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我看了差不多6遍,相信还会再看,里面的几个片段是很不错的。
首先是开头,简单的叙述加以图片就可以把沙特的历史和西方的入侵解释的那么透彻,以至于我把它们截下来作为中东的一个简要介绍。
然后就是沙特上校Faris在家与家人生活的画面,一个宗教国家除了有亲情之外,信仰也是支配着一个人的生活。
被冤枉的警察,除了对国家的忠诚外,还有的就是一个年迈的父亲和简朴的生活。
一部商业片和艺术片最大的区别就是影片之后留给观众的空间。
当你看完电影之后,记住的是里面的人物还是他们手中的红酒,你就已经分辨好它的类型了。
而我记住的是影片最后两种语言对同一含义的表达——We are going to kill them all.当他们每一个都兑现了承诺时,请问这是的世界是站在上帝那边还是真主安拉?
虽然是好莱坞的电影,虽然情节也很好莱坞,幸好有个不错的结尾,宗教也好、利益矛盾也好,人们冤冤相报的仇恨才是最要命的。
圣诞节前看NBA比赛时候,插播了这部影片的TV宣传片,说HDDVD马上上市,不得不承认,宣传片还是给人留下了一定印象,所以圣诞节之后就搞到片子看了。
总的来说这部片有一定的野心和独创性,应该也得到了沙特政府的支持,内容中规中矩,很多场景可以开开眼界。
但是看完全片,却没有什么感觉,只有一个词--平庸。
首先节奏上就有一定问题,片子前面的节奏太缓慢,后面时间不够了,结果破案本身显得无悬念无过程无曲折无突破,还存在一些不合逻辑的地方,大多数时间都浪费在前面的铺陈,以及政治角力上。
说到角色,FOXX演的主角实在太普通了,没给人留下任何深刻印象。
他的同僚也是一样的模式化,这应该归罪于破案过程占用的时间太短,没有能够表现出每个人的特长和特点。
另外,沙特人在片中也显得比较呆板,就好象那猥琐的美国外交官说的,”这里的人都傻“,平民都很呆,军官都很楞,政客都很自私,恐怖分子开枪都很不准。
只有受过美式文化熏陶的faris出淤泥而不染,浑身正气大义凛然又不失专业水准和精神,对阶级敌人无比痛恨对人民无比热爱。
这年头流行手摇镜头,本片也不例外,但请放心,绝对没到伯恩身份3那样的程度。
有人拿这部片和heat以及黑影坠落比,还是免了吧,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那两部片子真的太经典了,让人觉得看多少遍都只是为下一次热身,这部片子看了一次准备看第二次的人恐怕不多。
要比较的话,最后那段巷战,让我想到的是哈里森福特演的燃眉追击,美国使馆车队在哥伦比亚遭遇伏击,同样类似的敌对环境,那部片子就显得真实很多,伤亡率看起来更可信,除了瑞恩有主角光环之外,其他人管你大使还是主角的领导全部挂掉。
相比之下,本片中AK,手榴弹,RPG全部上阵,结果美国F4无一死亡,甚至连稍微值得一提的伤都没有。
只有可怜的faris作了牺牲品。
而且两边的交火过程设计得太普通,没有什么给人深刻印象的镜头。
两势力在民居激烈交火类的巷战拍过很多,去年那部《人类之子》里面那段的确是最nb的,看了那个再来看其他的感觉平淡好多。
全片最搞笑的,是去见因为失眠而改邪归正,投身政府绿色网吧建设事业的那位大叔时,网吧里面的小朋友很明显都在玩CS一类的游戏,看起来,大多数人都选的”匪“。
不知道片中如此超强的FBI会不会玩CS,否则在网吧坐下来选警和小朋友PK一场,可能会比后面那段美国人零伤亡的、缺乏说服力的战斗更有吸引力。
(特地关注了下那位大叔摆弄的主板是什么型号,可惜没能看清。
)当然,上面虽然说了很多负面的,本片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尤其是结尾,平行蒙太奇用的很出色。
对于认为本片是完全模式化的主旋律,吃爆米花看到结尾的人,这个结尾足够让人意外。
至少,比我想象中的美国佬站成一排目送英雄灵柩入土,养鹰王子授予英雄家属烈士证书这样的镜头要好得多。
总评一下,虽然douban上包括我自己这篇影评都比较负面,但对于单纯想看一部反恐题材影片的人,本片还算是值得一看的,有一些独特的东西。
就算别的都不满意,至少还可以看看沙特的风景,主角的墨镜,以及王子养的羽毛梳理得很干净的鹰。
