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而执着的Prof.King,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性学体系的研究进展,以实证的研究方法论证了人类性爱方式的多样性及性取向的多元化,对破除性的污名化贡献甚巨。
反观国内同行研究,性学领域专家潘绥铭等教授的研究及著作宛如昙花一现矣,逐渐淡出公众领域,性学的池塘泛起两朵浪花后重归于寂静无声。
相形之下,国内清一色的宣传和报导都着眼于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好人口红利,经济人是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底色,学术共同体距离回归人的主体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引用很喜欢的两句台词共勉: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的祖母会自慰这个假设看起来非常无礼而且冒犯,但它的的确确就是事实我们会作何感想?
金赛的性学研究和其揭示的人类本性,深深地震撼了作为人类的我们。
这部传记电影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于一位科学家毕生事业的艺术性再现,它触及了人性未被认知的部分。
人类在彻底清晰地认知自我以前,利用生物进化最高等的器官——人类大脑创作了各种神话传说、宗教、艺术、伦理、法律等等意识形态来规范并解释自己的各种行为,包括性行为。
于是我们从宗教得知,过度的性愉悦是罪恶的,从法律得知,婚内性行为是合法的但同性恋是违法的。
这些意识形态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人类,并赋予某些性行为以合法合理性,另一些性行为则被贴上违法和不道德的标签,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
金赛的性学研究强调对一首资料的大量的,直接的占有。
通俗说就是直面人类性行为的多种可能,而且越多越有说服力。
出乎意料的是,金赛的研究颠覆了我们对自己性行为和性心理的保守认知,也冲击了延续千年的宗教、道德、伦理、法律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那么,冲突就此产生。
宗教和道德等意识形态是否会根据金赛的研究做重新调整和修改呢?
曾经规范人类性行为的法律和宗教等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人性的全面认识而做出的呢?
其实,人类比自己想象中对自己的认识更少。
【关于影片】 制片人盖尔•穆特鲁克斯(Gail Mutrux)一直希望将金赛的一生搬上大银幕,他找到了比尔•康顿来执掌本片。
康顿说:“虽然金赛已经几乎被遗忘了,但他改变了美国人的性思维。
他花20年时间收集了100多万只五倍子蜂,并发现它们当中没有一只与其它相同。
他用这一独特的发现来描述人类的性行为,第一次提出每个人的性行为都是独特的,所以用‘正常’和‘不正常’来形容性行为并不准确,只有‘普通’和‘罕见’才更加贴切。
这一观点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激进的。
” 康顿对金赛越是了解,就越意识到金赛对性的探索还存在着极端的个人因素。
“拍摄传记片通常都要面对一种潜在的缺陷,那就是情节遮盖了主题,”康顿说,“对个人奋斗和危机的强调往往会削弱人物的吸引力。
我之所以被金赛吸引,是因为他的私生活同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
”康顿曾经编导过1998年的《神与魔鬼》,他认为生活与工作中的金赛与《神与魔鬼》中的詹姆斯•威尔是一样的。
在有生之年,金赛极具争议,即便时至今日,这种争议依然存在。
康顿决定用金赛式的态度来讲述故事:完全的坦诚、求知和不带任何评判的倾向。
“我发现这部影片就像是性观念的试金石,”康顿说,“金赛是个很复杂的人,我认为呈现出他的全部很重要,以让观众形成自己的观点。
” 康顿用6个月时间潜心研究口述访谈、金赛自己的作品、现代的相关材料和四本传记,其中包括乔纳森•盖索尼•哈迪(Jonathan Gathorne Hardy)所著的《Sex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A Life of Alfred C.Kinsey》。
据康顿说,金赛生平的官方版本缺乏趣味,而在哈迪完成的传记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得以披露。
康顿还前往位于印第安纳的金赛学会,采访了很多熟悉金赛和与他共事过的人,其中有位叫克拉伦斯•特里普(Clarence Tripp)的学者,在《男性性行为》出版后为金赛工作,成为金赛研究报告的两位主要摄影师之一。
