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Sacrifice

主演: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海清,赵文浩,王翰,赵文卓,鲍国安,张丰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赵氏孤儿》剧照

赵氏孤儿 剧照 NO.1赵氏孤儿 剧照 NO.2赵氏孤儿 剧照 NO.3赵氏孤儿 剧照 NO.4赵氏孤儿 剧照 NO.5赵氏孤儿 剧照 NO.6赵氏孤儿 剧照 NO.13赵氏孤儿 剧照 NO.14赵氏孤儿 剧照 NO.15赵氏孤儿 剧照 NO.16赵氏孤儿 剧照 NO.17赵氏孤儿 剧照 NO.18赵氏孤儿 剧照 NO.19赵氏孤儿 剧照 NO.20

《赵氏孤儿》剧情介绍

赵氏孤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赵氏孤儿》豆瓣官方小站:http://site.douban/107923/ 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喜权臣屠岸贾(王学圻 饰)当道,且厌丞相赵盾(鲍国安 饰)专横。赵盾之子赵朔(赵文卓 饰)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范冰冰 饰)也身怀六甲。屠岸贾视之为 心腹大患,设计在朝堂上投毒,借灵公之口,灭赵氏九族。 庄姬在大夫程婴(葛优 饰)诊脉时,目睹夫君赵朔身亡,悲痛中决定生下婴儿。此时,屠岸贾手下韩厥(黄晓明 饰)前来灭种。临危之际,庄姬将婴儿托付程婴,让他交给公孙杵臼(张丰毅 饰),后拔剑自刎。韩厥因此被屠岸贾砍伤,后者下令封城,挨家挨户搜查婴儿。情急之下,程妻(海清 饰)把赵孤交上。程婴前去认领赵孤,程妻去见公孙杵臼。因封城,程妻母子被藏于影壁墙内。屠岸贾设苦肉计,逼程婴说出婴儿下落,相继诛杀公孙杵臼及程妻母子。程婴强忍悲痛,独自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敌王超级英雄医院第一季机关枪囚徒冯梦龙传奇超级英雄百变王牌第二季恶女浮华背后被捡到的男人吉比一家犬友笑传第三季第七只眼之食狱一眉归来高斯电子公司零异频道第三季妙笔生花车泊-杀人与浪漫之夜迷蝴蝶洛克王国3:圣龙的守护幸福我们是夜晚忏悔录致命蜈蚣龙城小仵作飞行员上古神兵:觉醒愤怒小队公务员与7个欺诈师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回到被爱的每一天雀魂碰☆

《赵氏孤儿》长篇影评

 1 ) 陈凯歌,先活明白再来拍电影吧!别再糟蹋好题材了

1.赵氏孤儿是个好题材。

那么多艰难的道德困境,那么多复杂的伦理关系,那么多折射人性的角度,这么好的一个题材,好好选择一个切点,解剖一个截面,都能成就一部传世佳作,它可以是一部深刻剖析人性的电影,可以是一部单纯的牛逼悬疑片,还可以是一部温情的家庭伦理片。

可遇到了陈凯歌这么大的野心和贪心,硬要把所有东西都塞进去,结果怎么样,和《无极》高度相似,含含糊糊,模模糊糊,什么也没讲清楚。

2.程婴的不明白大部分观众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这对导演来说是很幸运的。

导演给予程婴什么样的思想和命运,他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和命运。

作为男主角,程婴身负重任,他必须承担起整个电影的起承转合,他的存在、选择、矛盾、倾向、改变,务必清晰给力,才能推动故事情节,使观众对人物产生移情,达到共鸣。

程婴的所作所为,就是导演的所思所想。

陈凯歌对程婴做了什么?

首先,他把程婴定位在一个小人物上。

这是很好的。

程婴以一个医者的道德和胸怀救了庄姬的孩子,目睹了庄姬的自我牺牲,这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去保护赵氏孤儿,这是很好的。

电影避开了让程婴在自己的儿子和赵氏孤儿中二选一的两难选择,而是设计为机缘巧合下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我认为是很巧妙的,非常好。

这一点上,体现了导演对人性的观察:一个伟大的人,可以伟大到为救别人而牺牲自己(比如公孙大人),但伟大不到为救别人的孩子主动牺牲自己的孩子。

要真这样,就大大的矫情了。

观众该在第一幕就骂娘了。

到此为止,陈凯歌都做得非常好,所以大家对第一幕都赞不绝口。

但是,从这开始,程婴就开始模糊、开始跑偏了。

程婴抱着孩子投奔屠岸门下的画面是第二幕开始的分界点。

这时程婴卯足了劲,自信满满,“我要他们相亲相爱,然后自相残杀”。

确实挺毒的,看得人心振奋。

谁不想看相亲相爱的人自相残杀呢,这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又将是一个巨大的两难选择。

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a.程婴不露声色的含辛茹苦,终于让赵氏孤儿和屠岸大人相亲相爱最后把他们推到了自相残杀的舞台上,赵氏孤儿杀没杀屠岸都不重要,因为已经是个大悲剧了这是程婴的悲剧,也是赵氏孤儿的悲剧,也是屠岸大人的悲剧。

b.程婴不露声色含辛茹苦,终于让赵氏孤儿和屠岸大人相亲相爱,却没能让他们自相残杀。

程婴为了报仇,只能自己去杀屠岸。

这也是大悲剧,但主要是程婴的悲剧。

c.程婴不露声色含辛茹苦,却没能让赵氏孤儿和屠岸大人相亲相爱,那么不管有没有自相残杀,这个复仇都不给力。

这也是悲剧,主要是程婴的悲剧。

d.程婴不露声色含辛茹苦,让赵氏孤儿和屠岸大人相亲相爱,最终放弃了把他们推向自相残杀的舞台。

这是个喜剧,是所有人都喜剧。

……总而言之,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程婴有多种可能性的选择,都可以成就一部传世佳作。

但是我们来看,陈凯歌为程婴设计了什么呢?

在十几年的时光里,程婴像渐渐被时光风化了一样,时而坚定复仇的信念,时而摇摆不定,模拟两可。

这还不可怕,可怕的是,连他的时而坚定、时而摇摆都显得如此模糊,不仅动机交代不明,情节也不给力。

渐渐苍老的程婴似乎已经忘记了复仇计划,在他告诉赵氏孤儿身世却被赵氏孤儿轻描淡写的一句“你编什么故事都不能阻止我上战场”后,他在摇摆中彻底退缩。

不是因为爱,不是因为看见了什么人性的光辉,不是因为放开了胸怀,而似乎是因为他懦弱无能,复仇不能,那就算了。

暗合了那句他对赵氏孤儿说的“打不赢,就跑!

”。

在复仇这件人生大事上,程婴毫无疑问也是这么做的,“复仇不了,就算了!

”不是幡然醒悟的复仇中止,而是复仇未遂,然后,“算了!

