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为什么Tsotsi在最后会如此泪流满面。
但是我知道那一刻,他的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清洗。
一个街头混混,一个靠抢劫为生的人,一个人人都怕的人,却在一个婴儿面前手足无措。
他的凶狠,暴力,野蛮却被一个几个月的婴儿打得落花流水。
不但如此,他还反过来,努力去呵护这个根本不属于他,也不鸟他的人。
并且由此而产生了责任感与义务感,他想养这个孩子。
他的灵魂就是被这样一个婴儿给唤醒并拯救了。
也许这和他的童年有关,因为没有从家庭中,从社会中得到爱,他希望通过这个孩子来反抗他父亲的暴虐,用给予的方式来得到爱。
片中还有个主题是尊严,从他的伙伴,到期乞讨的老人,到那么他劫持喂奶的妇女,他开始明白什么是尊严。
所以最后,他得到了尊严:警察局长给他选择自首,就是给他尊严。
片中可以看到Tsotsi的生活在贫民窟,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上帝之城》,一群生活在混乱,无序,贫困,拥挤,肮脏环境的孩子,可以想像这样的人长大后会如何。
虽然南非取消了种族隔离,可是贫富隔离作为社会现象,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片中的Tsotsi和被抢婴儿的家人完全展现了贫富的悬殊。
所以,我觉得这个电影也是希望我们关注那些贫困人口。
因为贫困不但是和平最大的威胁,同时也是犯罪最大的帮手。
电影比较客气,没有制造悲剧,可是现实生活因为贫穷导致的悲剧,犯罪事件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起。
如果这个被抢的孩子在Tsotsi的地方长大,可以想像他的命运将完全不同于在他自己亲身父母的环境下的。
如果是落在《上帝之城》那些街头混混手里,大了说不定又是一个以杀人,贩毒,抢劫为生的混混。
看到这,想想我们这些没有生活在贫民窟的,我只觉得我们唯一比那些穷人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比他们要幸运。
建议如果没看过《上帝之城》的人,如果喜欢这个电影,再看看《上帝之城》,会有很大的收获
《黑帮暴徒》。
7分。
加文·胡德编剧、导演,普雷斯利·奎文亚吉、特里·费托主演作品。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那一年李安导演的《断背山》格外闪耀。
凭心而论,就故事的精彩程度和情感渲染上而言,它还远远不够,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片。
普雷斯利饰演的南非黑人小青年阿飞19岁就加入了黑帮,带着几个小弟整天在外面游荡,看到有钱人就上去抢劫,其中有个叫布彻的小弟更是二话不说就动手杀人。
一个大雨夜,阿飞独自一人来到富人区,抢劫了一个黑人富太,在对着富太开了一枪后,他抢了车扬长而去,然后被车后座的婴儿啼哭声惊醒。
从此生活多了一个累赘。
用婴儿的纯净来唤醒恶人的魔性,是许多文艺创作者惯用的套路,这正是本片救赎的主题。
它之所以没有经典到让人痛彻心扉,是因为救赎还有另一种更惨痛的方式——死亡。
把外语片名翻译成中文后依然很精彩且令人信服的,很少见。
但7月份于国内上映的《黑帮暴徒》更名为《救赎》却深得我心,这部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聪明地通过改名绕过了壁垒森严的电影审查,成为惟一一部可以在国内放映的本届奥斯卡获奖影片。
支持《黑帮暴徒》更名《救赎》,除了对电影局领导的认真负责表示认同外,更多的原因是,我觉得《救赎》比《黑帮暴徒》更能直观地表达电影主题。
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部黑帮电影,而是一部饱含感情、弥漫忧伤的男性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一部催人泪下的文艺片。
很佩服导演加文·胡德,他了解商业电影应该用怎样的一个开头来吸引观众。
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附近黑暗色调的小镇,酒吧里随时可以爆发的赌博和打斗,几个黑帮青年在头目的带领下在杂乱的街道上招摇过市,在地铁悄无声息地将锐利的刃器插入被抢劫者的心脏……在影片开始的15分钟内,影片散发的暴力色彩令人心悸,Presley Chweneyagae饰演的Tsotsi个子矮小却目光犀利,充满杀气。
被残暴情绪充斥的他甚至只因为一个地铁行乞的老乞丐不友好地看了他一眼,就尾随至荒野处试图将其枪杀。
然而,在打伤一个女车主抢走她的汽车,并在汽车座位上发现一个婴儿之后,Tsotsi的人生之路因为这个只会哭闹的孩子发生了改变,整部电影由此为分水岭,用一系列温情的镜头来展示一颗曾被暴力充斥的心脏是如何渐渐变得柔软的。
作为抢劫得来的意外“收获”,Tsotsi起初的想法是将婴儿抛弃荒野,但很快婴儿嘹亮的哭声将他换了回来。
在看完整部电影回忆起这个镜头时,我猜想,在他转身奔向汽车后座抱起那个婴儿之前,他的脑海中一定闪过一条雪亮如电的光线,这道光线刺痛了他对自己悲伤童年的回忆,唤醒了他对爱的需要和渴求,激发了隐藏在每一个男性内心深处的父爱,最主要的,柔弱的孩子让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黑帮暴徒”身份,而将他还原成一个介于少年与父亲之间的普通男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强者身份不止可以用来掠夺和毁坏,更可以用来给予和保护。
