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天堂

Far from Heaven,天上人间(港)

主演:朱丽安·摩尔,丹尼斯·奎德,丹尼斯·海斯伯特,派翠西娅·克拉克森,维奥拉·戴维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远离天堂》剧照

远离天堂 剧照 NO.1远离天堂 剧照 NO.2远离天堂 剧照 NO.3远离天堂 剧照 NO.4远离天堂 剧照 NO.5远离天堂 剧照 NO.6远离天堂 剧照 NO.13远离天堂 剧照 NO.14远离天堂 剧照 NO.15远离天堂 剧照 NO.16远离天堂 剧照 NO.17远离天堂 剧照 NO.18远离天堂 剧照 NO.19远离天堂 剧照 NO.20

《远离天堂》剧情介绍

远离天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7年的秋天,凯茜(朱丽安•摩尔 饰)与丈夫弗兰克(丹尼斯 •奎德 饰)生活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上,他们的生活舒适平静,有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他们一家吸引了很多人的羡慕。 令凯茜意想不到的是,她发现了自己的丈夫竟然与一名男人发生了关系,她感觉自己的世界将要沦陷了。她与教养甚好的黑人园丁雷蒙德(丹尼斯•海斯伯特 饰)交谈,雷蒙德的安慰让凯茜感觉到了鼓舞。但很快因为种族问题,众人开始用异样的眼光对待凯茜。 凯西与丈夫害怕流言蜚语,因此他们一直勉强维持着双方的关系,但各自心中都各有爱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秋雨绵绵朋友潘尼沃斯第三季当花季遇见梦想黄金鸟现场直播我的朋友还活着小美人鱼之大海怪传说弗莉卡鸳鸯绑匪幸福的振秀青之驱魔师岛根启明结社篇绯闻女孩第五季二婶欧洲:他们还是我们六个小矮人弹片遇见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别惹德州格洛丽亚在路上圣斗士星矢黄金魂王子的本命是反派大小姐纯白电脑棋局潘多拉4:AI战争末日浩劫魔剑生死棋功夫熊猫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远离天堂》长篇影评

 1 ) 爱一个人,何必在乎阶层人种与性取向?

Denis Haysbert有点像大一版的Denzel Washington,看腻了美式白人帅哥现在更喜欢有色人种与拉丁/意大利风情的男人美国60年代的场景和服化道很可以,黑人男主一身黄绿搭配真是好看极了,再加上金黄色林中散步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为了这片子重新了解下gay的性行为与性取向差异,有说法认为所有人天生都是双性向。

只不过异性向更多的演化成异性恋,同性取向更多的则演化为同性恋。

也就是说理论上不管男女都应该可以和同性发生性行为,但不代表他/她的性取向就是同性。

故事本身乏善可陈,基本就是美式中产家庭妇女重新发现自我情感的轨迹,事实上这片子并未更深入刻画心路历程而流于表象的浮光掠影。

同志议题只是工具人,为了铺垫女主与有色人种交往所面临的社会压力。

那么看完问题来了,女主对黑人男主的感情有多少是来源于彼此的情感呼应,又有多少是因为老公出轨/社会压力/朋友背叛所带来的逆反心理?

如果你可以接受一个有色人种的感情,潜台词是相对可以更包容多样化人群与观念,为什么不能更多同理丈夫作为同志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压力而给予一定的理解同情?

参考其他影评,才发现原来是翻拍自道格拉斯 瑟克的《All That Heaven Allows》,果然男主的服装搭配是致敬旧作。

然后原作的男主是白人,强调更多是中产主妇与下层园丁的跨阶层情感,到了本作这一主题在性取向与有色人种这两个时髦话题下显得不那么突出,这也是本作观感不够给力的原因之一

 2 ) 远离天堂?并没有!

终于把这部看了,比想象中的好太多了!

一个善良被压抑的家庭主妇,她因为什么开始远离丈夫?

因为丈夫是一个gay,性冷淡一个面面俱到体贴入微被人交口称赞的妻子,然后转头埋怨女主跟黑人走太近了,会影响他的事业!

好家伙,再转头他为了一个年轻小gay,选择抛妻弃子了,男的真的很现实,一边性冷淡老婆,一边在度假的时候勾引小帅哥,然后色迷心窍,对老婆就是弃之如敝履!

女主是因为性吗?

当然不是,她因为黑人的善良平易近人,帮她纱巾、陪她散心,他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他深处白人世界的泰然自若,他对女儿的呵护!

女主在一个黑人身上,找到和自己一样善良温柔体贴特质的人,她找到了关心自己的人!

两个人在那个连肉体都不能接触的社会里心与心相连,这难道不是对种族制度最好的反击嘛!

最后,女主在车站默默与黑人告别,哀婉但女主知道他们互诉衷肠,分别只是暂时的,他们要生活在一起!

