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直欺人太甚,很多规章制度他自己都不遵守,却要求别的国家遵守。
他跑到别国办事就是横行霸道。
但别的国家却不敢去他们国家附近转悠。
估计也就战斗民族可以一试。
美国发现了他们要消灭的目标,要是平时肯定就是无人接炸死。
但这次是拉灯,所以他们必须确定到底消灭的是谁。
于是就跑到别的国家去办事了。
相关国家警察来了,但被美国特务吓跑了。
相关国家的飞机也来了,但也被美国飞机吓跑了。
假如不跑,就会被美国飞机击落。
美帝就是这么霸气侧漏。
还记得大二时的某天晚上,大家躺在自己的铺上,寝室马上就要熄灯,突然走廊想起一阵欢呼,我和其他人一起蹦下床推门出去,走廊里满是敲着脸盆跺着脚的同学,然后我知道,美国的双子大厦让人给弄塌了。
我加入欢呼的人群。。。
拉登死的这天,我没什么感觉,不失望,也不兴奋。
这部电影的内容,和我能读到当天击毙本拉登的报道基本吻合,可能为了增加可看性,又加入了一些战友情,上下级斗争之类的电影桥段。
影片本身经常插叙,不同的场景来回切换,但只要你稍微关心一点国际政治,其实就是关心美国,你理解起来就完全没什么问题。
我现在没那么愤青了,仍对美国抱着些许敌意,多是来自于对其自由、霸权的羡慕嫉妒恨。
仍对美国抱着向往,期望有天能加入进去欺负别人。
1,美国主旋律911事件使得美国这一“世界自由之灯塔”遭遇重创,于是美国政府开始裹挟着爱国的名义,祭起反恐大旗,以反恐为名在全世界大张旗鼓的党同伐异,不断扩大其情报参与范围,不断强化并且扩张美国的世界利益。
从美国与阿富汗的合作,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美国与沙特的合作,我们都可以看到背后纠结的利益的影子。
从这点来看,911确实给美国情报界带来了很大的利益,这就有点像昔日的珍珠港事件的效果,美国有意放纵日本偷袭珍珠港,于是美国国内原有的孤立主义情绪一下子烟消云散,美国人的爱国热情一下子高涨,殊不知小罗斯福早就知道这一绝密情报,他只不过使用了一招苦肉计。
小布什是否事先也知道本拉登要袭击美国的绝密情报,而佯装不知,等到911事件发生,然后再大力开动战争机器,借此扩大战争收益和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我等P民,就不知道这背后的秘密了。
2,伪纪录片与其说这部片子像纪录片,还不如说这部片子像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通过外围侦查判断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处的一处院子是否为本拉登的藏身之处,若是其藏身之处则定点清除;若不是则放弃监视实验方法:运用所有现有手段进行密切监视,包括人工监视,电脑比对,卫星监视实验人员:CIA人员若干 米国总统及国防部长 海报突击队实验经过:CIA的情报机构通过与基地组织有关的信使系统发现了一处秘密场所,也就是本拉登藏身的秘密庭院,并且薇薇安建议采取进一步措施让本拉登正法。
但是帕内塔却将其看做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的一场政治赌博,于是对这一建议极度的谨慎,而当情报分析员进一步比对照片发现了本拉登使用的枪械后,证实本拉登就躲藏在这个庭院。
于是,帕内塔转而积极支持这一斩首行动,于是海豹六组实施的定点清除,干掉了本拉登,美国正义得到伸张,总统奥巴马连任。
3,真霸权主义宣传片美国露骨的在巴基斯坦部署CIA间谍,公开进行间谍活动,肆意侵入别国领空,以大欺小,倚强凌弱。
美国利益高于一切,为实现美国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太棒了,那天冲到我们的土地上对着我们的战士这样,说我们的战士是恐怖组织。
那怎是太有意思了,跑到别人的地盘上找恐怖组织,不从自身找原因。
迟早会报复的
捕杀本•拉登的题材本身就充满了许多看点:军事、恐怖、悬疑、政治、科技……所以距离这事发生一年后,美国就出现了以此为题材的两部传播广泛的影片:《海豹六队》(Seal Team 6: 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和《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
