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撩人》,由第五代导演夏钢执导,改编自须一瓜的小说《淡绿色的月亮》。
这部电影由余男、南宫珉、王千源主演,影片全程感觉像是推理剧,充满了悬疑色彩,但是,实际上是全面围绕余男扮演的女主角芥子的心理展开的一部家庭伦理片。
影片中,王千源扮演的警察讲了一个故事,即:沙漠里有一只猴子,将一块大石头搬起后发现下面有一条毒蛇,当场吓晕了过去,醒来后受一种古怪心理的影响,一次次去搬起石头看毒蛇,一次次被吓晕。
这个猴子的故事说的是一种不顾后果的固执的心理,以及因此而导致的恶性循环的结果。
而这部电影也是紧紧围绕这样一个心理导致的情节展开。
影片开始后,美发店老板芥子和公司高管桥北夫妻俩在家里经历了一起入室抢劫案。
遭遇抢劫时,丈夫桥北虽然身高体壮,但面对一个腿瘸和一个个头不高的两名劫匪时,不但没有反抗,还束手就擒,交出钱财,让妻子芥子交出银行卡,顺从地告知匪徒密码。
芥子对丈夫的反应非常不满,充满疑问,并开始追查整个过程,而夫妻两的感情也在此过程中走向破裂。
影片全程围绕妻子芥子的心理活动来进行叙事。
电影的场面设置、演员表演、镜像调度、情节转换等都紧密结合主角芥子的心理变化,尤其是余男的忧郁的眼神、冷峻的面部表情、迟疑的举止,多次出现的月夜场景,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主角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也是本片的主旋律。
这也充分展示了第五代导演夏钢的刻画都市男女心理活动的精湛技艺。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导演花费不少心血、也有不少想法的电影,但不能算是特别出色。
豆瓣上给这部影片评分为4.6分,个人认为偏低,但是也不能超过6.5分。
影片中有一些上面提到的出彩的地方,但是个人认为也有不少缺憾。
一是演员的表演上存在一些瑕疵。
余男的心理活动独霸全片,犹豫的表演也有些超限度;韩国演员南宫珉面部的表情始终暖笑,还有口型,都与情节有不少反差。
二是主题鲜明却展开不够,或者阐述的不到位。
影片关注的主题和鲁本·奥斯特伦德自编自导的《游客》类似,但是在主题的进一步展开和叙述上,相比《游客》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影片引入不少商业元素,如SM的软色情(让人联想到《五十度灰》),王千源扮演的警察所驾驶车辆的特写,这些似乎与影片艺术叙事的路径不太协调。
总之,这是一部突出心理叙事的家庭伦理片,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但是缺憾实在也不少。
如果你是一个科幻迷,肯定会经常思考“何为宇宙会是这个样子?”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也许会经常怀疑“为何爱情会走到这种困局?”刚刚共赴云雨的枕边人,在危机时刻竟然变得如此陌生,由一个案件激发了一个女人颠覆宇宙观的反思,从此变成了一个郁郁寡欢的祥林嫂。
而让芥子不厌其烦一直追问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她所期待的答案又是什么?
影片表面似乎并未给出正面回复,实则谢高早已送给了芥子一个无懈可击的量子力学答案:人类其实就是那只不断断翻看石头的猴子,即使不断重复着相同的结果,也总是怀有心中的那份期待,也许只是期待一份不同的结果。
然而一切如同薛定谔关猫的那只盒子,“即死又生”两种结果同时共存的状态只在于盒子打开之前。
所以影片中发生过的案情没有假设,爱情也没有假设,一旦发生即是结果。
芥子不可能同时活在选择抵抗与选择妥协的桥北并存的状态之下。
如果说在芥子眼中民警谢高代表着那个可能会选择抵抗丈夫的希冀,她亦无法存在于谢高与桥北并存的那个时空。
其实芥子理想状态中的丈夫形象仅存在于“开盒之前”,一旦发生,不管是对抗而死,还是妥协而生,都不是她所希望的结果。
所以直到结尾谢高的死,也再次向芥子证明了,她理想状态的落空。
谢高和桥北都是“明白人”,或者说是个在残酷现实的洗礼下认清了堕甑不顾进而豁达的大多数。
所以芥子更像是个不甘现实,企图不断探寻真理的科学家,她们往往是执拗的,不明事理的,对疑问纠缠不休的“祥林嫂”。
当薛定谔的那个盒子打开后,其中的猫无非是死或生的一种结果。
所以诚如谢高所说:即使看清真相又能怎样?
