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女人

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A Woman in Berlin

主演:尼娜·霍斯,茱莉安·柯勒,奥古斯特·迪赫,叶甫根尼·希迪金,伊尔姆·赫尔曼,伊娃·勒鲍,Igor Yatsko,吕迪格·福格勒,萨莎·库利珂娃,Tomasz Leszczynski,桑德拉·惠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波兰语言:德语,俄语年份:2008

《柏林的女人》剧照

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2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3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4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5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6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3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4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5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6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7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8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9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20

《柏林的女人》剧情介绍

柏林的女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第三帝国的心脏柏林在盟军的猛烈攻势下已化作废墟,在短暂的交火之后,成千上万的苏联士兵涌入这座颓败之城。躲在掩体下的德国百姓在步枪的威慑下乖乖走出地面,男人的犯下的罪孽转嫁到女人的身上。无数妇女被强奸,却没有任何一个苏联军官出面制止。 她(Nina Hoss 尼娜•霍斯 饰),是这群备受屈辱的德国女人中的一员,丈夫远在前线,生死未卜,惶恐无助的她只能一次次忍受屈辱。她将自己委身一位苏联军官,只为在这恶境中求得生存…… 本片根据根据德国女记者同名日记体作品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灵魂的博弈东四牌楼东少年卷福公寓管理员血谜拼图游牧战神不可思议的爱情小智是女孩啦!马普尔小姐探案第六季橘郡男孩打了300年的史莱姆,不知不觉就练到了满级第二季不期而遇戈德斯通一骑当千集锷斗士血风录精装追女仔2004假面骑士555雀圣副本:义体置换请神灯1末日巡逻队第二季萨贝尔还很年轻阳光先生天台镇公路列车好朋友大象再见溪谷新我们这一家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第六季极限17滑魂婚姻陷阱

《柏林的女人》长篇影评

 1 ) 祭坛上的牺牲

炮火连天下的战争讲述的却不是英勇与荣耀,而是强奸与耻辱,当看到美丽 的Actress 独自一人裹紧大衣勇敢的行走在各种色狼虎视眈眈下的残垣断壁的凄冷的街道时,我就情不自禁想动手写点什了…… “我们会活下去,无论付出什么代价”,Actress 在被轮奸后对着另外一个被强奸而痛哭的女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坚强无畏而绝不是苟且偷生。

那事仅仅几分钟而已,不用害怕,“我的士兵都很健康,干净”,“帮我们,还是帮你们?

”,面对Actress 的求助,苏军统帅安德列少校这样回答,敌人的肆无忌惮和女人们的孤苦无助展现无遗。

当然,从影片其它细节可以看出安德列少校心理并不喜欢士兵们毫无军纪的强奸抢劫,他的内心其实是压抑的,从后面他暴打一个搜查、顶撞他的士兵可以看得出来,他也并不是一个粗鲁没文化的人(他钢琴弹的真不错),但是他不得不纵容,这是苏军对敌国的报复和发泄,他不能犯政治错误。

这不仅是他的悲哀和无奈,更是时代的悲伤和无奈。

影片并没有刻意强调敌我、好坏、善恶,有着的只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彼此伤害,而无辜的柏林女人,只是战争血腥祭坛上最后的牺牲品。

电影看似在谴责强奸,其实是在谴责战争。

柏林女人影片最初品尝战争胜利的傲慢,和之后品尝失败的痛苦,对比何其鲜明强烈。

苏军的伤害和他们回忆中的被伤害,反差令人惊愕,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原谅,他们都只是上帝之鞭下迷途的羔羊。

面对无休止的痛苦的强奸,Actress背景声音说道,“但是我们女人,必须要紧闭我们的嘴,否则等这一切结束的时候,没人再愿意和我们交往”,痛苦和屈辱只能无奈的烂在心理,历史只听到战胜者的欢呼,有谁听到失败者的哭泣呢。