他们在金钱和社会地位上一切尽失,但拥有彼此,他们是最幸福的人,他们不是远离天堂,他们自己营造了一个伊甸园!

朱利安摩尔,真的,40岁才等来一部剧情片大女主,她如同迟桂花一般,开的迟经的久,三四十岁是她最有魅力的时候!

片中极好地还原了50年代美利坚城郊中产阶级的服饰和生活状态,表面的优雅,其实暗流涌动,夫妻不和,种族歧视,排除异己,压抑女性!

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残忍起来才真的可怕,不动声色地用石头打一个无辜小女孩儿,让人头皮发麻!

 3 ) 不是不想善良 而是不够勇敢

今天这里要说两部电影,一部叫《远离天堂》,一部叫《守护有心人》,都跟种族歧视有关,还跟善良有关,最后,跟勇气挂钩。

《远离天堂》《远离》翻拍自1955年的《深锁春光一院愁》,其原名叫《all the heavenallows》。

但是我更喜欢这个译名。

这里我要说一点题外话:中国早期有一段时间要求引进国内的外国片都需要用中国一些古诗美语作为译名,于是才有了一系列诗情画意的译名,什么《苦雨恋春风》《碧海青天夜夜心》。

我觉得真的是很有水平啊,既能一语道破影片主旨,还能结合传统文化,咋现在的译名如此平庸?

说起译名,我比较喜欢的译名还有《情迷六月花》和《她比烟花寂寞》,其本名是主角的姓名,是不是译名更有内涵?

言归正传,本片是《天堂所允许的一切》的高级版本。

老片简单来说就是婚外情,有钱的寂寞少妇爱上园丁,社会等级问题是自由恋爱的限制。

那么本片把同性恋和黑人种族歧视一鼓劳全搬进人物关系里就有点考究水平了。

还好,我觉得导演处理得还算有度。

朱利安摩尔扮演的完美太太发现丈夫居然是同性恋,然后对有文化有谈吐的黑人园丁产生了感情。

但是在那个年代,同性恋不被认可,黑人依然是奴隶,这些都阻碍了她,丈夫,黑人园丁自由恋爱。

我看本片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原本一直信奉的“只要够爱,一切都不是问题”在那个年代的美国还真的不是真理。

世俗的种族,同性的衡量标准完全严重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自由恋爱。

如果女主选择跟黑人园丁走,那么他们为了这份爱情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世俗的眼光,而是生存都有严重的问题。

黑人园丁是理智的,他明白如果选择了女主,那么他和他的女儿将会面对巨大的生存问题,所以把这段感情扼杀在了摇篮里。

所以,我一直觉得面对感情,女人真的比男人勇敢,可以不管不顾,放弃一切。

她勇敢的面对世俗的指责和黑人园丁同进同出,并愿意在最后一刻跟他走。

她选择了善良和勇敢,却天真的以为可以克服一切。

我看得很难受,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在一起的原因放到今日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

他们面对的问题在当时真的是巨大鸿沟,我光看起都干着急。

《守护有心人》而说到另外一部电影,叫《弱点》,另外一个名字更温情,叫做《守护有心人》。

同样涉及到种族歧视,不过比起《远离天堂》里时期的种族歧视,这部电影的种族问题不晓得好好多。

而且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电影里发生的一切都是真的!

不过,种族问题是无法根除的,虽然现在看似和平共处,在美国,依然是各耍各。

难道你不觉得很多二三流电影是白人电影里只有白人,黑人电影里只有黑人吗?

只有一些大片,会有少数一线大牌黑人融入进白人的电影里,都是极少数。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白人的种族问题,黑人自身是有一些问题的。

本片讲的就是一个有钱白人家族收留黑人孩子的温情故事。

难得的是本片几乎没有坏人,大多数出现在此黑人孩子的身边的白人都很善良,哪怕不接受也绝不欺负。

要不是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太太有钱有权,她有这个底气和地位去主动收留黑人,我相信更多普通人会选择冷漠。

这个黑人孩子是少数的非常幸运的人之一,但是这种运气不见得会落在每一个贫穷黑人孩子身上。

所以我真心觉得大多数人不是不够善良,而是不够勇敢,更重要的是,经济和社会地位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够把善良付诸于行动。

安吉丽娜朱莉收养了那么多黑人孩子。

但是不是每一个普通家庭都能把善良化作动力去实现。

我们受限制的地方太多了,有时候连养活自己都困难,更别说收养别人,社会地位不够高,连同情和施舍都怕能被世俗的口水给淹死。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心里虽然有悸动,但是更多选择了沉默。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灰姑娘》里那句名言:havecourage and bekind.也是我电影微信里的个性签名。

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啊,但是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所以还是努力挣钱认真生活,让自己成为一个不怕被世俗眼光一不小心给淹死的独立个体,才有把善良付诸于实际行动的勇气。

 4 ) far from heaven

英俊的丈夫,俏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过着惹人羡慕堪称完美的标准中产生活,恪守着家庭礼仪,夫妻俩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几乎样样都看似那么幸福,那么让人艳羡。

