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还是那个喜爱的哈维尔·多兰 Xavier Dolan,怎么拍都会为其找到说辞。
这一次不再完全借用自我内心出发为支撑。
这部影片相较《幻想之爱》成熟了更多,当然在挥洒来自于情感、文字、视听多方面触觉天才的同时,对一个相对长时间的情感变化捕捉以及整体时空铺开都还显得缺乏克制。
不过他23岁这个年龄般应该有的不稳定作用及反作用于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过程。
首先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作品,再加上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手法,让电影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时间会改变一切,尤其是价值观。
在各自的环境中,劳伦斯和弗雷德最后的结局虽然悲伤却也难以避免。
有人说电影太长,拍得太“温吞”,我不同意,爱情生活本来就是由这些琐碎组成,那么多美丽的细节和台词,才能将劳伦斯和弗雷德的爱情一点一点深入观众的心。
我觉得这本片子更应叫“双面弗雷德”。
劳伦斯一直坚持着他变装的一面勇敢向前,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是“自信”,他只是“坚定”。
真正在不断拉扯自己内心的其实是弗雷德。
最后,弗雷德讨厌听到“社会”二字,足以证明她的无奈,“脚踏实地”并不是她做出的选择,而是她惟一的选向。
劳伦斯在寻找自我的同时,弗雷德其实也在争取着自我,她不是拉拉,她要的是一个男人。
就好像人类生存首先要的是水,水纯不纯净那是第二层次的追求。
而她对劳伦斯的爱建立在第一个层级上慢慢超越了好几个层级后,却发现第一层坍塌了。
弗雷德要的爱很宽广,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爱缺一不可,就如同她给劳伦斯的一般。
弗雷德的人生可以说比劳伦斯更挣扎,她不是自己要变性,却因为爱,不得不帮助着劳伦斯。
事实上她一直试着按照自己内心来生活,按照她觉得会快乐的方式在努力尝试,但是很明显,无论是过正常的生活还是待在劳伦斯身边,她都无法快乐。
这世上没有人比劳伦斯更理解弗雷德,弗雷德以为自己对劳伦斯的爱已经可以超越外表,可是这毕竟很难做到。
这是个聪明的姑娘,她知道她读i劳伦斯的爱走不通,想放弃甚至和别人结了婚,可是她这一生始终都走不出对劳伦斯的爱。
电影中有许多有象征性的场景都令人影响深刻。
比如,弗雷德涂完劳伦斯寄给她的诗歌集后,沙发上的那场瀑布,象征了一种澎湃和清醒和淹没。
同时还令人人联想起影片一开始他们在床上交谈的那些诗句。
还有最后弗雷德从酒吧后门走出来时的大风和卷起的尘土落叶,象征了这个社会的大环境。
我想我还会再看一遍,已经很久没有遇见这么真实感动的电影了。
-众生相电影中出现了许多的脸,无关情节。
开篇,一首“If I had a heart”响起便开始出现各种街上的人物的脸部,多年后的街头,劳伦斯只转身露出小半侧脸,她一身浅蓝西装裙,消失在烟雾中。
教室里,劳伦斯把别针夹在五指上静静观察讲台下学生的脸部。
劳伦斯生日这天,冒着雨回家路上经过粉色发廊几个烫发女人的脸部,以及避雨处婴儿少妇的脸部,以及生日派对上人们的脸部。
周六上午的餐厅,小佛爆发前爆发后用餐的人们的面部。
劳伦斯第一次穿女装走在学校走廊学生老师们的脸部。
变装舞会上的各种人物们的脸部(这里还有一幕多兰的出镜)。
也许这些都是劳伦斯的主观镜头,用形形色色的人脸和他们的面部表情来表达众生相,代表着大众的社会和被边缘化的人物,劳伦斯的害怕与渴望。
(虽然没什么关系)联想到卅一派对被下架的人头剪切画的海报/披头士的花椒军曹与寂寞芳心俱乐部。
-“我以你为荣”-“我以我们为荣”劳伦斯和小佛之间,电影将浪漫处浪漫到了极致,不管在劳伦斯改变前还是改变后。
他们在车上聊天的种种,以及两人走在漫天的彩色衣服的黑岛上,肆无忌惮携手和大笑的样子。
有一个镜头是小佛回过头来看接着劳伦斯回眸,接着两人再转回去画面中只留下一蓝一紫的背影,像是在和日常说再见,尤其是小佛,她的转身带着迟疑和不忍。
这一段真的美得惊人。
Juno有首歌《酷儿》,词是根据西方解构主义中的酷儿理论吧,歌词中“方知世上存在某种爱要够酷,诚实就可以,要是诞生唯有活一次”,仿佛在讲劳伦斯,也有这样一句像极了在描写小佛,“我愿陪着你挡今天的冷酷”。
小佛当然爱劳伦斯,不管是他改变前改变后,就像住在黑岛上那对情侣说的,小佛爱的是劳伦斯这个人。
可她害怕的是面对这个社会,害怕与改变后的劳伦斯站在一起去面对整个世界。
小佛说都怪夏洛特毁了这一切,这一段在孤岛上难得的远离社会与平凡的时光。
小佛对姐姐和母亲说,“我得在他身边醒来”。
