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美国剧情片《威尼斯商人》,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全球累计票房2156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7.6,时光网评分7.6。
我没看过原著戏剧,在我记忆里只是记得聪明的法官利用一磅肉不能见血、不能多也不能少来制裁了狡猾的犹太商人,其他的具体故事情节就不知道了。
本片是我第一次完整领略这个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
再次折服于莎士比亚极为丰富和华丽的修辞,在之前的多部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电影中就已经心服口服外加佩服,如今《威尼斯商人》同样如此,很难想象莎士比亚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修辞语言。
如果不是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肯定是要被观众吐槽为炫耀语言技法的。
本片包含着浓郁的宗教气息,涉及到了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巨大冲突,矛盾双方正是两派宗教的代表,我们能够感受到莎士比亚是偏向于基督教的,虽然在故事中给了犹太商人一次对宗教矛盾发出的愤怒呐喊,但故事仍然是将犹太商人设定为了大反派,并且最终犹太商人受到的惩罚是改变信仰,这种惩罚对犹太教徒来讲非常残酷,这一惩罚亏莎士比亚想得出来。
原著虽然号称“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但莎士比亚的喜剧并不是那种从头笑到尾的搞笑故事,只不过不是悲剧罢了,本片绝大部分剧情都是文艺片模式,只是在后部分从法官断案开始才有了些喜剧的味道,但总体来说是剧情片的模式。
本片将犹太高利贷者这一大反派给了老戏骨阿尔·帕西诺,阿尔·帕西诺不负众望,为影片增光添彩,举手投足都是戏,我想如果没有阿尔·帕西诺的出演,本片的口碑评分不会像现在这么高(因为影片其他方面中规中矩,不很出彩)。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个很瘦、对眼、很丑的男配角,他是《加勒比海盗》五部曲中的两个搞笑丑角海盗之一,他的长相太特别了,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我头回看到这个演员在《加勒比海盗》以外出演角色。
本片是R限制级,没有血腥暴力,没有脏话,但是多次出现袒胸露乳的妓女,我认为无此必要,对角色塑造和剧情发展没有作用,本片完全是个PG-13的故事。
小时候看到莎士比亚的这部剧作,对Shylock非常憎恨,当时他颠覆了我对人性善的初识,把他完全当作恶人的形象树立在心中。
而看到这部电影之后,Shylock在我心中不再是一位恶人了。
影片开头就已经介绍了犹太人收到当时社会的欺压,必须待在类似贫民窟的围墙区域内,如果白天要出城,必须佩戴红色帽子以表明犹太人的身份,犹太人被欺负,被贬低,被羞辱,被基督徒唾面,Shylock就被Antonio唾面,这些人生的经历换作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都不堪忍受这种侮辱,所以我理解Shylock非要一磅肉来偿还恨意!
W.William Shakespeare把这部剧作定义为喜剧这件事在我心里是一部悲剧,它从某个角度确实歌颂了友情、仁爱和爱情,但犹太人的不平等遭遇呢?
就这样忽略而过了吗?
影片中的Shylock并非完全是一个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形象,其实他有血有肉,他在影片中为犹太人的不平等以及奴隶遭遇的压榨而呐喊,他向贵族资本主义既得利益者呼喊人性!
他要那一磅肉是为了祈求法律的一视同仁!
他是呼吁公平的使者,只是方式太过残忍!
他的方式是想彰显自己报复羞辱的心,祈求人性的心!
