,但不后悔这样做,也是矛盾而现实的体现吧
男主通过前五天对犯罪者的折磨,后两天的内心挣扎最终被捕落幕。
(为方便区分,男主为他,罪犯为它)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结局记者问他:你仍然觉得复仇是对的吗,“不”,你后悔你所做的一切吗?
“不”。
这就是影片的所有答案了。
男主被捕最多被关三五年,但反派被折磨了七天,而且男主取出了罪犯的胃,它就注定要一辈子只能输营养液维持生活而且腹部会一直痛(简直就是生不如死),而且下半生还要在监狱里,所以这才是最好的复仇。
从人物弧的刻画上,男主是一个受到教育家庭幸福的医生,反派是从小经历家暴的社会边缘人,男主经历过幸福就注定是会被治愈的,而它曾说曾强奸过包括男主女儿在内的四名幼女,所以童年不幸福的它注定难以通过社会教育获得提升。
那么活死人的结局就更适合它。
插一嘴:尽管我赞同男主的做法,但以暴制暴总是难以说服我,因为你不可能杀尽这世界的坏人,杀死坏人就是治标不治本,这是就需要教育来提升犯罪者的道德水平,并辅以刑罚。
就比如说你可以禁止说脏话,但你不可能禁止愤怒痛苦无奈,而这些只有教育可以教给你。
补一下:在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化学阉割(永久注射药物抑制性欲)应对屡教不改的强奸犯
当这样一个奸杀儿童的人存在,你还觉得死刑是不必要的吗?
忘却?
正如凯尔泰斯的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早已陈述了“忘却的不可能性”。
而电影也从一开始就否定了“忘却”。
忘却是不可能的,人只能在不忘却痛苦的前提下往前走,所有的忘记不是自欺,就是软弱。
复仇一定程度上来说或许更符合人性,“宽恕”往往是无能者的道德。
就更不用说“忘却了”。
电影里某一个受害者的母亲斥责男主角“你每折磨他一次就是又杀了你的女儿一次”,然而这句话却异常可怕。
懦弱的道德主义者在面对仇人时表现出的无能的蠢样,只好搬出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话来蒙混,以为自己真的已经忘却,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仿佛在人性和道德上,自己比复仇者--行动者--更崇高了似的。
复仇不能带来宽慰,难道置之不理的忘却就能够带来宽慰?
就能够重新起步像一切没发生过一样去生活了?
电影最后其实并没有给“复仇”以道德上的正当性。
但是,男主角同样说了:他“不后悔”--因为他行动了。
在这里,早已不是--或早已超越道德和对错这些浅薄范畴。
电影只是在问:如果没有死刑,面对电影中的极端情况,实现正义的可能性还存在吗,人性会因此而崩塌吗?
那么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在面临电影里的极端情况,“不后悔”也许才真的恰如其分吧,而同时,死刑或许也是必要的。
--《七日复仇》短评
医生Bruno Hamel 8岁的女儿Jasmine聪明伶俐、美丽乖巧,但是一天下午Jasmine在上学的路上被人奸杀。
自责使医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4天后犯罪嫌疑人被捕,并且预计要被判入狱1525年。
可是Hamel并不认为这样可以缓解他和他家庭的痛苦,于是开始了计划周密而大胆的复仇计划。
他租了房子,买了电脑,回到医院拿了很多医疗器具。
在某一天,他劫持了押送该强奸犯的囚车,把那犯人囚禁到一处僻静的小木屋中开始实施他的折磨计划。
他打碎犯人的膝盖、用铁链抽打、挖出他的内脏煮了让犯人自己吃,并把他阉割了;肉体折磨的同时还实行精神的摧残。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就在医生折磨犯人的同时,医生内心也备受煎熬,并没有报复时畅快淋漓的感觉。
在绑架犯人的第7天,医生如约自首但是他并没有按照计划杀死犯人。
本片不可谓不血腥,但是并不吓人。
在蓝灰色的整体色调中,我们看到的男主角的痛苦,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的干扰,听到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声。
其实医生并不是邪恶之辈,他是被仇恨充满的大脑,在报复的过程中他没有获得畅快淋漓的感觉反而变得越来越痛苦、良心受到的谴责也越来越深。
整部片子的节奏很慢,让人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一部血腥、惊悚的暴力片。
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的心逐渐扭曲、疯狂,然而使他变得疯狂的竟然不是多么大的力量,仅仅是犯罪嫌疑人幼小时被人欺凌的现实。
一颗复仇的心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愈合,对于犯罪需要什么样的惩罚才能否让我们的伤痛平复。
观影的两个多小时中我无时无刻的不在体会着主创对于人性的思考与探讨:对于仇恨我们要怎么去报复?
究竟以暴制暴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对于整个社会究竟谁该对人性变恶去负责?
其实故事本身线索挺好但人物处理太干巴从气氛的铺垫到情节的设置实在矫枉过正了总体还不如棒子的同系列或是the Saw所以此片完全是部平庸之作那个7只是嘘头虽然里面涉及到人性但是实在不够深入也许编剧有经验有想法可是导演没激情没勇气就象是片中的男主角虎头蛇身虫尾巴
神马啊
强奸犯死不足惜
说到复仇,人类想象力应该非常丰富才对…谁看个电影还看这种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的庸夫之怒的……真心不爽!
看的时候一直在跟同学讨论,如果换做自己会怎样,答案是应该会跟男猪脚做出同样的决定。
除了结尾,一切都好。
血腥,报复,复仇
挣扎,磨叽
影片还是过于人物内心的刻画而少了血腥的画面,最后那个警察说的话才是主旨(我们在救他),整体值得一看。
“你还认为你的报复行为是对的吗?”“不。”“你后悔吗?”“不。”
医师的复仇,比狂暴更可怕是静默。像暗流。感情战胜道德以近乎残忍的理智进行审判,扭曲的正义比想象中变态。以恶制恶也许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黑暗的憧憬,但极尽折磨与惩罚,也逃不出虚无。腐烂死鹿映射出他的恐惧,最终自己也成行尸走肉。人是感情动物,爱可以令其冷血、发疯。影片压抑的色调与留白,好
以前喜欢主要是因为男主角长的很像梅西的爸爸。看的时候也被父爱感动了。后来visit魁北克,法语区,能感觉到这些讲法语的骨子里的斗争精神。
2.5
很奇怪的片子 应该是法语片吧 我看了个德语配音的 好尴尬 整个片子大部分还是拍的很好的 很流畅 折磨的镜头少 心理活动的镜头多 爸爸演的很棒 就是结尾有点仓促 说了两个no就黑屏了 感觉话没说完就卡断了 当然我也知道这两个no做结尾的意境 不过处理方式还是欠妥
嗯……
看来说法语的人骨子里永远都忘不了优雅,无论是在哪儿、亦无论遭受了多大的创伤。报复都是一面忍受着内心的自我谴责,一面战战兢兢的拿起手术刀。故事太平淡了,根本无法引起共情,更别说同仇敌忾。魁北克可能是太冷了,把很多人的脑袋冻坏了,包括警局头目和那个母亲。一句话,花美金的人说法语,你还期待他能有什么动人之举?
平淡无味,草草结束。
复仇
我们需要的是良心上的肆虐
我纯粹是冲着海报去的,没想到还成
对这类片子来讲,这个电影真的太差了,色调,剧情,心理,……没什么带入感,整个片子就是看你用酷刑? 别的国家公民可以在电视上公开支持犯罪行为!要是在我们国家会允许发出不同的声音吗?妈的个逼!民主!?自由?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