事实也是如此,战后重建的德国甚至不允许人们重揭这段屈辱的伤疤,Actress在死后也才敢公开自己的日记。

”有时我想,只要是从外部对我施加的恶行,而不从内心摧毁我,我都能忍受“,笑着活下去,与狼共舞,饱受欺凌的Actress最后找到了坚持活下去的理由,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是面对残酷命运的最强的抗争。

”许多女人找到了保护他们的人,以防自己被一群人糟蹋。

”“不给东西,就不做爱”,“他们越来越不行了”,女人们委曲求全,苦中作乐,只是为了活下去,她们是如此热爱自己的故乡,灾后要重建,浴火要重生。

与柏林女人们坚强形成对比的是男人们的脆弱,她们的丈夫或幼稚冲动(不顾庇护自己的整栋大楼人的安危去持枪偷食物),或年老懦弱(只能看着妻子被强奸),或不管不顾自杀身亡,或接受不了日记而离开(Actress的丈夫),这是一部歌颂女权主义的佳作,毁灭性的的灾难下,女人们看似柔弱实则最坚韧。

“谢谢你给了我一个了解你的机会”,“今后我们该怎样活下去”,因为少校保护Actress等人而违背了自己的命令、犯政治错误被调离,Actress骑着少校赠与的自行车跑来和少校告别,乱世儿女,生离死别,嫖客和妓女、施暴者和被施暴者、敌我之间也能产生如此爱情,但是,毕竟两人所属的国家、阶级、立场截然不同,分离早已注定,在战争下,每个人都逃不掉成为血腥祭坛上牺牲品的命运。

最后我想说,愿战争不再,和平永存。

“”

 2 ) 与自己的和解

当我们从国家、民族或者人类的角度去探讨问题,往往会最后演变成后知后觉式结果导向的议论,并无可避免的掺杂进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或者道德观;相反,如果,我们只是从一个人的个体层面来观察和思考,那么大多数的个体则如“薛定谔的猫”,总是会在命运巨大的不确定性前展示随机选择中的某一确定性。

所以,这选择无关价值,这结果也无关悲喜剧,对于个体而言,它只是生活。

《柏林的女人》给人这样的思考。

看完影片已经两周了,我被其深深震撼,却久久不能成文, 因为我困惑于影片在不同视角上所引发的思考中,究竟哪一个更接近真实。

在我读过的已有的评论中,涉及人性深埋的尊严、国家复兴的精神、战争于女性的残酷、德意志民族的坚强,等等。

凡此种种,皆不能解释我心中的一个疑问:如若历史的真实是德国二战后就此沉沦,国民精神就此涣散,那将如何区分彼时的“忍辱负重”和“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不同?

历史之外虽然没有假设,但是它的前进也绝不是依靠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所以,当我们以今天可见的结果来倒推当年决断和事实背后的动机,会显得多么的单薄和孱弱。

更何况,影片中也绝没有回避展示他们同胞间为自己的逃避而互相出卖的自私,这只能加剧观众对于某些“精神”颂扬的怀疑。

至于,作为记述者的作者本人是否潜意识的美化了自己一切行为的动机,就更是一件让半个世纪后的我们难以揣测的事情了。

所以,我宁愿回到个体层面上去理解那个历史的片断里发生的故事。

如开头所说,我觉得,这无关价值、道德、国家和民族。

这关乎作为一个人的内心对于现实中背离的自己能够达到的和解程度。

影片在开头为我们呈现的那场舞会是这场心理和解历程的起点,那里保留着内心与现实一致的每个人。

随着情节的发展,影片中的大多数德国人,男人和女人,为了外在的形象和风度,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能活下去,为了可以受比较少的凌辱,为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开始了与平稳生活中那个内心自我认识的自己开始了一次次冲突。

大多数人的内心与现实中新的自己一次次和解了:他们或她们安之若素,女人们见面拿“多少次了”作为问候语,男人们在酒桌上为“苏德友谊”干杯,生活仿佛从来就是这样的;也有人的内心最终没能完成这样的和解,于是,他们死了,或者自杀,或者被打死。

生活从来都是这样。

它要求我们的内心不停的和那个总在背离的自己去和解,这些不只是发生在战争年代。

还记得少年时关于自己长大后的宏大理想吗?