自此,一个中国电影关注熟悉的杀手与美女的故事模式开始了,不过在《黑帮暴徒》中,美女变成了孩子,不过这不重要了,导演似乎更懂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英雄美女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一个人面对他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往往是笨拙的,这种笨拙便于让人发现他的本质。
每次看到Tsotsi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放在硬纸袋里拎着走来走去,或者手忙脚乱开一个罐头给婴儿喂食时,我总忍不住想要暴笑,一面看着画面上这个像保护幼崽的公狗一样窜来窜去的家伙,一面在心里讽刺他“想不到你也有今天。
”被逼无奈的Tsotsi终于去做了一件看上去无比愚蠢的傻事,潜入女邻居Miriam家中举枪逼着她为自己抢来的孩子喂奶。
善良而镇定的Miriam,躺在怀中的幸福的孩子,让Tsotsi产生了幻觉。
家庭、母爱、食物、温暖……这些他所缺失的东西,仿佛通过那个孩子一一实现。
而Miriam家中的用废玻璃自制的风铃,他认为是垃圾,Miriam却告诉他,风铃可以看到奇妙的闪光,听到悦耳的声音。
对一件事物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使得Tsotsi明白了,贫穷和苦难不是自己施暴的理由。
因为那个老乞丐“活得像狗一样耻辱”,他险些结束了他的性命,而老乞丐只想置身于温暖阳光下的愿望,也让他顿悟,自己以前的黑帮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
在和同伴潜入婴儿父亲的家,准备再次抢劫的时候,他发现了布置温馨的婴儿房,本该在这间房子享受安逸生活的婴儿,却因自己的行为剥夺了这个权利。
痛苦的Tsotsi这时候已经不舍得归还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婴儿,但良心又逼迫他不得不这么做,为此他枪杀了残暴习性未改的同伴,他不愿意在伤害了婴儿的母亲之后,再让婴儿失去父亲。
仓惶逃走之后,他到Miriam家中取出了婴儿,在归还婴儿之前,他拎着婴儿去看了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荒野外累积的水泥管道。
Tsotsi在用这种方式和婴儿告别。
在将婴儿送到院门口的时候,犹豫良久,他按响了门铃,警察也包围了过来。
举枪的警察,闪烁的警灯,因为仇恨他而变得无比激动的母亲,在紧张的气氛下,他紧紧地搂抱着婴儿。
最后,被他救过一命的父亲从他手中接过了孩子,而他却悲伤得不能自己。
从影片开始的至暴,到影片结束的至柔,两钟风格的反差,使得影片的“救赎”主题变得清晰无遗。
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是因为对自由的渴望才完成自我救赎的话,那么《黑帮暴徒》中的Tsotsi,则是良知的复苏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忏悔,这种救赎同样撼人心灵。
除了暴力和救赎这两个主题,影片还有一条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爱。
一个黑帮暴徒对陌生婴儿的爱,一个有着自己孩子的女邻居对完全与自己无关的婴儿的爱,失去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痛彻心扉的爱……更深一个层次,是Tsotsi对被自己打伤的朋友的爱,是父母对Tsotsi的爱——尽管这种爱以原谅的形式体现了出来,可是谁能说原谅不是爱的一种?
在黑帮电影的幌子下,《黑帮暴徒》将镜头对准了社会底层这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大爱”,一方面驱散了生存之艰难带来的痛苦,一方面也缓解了社会矛盾的激发,处在社会最底层的Tsotsi和富贵家庭最后完成了孩子之间的交接,不仅意味着两者的和解,也意味着两个阶层开始懂得互相理解和认识。
《黑帮暴徒》所体现的责任感,使之和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一样,成为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大片。
和断腿乞丐发生对话之前都很好,随后开始无聊,当然无可否认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可整部电影的感觉就像是抹着黑还以为是情人来访,腰一动方知是老夫老妻...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之前在家看的《City Of God》,一个巴西,一个南非,让我对那两片神秘的大陆更进一步的产生了困惑: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混乱,像动物一样,所遵循的法则就是暴力之上,能活到20岁就已经算走运了。
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那么的难以接受?