观看这部电影是在中央六套周六晚上佳片有约栏目上,电影开始前的广告片就不断放着夏洛特压抑欲迸发的仇恨和愤怒大段说出他内心深处长久被压抑的声音。。。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
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
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
报仇。
”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
报仇。
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于是这样一个北京应该是秋老虎肆虐却笼罩着深秋寒意的周末的深夜,我裹在棉被的温暖中看沙翁的经典名剧《威尼斯商人》。。。
有人曾经提出很多疑问,为什么沙翁的很多剧目,例如《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罗米欧与朱丽叶》。。。
经典演绎也好,另类后现代也好,几乎都被多次不断的搬上银幕,而只有这部《威尼斯商人》好像被尘封到了地下室,影视制作商好像已经忘却沙翁还曾经写过这样一部喜剧。。。
其实当我看完了这部作品后才明白,稍微有一点宗教知识的人就可以体会到戏剧中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
曾经观看过舞台版的《威尼斯商人》,那里的夏洛特尖嘴猴腮,猥亵肮脏,典型的自私卑劣的奸商形象,于是当他再作出要割掉一个“高贵”“优雅”的基督徒商人的一磅肉的时候,所有的观众一定会义愤填膺,而当他最终“阴谋”没有得逞,却得到了强有力的惩罚时,所有观众也一样欢欣鼓舞,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坏人理应得到惩罚的经典模式,是最原始的沙翁作品的展现,如果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沙翁这样去写戏剧,我想应该是迎合了当时人的“喜好”,然而在人权和平等已经成为世界共同主题的今天,尤其是经历了二战对犹太人残酷屠杀后,谁都不想再去碰触这样一个敏感的主题。。。
于是沉寂。。。
一个大段的沉寂。。。
而这部新版的《威尼斯商人》,过滤掉原著中的对夏洛特讽刺性的坏人喜剧特性,更多的表现着一个受到迫害的犹太人人性:他有自己忠贞的信仰,他有自己的爱,表现为对自己的女儿和已故妻子的爱,尤其是当他听说私奔的女儿用偷走的他妻子送他的戒指仅仅换了一只猴子的时候,他愤怒,悲伤,甚至眼里流出了泪,说:即使给他100只猴子他也不会换。。。
他对基督教徒的蔑视和人身侮辱,他卑微、屈从和忍耐,然而,当他得到机会可以反抗的时候,他却义无反顾的进行着他的复仇,面对敌人,他说出内心压抑许久的大段表白,最终他手持钢刀,毫不怜悯自己的敌人时说:当你把我形容成一只犹太狗的时候,请不要忘记狗的牙齿。。。
我不能不佩服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出色的表演,把这样一个内心压抑,充满仇恨却不得不屈从的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
这部影片恰到好处的将犹太人受到的不公正的迫害表现的银幕上,虽然最后的安东尼奥面对即将的杀戮时也表现出了无奈和悲情,以及他对待朋友的慷慨和“两肋插刀”的“哥们意思”,也同样会让人产生出些许的同情,然而,由于电影之前大段的铺垫,感觉他得到这样的惩罚也是他自作孽的结果,于是背离了原著的主题,完全感受不到夏洛特最终报复失败,却得到了更可悲的结局的喜剧感,取以是观者内心深处隐隐的悲凉。。。
我不知道上述大段夏洛特的爆发性的陈述是否是沙翁原著中的台词?
如果沙翁曾经这样撰写过将要出自一个犹太人的口的大段台词,单就这一点我可以看出沙翁在写这样一部带有浓重种族歧视的剧目的时候内心中尤存的一点对犹太民族的同情和公正。。。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伟大的,直到今天我们还会因为这个作品思考。
我最先接触莎士比亚是他的诗,用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句子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
第一次看他的戏剧,电影里的很多台词都体现了莎士比亚的风格。
威尼斯商人这个故事本身是有戏剧性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解读和思考。
我觉得莎士比亚的戏剧伟大之处是矛盾和平衡,故事中存在很多矛盾和冲突,就是在人物的矛盾中极具张力的体现人物性格,更厉害的是他最终做到了一个平衡,让我们看完这个故事之后不能简单的评判是与非,好与坏,给我们这些读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也许这就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依然流传和为人称道的原因吧。
故事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信徒身上,这两种信仰的差异最终演化成一场荒诞的闹剧。
电影中夏洛特的那一段控诉和法庭上的较量以及最后对爱情的考验都十分精彩,电影值得观看!
最后还是感叹莎翁作品的伟大,无与伦比,无人匹敌!
Michael Radford版《威尼斯商人》,相比传统视角的版本,我更偏向于新版,但同时也害怕面对它。
因为导演试图寄托的人文主义精神,因为Al Pacino过于出彩的表演,使得电影早已不再是喜剧甚至可以归入悲剧行列,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压抑、悲哀和思索。
单凭这部电影,Al Pacino就可以再次证明他是了不起的演员。
挑战几百年来无数演员诠释过的经典角色,他的表演酣畅淋漓入木三分。
首先在形象上就改变了通常的尖嘴猴腮、猥琐卑鄙,从影片开始时他惶恐和不安的眼神,遭受羞辱时的面无表情,失去女儿后的悲痛,尤其是听说女儿拿亡妻的戒指换了一只猴子时那种愤怒癫狂,令人不能抗拒地受到感染,无法不去理解、同情这个传统的反面角色。
我们似乎第一次意识到,夏洛克也是人,有情感、尊严、爱和忠贞的信仰,他令人不耻的职业其实是当时犹太人能维持生计的少数几个选择之一,并且他和所有犹太人都承受着不公正的待遇。
顺着这根情感线索往下,那段经典的犹太人压抑和愤怒的控诉就完全征服了观众的心。
都说这段台词是演员的“试金石”,Al Pacino深深地震撼了我。
在我看来,这才是影片的高潮,胜过后面的“庭审”一段。
因为到那一段,我的感情已经完全倾向于夏洛克,甚至希望他能赢得胜利。
最后败诉、被剥夺财产特别是被强迫改变信仰时,Al Pacino绝望的双眼令我不敢正视。
影片到此已寻不见一丝喜剧的气息,唯有悲哀、苍凉和苦涩在空气中回荡。
若不考虑忠实于原著,我觉得影片到此结束最有效果。
或许Al Pacino的表演太过出彩,或许这个版本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同台飚戏的影帝Jeremy Irons没有什么发挥空间,Antonio这个角色令人印象不深。
其他几个人物则显得浮夸滑稽,尤其不喜欢Lynn Collins扮演的Portia,不说了。
倒是搞笑的阿拉伯亲王挺出彩的,也几乎是全剧唯一保留的喜剧色彩。
在中国,尤其是教科书上,《威尼斯商人》一直被称为喜剧,主题是“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放高利贷者贪婪、残酷的本性”。
这样的定义不能说是误人子弟,但至少是偏颇的、欠妥的。
用过浓的意识形态来理解文学,似乎不是太合适――虽然这是中国长期形成的顽疾。
而且这样一部纠结了种族、人性、友情、爱情、法律等诸多元素的作品,就简单地下了一句总结,也扼杀了读者尤其是学生太多的个人理解空间。
如果我们一直接受这样的文学教育,那怕是永远也领悟不到文学的美和力量。
事实上,莎翁的这部作品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尤其集中在种族议题上:他是种族主义者,还是要讽刺“反犹”思想?