我们的内心早就和解了如今那个只在庸庸碌碌中朝九晚五“谋生”的现实的自己;还记得曾经为之激动振奋的道德经典和历史先贤吗?

我们的内心或许也已经和解了那个在办公室的一角沉迷“潜伏”和“杜拉拉”中手段的现实的自己;还记得当年为爱情而满怀的浪漫和柔软的感动吗?

我们的内心多半也和现实的婚姻中那个无奈的自己甚至无底的欲望中贪婪的自己和解了……和解并不一定总是可怕,例如,尼娜依靠它顽强的生活了下来—但拿什么去和自己的内心作和解却有可能是可怕的,例如,我们在生活中,虚荣、金钱、晋升,甚至动物般贪婪欲望的满足被拿来和解。

所以,这便有了本部影片中主人公尼娜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和解于自己肉体的沦陷,为了生存,但是在这些和解的代价中,你不会找到她的生命中最真实的东西。

因此,她可以勇敢的去担当,在众人的慌乱中,在一步步逼近的危险前;她还会懂得爱,还能够去理解并爱上那个同样是战争受害者的苏军少校;她甚至依然还能坦然安静的等待丈夫的归来,在战后,以及在他愤怒的离开以后。

我想,这便是“守执”了。

人可以为理想而苟活,而不能以苟活为理想。

司马迁在在《报任安书》中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今天,太平盛世,不再有命悬一线的生死考验,也不再有力不能拒的凌辱,更不用饮盗泉求嗟来之食,但却又有多少人在为理想而苟活,而不以苟活为理想!

或许,也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定要和解呢?

如果尼娜按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坚贞不屈”的去死,难道不是比任何方式的苟活都要好吗?

我想起中学时我的英语老师有一次上课说到的故事。

他说,有一个小姑娘想不开有轻生之念,别人如何安慰都不见回还。

一个老太太却问她:你怕死吗?

小姑娘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不怕。

老太太接着她的话说:连死都不怕,那还怕活吗?

“连死都不怕,还怕活吗?

”—这多像这部影片里的尼娜用自己的言行展现给我们的精神:圆融、顽强、令人敬佩的活下去,却不在内心迷失坚守的东西: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信念和感情。

不会有比这种和解更难的事情,也不会有什么发出比这种和解后的人性更耀眼的光。

当下,亦然。

 3 ) 淤泥中开出的花

如果说战争中的爱情是淤泥里开出的花。

《沉静如海》描募了花的凄美,那《柏林的女人》,无疑是淤泥里的那部分。

改编自一个女记者的日记,真实而残酷。

二战后期,苏军占领柏林。

女主和当时所有的柏林女人一样,都成了苏军报复和泄愤的对象。

良好的教育似乎反倒成了最大的短板,加剧了不堪其辱的痛苦。

她选择把这一切在日记中记录下来,也许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信念,做为活下去的支撑。

为了活下去,女主找到了苏军少校安德烈,和另外几个女人一起,得到了庇护。

有了食物和暂时的安全,也有了不得不接待的苏联军官。

安德烈的妻子被德军杀害,痛恨德国人,经历暴行的女主则认为苏军残忍而粗鲁。

这样的两个人之间,有侵占,有交易,有报复,唯独不可能出现的,应该就是爱情了。

然而爱情有一点是像战争的,经常会突如其来,也一样无法阻挡。

他们长夜相拥,交换爱与思想。

至少这一夜,你不是苏维埃,我也不是法西斯,我们都是战争的孤儿,是命运裹挟中的尘埃,不妨碍一个理解的拥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理解后的吸引让他们相爱,无论这场爱的布景多么不堪。

