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我是一名近海石油工程师,以下内容是我看完电影后发在朋友圈里的内容,因字数过多,只能写成影评形式,内容不多,欢迎指正。
《深海浩劫》这部电影本身就不是普通的灾难片,没有一定的背景估计也不会看懂。
所以当我看到有观众在评论里给了一星并且说“除了爆炸特效这个亮点外其余都是走马观花似的不停切换场景,之间没有关联,剧情牵强”时,我丝毫不感觉意外。
确实,当刀没有划到自己身体上时,你是体会不到那种切肤之痛的。
除去争议本身,我不得不说导演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虽然有些纰漏,但丝毫不影响很多处对细节的刻画,这种刻画很真实,甚至真实的让人感到恐惧。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电影中大部分前期背景介绍中没有夸大的话,BP和Transocean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安环部的王经理给我们讲过,危险就像老虎,想要避开危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关进笼子里。
而平台上各式各样的仪表,烟探火探可燃气探头联动作用,再加上各级关断,很大程度上就能把危险控制住。
具体的我就不说太多了,总之请大家放心,国内的平台上管理远比老外的严格,大家工作也不会太懒散,PM及时做的话会减少很多设备的损坏,出现损坏时也会及时维修,再不济会换新,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到处都是故障,连最基本的二级关断的设备都是坏的。
电影还原了墨西哥湾的那场灾难,也成功再现了当时惨烈的场景,但是电影并没有表现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没有真正的将主角的作用发挥出来,仅仅以马克.沃尔伯格为切入点来引入故事,显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意义。
就是这种毫无重点没有剧情的设置,让电影给人的感觉十分混乱,尤其是马克.沃尔伯格所引入的家庭元素,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更没有突出什么家庭观念与情怀,毫无重点的叙述故事让电影缺失了价值观与是非观的营造,电影更像是为了展现灾难而故意添加进入的人物关系,也是因为如此,让电影难以找到重点更将剧情塑造的乏善可陈,不知何意。
电影想要为我们追溯灾难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想将钻井平台工人们对于挽救这场事故所做的奋力抗争,只是片面的刻画出BP公司领导上层的巧舌如簧与平台工人们的极力抗争,显然有一种片面刻意的行为,尤其是当灾难发生了以后,所有的人员都乱作了一团,没有什么人与人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没有什么值得讨论与话题性的行为,仅仅突出了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让人难以看到影片当中那种发光发热的地方。
电影一开始就咄咄逼人的用一种横加干涉的方式来指责公司将前来检验的人员撤离的行为,从主观上已经造成了一切原因都是公司高层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而当后续情节展开的时候依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主观意图在里面,让个人感情的发泄完全渗透到了电影里面,这样的做法显然只能证明导演是有意的将自己认为谁对谁错的观点强加进去,也就忽视了我们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一场事故,不得不说导演的这种做法太过偏激。
作为电影的主角马克.沃尔伯格显然没有作为第一主线的存在,更没有发挥出力挽狂澜的作用,他并没有真正的成为电影的核心,反而变成了一个支线的存在,就是电影没有真正的选准主线的存在,于是就随便找了一个可以彰显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来担当主角,而至于所谓发生整个灾难事故的过程,并没有真正的找准人物去进行叙述。