从影片告诉我们的内容去看,那只能说沙特,甚至穆斯林这个群体,有着某种悲哀。
比如他们掌握着以石油换来的巨额财富,然而却连最基本的鉴证常识都不知道,先是对案件选派了一个官僚,再是保护现场成了清理现场。
他们的财富都浪费在君主制,浪费在皇宫和富丽堂皇上了。
他们不会用科学去解释现象,反而宗教膜拜成了必修课。
他们的武器装备全是美国人提供,也自然为美国服务。
真主阿拉赐给了他们石油,可是他们自己创造了什么?
这样一个国家民族,只是包裹在财富之下,败絮其中。
最最悲哀的还是恐怖主义。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和国家承认自己害怕对手,更何况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最强大的美利坚民族。
你放一颗炸弹,他不会承认害怕。
你撞一架飞机,他也不会承认害怕。
这种徒劳的方式,除了验证对方的勇敢,就是强调自己的懦弱。
自身不去想着如何发展工业科技,如何自尊自强,只知道将到手的财富挥霍在宫殿,寺庙之上,然后将财富分配的不公怪责到他人头上,这是纳粹的作法。
当然,这是美国人拍的片子,作为两方中的当事方,有点自言自语的成分,不能尽信。
国与国之间更多的是利益。
如果沙特真到了油尽灯枯,谁还会来理你。
B站解说视频: 蔓延的仇恨 《反恐战场 The Kingdom (2007)》,一部有点不同的反恐电影
以下为B站解说视频的文案,强烈建议直接观看视频,单独阅读文案可能引发各种尴尬及不适!
影片的片头介绍了历史背景,沙特因为寻找水源找到了储量惊人的石油,一举成为全球第一的石油输出国,而美国是全球第一的石油输入国。
沙特皇室的亲美倾向,引起中东诸多势力的不满,故事发生在911之后,美军击毙本拉登之前。
沙特,美国石油公司员工的园区,由沙特警方荷枪实弹看护。
园区内轻松写意,正在进行一场棒球赛。
突然,两名恐怖份子身着沙特警方制服,击杀了吉普内的两名警员,夺过吉普就往园区内闯,与此同时,抄起自动步枪向人群扫射,一时间大家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然而死伤惨重。
护卫的沙特警方迅速做出反应,其中一名中士驾车追向恐怖份子的吉普,在一处拐角撞停了恐怖份子,并下车迅速击毙了二人。
远处的一幢高楼天台,一个老头以近乎欣赏的心态看着这一切,后来知道他就是策划这一切的恐怖份子头领,他的孙子在旁边扛着摄像机拍摄这一切,而更小的孙子被他用手夹着脑袋,强制看着眼前的一幕。
园区内,有名沙特警察大声招呼奔逃的人群跟着他走,呼喊了几句之后,突然张开双手,闭上双眼开始祈祷,随即身上的炸弹爆炸,死伤一片。
美国国内,FBI反恐小队的队长,还在儿子的学校参加活动,接到前方同事打来的电话,告知了这里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
只见现场一片混乱,大量的沙特警察、救护人员,园区内寻找亲友的美国员工,无法行动的伤员停留在原地等待救助,无数进出的车辆。
就在此时,一声惊天巨响,恐怖份子的真正杀招这时候才使了出来,现场发生了剧烈的爆炸。
队长迅速赶回总部,和属下进行简报。
前方同事在最终的爆炸中殉职,听闻这一噩耗,一名女同事立刻失声痛哭起来,队长走向女同事在她耳边低语了几句进行安慰,记住这个细节。
队长告诉大家保持待命状态后迅速离去,按以往的经验,FBI并没机会去现场勘察。
沙特,立功的中士在被拷打。
由于恐怖份子都身着警服,所以事后调查由军方主持,警察部队的上校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英雄被折磨,军方怀疑中士击毙恐怖份子是为了灭口,以免被捕。
背景调查显示,中士的哥哥是在与美军的作战中死去的,中士大声抗辩自己和哥哥是不同的。
将军搬出了最大的怀疑,那你为什么比别人要多领了6件警服,中士说我非常容易出汗,每次换岗我都会换一件,所以才多领的。
将军无视抗辩继续拷打。
上校走到警员更衣室,把中士换下的警服扔到将军的面前,只见每件警服的腋部都有大量的汗渍。
将军只得作罢,悻悻然对中士说,你是执行任务开车受的伤,明白不?