两部影片都采用了仿纪录片的形式和风格,表现了美国于2011年5月1日如何采取特别军事行动,把本•拉登击毙在其藏身地——巴基斯坦阿巴塔巴德城中一座普通而防护森严的民宅里。
把两个影片对比起来看很有趣。
当然由素来善于拍摄强硬的军事题材的女导演Kathryn Bigelow执导的Zero Dark Thirty,看上去要扎实、硬朗得多,主题也比较引人深思。
《海豹六队》聚焦于具体执行捕杀任务的“海豹六队”的三四名核心战士,从他们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事件,主调是激励、褒扬,体现了对美国反恐行动、英雄主义的赞颂。
影片用英雄人物接受媒体的访谈片段、奥巴马的演讲以及某些新闻报道的片段来凸显“纪实”的质地。
战士和CIA情报人员访谈的片段在整部影片中有规律地出现,与情节的展开互相交叉,似乎是当事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解说、评论,在整体架构上起到框架性地突出“纪实性”特征的作用。
不过,“纪实”只是一个外壳,《海豹六队》的整体风貌还是一个故事片——我的意思是,其叙述结构和影像表现的手段更多地是表现了一个戏剧化的故事。
这个故事包括宏观的方面和微观的方面。
“宏观”方面:美国政府,从CIA到白宫,如何侦查情报、分析情报,经过反复讨论,做出决策,并着手培训演习,最终取得胜利。
“微观”方面:海豹队6队的战士,如何面对困难、创伤,如何与家人告别,如何相处,最后完胜归来。
两个方面交织叙述,其走向一致,主调也一致。
无论是情节叙述还是画面风格都很平滑顺畅,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疙瘩,也就没有太多惊喜,总之最后就是一路平稳地克服种种困难,最后高唱凯歌。
可以说是个平庸的故事。
《猎杀本•拉登》采取了一个更为个人化的视角。
它讲述CIA的女工作人员玛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如何锲而不舍,坚持追查本•拉登的行踪;最后在变幻的政治局势下,经过困难重重的上报、等待高层决策与批复,最后经过海豹突击队的行动而完成任务。
这名女情报人员,在《海豹六队》里也是主要人物之一,名为薇薇安(在故事里都是化名,不过现实中确有真实原型)。
《海豹六队》也突出了她的顽强、敏感和韧性,不过同样经过了比较扁平化、戏剧化的处理。
而《猎杀本•拉登》对她的表现,更复杂细腻,其形象不是伟光正,而令人不安。
因为这不是一曲颂歌——却使我们对人物的可贵之处印象更为深刻。
《猎杀本•拉登》,看似没有一个清晰、平滑的故事框架。
其实其“故事性”还是有的,只是比起通俗的剧情片而言,隐藏得比较多。
导演采取了小标题来切分情节进展,比如:“人为的失误”、“金丝雀行动”等,但每一阶段情节的推进,并没有常见的戏剧化的转折和提示;常常只有日常情景的过渡、地点的切换、事件的转变——涌现的是大量的场景、人物看似没有一定方向的行动。
之所有造成这种效果,一是故事讲述的方式避免了通常的起因-发展-高潮的展开,二是镜头画面呈现的方式。
比较一下《海豹六队》就很清楚。
作为军事、间谍题材的电影,《海豹六队》展现了技术性的看点:如何跟踪、如何侦察、如何进攻,还有政治决策的过程:如何说服、如何决议。
跟踪和侦察在几分钟时间里把发现敌人、跟踪以至于最终发现目的地的过程交待完毕;进攻的过程也表现得颇有戏剧性:演习、部署,敌人的尖叫、反抗……总之都很中规中矩。
而在《猎杀本•拉登》里,技术性的场面表现得很少。
跟踪的场景常常在人物的近景和闹市的全景中反复切换,跟踪者的紧张、茫然、幸运地再发现——种很平常的情绪流露在这个过程中,而不是像《海豹六队》的间谍英雄那样似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
攻破本•拉登住所的情景,采用了两种“看”的方式:一是在漆黑的夜里看到的人影憧憧的突击队员,二是透过战士们的夜光镜看到的屋内的景象。
屋里的“敌人”只有慌张、闪避、零星的抵抗,没有激烈的对抗。
总之,Kathryn Bigelow回避了很多这类故事常见的表达方式。
最后甚至都没有给敌人一个完整的面容,而只有他的鼻子局部。
最后也没有对胜利的渲染,女主角坐上了庞大和空旷的专机回国,泪水潸然流下。
从这部影片中,你可以感到导演对这一历史事件具有的个人化的视角,以及较为强烈的疑问,这包括:“国家保卫者”的高度职业化能力和素养是不是毁掉了他们的生活?