唯一一个能够切入整个事件核心的公司高层约翰.马尔科维奇,显然已经将他作为反派一样的人物存在,也就很难在故事上以他为人物重点,于是乎在整场灾难来临的时候,就像电影当中表现的一样,约翰.马尔科维奇在事发现场被喷满泥浆,而马克.沃尔伯格则还在卧室和妻子正在视频聊天,则至于由老戏骨迪伦.欧布莱恩扮演的站长则还在澡堂里面洗澡,如此人物环境所在位置的确定,就已经证明了三个人的角色地位的重要性,如此再来一看,电影选择了一种以主观形式叙述的表述方式显然将电影的剧情带入了一种万劫不复的境界里去。
没有人发现了灾难的产生,也没有人阻止灾难的产生,更没有人能看出灾难的产生,但导演却一边倒的营造出来灾难的产生是因为公司高层的决策造成的,可是灾难产生的时候正是在做质量检测的时候,这个时候出问题并不能胡乱的指责到底是谁犯的错,就是因为导演用一种过于主观的思想,让我们看不到了事实的真相。
电影虽然没有为我们营造出来一个扣人心弦的好故事,但是整个场面营造与调度的却是恰到好处,正是应了那句话,剧情不够场面来凑,没错的,导演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为我们营造出来了一个既壮观又惨烈的这样一个灾难场景。
在这个场景当中,电影全面的展现出来各种惨烈壮观的灾难奇观,不但让人感受到在灾难当中的无能为力,也突出了人性中那善良又伟大的举动,面对灾难时的人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才是最真实的自己,能够选择帮助别人更是人性中所展现出来的最美好的东西。
于是,在经过前一段时间温吞如水不温不火的苍白表述之后,在电影的后半节彻底的大爆发,用场景来震撼我们的心灵。
只是在这种灾难片中始终少不了主角光环的英勇救人行为的出现,不知道这种情节是不是真实情况下真实发生的故事,但在我们眼中看来,这种狗血的救人模式实在有点老套陈旧与太过平凡,在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场面描写以后还要在最后的时候在看这个,让人感觉很扫兴。
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追求当然是越真实越好,只可惜对于这部电影而来,真实事件改编很显然只是一个幌子,剧情人物改编给人的感觉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正面人物形象过度正面,反面形象又过度反面,总感觉电影当中弥漫着相当强烈的个人情绪,那种指责式的描述手法呼之欲出。
这一点明显没有真正的正视灾难所带给人们的不幸与痛苦,一味的指责式的描述只能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对企业管理的不满,而我们真正讨论与再现的是整个事件发生所引发的原因与带给我们的警示与思考,而导演挑起战争的这种做法相当的不可取。
这也是一部马克.沃尔伯格最没有主角光环的电影,电影里面的他可有可无,几乎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一点分量都没有,除了在一个重要的场合发表了一些专业观点以后,电影的其他部分就几乎是一个路人甲了,不但没有引导什么剧情内容,还过度的将家庭戏份分散了电影的剧情主线,这种故意渲染与煽情的人物在这部以灾难为主的电影中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对于马克.沃尔伯格来讲,充其量只是电影当中的一个小角色,分分钟远离电影的核心内容,更与故事发生的重点沾不上边,这种丝毫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角色怎么可能在电影中得到人们的重视?
这也让他成为了最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男主角。
看到有人觉得导演让BP公司背锅有失偏颇,然而身为从业者,我很理解也很支持导演的立意。
其实如今看完电影的各位和现实生活中的BP领导很像,现实中,雇佣钻井公司的甲方代表几乎都没有亲自参与过钻井工作,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几乎都是纸上谈兵的外行,而这个行业安全标准日趋严格的今天,如果完全按照标准进行施工,根本无法盈利,也绝对不可能在预定期限完井。
事实上任何安全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从基层操作者的身上找,然而幕后真正的起因永远不会浮出水面。
相比看过太多的事故纪录片将基层操作的很多失误大说特说,这可能是第一次将他背后这整个行业的矛盾和利益斗争展现在公众面前。
虽然普通人不一定能明白,但至少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