美国,队长带着几名属下,跟着老大FBI的局长,去和司法部长开会,局长说这次会议只是circle jerk,你别指望会有什么结果。
果然,司法部长一脸的官僚嘴脸,否决了FBI派小组去现场的动议,你们就是因为死了同伴,所以失去逻辑判断能力了。
沙特现在已经火烧眉毛了,再去两个特工他们就更加蛋疼了。
虽然是官僚,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说法并不是完全没道理。
但是队长不管这些,他通过记者朋友直接约到了沙特驻美的王子,再威胁王子,让他立马给自己的小队发通行证,否则就曝光他的挪用大笔资金,中饱私囊的丑闻,王子怂了。
这样,队长带着之前失声痛哭的那个妹子,简称医生,后来知道殉职的是她的教官,私交也很深。
另外还有武器专家,以及一个没啥用的嘴炮哥,一行人坐军用机前往了沙特。
上校的上司也是个王子,全世界的官僚都一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问题解决不解决无所谓,只要自己不背锅。
王子和上校说,你去看着FBI那帮人,千万别有什么闪失。
上校说,将军没什么调查的经验,自告奋勇去调查袭击事件,显然是不想干这个保姆的差事。
王子说得了吧,恐怖份子穿的是警服,现在警察是一脑袋包,能让你掺和调查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的。
队长到了沙特,上校接驾,与此同时殉职的特工被装在棺材里,要运回国内。
此情此景,两帮人一见面,那气氛是相当地尴尬,队长一行对上校是各种质疑,言下之意就是你们不行;上校也是不卑不亢,告诉美国人只有两件事不能干,就是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
队长一伙相当郁闷,但是晚上住在体育馆里,被反锁在里面,武器也被收走,无可奈何。
国内司法部长知道队长他们去了沙特,气得三尸暴跳,死没死是小事,关键是眼里没我怎么行,找FBI局长一顿怼,没怼过,就派沙特使馆自己的下属去拖后腿,让下属拉队长坐飞机回来,队长没鸟他。
实战部队不鸟官僚,这种戏码还是看着比较解气的。
就两件事不能干的小队,在和上校的交往过程中,也逐渐理解了对方,FBI在这里是牺牲了特工,可是上校有几十个下属都被炸成了碎片,说起抓恐怖份子的渴望,上校并不亚于队长,当然队长一共就争取到3、5天时间,迫切程度比较高。
队长询问园区员工得到了嫌疑人的线索;嘴炮通过恐怖份子公布的视频反推出拍摄的大楼;医生解剖尸体发现自爆者为了增加威力身上布满了蓝色的玻璃珠;武器在爆炸现场的大水坑里找到了,引爆最终爆炸的救护车残骸。
各种线索一拼凑,上校带着大队人马和小队一起捣毁了一个恐怖份子的窝点。
使馆的拖后腿对队长说,成就大大的,差不多就行了,赶紧撤吧。
队长虽然没抓到幕后头目很不爽,但是也同意了。
上校带着队长一行人赶赴机场,没想到路上出事了。
恐怖份子早就盯上了队长一行,一辆满载炸药的车把车队炸了个人仰马翻,混乱中嘴炮被恐怖份子绑走。
队长一伙和上校一路追。
然后是一场高潮枪战戏,最终队长他们在一幢居民楼里救出了嘴炮。
临走医生回到之前路过的一户人家,大概是想安慰下之前被自己吓坏的小女孩,于是给了小女孩一根棒棒糖,小女孩回赠了一粒蓝色玻璃珠。
一群人都愣住了,上校反应最快,上前去搀扶沙发上的老人,其实是想看下老人的手指,因为他知道头目的手指被炸弹炸没了。
头目知道暴露了,这时候当初拍摄袭击事件视频的孙子从背后过来击杀了上校,队长一行人立刻干掉了头目及开枪的孙子。
头目临死前对扑在自己身上的小孙子低语了几句,也记住这个细节。