于是淤泥中开出花来,绚丽迷人,脆弱短暂,开始与结束都不由自己。

安德烈调任,他们牵手,凝望,眷恋,不舍,女人选择留下来,离别的话语却是感谢,她对他说:感谢你给我机会了解你。

女主丈夫回归,但已经无法继续在一起,那本曾经给予她支撑的日记,却是丈夫无法容忍的刺,最终选择离开。

有人说人性只是衍生品,人本质上只有神性和兽性。

战争与爱情,大概都源于兽的那一部分吧。

然而爱恋,却在其中停停走走,慢慢闪现出神性的光芒,为我们驱散,那些叫做绝望的黑暗。

 4 ) 有感

标准的德国美女,金发、硬朗、高挑。

是的,美女总是事件的诱发原因,却不是本质。

本质是贪念,贪念引起战争,战争造成死亡,死亡引起恐惧,而恐惧导致卑微……女人,红颜,祸水,古今中外,从不幸免。

历史从来都不能完全复原,因为真相永远都是那么惨烈。

会讲多语的美女记者到了战时依旧无依无靠,除了肉体还有什么,除了去寻找依靠还能怎样。

错位时空里的爱情来的突如其然,貌似真爱都不能永恒,不是时间不对,就是地点不对,难道这就是永恒的条件?

一本书里说过,爱分三个阶段,迷恋之爱,关爱之爱,家人之爱,那么真爱到底属于哪一阶段?

如果都追求第一阶段,算不算贪?

道德约束社会行为,约束得了思想么?

战争里的爱情,从来都是题材,只不过大多是悲剧的、扭曲的、不完整的。

虽然是真是事件改编的题材,也是很久以后才被拍成电影。

真相,总是那么触目惊心!

 5 ) Alles sind vorbei, aber noch nicht zum Ende

直到最后愉悦的俄语片尾曲响起,我都没办法忘记这句话:Was sollten wir leben?我想努力去找找答案,可能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电影里,或是可能在今后的生命里。

就像电影结束了,一个关于绝对女主角的电影结束了,我们也不知道她的名字。

她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完了她的故事,她想说的话。

无论是去柏林之前还是去柏林之后,这都是我的第一部电影,第一部不是带着受害者目光来审视Hilter的片子。

其实一个战争片无论怎样都挺难过的,就像阴郁的蒙古长调一样,你就这能静静坐在旁边听,不该说一句话。

但奇怪的是,也是不奇怪的是,一部战争片,我居然没有想到《南京南京》,却是《罗马假日》。

柏林女人们并没有要求任何人的同情。

法西斯是什么?

这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叶整个世界的主义,对手无寸铁的女人们,是什么?

可能就是她所说的,来自古语,是一捆火柴棒,联盟的意思。

其实没什么意思,所有人,所有女人,都是绝对的受害者。

她们莫名其妙地为政治承担了不该有的,或者是可能该有的罪责。

但她们的态度,却让我吃惊了。

尤其是当她们说到”如果俄国人像德国人对他们那样对我们,那么没几天德国人就没有了“。

虽然我是深谙德国人总是鞭打自己的特质,但一旦被真实地置入了一个具体的情景,这也是难以想象的。

历史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直接将什么东西进行比较,但同样作为人类,该怎么活却是可以比较起来的。

电影的前一小时,我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是你,该怎么活。

我甚至找不到任何一个自己该活下去的理由,但是电影里面的每一个女人都做到了。

但到了电影的最后,好像找到了答案。

挂念在心的丈夫终于回来了,回来了却又离开了。

可是我们不知道,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可能还会想起对方吧,irgendwann。

生存的意义,和拥有的意义并不一样。

为什么想到了《罗马假日》呢,因从从头至尾,女主都是一个饱含深情的人。

应该是一个这样的人。

尽管她聪明到十分明白,战争容不下爱情:Die Krieg verendet das Wort. Die Liebe ist nicht mehr das, was sie war.战争改变了语言,爱这个词条,不再是原有的意义。

但是后来她明白了,爱情和战争没有关系。

幸运的女人遇到了弹钢琴的男人,爱情就是爱情,喜欢就是喜欢。

战争在的时候长大了这种喜欢,和平来了却将它扼杀了。

所以说,爱情,和战争无关,和拥有无关。

爱情,可能就是女主反复重复的:Alles sind vorbei, aber noch nicht zum Ende.一切都过去了,却没有结束。

 6 ) 德国佬别洗了,洗不白的

这些德国女人,有几个不支持她们的丈夫,兄弟,父亲在东线的“胜利”?