或者说难以忍受,我想原因应该与这两片土地都很年轻有关系。
从电影的角度看,我更喜欢《天使之城》,充满了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混沌之美,暴力之美,野蛮之美。
导演是我认为是那种有灵气的,有艺术家气质的人。
能够把很多杂乱的情节,让人抗拒的东西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气质统一,能够感染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的杰作。
而《黑帮暴徒》虽然也是杰作,但就相对平庸,因为它所做的只是规规矩矩的讲了一个人性救赎的故事,故事还是好故事,讲的也不赖。
还要在重点说一下的是他们的音乐,我一直以来救比较偏爱黑人音乐,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族群体内流淌着音乐的基因,他们做的音乐植根于自己的本能需要,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大部分,音乐是他们的语言,所以我每每被深深的打动。
黑人的音乐从不讲究流派,从不拘泥于技巧。
两部电影的原声音乐都极出色,在电影高潮是总是起到点睛的作用,为剧情推波助澜。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這部戲觸動了我的神經, 是它所說的人性。
有時候, 我們常為了錢或是工作, 令自己的眼中沒有了某一些的東西, 如對人的憐憫、關懷、生命的意義或是你存在的目的。
當你什麼也沒有, 是否真的什麼也沒有呢。
世界, 不會為你一個而轉, 而是你如何去幫助這個世界去轉, 或是盡你所能去令事情變好而不是變壞。
"只要我的手感受到溫暖, 對於我的人生已經很足夠"
《Tsotsi》:如果我可以抚养自己成长作者:川江耗子作者博客:http://chuanjiangrat.tianya.cn片名:Tsotsi译名:黑帮暴徒/救赎导演:加文•胡德(Gavin Hood)原著:阿索尔•加德(Athol Fugard)编剧:阿索尔•加德(Athol Fugard)/加文•胡德(Gavin Hood)主演:Presley Chweneyagae饰TsotsiTerry Pheto饰MiriamKenneth Nkosi饰AapMothusi Magano饰BostonZenzo Ngqobe饰Butcher类型:剧情/犯罪国家/地区:英国/南非年代:2005片长:94分钟级别:R级获奖: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洛杉矶电影节、爱丁堡电影节获奖影片。
剧情简介:影片以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附近的一个城镇为背景,讲述了当地一名黑帮头目Tsotsi在6天时间里发生的转变。
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一伙暴徒因为抢劫杀人在争执中发生冲突,Tsotsi失去理智将同伙Boston暴打至伤。
随后他开枪打伤女车主Pumla并夺车而逃。
在开车飞驰途中,他听到婴儿的啼哭,他把车开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发现车主遗留在车上的女婴。
他不忍心把婴儿扔在荒无人烟的地方。
于是,他把婴儿带回了家,学着自己照顾她,并用枪威胁年轻妈妈Miriam喂养这个婴儿。
为了解决抚养问题,他又带领同伙去婴儿父亲Jhon家抢劫,Tsotsi在同伴Butcher枪杀Jhon前打死了同伴,尔后他只带走了主人家里的婴儿用品。
在Miriam的母性感化下,Tsotsi的善良复苏,并把婴儿归还给了孩子的父母。
一、絮语关于译名问题。
中国人对外国影片的译名一向很低极,香港人喜欢投合市场增加卖点,大陆人喜欢自作聪明把影片“中心思想”给你整出来。
比如,当年安东尼奥尼的《Blow-up》,香港译为“春光乍泄”,大陆命名为“放大”;去年的《Eight Below》,香港人翻译为“南极大冒险”,大陆人给你来个“八只雪撬犬”;这一次,《Tsotsi》被香港人译成“黑帮暴徒”,大陆人干脆抖出一个“救赎”。
导演的奇特经历。
据南非《星期日独立报》2006年2月26日报道,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揭晓之前,获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Tsotsi》的摄影导演兰斯•戈维尔和友人于25日凌晨在约翰内斯堡遭遇抢劫,更离奇的是,抢劫经过与影片情节惊人相似:事件都发生在雨夜,抢匪都是新手,被抢车辆都是银灰色的德国豪华轿车(影片中被劫轿车是奔驰——耗子注),被发现时都是车门大开,轮胎已无影无踪。
之后,一个有趣的情节发生了:和戈维尔同车的朋友普林斯看其中一名歹徒态度还算友好,就大着胆子问他是否看过《Tsotsi》这部电影。
没想到这名歹徒不但看过这部影片,还对普林斯说:“这是部好电影,所以请原谅我这样对待你。
放心,我不会杀你。
”歹徒最终开着普林斯的车逃离现场,当天警方就在约翰内斯堡的黑人区亚历山大寻获了被抢车辆。
我们常说无巧不成书,而影片的摄影导演用奇特经历证明了余华的一句话:作家永远写不过现实。
二、我长大后的儿时梦想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家世,一定要有一所好的学校;如果你没有一所好的学校,一定要有一位好的老师;如果你没有一位好的老师,一定要有一种生存的智慧。
大学毕业后,我就遗憾自己没有上过一间好学校遇到几位好老师;而打我记事后很多年,我就一直埋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家世。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山区的贫苦农民家庭,儿时没有玩过任何电动玩具和公仔,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学前班,小学在一间希望小学的前身里呆了五年,中学六年都是在很普通很普通的学校浪费青春。
上大学前没有看上两本课外书,没有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甚至从没有和人大胆说上一句5个单词以上的英文。
因而我常常把自己的能力差水平低归咎于自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我也常常想起小时候我和我姐姐互相发问:怎么我们的爸爸妈妈不是工人不是教师不是国家干部呢?