小佛几近崩溃地对劳伦斯说,“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的孩子”。
-Determined.劳伦斯很爱很爱小佛,在自己的书里写道小佛是一个“from A to Z” 的女人,她去偷窥小佛,在白砖墙上涂上一块红色的暗示,给小佛寄书。
可最终,也是劳伦斯先明白“我们成为边缘人前,就已在边缘”。
在一间餐厅里他们分手,当劳伦斯不再挽留而是张开嘴吐出一只黑蝴蝶来,当她眨眨眼的时候,也许注定了无法厮守。
改变后的劳伦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她心甘情愿远离这星球,并再也不要回到地面。
采访时的她是一种完全自信以及由心而生的优雅。
小佛也慢慢明白不再挣扎,她从窗里看着街上的丈夫儿子,也流露出满足的笑容。
即使无法厮守,小佛和劳伦斯的爱情就在那里,A.Z.自始自终。
-555-1987-你是我的女儿小佛的姐姐和劳伦斯的母亲,关于亲情的内容描写得也很饱满,而非脸谱化。
亲情是目前看过的每一部多兰都少不了的主题。
-It’s Laurence,anyways.故事的尾声也是故事的起点,不悲。
能让你扬起温暖的笑容。
如果要说这部片的genre,一定能算上爱情片。
越来越不习惯给一部电影的分类是同性或者是变性。
几个月前看的迷恋荷尔蒙好像是第一次给我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仿佛是,爱情不仅是男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或女人与女人,更是人与人。
任何我所知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好。
2小时48分的电影,对于三年前的我还能耐得住性子嗑完,我现在已经没那个耐心了。
可是这个电影,我就像被吸进去了似的,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小佛和劳伦斯待在一起的时候,她那种喜悦和疯癫,都像她嘴里喷出的烟雾,弥漫在嘈杂的空间里。
她一头不羁的红发,仿佛要将作为一个女性毕生的热情都在这段感情里榨干,我想起《暖暖内含光》和《罗拉快跑》。
他们一起抽烟,疯言疯语,听吵到爆炸的音乐,亲吻拥抱做爱,快活得上天。
她为第一天勇敢变装出门的劳伦斯买假发;她为因怪异装扮而被人殴打,在餐厅被服务生问东问西的他大发雷霆;她其实终究难以接受这样另类的劳伦斯,却又不能割舍对他的爱。
不得不提,苏珊娜·克莱蒙的演技太绝了,小佛的角色跟《妈咪》中那个端庄、克制的她简直判若两人。
劳伦斯,一个异装癖者,一个变性人。
他从小就有变装习惯,职业老师,35岁决定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从开始异装面对世人,到真正变性为女人这个过程,其实没什么好说的。
首先我不完全认同变性或者异装一定是一种变态心理,其次,一个男人并非同性恋却想变成女人并爱另外一个女人这种剧情,在看《新女友》的时候我的三观已经被颠覆,如今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
但是,“她”如此的深情。
和小佛分开的时间里,尽管和女友夏洛特同居,仍从未忘记过小佛。
有一年半的时间她甚至偷窥小佛的生活,还在她家的白墙上把其中一块砖涂成了粉红色。
她给小佛写了一千封信,全丢到马桶里去了。
这个痴情的种啊,人家都结婚生子了。
泽维尔·多兰,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尤物?
这电影的配乐比之前已经深得我心的《我杀了我妈妈》更带劲,我断定他必是嗑了很多药才拍得出这种神作。
慢镜就不说了,那种视听效果已经是他的专利了......然后小佛在客厅里读劳伦斯写的书,屋内有水倾泄而下的点子太神奇。
劳伦斯和小佛重聚,踏上黑岛的雪地的时候,无数件衣服从天而降;她俩再度分离时漫天飞的黄叶也是异曲同工。
原来这不是我头以为的另一部法语的《新女友》,在装潢艺术,造型设计,色彩运用,配乐,剪辑,用镜等等方面基本无不在电影艺术的先锋之列。
也许这种疯狂的艺术表达只有在多兰这样的年轻人身上才能迸发吧。
蓝色的卧室,墙上独独的蒙娜丽莎像,彼此朝思暮想的黑岛,幽暗巷子里的亲热......两个生命紧紧交缠。
他们最后一次相见,小佛撩了一下肩前的头发,劳伦斯深情款款地说:“我喜欢你这个动作,我有偷学你。
我喜欢看你的后颈。
你这样好像在对全世界说‘你们都去死吧’。
”酒吧里那面墙,又是蓝色。
我向来为那幽蓝的每一帧画面着迷,如今它们还烟雾缭绕。
从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九,他俩分分合合,终要过着各自的人生。
影片末尾,经历了这一切风尘之后,镜头回到劳伦斯与小佛初见那天。
“我是劳伦斯·阿利亚。
”——“劳伦斯什么?
