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开始,就简单明了地吧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交代清楚。
导演的功力了得。
短短的十来分钟,国际上的二战背景,澳大利亚本土的种族矛盾,牧场之间的经济冲突,女主人的家庭矛盾,导演寥寥数笔,就完成了布局。
前天在CCTV6佳片有约看的这部电影,影评说是史诗片,就个人理解,这个定位太高了。
妮可·基德曼无懈可击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矫揉的英国贵妇、无助的牧场新寡妇、与土著混杂一起的牛仔、主流社会的叛逆者、战争期间军队服务者等等各个层面上的表演,各个方面都很好地塑造了“老板夫人”这个角色。
开局设置的矛盾,在电影后面展开中挖掘深度还嫌不够,“外公”这个角色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就是一例,因此诗史谈不上。
冲着妮可基德曼去看的电影,跳过了介绍剧透影评等等一切繁琐的过程,直接奔赴电影院豪爽地掏钱买票。
所以意外于它的冗长。
前半段,我只想说说阿什莉。
阿什莉是个可爱的女人,初来乍到满眼尘土的澳大利亚自视甚高,带着格调一致精巧的蓝色银边行李箱,装满了她散发香气的内衣,一惊一咋,看到袋鼠欢呼不已激动得眼眶里几乎能泛出泪水,妄想男人都想占她的便宜,到哪都撑着黑色的遮阳伞戴着白色花边帽。
啊哈,这样一个贵族女子,和这荒蛮之地格格不入,和粗犷的牛仔毫不匹配。
然而,自从她踏上了这片土地,就注定她不再是端坐于厅堂品茶赏花和别家小姐谈笑欢声,或者执着于胭脂水粉梳妆打扮的夫人。
阿什莉不像个娇滴滴的娘们,她挥伞张开双臂将那些弱小拦截在身后,不计后果的坚定,她骄傲地抬起下颚吩咐牵来自己的马匹,鼻尖上闪耀着光芒,即刻便投入那场风尘滚滚的旅途战争。
她又如此真实,微微吐下舌头,不自然地靠近哭泣的小孩,不自然地讲故事,不自然地唱着歌神经质地胡乱挥舞双手,噗,真是可爱。
然后她骑着马灰头土脸出现,帅气的白衬衫马裤,头发凌乱略显疲态,像个男人一样喝酒。
惹人喜爱的女人。
那场大雨来临,那只舞,那场狂欢,我以为影片就该结束了。
后半段,对于一个坐在vip厅软绵绵的沙发里昏昏欲睡的观众来说,实在是太冗长了。
即使整部影片的重头戏是在后半部分,依然长得能够将热情一股股浇灭。
总觉得,前后像是讲述了两个不同的故事,只有土著小孩勉勉强强牵连在其中,说前半段是铺垫也好,那铺垫也实在做得太过充分和详细,让后半段稍显逊色。
影片其实有很多煽情点,不过转折得有些快或者生硬(?
)调动不起情绪。
其实我知道影片的宗旨不在于我所说那些肤浅表面的东西,不过,我的感想也只停留于此,浅见而已。
编:号称是一部澳洲版的《乱世佳人》,波澜壮阔得那么做作,荡气回肠得那么可笑。
简单的靠澳洲土著神秘巫术招魂歌声那一套代表本土文化标志来串联流水账般的剧情,令人感觉牵强,脸谱化的角色设置更是土得掉渣。
导:一流的投资,二流的制作,三流的导演,不入流的票房。
大片该有的都有了,你能想象到的手段都动用了,每一帧画面都在审美方面千锤百炼无懈可击,精美的视觉垃圾毁了自己。
像整容后的美女,标致但缺乏生机。
演:我们那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的票房毒药妮可基德曼(通常我们昵称为“你可记得么”)又一次印证了自己灵验的毒性。
自打拍完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之后,每一部片子我们都在费解的看她费力的表现,之前,我总是不好意思的评价她有点冒傻气的倾向,而在看完本片后我觉得我已经不用不好意思了。
镜:我们彪悍雄壮帅得一塌糊涂酷得乱七八糟的男主角,当他一袭白衫刮净了脸上的胡须展露在舞会的瞬间,我终于笑喷了。
乐:什么呀,赶个牛也配万宝路广告似的音乐,西部牛仔啊。
叹:不同类型的片子有不同的姿态,有时候姿态高了反而引起广大普通观众的反感和批评家的关注,国内外有无数大片憋足了劲想PK经典再造辉煌改写影史,可我们记住的却只是那些雷人的笑场镜头和台词而已,也许这就是昆汀只爱拍B级片的奥秘。
毕竟《泰坦尼克》还是懂得要适时煽情才创造出奇迹的。
俗话说:费力不讨好。