”。

程婴的一生和陈凯歌的一生何其相似,从《霸王别姬》开始,陈凯歌铆足了劲,自信满满,谁知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他开始苍老,开始不给力,与其说是他江郎才尽,不如说他根本就不是江郎。

程婴自始至终就不是一个给力的人,一个不足以担负起复仇大任的人,这就是陈凯歌!

所以陈凯歌开始摇摆,开始模拟两可,于是有了《和你在一起》,有了《无极》,有了《梅兰芳》。

现在,又有了《赵氏孤儿》。

程婴又不是一个豁然开朗的人,算了就算了,最后一刻,他又突然跑上去,一片胡乱中,死在屠岸的剑下。

原来他想了想,还是要复仇,可是再想了想,都这样了,还复仇吗?

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惊慌失措,死于混乱。

这不是陈凯歌又是谁呢?

一个自己都不给力的人,只能创造一个不给力的人物,只能拍出不给力的作品。

3.赵氏孤儿的莫名其妙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条崭新的生命,是最清白无辜的。

他要怎么过他的人生,他要用他的心怎么去感知世界,这是他的自由,更是每个人天生的权利。

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赋予一个孩子所谓的人生使命,那样的话,他的罪过比之前的仇恨更可耻、更残酷。

所以,如果说整个故事里有什么是伟大的话,那就是赵氏孤儿程勃的生命。

整个故事里最有力量去承载爱、承载光辉、承载美好的,就是赵氏孤儿程勃的纯白的灵魂。

我们所要歌颂的人性的光辉,所要歌颂的大爱,应该是在生命土壤中萌生出来的静悄悄的、不带任何杂质的包容和温和。

这是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接纳和包容,更是所有生命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爱。

在一点上,程勃一直都是顺理成章的。

他同时沐浴在父亲和干爹的爱中,同时享受着拘束的爱(父亲)和宽容的爱(干爹屠岸)。

屠岸和程婴,一个像严父,一个像慈母,而程勃就在两份关爱中成长。

他是幸福的,他只感受得到幸福。

其他的一切,三百口人命,复仇,敌人,自相残杀,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

他不应该、不可能、也不会去承担那些东西。

那些和他的个体生命无关。

所以,他才会在听完身世之后说“无论你编什么故事,我都要上战场”。

非常好。

这就是程勃。

看到这里,我已经暗自为陈凯歌叫好。

我以为他已经洞察到了人性。

可后面又发生了什么?

原来程勃不是不去承担,而是他根本没相信!

直到屠岸证实了有那个仇恨的存在,程勃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没有挣扎,没有犹豫,突然之间,自觉自愿的沦为了复仇的工具,气势汹汹的向屠岸拔出了剑。

这算什么?

十五年来度过的幸福的日日夜夜算什么?

阳光青草地上父子情浓算什么?

难道这些不是他真实的人生,不是他真实的体会吗?

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真实的人生,难道这真实的人生,刹那间就被一个仇恨的概念轻易抹杀?

4.人性的至美:谅解什么是大爱?

什么是人性的美?

谅解:了解并原谅。

不说前尘往事,就说程婴、屠岸和程勃三人之间。

无论仇恨有多深,故事有多纠结,悲剧是无法终结悲剧的。

整个故事里只有庄姬一个人活明白了,她说“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他仇人是谁,让他去过普通人的生活。

”这份谅解是出于母亲对儿子的大爱。

这句话是整个电影里最感人至深,最真切也是最实在的一句话。

程勃虽然不是程婴亲生,但是在漫长的时光岁月中,程婴应该早就对程勃视同己出,我不信他对程勃没有这份大爱。

既然有,他就不应该再将他推上复仇的舞台。

赵家灭门惨案虽惨烈,但故人已亡,程勃要继续他的人生,程婴根本就不该告诉他什么身世的真相。

他告诉他了,并且告诉了两次,还让屠岸亲口证实了。

这是多么残忍,多么冷酷,多么无情的做法!

这是程婴在卸下自己的心理负担,他为了让自己好过,而将程勃推入了一个黑暗的深渊!

陈凯歌自己没有活明白,他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他也没有看清楚自己,他连自己要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再努力也是徒劳无功。

 2 ) 贵族已死

刚刚看完赵氏孤儿,出来在路上用手机翻了几篇影评,慢慢地也理清了自己的思绪。

我估摸着,总评是3.7星以上,4.2星以下吧。

前半部分(以披头散发的黄晓明出场为界),算得上是相当好的戏。

故事线索交代得很清晰果断,镜头大气舒展,吃穿用度陈设车马皆堂皇壮丽(如果不去纠缠诸如春秋无马镫这样经久不衰的bug),台词考究,众演员都不曾拉低整体水准。

尤其是宫廷政变一段,极有那种一扯线头整匹锦缎轰然解裂的气概,剧力极其紧张,即便是两位神似赵云张飞的护主龙套也十分扣人心弦。

而诸如国君啪一声拍死蚊虻,以人力代车轮,韩厥滑倒在鲫鱼上的机窍关节,也看得人相当舒服。

关于两个孩子身份转换、处位游弋,正反两方关乎此事的推理揣度,都拍得不错,把许多这个古老故事中原本失之合情的地方都巧妙地转折了过去。

王学圻演得好,虽不如当初的十三燕,但幸而这里头他演足了全场,够看;葛优合乎他的气质;范冰冰不过不失,至少台词不曾滑脱;黄晓明在他的角色还是个俊美将军时,也很合适地完成了任务。

==============我是披头散发的黄晓明======================到了托孤完毕,程婴要让程勃(天哪,请问陈凯歌身边没有人告诉他这个名字的笑场度会和赤壁里的萌萌有得一拼么?

\\\话说其实这是元杂剧里的原名呢【文盲补校】!

)和屠岸贾亲如一家的计谋展开的时候,剧力就不可救药地滑脱进二流的层面了。

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导演此刻的举棋不定。

他太想把每个角色的多样性完全展示出来,让观众们在结局的玉石俱焚中感受到不可自拔的复杂痛楚。

结果却成了粘滞壅塞,又语焉不详的沉闷长篇。

最后只确立了屠岸贾家父共权臣、慈柔共阴骘于一身的矛盾集合,对程婴的解读只是个半拉子工程,程勃(掩面。。。

什么名字啊这是)只是一柄没有自我面目模糊的复仇之剑。

而黄晓明扮演的韩厥。

啊黄晓明你还是去演时装剧吧!

pleasepleasepleaaaaaase!

本片几乎所有的滑脱出戏荒腔走板都集合在他身上啊。。。

韩厥你这个披头散发还想要介入这个小家庭的后妈!

不要再这样含情看着程婴了,放开这个大叔!