她们的男人打败了苏联人,就会去强奸屠杀苏联女人。

她们支持这样的一个邪恶的目的,那么战败被苏联人强奸被杀,就无可厚非了。

圣经有云:那动刀的,必被刀杀。

虽然这些年德国佬一直想通过影视作品给自己洗白,但给我的感觉就是:滑稽。

就像一个黑煤球,总想变成白的,跑到灰堆里滚来滚去,变成半黑不灰,实在有趣。

 7 ) 被轮暴的不只是柏林女人,还有这两个国家

这部电影看过两次,第二次看到一半才发现之前看过,相隔太久,第一次已经忘记了。

第三次再看的时候,才发现,制片方是德国和波兰,两个同样曾被轮暴的国家。

德国因二战战败使全城的柏林女人都被苏联军人轮暴多次,德国被分割成好几块分别统治。

而波兰更惨,被其他国家拱手送人,灭国轮暴。

这种国家层面的被轮暴,不直观,于是讲了柏林女人这种活生生的视角。

的确,就像很多古代有智慧的女性曾经说过的,妻子与妓女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需要依附男人,因为经济不独立。

国家如果不独立,也跟妓女的命运一样悲哀,一样被多国轮暴,一样任人宰割。

东方曾经出过很多才智色艺俱佳的名妓,她们早已不是妓,而是姬,可入朝为仕的女臣。

赛金花,小凤仙,柳如是,朝鲜还有黄真伊。

黄真伊的诗歌甚至入选韩国中学课本,赛金花甚至可以在八国联军进北京这种外交大事上为之斡旋。

柏林的女人的求生欲,让她们可以熬过苦难,没有像被国难和屈辱摧毁意志的男人们一样疯魔或自杀,而是封闭创伤,顽强的活了下来。

柏林女人为了求生,主动与一位苏联军官结成了稳定的性关系,柏林女人可以因此降低被凌辱的次数和轮暴对身体的伤害,以及稀缺的食物。

军官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情人,甚至可以聊音乐与书籍等精神交流。

战争对苏联人的创伤也是巨大的,很明显这位有格调的苏联军官并没有那么残暴,但底层苏联士兵有今天没明天的命运,仇恨,更容易失去所有的禁忌与人性,疯狂凌辱战败国。

当年苏军打退东北的日军,占领东北,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飞到长-春进行劳军,有送财物又许利益,好不容易才把老大哥送走,根据地方志和史书记载,苏军接管长&春市,也对城内百姓抢掠,对市民女性进行轮暴。

但这段历史是禁忌,没人敢提,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觉得立在公园的苏军英雄纪念碑是耻辱,几次想拆,都不行。

电影《柳如是》当年拍摄制作动静很大,评分不高,但是部好作品。

秦汉饰演的钱益谦这种有风骨有才学的大儒,政治上不得志被排挤,与柳如是相恋,本来国破家亡之时约好一起投江,但钱临阵退缩,领头剃头并跪在城门外迎接清兵入关。

这种投降的行为成为千古骂名。

但是柳如是在民间发现百姓根本不在乎谁夺取政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捱食不易。

所谓士大夫们最在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在生存面前,都是无法希翼的奢求。

柏林的女人也一样。

她们像战俘的军人,投降是无奈,保存生命还有机会来日方长,手无寸铁又无组织的百姓拼死抵抗,是送死,是绞肉机,是徒劳无益的。

女性容易被寓意大地母亲,孕育万物,极大的包容性,顽强的生命力。

《柏林的女人》在这段历史中,表层是屈辱,但深层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她们被像最底层的牲畜一样踩在脚下任人蹂躏,都没有被摧毁,而是顽强的活了下去。