在战争中需不需要坚持原则和底线——以便避免“成为像敌人那样的人”?
“反恐”、“复仇”是否是“正义的”?
而这些“人性的”提问,又没有直接抛出来,而是通过隐忍、硬朗的叙事呈现出来。
总之,两部同一题材的影片,《猎杀本•拉登》更胜一筹,从对比中可以受到如何把一个本身具有看点的题材拍得更好的(符合主流价值观意义上的“好”)启发。
当然,两者之间相似的情节联系起来看也会有心得。
zero 里海豹只占1/4的篇幅,更注重女特工的点,team 6比较平衡的把整件事情给说清楚了,平衡了情报工和突击的作用,但是个人觉得出现转折点的还是科技的作用,如果2007年没有手机跟踪确定了马仔的位置和身份,那其他都不会发生,至少“Jaronimo”从02年隐藏了到了07年,其中人肉情报传递还是很发挥作用的。
bty,女配可能野尻眼镜的平面通告出多了,假到的无法直视,和碧格罗夫的女主天地之别,IMDB里给低分的估计有她的“功劳”。
看片名,以为是纪录片,然而并不是。
是根据这次行动改编的剧情片。
我觉得整体剧情还是不错的,也有惊心动魄的地方,但就是感觉太假。
还有就是剧情老套,阿兵哥老婆出轨这种基本上所有有阿兵哥的电影都存在的桥段。
唉,做阿兵哥,老婆却成了最让人不放心的因素,这真是挺悲哀的。
另外片子实在太短,87分钟还不到一部动画电影的长度,有点敷衍。
Seal Team Six: 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 720P在硬盘里躺了好几天了 就是等不到中文字幕[抓狂] 谁英语好的来给翻译一下啊
北京一套婚房,800万。
爹妈、岳父岳母、自己+她,6个人均摊,每人出125万,还差50万。
如果,你是个奋斗型选手。
定完这个小目标之后,谈Offer的时候,你会跟HR讨论加班费吗?
肯付加班费的公司,加班费的水平,也就是200元/天的档次,50万的缺口,你需要天天加班,加班2500天,10年。
So,你决定加班,必须、应该、至少是为了“机会”,涨工资的机会,拿奖金的机会,跳槽的机会,创业的机会。
目标,决定你的选择是否有价值。
而不是,你的选择,是不是合法没吃亏。
Vivian是个打工的女白领,她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
绝不放过,那个人。
从,2001年9月11日,起。
到,2011年5月1日,止。
她连续加了10年班,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
她从实习生做起,升职到能怼总统的,反恐高级情报分析员,终于锁定了目标。
由海豹突击队,完成了绝杀。
她的情报,成就了,奥巴马的连任。
面对摄像机,回首往事,她头发花白,眼神平静地说:I'm Ready.
时刻准备着,is,怎样一种体验?