”“阿利亚。
”“不过......都是劳伦斯,无论如何。
”
这个片子讲的其实是一个我不算是很能接受的问题,但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我其实对他们是有很大改观的,一个就是他们确实就是生错了性别,他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各方面其实都是错的,这一点这个片子其实没有太拍出来。
但这个片子拍出来的是他们的那种煎熬,我觉得很妙的镜头是有几个路人眼神的特写,包括第一个镜头的,其实这就是这个片子最直接想表达的,其他人的鄙视,而且这种鄙视都是那些完全没有了解过他或者说和他没有太熟的人,比如路人,比如家长,比如刚见面时的记者。
但其实熟知他的人并没有多鄙视,包括和他工作的老师,包括他的伴侣,包括他妈。
我觉得这个片子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就是他的叙事顺序。
体现在两点上一个是一开始就一直用一段采访的方式去推动,但是采访的画面是到了那个时候才出来的,另一个就是结尾,拍了他们刚见面的时候,尤其是在看了他们那么多坎坷之后,会觉得,一种唏嘘吧。
但这个结尾真的很好,如果把它真的放在开头或者任何地方都没有那么好,放在结尾,放在他们发现其实阻止他们的不是变性之后,就真的特别特别有感觉。
2022-7-17看
5月24日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公开表示《民法》不保障同性婚姻乃是违宪后,好友项老师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同性婚姻合法地越来越近了,wuli Gay蜜还是单身。
问:他应该开心吗?
呃,还是开心吧。
”看到有人这样写:“我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婚姻,但我依然会努力捍卫每个人都能结婚的权利。
”最终并非所有人都求一定能够结婚,大家要的是婚姻平权。
于是人们欢快地在朋友圈转发彩虹旗,热热闹闹了几天,仿佛与有荣焉,仿佛看到曙光。
相信这个世界终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多元……仿佛,看不到同时还有那些堵在台湾司法院外怒喊:“释宪无效”的人们。
他们拿着打印了“释宪结果”的白纸,恶狠狠地撕毁,以示不满。
那股拼尽全力的怒气,看得人心中一凛。
吉田修一的小说《最后的儿子》里,男主的妈妈有次打电话来,被他同居的同性恋人接到,之后恋人非常惶恐地向他解释自己是以“男人说话的方式”在电话中称只是男主的朋友来玩的……吉田修一写说:“我想,到头来,痛苦也有两种,分别由无法获得认同的人与不得不予以认同的人各执一方。
从这个观点来说,以男人说话的方式和我妈讲话的阎魔(男主的男友),是一手揽下了我妈应该承受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
”要么,各自痛苦,要么,一人承担双倍的痛苦……LGBT人群的前路,还有太多茫茫未可知的崎岖要走。
而更多的人只不过是在这茫茫中选择暂时性的盲盲,有人是盲于对方的身份,有人是盲于别人是否认同,大家都逃避……躲得一刻的欢愉。
电影《双面劳伦斯》中,大学教授劳伦斯对他的学生说:“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路易·费迪南·塞利纳(法国小说家)不会获得现在的地位……在今天,他的才华已经凌驾于他真实的自我之上,这就是人生。
因此一个人的作品足够伟大,能帮助他免受排斥和孤立。
”看过电影《伊夫·圣·罗兰传》的就知道,人人都贪慕伊夫·圣·罗兰的时尚才华,渴望穿上他设计的华服,渴望与他结交,渴望和他一起纸醉金迷,渴望得到他时装发布会上的一席之地……因此愿意也只能忽视他是一个同性恋者。
可是这样的忽视是毫无用处的,在伊夫·圣·罗兰被男人揍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对他施以援手。
皮埃尔·尼内演的伊夫·圣·罗兰真的绝了。
《双面劳伦斯》中一开始,当画面还没有出现,就有画外音,是记者在采访变性后的劳伦斯:“劳伦斯,你在找什么?
”“我在找一个听得懂我的语言,同时也会说我的语言的人,一个不被社会排挤的人,不光会单纯质疑社会边缘人的权益和价值,还会质疑那些号称自己是正常人的人。
”
泽维尔·多兰加拿大同志导演泽维尔·多兰在完成他第一部自传式影片《我杀了我妈妈》后,在蒙特利尔的乡下和他团队的人一起聊天。
其中有个人倾诉了一段感情经历:有天晚上,她的伴侣告诉她,他想要变成一个女人。
这给多兰开启了一个故事灵感,当晚回家他就一气写了30页的剧本。
这就是2012年问世的《双面劳伦斯》。
1989年,劳伦斯·阿里亚35岁,事业平顺,和妻子弗蕾德的婚姻也平顺。
原本他可以像很多直男一样坦然地消失于婚姻、生子这样平凡的生活中。
然而就在这一年,劳伦斯决定要变性。
和《丹麦女孩》的故事一样,没有哪个妻子能够一下接受丈夫变成另一个女人。
《丹麦女孩》弗蕾德与劳伦斯争执。
劳伦斯说自己是困在男人身体中的女人,他指着自己胳膊上的肌肉说:“这不是我!
”指着身体:“这也不是我!
”拉开短裤:“还有这个,也不是我!
”弗蕾德绝望:“所以我爱你的一切,你都讨厌?
”劳伦斯更绝望:“你就爱我的这些吗?
”也和《丹麦女孩》一样,弗蕾德最终还是决定与劳伦斯一起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
弗蕾德相信他们这代人已可以接纳变性人了。
是的,当劳伦斯第一次化女妆、穿裙子走进教室,原本闹哄哄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在一片令人害怕的静默中,终于有个女生举手,她说:“第八页第三段?