国家有这种信心,才能熬的过漫长的屈辱岁月,等待春天复苏,等待复国统一之日的到来。

德国是个神奇的国家,二战时期分裂成三块被不同势力统治,居然多年以后还能合并。

朝鲜半岛作为一个国家至今仍是分裂成两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却相互对立和仇恨。

欧洲其他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波赛地区自前南斯拉夫分裂后,至今战火不断,叙利亚更是无尽的难民,分太久未必合,可能形成永久性的改变。

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这种尴尬与矛盾。

这部《柏林的女人》拍的极好,当年非常有争议,但观众们应该能从屈辱中看到尊严,无论再苦再难再屈辱,都咬着牙活下去,生存下去才有希望,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尊敬。

 8 ) 柏林的女人观后感

之前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苏联在遭受战争屠戮后,他们每经过的土地(东欧、巴尔干半岛、德国、中国东北)都留下了他们抢劫强奸的暴行。

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一名女记者在柏林失守时期的日记,导演并没有非黑即白地去露骨刻画苏联士兵的丑陋,同时也写出了他们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更将曾经法西斯主义德国士兵战败后逃避的行为,更加凸显出女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和坚韧。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女主在得知丈夫战死没有任何收入时为了生存无奈委身他人最后沦为妓女,但她的丈夫却最后选择和她在一起。

而柏林的女人在饱受强奸折磨后,选择依附士兵让自己活下去,被苏联士兵称作柏林妓女,可是女主在依附上校后两人却互相产生了爱意,但是为了丈夫也只能在分别时刻道谢。

即使最后丈夫厌恶她下贱离开后,虽饱受蹂躏,却仍然选择顽强的生活。

影片最后一幕中,她并没有感觉到很伤痛,因为她太忙了,要找到火石,打扫公寓地板,还要找一些花……

 9 ) 为本片正言

刚取出碟片。

因为之前在豆瓣这儿也看到有这个片子的名字,所以上来看看。

看完上面的评论后不能不说吃了一惊:如此好片,却几乎无一好评。

或许真是国内的下载+盗版翻译太不敬业导致语言障碍了吧。

因为人在德国,小懂德语,所以片子是从影碟店里租的无翻译的德语版。

片子的内容写出来就无趣了,大家也已经该写的都写了。

个人的感觉是:如果你喜欢《朗读者》(前提:你是在电影院看的,或是翻译得不错的非正版),你一定会喜欢这部《柏林的女人》。

还有一句,影片最后有一段字幕,大意是小说头版时未受德国社会好评(严重点说,德国人觉得耻辱),以后长时间再无再版,作者保持匿名。

译自德语版Wikipedia:该日记1959年在德国首次出版,头版问世后作者Marta Hillers就搁笔了。

Hillers能讲流利的俄语和法语。

据南德日报记者查证,她曾为纳粹某些不起眼的报刊撰文。

这本日记记录的时间是1945年4月至6月。

2003年曾被怀疑其记述的真实性及作者的著作权,后被德国作家Walter Kempowski定为“至少书中的日记内容是真实的”。

该日记于2003年被德语及英语再版。

 10 ) 人性之光永远不会被野蛮吞没

柏林的女人为了生存,为了减少被强暴的次数,不得以寻求庇护,向权力最高的苏联少校提供性服务,从而获得片刻的宁静,而苏联少校是个有知识有修养的高级军官,他的妻子被德国人杀害了,虽然他对苏联士兵的强奸行为漠视,但当发现房间里藏有德国士兵后,并没有按条例将全楼的人们杀害,而女主在与少校的交往中逐渐产生了爱情,他们之间的人性之善触碰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德国女人们为了食物闲言话语之间互相问候多少次被强奸,调侃床笫之欢,野蛮的战争过后,男人被打光了,剩下的女人就是胜者的财产,她们要活下去还是为了所谓的国家民族精神继续战斗?

她们忍辱负重的苟活,就是对战争叫嚣者倡导的大义最有力的回击!