他是金赛的得力助手,后来成为著名作家。
从他的口中,康顿得知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影片中金赛的科研伙伴克莱德•马丁(Clyde Martin)和保罗•吉哈德(Paul Gebhard)至今依然健在,其中80多岁的吉哈德仍旧保持着年轻时的锋芒,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人物。
康顿向老人询问了很多敏感问题,如在研究小组成员中开展的开放性行为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其他的相关细节。
虽然金赛的妻子克拉拉在1982年便去世了,但康顿有幸拜访了她的两个孙女。
康顿回忆说:“她们和克拉拉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她们我得到了重要信息,克拉拉就活在她们讲述的故事中。
” 当康顿开始着手剧本时,他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全都结合到一起。
最重要的是,康顿决定一改以往传记片多愁善感的惯例,转而打造更有活力的情节。
金赛曾经将揭示人们过去的性访谈形容为“棱镜”,康顿也力图以棱镜的方式打造本片,来反映出一个男人的方方面面和人类社会性态度的转变。
“对我来说,金赛最非凡的才能在于他能让访谈对象敞开心扉,讲述出生活中最隐私的一面,”康顿说,“所以我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用金赛的访谈技巧袒露他自己的人生。
” 当制片人盖尔•穆特鲁克斯看到康顿完成的剧本初稿时,非常惊讶他能将如此复杂的人生化作紧凑而有趣的故事。
穆特鲁克斯曾经参与《幕后谎言》和《忠奸人》的拍摄,所以深知将真实生活改编成电影的独特方法。
她说:“比尔的剧本用毫无偏见的方法来呈现一个深切影响美国文化的人,我很喜欢这样。
剧本的罕见和珍贵之处在于对金赛和他的作品没有任何评判,而只是呈现他的生活以及他周遭发生的事情,去让观众逐渐认识金赛和他对世界的影响。
”
看完这部电影,我在想,会不会有这样一天,性成为像吃饭、睡觉、散步一样平常的事情被人提及和看待?
在健康卫生的前提下,性行为仅仅是为了身体的愉悦,而不是背负情感和责任约束的重大、夹杂神秘、羞耻的一种复杂的行为?
因为社会道德约束和自我克制设限,大部分人一辈子经历的性伙伴可能只有两三个,经历的愉悦的性体验,可能也不会太多,会不会是这些偶得性因素才导致性行为被特别特殊化对待呢?
社会约束的有限性如何解决生理需求的不可约束性?
虽然我对性行为的态度比较开放,认为在不伤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两个成年人你情我愿就可以发生,但到自己身上,却觉得没有感情基础,仅仅只有你情我愿就发生关系是不好的,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回到电影本身,希望大家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这部电影,也不要抱着看色情场景的心理来看,里面涉及性行为的研究是很严谨的统计分析,大概会让这样初衷的人群失望。
很佩服金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能够在那个谈及性行为色变的年代毫无畏惧地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科学研究,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为了普遍人类的幸福,承受了他人所无法承受的压力,靠专业帮助人们。
Thank you , sir!
Why are some cows highly sexed while others just stand there?Why do some men need 30 orgasms a week and others almost none?Because everyone is different.The problem is, most people want to be the same.They find it easier to simply ignore this fundamental aspect of the human condition.They're so eager to be part of the group that they'll betray their own nature to get there.If something pleasurable and strongly desired is prohibited it becomes an obsession.Think about this.