最大的无力集合在结尾。

感觉导演已经虚了,无论是精神上还是气力上。

放弃了更精致编制冲突和人物情绪转变的可能,转而用近乎儿戏的三人同台对骂斗殴最后以两柄参差对向刺出的剑收场。

真是一地颓唐啊。

====================================================于我而言,最触动的镜头,是勃儿十五岁正要初征沙场,斜阳下着一身华美甲胄蹬蹬蹬穿过庭院,站定在义父屠岸贾面前,坦率无忌地笑看。

屠岸贾为这少年神骏光洁的身容而目光恍惚,与为父的柔情一道升腾起的是久违的嗅见敌人的战栗。

“回去,再跑过来一次。

”他这样吩咐勃儿。

少年也兴致勃勃地遵命。

他细细端详,眼神无比浑浊。

我真的一霎时想到《斛珠夫人》里,海市将戎装初改了裙衩,方鉴明叩门而入。

门前正迎着霜平湖内半湖新荷满池月色,好风长入,海市满头青丝不绾不束,直欲飘飞起来。

养父女俩一惊之下,竟无言相对。

一个目光淆暗幽深,一个却清澈无伪,不知道害怕未来。

======================================对于陈大导演而言,这已经是现下他能描绘的天潢贵胄、君子堂堂的幻梦的极限了吧。

或许这是一个没有贵族的时代,这是一个高贵都已消亡的时代。

 3 ) 《赵氏孤儿》:古典文本的现代解读

(一)一个误会引发的血案最早跟朋友聊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导演如何处理它的道德悖论。

就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导演能否回答,用程家孩子的性命换赵家孩子的性命,到底对还是不对?

为什么贵族的婴儿就比普通百姓的婴儿更金贵,可以为了救他一个而牺牲别人(乃至自己)的孩子的性命?

如果在这个命题上做文章,也许可以引发出各种古今观念的碰撞和辩论,比如古代侠士重然诺的品格,因为对庄姬夫人的一个承诺,而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孩子,这在今天看来是否已经可笑和过时。

不过最后的结果是导演回避了这个道德悖论,而聪明地做成了一个误会,使得程婴(葛优)不情不愿而又无可奈何地让自己的孩子替了赵家的孩子。

于是一个古代侠义精神在现代语境下的道德悖论,被消解于无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现代的价值解读(或者更加像好莱坞电影那样的流行观念):无辜的小老百姓,因为一时的热心与善良,卷入了本与自己无关的政治漩涡中,失去了自己幸福的家庭,从而展开了一场不可能的复仇。

(二)小人物的复仇从一开始,导演就把故事原本的价值体系给置换了,这与古典侠义精神无关,甚至也与赵家无关。

庄姬夫人临死时,嘱咐程婴,不要告诉孩子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孩子仇人是谁,让他过普通百姓的生活。

程婴答应了。

导演刻意地把赵家也塑造成屠岸贾一样的权臣形象,这场斗争与正义毫无关系,不是忠臣与奸臣的对立,只是两个权臣之间的较量。

而程婴本身也丝毫没有要为赵家复仇的愿望,这些与他这个小老百姓毫无关系。

如果没有那个误会,他会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一个普通百姓。

然而他的儿子替赵家孩子死了,被屠岸贾亲手杀死,于是他必须为自己复仇。

所以故事变成了程婴与屠岸贾之间的战争,而赵家的灭亡不过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一个语境而已,从程婴儿子死的那一刻,赵家就从电影故事里彻底出镜了。

程婴背弃了自己对庄姬夫人的承诺,把赵家孩子带到屠岸贾面前,骗他说这是自己的儿子,并拜屠岸贾为义父。

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复仇,而赵家孩子不过是他的棋子。

从这时候起,《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就彻底与那个古典故事无关了,而成了一个现代寓言。

(三)无奈的烂尾程婴的目的是要让屠岸贾与赵家孩子产生感情,然后再让赵家孩子亲手杀了屠岸贾,以此完成自己的报复。

但他做得太好了,他不仅让赵家孩子与屠岸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连自己也与赵家孩子建立了真正的亲情。

于是整个故事后半部分的张力在于,赵家孩子会不会与屠岸贾决裂,而程婴又会如何处理自己在这个报复中的角色与他对这个孩子的感情?

可惜故事的结局,陈凯歌再次显露出了自己驾驭故事的无力。

他擅长在电影里表达自己的观念,却很少能熟练地用情节带出自己的观念。

最后的矛盾总爆发显得情绪如此不足,以至于让人觉得仿佛一拳打空,而沦为空洞的道德说教。

赵家孩子几乎在知道真相之后马上就进入复仇者的角色之中,而远远没有屠岸贾表现出的内心矛盾复杂性。

而葛优最后的行为动机更是让人莫名其妙。

最后我只看到两败俱伤的结局,而看不到导演所谓的“互相原谅”。

三个角色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既不能宽恕,也不能决绝,于是只好让程婴与屠岸贾莫名其妙地一起死去。

 4 ) 你要拍的既然只是赵孤的同人那干脆自己原创不是更好?何必呢?何苦呢?

自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后,陈导的牌子就算砸了。

不过就前三十分钟来说,至少陈导还是极力展现了他们那一代(是第五代吧)导演普通具备的某种……算是优点吧——各种无意义的构图好看。

于是这些都是应该拍无意义大片的主儿啊。

整部电影竟然是有一个地方本人想落泪的——就是那谁(众:灵辄!

)拉着马车奋力救主的时候,配上那“啊啊啊”的背景音乐,陈导有意义的漂亮构图,还蛮有几分悲壮感的。

至于后来出场不多的庄姬死去,非要摆出那种pose,镜头再拉上去,特么的做作无意义,特么的好莱坞。

于是大家都想——哟,果然是大片啊!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前三十分钟果断地快节奏地介绍完故事的大背景之后,这部电影就变成室内情景三爹教子基情脉脉的家庭伦理片了。

这几十分钟观众欣赏到的,除了程婴与韩厥之间“不能让孩子知道,不能让老屠知道”的秘会,就是程婴和屠岸贾在针对程勃(这名字是古人取的,咱不能怪导演,但你特么的还专门让庄姬来取这名儿是恶趣味啊)的教育方式上的冲突。

回头来看,这整戏的剧本大约是出于这样的一个生产流程下:作为一代文青代表的陈导想要拍摄一个关于人性、仇恨与命运主题的片——虽然本片结束后我根本看不出陈导的中心意思到底是什么,是在用屠岸贾的结局来说明“只要你不当对方是仇敌,你就没有敌人”应该放下仇恨呢,还是想用程勃和程婴的决定来说明“人性中的仁与爱永远敌不过仇恨,个人只能承担先辈种下的因果活下去,而无法选择自己的道路”,然后不知怎么的相中了这个无论在史记还是元杂剧当中都意在表现“士为知己者死”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故事,为了将这个中国人熟烂于心的故事扭曲成陈导想要的主题,剧本创作者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与故事的情节都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然则可惜,编剧君们不是太史公的对手,难以自圆其说,于是故事的后面就要慢慢给“找回来”这种不能处圆其说,一则体现在人物塑造上。

原作中为了体现中国古时代极普遍的后来东渡去日本演变为武士道的取义精神,将屠与赵分成了“奸”与“忠”以合理化程与公孙的选择,最后图的就是正义得张冤仇得血。

本片中丑化赵氏的做法倒是没什么——反正不出几分钟就全家死光光了,然则对屠氏的编写却显然的自相矛盾——如此多疑之人为什么不干脆将程氏的两个孩子都杀掉以断绝后患?