# # #
本来我对《澳大利亚》的观影是不具备多少进入阐释所需的知识,幸好 风间隼 的评论提供了一个微型的百科全书,让我尝试从某些入口进入这部显然是在建构所谓“澳大利亚性”鸿篇巨制:http://www.douban.com/review/1668676/1,drover 和其他,drover是影片叙事中最重要的行动发出者,或者说hero:他是将女人和黑人带入酒馆(象征传统殖民统治秩序)的发出者,而这一情节对于从种族主义到多元主义的隐喻,风间隼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第一个段落中,萨拉为了完成亡夫的意志行动,而真正能完成这个行动的还是drover,赶着1500头牛穿过风景壮丽的北领地到达达尔文。
亡夫的不在场,和后来drover对亡夫位置的替代,使得drover从一个桀骜不驯,“不为任何人工作”的赶牛人,在电影中进化为一个澳大利亚性所需的标准父亲。
第二个段落则更加明显,drover的营救行动,土著哥们作为“帮手”的牺牲。
所以,全片真正的行动主体是drover,从历史出发,一种当下需要的澳大利亚性是怎样在他身上建构出来的,成为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在我看来,一个最重要的安排,就是drover与fletcher的拆分和对立。
有趣的是,影片的英雄和反派都是“澳仔”,他们是逃犯和早期移民的后代,在澳洲这个白人女性稀缺的土地上与土著交媾,生下混血,争夺权力和土地,建立国家。
影片将drover和fletcher从这个“澳仔”历史中生成出来,把恶的部分结晶成f,善的部分结晶成d,用它们的自我分裂,f的失败和d的胜利,使得我们所需的那部分从暧昧不清的历史中被提炼了出来。
d是对自己死去的黑人妻子深爱有加f虐待自己的妻子,试图杀死自己的海子d是一个忠诚的赶牛人f居心叵测 不择手段d有情有义f无情无义于是,作为“黑暗历史”的f被乔治王的飞矛秒杀,作为标准父亲的d在重构的历史地平线上升起。
2,莎拉作为母亲乔治王说,莎拉是“彩虹大蛇”(澳洲土著的神),她的到来会让这片土地重获生机。
女性来到这个大陆和女性的行动,似乎就隐喻了这块大陆历史的转变,从父权统治的殖民地到和解的多元文化之地。
一种父权的统治方式,被母性所替代,而这种母性并非来源于土著女性(在影片中,土著女性只是意味着牺牲和服从),而是白人女性的包容和善良。
影片的最后,莎拉对混血孩子的放归,正是隐喻了一种文化和权力上的让步和和解,这是澳大利亚性中母性的一面。
3,土著被偷者的一代作为讲述者,好像当下的澳大利亚人在讲述“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
如果说,“混血儿的被救”仅仅是在表征片头对“被偷走的一代”的道歉,仅仅是对先前种族政策的否定。
那么,“混血儿的远行”则往前更推进了一步,表征了当下澳大利亚性中更深层的文化身份,我认为这才是澳大利亚性独特于西方性的一个核心。
混血儿被交还给乔治王,似乎传达了土著文化不再是被看做他者,而成了澳大利亚性中的主体成分。
而远行,成为了一个更具有隐喻性的意象,从远行中成长,习得属于澳洲自己的独特的古老文化和技能,而不是去西式的学校接受所谓现代性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的“澳大利亚人”的身份在“远行”这个意象中被呼唤出来,从这里,澳洲的历史不再被书写为止于库克船长登岸的殖民史,而成了直接源于大陆古老身份和新移民融合而成的更“悠久”的独特文明。
4,瞎扯还是回到吉登斯所说的,现代性在全球范围的全面扩张,使得现代西方失去了自己身份的独特性。
身份焦虑带来了新的身份边界的重构运动,怎么样在一个现代性全面扩散的世界重新标识“自我”,甚至是重新标识一种“领先的”和“厚重的”的身份,成了这一身份运动的直接目的。
在戴锦华看来,一方面是从历史中重新发现西方,发现欧洲作为西方的真正文化源头,美国代表西方的时代,正在被“中世纪”欧洲所取代,指环王和哈利波特近年来的热映,正是从历史中唤醒西方,从魔力和“非科学”中唤醒西方,唤醒那个在现代性话语中被贬斥为“黑暗”的中世纪。
而,澳大利亚,在我看来代表这这种身份运动的另一种思路,欧美以外的西方世界通过“多元”这一话语来构筑一种新的现代性模式和文明模式来标识“新西方”的独特性。
(这个其实也就是澳洲和加拿大),政府通过文化政策将这种努力制度化,在这个运动中,原本处于“西方边缘”的地区反而获得了一种比现代性模式更先进的“文化自信”(张旭东语),进而同构为一种“国民自信”。
在世界“其他地方”开始自己的现代性狂飙突进,追赶“西方人的幸福生活”时(以我朝为代表。。。