之前出于猎奇的心理下载过一部叫《金塞性学报告》的电子书,看的过程中发现里面并不是靠一些性的含有色情因素的东西去吸引眼球,而是真正的在讲授知识,解答问题,让大众建立正确的去对待它。
同样这部影片在较真实的纪录性学大师金塞的传奇一生的同时,也令观者对于性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没错,金塞是个狂人,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像他这样的先驱去打破一些传统,开拓一些领域,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的如此之快。
为了做学问,他尝试与男性进行亲密接触来思考同性恋问题,他允许自己的老婆和助手发生性行为(当然,他的老婆也是她的助手),他可以把自己的父亲当作研究对象,虽说这些并非是必要的,但却是他追求极致的体现。
性,在如今的社会已经不是什么神秘的话题,人们对于它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放,即使在这种环境下,在资讯极其发达的今日,性知识的普及水平却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像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近年来这个问题已经得到重视并有所改善,但实际效果仍然不甚理想。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感觉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对性闭塞的态度跟90年代的中国相似,金塞早期当时的婚姻课程是极具历史意义的,将性这门学问单独的搬上了课堂,自由大胆的与学生交流(只有老师在讲桌上面照本宣科的性教育课毫无意义)。
虽然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造成他的大起大落,但对于性学的深远影响不可抹灭。
阿尔弗莱德·金赛(Alfred Kinsey):性社会学调查的先驱 当阿尔弗莱德·金赛于1948年发表他对美国男性性行为的实证研究时,同性恋病态说还没有受到过冲击。
与那些依赖少量临床数据的研究不同,他的发现基于对大批美国白人男性的采样调查。
金赛的工作是研究性行为的方式,因而几乎是纯经验式的,没有任何系统的理论参考。
他相信数据可以为自己说话,因此放弃了传统的正常与反常(变态)的二分法观点,假设他所发现的区别是定量上的,而不是定质上的。
从临床研究的文化观点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后,他能够在有关正常性行为的概念方面对传统精神病学提出挑战。
他的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会标准和实际性行为之间的鸿沟,震惊了美国大众。
有关同性间性行为的发现是这项研究所发出的重要挑战之一。
当时的学术界普遍接受这样一种假设:同性恋是一种罕见的病态现象。
金赛的发现实在让他们心烦。
其实,金赛自己也对研究结果感到惊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这样的数据毫无准备。
”37%的男性人口曾经在青春期和老年之间,和同性有过身体接触并达到性高潮。
同样惊人的是,这种行为呈现出连续性分布,一端是毫无同性恋性行为的人,另一端是只从事同性恋性行为的人。
(金赛给被试者以0-6打分,0代表绝对异性恋行为,6代表绝对同性恋行为。
)10%的被采访者报告说,在11岁至55岁之间至少有三年为绝对同性恋行为。
金赛迅速利用他的发现,对当时的精神病正统学说提出挑战。
他认为,依据发现的频度,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精神疾病是不合理的。
尤其是在许多成年人中,既存在异性间性行为,又存在同性间性行为。
他认为把同性恋和通常意义上的精神变态趋势相联系是不正确的。
从被采访者那里得到的资料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
金赛主张统计上的正常不应成为心理上的不正常。
再者,他反对把异性性行为作为一种生物导向。
相反,他相信“个体对任何外界刺激产生性反应的能力是该种族的基本能力”,我们的“哺乳动物遗传”使我们同时具有异性恋和同性恋反应。
阿尔弗雷德·查尔斯·金赛,1894年出生于新泽西州豪伯肯。
1919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来到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动物学。
他以生态实验和分类与进化方面的研究建立起了坚实的学术声望,1937年被《美国科学人》杂志列为该年度明星科学家。
1938年,金赛接手一门前后有数个教授教过的婚姻课程。
金赛从生理角度进行分析,使他成为这门课程最受欢迎的教授。
许多学生前来向他咨询有关性的问题。