可是,掩藏在这之下的却是忙碌无聊的社交繁节以及煎熬的相守和隐忍。

丈夫是同性恋,妻子也爱上了黑人,因为种族问题引来了各种流言蜚语,夫妻俩试图维持原来看似天堂般的生活。

但是,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心已不在一起,心不再为对方而牵扯,继续下去只是一种折磨。

我想这也是电影起名far from heaven的原因吧。

就电影里的爱情来说,爱情是那样难得,那样不能随心所欲,爱上一个不能在一起的人,爱上一个在一起不被所有人祝福的人,想要幸福还是很难的。

就像女主角所说的那样,“爱情告诉我们要抛弃我们的生活和规划,所有就是为了短暂地与维纳斯女神接触。

所以我们经常为那种爱情而感到沮丧。

世界似乎过于脆弱而无法承担它。

并且有了任何其他的,生活依旧很圆满,或许过于脆弱的只是我们自己。

”是要继续维持表面的幸福还是远离虚假的浮华,直面自己的内心,哪怕同时需要面对的还有一个惨淡的世界,这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然而做这种选择颇为不易,大多数人估计都是二者皆抛,选择了一条临界路,即既不要表面的也不敢去面对,而是将自己一个人锁起来,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电影的末尾女主角与黑人园丁含痛分别,估计也是走的这条路子吧。

这或许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但却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5 ) 从来没有时代,而只有时代里的人。

美国人真是很擅长批判自己。

千疮百孔的资产阶级。

完美的夫妇,完美的生活。

然后被赤裸裸的打碎。

今天所仰仗的一切都成了明日的噩梦。

而我所看重的,家庭,丈夫,孩子,房子,朋友,阶层,归属感,认同感,不是成了泡影,就是成了羁绊。

那美好的纯洁的爱情,被我揉碎了甩在地上,再用华丽而虚伪的告别啐它一脸。

曾经大概是有那么一瞬间的闪光,我们都看到过。

在你捡到我的丝巾,在你看到我偷偷的哭,在你带我去你常去的餐厅,还有最后一刻你紧紧地抓住我。

而我的丈夫,他阴冷而自私,但他起码还有勇气追求他想要的生活。

而我爱的那个人,他被社会排斥贬低,但他却能离开这儿去他想去的地方。

只有我留在这里。

留在这个社会为我这样的女人量身打造的笼子里。

美国大选之前,郎咸平说,希拉里不会胜,奥巴马汇当选。

因为美国社会对妇女的歧视要大于对黑人的歧视。

从来没有时代,而只有时代里的人。

 6 ) 一切都是那么平凡、不幸和动人

电影舍弃了剪辑的精细刻画,换来的却是浓郁得像是花丛的生活气息。

在摩尔饱含情感、神韵得当的拿捏举止间,优雅温柔和善良的中产阶级主妇的形象在脑海中浓得化不开,而其他角色的表演也同样鲜明各异和情态充沛。

音乐和摄影都如此直白和简单,却再好不过,因为Cathy的故事是如此平凡。

而丈夫的谎话和懦弱、镇子的流言蜚语、面对人种歧视的无力感,又是那么不幸。

但终归,一个充满希望和寄予情感的送别,让Cathy即使远离了天堂的美好,却有着充满了人情味的动人。

电影剧情趋于平淡,波澜起伏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但却丝毫不影响让人沉浸在久远年代的牵动人心的情感关怀里。

 7 ) 性别遭遇种族

俺对天发誓,俺是纯粹随机挑了一部片子看的,看封皮儿真的是挺正常的爱情电影。

绝对目有想到,又被俺碰到homosexual情节。

不过吧,就俺本人理解,此片儿比“同志”更主要的一条线确是“种族”,故俺不能算作是又看了一部同志片。

整部片子节奏挺慢的,但慢的并没有让你觉得不舒服,不是拖沓的那种,而是舒缓,要如同主人公们的生活和举止一样,随便的一瞥看过去都能察觉到浓浓的优雅从容。

却,从标题就看得出,人生Far From Heaven,所有人都是,即使是貌似最光鲜,最夺目,可以被拿来做“五好家庭”标本的那一对碧人也不会例外。

Julianne Moore很适合Cathy这个角色,可能从The End of The Affair开始,我就习惯了她煞白面孔鲜红嘴唇的扮相,从The Hours开始,我又习惯了她做50年代中产家庭主妇优雅姿态的代言。

这样的完美主妇让俺自然联想起DH里的Bree,不过显然,不像Bree那么极端,比Bree心智更正常,且不会像Bree般酗酒的她要更加完美。

不光是语言礼貌和善且贵气十足,对所有人都永远保持仪态,对弱势群体关爱有佳,把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她几乎是被所有女友甚至整个小镇上的女人膜拜着的。