多少年以来,我都在设想:要是我有一个好的家世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真想由我自己选择投胎转世重新来过。
后来,我慢慢地知道自己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更让我心里平静的是,我父母虽然没有给我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但父母对我的良好家教让我成了一个好人,他们对我的朴实教诲将让我受益终生。
我是幸运的。
Tsotsi如果知道我,他就不会羡慕那个从汽车上捡回的婴儿的家世,他会羡慕我。
因为实现我这样的目标难度小很多。
三、Tsotsi的孤独奔跑和寻找当Tsotsi暴打同伴Boston后孤独地奔跑在荒野上,天空中电闪雷鸣,影片不时切换到童年时代的Tsotsi,同样在荒野上孤独地奔跑。
像这样的孤独狂奔Tsotsi已经很熟悉了,熟悉得让他窒息。
暴雨将至,他只能通过奔跑来发泄内心的孤独和恐惧。
Tsotsi的童年缺乏父母的温暖,母亲患有艾滋病卧病在床,酗酒无情的父亲不允许母亲接触孩子,小Tsotsi对母亲的眷念成为咫尺天涯。
父亲残暴地将狂吠的狗踢成残废,而可怜的小Tsotsi只能躲在鸡笼背后默默地哭泣,他无法感受母亲的温暖,抚摸爱犬也成为奢侈,甚至他也可能像狗一样被打残,于是他选择了逃离。
他奔跑在茫茫的荒野之上,父亲的叫喊声早已被淹没在他沉重的脚步声中。
他和其他流浪儿住在了水泥管道里。
圆圆的水泥筒子,孩子们蜷在里面就像母亲子宫里的婴儿,所有离家出走的孩子都对母亲怀有深深的依恋,孩子孤独地奔跑是为了寻找像父母怀抱一样的庇荫。
他们在孤独奔跑的过程中,一直也在寻找自己的精神父亲和母亲。
现实的父母亲无法给予Tsotsi保护。
因此,当Boston质问他“你爸爸在哪儿”“你爸你妈在哪儿?
”时,Tsotsi便恼羞成怒将其一顿暴打,因为Boston伤害到他脆弱的神经和自尊,谁也不愿意别人揭开自己的伤疤。
Tsotsi经常追忆他的母亲。
影片中两个婴儿的母亲在Tsotsi面前都是很有威严的。
当他用枪威胁Miriam给婴儿喂奶时,Miriam敞开丰满的胸脯,Tsotsi脸上顿时呈现出孩子般的羞涩;当Miriam为婴儿洗澡时,他感受到母亲传递给孩子的温馨爱抚;每次Miriam用眼神盯着他,他都会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威严,都会想起他母亲对他的呼唤。
影片最后,婴儿的父母亲Jhon和Pumla完全化解了警察与Tsotsi的对峙,面对Pumla命令他“把我的孩子给我!
”,面对Jhon对他的真诚劝告和安抚,他完全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一样,没有任何的反抗。
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父母亲也能像这样保护他!
从某种意义上说,Miriam、Pumla就是他寻找的精神母亲,而Jhon就是他寻找的精神父亲。
当他的同伴Butcher枪口对准Jhon时,他毅然把Butcher击毙——保护父亲是他的职责。
四、如果我可以抚养自己长大我们总是设想自己成长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之中,这种情结与我们终生相伴。
Tsotsi抱回Jhon的孩子后,开始尝试着像父母一样自己去照顾她,但婴儿太小,家里没有任何婴儿用品,自己又缺乏经验,当孩子啼哭时,他常常感觉手足无措。
他笨手笨脚地用报纸给孩子换上尿布,手忙脚乱地替孩子寻找食物。
他很快就发现孩子必须吃奶,于是他只好威逼Miriam给孩子喂奶,让Miriam暂时担当孩子的母亲角色,同时他自认为可以承担父亲的职责。
从潜意识中,他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抚养好自己,母亲因为受病患限制,父亲完全因为失职,因此他就设想自己如果是自己的父亲,一定会照顾好自己。
而这种设想只能付诸抚养下一代的实践之中。
当Miriam问他婴儿的父母亲时,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反复强调婴儿是他的;当Miriam问他婴儿的名字时,他说她叫戴维——Tsotsi自己真正的本名。
在和Miriam的相处过程中,他试图以父亲(“自己的父亲”)的名义,履行起抚养孩子(“自己”)的职责。
此刻我们发现,每个人内心对自己出身的假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幻想。
同时,Tsotsi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世道不公的怨恨。
当婴儿啼哭时,他问孩子:你是不是想回家了,想回你那个富丽堂皇的家?
他把不谙世事的婴儿带到他离家出走后的落脚之处——水泥管道旁。
影片非常巧妙的安排了Tsotsi和一群流浪儿的对话,流浪儿好奇地过来看装孩子的提袋,Tsotsi说,你们想要啊,给你们。
流浪儿说,别他妈开玩笑了,我们可养不起他。
Tsotsi说那些水泥管道有一个原来是他的家,流浪儿说,你为什么带他来,是带她来看你的老家啊?
他想对婴儿说,我当年被父亲逼到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而你现在至少可以和我住贫民窟,你们富家子弟凭什么可以住那么富丽堂皇的豪华住宅?