他逐渐意识到,在对性的了解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空白,性的研究是重要却长期被忽视的领域。
这促使他开始收集有关性行为的资料。
1947年,金赛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性行为研究机构,这个机构发展成今天的“金赛性,性别及繁殖研究所”。
金赛与他的研究人员试图理解多样化的人类性行为。
金赛首先对哺乳动物的交配行为普遍进行研究,慢慢地他开始拍摄人的性行为过程。
他只能拍摄参与研究的研究人员们及其配偶,加上少数志愿者。
若干年之后,这种观察方式才被广泛接受作为科学探寻的一种方法。
金赛与他的研究人员共收集了18000个性历史的案例。
其中,金赛本人就参与了7985个案例的采访与调查。
调查对象来自各行各业,有走私酿酒犯、神职人员、办公室职员、心理医生、律师、婚姻咨询师;有相当有钱的人,也有领社会救济的穷人。
每一个案例,采访对象要回答多至521个问题。
覆盖社会、经济、体质和心理的数据。
涉及婚姻史、性解决方式、异性恋史和同性恋史等等。
调查的结果是两部开创性的著作《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统称为《金赛报告》。
两部书均售出近30万册,被译成11种文字。
第一部书出版于1948年,很快成为畅销书,金赛则成为著名的“性博士”。
到第二部书出版之前(1953年),全美国都在等着看金赛博士对于美国女性性行为有什么新发现。
金赛在书出版前几个月邀请了来自美国各地和英国,德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等著名媒体的记者向他们介绍了第二部书的主要内容,并要求这些记者们签一份协议,内容包括:稿子不能超过5千字,必须经他本人审阅,且不得在出版日8月23日之前发表。
于是,8月23日被世界媒体称为K-DAY (Kinsey金赛日)。
到了K日,人们纷纷涌到报摊去看关于金赛的报道。
全美几大周刊《时代》、《生活》、《新闻周刊》等都进行报道。
第二部书也很快成为畅销书。
金赛报告的若干结论呈现了一个人们所不认识的美国,或者说揭去了面纱的美国。
比如在一个仍然视婚前性行为为不贞的年代,金赛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男女有过婚前性行为;再比如,金赛调查表明的有同性恋倾向和行为的比例大大超过人们的想象。
这些结论对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1956年金赛在62岁时因心脏病去世,留下他结婚35年的妻子克拉拉和3个孩子。
坐落于印第安纳大学的金赛研究所,至今继承着金赛的研究遗产,继续着对“性,性别和繁殖”课题的研究。
前几天看了《金赛性学教授》后,便一直在思考关于传统与道德的问题。
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道德规范,其初衷应该是为了避免由人们利己本能造成的的互相伤害。
除人类外的所有动物都是没有维持社会体系的道德规范的,我们见到的是弱肉强食的生物淘汰规律赤裸裸地呈现在自然界,但这不代表动物们是没有社会关系的。
雄狮为能与母狮交配会杀死幼狮而促使母狮发情。
但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会被允许发生在人类社会里的,人类有复杂于动物的感情和理性,对于感情上不能接受的行为,人类创造了道德来相互约束。
所以站在个体的角度看,道德的意义是正面和积极的。
道德规范将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的本能欲望相左,并使坚强的人感到压抑,使软弱的人变得虚伪。
但即使如此,道德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但既然道德的诞生是源于人们情感驱使而非纯粹的理性,而人们遵守道德时又需要服从理性而非纯粹的情感驱使的话,矛盾就出现了——每个人具备的情感和理性的形式和程度都是不一致的,所以道德标准也永远没办法统一。
更严重的是,在我们身边的道德中还掺有杂质。
道德中的杂质是指那些既非来自理性也非源自情感的东西,是在道德的发展过程中从其它意识形态里强加进来的东西。
例如反对同性恋的道德规范,其起源很大程度是来自人们的误解、偏见及基督教的教义,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不能说出它的害处,但大多数人天然地厌恶它。
这类经不起推敲的道德规范还有很多。
故对于少部分不幸的人来说,大多数人的道德是很可怕的。
我们当然不应该置这少部分人的利益于不顾,但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全人类都具备完美的理性。
故此,我们只能渴求世界上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偏见。
大家在道德领域遇到自己不能接受的事物时,假如能判断其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的利益的话,就请尽量宽容之。