20世纪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多数人不再以轻松的眼光看待这个故事,原来的喜剧色彩越来越淡化,《威尼斯商人》已转为问题剧。
而舞台上诠释夏洛克的方式也一直有多种。
他有时是魔鬼的化身,有时成为喜剧里的恶棍,有时也会展现饱受压抑和屈辱的形象,蒙上一层浓烈的悲剧色彩,比如Al Pacino的夏洛克。
据说这种诠释手法1814年由英国演员Edmund Kean首创,其后影响了包括Laurence Olivier在内的一批演员。
由于平等、人权、反种族主义等思想,现代创作更倾向于理解夏洛克。
剧团四季的导演浅利庆太曾在《威尼斯商人》的节目单上如是写道:“我怎么也不能苟同夏洛克是反面人物的意见。
”几年前来华演出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也是如此诠释这一人物的,扮演者说,“我希望观众不是谴责他,而是理解他。
”究竟莎翁在夏洛克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感情,讨论还将继续。
但他亲笔写下的那一段台词,必然会震动更多人,引发更多思考。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
他的理由是什么?
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
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的吗?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
报仇。
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
报仇。
”这不仅是犹太人的质问,也可以是所有遭受歧视、遭受不公正的弱势人群的质问。
很少看到好坏都如此突出的莎剧。
Al Pacino的表演绝对是五星级的,这表明至少导演在矫正历来对这部莎剧的老套理解方面努力不少,也相当成功。
但反过来,剧的另一面,则完全变成了喜剧性的:Lorenzo、Gratiano这些人的浮华言行,一边与Shylock的沉痛,另一方面与Antonio的悲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增加了《威尼斯商人》的悲剧性。
但问题是Portia代表的智慧和仁慈也很快从求亲的喜剧变成了一场闹剧,这显然不是导演的意图, Lynn Collins的糟糕表演即使不是唯一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有人会称赞她。
她的表演(以及她的奴仆)轻浮鄙俗,和整个剧里基督徒的糜烂生活完全是一个调子。
看到最后,她的那些自作聪明、缺乏深度的肢体动作,令我只能相信,Bassanio将她比作Brutus的Portia是莎士比亚的反讽。
这样做的结果是,与犹太的沉重生活一面相对的,所有基督徒们的生活完全是一种放荡无聊的现代生活。
这些人满嘴自以为正确的道德高调,却对友谊、爱情、法律、慈悲和智慧都一无所知。
当最后Pacino的Shylock被这帮小人压倒的时候,我们只能觉得这部戏并非莎士比亚以最深刻的方式结合悲剧和喜剧的复杂作品,而象Troilus and Cressida一样,属于莎士比亚最阴暗的悲剧。
最后Jessica的痛悔来得太晚了,增加而不是减少了这种戏剧效果。
不过导演对现代生活的低俗和轻薄的表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电影变成了R级),无论是否出于有意,还是很有想象力的,特别是面具的使用,造就了Bosch式的场景,使Shylock最后的割肉行为显得非常合理。
如果导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怕一部反-反犹电影,甚至如果你相信莎士比亚也是如此的话,那么你可以相信这属于最好的莎剧现代之列。
Jeremy Irons的表演中规中距,可惜在这部过于片面的戏中,他没有Pacino的发挥空间。
因此,最后的法庭戏,并没有我期望的那种真正重量级的对抗。
Joseph的表演有些进退维谷,似乎不知道究竟应该是象Antonio一样更严肃些,还是象他的那些狐朋狗友一样更轻浮些好,不过反正,他还是力图成功证明了,自己和Portia是般配的,无论这样做是多么难。
——首先声明,跑题是我写文的常态(汗上周某天,想想很久没看电影,遂去淘片。
收入一张《威尼斯商人》,大概算不得很新的片子。
说起来似乎莎士比亚的改编片子我都会尽量找来一看。