俺印象很深的一段是她意外发现老公跟一个男人搞不清楚之后,两个人语无伦次地说着什么,面对承认且痛恨自己problem的老公,她愤怒,绝望,困惑,惊恐,最后却蹦出两字“Thank You...”其实选这部看还有个原因就是Dennis Quaid,俺一直挺喜欢这个“爸爸级”男星,从俺最爱的那部The Parent Trap开始。

米有想到这部里面老帅哥变身Gay了。

大叔的表演过关但是并不特别出彩,有可能是出场机会比较少,没啥发挥空间和表现余地吧。

(汗,看来俺还是很挺他)50年代到底久远了,保守了,那时候连最前卫的美国人民也不怎么能接受这性别错乱的爱。

所以Dennis一角始终在挣扎,他不能容忍甚至鄙视自己的problem,他爱自己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家庭、事业和声望。

他配合着做最大的努力想要beat the thing, 回到正常的生活,继续跟妻儿相亲相爱,留住属于他们一家的天堂。

但是,就像医生说的,即使是百分百配合愿意治疗的人也只有最多3成恢复的可能。

在此必须对自然表示一下俺的敬畏之情,把动物设计、制造的如此神奇,玄妙。

最后不得不让Dennis大叔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痛哭流涕。。。

50年代的美国真遥远啊,看到艺术展上众白人对Raymond父女投来怪异的眼神,俺这才突然醍醐灌顶,回忆起几乎彻底遗忘的的马丁·路德·金先生。

慨叹了一小下原来这世界上还有那么一段彼时彼地,黑白二色如此不相容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艺术是高雅的,此等场所出现了黑人面孔,大家自然纷纷把原本对艺术的注意转移到那与众不同的肤色,更何况这黑人貌似跟镇上的模范女性打得火热,这更是爆炸性头条;Cathy和Raymond走的稍近,聊了聊天,吃了个饭就会被中产白人妇女随意夸大诬蔑成可耻的婚外情,甚至连dearest, closest friend El都不能接受她居然和一个negro做朋友的事实,立刻由supportive转为不想掺和;Cathy了解到事态严重,黑白不得不终止友谊,临别的街头随便一个过路的白人男性都可以对Raymond大声怒喝“放开她的胳臂!

”好像在理直气壮地宣布“她只属于我们白人,你根本不配碰”;黑人小孩儿进过的游泳池像是突然生出了瘟疫,众白人立即惊呼着离开,几秒钟之间原本热闹的泳池空空如也。。。

其实Cathy和Raymond这番绝对称不上是爱情,充其量是从对黑人弱势群体的友好发展而来的情意。

任何人,即使面对再好的朋友也都有不愿说出口的尴尬境遇。

心里的酸楚要发泄只有找那个离自己圈子最远的地方,加上Raymond碰巧是个绅士风度十足的黑人,于是自然而然,完全两世界的人成了无话不能说的朋友。

可在那样的年代,这种情谊已经足够严重,以至于影响了各自的名誉和生活。

不被社会接受的友谊不能继续,丈夫又终于屈服于他的problem,所有heaven般的生活就这么渐行渐远鸟。。。

好吧,虽然电影有点儿悲情色彩,不过不能阻止俺钟情美国小镇风格的生活,大洋房,小花园,男耕女织,时而party难怪出事以前这样的生活是叫heaven的阿。

 8 ) 天堂在哪里?

电影名称是“远离天堂”,那么天堂在哪里?

当富有油画质感的画面徐徐展开,上世纪郊区中产小镇上的惬意生活,优渥的生活条件,体面人的舞会Party,觥筹交错中的礼节性言辞,故作的优雅与绅士风度,表象于外人的家庭幸福与夫妻恩爱---这是不是就是“天堂”?

当种种矛盾与问题被一个个揭开,“天堂”顿时变成“地狱”,男女主角都在“远离”。

一部立意绝佳的影片,触及了那个年代的敏感:同性、种族,但同时有无可奈何选择逃避和远离,这也是历史定格在那个阶段的社会问题,当近半个世纪后时过境迁,现代人所能体会到的,还是一份无奈,因为新的社会问题出现依旧层出不穷。

都是绝佳演员,只是整个剧情过于平淡细腻度也不够,不能让演员爆发式或是静水流深般的演绎。

无限美感.....压抑难挡....再过半个世纪再看亦无妨相似的心绪在观众心里翻腾。

 9 ) love it

discrimination,homosexual,love. Julianne Moore is a talented actress,so great.