片子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大家可能会说这不就是部典型的反恐片吗,有什么不同?
点睛之笔不需要着墨太多,记得两处要做笔记的细节吗?
嘴炮再三追问下,医生说队长安慰她的话是:放心,我会杀光他们。
而小孙子也告诉母亲,爷爷死之前,说的恰恰也是:没事,我们将来会杀光他们。
这种彼此都坚信自己在行使正义,然而使仇恨不断蔓延,才是真正令人脊背发凉。
新西兰时间的主犯,据说也是在斯德哥尔摩旅行期间,目睹了伊斯兰恐怖份子的暴行,才从此走上极端主义的道路。
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该如何处之?
这不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反恐好莱坞大片,影片中激烈枪战的部分只占电影后1/3不到,并通过这互相杀戮的场面掀起了电影的高潮,并为电影结尾的主题揭示做了完整的铺垫。
电影花了差不多10分钟去铺垫故事发生的大背景,讲述了在“后911”时代阿拉伯国家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产生的直接冲突与信仰矛盾的激化,并导致阿拉伯世界自身的派别分化和和平撕裂,并由此发生了故事开头沙特阿拉伯白人社区遭受恐怖袭击的惨烈一幕。
随后FBI介入的调查受到了国内保守官僚以及沙特阿拉伯各种势力的阻挠,这一段剧情颇有些无聊。
吉米福克斯扮演的FBI主角跟沙特阿拉伯王子毛遂自荐地问:反恐哪家强?
结果几位FBI探员还不就是在尸体上发现几颗玻璃球的碎片、在爆炸废墟现场抽干水找到车辆残余,结果就成了线索找到了恐怖分子的一个窝点,最后还是恐怖分子主动出击才暴露自己,引狼入室——也太小看沙特盟友和沙特恐怖分子的智商了。
开始火拼后的枪战相当激烈,一些手摇镜头很有既视感,不过五个FBI探员包括被绑架那位经历爆炸翻车和枪林弹雨,最后竟然全部健在,也是个奇迹。
甚至最后被大Boss的孙子伏击身亡的也只是沙特警官法拉姆(扮演该角色的演员阿什拉夫·巴姆正是美剧《暴君》的主角扮演者),只能说,美国人真惜命。
故事的点睛之笔发生在最后一幕,在一开始的恐怖袭击中死去的FBI探员弗兰是其中一位女探员的好友,而吉米福克斯当时安慰她的话,竟然跟死去的恐怖分子Boss安慰其孙子的话一模一样:我们会把他们杀光。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阿拉伯世界,仇恨的种子已经种下,而报仇雪恨、铲除异己的本能也将延续,流血冲突难以停止,这就是这个世界残酷的真相。
今天晚上看了《反恐王国》,觉得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呢。
影片的开头字幕部分通常是无聊的,但本片以1930年来的历史事件以及新闻影像资料牢牢的吸引住了关注的眼球。
尼克松、鲍威尔、萨达姆、本·拉登……这些曾经影响中东地区的风云人物一一登场。
影片开头是一群在沙特的美国男女老少在打棒球,老师在学校给小学生讲故事,典型的美国式安乐祥和的场面,很好,很强大,很河蟹。
恐怖袭击突然发生,美国警探与穆斯林警察走到一起,追查恐怖分子。
片中的枪战、飞车、爆炸,以及各种镜头运用的很好,不过FBI探员过于神勇,给人感觉比海军陆战队还NB,有点夸张(大家也看过别的好莱坞电影里FBI是什么样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沙特警察的是位以色列演员,不知道好莱坞为嘛总弄这一出,记得《木乃伊》里面放鹰的埃及大哥也是以色列演员演的……影片结尾,两个世界,两种信仰,黑人探员和阿拉伯小女孩说出的同一句话,让我们不禁怀疑,在如此的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和平是否真的可能实现。