目前最大的怨念是《无事生非》仍没有弄到手,而这是我最喜欢的喜剧;后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始终不喜欢,而法国音乐剧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我的MP3里放了四个月,至今没有换下来;至于《TITUS》,朱生豪译本作《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的,则完全是个惊喜:我认出封面上面孔被泥浆涂污、木无表情的老人是安东尼·霍普金斯,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这是部小成本的制作,完全戏剧化而不像是电影。
风格上是古典与后现代糅杂——金边白制服的罗马皇帝和被强奸后割掉舌头、绑在树上的拉维妮娅仿佛后现代的图景,而台词的构成和TITUS本人的风格则是古典的。
那一部片子让我看得很不舒服——我想这是导演的意图,因为整部片子的气氛和色调都是扭曲的、不稳定的——并充分见识到霍普金斯老头作为老牌莎剧演员,对表情和情绪的惊人控制能力。
所以这次在买到《威尼斯商人》的时候,心下觉得,只要达到了《TITUS》的水平,就算是很值得的了。
接触莎剧是因为13岁那年奶奶给了我一套1978年版12卷本的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
初二的暑假我在地板上坐了整整一个暑假,看完了这套书、搜神记、老爸单位图书室里能借到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悲惨世界等等。
那一个暑假我翻坏了莎剧第二本的纸皮封面,然后急急忙忙把整套书都包了书皮。
13岁的我最喜欢的喜剧是《无事生非》,最喜欢的悲剧是《麦克白》,这个评价在十几年后仍然不变。
但也如《刀锋》的译者周煦良先生在前言里所说的:有时候,由于文学修养差,欣赏不了作家所创造的人物,这情形是有的。
我当学生时,对莎士比亚的黎耶王形象就不能欣赏,后来读了A. C. 布雷德利的《莎士比亚悲剧》才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不足。
——原本很讨厌的《李尔王》和《哈姆莱特》,到了大学终于感觉出里面的沉重,同时也渐渐抛弃了从小就很喜欢的《暴风雨》。
但也不是所有的剧本观感都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威尼斯商人》,从小不喜欢,到了现在也依旧不喜欢。
家里那本的莎剧第三本,几乎是与第二本书皮翻掉、书边翻毛的陈旧形成对比般地,平展如新。
很奇怪的是,你所不喜爱的东西,未必就是你会淡忘的东西。
这么多年以来,我已经忘记很多东西,甚至连那些历史剧的主要情节都记不起来,却清晰地记得《威尼斯商人》里,夏洛克说安东尼奥曾经吐唾沫在他的犹太长袍上的情节,也还记得鲍西娅最后为安东尼奥辩护的台词。
私心里一直觉的这一出简直算不上喜剧。
开看之前和朋友聊天,提到这片子,她也说道:在我们看来,这只能是悲剧啊。
这部片子,一开头就有三处让我感到满意。
第一,是音乐。
很少见到如此干净的音乐和人声。
曲调是淡淡哀伤的,一开始就挑明了这可不是一部喜剧。
第二,是服装和背景。
狂欢节式的华丽服装是看点之一,但不是让人折服的地方。
而看到老夏洛克出场时厚重、衣襟磨损的犹太长袍,看到犹太生活区那种人畜混杂的景象,我才开始对这部片子的背景考察抱有信心。
末了,是开头的说明。
就好像我一直看不惯写十六到十八世纪法国的作品,对法国贵族生活的奢华浪漫渲染到极点,却对当时街道上粪水横流、疫病横生的情况完全不提及一样;看过很多作品,多少年的多少笔尖写尽了犹太人的吝啬和唯钱是图,却鲜少提及他们遭受的迫害。
犹太人当然不是宽容的,犹太教的圣典上明明白白地写出了他们的封闭与对本民族传统的固执。
但是从旧约到罗马史到意外收到的一套三联的犹太人文化丛书,字里行间埋着的是几千年来他们遭遇的非人待遇,也无怪他们的不宽容和自我封闭,也无怪他们的睚眦必报。
这些当然都是题外话了。
但导演如此开宗明义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却未尝不让人感到宽慰。
尽管有这么多年阶级斗争的教育,尽管在念书的时候老师们一味教导夏洛克=残酷吝啬,但即使是孩子们,也能察觉出这些评价下掩盖了最重要的东西。
更何况莎士比亚压根儿、从来就不是一个老实人。
他那个年代是基督教(在英国是英国国教)至上的年代,也是对敌视与压迫犹太人的年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犹太人之口写出“……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的台词,就足以看出这人到底骨子里存的是什么心了。
朋友告诉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她就只注意到Al Pacino和Jeremy Irons两个老帅哥飚戏,其他年轻角色一概没放在眼里。
笑,我这个老帅哥花痴则更进一步,连Jeremy Irons都没放在眼里,光看见Al Pacino这个老戏骨了。