前面近四十分钟的铺垫沉闷乏味,人物的对立冲突浮于表面,毫无戏剧性可言;灾难片常见的救人场面被导演拍成八股文,四平八稳,毫无惊心动魄之感。
如果拿掉钻井爆炸特效,这几乎就是一部安全教育纪录片。
这类改编电影还是霍华德.朗来拍比较靠谱,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这部对话采访电影都拍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Deepwater Horizon##深海浩劫#花费了近一半的时间来铺垫,看似描述琐碎的日常生活,但目标只有一个,迎接油田平台的大爆炸。
不过海油开采题材过冷,里面有大量的情节显得枯燥无味,乏味无趣;同时,毕竟这是一个大系统也无法给出爆炸的核心问题,这样就把前面的铺垫效果大打折扣了。
平台大爆炸场景处理很到位,让观众很易带进感。
虽不是影视从业人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观众,但也能看出来这部电影的牛逼。
过多的赞美已经不需要了,只是想说,是因为前两天看了《烈火英雄》之后,才决定再复习一下这个电影的,然后就感觉到,国产电影的潜力,还真的异常的大。
但有点悲哀的是,我能预告后者的豆瓣评分会和前者相当,甚至超过。
呵呵一笑。
有点遗憾的是,看完电影之后没有能完全理解这次灾难发生的真正原因,虽然电影一开头就通过小女儿的简单对话,大致了解这群人的工作以及防喷器原理,但对于电影中出现的正压试验,负压试验,以及为什么压力不正常等等诸多细节,不甚清楚。
后续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影评中的头条也有两个专业人士似乎给出了详细解答,但还是有不懂之处。
多图预警。
深海浩劫有一个亮点,即便我把它的其他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也仍然对它印象深刻。
那就是它制造悬念的手法。
不少人觉得它火爆有余,后劲不足。
这句话怎么说呢?
就是过程十分惊险激烈,然后突然就没了。
结局对事故的追究寥寥几笔。
有些人就不开心了,这和花瓶有啥区别?
只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半点思想,要追责,追责才能表现人性,表现深度!
然而我想说,这恰恰就是它的优点。
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完它要表达的东西,所谓贪多嚼不烂,如果要写追责,那不如像萨利机长一样重点描述追责过程。
两头贪只会两头轻。
这部电影没有那么多想法,就想安安心心还原事件的整个过程,如果你看完了觉得这个灾难多么可怕,那么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并不是灾难时的可怕场面。
许多灾难片喜欢把功夫花在大场面上,想用视觉征服观众,事实上也的确是成功的要点,深海浩劫在视觉上也是不逊色的。
但是不少电影的前期铺垫做的比较无聊,搞的大家都想直接跳到灾难场景了。
深海浩劫在这方面的处理让我眼前一亮。
他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悬念设置,细微处的伏笔,让观众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绷的状态。
电影界对悬念的描述有一个经典的例子。
桌子底下有一个炸弹,观众知道,电影里的角色不知道。
观众就会担心这个炸弹什么时候会爆炸,这就是悬念。
这个例子用在这部电影里非常恰当。
观众都知道油井肯定要喷,肯定要爆炸,但是不知道是啥时候,这种明知道结果,却不知道时刻的心情,让观众心中的弦一直紧绷。
影片基于观众的这种心理,设置了很多让观众心惊胆战的小情节。
下面会有多图,我想来复盘一下,这部电影的悬念是怎么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
先说总纲,我能想到的手法有三点:1,灾难隐喻。
2,隐患情节。
3,音效。
那么开始。
电影一开始,没有字幕,播放了一段对话,采用了倒叙的形式,这段对话应该是一段真实录音,询问事故经历人事故前后的细节。
这段录音能让观众很快入戏,并定下了影片的紧张基调。
我从这段录音开始心就往上提了。
接下来是一段海底检查油井的情节。
检查到了轻微腐蚀,但工作人员觉得正常。
这里用到的就是隐患情节。
这个发现,在电影中的人物看来是正常的,但由于观众知道桌子底下的炸弹,所以这段情节看起来就像是引线在燃烧。
这类情节在后面还有不少,每一次出现都能把观众心里的弦绷得更紧。