),自身的原发文化正在被现代性摧毁。
而这时西方反而掉过头来“拯救”这些被自己的逻辑摧毁的“知识”,以反思现代性的姿态,从这些知识中为自己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为自己的身份构筑新的边界。
联系到西方对西藏文化的关注,这么说似乎是靠谱的。
在拉萨时,一个藏族学者对我说,藏传佛教的研究中心在欧洲,在维也纳,美国众多大学都会邀请喇嘛去讲学和作为客座教授,在哈佛有个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喇嘛高僧对话”活动,在那里,诺奖得主的知识并没有比喇嘛“高明”。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统治和魔力(或者说自然力)的崇拜被收编在了一起。
这样看来,跟澳大利亚比,我们不仅仅是不会拍国民电影,我们不会的东西远比这严重,我们的自信正在被自己杀死。
(这个文写的非常意识流,请以诗歌方式阅读。。。。
)
看完此片,我觉得可以假托这部电影的编剧说几句,以享观众:是的,我要搞,我想搞---一部大片。
我的手段很简单,尽量把一些元素给框近来。
只要这些元素在,又很明显,观众就认可了。
至于这些元素是否被很好地融合,贯彻或发挥是完全不重要的。
消费主义的年代,是供应商通过媒体来定义,培育,挑逗(有时也挑衅一下下)需求的麻。
简述如下:我需要一点本土,寻根的元素。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我的道具是主要是一个土著的孩子和一个土著的老头为首的一群土著。
作为编剧我们都了解,有些电影道具是属于编剧的万金油,比如,孩子,土著,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神秘主义的角色,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安排他们的行为举止,而没有人能够凭借内省和经验来挑战我们的随意编写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和现实一致性。
他们可以一会儿像个白痴或疯子,一会儿又非常有内涵地说出一些哲理和启发性的东西,甚至能现场进行心理分析(比如你放弃是害怕,害怕失去)。
而神秘主义的角色,例如这个老头的魔法(他明显会飞)可以起到剧情的一切危机的解决。
这真是的,不必再由编剧我来费心经营剧本了。
为了加强这个寻根元素,我在影片开始伪装了一个土著的孩子的主观叙述视角。
这个视角在随后便弱化或隐去。
观众哪里会在乎或察觉。
骨子里,我们都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对这些土著,我们是秉承本质主义的观点的,就是从TM哪里来,回TM哪里去。
在完成了剧本中挥之即来,招之即去,全心全意臣服和辅佐“好白人”来打击“坏白人”功能后,他们当然要回到他们的蛮荒里去消失掉。
不再污染我们的视野。
此外,为了貌似文化多元,我还可以加个中国人的角色吧。
天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思路,干脆让他当个谔谔啊啊的傻愣凑数得了。
我需要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善恶对抗的主要矛盾贯穿整部影片。
观众是愚蠢的。
他们只要感觉到这个主情节和主要冲突在,便会觉得影片是情节完整,他们不会去考虑影片的其他元素的完成性如何。
所以,为了照顾观众的这点愚蠢,我在片头就通过坏蛋的对话点出了坏蛋的阴谋。
后来再用土著孩子跳出来再揭露一把。
再用一些镜头来暗示一下下。
主要是怕他们没看懂啊,这里我小编是下了点功夫地。
为了保持这个善恶冲突贯穿始终,我的坏蛋杀死配角时是冷酷无情的,一招制敌的。
然而对于主角,他却要迂回曲折(例如水攻,火攻),还要软硬兼施,反复谈判。
观众是不会在乎这种蠢到家的明显漏洞的。
我需要一个童话和音乐主题。
我选择了绿野仙踪这部家喻户晓的影片。
我把它和一点美国西部片元素(酒吧混战,浪子忠义,关山飞渡),凉拌在一起。
我需要一点乱世的感觉,所以用了一个类珍珠港式的战争场面(当然做的时候省钱了一点)。
我要一个大卡司,那就是那个高女积德慢。
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她的野心不会让她辞演一部题目那么大的电影的。