看《威尼斯商人》的剧本,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无疑是重头戏之一;但在电影里,这个情节倒更像是引子和背景。
正如巴萨尼奥自己所表白的“我的高贵的家世是我仅有的财产”——这个男孩子和他周围所有人一样,奢华而轻浮。
他仅有的优点也许就是还算诚实——对安东尼奥肯坦白,对鲍西娅也肯坦白;以及还算忠诚——没有刚把良妻美眷娶到手就把生死之关的朋友抛到脑袋后面去。
和鲍西娅那些求婚者相比,他是个正常人,也仅此而已。
导演夸大了他浮夸的那一面,在朗斯洛特的老父亲高波前去拜会他的那一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和葛莱西安诺对老人的当面言辞和父子俩转身之后的表情,实在不能对他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我对这个演员和这个角色的印象也就仅限于此——也许还要再加上到鲍西娅那里求婚时的一双美腿,嗯。
鲍西娅倒是很符合剧本的一个鲍西娅——除了不够美之外。
演员有一双灵活的眼睛,显得比巴萨尼奥聪明很多——事实上这个角色确实比巴萨尼奥聪明很多。
她独立而富有,但是并不特别傲慢刁蛮,对她所爱的人也足够谦卑恭敬;她很机智,所以能够出任最后的法庭辩论;她很有心计,懂得如何试探,也知道给自己的丈夫留面子——无论在什么时代,这都是了不起的美德。
而这一切,都让我无论在看剧本还是看电影的时候,都觉得巴萨尼奥配不上她。
电影中的鲍西娅表现得更像一个女王,君临她的小岛。
她送走巴萨尼奥后笑着挽起使女的手往回走,是我相当喜欢的一场。
莎剧中大多数女主人对于女仆多少都还是会口出恶言,而鲍尼娅则是那少数之一。
在法庭之上、台词之外,她比其他的人都更冷静而具有同情心——这当然与她事先有预谋脱不了干系,却也好过看巴萨尼奥和葛莱西安诺张牙舞爪的嘴脸。
不过话说回来,跳离这个角色,这位小姐的演技可真是够僵硬的——尤其和那两个老帅哥比起来的话……老帅哥安东尼奥非常、非常地符合剧本给人的印象,这该归功于演技还是演员本人的气质呢?
一如想象的是个较为年长、衣饰不张扬、清癯而忧郁的人。
而且因为演员念台词念得慢而轻,显得愈发忧郁。
莎士比亚写台词,华丽的比喻一串一串地往外蹦,让原本相对沉稳的角色都显得巧舌如簧。
而在电影版中大幅度删减了安东尼奥台词中词藻华丽的部分,只留下表达意思的主干,使这个角色愈发显得像是个影子。
安东尼奥显得比较强势的部分只有开口啐夏洛克那一场,到后面存在感就渐渐地淡薄下去。
法庭对峙那一场……法庭对峙那一场几乎完全是夏洛克的独角戏,安东尼奥落得一幅可怜相,简直可以用楚楚可怜来形容。
然后是夏洛克……笑&苦笑,夏洛克……我这人很少关心演员,除了他在电影里的表现外。
所以尽管事前已被告知这片子是Al Pacino演的,我却一直到片尾字幕打出来的时候才反应过来他演的是谁。
在整部片子里,夏洛克就是作为夏洛克存在的,完全脱胎于莎士比亚的台词,真实地背负了犹太人的背景,活生生的一个夏洛克。
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回味过来:哎呀,Al Pacino的演技真是强悍哪……夏洛克在桥上被安东尼奥啐唾沫,夏洛克在市场里一边买羊肉一边听巴萨尼奥的要求,夏洛克在自己的小屋里对安东尼奥说“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
好,看来现在是您来向我求助了”的时候,都还是和其他角色互动的夏洛克,场景中的夏洛克。
而到了夏洛克去和基督教徒吃饭的那一场,导演把他从周围的宴会场景中分割了出来。
从此之后,夏洛克就真是色彩鲜明,独立存在的夏洛克。
基督徒奢华糜烂的宴会中,拿着酒杯冷眼旁观的夏洛克;回到家中发现女儿逃走,抓住床帘突然衰老了十岁的夏洛克;那边灯红酒绿,这边袍衫凌乱、在街上苦苦徘徊的夏洛克;昏暗暧昧的妓院里,弓着背,目光灼灼,台词掷地有声如同从牙缝间迸血的夏洛克。
夏洛克说犹太人难道没有眼睛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的那一段台词,有人批评戏剧化太重,但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本来就“以辞藻胜,而且使用华丽的辞藻……那些流畅的诗句的作用足可以代替情节,而且我发现那些长篇大论,以卓绝的手腕逐渐达到预期的高潮,和电影里任何惊险的镜头一样使人惊心动魄”。
所以哪怕是导演不用听呆了的妓女来表现,这一场的感染力也已经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夏洛克和杜伯尔的对白原本在剧情上只是起到一个交待情报的作用,但这一场到了电影就变成让我除了法庭辩论外印象最深刻的一场。
尽管当时是在专心看片子,尽管知道剧情是如何推进的,但听到杜伯尔说杰西卡用家传的指环换了一只猴子时,夏洛克的那声“她怎么敢!