道德是烈性药,而宽容是道德的解毒剂。
说回影片,金赛教授在从事人类性行为研究之前的课题是关于昆虫的,他花了二十年时间搜集了一百万只五倍子蜂标本,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两只五倍子蜂是相同的。
而当他开始人类性行为研究后,惊讶地发现人们只认同一种性行为是正常的——婚后的夫妻性行为。
但像同性性行为、婚前性行为、手淫等既不妨害他人利益,也不违背当事人意愿的性行为却被道德所清扫,这却是令人费解的。
金赛教授采访的其中一名男青年更是经历了最血腥野蛮的道德,他在十三岁时和自己的同性伴侣汤米在亲热时被家人发现,两人被残酷惩罚,汤米因此丧命,而他也在身上留下了一辈子的伤痕。
当他带着憨厚的笑容对金赛教授说道,我不认为我做错了什么,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带着那种偏见看待我时,金赛教授开始认识到人类的不同性行为不应当用“正常”和“不正常”去区别,而应当用“普通”和“罕见”去描述……片子是根据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的,金赛于1948年1月5日发表了他建立在大量的真实个例基础上著成的《男性性行为》一书,将人们普遍不能接受但却真实存在的情况置于大众眼前。
金赛的研究彻底改变了美国道德及文化领域中关于性的认识。
当大众被迫面对现实后,便都展开了反思。
但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总是像钟摆般摇荡,从一个极端到另一极端的。
于是在其后的六十年代,在矫枉过正的主流价值动荡下,美国迎来了性开放的革命。
绝大部分人认为这场社会动荡是源自金赛的研究,而抹杀了金赛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备的对真理无限渴求的高尚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勾勒出来的那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在性知识方面的匮乏和对性话题的讳莫如深。
由于美国的初代移民是以在欧洲被迫害的清教徒和向往自由主义的人为主组成的,而当时的欧洲是世界的文明中心,北美大陆则是贫瘠的蛮荒之地。
因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当时放弃欧洲而奔赴北美的那批人,最起码要比留在欧洲的同胞善良和手脚干净一点。
就是这批善良和手脚干净的移民的后代,在几百年后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承袭祖风地在性观念方面仍知识匮乏和有着羞于谈论的态度,甚至于与当时国共战争中的中国相比都是不相上下的保守愚昧的。
但这一切都因金赛的研究结果而改变。
我们以前常赞美一些真诚勇敢的自然科学家,他们为追求真理而遭到了掌权宗教或政体的迫害——像质疑了耶和华开天辟地的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说、否定了人类是亚当和夏娃的后裔的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但时至今日,自然科学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尊重,自然科学家们极少因为学术研究而触犯传统和道德,当然不是说就绝对没有,但远远不像社会科学家们所面对的满途荆棘。
金赛在研究项目进行中受到的阻力和野蛮对待是必然的。
假如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如此接近道德伦理边缘的命题时,不具备为真理献身的高尚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更可怕的是金赛在研究中自己犯的错误。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的实验室能提供与大环境隔绝的无尘、无菌甚至真空条件,但社会科学却不行,没有人能为金赛提供一个不带丝毫感情,只具备完美理性的助手或研究对象。
而当他把接近彻底理性的科学研究方法带出实验,带入生活中时,他自己及身边助手的生活便因此陷入了一团糟糕之中。
金赛是一名既伟大又痛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因为他从事的领域是如此敏感又缺乏前人经验。
他帮助很多人挽回了应有的尊严和权利,但他的研究结果在公众普遍的理性思维水平下也导致了负面的影响。
这部影片能给人很多思考的素材。
我认为,要避免现实中这种令人窒息的不美好,人们便要在追求道德的时候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是源自自己的情感驱使的,而不是脱离情感而单凭理性去约束的。
但问题是并非每个人都拥有崇高的思想品德,所以关于希望提高所有人的德行标准来避免现实中的愚昧、野蛮、偏见的愿望,会否显得太理想主义呢?