电影《Seal Team 6: 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给了2个人物,两个视角。
1个在Office,加班看屏幕胡猜乱想的女白领。
1个在Outside,荷枪实弹随时杀人的海豹突击队员。
映射到媒体,1个是编辑,1个是记者。
没有杀伤力的记者,不是好队员。
没有目标的编辑,加班费白领。
备注:《代号杰罗尼莫》Code Name: Geronimo(2012)Seal Team 6: 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
如何实施“猎杀本•拉登商业计划”By小古两部电影《猎杀本•拉登》、《海豹六队:突袭奥萨马本拉登》。
在新闻学里面,属于同题竞争。
都不可能获得最真实的过程,解密的东西不多。
这一切当然只能根据事后的新闻来逆推,如何去圆这个结果,那么我们看到的东西其实是这样:美国电影,或者说好莱坞,是如何去推理“抓捕本•拉登”的。
这个项目进行的时间很长,我的第一感觉其实不是画面,而是结构,当我把“猎杀本•拉登”看成是一个商业的项目——按照好莱坞的思维,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1、一个公司,需要一些“做长线”的人。
在两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到,一种常见的争执不断出现:是将资源放到耗资巨大,但效果似乎不佳,目标在9•11后,也从未出现过的追踪本•拉登之上,还是倾斜在那些有线索,不断冒头,现实存在感很强,对美国本土构成可见的威胁的大萝卜头上?
这种取舍,实在是一个企业中,最常见的一种分歧,在媒体里也会发生这种事情,是做即时新闻,还是深度报道,标题党当道还是好文章有地位?
虽然不是你死我活,但常常争夺资源是不胜枚举的。
这就需要一种结构性的安排,一般来说两者都要。
但,涉及到一些十分重大的长线项目,资源是需要做一定倾斜,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即使看起来短期内回本遥遥无期。
其实这道理并不复杂,共党这些年都明白了,投那么多钱给编译局的衣局长他们花。
2、适当的本地化,是“精英们”做大项目时不能忽视的。
两部影片都有这个意思,《海报六队》明显了点。
两个前沿的情报收集人员,都是巴基斯坦本地人。
他们在开始过程收场环节,都有重要的贡献。
通常是做大项目,还有很多“钦差大臣”级别的总部精英下来,但如果未有本地成员参加团队,往往会付出更多的成本。
搞反恐如此,难道企业不应如此吗?
3、基层员工的理想主义情结值得珍视。
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是一个女性,一心想抓住本•拉登的情报官员。
她们的地位,并不算高,但理想十分清晰,就是完成一个大目标。
这点,和美剧《国土安全》十分吻合,一个“屌丝女间谍”卡莉,一心要抓住重要恐怖分子“阿布•纳齐尔”。
最后的结果,还她们的“理想主义精神”究竟有多大关系,不好说。
但为何这三个故事不约而同地如此?
往往,一线员工的理想主义情结,会被视为企业的麻烦,而不是希望,但即便是在猎杀本•拉登这种巨大的项目中,好莱坞无一例外地,将这个视为决定性的因素,这与美国能“虽远必诛”不存在一点因果关系?
4、项目领导人必须学会接受下属的挑战,同时要不断游说高层争取资源。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猎杀本•拉登》里面的女主角,对着CIA巴基斯坦站的站长说,你是要成为第一个因为不去追踪本•拉登而被安全委员会的情报站长,还是给我增加人员来加大监控?
最后,她的威胁起到了作用。
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
但这样的问题并不孤单,作为一名主管或者说领导,尤其是在专业领域中,必须要学会接受下属对你的挑战。
中国式领导接受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转制的国有企业和机关,对于那些工厂领导来说,工人的挑战一般是暴力或者无赖式的,但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专业的挑战可能会更让人失去自尊。
当我们成长于威权社会,我们习惯的上下级关系,在一些新的环境中,必然不适应。
人格上的相互尊重是基础,因为专业上的矛盾甚至攻击出现时,领导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更适合中国人去思考。
高层是会政治考虑,而非仅仅是技术考虑的。
这点在所有的情报片中都曾出现。
那么游说高层,获得政策或者资源支持十分必要,也是项目领导人的必修课。
这里面有一定的技巧,比如要拿三套方案给总统。
5、项目决策时要考虑失败的风险,但也要考虑放弃的风险。
这是在《猎杀本•拉登》中CIA项目负责人对白宫官员报告的时候说服他的话。
这个话很适合处在竞争中的企业。
进,可能失败。
但是,退呢?