”还是吓得我差点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朱生豪的译本上夏洛克只是说道“该死该死!
杜伯尔,你提起这件事,真叫我心里难过”,Al Pacino那一声仿佛受伤野兽的尖叫,则是把重重的沉痛感压在了观者的心上。
法庭辩论一场,夏洛克演得很动人,而最动人的是安东尼奥最后提条件的时候。
初看这剧本的时候我还不了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历史与对立,因此不明白那一层一层的剧情推进。
只是单纯感觉到在公爵宣称没收财产时夏洛克还说“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等到安东尼奥提出条件他却只是简单“我满意”三个字,大概是怎样的一种万念俱灰的心情。
及至后来,阅读视野慢慢拓展开去,才明白那时候基督教徒对犹太人有着怎样的仇视感、排斥感和优越感,也才明白不同的宗教文化是何等深刻的隔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对于犹太人来说,放弃宗教比放弃财产是更不可想象的事,财产只是立身之本,宗教文化却是构成他们生活的基础本身。
鲍西娅的反驳,让夏洛克茫然四顾;进一步的反击,让夏洛克慌乱地准备离开;公爵下达判决时,夏洛克还有力气反驳说你们不如杀了我;等到安东尼奥有气无力地说出要夏洛克改信基督教的时候,眼见着表情一层一层地从这个老人脸上削落下去,人也一点一点地垮下去,伏在地上缩成小小的一团。
那时候我心里只剩下愤懑,愤懑安东尼奥这个人所共称的老好基督徒好在哪里,基督教宣扬的宽容精神又宽容在哪里。
但同时也很明白,这就是基督教徒对非基督教徒所具备的优越感,他所以为的宽容,和他们所以为的拯救。
也就所以看到最后那一场:犹太教徒们涌进圣堂做礼拜,只剩下连Kippah都不能戴的夏洛克站在广场中央,看着门在他面前慢慢阖上。
看到那一场的时候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一直到曲终人都收不回心。
原剧本结束在鲍西娅表明身份,与巴萨尼奥和解的地方,还勉强算得上是一个“挽回气氛”的结局,但导演在台词之外表现的两个场景,却是不折不扣的悲剧(私心里倒是认为杰西卡那一场要不要都无大碍)。
而这个故事,又怎么能算得上是喜剧呢?
失去了女儿,失去了财产,连信仰都被剥夺,被同胞排斥在外的夏洛克;嫁给了所爱的人,却发现对方连重誓都无法遵守,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鲍西娅;开场就是形只影单,到最后别人双双归去,还是形只影单的安东尼奥;在原剧中最后与情人打情骂俏地退场,在电影中却是抚着指环悔意渐浓的杰西卡;真要说谁得到了毫无荫翳的幸福,大概也就只剩下葛莱西安诺和尼莉莎那对大大咧咧的夫妻了吧。
我一向的观点是:作家们虽然都喜欢挂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牌子,但小说也好,剧本也好,其源头确实就是生活本身。
那些片断,都可以在生活中如实地找到。
而作家的能力,是按一定条理从生活中分割抽离片断,然后进行编织,使我们在生活中所见的不受控制的杂乱细节,以作家预定的逻辑重新组合起来,这就形成了故事性。
所以作品无论怎样欢喜,怎样悲伤,怎样残酷,怎样绝望,也都还是生活本身。
五百年前如是,五百年后亦如是。
也就所以,所谓的喜剧,大抵不过是泥中开出的一朵花。
戏里戏外,仍旧是笑少泪多。
Btw 1:好孩子不要学我在非周末的时候看这片子,结果是第二天爬起来顶着肿眼泡去上班 = =Btw 2:Kippah是犹太教徒戴在后脑的那种小帽子。
传统的犹太人(特指男人)除了睡觉外都是不光头的,戴Kippah以示对唯一神的信仰和自身的谦卑。
Btw 3:片中两处歌曲都很动人,尤其是巴萨尼奥选箱子时伴唱的那个孩子,声音如水晶一般地干净。
我对这种声音一向没辙,so,投降了 ^___^Btw 4:四年前看过一本中东地区的小说,写一个犹太少女和阿拉伯少女短暂相逢,其后又各自随着自己的部族迁徙流浪,但始终对对方牵挂于心。
实在不记得那书的名字了,有看过的人能帮忙提供一下线索的吗?
