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秋之后的第一场雷雨里,我窝在沙发上,喝着快乐的肥宅水,看了一部非常符合这个时节的电影《留夏》🎬
当summer 的音乐响起,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同样的小男孩为主角,同样的暑假。
如果说《菊次郎的夏天》是一部日式小清新电影,那么《留夏》更像是一部中国乡村夏日暑假纪录片。
没有专业演员和台词,过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一度让我以为自己在看一个纪录片。
也许是我肚子上的猫压的我不能起来,也许是奶奶身上的花衬衣像极了那年夏天外婆穿的那件,也许是陀螺、弹珠和蜻蜓还和记忆里一样。
像这样一部既没有特效,也没有演员,更没有起伏悬疑的故事情节的电影,我竟然把它看完了。
岁月奔波总把晦涩不堪的曾经变的亲切异常,仿佛再幼稚的年月也总是意义非常。
影片的前10分钟,会让我以为《留夏》讲的就是留守儿童的夏天,影片的最后张翰翔被父母接到城里,奶奶前行背影下日落黄昏冷漠而又孤独,清冽而又悲伤。
也许,留夏即留下,留夏请留下。
这部电影的景色很美、很清新,很像我小时候的家乡。
里面的孩子们玩的游戏也是小时候玩伴们玩过的,真的是满满的回忆。
虽然电影前部分觉得有些无趣、有些烦但是不可否认拍得很真实。
后部分剧情就很好,看得很感动、很心酸。
小孩子从不懂事到懂事和大人的被生活所迫只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最终也只能带走小孩留下老人独自一人在农村是真的很真实也是很多农村人的无奈,唉!
可能不少人会回忆起童年与祖父母的点滴往事。
老人默默的干地里农活,不辞辛苦,还照料调皮的孙子,虽然累,但此时拥有与孙子共处的时光。
看上去又有些日本电影的味道,事情平淡,但又不断共鸣。
奶奶知道孙子要去市里读书后,带孙子去集市吃了小孩一直想吃的包子,看着孙子吃完自己内心也感到欣慰,虽然过几天就要分开。
接下来一个人生活,单一的生活也更加单调。
可能是小孩今后会越来越珍惜的一段时光了。
开头一段音乐跟菊次郎的夏天一样,也能接受电影的调子。
很多怀念的玩具和生活状态,这个童年很真实。
片子做到了情怀,做到了引人回忆和共鸣,而且没有刻意煽情,就是很平淡的表述出来,还原出真实的生活质感,剩下的让大家体会吧,这个感觉也很喜欢。
片子的取景还是很美的,绿油油的麦田,西瓜地,玉米地,花生地……灶台,集市,看电视很多点生活气息浓郁。
不好的地方,表演就不说了,但是剧本偏弱一点,整体镜头语言和剪辑觉得不是太好。
奶奶追孙子那段人物从画面消失的处理觉得怪怪的,虽然意思是那个意思。
还有一个递烟的特写镜头,看着就……有必要吗?
不是说片子不好,就是觉得明明可以做的更好些的,有遗憾。
个人感觉最喜欢的片段是50分钟左右那段没有剧情,就三个小孩玩耍的戏。
题外话,小男主从片头到片尾肉眼可见的黑了,腿上多了一堆小疤……
影片最大的优点在于真实。
叙事技巧几乎没有,整个片子就像以最简单的素材顺序拼接而成,是十分质朴的。
果然电影的灵魂在于真实的情感,不在乎所谓的炫技啊!
整个片子能看出来是一个表达者最初期的表达,只是把孩子们的童年叙述出来,老人与孩子的朴质情感叙述出来而已。
留夏。
带着夏天的炎热和清爽,构成了整个片子的基调。
声音方面用菊次郎稍显有些许突兀,也有可能是因为菊次郎的夏天这曲子太经典,所以在影片包装没有做的特别特别精致的情况下,显得有一些落俗,但观毕全片还是并不违和的。
我一开始以为留夏,是留守孩子们对于在城里工作的父母的期待,但是中间又理解为留守孩子们的夏天,最后看到结尾,奶奶出门,门锁上了,没有孩子留在家里等,奶奶成了被留下的人,又对主题的理解产生了新的偏移。
我一直不知这种让人感到主题偏移的情况是不是正确的,或者说是不是符合电影创作正确规则的,但一想,电影本身的理解也并无所为正确错误之分。
是我很喜欢的片子,也靠近我的家乡,于是感到更加亲切。
整部下来,虽然导演不是很专业的人但电影的格局很好,最让本人感触的是结尾奶奶把自己不舍的花的钱给孙子做了离别的晚饭,还有胖子把弹珠给小男孩,也印刻了小孩子之间很单纯没有仇恨的,纯真。
到了小男主要走时,都要告诉奶奶以后打电话怎么接想孙子了怎么打电话给小男孩,手机要充电等充电的方法,这里说明奶奶不会用手机,电影表达的出来和现实一模一样。
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
感动,流泪最多的电影,希望这个世界以后可以如同书中描述的一样美好!
这部电影虽然看起来很惨,但是却饱含真情,反映了一类人的生活,诉说了一类人的故事,也一定会见证着一类人的崛起。
我也经历过农村生活,我也是从农村走向了城镇,苦难不是阻碍,有钱不是未来,天地宽,日月长,以后的日子一定可以越过越好的!