儿童们从小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向以色列坦克扔石块的巴勒斯坦男孩是如此,在911中失去亲人的美国女孩也是如此。
而这一切,在900多年前的十字军东征,甚至之前就开始了。
最后,以影片中曾经出现的,回教徒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There is no God but Allah and Muhammed is his messenger.”
非常精彩的影片!
关于恐怖主义,关于仇恨。
仇恨的种子一经种下,就会生根发芽,不断的扩散。
也许,你永远没有机会化解这样的仇恨。
片尾给人一种辛酸的震撼,一种无奈的绝望。
当我看到那名FBI探员终于说出在影片开始他的同僚死于恐怖袭击后他到底低语了什么的时候——“我要把他们都干掉”;当我看到那个阿拉伯小女孩在她母亲的追问下说出了她那位身为恐怖组织首脑的爷爷在临死前对她这个小姑娘耳语了什么的时候——“爷爷说,别怕,我们会把他们都杀光的”;当我看到小女孩拿与她年龄不相称的仇恨的目光时。
我只有一种感觉——绝望,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斗,这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单行道。
阿拉伯人是失败者,美国人同样是失败者。
如果说,还有唯一的得利者,也许最多仅仅是那些专制的阿拉伯王室成员。
基本就是这么做的 TNT 钢珠 铁钉 小饰物 经常有被炸到的笨蛋从自己身上扣出个温州造的戒指什么的
Jamie Foxx在一个访问说:「这影片是个历险记,忘记政治吧,让我们带你踏上惊险之旅」话说得真白,不错,本片确实是以政治作包装,内里是不折不扣的action thriller。
作为企图「看电影,学政治」的朋友应该大失所望,因为据讲不合符现实的事情何其多。
不过作为电影,把现实的一些处境某程度的「抹黑化」,我觉得倒也没所谓,就好像《明日之后》那样子,要是令人有点警觉性从而让事情不恶化至电影所述的那个程度的话,在教化的层面而言,也叫不枉。
编剧是《命运谜牆》的监製Matthew Carnahan,导演是Peter Berg,在《命》也客串一角。
在故事设定方面,开首用了一大段旧片和数据,指沙特和美国这数十年间的石油供求关係,更矛头直指美国乃全球耗油第一的国家。
这方面做得很好,让观众较易掌握那些繁纷複杂的国际关係。
然后就是5-7分钟的、一气呵成的2次恐怖袭击(也是本片最精采的地方之一),感觉好震憾,真的让我以为是否发生了再改编。
然后,几个气冲冲的FBI Agent,为了给同僚复仇和找寻元凶,便昧着国会的反对,使计进入沙特境内。
种族的矛盾使4位FBI专才偶到不少阻挠--接应车子特快(为了容易查找有没有跟踪车辆)、睡篮球馆、禁止问话。
故事慢慢发展下去,接应他们的沙特警官由相互猜忌再到和Jamie Foxx惺惺相惜;而桉件的进程亦一日千里,中段戏味倒浓厚(例如见沙特王子一幕,Jamie Foxx抢白起来),颇引人入胜之感。
而后段则是纯动作的感官刺激部份。
追车、鎗战、绑架、对斗,林林种种,尽是动作片刹食元素。
不过动作要尽一点,观众才会尽兴,于是变成了夸张得滞!