帕西诺演得很好,以至于观众都普遍同情他。
到底莎士比亚的初衷为何?
这似乎是一部献给21世纪的本子,他被夺走了女儿,财产,尊严,信仰,仅仅因为他是异族。
道德制高点惩罚不肯给予仁慈的人,自己却如此残酷。
帕西诺的两段念白堪称经典:犹太人难道不是人?
凭什么被你们歧视和唾弃!?
就是为了正义和尊严,基督徒对待异教徒和奴隶是何种态度,那是谁会来讨论什么仁慈不仁慈。
有理有据,振奋人心。
最后的审判,仁慈也没有降临在帕西诺身上,只给予罚金,连本金都没有。
还要剥夺所有财产,一半归受害人,一半归国家。
杰瑞米饰演的商人,到底本性如何?
是伪善,还是公义?
至少他放过了帕西诺,但他本性唾弃犹太人,最后还是剥夺了帕西诺的信仰,逼迫他成为基督徒。
有太多的话题值得讨论,以至于帕西诺绝望地离开法庭,观众已没有兴趣再看有情人是如何终成眷属。
三个盒子和女法官女英雄的喜剧故事,也在主体悲剧的氛围中无足轻重了。
21世纪,全球化被证明问题多多,19和20世纪的问题是异化,21世纪的问题则是同化,党同伐异,这才是国家和民族问题的根源。
关键是法律保护的不是外族人的利益最恨的就是律师他们才真正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来为主子服务基督教徒觉得世界上只有他们懂得mercy于是莎士比亚让仇恨蒙住夏洛克的眼睛然后利用法律的邪恶本质堵住夏洛克的嘴巴再让金钱捆绑住夏洛克的手脚最后让基督教徒的mercy一点一点地放干夏洛克的灵魂剥夺了夏洛克的的信仰还好心地让夏洛克的女儿找到好归宿来对比夏洛克所说的“我宁愿随便找个渔夫做我女儿的丈夫,也不愿她嫁给一个基督徒”有点类似现在美国梦,和某些顽固不化种族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如果不是布袋戏看到走火入魔,急需改换口味的话,本来这部著著著著名的《威尼斯商人》的究究究究极豪华电影版也不会被自己提上观片日程。
虽然单看cast就是让人心动不已的配置,Al Pacino,Jeremy Irons,嗯……第三个pass掉,而作为木头前女友的Lynn Collins上则在容貌气质上诡异的融合了我最讨厌的Gwyneth Paltrow和很喜欢的Cate Blanchett的某些特质。
可是我一向都是看不懂老莎的东西啦,如果只是把悲喜剧看成倒置也罢,问题是……纵然戏剧腔的电影实在是我的心头好。
正如再看王尔德童话几欲落泪一般,这一次也不过是再次证明了,所谓极品,是应该且必须一再回味的亚~原先被台词所掩盖的暗潮,在绝佳的演绎和不动声色的眼神交会中,全数汹涌了起来,如同勾引和挑逗的差别,酝酿一种足可会心一笑的欣喜。
废话这么多,也不过是想说明之所以在看片过程中为一个眼神一句台词捶桌子跺脚,那真的……不仅仅是因为某人无良的缘故。
实际上并没有特别期待Al Pacino的表现,作为老牌戏骨,就是大可不用期待的存在,笑,这个说法其实是在赞美其游刃有余啊~无论是开场时的被言语侮辱,其后失女的悲愤,到法庭上那段著名的反驳,以及最后被宣判时的五味杂陈,一直让人在心中感叹这才叫演戏云云。
好吧我承认是因为长期看着木偶始终如一的脸,快要成了"这种时候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笑倒。
最想要看到的,其实是以着"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的开场白入场,落落寡欢的美型大叔Antonio。
阴郁,隐忍,孤峭,可以溺毙人的沉静,如果这些都不足以形容Jeremy Irons,那么不妨再加上Lolita和蝴蝶君里让我同样唏嘘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爆。
打住,酱紫我会更加bs某个小白脸。
至于由Lynn Collins饰演,众星捧月的Portia,虽然在片中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副猪油蒙了心的愚样,片尾以主动出击换得妻纲大振,回头粲然一笑的情景,非常有女王的架势。
顾及到公平还是要说一下,那个Bassanio的演员,因为Gattaca后对Jude Law好感大增而荣升我心目中最讨厌男演员第一位的Joseph Fiennes,此次仍是相当称职的软弱无能着。
所以片子里对着他的巧言令色一直在冷笑,很好,这下我可以更加坚定的讨厌你了。
愤懑不平的,大叔所纵容的这个小白脸,其人品正是,若汝行为之正气,能比拟汝甜言蜜语所散毒气之万一……然而执迷不悟呢,就是纵然到了连Portia都已清醒的末尾,某人仍然愁苦万状。
迥异于前半的正直(除掉那个吻),后半部分的戏,实在是不良极了。
是说,大叔汝在信里写到"或足下燕婉情浓,不忍遽别,则亦不复相强"时当真没有一丝赌气意味么?