接下来是一段男主的家庭生活日常,这里就出现了这部电影中悬念设置最亮眼的部分,灾难隐喻。
电影中有不少地方在暗示观众后面将会发生的大灾难。
比如男主的女儿在解说爸爸的工作。
然后可乐喷了。
观众这时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这种灾难隐喻迅速把气氛拔高。
后面还有。
前往深水地平线的途中直升机撞到了鸟,又把大家吓了一跳。
这其实也是一种暗示。
危险将至。
不过当时我还以为直接就坠机了……接着主角一行人看到了停着的船。
很奇怪这船是干什么。
这也为后来埋下了伏笔。
在我看来,灾难隐喻在灾难片中的用处十分巧妙。
这种手法在中国古代就有,凡是有什么事情发生,必然要有一个先兆,比如七月飞雪,紫微星移位什么的。
但在电影中应用,当然不是因为迷信,只是给观众的心理做好了一层又一层的铺垫,最后爆发的时候观众会觉得,哦,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同时,每个灾难隐喻都能让观众更加提心吊胆。
就像在坐过山车时,过山车先要爬上一条又高又抖的坡,获得足够的势能。
大家都知道最后肯定会飞流直下,但是那种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去的忐忑心理,依然令人着迷。
在我看来,新闻的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每一个都可以作为设置悬念的切入点。
其实就故事而言,还有第六个要素:何果。
电影的前半部,就围绕着何时下了狠功夫。
我有几次都感觉的灾难要来了。
但它偏偏绷住了。
后期对于隐患情节的描述越来越频繁,观众的心起起落落。
灾难爆发前的最后时刻用的手法相当精彩,一面表现出暗处已然崩溃,灾难将至,一面船上大部分人却毫无察觉,甚至开起了庆功会。
暗处油井喷涌。
船上在开庆功会。
这种反差简直能把观众给逼死。
我一度紧张的喘不过气。
最后再来说说音效。
这部电影的音效对于悬念的铺设作用很明显,在每一个重要的镜头,用的都是让人一震的音效。
而到了灾难爆发的前几分钟,音效紧凑得像是战鼓,让人有一种箭在弦上势必要发的感觉。
这里顺便说说节奏,在节奏上深海浩劫捏的特别准和稳,开始时只是一点一点地抛出悬念,越接近灾难爆发时刻,隐患情节和隐喻出现的频率就越快,这也是观众心跳加快的过程。
电影到了50多分时,灾难正式爆发。
前边的五十分钟,我认为是这部电影的精华。
事故发生后,失控的范围越来越大。
到这里,我其实无权再做什么评价,现实永远比画面更可怕,后半部的惨烈光是想想就觉得心寒。
开始我以为只是油井喷发而已,被泥浆冲冲不至于有太大伤亡,直到后面的连环爆炸,我才觉的太过天真了。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形式说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深海浩劫尽管还有其他缺点,但它设置悬念的手法以及节奏堪称典范,让我受益匪浅。
原本觉得应该再凑几个点把篇幅说够,但那些对我而言都没有什么意义。
不如就和这部电影一样,只说我想说的部分就好。
这事要是发生在天朝:天朝石化在尼大野省尼玛市尼蝶海域的钻井平台发生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尼大野省领导穿着二十年前买的运动鞋跟十三年前买的外衣迅速赶往灾区,指导救援工作。
钻井平台的员工在事故发生后沉着冷静,积极团结,让领导先撤离了现场,现场一片和谐。
尼玛市市长百忙中顾不得即将要做痔疮手术的老父亲,和正在麻将桌上奋斗的小三儿,带领着一批先进积极的胆圆奋斗在救灾的第一线并且连夜安慰了事故受难者的已经表示情绪稳定家属。
经过一天充分严谨的调查,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临时工王小二没有严格遵循公司规则,在厕所粑粑时抽烟而引起氨气起火。
经过研究,决定如下:开除王小二,并且扣除王小二领导一个月奖金。
我其实很喜欢本片的叙事节奏,前半段明明知道是铺垫,还是会紧张。
有人一直在催怎么还不进入正题,其实这就是本片引起观者思考的部分,也是真正需要重视的部分——灾难产生的原因,人类的自大和狂妄。
也令我产生对石油钻井工程了解的欲望。
后半段灾难现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十分的震撼恐怖。
我最害怕的部分是设施内部救援的一段,人类的辉光也在此处展现,我看到撑着遍体鳞伤的身子甚至重伤的双眼也要去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关掉开关拯救所有人的船长,看到众人解救被压腿的同事那个惨痛的场面,大概都会被我铭记。