代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很清楚。
”劳伦斯度过了他的第一关。
后面再有险峻的高山,也总归积蓄到一点力量了,会好爬一些了。
因为后面真的就是重重高山,谁让劳伦斯就选了一条艰难的路走呢。
人人满口都说着“这是一个自由的世界”,然后,学校迫于学生家长们的压力将劳伦斯开除了。
校长还伪善地表示:这下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写小说了。
你看,接受你,也并不代表会为你与利益、权贵、人群……为敌。
这算什么接受?
这样的接受,得到也要像劳伦斯一样写一个“eccehomo”(拉丁语,“瞧那个人”,带有极度轻蔑。
)掷还他们,扬长而去。
弗蕾德是高估了她自己。
泽维尔·多兰说:“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弗蕾德和劳伦斯无疑是深深爱着对方的,那些美好的过往支撑着弗蕾徳,她心中难以舍弃。
可是她也一样无法设想未来。
如果她还没有爱上劳伦斯,也许她可以义无反顾离去。
如果她可以轻易就不再爱劳伦斯,她也可以不管不顾离去。
偏偏她就身处其中,爱是真的爱的。
然而爱,又不足以支撑。
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弗蕾徳离开了劳伦斯。
她在舞会上认识了新男人。
那场舞会真是被泽维尔·多兰拍得绚烂无比,他自己也化了妖艳的妆,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舞会上惊鸿一瞥的多兰。
劳伦斯很快就知道了弗蕾徳的背叛,他们实在太了解彼此。
“你和他约会多少次了?
”“大约…一个月吧。
”“多少次?
”“五六次。
”“五次还是六次?
”“六次。
”“那就是七次。
”他们实在太了解彼此了。
伤人,同时也是自伤。
时间走到1995年,弗蕾徳有了新的婚姻,有了孩子,有了新的房子……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
劳伦斯终于出书了。
他也有了新的女友。
可他还是寄了一本书给弗蕾徳。
弗蕾徳看着劳伦斯的书,突然之间,大雨就从天花板上瀑布一般倾盆而下。
她发现,原来这么多年,劳伦斯都一直在暗处默默关注着自己,依旧爱着她……在弗蕾徳家的墙上将一块砖涂成了粉红色。
当年,就在劳伦斯要变性的时候,他们还是夫妻的时候,弗蕾徳在劳伦斯背上写道——“在被摧毁了的隐身处,在倒塌了的灯塔上,在我的无聊厌倦的墙上,我写你的名字……”这是保罗·艾吕雅的诗句,诗的名字叫《自由》。
弗蕾徳和劳伦斯又走到一起,双双抛下现实的生活,各自无辜的伴侣,他们出逃了。
当年他们的爱情没有能让他们守住婚姻,而今他们的爱情又让他们从婚姻中私奔。
好了,如我们所知的那些妄图从僵硬的婚姻中逃跑的情人们一样,固守在婚姻中时总想着爱情的浪漫,但一旦出逃,开始想起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来了。
世间哪得两全法?
《男与女》中的孔侑演的男主,在婚姻中时,对同在婚姻中的全度妍演的女主那般主动,那般深情。
私奔也是他提出来的,结果最终没有出现赴约的人,也是他。
《男与女》弗蕾徳和劳伦斯私奔成功了又如何?
不还是要回来。
两人再一次的大吵一架。
劳伦斯带她去看自己的一对朋友,他们原本是一对女同情侣,后来其中一个决定变性为男人,两人依旧还是相爱,在一起生活。
是劳伦斯和弗蕾徳的完全相反版本。
劳伦斯的本意一定是希望给弗蕾徳一点信心吧——看,他们可以!
我们也可以的!
但结果却是活生生血淋淋的让弗蕾徳看到了和劳伦斯在一起的绝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乡下,抽着廉价的鸦片,完全沉浸在精神世界里,无关现实,只有彼此。
不是说这样的生活不好,只是,普通人弗蕾徳何必要过呢?
她对劳伦斯说:“你这个自大的男人!
”劳伦斯:“是‘女人’!
你也一样!
”劳伦斯:“那你到底要什么?
”弗蕾徳:“一个男人!
”她只想要一个男人做他的丈夫,和他生一个孩子,组建一个正常的家庭。
但她的丈夫有一天突然就要变性了,她无法接受,不知所措。
甚至,她堕掉了两个人的孩子。
原来当年,她堕掉了和劳伦斯的孩子。
她从一开始就对这段感情失去了信心。
多年之后,劳伦斯接受采访,对方说:“你可是个自信的男……女人。
”他说:“自信?