Tsotsi希望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他的梦想在现实中遭受到极大的挫折。
于是他选择与同伴Butcher和Aap去婴儿的父母家打劫。
当时Pumla还住在医院里,Jhon一个人开车回家,他们溜进了Jhon的家,用枪顶着Jhon的脑袋。
Tsotsi的同伴Butcher想迅速击毙Jhon,遭到Tsotsi的反对。
尔后Butcher搜查屋里的金银珠宝,Aap寻找食物,Tsotsi却神情恍惚地走进了婴儿房——比主人房还漂亮豪华,他坐在流光溢彩的房间里,若有所思,他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孩子可以生活在如此奢华的房间里,他想要是自己儿时生活在这里该有多么幸福。
接着他把房间里的婴儿用品装进袋子里——大大小小的公仔和玩具,奶瓶,奶粉,却没有带一个子儿。
这时Jhon按响了汽车警报,惊慌失措的劫匪冲了出来。
Butcher用刚刚搜获的手枪对准了Jhon,枪声响了,倒下的却是Butcher,鲜血溅满了Jhon的脑袋。
正如前文所说,Tsotsi维护的不是正义,而是“父亲”——婴儿的父亲,他的精神父亲。
Tsotsi把婴儿用品带回Miriam的房间,给两个孩子布置了一个温馨的房间。
他把卖掉Jhon小车的钱全部推给Miriam,要她来抚养孩子,Miriam拒绝收下。
Miriam已经通过报纸知道婴儿的来历。
她对Tsotsi说,孩子的母亲可能永远无法站立,你不能把腿还给她,但必须把孩子还给她。
情急之中Tsotsi拿出劫来的奶瓶和奶粉,说自己可以抚养孩子。
Miriam说,即便如此,也不能使你成为她的母亲。
这个时候,他才猛然领会到,孩子的成长,除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温情的母爱和父爱,而这正是他童年所无法拥有的。
痛苦的Tsotsi提着孩子来到Jhon的门前,他完全可以放下孩子就走,逃脱警察的追捕。
但是他不放心,他按响门铃,告诉Jhon已经把孩子送回来了。
这时,警车鸣笛而来,孩子吓得哇哇大哭,Tsotsi怜惜地抱起孩子,无助地在警察的枪口之下等待孩子的父母亲来领走她。
看着孩子的父母亲为了保护孩子的威严,痛苦的Tsotsi依依不舍地把孩子亲手交给了她的父亲。
这时他已经泪流满面,不是因为身处绝境,而是对父母关爱孩子的无畏感动,对自己无法拥有如此的幸福而悲伤。
五、长大成人的吊诡情怀每个人一生都经受着童年渴望长大、成人后期望回到童年的精神折磨。
但事与愿违。
《铁皮鼓》中的奥斯卡即便永远停留在三岁,他还是看见了成人世界里的邪恶和虚伪。
事实是,我们没有到18岁就是没有长大,度过了12岁就永远无法再回到童年。
Tsotsi希望自己活得像个成人。
他十二三岁离家出走,带着其他的流浪儿生活,像个大人一样照顾自己的同伴,带领同伴寻找生活来源,最后他甚至希望找钱资助Boston去读书实现做老师的理想。
也许,其中有黑帮头目的义气的支撑,但对他来说,更多地意味着自己想做一个成人。
贫民窟的人都叫他“小强盗”,当他带着同伙行走在穷街陋巷时,别人嘲笑他不会开车,他只能竖起中指表示抗议。
开车在影片中成了区分成人和孩子的特殊仪式。
Tsotsi渴望长大成人,而他却学不会开车,屡屡被人讥笑,甚至以此来否定他劫车的犯罪可能。
当他在树下躲雨时,看见Pumla从车上下来,便冲动地上前劫车。
他并不想劫车发财,因为他把车丢弃在荒野旁,他要的就是开车时那种紧张而兴奋的感觉,他试图向别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长大成人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生养孩子。
于是,照顾好婴儿成为Tsotsi最迫切的愿望。
他耐心地学着喂养孩子,强迫Miriam给孩子吃奶,给孩子提供婴儿用品和钱财,都试图表明自己担当起了孩子父亲的责任。
后来,在Miriam的感化下,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无权承担抚养婴儿的责任,也无法给予孩子父母之爱。
后来,Tsotsi真正成熟了,他鼓起勇气问Miriam:如果把孩子送回去,我以后还能来你这儿吗?
六、生活的尊严和希望被同伙称为“小老师”的Boston多次强调人应该有“尊严”,但是他自己也无法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拥有尊严。
他已经从一个老师堕落成了一个酒鬼。
他们在地铁里抢劫时杀掉了带领带的胖子,事后Boston呕心呕吐,他质问Tsotsi:尊严,你知道尊严这个词吗?
我还有一点,所以我感觉恶心。
后来,另一个黑帮头目fela要求Boston跟着他干,他又说:Tsotsi没有上过学,不懂得什么是尊严,你fela懂吗?
Fela完整地拼出了“尊严”的单词之后,说:尊严就是他妈的活得体面。
Boston说:尊严是尊重……尊重自己,和他妈的活得体面没有关系。
恼怒的Fela说:你想要尊重,我来给你尊重,你干吗不戒酒考个驾照,我要的是司机不是酒鬼。
去你妈的尊严。
Boston边喝酒边说:见鬼去吧尊严。
他早已经是破罐子破摔了,尊严只能挂在嘴边。
中国古人有“笑贫不笑娼”的说法,全世界的穷人都在试图找到活着的尊严。
对于Tsotsi和Boston他们而言,贫无立锥之地,尊严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每天要考虑的是一日三餐。
Tsotsi曾经在地铁和一个瘸腿乞丐发生冲突之后的对话,也是对穷人尊严的质疑和拷问。
Tsotsi要让那个可怜的瘸腿老人站起来,(Tsotsi说:你站起来,走路。
乞丐说:你认为你是谁?
基督耶稣?