这些因素就像倒在比萨饼上的配料,只要让观众看见花花绿绿,材料俱全,冒着热气就行了。
在这个快餐盛行的年代,他们哪里有能力区分不同比萨饼的调味是否到位,是否有品。
我还要把比萨做大,两个半小时才符合屎湿的当量。
以至于我们制片人看样片醒来又昏睡,昏睡又醒来后,说了八个字:真TM长,好歹能卖。
当然快乐结局是一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坏人遭报应,尘归尘,土归土。
这地球人都知道阿,呵呵。
此致敬礼!
有人对我花60块钱去电影院看在网上已经可以下载到DVD版的《澳洲乱世情》表示非常不理解,我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挖苦我是不是要支持正版,我也一笑置之。
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电影这种感觉,像《澳洲乱世情》这种电影值得我去电影院看,单就妮可儿—基德曼这一个名字就值得我跑一趟,结果也丝毫没让我失望。
有人不禁要拿《澳洲乱世情》和《乱世佳人》来比较,说尼可尔是澳洲版斯佳丽,就像有人拿《黑皮书》跟《色戒》比较一样,中国人喜欢比较,还喜欢列出个一二三。
其实在看《澳洲乱世情》时,我是丝毫没觉得和《乱世佳人》像,反而倒最后“寻根”的主旨才让我找到斯佳丽最后对“土地”的深情同样的归属感。
现在就说说我个人对《澳洲乱世情》的一点感想。
景致电影展现的是澳大利亚的中西部自然风光,广袤的干旱的平原、辽阔的沙漠区:其中包括著名的厄亚斯巨石(红石),在平原上奔跑的袋鼠、数百只的野马、数千只的野牛。
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完整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中西部概貌,让人心旷神怡。
这是《澳洲乱世情》一大看点,既有美国西部的情调,又有非洲平原、沙漠的景致,非常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澳洲中西部独有的风景。
母爱这里说的是尼克尔出色的演绎,无论在《大开眼界》里的大胆出位,《红磨坊》里的艳惊四座、《冷山》里的温情执着,还是《黄金罗盘》里的邪恶妖娆,都让人觉得无与伦比,而这次塑造的Sarah,除了勇敢、坚强、出众的气质,还带上了由衷的母性温暖,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她对那拉母爱的演变是本部影片的一个暗线,也是非常精彩的,环环相接,循序渐进。
从她第一眼看见那拉(混血男孩)开始就买下了这个种子,第一次在鞭子下就出那拉,是种本能的母性的保护,在那拉的母亲意外去世,她去安慰那拉,虽然作为母亲的业务不很熟练,但当拉近两人的距离时,一切变得那么自然。
在悬崖的尽头抱住惊吓过度的那拉这一刻是这条线索的高潮,也是点睛之笔,这种情感是种本能,从这个时候,Sarah已经完全进入母亲的角色。
这也是后来那拉要去跟乔治王寻根时,Sarah极力阻止的主要原因,这是爱第一阶段的提升,“母爱”。
接着,那拉被送到岛屿上接受政府“驯化”,Sarah答应那拉一定会去找他,这个承诺变成了Sarah坚持到底的原动力。
影片最后,那拉跟着乔治王去寻根,Sarah意识到“爱就要放手”,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根,这是伴着那拉远去的身影,经历战争、离别种种的Sarah对那拉的爱再次提升一个层次,变为“大爱”,以这种广博的放射性结尾给这条主线画上圆满的句号。
神秘整部影片弥漫着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神秘的气息,他们古老而又神秘,他们坚信自己有超能力,无论是古老的习俗、古老的土著语言、古老神秘的歌曲、祭奠仪式都让人们觉得神奇。
尤其是乔治王,他像那拉的保护使者一样,永远远远的看着他,庇佑着他,帮助那拉等人找到水源,走出荒漠,或是在关键时刻出手就出那拉。
那拉也相信自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甚至在阻止受惊的牛群冲出山崖时,倒是不敢肯定是不是那拉的超能力让牛群止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拉有着异乎寻常的勇气和信念,也许正是这种勇气和信念在一个孩子身上体现变真正成为一种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