总之,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我会考虑把它推荐给朋友。
主旋律有主旋律的拍法,美国主旋律有美国主旋律的拍法。
但归根结底,美国主旋律也是主旋律。
《深海浩劫》是今年下半年短短几个月里的两部彼得·伯格执导电影之一,也是2013年以来又一部彼得·博格/马克·沃尔伯格主旋律——《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即将开画的《爱国者之日》以及未来的诸多筹备ing,这个最佳拍档的组合形式很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下去。
如果描绘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爱国者之日》能有《深海浩劫》一样靠谱,我们很可能会在年末颁奖季见到几个Berg上台拿奖。
这么高质高量的组合表现,至于是两个Berg中的哪一个能拿奖,倒不是那么要紧了。
聚焦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漏油事件,彼得·博格在《深海浩劫》中终于找回了灾难片大导的昔日风采,在提供震撼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角色,并在这些角色之间以情感为基底建立有力的联系。
约翰·马尔科维奇,马克·沃尔伯格,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斯和凯特·哈德森的表演诚然参差不齐,但是在紧凑的剪辑下,演技上的不足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
综上所述,我们依然能在《深海浩劫》中得到很好的视觉刺激和感染力充沛的各色人物。
在这部电影中,彼得·伯格始终将视觉体验作为最终目标,虽然前半部分的铺垫有些乏味和套路,后半部分的大场面又稍嫌密集。
但和彼得·伯格的上一部电影《孤独的幸存者》类似,这种伪纪录式电影和《萨利机长》这种传统的人物传记在叙事方法上有着显著差别,以着力刻画人物群像的目的,去着力构成那些牵扯进事故的各个家庭——家庭观念是整个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成本电影来说,得家庭者得天下,是一句非常值得斟酌的创作指南。
然而在这一指引下,《深海浩劫》的创作实际上出现了严重的避重就轻,将整个集团规模的逐利和轻视风险转为了个人滥用职权,并且以个人英雄主义的角度消弭了其批判态度,仅停止在美国精神的再一次展现上。
毕竟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不是天灾,而是彻彻底底的人祸。
如果连人祸都是打折的话,整部电影的立足点就很值得商榷了。
无论如何,《深海浩劫》是一部检验观众对美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的主旋律电影。
马克·沃尔伯格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演员——这个地气自然是美国地气。
《深海浩劫》中的马克·沃尔伯格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兼具智慧、力量和冷静,是天生的领导者。
片中与其搭档的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表现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凯特·哈德森显得有些鸡肋——毕竟美国甜妞不可能仅靠甜去甜一辈子。
但简言之,主要演员们基本上很好地捕捉和还原了美国南方民众的那种精气神——即使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在充当人肉背景或者躲避钻井台的惊天大火。
说到火焰,《深海浩劫》的CGI视觉效果着实出众。
精心制作的场景涉及到整个钻井平台日常运转的各个方面,从开采石油到泥浆流动再到板块破裂——听起来很无聊,但却提供了足够的代入感,足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而大量的爆炸场面令人冷汗直冒,细节更是鲜血淋淋。
但《深海浩劫》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过于套路的情节设计。
既然是真实事件,故事的结局必然是缺少悬念的,只能在情节上下猛料。