Portia要求先结婚再让Bassanio前往威尼斯的举动难道不是担心这个负心汉拐了钱和人私奔么?
(自爆)在法庭上听到丈夫愿以一切换取那人性命时(当然伊只是说说而已)就没有产生做掉这两人的冲动么?
那最后一秒才喊停的犹疑可是明明白白映在眼中呢,还有还有最后,让大叔以自身为担保亲手将指环交给Bassanio,汝敢说汝不是在恩威并施么?
台词还是那些台词没错,端看导演想让观众怎么理解。
吾无良故吾在,茶~~~但是,不管这个N角的烂摊子被搅合到多么狗血白烂的程度,富家女一往无复的美貌聪敏,败家子自暴自弃的寡恩少义着,大叔则被烘托的有如殉教者,从片头的语句到片尾Jessica若有所失的神情,无不在说明,Shylock,才是真正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那一个。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 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难道夏洛克不是最应令人怜悯的么?!
只有夏洛克是个正常人。。。
喜欢莎士比亚的人enjoy吧,说实话我觉得莎就一话痨,完了
好不符我的价值观,仅仅只是表演而已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 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就这几句话我对夏洛克好感倍增
第二次看了,为阿尔帕西诺
了解过历史再来看这部剧,法庭那幕简直就想🤮…威尼斯人本身就是基督徒中的真犹大,十字军东征变成抢掠君士坦丁堡、违背教宗意愿和土耳其人做生意、因为经济不行让犹太人来定居却贬之以下等人…“We’re Venetians before Christians” 不是公开的信条么?就连圣马可的遗骨都是从埃及偷来的…所以剧中各种大义凛然的台词,如今看来简直荒诞可笑。还有那个Jessica,简直想手撕之🤪塑造出一个影响世人的stereotype,也许就是这部剧的最大「贡献」。
我只把世界看成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角色,而我的角色是个悲剧人物。
看得忿忿
有时候如果太烦一个人,就会毁了一部片。
太偏颇的剧本,犹太商人是最可怜无辜的人,女儿和人私奔,最后不仅泄不来一丁点的愤,财产信仰朋友都没有了,那群所谓的正义之士做的太过分。
其实Shylock并非一个十足的坏人,作为犹太人他也有他的无奈。
第一次看《威尼斯商人》我大概7、8岁,当时就喜欢夏洛克,没有为什么。后来看莎翁的原著,还是喜欢夏洛克,没有为什么。等看了这部电影,我几乎爱上他了。
小的时候看书会觉得大快人心,现在看却对夏洛克产生深深的同情。就像刘诚姐姐说的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以宽容而闻名世界的城市里的悲剧,夏洛克最后的崩溃其实是来自于他最最信任的法律
最后两条船往水里射箭是打捞犹太人的尸体么,犹太人投湖自尽了?他女儿杰西卡戴着她母亲给她父亲的绿宝石戒指,没有如那个人说的过着奢华挥金如土的生活用戒指换猴子。文艺腔好重
毁三观的烂片……
夏洛克只是个可怜的小老头,虽然有点太较真,真心是狗被逼疯了要咬人的。可是那群社会名流是哪做对了么?靠着人脉资源欺负人。……我的解读对不起莎翁老人家么。
奪去財產和生命又算得了什麼,生生地剝奪別人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殘忍
算是改编得不错吧,冲着阿尔帕西诺看的……
这片儿是ALP的时候看的。记得以前语文书还有这部戏的节选,介绍中极尽所能的描述了安东尼的无辜可怜和夏洛克的阴险狡诈;这部电影更人性化,有安东尼的傲慢和骄纵,有夏洛克的委屈和有苦难言,更不用说Al Pacino的演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