同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土著民族传统备受冲击,所以越是现代人不了解的就越觉得神秘,这种神秘感正式这部影片又一处吸引人的地方。
歧视这里的其实包括民族歧视,甚至对性别的歧视。
在上面提到土著民族,不得不看到这种 “民族歧视”的现象,这是一个历史悠远的遗留问题,到现在依旧没有解决。
不过在影片里导演始终抱着一颗红心,与人向善,这种心情让我尤为感动。
从Sarah、牛仔、那拉三个背景甚至种族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快乐的生活着,本身已经是一种向世俗观念的巨大挑战了。
从酒吧规定土著和女人不住进入,本身也是性别歧视和民族歧视的缩影。
Sarah用自己的能力向大家证明了女人不比男人差,于是她成为特例得到了和男人一样的待遇,一起喝“穷小子”酒,这是第一个进步;后来战争爆发了,酒吧老板依旧守着土著不准进入的规定,被牛仔的坚毅打破了,甚至要求老板同样拿玻璃杯给他土著伙伴(中国人论的大舅哥)倒酒,当两个同样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放在残破的吧台上时,镜头停留的几秒钟让你觉得这种平等的感觉如果能一直像玻璃杯一样清透该多好啊,这算是第二个进步;在影片结尾,打出字幕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对“失窃的一代”道歉,表明的政府的态度,也是人们对消除种族歧视的心声,这便是第三个进步。
导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改进表达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时而含蓄自然、时而义正言辞,煞费苦心,我是由衷的敬佩。
寻根影片把最后的笔触放在了“寻根”,是有深远含义的。
为什么《乱世佳人》耐人寻味,最后意识的升华,对恋人的爱恋升华为对土地热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同样《澳洲乱世情》的结尾把对孩子的母爱升华为“寻根”的博爱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我倒不觉得是拾人牙慧,反而是青出于蓝。
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这个民族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融合力和包容力。
他们多数来自于西欧国家,最后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全新的民族,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所以“寻根”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我认为,这里的寻根并不是要追溯你从哪里来,当你知道你从哪里来时,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到这里来,这个“根”与其说是根源,不如说是归宿。
归宿到哪,就是扎根到哪,扎根到这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子子辈辈的生活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要寻的根,你属于这里,这里就是你的根。
原载于我的博客流水溯源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raygrace
喜欢的男孩的类型,其实这些年都没有太大变化。
喜欢像牛仔一样的男孩,冒险、独立、桀骜不驯、有沉醉的嗜好,习惯于依靠自己而不夸夸其谈,用行动说话而不是言语,走入一片旷野,有长草和风,有沉寂不羁的孤独。
喜欢过的人多半有着独行侠式的个性。
可以和人打成一片,但并不倚仗人际关系来生存。