我没有。
我只是坚持。
”
我起先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可以主动选择的那个人总是幸运的。
因为,就在他失去的时候还能每天早晨想到自己的得到,总有得到。
惨的是那些被动要做选择的人,怎么选,都是失去,都是错。
可后来我又想,劳伦斯他也并没得主动选择。
1999年,又过了几年,眼看一个新的世纪就要到来。
劳伦斯又和弗蕾徳见了一面。
两人终于可以平静地聊天。
平静,没有了激烈的争吵,也没有了激烈的情感。
只剩死水一般的平静。
聊到中途,弗蕾徳去洗手间。
外面的劳伦斯想了想,没有等她出来,就推门而走了。
而弗蕾徳也从洗手间那边推门离开。
终于有一次,他们是心意相通的。
而心意相通的一次,是分离。
《双面劳伦斯》是泽维尔·多兰一部野心颇大的作品,跨度十年的爱情史诗,长达两个多小时。
多兰很擅长在电影中使用奇妙的动物意象,比如《只是世界尽头》最后那只钟上的木鸟突然飞了起来,在屋子里盘旋,处处碰壁,终于落地而亡。
《双面劳伦斯》里,当劳伦斯第一次和弗蕾徳分手,突然有一只蝴蝶从他的嘴巴里面飞了出来。
要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当年劳伦斯见到弗蕾徳第一面,就是拿了一只回形针做的蝴蝶,说:“我赌20块钱你会收下这个?
”这是他们爱情的开始。
后来,当劳伦斯挣扎于要不要变性时,拿回形针卡在了自己每一根指尖。
再后来……原来当他们第一次分手,蝴蝶就已经飞走了。
摧毁我们爱情的,终归永远是我们自己。
摧毁我们生活的,终归是我们自己。
最近知和翻译组翻译了一篇Michael Hobbes的文章,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在同性婚姻2001年就合法化的荷兰,男同性恋患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是异性恋男性的3倍,进行‘自杀性自残’的可能性是后者的10倍。
瑞典在1995年允许同性民事结合,2009年立法完全保障了同性婚姻,而在那里,与男性结婚的男性的自杀率是与女性结婚的男性的三倍”。
文章里有个研究人员说:“在过去,男同性恋者的典型特征是在柜子中忍受着保守秘密的孤独,但现在你可以看到有数以百万的男同性恋者出柜,他们仍然感受到同等的孤独。
”就算婚姻平权,就算社会接受了LGBT,那也还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而不管多少人给你开道,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下去。
而往哪边走,也终要靠自己判断,自己坚持。
我们如同双面劳伦斯,哪一面都艰难。
当年,曾有人写信问连岳:“我选择大条条地告诉别人我喜欢他,我选择放弃我认为是屁事的其他事情和情人约会,我选择出柜,我选择让周围的朋友知道我是同志,我选择一个人千里迢迢来美国泡洋帅哥。
每一次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但困扰我的是,我选择这么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但怎么还是孤零零一个人。
”因为,你的努力只是跟自己有关,努力的回报就是:你告诉别人你喜欢他,别人就知道了你喜欢他。
至于他会不会喜欢你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同样,出柜的回报就是别人知道了你是Gay,千里迢迢去美国泡帅哥,就是到了美国了可以泡洋帅哥了……但,这些可能都和你会否找到知心爱人并无半点关系。
劳伦斯当年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完路易·费迪南·塞利纳后,说:“换一个时空,那可能就是我,或者你。
”他说:“我在找一个听得懂我的语言,同时也会说我的语言的人,一个不被社会排挤的人,不光会单纯质疑社会边缘人的权益和价值,还会质疑那些号称自己是正常人的人。
”
泽维尔·多兰在《双面劳伦斯》拍摄现场。
1989年,劳伦斯·阿里亚决定变性。
1989年,泽维尔·多兰出生。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目光,一个接一个;近景,回头,错愕。
景象影片里还出现了两次:劳伦斯第一天女装教课,下课去食堂时路过形色各异的学生;劳伦斯在酒吧与人斗殴,带着伤口在雪里向路人祈讨硬币打电话。
可只有在学校那一次是目光是平等的,有轻松的音乐。
三十五岁时,劳伦斯决定要成为女人,应该说是回到女人的身份。
母亲不意外,起初只是以为他是同志。
女友芙蕾得因爱伤心,却决定面对,陪他化妆,送他假发。
到底她还是需要一个男人,尽管彼时的劳伦斯生理上还是一个男人。
分开了,劳伦斯的嘴里飞出一只蝴蝶。
芙蕾得轻易得到了一个男人,与他结婚生子。
可劳伦斯一直在她心里,哪怕与儿子的游戏都是他们的回忆。
一天,芙蕾得收到了劳伦斯的书,明白她在跟踪她。
挣扎后芙蕾得翻开了题为《她们》的书,写的是她们的爱情。
回忆像潮水般淹没了她。
于是她们重逢,又决定一起去向往已久的黑岛。
一切看上去都美,不是不爱,她们只是回不去了。
劳伦斯去了美国,多年后再回蒙特利尔,还是要见见芙蕾得。
看《幻爱》,只觉二十出头的导演有意思。
《左右劳伦斯》则让人钦佩其导演和编剧实力。
题材看似荒诞却源自真人真事,个中情感的细腻和承转处理得恰到好处。
导演的年纪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就像剧中的劳伦斯。
难怪导演说每部电影或多或少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劳伦斯的选择注定艰辛,可如芙蕾得所说,他一直活在云端。
对,人怎能没有自己的世界?