一部影片,尤其是一部艺术性与思想性过硬的影片足可以经得起不论科幻或是宗教各种角度的花式推敲。
该片是当代国产都市情感影片中不可多见的诚意佳作。
蛰伏多年的夏钢导演在刻画角色思想内涵与精神情绪的把握上依旧宝刀不老,技法扎实,无疑是当前浮躁的电影市场的一股清流。
影片意喻深刻,唯在演员选择上略显美中不足。
祝愿导演继续为中国电影创造更多有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
一个改变了人生的夜晚,它的独特不在于这天晚上,夫妻俩在床上玩出了什么新花样,而是家里进了两个个子不高,有一个还是瘸子的抢劫犯。
那么,一个身体健康、热爱健身的丈夫,他束手就擒了,让太太去给劫犯拿钱,让太太说出银行卡密码,甚至看着太太被抢劫犯猥亵,他都不抵抗,保住了性命,但是直接让婚姻的列车,开向了未知的方向。
一个在床上爱好捆绑play有点s气质控制不住自己会弄疼太太的丈夫,被劫匪用一把小刀一吓唬就投降了,我应该感叹这个人是一个我不认识的韩国人演的,配音和口型对不上,特别违和,韩式演绎也让我特别不舒服。
如果是我喜欢的演员来演这样的男人,我该多堵心。
这个故事是一个无解的题,任何人都不知道遇到坏人应该奋起反抗还是乖乖保住性命。
怎么做都不对,余男崇拜超级英雄,可是生活中没有超级英雄,有的只是见义勇为会被砍二十多刀的小个子男孩。
王千源,一米八二,警察,他也给不出这种情况下正确的选择,他每种选择都试过,我觉得哪种都不对[泪]余男女神表现一如既往地细腻,这么需要内心推动的角色,她完成得极好,我都能看到她脑子里在怎么纠结,怎么挣扎。
最后她仿佛要妥协了,买了红绳,希望还能捆绑住爱。
还好,红绳只用这一次[摊手]。
最后王千源的那些话让这个故事圆满了又不圆满。
怅然若失。
两口子去看这个电影大约会吵起来?
我也不知道。
片子感觉有点烂……但是有个故事挺有意思的。
谢高给芥子讲了个故事:有只猴子,一次路过一块石头,发现石头后边有条毒蛇,嘭的被吓晕了…然后每次他经过那里都会忍不住去翻那个石头…结果嘭嘭嘭嘭嘭……每次他都晕倒了…可是后来他还是忍不住去翻那块石头……你说这猴子有意思吗?
……标准答案是没有的。
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万一猴子是想把不停的去看,说不定哪次鼓起勇气把毒蛇打死了呢,好安安心心地路过呢……万一猴子是想确认这条路是不是安全,能不能继续走呢……哎,谁知道呢?
是吧?