又为什么明知程氏与自己有杀妻之恨又收人做食客且极力抚养其子视同己出?

(屠氏肯定不止这一个食客有儿子哂)为什么在已知程勃身世后还奋力将其救出,之后又故意同程婴当面对质?

(考虑到之前赵氏有讲“你的儿子假如没死,现在也应该有儿子了”,这里似乎插入一段当年屠公子被围困,屠氏救援不及目睹自己儿子丧命的情节才合理,不过据说剧本是两拨人写的,估计写乱了)原作中的程勃乃程婴一人在深山中养大,每日耳濡目染只知道替父母报仇,后来手刃仇人,实在顺理成章。

本片虽然名为《赵氏孤儿》,但程勃的出场时间甚至都不及刀疤叔叔,亦无任何内心戏份可供观众围观其思想转变过程。

程勃是在屠氏的护佑下长大,从小不知道有什么血海深仇,与屠氏感情其笃,亦父亦师亦友,只怕比对程婴还要亲密。

于是这孩子怎么能在一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就立刻向前一刻还深深敬爱的刚刚救过他的义父拔剑相向,实在超出正常人的理解能力。

这孩子……是脑残吗是冷血吗?

原作中的程婴乃是为赵家尽义。

献出自己的儿子以保护赵家的骨肉这一点也许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但是放在当时的环境下(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妇女儿童保护意识,小女孩被爹娘亲手弄死的也有)也不算太离谱。

含辛茹苦不只为赵家复仇,也是为了保存赵家这一滴骨血成人不让赵家灭了香火。

本片中的程婴根本不在乎赵家是死是活,当初一念之仁导致自己的妻儿被杀,与情与理来说,已经了无生趣。

况且换成看片的任何一个观众,只要得到机会何人不想手刃屠氏?

谁会想到“十几年后叫赵儿斩杀屠氏”的神经病idea——你丫就能保证赵儿不夭折(当时没有抗生素,小孩得病死亡的机率很高的好吧)?

你丫就能保证屠氏不寿终正寝(你也不看看当年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你丫就能保证最后自己不嗝屁国家不打仗?

在有百分百把握的时候不亲自下手,非要等赵儿长大,程婴的思维也实在异于常人。

至于韩厥……这个角色的用处纯粹是为了搞笑兼搞基的吧。

至于情节发展上。

程婴夫妇一开始明明就打定了主意要献出赵孤以自保,既然如此,为何后来却一再错失向屠氏澄清的机会。

其实在公孙找上门时,声称自己的孩子乃是赵孤,然后在屠氏已然起疑的情况下果断承认他手中的孩子就是赵孤任由屠氏弄死,再回头向公孙申明自己的亲骨肉被屠氏当成赵孤杀害,自己当遵守庄姬的嘱托将赵孤抚养成普通百姓,从公孙哪里抱回自己的孩子,不就既救了那一百婴儿也救了自己的骨肉?

中间怎么的绕来绕去演变成片中的结果,实在与情与理都说不通。

你说做爹的脑残也就罢了,程夫人一介女流,在性命关心居然也没说溜嘴……编剧自己也知道这些地方不通,于是后来借韩厥与程婴,借屠氏与程婴之间的对话,努力来圆这些不通。

但不通就是不通。

其实我不懂,如果陈导如此想要拍一个有关人性的故事,中国古代这么多故事可供选择,甚至以中国历史之丰富,你要自创一个也未尝不可,又何必要吃力不讨好的给程婴等人写同人呢?

还是这般OC情节又不讨好的同人……最后,虽然这几年对于古装片渐渐的也已经心死了,但还是忍不住吐槽——这个故事是春秋时代,像面条这种东西,你就是用大拇指去想也会觉得不对劲吧!

还有馒头什么的!

还有辣椒!

当时根本连茶叶都没有啊!

这根本是连考据都不用考据的东西啊!

还有兵车兵种马上的装备,去找个相关历史学家稍微请教一下会死是不是?!

为什么每次都要搞到这么雷!

啊啊,写完评论是真的生气了。

于是再扣掉一星。

 5 ) 搬上银幕的历史

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喜权臣屠岸贾(王学圻 饰)当道,且厌丞相赵盾(鲍国安 饰)专横。

赵盾之子赵朔(赵文卓 饰)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范冰冰 饰)也身怀六甲。

屠岸贾视之为 心腹大患,设计在朝堂上投毒,借灵公之口,灭赵氏九族。

  庄姬在大夫程婴(葛优 饰)诊脉时,目睹夫君赵朔身亡,悲痛中决定生下婴儿。

此时,屠岸贾手下韩厥(黄晓明 饰)前来灭种。

临危之际,庄姬将婴儿托付程婴,让他交给公孙杵臼(张丰毅 饰),后拔剑自刎。

韩厥因此被屠岸贾砍伤,后者下令封城,挨家挨户搜查婴儿。

情急之下,程妻(海清 饰)把赵孤交上。

程婴前去认领赵孤,程妻去见公孙杵臼。

因封城,程妻母子被藏于影壁墙内。

屠岸贾设苦肉计,逼程婴说出婴儿下落,相继诛杀公孙杵臼及程妻母子。

 6 ) 一个掩耳盗铃式的假设

记得早年的时候看布莱希特的剧本《高加索灰阑记》,便依稀看到了《赵氏孤儿》的影子,这不仅是国人耳熟能祥的故事,而且传至海外,影响波及欧美文坛。

我正是带着某种敬仰的心态去观摩陈凯歌的电影,并不在乎他怎样解读历史的真相,而是期待一份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以及一幅忍辱负重的人生素描。

然而我发现我错了,陈凯歌勾勒的不是历史,而是搭的积木,电影从始至终都被无端设计着,为每个人物的所为寻找着借口。

表面上看似乎是四平八稳、不过不失,而实际上则是绑手绑脚灵气尽失,在中国大片日趋模式化的年头,陈凯歌终于能够褪掉学者的“画皮”而露出一个投机工匠的本来面目。

毫无想象力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弊病,这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中逻辑的不合理——不管是深藏在内的,还是可以一眼望穿的,据说这是因为“两个编剧”没完成“无缝对接”,借口总能找到,却掩盖不了这部电影平庸的底色。