——这一问一答深含寓意,见附录1)他不相信瘸腿乞丐可以如此卑贱地活着。
可怜的乞丐在Tsotsi掏枪威胁他时尿了裤子,他痛苦地质问Tsotsi:你为什么要跟着我?
Tsotsi说:我曾经看见过一条狗,有人踢伤了它,它的背骨折了,只能像你一样趴在地上。
从前文的交待我们可以知道,那条狗的命运一直像恶梦一样缠绕着他,他不希望自己像父亲踢伤的狗一样苟且偷生。
他的逃离也是因为这种恐惧。
乞丐告诉他自己因为挖金矿时被横梁砸断了双腿。
Tsotsi问他:那你为什么还要活着?
活得像狗一样?
乞丐说:我喜欢感受街上的阳光,就算只有两只手,我还是能感到温暖。
乞丐的话语让Tsotsi意识到,活着的尊严,不在于摆脱贫穷和卑微,而在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期盼。
尤其是他在和Miriam的相处中,感受到同样贫穷的Miriam却生活得如此有滋有味。
Miriam的丈夫上班时遭遇不测,留下孤儿寡母。
但Miriam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她精心地抚养孩子,精心装扮自己的喜怒哀乐。
她制作了代表自己忧伤心情的锈铁风铃,也制作了表现自己高兴心情的玻璃风铃。
她给人缝补衣服,制作风铃卖钱,生活非常拮据却拒绝Tsotsi的资助。
当Tsotsi惊讶于她的玻璃风铃一个可以卖50元钱时。
她说:你只看到了玻璃,而没有看到照在你身上的色彩和光影。
当然还有悦耳动听的声音。
每个人都要为活着寻找一个理由。
尤其是贫穷的人们,残疾的人们,让他们在无尽的贫穷与苦难中坚强生活下去。
瘸腿乞丐,Miriam,让Tsotsi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尊严和体面。
七、Tsotsi的眼泪和我的眼泪我很不喜欢国人给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是因为我一直不喜欢把一个故事主人公由坏变好叫做“救赎”。
那《肖申克的救赎》怎样理解呢?
我觉得影片让我感动是因为主人公在生活中获得了感动,是因为主人公的眼泪让我留下眼泪。
我们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减少哭和流泪次数的过程,幼儿时期我们想哭就哭,哭是表达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最好手段。
当我们学会说话后,我们用语言代替了一些哭和流泪的机会。
当我们逐渐长大,发现流泪无法解决生活的困境之时,我们选择了愤怒或歇斯底里的吼叫,然后就是逃避和对抗,暴力和杀戮。
流泪是感动的表现,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Tsotsi离家出走时泪流满面,之后他开始“坚强”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人世辛酸。
他已经学会了对抗和报复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他感觉到命运的疼痛,但他不会哭泣。
后来,在瘸腿乞丐的眼泪之中,在婴儿的哭啼声中,从Miriam的眼泪之中,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善良。
他开始学会去体验爱的力量,在Jhon家的婴儿房里,他的沉默中涌动着感伤;他满怀歉疚地对Boston说“兄弟对不起”时,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在送交婴儿给其父母时,他任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
那时,他像一个孩子一样酣畅淋漓的哭泣。
那一刻,他的情感世界已经复苏。
而我,早已泪眼婆娑。
附录1:圣经中《彼得行神迹》关于耶稣神灵让瘸腿乞丐站立的故事有一天晚祷告的时候,彼得、约翰上圣殿去。
在圣殿得大门外,他们看见一个瘸腿的人,正向进殿的人们行乞赈济。
彼得、约翰仔细地观察他,彼得说:“你看着我们。
”那人便留意地望着彼得和约翰,指望能得到点什么。
彼得又说:“金银我都没有,只能把我所有的给你。
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之名,叫你站起来行走。
”说罢,拉着他的右手,将他扶起来,这残疾人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起来了。
他跳起来,立定了,开步走,与彼得他们一同进了圣殿,他一边走,一边跳,不停地赞美上帝。
众百姓认得他便是那平常坐在圣殿门前行乞的残疾人,不知如何现在却健步如飞,满心希奇惊讶。
彼得对百姓们说:“以色列人哪,为什么把这事当成希奇呢,为什么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们呢?
你们以为我们是凭着自己的能力使这残疾人行走的吗?