你又不是猴子…同样,都是搬石头的猴子,芥子逃离了那条路,谢高却死了……所以,这根本就不是去不去看毒蛇的问题…而是命……
首先电影名字和内容完全就是蹭流量,此片除余男和王千源演技可圈可点,并无其它内涵存在,总体感觉,余男就是一个典型妇女产前抑郁症而且属于中度,王千源扮演警察角色,现实中,一个警察用工作时间去陪闺蜜需要多大勇气……片中王千源角色实为一个心理医生。
往往这种心理疾病的女性会怀疑身边一切对他好的人都有企图,只有她认为可信的人才值得倾诉,这也是当今为何有那么多,不为财 ,不为色而出轨的人。
有一种界限是不能逾越的。
仅管冷淡为人,也不要热乎送情。
电影《夜色撩人》改编自须一瓜的小说《淡绿色的月亮》。
影迷对电影还是抱有一定期待的,因为之前曹保平备受好评的电影《烈日灼心》也是改编自须一瓜的犯罪心理题材小说。
《夜色撩人》有余男、王千源等优质演员加持,是否能够达到甚至超越《烈日灼心》的高度呢?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华语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做法。
一方面,优质的原创电影剧本太少了,导演们只能从小说里找题材;另一方面,华语电影有改编小说的传统且也走出不少优质导演,贡献出不少杰作。
像第五代导演里的张艺谋、陈凯歌,让他们声名鹊起的电影作品都是依托于优质的小说文本,比如张艺谋的《红高粱》之于莫言小说《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之于苏童小说《妻妾成群》,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之于李碧华小说《霸王别姬》。
但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从来就是个技术活。
原因很简单,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一种诉诸于充满想象和意味的文字,一种诉诸于直观的声像符号;一种内容密度很大、叙事手法多、枝蔓更多,一种诉诸于直观的视觉效果并受限于时长,叙事上必须删繁就简。
在改编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两个走向:一个是能够提取出小说原著中最精华的部分,并且将其影像化,甚至利用影像特有的优势获得文字难以直接达到的效果,小说与电影相得益彰;另一个走向则是改编不得要领,糟蹋了小说原著。
差别就在于,电影是否能够捕捉住小说的精华,予以还原甚至进一步发扬。
因此,一流的小说并不必然催生出一流的电影,就像苏童的《米》算得上一流的小说,但改编自《米》的《大鸿米店》却是三流作品,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流小说,但关锦鹏改编版的《长恨歌》顶多是二流。
反之,二流的小说也并不意味着电影是二流的,像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马里奥·普佐的《教父》都不算最一流的小说,但在此基础上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教父》系列却成了影史经典。
最普遍的一种情况是,三流小说改编后成为三流电影,这方面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比如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从小说到电影,比如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到《摆渡人》,比如英国作家EL·詹姆丝的小说《五十度灰》到电影《五十度灰》。
那么,从须一瓜的小说《淡绿色的月亮》到电影《夜色撩人》,又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小说家须一瓜的另一个身份是从事法制报道的记者,因此她的许多小说题材也是从法制角度入手,通过一个犯罪故事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太阳黑子》《淡绿色的月亮》都是如此。
犯罪、悬疑、破案、法制,这些是犯罪类型小说的关键词,因此须一瓜的小说有类型小说的特征,通俗好看;但她又没有一路往通俗方向走,她总在某些好看的时刻停顿下来,关注当事人的内心,关注他们内心的纠结、挣扎或救赎。
就比如《太阳黑子》,她从一起凶杀案入手,探讨的是人对于罪恶的自我救赎;而在《淡绿色的月亮》中,她从一起入室抢劫案入手——一个丈夫面对歹徒时的懦弱,让妻子对他们的婚姻产生了动摇,平静如水的生活被撕开了口子。
须一瓜是近年来非常突出的小说家,但《淡绿色的月亮》并不属于她最优秀的作品行列,原因就在于,这部小说在通俗性和文学性之间失衡了,小说通俗性、猎奇性有余,但对于人心波动的刻画因过于刻意而显得合理性不足,人物为纠结而纠结。
《夜色撩人》延续了小说通俗性、猎奇性的缺点,并不断往这个方向下滑。
电影无论是台词、镜头,都充斥着一股浓浓的网络大电影气息,太过粗糙,没有任何讲究和美感;至于最关键的情节,电影擅自给小说添加了一个狗血的结尾,透露出浓浓的电视八点档气息。