而少校对待敌人善良的一面自然被契卡定义为叛徒而剥夺军衔。

法西斯主义和GC主义都是对人性无情的摧残,都是打着民族国家的旗号为独裁者的权力和野心进行背书,而他们所谓要保护人民,男人沦为炮灰,女人沦为工具,但人性之光永远不会被野蛮吞没。

《柏林的女人》短评

不喜欢看这种狗咬狗。。。盟军也不是好东西,,

7分钟前
  • JIE
  • 较差

“不管是疯狂的苏联士兵,还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杀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毁灭力。相比于女人,他们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这篇写得真不错~不管德国还是俄国,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战争的孤儿”。

10分钟前
  • 半隐
  • 推荐

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15分钟前
  • 教英语的键哥
  • 还行

前面看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悠悠鸟似乎缺少好的德语和俄语翻译,看的我好迷茫,望有别的版本出来

18分钟前
  • R 福
  • 还行

还好 去年看得。怎么这么多过去看得?多久没看新电影了

22分钟前
  • Clement_ZG
  • 推荐

这五星纯粹是给那些在战争中仍坚强生活的女性的。从另一个角度想,比起苏联的女人们所承受的苦难,这点小伤又何其矫情。记得片中的一个苏军士兵反复质问:为什么是俄罗斯?女记者无言以对,其实她也只能无言以对。

23分钟前
  • 太元小生
  • 推荐

你瞧人家好莱坞拍的美军,拿点香烟罐头、弹着钢琴,德国姑娘主动往上扑,军官约束着士兵不准欺负德国女孩子,堂堂正义之师啊!可活该你苏联死了呢,你死了人家就硬生生敢把红军拍成侵略者,披着女性主义的外衣给纳粹招魂了……

25分钟前
  • 聂鲁达的耳朵
  • 较差

没有必回和掩饰,真是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弱点。每个人只是历史洪流中微不足道的尘埃,虽然卑微到泥土里,却也激不起一点浪花……

28分钟前
  • 终有剑心在
  • 推荐

有别于其他战争受害者的电影,这部《柏林的女人》营造的氛围,即不够残酷,又没有完全站在中间立场去讲述战争给平民造成的影响。最令人费解的是,女主和上校之间的爱情,即不纯净,又不功利。拍的像一个嫖客和妓女相爱的故事。

32分钟前
  • 苏黎世
  • 较差

这部根据德国女性日记改编,好心酸。战争后的一切,可怜的就是老人,女人,孩子。

36分钟前
  • 文帙三
  • 还行

2012-11-11 电影作为载体充满技巧和深度,镜头音乐对白节奏剪辑……俱匠心独运。人性之善恶不因战争而起,战争赋予人性特殊舞台,让人在极端情况下审视自身。我并不倾向于将电影看作控诉战争罪恶或歌颂女性精神作品,电影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丰富成熟电影语言的技巧。

37分钟前
  • 问津
  • 推荐

如同其英语片名“The downfall of Berlin", 陷落的是城市,还有人。战争中的胜利者都是可耻的,而失败者都是悲惨的。两段民歌都很有特色,高加索的有些中亚风,而蒙古的很好听。自杀的Frederic,看着有些像穆里尼奥

38分钟前
  • 人近中年
  • 推荐

呆逼电影,你选的小胡子跟你德国女人没关系?你德国当时横扫欧洲你德国女人没支持?

39分钟前
  • A啊
  • 很差

生活就像強姦,可要學會享受哪這麼容易。

42分钟前
  • Daniel
  • 力荐

2011.06.19

44分钟前
  • 木易雕
  • 还行

该高潮时就高潮,很有力度

49分钟前
  • 青蛙
  • 力荐

战争能够带来什么?痛苦的女人。

53分钟前
  • 青山卌蛙小吱喳
  • 推荐

故事很揪心 拍的很一般

55分钟前
  • ╯-╰
  • 还行

没有看完,,

60分钟前
  • 我是黄上
  • 较差

沦陷区惨遇女和俄军官相恋、相离。女人的现实选择--想方设法活下去。 28/11--2016

1小时前
  • peterzhang70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