倘若《霸王别姬》算是栩栩如生,《荆轲刺秦》可谓鬼斧神工,那么《赵氏孤儿》就是一本边写边涂,甚至有些娇柔造作的命题作文。

依托历史进行宣泄是曾经令陈凯歌解气的事,宏大的叙事规模成全过他,晚年又成了他脖子上的纸枷锁,历史——家国——爱恨,融为一体能出奇迹,生拼硬凑还是散沙。

既然《梅兰芳》能最终成为三个崩裂的故事,那么《赵氏孤儿》的前紧后松也应该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故事的结尾无疑是意淫化的,射完再救救完再杀,宣传的已经不再是忠义,而是愚蠢的“仁义”。

整部电影像是基于一个完美主义的假说,从始至终都在不停地加以解释,来述说其故事的合理性。

赵盾父子的飞扬跋扈和愚蠢皇帝的羞辱讥讽直接促成了屠岸贾弑君灭族的行动,实际上就是替后者开脱罪行,程婴妻子之死也是无端被动的,这种歪打正着的“换子”游戏从根本上削弱了人的精神高度,也间接促成了剧情的疲软。

毕竟在原始的历史故事里,程婴是主动拿儿子来献祭的忠烈义士,出发点是为友人两肋插刀,而绝不是为路人感染,将错就错的一个非现实性角色。

这种改变的背后是一种精气神的折损,和一种圆滑式的打磨,对电影格调的拉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实片中有很多可以被删减的东西,譬如独眼的韩爵,虽然是日后支持赵氏复兴的核心人物,但在片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那一箭也不用他来射)。

陈凯歌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也不是一个善于玩低级幽默的人,对比一下本片的“咬屁股”和夜宴里的“蹬被子”,就可以知道啥叫“严肃性的肉麻”。

权利的争斗,复仇的隐忍,想给观众们灌输仁者无敌的概念,必然要在人物身上做文章,变着法子增强屠岸贾本人的感情张力和行为合理性,平衡性的铺垫书写始终过多。

而王学圻饰演的屠岸贾阴沉有余却过于死板,在故事前段始终没有鲍国安和张丰毅来的压场,直到仇敌覆灭方显得筋骨活络、洒脱自如。

归根结底《赵氏孤儿》就是陈凯歌掩耳盗铃式的假设,看似圆整的剧情,事实上薄弱地让人无法进行推理。

屠岸贾认赵氏的孩子为义子,必然不会不起疑的,可陈凯歌偏让他蒙在鼓里,也以为观众会一样蒙在鼓里——这是个荒谬的论断,也成了故事张力丧失的本源。

真相的戳破同样让人难过,程婴费心画了多年的“复仇教学图”哪去了?

又为何老爸的苦口婆心竟不敌干爹一句无心之言?

当然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很多情感烘托都能恰到好处,一干老戏骨的飚戏熠熠生辉,古朴的色调和工整的构图一如既往传达着史诗般的迹象,也算是电影好死赖活的最后一点功绩了。

PS:把洛克菲勒教育孩子的故事都搬到电影里来,还有啥不能做的?

陈老板,求求您别再糟蹋中国经典了!

 7 ) 卖腐者,意淫者,成大业也

(有不关键情节讲解,自认所有剧情透露不会影响观影乐趣,请各位放心。

)1陈凯歌无疑是一个熟谙观众心理的导演,他总会让你看到你想看的,但绝对是在你最想不到时候。

比如说,你绝想不到《赵氏孤儿》是一部靠卖腐和YY的男人撑起来的大戏,那些不够腐或者不敢于YY的角儿们——即使他们是多么大的腕儿——都争先恐后的见了阎王,历史到底是有胆量的人来创造的。

不管电影质量如何,陈导的这个立意已经让我很受用了。

但陈导毕竟是将近六张的人了,玩弄这些新时代元素,他还是欠缺火候。

《赵氏孤儿》绝对够腐,我大胆猜测剧本中那些卖腐的文字,都透出一股三十里外可闻的腐味。

那些台词,就跟老王的表演一样,处处用力过猛,直白的让资深腐女也要脸红,生怕你看不出这是腐,这是在搞基。

过犹不及,台词虽然生猛,毕竟只能过过嘴瘾,又不能真枪实干,非腐观众抓耳挠腮,腐女腐男大呼不过瘾,两头不着岸。

比起《妙警贼探》《神探夏洛克》那种基情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微妙情调,陈凯歌真是大大落了下乘。

两大主角,都是YY高手。

开场不到一分钟,老王就因嫉妒和野心驱使,凭空做起场面盛大的白日梦,才有之后的弑王杀相之举;葛大爷虽然身份低微,武功近乎没有,也敢凭借一点艺术家的天分在纸上翩翩起舞,大肆YY十五年后的壮举,要没有他那大笔一挥,哪有最后的拔剑相向。

这两次YY,都在影院引起了哄堂大笑,看似显得唐突,但陈凯歌的用意正是如此,如此严肃的杀戮计划都能处理的如此爆笑,那么影片后半段大量的雷人笑点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一部影片保持一个统一的风格很重要,但有时候导演的这种职业追求效果适得其反,典型的例子就是笑满全片的《无极》。

而像《赵》这样只让你笑上半段的电影,大有在前半段可圈可点的例子,有两处让我觉得十分惊喜。

一是谋反。

从策划谋反开始,一直是以老王的乱党视角叙事,立刻就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张力,蚊子杀人,这个概念已经很新奇,让观众翘首以盼,甚至不自觉站在乱党一边,希望他们计划成功。

而到了实施当日,蚊子出动,叮咬之际却遭遇一拍,顿时埋下一个刺杀是否成功的伏笔。

这里陈凯歌故意拖延,吊起观众胃口,因而当王顺利倒下时,观众难免会产生一种大功告成的喜悦。

但随后“听遗言”、大批守卫出动,又是之前计划中没有交代的,立刻将影片带入紧凑的搏杀,这个段落既遵守了“告诉你计划,但绝不是全部”这样的叙事原则,又相当合乎现实中的情理——相国自然有武功高强的守卫,必须要大军压阵才能灭口。

之后的情节依然不落俗套,按理要拍这种宫廷血洗戏,制造出一个极其惨烈的杀戮过程,表现一方完全被灭也就过关了,但陈凯歌加入了二次转折,他让相国一方的几名武士拼死相救,还利用屋顶吊饰等物件一度几乎扭转了局面,同时又对武士的誓死护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观众的心理天平不自觉的倾向了相国一方,希望他们得以逃脱,这种预期在马车逃亡时完全达到了顶点。

但随后情节就急转直下,车轮断裂,弓箭兵埋伏,陷阱等待——这些安排既是戏剧的高明,也是现实的必然,你想乱党怎么可能连这点思虑都不周全?