 10 ) 【译】《远离天堂》和《卡罗尔》:重新演绎50年代家庭情节剧

原标题:Far From Heaven and Carol: Channeling 1950s Melodramaby Mitra Moin Volume 20, Issue 7 / July 2016作者:Mitra Moin译者:覃天校对:易二三来源:Off screen(2016年7月刊)【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托德·海因斯执导的《远离天堂》(2002)和《卡罗尔》(2015)的故事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讲述的也都是彼时被压抑的女性情感。

这两部影片在视觉风格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以家庭情节剧的独特视角描绘了平凡普通的家庭,展现了女性角色在欲望、情感中遇到的困境。

在《远离天堂》中,丈夫对其他男性的欲望关系与妻子和黑人园丁的禁忌之恋并置而行。

在《卡罗尔》中,一位年轻的销售员在发现自我的道路上和一位富有但孤独的中产之妻开始了一段不被接受的同性之恋。

在电影史学家提摩西·科里根和帕翠西亚·怀特看来,这两部作品展现了「内在情感与外在限制之间、渴望或失落与满足和重生」之间的摩擦。

它们同时涉及性、性别、阶级和种族等问题。

在影片中,理想的家庭是压抑的外化。

就这些主题来说,我试图在本文中讨论海因斯是如何通过风格以及家庭情节剧的类型等关键因素来描绘50年代的时代禁锢。

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欲望普遍遭到压抑的时代;社会环境希望每个人都过上完美的郊区生活,而那些偏离期望的人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海因斯在《远离天堂》中设定了这样的生活模式:凯茜拥有两个孩子、一个成功的丈夫和一个郊区的家。

她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令人羡慕:「像你这样的女人,有家有室,多成功啊。

」(片中的皮科克太太如是说道)。

当凯茜接到警察局关于她丈夫的电话时,这一前提被打破了。

在这里,美丽和完美都是压迫的具体形式。

片中的道具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象征也很重要:电视机体现的是当时郊区的繁荣景象。

就像弗兰克必须压抑自己的同性恋欲望一样,凯茜必须遵守50年代狭隘眼光下的性别角色。

这些人物在他们看似完美无瑕的世界中经历着幻想的破灭,恍然发现这些具有压迫性的象征。

为了营造逼真的戏剧氛围,海因斯从道格拉斯·塞克虚构的世界中汲取了诸多灵感,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50年代的风格。

电影学者斯科特·希金斯指出,海因斯围绕两组对比色来组织他的色调:冷色调/暖色调和红色/绿色。

这两组色调贯穿了整部影片,也体现了季节性结构。

蓝色也是一种反复出现的颜色,代表着弗兰克和凯茜的孤独和压抑。

色彩和阴影展现了凯茜生活中真实的断裂感。

广角镜头的使用让观众可以观察到一切;因此,人物无法摆脱镜头的视角。

这表明他们不仅被困在环境中,也被困在社会中。

《卡罗尔》也是如此:人物经常被限制在画面中,因为镜头是通过门缝来拍摄的,我们有时只能看到角色的部分身影。

《远离天堂》开头和结尾的吊臂镜头奠定了某种基调和背景,并揭示了一种距离感。

对白也十分契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使用了一些今天已不常见的词语,比如「太棒了!

」(Swell!

)、「老天」(Aw,geez!

)等。

在电影里,凯茜多次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却被相机的闪光灯吓了一跳(片中第39分5秒处),这也许也是在提醒我们,她一直是被置于审视的位置上,以不断迎合社会所赋予的种种标准。

凯茜看似完美的生活,随着她与生活中的男人逐渐疏远而被进一步拆散。

在一个场景中,她与女仆站在同一侧,而她的儿子和丈夫则在画面的另一侧(片中81分3秒处)。

这或许暗示了她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而她的社区,甚至她最亲密的朋友,最终都谴责了她。

弗兰克也对她和雷蒙德的关系感到愤怒,凯茜则回道:「难道你没有意识到这对我的影响,对我过去八年来努力为你和孩子们以及公司建立的声誉的影响吗?

」(片中第61分49秒处。

)《卡罗尔》的故事也发生在50年代。

海因斯受到老电影的启发,使用了类似的背景,但在其中探讨了这一时期新的、现代的紧迫问题。

正如学者安德拉德所强调的那样,《卡罗尔》中主人公所面临的痛苦和创伤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家庭情节剧中常见的主题。

虽然影片保留了这一类型的许多传统,但也引入了彼时压抑的时代氛围,以及新形式恋爱关系。

为了确保影片的真实性,海因斯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了《卡罗尔》,并保留了胶片的颗粒感。

影片开头的场景象征着20世纪50年代女性所经历的禁锢。

而当片头演职人员的字幕出现时,镜头是地铁金属闸门的特写,影片的标题在铁栅栏后若隐若现。

这暗示了整个影片中女性角色们所经历的禁锢。

性或许是两部影片中最重要的主题。

在20世纪50年代,同性恋是不可想象的,也备受歧视;强加的社会习俗阻碍了个人的真实生活。

海因斯在片中用不自然的明亮灯光将这种禁忌描绘了出来。

当弗兰克在探索自己的同性恋欲望时,绿色的灯光出现了(片中第16分50秒处)。

而当凯茜发现弗兰克在办公室里与另一个男人接吻时,绿光再次出现(片中第24分43秒处)。

在迈阿密之旅中,当弗兰克吸引了一个男人的目光时,灯光从蓝色变成了绿色(片中第75分15秒处)。

他不断与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作斗争,将其视为一种疾病:「我不能让这个『东西』毁了我的生活,我家人的生活。