我们是因信了耶稣之名,正是耶稣基督所赐的信心,使这个人在你们面前恢复了健康。
”附录2:影评荟萃:一部极具感情爆发力的电影。
——Chicago Sun-Times冷漠的心灵下,隐藏着海洋般的情感。
——Boston Globe很惊喜的发现,这是部从绝望中能看到希望的电影,为什么小说总是假设人们能战胜命运。
这部电影渲染暴力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于人物性格。
——纽约时报 CHICAGO Sun-Times电影的开篇从一个扔鹘子的赌局开始,很快的,我们就明白到生命只是比赌博多了一点机会。
——CHICAGO Sun-Times尖锐的伤人感情,深深地打动人心。
——USA Today并不是因为暴力使得这部电影令人着迷,这个故事本身包含着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纽约时报一个黑帮暴徒灵魂的救赎和重生。
——新民晚报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一部属于男人的电影。
——滚石一部感人的电影,弥漫着悠远的悲伤。
——San Francisco Chronicle救赎,让我们与无法摆脱的罪恶一刀两断;诚实,让动情一刻格外绚烂。
——ReelViews
2005年南非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今天在金砖国际电影节上补看。
发现2010年我国曾引进发行过,那时片名叫《救赎》,《黑帮暴徒》可能是港台的译名,原片名《Tsotsi 》,是片中男主角的名字。
中规中矩的黑社会片,集中描述人物的悔过与救赎。
该片的南非导演从获奖后就到了好莱坞发展,近年的《金刚狼》、《安德的游戏》、《天空之眼》等美国大片均出自他的手。
这还是胶片时代的产品,查它用的是柯达35毫米5212、5217底片拍摄,虽然转成了数字拷贝,还是能给人一些不同于今天数字摄像机拍摄的影像特点。
第一个感觉是镜头不像现在那么总是在动,长镜头, 移动镜头也少得多。
数字技术免去了胶片的昂贵和长度限制,摄影机灵活多了,但似乎也失去了些过去的稳定之美。
第二个感觉是我们好像丢失了一些胶片电影对画面构图及光线使用的精心与考究,特别是人物肖像的光线雕刻。
看这部时隔十二年的老电影时, 随着剧情的发展,时时出现的那些精心组织的画面构图和光影处理,稳定、简洁的镜头组接,以及丰富的影像质感和层次,给了我许多不同于今天数字新电影的感受。
这让我想到:今天的电影工作者们,千万不要被数字技术带来的简便惯懒了,惯傻了;不要把百年胶片时代积累与达到的高质量的影像造型的艺术技巧与手法扔掉啊!
那是电影艺术最独特与最美的地方,是它得以独立存在于人类艺术之林中的根本!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的船队首次发现好望角,西方开始了解有这样一块土地的存在。
200年后,荷兰人在南非定居,建立了殖民地,从此西方人又用铁镣和鞭子拖着南非人走向现代文明。
他们教会了南非人现代生活价值观,却没有给他们财富。
他们给了南非人信仰,却没有给他们食物。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种族隔离制度被取消之前,几乎所有电影院都只对300万白人开放,对1150万黑人和50万印度移民来说,是几乎没有电影的概念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独立十年之后,他们的电影作品举世瞩目。
2005年2月,南非电影《卡雅利沙的卡门》获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同年,南非电影《昨天》冲击第77届奥斯卡获得提名。
2006年春,南非电影《救赎》终获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但是与《卡雅利沙的卡门》的实验性和《昨天》的社会性不同,在经历了一系列对电影语言的摸索后,南非电影通过《救赎》走向人性的回归。
谁来承担自己的成长?
Tsotsi一直困惑这个问题。
他的母亲患有爱滋不能给予他抚养,他的父亲是个酒鬼总是暴跳如雷,于是他的亲情变得不能抚摸。
当Tsotsi看到家养的忠犬被父亲打断脊椎只能爬行的时候,他意识到如果不离开自己终会像废狗一样生活。
逃走的Tsotsi在荒野上奔跑,茫茫天地他不知道何去何从。
父母都无法承担他的成长,唯有自己拨开生命的迷雾。
许多年以后当Boston质问他“你爸爸在哪儿?
”“你爸你妈在哪儿?
”时,Tsotsi被碰触到心灵中永不可碰触的一道隐伤。
他愤而给了Boston以拳头的重击,然后狂奔而去,像儿时一样奔跑在荒野上,茫茫天地不知道何去何从。
“狂奔”作为第一个符号出现在电影里,Tsotsi的两次奔跑不断切换,空中电闪雷鸣。
导演用相对静态的画面和奔跑的意念营造巨大的个体孤独感,无人承担Tsotsi的成长,Tsotsi甚至感受不到关怀与被关怀。
如果说暴力可以给他带来一些快感,那么暴力后的自省将使这个年轻人陷入一触即发的疼痛。
既然无人承担自己的成长,那么成长的意义在于何?
地铁站里的瘸腿老乞丐让Tsotsi想起儿时家里的狗。
为什么爬着也要活下去?
Tsotsi以为老乞丐在装瘸,于是用枪指着他说:“站起来!
”瘸腿老乞丐说:你以为你是谁?
耶稣基督?
(圣经里记载彼得对一瘸腿乞丐说:“我不能给你金银,但我奉耶稣基督之名要你站起来。
”说罢瘸腿乞丐的腿立刻好了,随彼得一起走进圣殿。
)Tsotsi才明白瘸腿老乞丐是真的残废,Tsotsi问他:那你为什么还要活着?
活得像狗一样?
乞丐说:我喜欢感受街上的阳光,就算只有两只手,我还是能感到温暖。
这句话对Tsotsi很重要:活着是为了感受温暖。
Tsotsi不是瘸腿老乞丐的耶稣基督,但瘸腿老乞丐却是Tsotsi的耶稣基督。
瘸腿老乞丐作为第二个符号出现在电影里,他站在疏离者的位置上去深入主人公的内心,像上帝一样降一句福音。
瘸腿老乞丐有自己的朋友、会看报纸买彩票,他用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去展现着一个卑微生命对生活的热忱,让Tsotsi这样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的健全人感动。
所以当Tsotsi发现自己偷来的车里有一个小婴儿的时候,他选择了将小婴儿带回家中。
他残缺的家庭让他不曾扮演过任何与亲情有关的角色,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关照和被关照。
在婴儿面前,Tsotsi认为自己可以是他的亲人。
Tsotsi希望自己和某个生命有关,所以在Miriam问他这孩子是谁的时,他说:“是我的。
”婴儿哭了,Tsotsi问他是不是想家了?