绑架凶徒迟迟都杀唔死个FBI Agent,而另一边厢几位救人英雄屡锉敌人而自己又一员一失,劲得太夸啦啩?
我一向不buy英雄不死论。
要不,我会给本片高10分的分数的。
最后死剩的沙特女孩,扬言要”Kill Them All”,至此,故事题旨明显揭盅--冤冤相报何时了?
倒让人唏嘘几分呢。
本片的英文名叫Kingdom,好Implicit的一个名字。
”Kingdom”其实到底是指石油王国沙特,还是国际警察美国,抑或令有所指,真的要让观众们自行思索一番了。
一头一尾画龙点睛,然而作为高潮戏的那场枪战很扯,明明不是一支主战的小队,却浑然不顾术业有专攻,骁勇得未免太过分点。当代宗教战争或称反恐题材向来是我的菜,不过这中文译名算是怎么回事?
~~我本来是准备给两颗星的~可因为片子最后的桥段让我感觉熟悉与亲切~可是片子的硬伤很多~~剧情上瑕疵不断~~~实在不怎么样~~~
电影的话一般还是一部普通的电影杰米福克斯留胡子不是很帅
美国
我就想问问这事不是应该归cia管吗?
好看。不过镜头太晃了,加上台词密集,看字幕看得很辛苦。改朝换代,这个译名是哪个蠢货想出来的。
3.5仇恨不息,杀人不止
中间简直要睡着
闷到死
圣诞节看的,给个4星吧。
战争并不是一无是处,推进人类文明前进的除了智商,还有深埋在血液中的杀戮
暴力、血腥。眼看着家人死在身边…太残忍了!
说实话没看懂~
看了3年了,还没有看完~不知道是片子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如果不是最后残忍却真实,冷静却煽情的二十分钟,大概只能勉强算三颗星。
1.四辆呼啸而过的GMC印象深刻;2关于O.K.组合的梗过几年应该都没多少人笑了;3.恐怖分子杀人太注重形式感,打光设场配祷文,祷文这么长肯定是美国导演故意的。。。4、女主是小本老婆,很性感;5、爷爷去世前说的gonna kill them all,仇恨的种子已发芽,没了本·拉登,兴许还有阿·拉登,冤冤相报何时了
#改朝换代# 文化也是 看不见的武器。首先电影一开始说 美国人被炸的如何如何惨 可是为什么非要炸美国人 电影解释里面提到 保守=守旧=不开化 爆炸按后比较了解美国的那个队长他是不是比其他人显得聪明?后来知道他厉害是因为他 西化。电影在美国人开始调查后 就是美国人什么都懂 沙特这边 就是各种保守 女人都不让上桌,,这就是他们干涉其他国家 说他们不行 每个国家发展路线 不是他们自由吗?。有人说电影的恐怖分子 土其实他们就是 老百姓 一墙之隔 你在人家地盘 唱 大家都来西化吧 西化吧 日子会更好,,可是人家会觉得 没有美国人他们会更好,,电影人家说是 私仇 顺便看看 风土人情 可我看到的是人傻钱多 顽固不化 ,所以说电影也是文化 文化也是武器。
恐怖袭击,反恐报仇。这部电影拍了一个因果的终结,却无法也不可能描绘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善与恶的界限在哪?这些杀戮又是为什么?也许蛋与鸡的问题无从也无谓纠结,重要的是,如何结束这一切。突然想到拉宾和阿拉法特。。。
十分无聊。
最后巷战是在丑化恐怖分子吧,这么多人就没个准点的,还都是居高临下的。大家都只记住了仇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