加油^0^最后再强调一下,这部电影是真的好,真的是经典之作,好作品必然可以流芳百世!
这部电影拍的很美,特别是片尾的时候。
好感动,看到这部影片就想起了爷爷奶奶,想起了我的童年,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小时候的时光真的很美好,现在时常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光,可现在的老家再也没有童年的记忆,小伙伴们都散了,人也越来越少了。
这部电影是一部小成本影片,但很真实。
所有的景都很美,让人置身于童年中。
可是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
乡村在消失,这里的人们也越来越少。
其实陪伴真的很重要啊,希望大家能多拿出时间陪陪家人吧。
这部电影的名字取得也很美,留夏,一语双关。
留住和奶奶的夏天,也想留下陪奶奶。
夏天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它总是那么美好,虽然夏天总是象征离别,但它也存留着美好的回忆。
希望以后能够多几部这样的电影。
-- 留夏
原来是在合肥拍的呀。
我就说这个方言部分口音和湖北相似。
里面的很多场景,都和我的童年很像。
炙热的太阳,城里来的小姑娘,午后热潮中的知了声,穿梭的玉米林地,还有堂屋里的八仙桌……仿佛时光依然停滞在那段岁月。
片中奶奶已经老了,和儿子关系也不甚亲近,相依为伴的孙子也回到城里。
她日复一日的生活着……且不去讨论这部片子的艺术价值,就为了这份回忆,我就想打10分。
拍摄手法和演技都好稚嫩,内容又好真实,满满回忆杀。
全程都在担心奶奶,孩子不要出什么意外。
最后,还是平稳的结束了,奶奶的每一个细节都打动人心。
农民真是好辛苦,奶奶那么大年龄却还要干活,特别是夏天。
每个人都善良质朴,闪耀着人性光辉,又无比的朴实和平和。
小时候我的奶奶也是对我无比的好,所有的爱都在细节里,影片里的细节都看懂了,深深的怀念奶奶,同时,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小学作文水平,甚至不如韩国那部很相似的《爱·回家》,挠门都没挠出什么动静。
我或许体会到了我去读小学的时候我爷爷奶奶的感受了。
很暖心这部电影还原度和真实度都很高,蝉鸣草绿,宁静惬意的乡村,竟有种“宫崎骏”的味道。作为一个90后,有我童年的记忆与共鸣。也很可惜,事实证明没有“野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整部电影看下来不知道在导演想表达什么,如果只是想留住简单美好的乡村童年时光,倒有些单纯了,非专业的演员,尴尬的演技与节奏,糟糕的台词,情感也寡淡...很可惜。艺术纵使来源生活,也高于生活。
毫无掩饰的真实质感
尬演 凌乱剪辑 不合拍的音乐…除了摄影一星之外,完全的失败。。。看了半小时就放弃了
很多片段都是童年发生过的 看完就想给奶奶打电话 但确实都是拼凑 显得生硬矫情 我不知道是不是在向经典致敬
依稀看到童年的影子
导演拍的够真诚,纯粹,但电影毕竟是一门艺术,有时候只有真诚很难将它做好。
简单的镜头,简单的演员,简单的情节。让我暂时忘记了身在拥挤虚伪的城市的生活,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乡间的袅袅炊烟,小小村落,简单的游戏和童年的伙伴就能玩上一天,有时童年的友情就那么简单,最后小胖的弹珠送给主角的时候说的那句话真的让我感动了(收下这些弹珠吧,到地方就有很多朋友了)。男主真的很懂事,奶奶下车的时候扶奶奶一把,把奶奶干农活,这些细微的动作让我心里惭愧,后悔小的时候没有帮大人做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电影的每一处镜头似乎都能想起我的童年,回忆,祝好!
音乐铺排,强制煽情,低于审美期待
片中的游戏玩具我大部分都玩过做过,剧情也很真实!很有动漫的风格,如果用动漫展现出来,效果会更好!但是片子很多地方还是有刻意的地方!
没有经历过的,往往觉得他平凡或者浮夸。而人的成长,往往是有了心疼的一瞬。谢谢这部电影,儿时的我,无论是内容,还是生活的地方。
90后的回忆
留守儿童也不一定是不幸福 乡村的生活虽然可能清贫 但也不乏快乐 与其把太多视角放在留守儿童身上 其实留守老人在农村更为常见 他们不愿意休息 还做着力所能及甚至稍微超出能力的农活来让自己忙碌 一辈子都闲不下来的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关心的群体之一 国家要城市化 但是农村的状况真的不容乐观。
有些台词完全不像是小孩子说出来的 另外一个小女孩说台词好生硬 表演痕迹极重 但是呢 情节设计的还好 看一看无所谓
我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受公众号的推荐,观看这部电影,以为会有感动。看了半小时,实在受不了尬演和做作。当影片中响起久石让的summer,我尴尬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你放这音乐,简直就是毁了这首音乐和电影《菊次郎的夏天》。电影唯一的亮点就是开场不到一分钟,老师宣布放假的那个侧面,像极了我的老父亲。
真的很写实啊,弹幕区一阵一阵高潮,很少能看到能引起几乎所有人共鸣的电影,因为写的就是我们啊
其实这样就挺好的
留夏却留不下,最后一幕很动容,爱永远是相互的,即便亲人之间。我虽然有奶奶,却从来没感受过奶奶的爱,所以对奶奶所有的感情,仅是敬老而已。
感触很深,想起了童年的回忆,想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