我知道这是一种病。

」弗兰克试图通过与妻子的亲密关系来恢复自己的性向,但他无法背叛自己的本性。

他逃离了哈特福的生活,却无法抑制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最终接受了真实的自我。

在他哭泣的同时,孩子们心目中坚强和稳固的榜样也被摧毁了。

可是当凯茜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被彻底摧毁时,镜头转向了她(片中第84分35秒处),也许她仍然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但她仍然保持着坚强的性格。

《卡罗尔》和《远离天堂》两部影片的主人公都在旅行:在《卡罗尔》中,他们试图逃避社会的压力;在《远离天堂》中,弗兰克在逃避真实的自我。

最终,这些旅行都以失败告终。

与《远离天堂》相比,《卡罗尔》中的灯光更加自然,但当这对情侣逃离纽约时(片中第32分40秒处),绿光出现了。

《卡罗尔》中还体现了「同性恋是一种疾病」的社会气氛,卡罗尔希望自己能够「康复」。

安德拉德认为,《卡罗尔》具有经典情节剧的特点,即女主角困在郊区的生活中。

然而,片中的禁忌之恋又带有现代色彩,不仅因为它关乎于通奸,还因为它是同性恋情。

受限于20世纪50年代的期望,卡罗尔和特芮丝在情感中挣扎。

安德拉德观察到一个贯穿全片的关键主题:车窗。

「车窗成为了通往人物心灵的媒介,通过落满雨滴的车窗,观众得以看到电影所塑造的那个世界,一个暧昧、扭曲、多变的世界。

」换句话说,车窗是框定影片叙事和特芮丝情感的重要道具,让时代的气息更加鲜明。

事实上,这一主题在整部影片中始终存在。

这或许象征着社会习俗和规范的禁锢。

影片接近尾声时,我们看到特芮丝被困在一辆满是男人的汽车里。

她再次凝视着玻璃窗外的雨滴,渴望逃离这种禁锢。

当卡罗尔和特芮丝一起坐在车里,远离社会压力的时候,镜头仍然放在车窗后面。

或许,这扇窗户象征着一种阻碍:卡罗尔的丈夫。

影片中的人物被困在一个既定的社会当中,这个社会不仅要求作为女性的她们扮演某些她们并不尊重的角色,而且还嘲笑和排斥她们的真实本性。

特芮丝的男友理查德否定了这段恋情的合法性,称其为「愚蠢的暗恋」。

通过这些框架,观众从情感上认同了特芮丝;她的主体性在影片的框架叙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故事的情感也在此萌发。

我们跟随她一起发现并探索自我和性。

她开始通过摄影不断探索自己和卡罗尔的关系。

起初,她胆小怕事,不敢拍摄她所处环境以外的任何东西,担心会侵犯卡罗尔的隐私,但后来她开始拍摄卡罗尔,也许是在让自己接受她对卡罗尔的爱。

家庭情节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是禁忌之恋,即两个不同身份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在《远离天堂》中,凯茜与黑人园丁日久生情,却遭到了道德上的谴责;在《卡罗尔》中,卡罗尔对特芮丝的渴望遭到了反对。

20世纪50年代,偏执和种族主义盛行。

黑人地位低下,白人忌讳和他们来往。

《远离天堂》里,当凯茜和弗兰克在迈阿密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不宽容:一个黑人小男孩跳进泳池,所有人都退了出去。

这种不宽容导致园丁雷蒙德和凯茜的关系非常奇怪,因为他们的这种关系是不被环境所认同的。

在这里,情感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

在整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凯茜和雷蒙德的相遇都是在户外,而且通常是在花园里。

他们的环境反映了他们表达情感的能力。

事实上,凯茜多次承认,正是雷蒙德让她感到自己还活着。

她可以和他交谈,但却无法与其他人交谈,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这是她与丈夫之间从未有过的联系,而她的丈夫却从不记得她得开车的日子(片中第96分3秒处)。

凯茜和雷蒙德的感情在自然环境中才能继续,在代表家庭体系的室内则无法继续。

当凯茜的紫色围巾吹向园丁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极为反常的俯拍镜头(片中第18分50秒处),这暗示着凯茜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导演似乎是想表明,一种不可否认的自然力量在推动着凯茜和雷蒙德之间的感情。

事实上,大自然似乎在为她做决定,仿佛她注定要与他在一起。

当她把他赠送给她的一株植物带进房子时,这种自然之情再次流露,暗示凯茜正在接受他进入她的生活(片中第61分43秒处)。

然而,她仍然面临着来自社会严苛的评判。

在艺术展上,所有与会者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凯茜,说着闲话;在女儿的舞蹈独奏会上,母亲们都低头看着凯茜,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她「不可接受」行为的伤害。