与此同时,电影又无法扬长避短,没有对人物的内心进行更深入地挖掘,以及更具说服力地呈现和表达,余男饰演的女主人惊惶矛盾的情绪很难赢得观众认同,她成功地扮演了一个纠结的女性,但她仅仅是一个人,而不是像《烈日灼心》中的邓超三兄弟那样,成为了救赎的某种化身。
总而言之,《淡绿色的月亮》本就是一部格局不大的二流末小说,而很遗憾,据此改编的《夜色撩人》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三流末电影。
这么多年来,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潮流从未断绝,但成功者寥寥。
这一再验证了:改编是项技术活,如果连小说都没读透、搞不清小说的优缺点就贸然改编,结局很可能就是失败。
——首发上海观察——
中产阶级夫妻在夜里遇到两个持刀入室抢劫的弱小犯罪份子,丈夫为了保全人身安全,及早妥协,并劝妻子(余男)主动配合把钱交出来…
但从此,妻子陷入到一个“明哲保身”or“见义勇为”的思想矛盾中,夫妻关系也因此动摇;女人有一个做警察的朋友(王千源)他用他曾经经历过的类似困境开导她。
显然,这是融入了创作者对社会和人的关怀与思考的作品,试图通过思想的力度扎进观众的内心,用影像的丰富度讨好观众的审美趣味,然而最终又由于种种不到位的表现使得一切努力都变得虚浮无力。
-比如故事的讲述,由悬疑到伦理,再到辩证,情节的展开和推动大部分是靠对话,偶尔来点不痛不痒的内心戏,免得让看客心中泛起“你以为你说的我就信”的轻笑;-比如演员的表演,故事不具有深入人心的深度,余男看似有力度的频繁内心表达就会显得矫情;基于角色本身的内涵,王千源也没有发挥演技的空间;其他配角的表演痕迹过重,缺乏最基本的诚意;
-比如表达辅助—红绳SM,电影穿插入具有主动性和暴力性的“性”情节可以助力人最原始和最真实的思想表达,但本片中流于表面的“捆绑”既没有辅助主题的传达,也无法满足感官的刺激,反而会使得观众误会这是对女性形象的玩弄;归根结底,个人以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影片以小见大——试图在一个小格局里探讨宽泛的社会性问题和深度的人性问题时,就会让观众不自觉地怀疑创作者的能力和投机,并产生反感情绪,从而拒绝承认故事本身的合理性和深刻性。
关于夏钢导演和这部作品的网络评价,或许可以引用梁宏达对于烂片的定义做一个评判:烂片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绝对烂片,第二种是及格的影片,第三种是低于期望值的影片;我个人觉得本片介于第二种和第三种之间。
又是一部不要和女人讲道理的电影。
女人刨根问底,揪着不放,不过想为感情讨个说法。
看似人人艳羡的甜蜜生活中,暗流涌动。
一个偶然事件,触动了信任的失衡。
看的时候,脑子里反复出现,女主定是个巨蟹座。
信任失衡导致的安全感崩溃,一直在折磨她。
整部影片对情绪的把控非常稳,观感略压抑,甚至在故事转折处略吓人,(当然若喜欢看恐怖片的,只是毛毛雨的级别)。
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并不着力去讲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而是整个故事为情绪服务,由女主的心理变化推进整个故事。
话到此处,又怀疑编剧也是个巨蟹座。
这么情绪化的事情,太是巨蟹座的风格了。
原著我没看过,只能就电影发表感言。
很多电影中讲人们似懂非懂的道理,最后以似是而非的暧昧结局。
其实,这道题也很难,但影片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她逃离了那片沙漠。
他却永远没能走出,他最终以生命的代价,做到了问心无愧。
影片以女性视角开篇,却并没有囿于一个女人在感情生活中的困惑和逃离,而是揭开一个更为宏大的人生观。
这是影片的升华。
有个不太好的后遗症就是,从小被教育的英雄主义价值观又崩塌了,生命可贵,以后再也不想见义勇为了。
果然教科书下架赖宁什么的是正确的。
配乐也很好,没有尖锐的声音和MV式的歌词,却于人物和情节丝丝入扣,十分熨帖。
有点意外的是,夏钢作为老一辈导演,没有中规中矩稳稳当当地开头,片头搞得很飞,艺术生命还是在线的,还有沙漠画面的蒙太奇,是一把玩意识流的好手。
《夜色撩人》改编自须一瓜的小说《淡绿色的月亮》,如果你指望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可以比肩同样改编自须一瓜小说的《烈日灼心》,那么将收获硕大的——失望。
《淡绿色的月亮》原著小说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矫情。
这个讲述一个中产家庭女性对懦弱丈夫进行无情死磕的故事,在被夏钢导演搬上大银幕之后,不仅将矫情推向了新的高度,且在叙事、表演、剪辑等各个方面,都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一部国产烂片所能展现的全部特征。
至少,你确实很难相信作为中国第五代名导的夏钢,竟可以全程容忍男主角口型错位的技术失误。
这部电影还能粗糙到什么程度?!