可能尸骨无存。
那么,是进还是不动,还是退?
6、执行团队要靠谱,不能掉链子。
在突袭本•拉登过程中,事实上是有直升机坠机了。
但海豹突击队并没有掉链子,完成了项目最后部分的执行,并顺利撤回。
这期间的《海豹六队》说得更清晰一点,平时针对性的训练十分有效。
这实际上,是所有项目的基本原理。
事先足够的准备,计划,预案,资源汇总,等等。
7、项目产品的价值观问题,将越来越多地被追问。
以前我们奉行两条项目圣经:1、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2、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这经常会成为一种“职业伦理”,去消解很多道义的困境,常见于杀手业、五毛业、“主流人群业”。
但从这两部电影看来,人类社会的进化已经不可避免,酷刑的被禁止趋势,以及不伤妇孺不滥杀无辜的趋势,已是大势所趋。
所以反复会强调,不用导弹,而是用精准打击的海豹突击队,不杀伤妇女儿童哪怕是本•拉登的亲人。
特别明显的是《国土安全》,美军对阿布•纳齐尔院子的轰炸,炸死他的小儿子的情节,成为整部美剧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这些影片,都指向了一点:项目产品,以前只是产品本身的功能被关注,效果被关注。
但现在,产品是如何做出来的,产品生产和本身的价值观,亦成为决策者、消费者所关注的内容。
这是这个时代的趋势,只是呈现在猎杀本•拉登的项目中而已。
马洪和T-BAG又见面了。
浪费好题材。就女主有范
擦。。。
不知道为嘛,一直在关注一直很感兴趣,所以完全无脑地觉得片子很棒,只是没有中文字幕,着实蛋疼,哎,怎么没有好好学英语呀,以前。。。。
看过No easy Day之后完全没有必要再看。。而且这是越狱reunion吗。。mahone和tbag都在。。
很不错,算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我们看到的新闻是为了选举连任,一直放到2011年再实施的计划;但是在电影里,一直到行动前也无法确认其真实身份。一切都是对于不确定性的精心准备
看完才发现,这个不是传说中的电影那部,那部要12月19才上映,囧了~
再一次,以US之名。这种强势的国家令他国很可怕。
尽管电影本身并不怎么成功:情节零碎,人物动不动冒出来面对镜头巴拉巴拉;剧情平板,战火兄弟情点到即止流于表面,发现确定拉登的过程也没有深入挖掘,以致于给人错觉抓捕刺杀头号恐怖分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愤青狂踩也无济于事,像「拯救女兵林奇」一样,此片在弘扬美式主旋律方面,依旧成功。
就看看,真是小制作,装备什么的太假了
略一般
挺好看的,越狱里的那个变态让人有点儿出戏。特喜欢那个短发女领导
美国主旋律,为行动时间背书,指责巴基斯坦
一个总结。不过何必要硬编一些突击队员的私生活矛盾呢
美国就是厉害 无视他国主权打打杀杀还要拍个主旋律电影宣传下自己···
无聊的象国产片快进看得
可能由于过于偏向纪录片,导致观众还没反应过来,组织元首就被抄家灭了。本作极大的标题党的存在,如果海豹六队是主角,拉登就是最大的酱油配角,只闪了几帧的模糊身影。如果这剧在最会围剿组织的都是实情,那拉登被灭真的活该。那么大的恐怖组织,防守措施极差,晚上居然没人放哨。
-1
太可耻了 抓的那段老子睡着了 麻痹睡着了。。。t-bag和马洪又见面了啊啊啊啊一脸血!t-bag军装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