劳伦斯还鼓励母亲走出单调无趣的夫妻生活,重新拿起画笔。
母亲画了一个孤立山头的女性送给劳伦斯,称劳伦斯女儿,漂亮的女儿。
和父亲的关系让人会心一笑:父亲不转头地守在电视机前,回了一句你好。
之后世界安静到只听得见电视机的声音。
关于演员,劳伦斯、芙蕾得和母亲都异常出色,配角如五朵玫瑰也属锦上添花。
据说一开始找的是Louis Garrel演劳伦斯,想来没有Melvil Poupaud好。
Louis 太理所当然,却少了Melvil身上的平凡和冲突。
音乐和摄影也是不多说的好。
想起近日读的蒋勋:知识越多,成见越多。
回到电影标题,左右都是劳伦斯,为什么要在乎是左还是右呢?
人之于动物更悲哀之处,在于动物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而人不能。
更何况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不让穿统一服装已是一种进步。
弗雷德说她需要的是一个男人。
而最终她妥协了,离了婚,把电话号码换成555-1987,他们认识的那一年,在等他。
劳伦斯却说:在我变成女人之前,我们就已经搞砸了。
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弗雷德已经没有在听劳伦斯说话,她的关注点不在劳伦斯这个人身上了,而是在她们在过的生活上。
那些喜欢与不喜欢之事物的清单、去哪里度假、工作收入是否稳定等等。
她们还是相爱的。
她们只是成长为了两个无法再一起快乐地生活的人。
是这样吗?
法文二刷。
仿佛看了另一部电影。
开场劳伦斯的换装秀超级赞,人们看他的眼神里,女人满是嫉妒,男人满是爱慕。
落在半遮面的回眸,烟雾中妖娆的背影,恰到好处,妙得一批。
宝贝玫瑰也很美很好看。
玫瑰家族是真正在做自己的一家人。
中长发时期的劳伦斯超级好看。
人群中放眼望去,人们都有着很相似的正常,社会认为大多数既正常。
采访中劳伦斯说:我没有自信,没有。
我有的只是笃定。
她找到了自己,并做着自己。
换句话说,她知道自己是谁。
母亲一句:我没有把你当儿子,我一直把你当女儿养。
让她知道自己从哪儿来。
20220917法文————————许多人都无法面对伴侣真实的那一面,因为往往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更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没想到自己也会这么丑陋。
两个人走着走着,就忘了第一次遇见彼此时的怦然心动,是有多么珍贵。
积攒的复杂情绪,愤怒、恨、心疼、感动,在影片结尾回到最初的那个时刻,倾泻而出。
劳伦斯刚开始变装处在尴尬期的时候,小寸头看着真挺别扭。
长直发的时候开始帅气迷人。
到了后期,一头黑长卷发,一身蓝粉西裙套装,擦着精致指甲油的手夹着一根烟,整个人像大明星一样闪闪发光,倾国倾城。
他说他不自信,只是笃定,微笑中隐隐透着志得意满。
是的,这就是他,一个人真实的样子魔法般美丽动人。
按照所有人一样的模式结婚生子工作生活,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那它对你来说就是虚伪的。
9.0
上海电影节一个闷热的周二晚上,下班徒步走到衡山电影院去看晚场的《双面劳伦斯》。
我看过多兰的前两部电影,但是这部太让我惊艳了。
和我同年的多兰,让这部电影开始的年份定在了我们出生的那一年。
去之前匆匆看了一眼剧情介绍,我想那应该和他之前的电影一样,带点个人自传色彩,将着眼点放在边缘之人的心理和生活琐事上。
但是这部电影,说的是爱情,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
每一个近景,华丽的画面,音乐和服装,美的好像一件艺术品。
而其中的感情又是如此细腻,在大屏幕上看简直是一次视觉和听觉的盛宴,the cure和duran duran响起的时候,忍不住起了鸡皮疙瘩。
故事开始于八十年代末,劳伦斯和弗雷德在一番云雨后,躺在温暖的被窝里说着情话,好像一部最寻常不过的爱情小文艺片。
他们随性而起要去纽约旅行,真是甜蜜得让人羡慕阿。
而随之而来的是慢慢的剧情跌宕,失望,容忍,绝望和纠缠。
劳伦斯开始第一次女性化打扮的时候,弗雷德站在他身边,无法割舍对这个男人的爱,她帮他买女士假发,在商店里故作平静的说服姐姐和母亲。
他们的房间里,一直放着想要一起去旅行的岛屿,他们的甜蜜在劳伦斯开始女性化这个节点开始凋谢。
起初她还坐在浴室里笑著看他化妆,心里是什么感觉呢?