然而,过于戏剧化的剧情令人感到疲倦,不停呼唤美利坚人民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值得鼓励。
情节在某些时刻显得太假——用国旗灭火实在是令人无比惆怅。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在创作上的保守是在变相地掩盖事实真相,利用交响乐和特写镜头交织的老掉牙的英雄时刻来传递好莱坞的流水线情感表达,将整个事件的重心从监查和处置失当转移成了人与自然的勇敢斗争,而将漏油事故对整个墨西哥湾生态造成的巨大影响一笔带过。
作为一部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来说,这种处置方法没有什么。
但终归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深海浩劫》是那种秋季档最常见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电影——和《萨利机长》相同,题材保险精神积极向上,四平八稳没什么太大毛病,也没什么太大意思。
但合理地说,这种不带有任何创作者主观态度的流水线主旋律电影的质量和市场表现才是更考验电影工业发达与否的硬性指标。
《深海浩劫》能提供情感刺激,有到位的CGI水准,即便面临故事的可预见性和过度戏剧化,但也从来没有达到令人反感的地步。
诚然,《深海浩劫》将主观失职轻描淡写,重心挪在了人物求生上,但这种选择作为商业电影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只要能充分发挥视效的能力,能令观众关心大银幕上角色的安危,只要有着合格的表演和成熟的故事,这就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即便可能是最套路的电影之一。
但套路本身是没有罪过的,有问题的从来都是使用套路的人罢了。
极其无聊
被片名骗了,明明是海上浩劫,还以为是深海克苏鲁浩劫呢,铺垫过长且无聊,适合抖音的“一分钟带你看”系列。
59 反派胆小共和党,贪婪英国资本家,善良文盲民主党。利用女儿的可乐瓶子实验,是高超典型化技术。
三星半。铺垫了一个小时,好在最后半小时实在是紧张+催泪。人在危难关头还能想着阻止事态更加严重这就是职业道德吧,致敬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们。片尾出现的那些照片视频还有去世的人的名字实在是太催泪,他们曾经鲜活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商人永远是无利不起早,Fuck!
所有灾难片 无论用多少钱烧出来的视效,我基本上也都看过就忘......
第一这不是深海,破译名把我骗进来。。第二虽然是灾难片、大制作也很难掩盖电影的平庸。接连不断的场面戏+稍微控制下高潮低谷的剧情节奏也可以很有意思,前一个小时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铺垫”专业术语,看得人昏昏欲睡。第三如果要着眼真实事件,应当着力展现悲剧发生的根源,但电影没能很好做到。以及我还以为能有个正常女角色结果最后又回归崩溃stereotype实属没必要。over。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钻井石油工人。日本电影总是说,你可以从零做起,你会做得很好。米国电影总是说,你以为你做得很好了,但总要出一次灾难,收获血的教训。
意外的好看,知识密集型石油灾难,成熟的类型片节奏,Malkovich你这个老萌物233333
平铺直叙到简直和纪录片没啥太大区别。
这种事件本身很不适合改编电影,一个简单直白的突发事件,无有效前史、无转折、无延续性、无突出人物,因此前因后果只能顺着讲完,最后用爆炸炫下特效就算高潮了。应该也是美化粉饰了某些事和人的。可怜了墨西哥湾,希望地球的自愈速度能够超越人类糟蹋它的速度吧
谁吧马特达蒙加到标签里的😯
要了解钻井工作的呀,后面还是蛮厉害的
不觉得好看
我辞职的原因之一
看电影不如百度事件
没把我吓死 震撼 后面哇哇的哭
结构扎实与诉求质朴,是一种美德。
文本之過。前半段囉嗦無趣,後半段核心的災難場面又敷衍了事。
刚过去6年便如此遥远的人祸。1亿美元高额投资,却没有使它像别的灾难片那样兜售灾难。真实的惊慌失措,贪婪侥幸,真实的清醒和高尚,海洋的噩梦与人类的地狱重叠,意义非凡。对事故原因有最精简的比喻,保留了无法简化的专业术语。特效厉害、剪辑利落。表演不太自然,拍法略超前。
是不是那几个年轻小伙没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