然而,雷蒙德遭遇的白眼却不局限于凯茜所在的白人社区;事实上,无论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以黑人为主还是以白人为主,那些挑剔的目光都在继续盯着他们。

他们开始跳舞时出现的绿光延续了某种诡异感。

迫于社会压力,凯茜与雷蒙德见面,宣布结束两人的关系。

她的穿着打扮并不能反映出她的真实情感。

雷蒙德承认,他希望「也许在一个短暂的瞬间,她能够看穿事物的表面,看穿事物的颜色。

」(片中第71分30秒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身旁的电影院正在放映《百战敢死队》,这或许是在暗示他们违背了社会规范。

镜头中的雷蒙德和凯茜都在压抑着对彼此的爱,让人感到失落和悲伤。

在《卡罗尔》中,虽然性欲是她们的爱情被禁止的原因,但阶级和年龄也是卡罗尔和特芮丝关系中难以避开的问题。

卡罗尔代表的是富裕而孤独的郊区家庭主妇;她美丽优雅,她的财富体现在她的汽车、皮草大衣和珍珠项链上。

特芮丝则在自我发现的道路上徘徊不前,在遇到卡罗尔之前她一直犹豫不决:「我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作为一名工薪阶层的销售员,她一直在寻找能够定义自己的东西,并学会了摄影。

在她们的第一次「约会」中,卡罗尔带特芮丝来到一家高雅的餐厅。

由于对环境不熟悉和不确定,她点了和卡罗尔一样的菜:「我甚至都不知道午餐该点什么。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她的不适应,这进一步加深了她们的阶级差异。

卡罗尔强调说:「我从来都不是那个样子,你总是在为各种事情找解释,因为你还年轻。

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片中第87分54秒)。

特芮丝看起来也像个孩子,她的举止和风格都很像卡罗尔的孩子。

卡罗尔为她梳头、化妆,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

在家庭情节剧中,观众往往跟随最脆弱的角色的视角看到故事的发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海因斯多次采用特芮丝的主观视角。

卡罗尔最终成为了更脆弱的角色,更容易受到伤害。

与《远离天堂》一样,这对恋人也因为社会压力而必须离开彼此。

女性、幻想和过度的情感是家庭情节剧的特征。

这些元素在这两部影片中都有所体现。

在《远离天堂》中,过度的灯光和秋日的暖意显得和影片本身的叙事不太搭配,因此并不真实。

两部影片中过度使用的音乐都有力地传达了情感,因为情节剧(Melodrama)是「音乐的强度(melos)和人类冲突的互动(drama)的结合」(提摩西·科里根和帕翠西亚·怀特语)。

同样的歌曲在整部影片中重复出现,为女性构想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海因斯对创作由女性推动叙事的影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我所做的一切能重振电影界对女性故事、女性地位和女性经历的讨论,我将感到欣慰。

我的电影……提出了关于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所做或不做的选择的问题」。

帕翠西亚·怀特重点关注了女性电影中特有的幻想和性欲过剩的元素,认为幻想不仅是白日梦,也是「欲望的场景」。

海因斯在其影片中不断重温过去的时代,尤其是前女权主义时代的女性境遇,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幻想在其中扮演着特定的历史角色。

家庭情节剧中强烈的情感通常是为女性观众所设计的。

电影学者阿梅利亚·德法尔科将家庭情节剧定义为「通过煽情来传达强烈情感,激发苦乐参半的泪水的一种常见叙事模式。

」这两部影片的叙事、场面调度、构图和运镜遵从着传统家庭情节剧的范式。

由于50年代的女性电影常常带有过度和夸张的因素,海因斯也接受了这一点。

「海因斯创造了一种具有色彩感的配乐,在强调和点缀戏剧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彼时情节剧特有的人工痕迹。

」(斯科特·希金斯语)。

在《远离天堂》的结尾,海因斯用主观镜头营造出一种失落感,即火车离开时,人物的消逝。

吊臂镜头与开头相似:观众可以将这种重复理解为结束,也可以理解为新的开始。

这一点与《卡罗尔》相似,结局仍不确定。

鲜花象征着黑暗世界中的一点希望。

总之,托德·海因斯的家庭情节剧使用了过度的风格来触动人们的情感。

这是一个女性被社会和时代所限制的时代,她们长期面临着社会和家庭的压迫。

海因斯将这种审视发挥到极致,通过对「不正当男女关系」的探讨,揭露了50年代美国社会的桎梏。

这些影片所唤起的种族、阶级、性和年龄等问题,描绘了这些人物在僵化的社会标准面前经历的挣扎。

来源:https://offscreen.com/view/_far-from-heaven_-and-_carol_-as-melodramas

《远离天堂》短评

华丽而复古,差点以为是上世纪的电影,当然远比不上mad man。世间充满歧视,那是由内心而发,而法律与社会规范往往反证了人性的悲哀。能不歧视你吗?除了性别、种族、宗教、国家,还有金钱、智商、价值观、道德感...!为何我一点不喜欢或者同情女主?