在与劳伦斯大吵后回家一面洗澡一面哭泣的时候,心已经快要碎了吧。
后来他们争执,她终于想要离开这种畸形的感情,离开这个被全世界看不惯的男人。
他们开始了新生活,还是在若干年后服从了最原始的爱情,崩塌拥抱,又再次被迫回到了原先的轨道。
一年又一年,岁月打磨着感情,爱情终究归为平静,只是会在提起那个年份的时候,清淡的说一句,那是我们相爱的那一年。
在最好的时光里,他们还能以正常的形象——男人和女人那般轻松的相处,有继续持久爱下去的希望。
希望是个很虚幻的词汇,似乎很容易就能做到,但是一旦消失就不堪一击。
爱情脆弱无力,想要做一个足够坚强的人只是为了爱就和对方在一起,无论是不是异装癖是不是已经被整个社会的大流所抛弃,都想坚持下去,但是终究躲不过世俗的压迫。
他们的每一次见面,感情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割舍不下的感情背后,她明白了不可能为了他放弃现在的生活,他也不会为了她变回一个真正的男人,毕竟这个男人给了她那么多伤害。
想要去旅行的岛屿还是去了,但是已经不一样了,也就没有最初的意义了,那一场戏的画面很美,而夜晚的争吵和弗雷德一人醒来苍白的早晨却将气氛急转直下,他们都知道,他们已经不是曾经的他们,总是想要有一个孩子,等到有了却不敢生下来。
对于女人来说能生一个和爱人的孩子是莫大的幸福,但是劳伦斯,甚至都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又何来的勇气迎接这个新生的到来。
可是我,我情愿他们一直这样无休止的吵下去,也不愿看到他们过着平行的生活,和另一个人每日朝夕面对。
是我太过理想主义了吧,我总是希望他能为了弗雷德搬回到过去的生活里,而心里却清楚,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已是万劫不复。
最后她走在落叶里,一切都随风了,心里还是会悸动只是无可奈何。
电影的结尾,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对着她挑起了眉毛,而她也羞涩了笑了。
眼眶瞬间就湿润了,活在过去的人 果然都是没有出息的家伙。
当你已经大步往前走的时候,还一直生活在刚刚相爱的那一年,你还不曾改变的那一年,真是可悲的家伙。
背景: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大多以家庭、性少数群体为主要元素,主要聚焦在生活中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对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男性毫无兴趣,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抵抗,看不到反叛的可能性,他们代表了权威。
多兰的电影里很少能看到家庭美满,更多的是互相之间的纠缠,愤怒时可以说很多伤人的话,但是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因为血缘连结互相理解而大声的说出“我爱你”。
“Home is where it hurts ”是《只是世界尽头》的一首配乐,而这首歌名就是他电影里所反映的家庭。
他电影中的家庭反叛了传统一夫一妻制,更像是一个联盟。
这种家庭模式反倒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大众的,家庭关系的多样化是现代性的命题,也是个体意志的释放。
角色表象上性取向等的反叛其实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观念的反叛和随着时间发展的社会的反叛。
《双面劳伦斯》是多兰的第三部电影,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之前《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中的自传性,更把视角聚焦在了其他少数群体的人身上。
起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的朋友跟他说她的伴侣有一天突然说要去变性,”我猜想,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不是她独有的遭遇。
但是从她的语气、情绪、对秘密的坦然,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重新拿出来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后写出了这个剧本。
这部片子和其他多兰的片子相比,“变性人”标签是最大的区别。
“一个爱着男人的女人爱上了一个想变成女人的男人”。
无论怎么想它都是残忍的,生理上的喜欢和精神上的喜欢二者产生冲突。
影片里有多种冲突和选择,Laurence和Fred相爱,而Laurence必须决定是坦然面对自己对于性别上的反叛还是因为爱着Fred而继续隐藏,Fred在得知Laurence的性别矛盾之后是选择因为她爱他这个人而支持,还是因为生理上的同化而放弃这段感情。
影片中两个人都做出了选择 ,Laurence选择了追求本我,Fred 选择了支持。
在Laurence 坦白的时候fred先是惊讶,然后是质疑,她质问着laurence有没有穿过自己的内衣,内衣是女性第二性征的外化物,而比起这个物品Fred更在意的是Laurence 把她当成什么,爱人还是女人还是模仿的对象,她要知道Laurence是否是爱她这个人。
在选择支持之后,Fred给Laurence买假发庆祝他找回自我,表面上看起来她很自然的面对了恋人的重大转变,事实上她还是在矛盾,和逼迫自己去适应这种改变。
她不断告诉自己她爱的是Laurence这个人,她还是患上了心理疾病,但是她坚持说这病和Laurence无关。
回到影片开头是路上行人凝视的中近景拼接,代入Laurence的第一视角,观众也开始不安。
这段关系崩塌的诱因在一开始就呈现了出来——众人的目光 他人的看法。