整个阴谋实施过程始终紧紧扣住人心,没有丝毫松解或者出戏,相当出色。

我唯独觉得美中不足的是,最后马车坠落,烟尘弥漫之际就该收尾,但影片中还加入了一个表现相国和车夫身中多箭的镜头,显得多余,省略的表现在这里应该更大气。

二是三人争夺刚出生的婴儿。

婴儿到底让不让葛优抱走,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戏剧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过程十分巧妙。

先是让三人表明态度,然后陈凯歌用一段长镜头拍摄了三人在走廊间的争夺,这种争夺并不是激烈的,甚至是有点儿戏的,以黄晓明的武功,要杀一个弱女和一个老医生易如反掌,但二人都没有受伤,因此这里已经表达出了他内心的两难,也为之后的转折埋下伏笔。

随后黄晓明夺到婴儿,却因为一个十分奇妙的意外得而复失,婴儿重新回到葛优手里。

在这里矛盾达到了完全不可调和的顶点,黄晓明拔剑相向,表示他心中保命的一面已占了良心的上风。

合理解决一个这样的矛盾,是很考验编剧功力的事,最佳的效果是“观众死活也想不到,但一旦影片交代了,他们又会觉得高妙且合理”。

而本片里这个矛盾的解决恰恰就达到了这个效果,一方面,也许是我愚笨,但我的确想不出更合理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为后续的夺孤和复仇情节完美铺垫,如果没有如此牺牲,之后葛优的行为动机就不再合理,观众也不容易被剧情感染。

好的电影激发观众的思维乐趣,而不是侮辱观众智商,后者的例子数不胜数,但《赵》毕竟还是在前者有所贡献。

不管电影中还有其他多少滥俗的桥段,这两处之妙还是让它整体保持在了水准之上,陈凯歌毕竟还是陈凯歌,虽然不复当年。

3同样是在前半段,还有两处令我颇不满意。

一是老王识别真假赵孤的段落。

一开始他的判断接近于名侦探的水准,唯一没有到场的婴儿父母必有猫腻,这是个极其精准的推理。

直到挖开墙壁之后,面对抱着自己孩子的女人,他说“你为什么抱着别人的孩子”,这又是一处洞察力的体现。

至此,稍有头脑的观众都会被说服,老王已经识破了“假赵孤”的诡计,就看陈凯歌如何圆场了。

可惜陈凯歌并未给我们一个如上述第二点那样的精彩收束,葛优的一个双手奉送,登时让老王信服。

陈凯歌大概也意识到过于牵强,在片尾又做了一番解释,老王说他“一开始都怀疑,只有到了葛优亲自献孤才完全相信”,但是这样的解释反而更是令可信度雪上加霜。

大家试想,如老王般心狠手辣,做大事不拘小节(他曾威胁要杀死一百个婴儿)之人,既然已有怀疑,怎么会不保险起见,“把两个孩子全杀了”?

他后来在养育赵孤时,还特地身体力行的给他上了一堂“不要信任何人”的课,细细想,简直是自打耳光。

二是群众演员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尤其是众父母跪地一场,寅时是最后通牒,他们深知老王掌握所有孩子生死,应该是极度忐忑不安的,而当老王开门宣布“寅时已到”时,却没有任何人有任何呼天抢地的表示,所有人都是直勾勾的盯着镜头,他们此刻应该以为自己的孩子即将性命不保了呀。

同样的,在之后宣布“你们的孩子得救了”时,也没有出现众人欣喜若狂的情景,虽然陈凯歌迅速把镜头切走了,但还是可以看出所有人始终是一副龙套相。

倒不是说对龙套的演技要求有多高,毕竟他们也只是吃盒饭而已,但陈凯歌既然安排了这个情景,总也该适当表现出一点符合情景的人物行为吧?

而如果他的目的是要表现群众对于强权的恐惧的话,那么一开头的磕头、求喂食又是为了什么呢?

4影片的结尾和《无极》颇有相似之处,杀不杀,谁杀谁,如何杀,这些问题互相交织,变成了一个无比复杂的情境,其迷局比之前的真假孤儿的戏码更让人思维打结,而孤儿的心理和行为转变也显得比较仓促,仿佛了为了匆匆收尾而作。

虽然陈凯歌在现场发布会上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答,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观众其实并不认可影片结尾的逻辑。

《赵氏孤儿》中大部分转折都合格的增加了戏剧性,但当这种转折太多的时候,却反而无法建立起足够的可信性,尤其是当结尾连笑场都少了的时候,让我觉得倍加无趣。

文/方聿南

 8 ) 忘了时间忘了你

偶然看到一部重映的电影,带孩子去看,给孩子讲诉了一遍那段历史故事。

自己也是感动了,感动古人一诺千金 往往付出一生!

而今诚几何?

信几何?

总会在以后的时间忘了你,反正不是心里的男一号,忘了就能忘了。

先忘了你的样子,再忘了你说话的声音,随后忘了你擅长笑,或是喜爱笑,忘了你穿过灯光慢慢由浑浊变清晰,忘了你在我心目中变换反复的样子,忘了你说过的话.。

像飞鸟忘记曾经栖息的沼泽,犀牛忘记夏天的味道,失去双腿的人忘记曾经健

 9 ) 《陳氏孤兒》腦殘?陳凱歌腦殘?

京劇《趙氏孤兒》中,程嬰和公孫杵臼有一段對話:公孫:這撫孤捨命,何難何易?

程嬰:自然是捨命容易,撫孤難哪。

公孫:著哇!