9分钟前
  •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 还行

6.5。托德海因斯由獨立亞文化作者正式轉變為商業導向文藝片導演的標誌,《卡羅爾》的一切弊病都在此埋下禍根。開篇中高飽和暖色和人造光源帶來的虛假美麗彷彿《藍絲絨》再現,看完全片卻發現海因斯對此種故作端莊體面的中產審美趣味充滿留戀之情。只有故作姿態尤甚朱莉安摩爾,也許還保留著一絲諷刺向的解讀空間。

10分钟前
  • Orpheus+
  • 还行

弱势群体之痛

13分钟前
  • 肥丝
  • 还行

光是大摇臂用的就让人觉得有些俗气,故事亦然加深了这种感觉。

18分钟前
  • 较差

一个其实挺俗套的故事,结果导演拍的那么节制,那么规规矩矩,那么有技巧,于是成就了一段非常愉悦的观影经验。

23分钟前
  • 容安
  • 推荐

成也瑟克败也瑟克…这是专属于50s但在当时无法完成的故事,尽管揭开了当时审核制度的一层纱后尽力保留了时代克制的语气,可只停留在保守浅层的影像复刻上显得很可惜…仅仅叙述而不剖析倒很谦逊,也很无趣…在喧哗中,女人注意到了被驱逐出泳池的黑人小孩,而男人望向了临桌的金发小给…

24分钟前
  • Barbaraylor
  • 还行

托德·海因斯硬生生把种族和同志拍得古典熨贴,就像性冷淡的人抱了个性感尤物,确实尽显君子风度,也确实扫兴。“天堂所允许的一切”,道格拉斯 ·瑟克越是含糊其词的片名,迷弟们却越来劲,法斯宾德拍了《恐惧吞噬灵魂》,托德·海因斯也响应精神导师的 “天堂很吝啬”,号召大家远离天堂。

26分钟前
  • 还行

太贪心了,把几个大元素塞在一部107分钟的电影,观感还比不上当年只关注“女大男小”的年下恋。65

28分钟前
  • 长袜子
  • 还行

为什么觉得很一般 因为毫无颜值 真心触不可及(再见)

30分钟前
  • 还行

朱莉安摩尔的演技简直神了!!!不过剧本有点overdrama了...★★★☆

35分钟前
  • 猴面包树种子
  • 还行

还有复刻好莱坞melodrama

39分钟前
  • LKUN
  • 较差

片子讲述了当时十分敏感的两个话题---homo和race.配乐,服装,摄影等十分50年代。托德海因斯很好的拿捏了这主题,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让人自然的联想到了去年的那部the help。很深刻,很讽刺。

41分钟前
  • 【Kìd〗
  • 推荐

罗列了一堆问题然后就结束了……配乐那么宏大,镜头语言却那么悠哉,不和谐

45分钟前
  • Page_Chen
  • 还行

black man+gay man在50年代崆峒种族歧视背景下对家庭主妇的male fantasy,试图靠配乐烘托情绪但是就是很恶心人,给咩姨演技加一分

46分钟前
  • heavywithmood
  • 较差

2024-74里面的配乐好听,摩尔漂亮,但是剧情我觉得有点平。

51分钟前
  • 花小蕊
  • 还行

性别与种族的对撞。给三星完全是为了朱利安摩尔,奥斯卡对她真的是很有偏见啊,在《单身男人》《孩子们都很好》里面如此精彩的演出甚至连个提名都没有,真是气人。女神一定要拿个小金人啊,加油!!

52分钟前
  • freeup
  • 还行

比起日系白内障我还是比较吃复古高饱和。整个剧从外景到内景颜色都非常漂亮。室内的装饰画,还有女主的衣服都极其讲究。但是女主的形象太薄了。这样就显得老公过渣而园丁从一开始过于“积极”,女主角全程处于被动。50年代的家庭主妇面对丈夫出柜+自己精神出轨(对方还是黑人)的滔天矛盾的冲突性没有处理到位。

54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只能说是时代的悲剧。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男人竭尽努力去隐藏,女人却大摇大摆地和黑人招摇过市,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全他妈都活该。套路还是比较严重啊,但最后男人努力跨过去了,女人因为并非真正爱对方,因此没有成功,有点可怜。

56分钟前
  • VAN
  • 还行

这位导演应该去拍《斯通纳》。

60分钟前
  • particleswreck
  • 力荐

1.舒缓的节奏、悠然的配乐和动人的故事,很喜欢;2.故事结束得很含蓄、克制,处理得很赞,多么希望这个故事不要就这样结束;3.种族主义+同性恋爱+对美国中产阶级的刻画,三个元素结合一起,绝了。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