再结合时代背景为1989年,性少数群体同现在相比被包容的可能性更低。
两人因为爱和世俗而分合。
片中在餐馆里的重场戏,Fred 带着Laurence 吃饭,服务员先是在倒水的时候说不知道改称呼Laurence女士还是先生,在上完菜离开后又重新回来问二人“他们的感情是不是需要很多勇气,后厨的人都很好奇。
”Fred崩溃了,她用手使劲按碎了盘子,甩掉Laurence离开了。
二人的感情被世俗压倒了。
这场爱情纠葛的时间太长了。
Laurence和Fred 在一起十年,分开后相见决定私奔被现实又一次打破,又相见,最后在秋叶漫天飞舞下不约而同的逃脱。
第一次的分开是因为他人的看法,第二次是因为对家庭的责任,最后一次二人的聊天才真正使这段感情结束。
在餐馆里Laurence 跟Fred 说这段感情在他决定变性之前就已经产生裂痕,真正的原因不是性别,而是两人之间本身爱的变质。
所以在Fred 问Laurence 后不后悔变性实际上是在问后不后悔和她分开,Laurence 回答自己从不后悔并且很爱自己现在的样子。
他不后悔追求自己放弃爱情。
Fred让Laurence 脚踏实地,而Laurence 追求自由不想被现实所拘束,三观的不同才是两人感情破裂的真实原因。
我很喜欢多兰电影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视听。
《双面劳伦斯》的视听同其他几部不同,它其中有很多超现实镜头。
两人感情破碎时从Laurence口中吐出的象征Laurence 破茧重生的蝴蝶,两人决定私奔时从天而降的“衣服雨”和结尾彻底分开后漫天枯叶之间的对照,在收到Laurence 诗集后房间里倾盆而下的大雨……超现实又是在现实中穿插的“幻想空间”,象征不同阶段两人关系,那种冲击是直接合理的。
一段在车里的戏,Fred 一句句无逻辑的对Lawrence的关心被剪接到一起。
切换速度越来越快,使人心烦,所以对应的Laurence在洗车时候的爆发显得极其合理。
他爆发的同时洗车水喷出,气氛被点燃,情感被浇灭。
一段Laurence给妈妈打电话哭着求助,两人对话的画面剪接,母亲那边有家里的噪音 父亲的催促声 噪音越来越大 电话那头还有Laurence 的怒吼。
多重声音交织然后静音切到氛围声音,母亲单纯的对白让他别回家,然后挂断了电话。
让人感到窒息。
影片结尾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Laurence 用回形针做了一只蝴蝶 并打赌Fred会不会收下它,爱情开始;对自我性别产生疑问时用回形针当美甲,卡在他的每根指尖,爱情将本真桎梏住;第一次分手时蝴蝶就已经飞走了,这段感情在影片中间就已经给出了结果。
不能接受,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结尾春光里的配乐响起的时候,好感慨。
如果说上两次对于画面和声音的尝试做得还不错,那这次对叙事的浅尝也绝对不能说烂。妈的,好喜欢!!!
真实的自己是大前提,对于劳伦斯来说,没有这个大前提,尘世也失去光泽。看到最后,只觉得劳伦斯美艳无双,眼角发梢都金光熠熠,回忆有回忆的美,自我有自我的美,对于劳伦斯们来说,幸运之处是两者皆有经历。对于此片极度共鸣,非理性怒赞推荐。
那些大作家和艺术家们因为巨大的才能避免了被排斥和孤立,同时又影响到那些被排斥和孤立的人。【我没有自信,只有坚定】
片中的服装简直基爆了,整部电影简直就是装饰艺术,多兰集剪辑、服装、编剧和导演于一身,其实他都可以跨界去做时装设计和室内装潢了。片中的超现实慢镜超级唯美,然后是苏珊·克莱门特的表演,梅尔维尔·珀波演一个阳刚的女同性恋吗?也许多兰眼里的爱情已经超越性别了,去性别化这套还很前卫。★★★
只有这么自恋的导演才会拍出这样的电影,一定是太自恋舍不得剪辑所以才拖到近三小时的时长。旁观者的我们可能没法想象,但这地球上的某一个角落,某一对情人或许真真正正经历着这样的事,每当这个时候,直教人把爱情看通透。
哈哈
多兰拍拍问题少年不错,题材再大点就免了吧,好幼稚。母子情结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主角和她女友最后结局加一分,两人都选择了离开,劳伦斯大大方方从门口,她女友心虚走后门。
本届电影节最后一场。传说中的加拿大王家卫,画面音乐美极艳极,那种故意的over the top我还蛮喜欢的。文艺青年就是作!在你的白墙砖上涂上一抹粉神马的。。。有句吵架台词是"I'm not your groupie!" 全场就我,赤脚和恰恰狂笑三声。。
JB玩意兒
都没看完了
一不小心就被多兰大胆又性感的表现风格给迷住了。这样的故事和叙事估计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不过我个人倒是看得津津有味,一点没觉得长。自编自导自剪自设服装,再加上好几个精心设计的镜头,布光布景以及后期画面色彩的调整,真心觉得多兰确实有想法很品味有才华。Melvil也是个大美人。
男主好美!多兰的风格仍旧极强烈。
最后两人的仓皇而逃,让爱情变得苍白残酷。
到底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不再爱了?还是一直爱着?多兰运用声、色、光、影,紧密的剪辑和摇晃的手持,唤醒的是观众心中的躁动因子,那些羞于启齿的、放任自流的,感同身受的,背道而驰的。而他对泛滥素材的无力取舍,也源自他躁动的表达欲。他无法准确判断影片段落的重量与质地,于是他的电影更像是晕染开的颜料,丢掉了可被感知的边际,于观众而言如盲人摸象,是惊喜也是失落;是一击命中还是照单全收,都靠缘分。这也是多兰擅长议题表达而非戏剧表达的原因。
單純欣賞Melvil Poupaud和Nathalie Baye恰如其分的表演。導演還是太自溺,善於描繪強烈的慾望和激情,情緒的由來卻都沒有道理,不懂如何表現人的複雜性。如果要講一個正經嚴肅的故事,就別出現嘴裡吐出蝴蝶,雨水從客廳天花板澆落,彩色衣衫漫天飛舞這種玩爛的招數。
再也不想看加拿大电影了
想法很多 手法很花 但是半天没说出个p来
自信我没有,我只是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