然而真正想家的是Tsotsi,Tsotsi带着婴儿去看自己曾经的家一排废弃的水泥管道。
Tsotsi想对婴儿说:我就是在这里把自己抚养长大的。
Tsotsi望着水泥管道旁的流浪儿,他对这种孤单的抚养充满失落,于是决定抚养婴儿。
成长的意义在于感受温暖,Tsotsi在婴儿那里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Miriam问Tsotsi婴儿的名字,Tsotsi把自己的真名给了他:David。
那一刻Tsotsi把婴儿看作了自己,一个无须再自我抚养的自己。
婴儿作为第三个符号出现在电影里,它意味着无数的可能性,责任、或者拒绝责任;成长、或者拒绝成长;温情、或者拒绝温情。
婴儿让Tsotsi感到人和人之间是彼此需要的,将自己的情感隔阂在所有人之外的那个Tsotsi,是兽,不是人。
Miriam进一步柔软着Tsotsi的心。
他用枪指着Miriam的头胁迫她给婴儿喂奶,Miriam照做了,然而她却要求再给婴儿洗个澡。
Miriam母性的行为让Tsotsi感觉自己像一个父亲,他有了家的感觉。
Tsotsi开始希望给婴儿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他带着同伙Butcher和Aap去了婴儿的父母家抢劫。
Tsotsi的同伴Butcher想像往常作案一样,迅速击毙婴儿的父亲Jhon,然后洗劫一空,但是Jhon说:“请你们放过我,我的妻子还在医院,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找到。
” Tsotsi阻止了Butcher开枪,Butcher不明白。
Butcher搜查财物,Aap寻找食物,Tsotsi却神情恍惚地走进了婴儿房呆坐着。
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婴儿房,他可以想象如果孩子生活在这里而不是在平民窟该有多么幸福。
但是Tsotsi下不了狠心,他很想要那个孩子,因为他在与那个孩子的交流中感觉到了生命的温暖。
抢劫的最后,Jhon叫来警察,气急败坏的Butcher要打死jhon,千钧一发的时候,Tsotsi开枪了,死去的是Butcher,而不是Jhon。
Tsotsi不希望Jhon死去,不是因为正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父亲。
父亲作为第四个符号出现在电影里,它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两个Tsotsi和Jhon,他们都是父亲。
Tsotsi在婴儿身上得到了做父亲的快感,却从Jhon身上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父亲。
Tsotsi把婴儿用品带回Miriam的房间,他把卖掉Jhon小车的钱全部退给Miriam,要她来抚养孩子。
Miriam拒绝收下,她已经知道婴儿的来历。
她说,孩子的母亲将永远无法站立,你不能把腿还给她,但可以把孩子还给她。
Tsotsi拿出急急拿出抢来的奶瓶和奶粉,想表明自己可以抚养孩子。
Miriam却说,即便如此,也不能使你成为她的母亲。
Tsotsi沉默了,他无法给予婴儿真正的父母之爱,更无权打扰别人的幸福。
成长的意义在于感受温暖,而温暖则来自情感。
《救赎》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救赎》的含义在情节之外。
导演已将双眼伸向欲望的底层,去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感动。
从近几年开始,南非导演逐渐由关注生存的困境转向关注生命的困境,他们起步虽晚却步伐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的一支卓越的力量。
他们正在像南非盛产的那些宝石一样,发出璀璨的光。
假如这不是一部南非电影盛誉就将砍去一大半尽管并不是个蹩脚的作品。
但盛誉似乎更偏向于鼓励。
我不太喜欢这部模式化的电影。
尤其是主人公对母亲、父亲回忆的那段——也恰恰是这个故事最根本的心理动力——苍白无力,仿佛戴着全世界千篇一律的面具。
所谓的黑帮。。。。。。
就更。。。。。
勉强了。
SIGH一下。
“你懂吗?你知道什么叫尊严吗?”
非要吹毛求疵一下的话,缺那么一点点批判的力度,温情的让人想起好莱坞的家庭伦理片。另外,摄影好时髦啊
没看完
有点小感动
永远记得那个男孩的眼神
电影欣赏课
我就猜到这样的电影会被人用‘人性‘这个标签
2006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of the Year
说教 矫情 CCTV6
看到了温暖竟然!喜欢男演员的眼神表现。
主人公被格式化。富人却被美化了。不是主人公人性的回归,却是反映出贫富分化的道貌岸然。
太一般,如果这就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实力那中国就不用挤破头去争了。
4.5;除了抢孩子的动机没交代清,其他各方面都做得十分完美。近年来的很多最佳外语片虽难称杰作,但绝对都是佳作
多久前 买碟看的 、
这也算黑帮?小混混
故事单薄,表现力弱。这片子是怎么拿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主人公整个人从设定到表演都是别扭至极 和其他演员对手戏也就像是大学生排话剧。对人性主题的探索蜻蜓点水。配乐倒是相当魔性(。能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有点不服,[圣诞快乐]明明更好。。
很想念...
太平庸了吧~
傻逼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