可以玩得自得其乐,可以肆意奔跑,但即便跑成第一名,也不吆五喝六笼络控制一帮人溜须拍马跟在身后。
曾经幻想自己长大以后也像牛仔一样生活在一片荒芜人烟的旷野里,与冒险、小路、未知和广袤做伴,与众不同,有自由、原野、拓荒与天高地阔。
那时侯喜欢看武侠,但不喜欢江湖。
喜欢仗剑走马的快意,但不喜欢帮派。
十年之间,生活从幻想变成真实。
在一步一步变得坚实的日常世界,开始知道自己将不会按照幻想去活,开始走入红尘世界里正常丰满的俗世生活,虽然心甘情愿,但那种幻想却并没有忘记。
旷野的图景内心深处幻化成一种精神意象,化成远离人群、独自漂流、自由自在的一切身份象征。
那种幻想充满装腔作势的文艺小青年特征,说出口极易受人鄙视,但在心底深处记着,在眼前看到清楚的幻象,未来的生活就能获得一种难以言传的极为实在的精神力量。
昨天去看了《澳大利亚》,电影的后半开始拖沓,战争场面、失散与相聚、爱的追逐都和珍珠港、赎罪等等战争爱情没有多少差别,但前半段却让我看得心动不已。
仍然是西部片式的典型设置和人物,一眼可以看出结局的老套故事,但还是喜欢,看到那片荒野,看到那些奔驰的马,看到那种牛仔式的笑容,我还是像小女孩一样心动了。
人长大了不会轻易心动,除非是看到什么让她回到小时候容易心动的年龄。
喜欢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面那一段驯马的描写,喜欢海明威笔下的沉默的私酒贩子,喜欢那一个年代美国各种作家电影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漂泊感,那是我对美国文化仅有的眷恋。
这些年美国西部片消失了,场景换到了澳大利亚。
很多人说西部片死了,就像说小说死了、历史死了、上帝死了。
记着一句台词:我不隶属于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解雇,人最终的财产是故事。
不想评论其中的历史问题,因为实际上这个片子并未能达到讨论历史所需要的深沉厚重。
整个片子并不算新奇深刻,但我仍然给了四颗星。
为了这片今年新年刚刚到过的广袤的土地,也为了自己曾经所有的爱情。
这片绝对是和喜欢浪漫的人影片相当好的展示了澳大利亚那独特的自然风景 和人文风貌远方牧场由一个阴暗灰冷的破旧房子在sara到来后竟然渐渐的变成了天堂般的花园如果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那该真的如入天堂般的幸福吧另外还有壮丽的峡谷 神秘的荒漠 美丽的河水其实这样的影片不用过多的评论我只想说下其中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Sara 搭牛佬的车踏上奇妙的澳大利亚之旅袋鼠那一幕真的把人笑翻了nana的母亲死在蓄水桶里那一幕又不禁让人想到很多阴暗电影还有土著人金乔治在本片中显的那么的独特这个土著人的出现可以说把本片带入了更深澳大利亚真实世界还有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关于“被偷走的一代”注解说明更深刻全面的向我们展示了澳大利亚的人文历史在整部电影浪漫的氛围中显的是那么独特和深刻要说扮演金乔治的那个土著人应该是很有名的吧好像在很多影片中 甚至纪录片中有 见过他绝对的稀罕的纯正澳大利亚土著人他们才是最早的澳大利亚土地拥有者而想很多地方的原著民一样他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他们的族群越来越弱甚至他们的历史也正在被抹杀我想本片更深层的意义就在于它把关于这些原著民的历史变相的展示给世人 让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当我第一眼看到包租公仔本片中的厨子扮相时我都惊了如今鼎鼎大名的包租公竟然在这个年纪还去好莱坞跑龙套啊真是不容易啊。。。。
太多年,看到的爱情故事都是一个套路。
虽然妮可基德曼和休杰克曼两个也陷在里头。
但至少,有袋鼠!
真的是跳比跑还快的袋鼠!
而且,有蓝天!
从来没在哪部电影里看到这么蓝的天!
并且,有不令人讨厌的小孩!
我的娘啊~我是第一次说看见了不令人讨厌的小孩!
况且,有如此神奇的歌!
真的是让我翻箱倒柜的找原声带。
还有,有个叫“宋醒”的中国人!
竟然还会弹不知道是什么琴的琴!
另外,真的是大团圆的结局啊!
重点是,两个人虽然不怎么文艺,但是那种美,还是得承认啊!