愚兄已是風燭殘年,倒不如你將捨命之事讓與愚兄了吧。

田沁鑫版話劇《趙氏孤兒》中,韓厥得知程嬰救孤真相后說完下面這句話,然後自刎:韓厥:在這濁亂的世上,得見一真正的信義君子,韓厥無愧在這亂世行走一遭。

每次演到這裡,眼淚都會忍不住流出來。

這是這個故事中幾個角色所表現出來的,古代中國人對友誼、對正義的態度,也是他們把忠義和誠信放在生命之上的高貴精神。

但是陳凱歌完全沒有理解這點。

在他的電影裏面,1、 生性雲淡風輕的草澤醫生程婴被塑造成了猥瑣維諾的市井之徒,救孤的義舉成了被动的行为。

2、 仙風道骨的老人公孫杵臼在陳片中和程嬰年齡相仿,說話比屠岸賈還霸道,卻自不量力。

原本爲了成就大義,自己去送死,被改成了武功不敵,被劍刺穿。

3、 原本程嬰和公孫二人協力策劃救孤被徹底刪除,整個過程變成了二人素不相識,無奈之中,手足無措,不得不將孤兒救下。

4、 無論京劇、話劇中,韓厥都是一個戲極少,但極其光芒四射的動人角色,尤其是田版話劇的大力渲染。

但陳凱歌將此角從死改活,而且莫名其妙地在影片後半段反復出現,擔負搞笑的責任。

原劇中,韓厥寧可死,也要成就程嬰救孤。

而鬧太套版韓厥則說“我不是不想放你走,我放了你,我就活不了”。

二者的精神境界相差是多么的大啊。

5、 原劇中程嬰頂著“出賣”公孫杵臼,害得趙氏孤兒被殺的罪名,生活在世人唾駡之中,爲了趙武能順利成長,不得已投靠屠岸賈。

而陳片中,換嬰之後,程嬰立刻去屠岸家做了門生。

編導對這個決定沒有做任何解釋,顯得非常莫名其妙。

但是,卻反復渲染了莊姬托孤時,叮囑程嬰“將來不要告訴他父母是誰,也不要告訴他仇人是誰,讓他過老百姓的日子”。

那麼,程嬰顯然是沒有遵照莊姬的囑託,讓趙武遠離仇恨,而是選擇了進一步接近仇人,似乎是在策劃一場長遠的復仇。

這個程嬰不僅沒有誠信,他的內心世界時多么可怕。

6、陳凱歌直接從王雁為馬連良寫的劇本中照搬了程嬰用畫記述往事這一橋段。

京劇中趙武是從畫中瞭解的事實真相,但電影中這畫到了後來就忽然消失了,電腦動畫動半天,一點作用都沒起,實在不知道陳凱歌的腦子是怎麼長的。

當然有些失敗並非陳凱歌直接導致,跟演員表演功力、文化水平有限有關,譬如:1、 葛優在片中氣質猥瑣、目光遲滯,加上一如既往刻意放平語調的臺詞,容易讓你想到葛優以往的很多角色,尤其是《夜宴》,但惟獨不像程嬰。

2、 王學圻完全沒有演出屠岸賈的乖戾和陰險,臺詞念得毫無力度,除去服裝和髮套,和他以往的任何一個角色都能連貫起來,怎麼看怎麼像共黨幹部。

3、 鬧太套就不談了,丫本來就是一諧星,在悶劇中負責搞笑。

和程嬰開會時那輕佻曖昧的小眼神,真讓人好奇開完會後,丫是不是直接上了程大夫的床。

4、 范冰冰版莊姬的體質太驚人了,臨盆前還能筆挺挺站在顛簸的木輪馬車上遊行,臨盆後立即行動自如不說,還能奔跑。

這哪裡是羸弱的貴族?

大破天門的穆桂英未必有這個體力。

5、 陳凱歌大概對學舞蹈的小男孩情有獨鍾,上次選了學跳舞的小梅蘭芳,還好那孩子身體條件不好,舞蹈特徵看不太出來。

這次的趙武小腦袋、長脖子,走路八字外開,一看就是扶著把杆長大的,讓人直接懷疑這孩子跟屠岸賈學的根本不是劍術,而是芭蕾。

陳凱歌難道想借此表現屠岸賈的陰毒?

6、 張豐毅完全不會演戲,只會甕聲甕氣使勁裝、裝、裝。

全片的臺詞真他媽比口水還水,毫無文采,毫無氣質,看片時,俺就不停對自己說: “這編劇可以去死了”,那幾次關於敵人和仇人的對白,顯然是想玩點兒深刻,但無奈腦力有限,實際效果只能是又生硬,又雷人。

真不是俺嘴毒咒人,後來看字幕方知編劇是陳凱歌本人,那麼顯然丫死不足惜。

該劇的服裝設計基本上可以去死。

程嬰的服裝顯然是抄襲田沁鑫話劇,其他角色服裝的材質幾乎全部抄襲三宅一生副品牌Pleats Please。

最搞笑的是屠岸賈的某幾套行頭的色彩居然還是五彩漸變,且不去討論春秋戰國時代有沒有這樣的紡織及染色技術,滿身皺褶的五彩衣服從視覺角度來說,也著實缺少些美感。

化妝造型也可以去死了。

十五年過去,葛優的外形從四十多一下子變成了八十多,這個暫且寬容地理解為忍辱負重,容易蒼老,那麼十五年後,鬧太套和王學圻的外形一丁點兒變化都沒有,是不是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有了肉毒桿菌,抑或La Mer?

……美工、攝影啥的都極不講究,俺也懶得挨著罵了。

《趙氏孤兒》應該是非常容易拍的題材,那麼好的故事基礎,還有那麼多個近乎完善的舞台劇版本可以借鑒。

可以說基本上不需要多少大腦都能把這個故事拍得能看。

但陳凱歌還是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大腦這種東西跟丫沒什麽關係。

 10 ) 是复仇吗?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经过不断演绎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叙事。

其基本故事框架都是奸臣屠岸贾将赵氏全族灭门,赵家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临危救孤,程婴以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的性命为代价,换得屠岸贾信任,并带着赵氏孤儿投入屠岸贾门下,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灭掉权臣屠岸贾,最后赵氏孤儿终于报仇雪恨。

这样一个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后,大家通常会认为这会是一个历史题材的影片。

但《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却恰恰刻意模糊了故事的历史背景。

除了在影片开头有一个简略的说明性字幕,交代了“晋国”这样一个模糊的历史背景外,全片基本上不再纠结于真实的历史,而是想努力讲述一个对当下时代有所发问的故事。

对于《赵氏孤儿》这部电影来说,它在故事层面基本延续了经典叙事的框架,但在两个重要细节上做出了不同的改编。

一是用合乎现代观众口味的方式,解释了程婴为何会用亲生儿子替换赵氏孤儿,从而确立了影片的基本视角;二是对“复仇”的主题进行了重新解读。

这种对经典叙事的重构,加上影片对历史背景的刻意模糊,其实体现出了陈凯歌导演试图借经典故事传达自我心声的叙事意图。

如果说《梅兰芳》这部电影因为受制于诸多现实因素的约束,从而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他对自己的反思和对梅兰芳这个人物的态度,那么在《赵氏孤儿》这部电影中,陈凯歌导演终于可以相对完整地进行一次自我心声的袒露。

程婴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自我牺牲?

他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

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能会是《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在当下电影市场上能够得到认可的关键,也是导演陈凯歌所一直强调的“对时代发问”的主旨所在。

在传统故事中,程婴之所以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掉包赵氏孤儿,是因为程婴是赵家的门客或好友。

在传统价值观中,程婴基于“忠义”的判断,做出这个选择虽然可能艰难但并非不可理解。

但将这样的一个故事放在当下,这个故事的基础就开始变得可疑起来。

对于大多数现代观众而言,这样一个主动的选择甚至是完全不可信的。

如果从一开始就无法说服观众,这部电影就有随时崩塌的危险。

在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中,程婴的身份发生了一个细微的变化,他不再是赵氏的门客,也和赵氏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变成了一个无意中卷入大事件的市井郎中,只是出于善良的性格而在最不恰当的时机出现在了赵家,结果直接掉进了漩涡的中心。

影片花费了相当篇幅,来刻画和铺垫程婴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心理动机变化过程,从一开始的善良、懦弱,到程婴面对抉择时的犹豫和挣扎,最后演变成面对命运的无奈和悲苦,影片通过一系列小事件的设计,将“掉包计”这个关键转折点,经过精密的推算之后,变成了一个命运之中的无奈选择。