《夜色撩人》这个糊人的片名,与好莱坞经典伦理喜剧片《月色撩人》没有半分相似。
导演试图用悬疑、推理元素来包装一个孱弱的故事:一对中产家庭的夫妻在半夜遭遇两个歹徒入室抢劫。
虽然歹徒矮小腿瘸,但丈夫却彻底放弃反抗,还让妻子把银行卡密码统统告诉歹徒。
经警方调查,夫妇的居家女保姆是罪魁祸首,她伙同歹徒联手犯下了这个案子。
要命的是,影片虽然没有围绕案件本身展开叙事,却用大量闪回和多角度还原演绎的手法,在女主角大脑中反复纠结一件事:一身踺子肉的高大老公为何会那样懦弱?
在她看来,一个男人应该在危机时刻拼尽全力保护女人,与歹徒搏斗才是老公最应该干的事。
她宁要血染的英雄,也不要苟活的狗熊。
其实,妻子对丈夫产生瞬间的信任崩盘,本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命题。
该片的剧核,其实与瑞典著名电影《游客》十分相似。
在《游客》这部电影里,一家几口人在露天餐馆吃早饭,突然远处山峦发生雪崩,雪浪凶猛扑来,丈夫竟在危机关头离开妻儿独自逃命,结果雪崩并未伤害到他们,而妻子却对丈夫从此“刮目相看”,一场闷声撕逼大战开始了。
两部影片的矛盾前提相似,但情节走向却迥然不同。
《游客》以挖掘前史和配角比照的方式,钻入到了婚姻生活中的每一根毛细血管,种种真相令人悲叹,而《夜色撩人》却只有女主角一人在原地使劲,她就像男配角口中的猴子一样,一次次翻开石头只为看看下面是否有蛇。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有效情节展开。
《夜色撩人》中除了令人生厌的女主人设之外,两位男主角的戏份也是胡乱交差——高颜值的男主角是个低配版的霸道总裁,各种莫名淡定、不明觉厉,完全无法建立起完整人物,他唯一挑大梁的“五十度灰”场面,也让观众为蹩脚的灯光师捏一把汗。
从半道上冒出来的男配角——王千源扮演的警察谢高,则是女主角的精神枕头,除了负责总结各种主题思想之外,就是用自己的悲惨前史来强化英雄与狗熊的悖论。
影片结尾,谢高做出了一个为影片过审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也正因为此,影片的情节走向最终拐到天外——所有人都是作死的节奏。
如果说,《夜色撩人》在场面调度、情节掌控上不断暴露业余水平,源于夏钢多年来深耕电视剧,早已丢掉银幕审美认知,那么能让公认的戏精演员都找不到北,也委实让人费解。
性格女演员余男对女主角芥子(又一个坑人的名字)的演绎缺乏令人信服的变化,但更可怕的是,在不同的场景中其角色的状态完全分裂,情绪断裂地带比比皆是。
一向自信的王千源,仿佛尚未找到角色的位置就匆匆谢幕,导演也偷懒到没有给他任何有分量的戏份,来建立谢高这个人物与其他角色的深层关系。
至于扮演丈夫的南宫珉,他一定是从另一个片场跑来的人,无法评述。
总体而言,原地打转的故事和冗长沉闷的节奏,让《夜色撩人》在被市场抛弃之后也很难得到同情。
伪商业的外衣与伪文艺的心相加在一起,就是一场灾难。
(原文发表于《荔枝锐评》)
影片看完之后,感受颇深,国产电影能有这样细腻反应深层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佳作,就像是一副画卷,慢慢展开,层层递进,很舒缓的节奏。
影片中的芥子,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一个在生活中无处不挣扎,不自我折磨的一个人。
理性能够接受并理解丈夫的行为是合理的,但是感性的认知让她内心始终无法平静,理性与感性的自我挣扎与折磨。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充满了理性与感性的自我碰撞,内心就像是失控的一个陀螺,不受控制的冲撞,越撞陀螺越锋利,越撞空间越小,越撞力量越大,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同时,也走向了“自我成就”。
“毁灭”大概就是亲手结束了在外人看来美好的生活,“自我成就”是终于解脱了挣扎与折磨的苦海,利用一个感性的决定,解决了一个因感性而产生的问题。
人们经常讨论理性与感性,有人说,人生难得一世,不能总是压抑自己的天性,也有人说,理性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生活何必如此认真。
两者总是很难保持平衡。
而我发现,理性与感性的二选一,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最终的解决方式都是,理性的人,会用理性的决定,对抗因为他的理性而产生的矛盾,感性的人同样,还是会用感性的决定,去解决他因为感性而产生的思想矛盾。
两者本是对立面,怎么可能用理性的办法解决感性的问题,或者用感性的办法解决理性的问题。
就像影片中的芥子,因为她感性的认知,而产生的的思想碰撞,最终没能压控制理性的认知,选择结束了“美好的婚姻生活”。
芥子一直在纠结问题本身,而我不仅纠结问题本身,我也在寻找让我产生思想冲撞的原因,这种寻求大都是指向自身,消耗自身的,一不小心就会堕入无边的黑暗。
而今天写下影评前,我突然找到了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发现,那些思想的碰撞和冲击,以及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纠结都是自我与潜意识自我的对抗,“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你对自己的认知,是一个你,还有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同事情,本能的做出一些反应的“你”,你对他人的认知,以及现实生活中他人遇到事情时做出本能反应的“他”,其实都是自我的投射,都是基于你对世界的认知。
可能过了今天,我也不再敢说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我可能随时更新一个新的我,我也不敢轻易定义他人是怎样的人,我看到的他,和他了解的他,以及我认为的他,哪一个是他,哪一个他在什么时候又会出现呢?