从腾讯视频偶然找到了这部影片,看完很是欣喜,是一部很好地反映人们对性的态度变化历程的影片。
影片以采访金赛教授本人为线索,回忆了金赛教授这一生对性的探索。
不管是他自己的,还是他的妻子,助理,父亲,他身边的人,都做了采访。
金赛先生对性的态度是科学的,并没有受束于愚昧的传统观念,刻板的法律法规,有政治利益的宗教信仰。
影片中有很多他与周围人出现分歧的时候,比如幼年他的父亲不能理解他喜欢生物学,卫生学老师认为性不应该公开地讨论,而且应该禁欲,海关与他打了公司,洛克菲勒基金会不再资助他的研究,社会对他议论纷纷,骚扰影响到他和家人的正常生活。
金赛教授是非常有勇气的,他直面所有他遇到的问题,不知道的性学问题回答不知道,别人对他的质疑他一一回应,并且认真去看每一条批评,在公开演讲中回应、解释他们。
影片中有一处分歧,就是性爱是否分离,从影片表现的人设来看,推断金赛教授本人是支持性爱分离的。
不过,大多数人是不支持的。
如果没有理解到这一点可能会质疑主人公是否还在科学的路上,是否如练武走火入魔。
影片中还穿插了一些对伦理的思考,就就像金赛本人支持性爱分离那样,那么伦理是否还要继续约束人们,婚姻是否还要约束人们。
影片并没有回应这个问题,至只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态度。
这很难得了,毕竟这样的话题在今天依旧在探讨中,影片的定位主体还是在讲述金赛在探索性方面的路,而不是评论。
金赛在后半段一直得不到资金支持无法继续研究的时候也非常质疑自己。
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他希望改变法宪法和州立法,并不希望被政治党派利用(比如在国议会中找到同性恋),希望解救那些正常的却被判为性犯罪的人们,希望法律制裁性侵犯,尝试区分自残和性虐。
直到一位女性来告诉他,她的人生因为他的书而改变,这个世界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所做的一切已经深深得影响了这个世界。
这让金赛教授重拾信心。
影片的最后,金赛教授和妻子走在森林中,和影片开始他的童年一样,他对森林的每一种动物,植物都着迷,一直抱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地做些什么。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是非常独特的。
比如课堂上后来出现了那个卫生学老师,他的妻子和他有了间隙以后坐在了更远的位置上,他的助理坐在了更近的位置,借助这些反映人物内心的变化还有人物间的亲疏关系。
不得不承认,演员的演技非常加分的,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对性的迷恋,还是爱,这种区分还是很明显的。
如果从性学史来看,金赛教授无疑是开创了先河。
他对性的研究,对性的科学态度,启发了无数后人。
《金赛性学报告》也无疑是性学史上的一部著作,一个里程碑。
尽管后人们也发现其中的一些错误,性学家海蒂出过一部《海蒂性学报告》,这是目前公认更为全面,更符合事实的一部有关性学研究,可读性强适合大众阅读的书籍。
有兴趣或者有困惑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看这部影片的观众如果接受过正常的性教育,或者有客观的对待性的态度,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如果对一些性学常识不够了解,或者性学态度还较为拘谨,希望你能拥抱新世界。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开始正式接触与性别有关的社会学书籍,我知道了李银河老师,并开始读她于内蒙古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社会学性学相关的十本书,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重新开始看待与性相关的一切,在她的多本书里都提到了金赛教授,其中有一本是专门解读金赛性学的,多多少少有所了解,今天看了金赛教授的自传电影,老泪纵横,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在电影所在的年代性是不道德的,是恶的化身,是一切疾病的源头。
曾经女性是不允许有性高潮的,她们甚至为此要残忍切除自己的阴蒂。
当时人们是不允许自慰的,当他们自慰的时候要承担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中有人为了抑制自己自慰的冲动,用极端的方式虐待自己的生殖器。
当时同性性取向是一种病,他们中有人为此需要去做大脑叶片切除手术,来阻止他们对同性产生的欲望。
你知道最可悲的是什么吗?
是他们都是自愿的,心甘情愿的用伤害来换取心中的伪道德。
金赛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他拆穿了虚伪道德的面具,他提出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新的可能,更加解放了人的天性。
今天的中国和当时西方世界有其相似的一面,好像我们今天对性更加宽容了,实则是一种虚伪的,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形式。
我们对性的压抑虽然更加温和,但正是这种温和和全社会的沉默导致像西方一样的性解放难以发生,中国人对性的偏见更加根生蒂固,需要更加漫长去突破,去变革。
当金赛因为性学研究成名时,他收到来自各地读者的信,其中问的最多的就是:我正常吗?
有人和我一样吗?