相比传统叙事中的程婴,电影《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是一个更能被现代人所理解的人物。

因为他的所有选择,都符合现代观众面对价值观判断时所呈现的利己主义。

只是当他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现代人可以理解的选择后,命运的车轮还是将他碾在了尘土之中。

相比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动机,建立在“忠义礼志信”基础上的选择,已经无法再说服现代观众去相信一个人的价值判断。

为了能够完成整个叙事的重构,影片煞费苦心地给出了一个符合现代观众价值观的理由。

程婴还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仍然试图在躲避崇高,但个人的抗争却无法战胜命运的摆布,最后还是将他逼到一个不得不做出无奈选择的地步。

影片《赵氏孤儿》的英文片名叫“Sacrifice”,直译过来是“牺牲”。

“牺牲”这个词有“为坚持信仰而死”的含义,当程婴做出了家人、岁月、友谊和尊严等等牺牲之后,他所坚持的信仰是什么呢?

这就是《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在重构经典叙事过程中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程婴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

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婴带赵氏孤儿投入仇人屠岸贾门下,将赵孤抚养长大后,赵孤借助朝廷中的高层斗争矛盾,亲手杀死仇人屠岸贾,终于报仇雪恨。

这个“复仇”的主题,一直是之后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的重点,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也同样无法回避。

但是在花费了相当篇幅刻画和铺垫程婴这个角色后,电影《赵氏孤儿》其实已经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程婴是本片的主人公。

相比之前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程婴已经从一个串联故事、保存和传递仇恨记忆的功能型角色,变为电影故事中的支撑人物。

这种故事视角的变化,其实才应该是电影《赵氏孤儿》所想重点表达的主题。

之前所花费的所有篇幅,包括对程婴牺牲动机的解释,都是为了后面的这个主题,也是程婴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我要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子带到他面前,告诉他孩子是谁,我是谁!

” 电影《赵氏孤儿》在悄然之中完成了一个主题和视角的转变,“复仇”这个故事主题,成为程婴的任务而非赵氏孤儿的任务。

因此在电影故事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投入仇人屠岸贾门下,其实是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复仇道路。

他既要保证自己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同时又要让仇人屠岸贾对这个孩子产生感情,这样才能最后实现让屠岸贾“生不如死”的复仇目标。

作为必须要对叙事时间的长度有所控制的电影,采取这种叙事方式,在保证了程婴和屠岸贾这两个角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也只能牺牲赵氏孤儿这个角色进一步丰富的可能,让他成为了一个传递仇恨的工具,一柄程婴最后刺向屠岸贾的利剑。

因此在影片中,赵氏孤儿反而成为一个相对面目模糊的角色,他一直生活在程婴和屠岸贾的阴影之下,几乎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而失去了“我是谁”这个传统悲剧性主题的可能。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影片的最后,程婴借助赵氏孤儿所完成的复仇,因为缺乏具体目标和具体事件的呈现,显得有些暧昧和犹豫。

程婴把孩子抚养长大,并让屠岸贾将他视为己出,相亲相爱,然后程婴再告诉孩子他是谁,我是谁之后,这个故事忽然就失去了推进动力。

因为这个故事结局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观众完成认同感的最后确认。

但是程婴在故事的结尾,因为之前对人物动机的种种消解和再诠释,导致故事发展到最后,因为缺乏终极意义的支撑,所以可能让观众会觉得有一口气出不来:这一切是为什么?

牺牲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目的。

这样一个格局的故事,最后还是要回到那些终极的话题上来。

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奉献出了自己的家人、岁月、尊严,担负了赵家的承诺和重托,以及公孙杵臼的牺牲,他所获得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不能仅仅只是一个“我不服”或者“义愤填膺”。

这种对于终极意义的有意无意的回避,其实已经不再是导演个人所能掌控的问题了。

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陈凯歌的对手,不是电影,而是时代。

” 陈凯歌导演既不愿意彻底地向当下的主流观众的价值观屈服,也无法找到一个各个阶层观众都认可的大概念来获得满堂喝彩。

面对这种犹豫和怀疑,他也无法横下一条心来,彻底不顾这个淘金时代所带来的压力或诱惑,决然转身而去,在自己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这种犹豫和怀疑,其实正是中国电影在这二十年来的缩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在电影中的缩影。

《赵氏孤儿》短评

前面还行,后面育儿片简直是煎熬啊,受不了低级的一说话就闪回。先看了邵氏的万古流芳,不太接受陈改动的地方,没有一个人物立起来,黄晓明那条线太傻逼了。也不喜欢王学圻,他跟陈简直是绝配,俩用力过度的端架王。

9分钟前
  • 斯慕奇
  • 较差

年轻总免不了冲动,年老总免不了心软。

14分钟前
  • 旧旧的星星
  • 还行

少一颗星是没有英文字幕。。Marco憋了两小时一散场问了我超多问题。。

19分钟前
  • スダミルク🥛
  • 推荐

父爱如山

23分钟前
  • 前排观战
  • 还行

为什么陈凯歌总是虎头蛇尾?

25分钟前
  • Ri-Mei
  • 还行

结局,欲哭无泪

27分钟前
  • Xiah
  • 还行

很无聊吧,讲个故事都讲不清楚。。。葛优最后仙风道骨一推门,相当经典,立即笑场。。

30分钟前
  • 奋意|呆萌の国
  • 较差

葛大爷,你不要再接凯哥的烂茬子,浪费了你的神技啊。

35分钟前
  • 刘小黛
  • 很差

没意思

39分钟前
  • superliu
  • 还行

范冰冰很美。

41分钟前
  • slimyth
  • 较差

还行啊,易懂

43分钟前
  • Kyiv
  • 推荐

看完没什么太大的感受…为了陈凯歌和陈红的不容易给四星对的起他们了…

44分钟前
  • 洛洛(洛如花)
  • 推荐

都记不得有赵文卓了,只记得有葛优在吃火锅

49分钟前
  • 稻草鱼
  • 还行

我觉得这个本子编的很西方化,就是没有中国片子特有的浮夸脸谱化。每个人都没演过。葛优太强。张丰毅还是帅。

52分钟前
  • MZ
  • 推荐

年度最大惊喜

55分钟前
  • Shudoku
  • 力荐

不待见陈凯歌

59分钟前
  • 养生少女顺来多
  • 较差

高中看的,记得葛大爷很有喜感。

1小时前
  • adakenndy
  • 较差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白开水

1小时前
  • 方枪枪
  • 还行

中国又出了一部各大牌跑龙套的悲壮故事啊! 其中涵盖了洛克菲勒家族的成长小故事 良心再次发现的故事 xxx的故事

1小时前
  • lotus
  • 很差

前40分钟还不错,后面越来越不知道导演想说点啥了。。。

1小时前
  • 阿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