也许这样想,在和人交往接触时,心态会好一些吧。
只是对于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的自我思想碰撞我还不明白如何
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映,看完像女主一样内心纠结。
王千源饰演的警察和余男饰演的发廊老板都遇到了突发事件。前者为了避免伤亡没有和人数武器占有绝对优势的匪徒正面冲突,而选择妥协,但是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谅解,自己也一直有心理障碍。直到再遇案件险情,用声生命的代价,让自己的心魔消失;后者因为家中被抢劫过程中,丈夫不反抗而耿耿于怀,一直纠结细节,对丈夫的方式和动机产生怀疑,最终导致两人婚姻破裂。其实这是对固定思维方式的反思,是不顾一切地见义勇为当英雄?!还是以生命为重?!
面对心结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开,而面对解不开的心结,最好的办法是离去……(偏执型人格特别容易出现心结,一个个念头缠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把你逼疯,让你焦虑疯狂)
中间太拖沓,结尾又太急促……
心疼王千源
题材非常少见、王千源余男都是演技在线、南宫珉也没有拖后腿,但是硬是把一手好牌打的非常平庸。
心魔。不是每个人都是你心中的战狼。破镜难重圆。
论一个棒子怎么毁掉一部戏……
我还挺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很隔靴搔痒,没讲到重点。。。以及欺软怕硬才是最可气的点好嘛!对保姆发火但是对抢劫者唯唯诺诺。。。。这种真的是蛮辣鸡的。。
节奏不对,而且总感觉本来可以拍得更好一些。PS:突然觉得余男老了会很像斯琴高娃。
记得我以前也说过这话,不去深究人性就是善良。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永远不知道自己当下的真实感受与反应。奇葩说有一集标题蛮像的。反正过好当下吧……
芥子的心病
感觉真的挺不错的,演员们真的演的很好,很喜欢这种剧情的电影
很细腻啊
怎么可以烂成这样,夏钢这是怎么了,拧巴成这样的剧本还能看吗!演员全体掉线,那个棒子什么鬼啊,王千源还演了一个备胎,真他妈什么玩意,余男得罪导演了吗,尽管好多导演都想拍出余男的肉欲你他丫弄个红绳sm闹哪样?造型活脱脱厂妹,皮肤质感差爆。真难看哭了,负分滚粗,没一样是做对的。
被王千源佘男的组合骗进电影院的同志们让我看见你们的双手!
演技在线!
挺好的故事题材,很容易引发争论,关于见义勇为还是明哲保身,本来就没有最好的答案。但是,整体故事却讲述得有些枯燥,几乎所有的重头戏都是在关注余男的纠结和性感上了,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故事性,另外,这个韩国演员的表现实在是有些跟不上啊。王千源的戏份还不错。有快进。
我好喜欢这部的。倒不是说拍的有多好,而是想要表达的东西。谁都不想看到英雄梦破碎……而观影中我也用最大的恶意揣摩着桥北。
本来觉得又作又不好看,但是刚巧读完《芳华》,和电影的道理是一样的:人们都喜欢英雄,但是英雄要是走下神坛,那就成了过街老鼠谁都可以踹两脚。人啊人,真是一种私自的存在,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