性学研究的突破和推广,告诉当初自我怀疑的大多数,是的,你们是正常的!
掷地有声。
“Why are some cows highly sexed while others just stand there? 为什么有些奶牛频繁性交而有些只是站在那里?
Why do some men need 30 orgasms a week and others almost none? 为什么有些男人一星期需要30次高潮,其他的几乎不需要?
Because everyone is different. 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The problem is, most people want to be the same.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想要一样。
They find it easier to simply ignore this fundamental aspec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他们发现只要忽略这种基本的人类生理需求就行了。
They're so eager to be part of the group that they'll betray their own nature to get there. 他们渴望变成大众的一份子,却背叛了他们自己的正当生理需要。
If something pleasurable and strongly desired is prohibited it becomes an obsession. 如果让人愉快和渴望的事情被禁止了,那会让人困扰和着魔。
Think about this.”想想这个。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这个电影看完有很多感悟和思考....如果以猎奇的心理去看会让你失望的,看的过程中发现里面并不是靠一些性的含有色情因素的东西去吸引眼球,而是真正的在讲授知识,解答问题,让大众建立正确的去对待它。
由性爱分离升华到性与爱的完美结合,Kinsey和身边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寻人类在性方面的真相。
爱和性也许无法简单的用科学来判定,因为就像刚开始引言的那段话中所说“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
我们除了每天忙碌的工作,剩下的时间在找寻真爱,爱情在现在这个速食的年代显得脆弱。
好不容易两人觅得真爱,但如何长相守又是一个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何做爱,如何做的漂亮,是个需要些知识和技巧的事情。
我无法成为Kinsey不是一个科学家,我尊敬他崇拜他。
但我更希望能成为一个性爱的魔术师,把做爱这个有情有肉有灵性的事情做的浪漫和有趣。
性是一门学问, 可惜中国还没这么重视。。
我觉得编剧还可以,其余的都还好。
3.5 认识自己并掂量性的分量,但不剖析爱。电影有趣,但仍不够有胆。Peter Sarsgaard迷离眼神俘人心。同样把“性”作为衣食住行般普通话题探讨的美剧性爱大师,没有时长、审查束缚,在话题的广度和深度上走得更远,也更有胆,虽然现在已沦为无新意的情节剧...
有人给青蛙注射完受精卵后转身去说起了单口相声,有人做完妇产科博士转身写起了小说,也有人收集了十万枚昆虫后转身成为了性学大师。究竟你做的哪件事情是更有意义的,这真是个问题了。
无论在哪个时代,敢讨论性的都是勇士
如此不凡的教授,背后必须有一个Mc那样的妻子。
2023-006 特意歧视了一下亚州侍者们,有必要吗?
还不错,表演很精彩
满惊悚的。但是还蛮特别的- -
到底想说啥囧
当禁忌变成话题 当秘密变得公开 当爱变为科学
不经意间开始做,然后投入毕生,然后改变世界,save people's life,change their minds.great man.羡慕他妻子的善解人意与聪慧。
看完性爱大师来追这个 缩减版 简单概要不错
很好的一部电影。看了之后大爱Laura Linney,那笑容美死了,完美地诠释了她与"Prok"的微妙关系。Peter Sarsgaard也很好,看到Chris O'Donnell时我鸡冻了~ 请各位客观评价电影,本来仅仅是一种艺术,请不要用个人观点对客观事实加以批判。
anyway,看在布鲁赫的全裸戏份上,还是给个三星吧。叙事略拖沓,某种程度上是借了金赛的东风,如果拍的不是这么传奇的人物,大概就……
很可爱的一对,科学和道德,传统与探索
认知越深,陷之越深,有些学科不是人类能想明白的。
里面的几个笑话意外的不错。B站剪了好多戏。我是看了书才来看电影,没想到吃到了一些瓜。
只凭对主题 叙述内容的兴趣而看的片 电影本身艺术层面乏善可陈 美国俗套的叙事桥段就不去在意了 纯粹当作科学人物纪录片来看 性教授是我的偶像 表示支持 不吝啬五星
它肯定很爱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