不好看,浪费两个半多小时的时间。
想讲的东西太多:战争、土族、移民、谋杀、仇恨、爱情等等,零散的组合成一部冗长的、逻辑不连贯、虚情假意的片子。
导演之前拍过评价很高的《红磨坊》,所以在这里能集结男女主两位优秀的演员,能拉到很大的投资,耗时近一年的去拍本片,但拍出的成品显得很不成熟,不知节制,主旨不明。
看过后倒是让人知道了澳大利亚在二战时也曾遭受过日本人的袭击这段历史,以及原来在那里还生活着很多中国人,此外,印象荒芜。
这部片子的视效看似宏大,但不知为何非常不真实,也不觉得美。
主角们倒是俊男靓女得很,但也像加了滤镜版虚假。
影片刚开始有一段,妮可·基德曼带着风镜坐在车上,表情夸张、举止搞笑,一度让人以为这是部童真的奇幻类喜剧片,颇吊起些胃口,甚至还觉得妮可的放飞状态可圈可点,但遗憾影片的走势很快就调转了风格,莫名的摊成了东拼西凑的撒沙状。
电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讲一个故事或是说一个道理,本来就是做减法的艺术。
什么都想要,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的。
查了下这部片子百度百科上的介绍,说导演的初衷是想要拍一部澳洲版的《乱世佳人》,呃?
完全没看出,倒是片中有些情节会让人联想起《走出非洲》,而比起后者,这部电影充满了矫揉造作。
前四分之一很好看 后面很无聊
表演还行,故事一般,不过了解了什么是澳大利亚口音!哟!
休杰克曼的造型太像奥克拉荷马了
Nicole依然那么漂亮,Hugh Jackman太他妈性感了!当他把衣服脱下,露出肌肉偾张的身体时,我几乎屏住了呼吸,电影院里一阵微不可见的骚动,肉欲!太有肉欲了!烂俗片加搞笑片,那个金鸡独立的老黑人,每次都能让我笑场,太无厘头了!
烂片。意图明显,但是没把它包装好。只能说你们能力太差了。还有妮可同学,你真的是个演技很烂的人,你知道吗?
勉强三星,剧情真是苍白,多少关键的,可以出彩的人物,却完全没有达到预期,基德曼,杰克曼完全不来电;多处镜头美到暴,单独剪辑就一满分澳洲风光片了
希望看的你不是在电影院看的 呵呵
风光无限好,只是剧情糟。
裹脚布好长………………
真心太长了,Nicole Kidman戴花之后美得不可方物
看风景吧.这么和谐的大团圆结局,真让人提不起兴趣.一切都太过娱乐性,简直就是电影版的肥皂剧.亏我一开始还寄予厚望的莫名其妙的以为会类似legend of fall
很煽情,非常有被感动到。小纳拉真可爱。妮可一如既往的美丽,杰克曼一如既往的霸气。
1.场面够大片,剧情够狗血.2.会唱歌能救命,那么震耳欲聋的牛群一唱歌全听见并且STOP,牛逼3.不是亲生的孩子就是养不住啊,囧4.别总拿土著人“装神弄鬼”说事儿,信仰不同而已,人家看你拜十字架还特么莫名其妙呢~!5.唯一一颗星,给金刚狼。。MAN!!!
两个字:糟糕!
其实这电影一点都不散,形散而神不散。主题即「规矩如此,不代表应该如此」,同化政策、隔离政策、歧视、认同感、归属、责任、爱、阶级、复仇和阴谋都是在这个主题下叙述展开的。鲁赫曼的镜头语言一向很美,澳大利亚亦是一片神秘美丽的土地,两位澳洲人主演更是天作之合。很久没看过这种长篇了,爽。
前半部分非常吸引人 壮阔的澳洲风景 无边的旷野 恣意的牛仔 孤独的妹子 后半部分则略显普通平淡
因为看的法语版没有字母,没怎么看懂.当时觉得情节很老套,后来看评论原来是现代版的飘.画面很好,音效也不错.无聊的爱情人士可以考虑看一下
政治正确 思想进步 良人一对 over the rainbow
说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坏。
一场属于澳大利亚的集体回忆,可剧情太俗套,情感流于表面,澳洲美景还是很壮丽的,但观众对澳大利亚的好感似乎也就仅仅停留在风景上了,片长也太长,但花费时间来看其实还是蛮让人愉悦的,所以本片属于那种在值得一看与不值一看之间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