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
გადასვლა,Passage,Crossing,跨到彼岸寻找你(港)
导演:列万·阿金
主演:姆齐亚·阿拉布利,卢卡斯·坎卡瓦,德尼·杜曼利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丹麦,法国,土耳其,格鲁吉亚语言:格鲁吉亚语,土耳其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退休教师来到格鲁吉亚海边小镇,带着家姐的遗愿,为了寻找疏远已久的跨性别侄女。人早已搬走,邻居少年告诉她,侄女去了伊斯坦堡,他知道地址但条件是要同行。教师不情愿地带着少年一同踏上前往土耳其的旅程,两人在伊斯坦堡的跨性别人士社区打转。寻人过程中他们结识了一位为当地弱势社群争取权益的跨性别律师,得她帮忙查探侄女在那里生..详细 >
今年這什麼運氣啊!第一天就看到這麼好看的!levan akin翻拍Fatih akin的在人生的另一邊,in every way you could wish。「伊斯坦堡是人們來到以便消失於其中的地方」。我都懷念起那年從Batumi到Kadkiy 的旅程。黑海永遠波光粼粼,Bosphorus的風,和伊斯坦堡永遠擁擠的路人中行過的你我他。 #nziff
又名「最后我们跳了舞」,在这场穿行中,我们早就与心中所念之人错位拥抱过了不是吗?近期最舒适的观影体验没有之一!
嗯...更像是概念先行的拼贴之作,全是匠气,且不高明。
跨国寻亲和跨性别寻认同,都注定漂泊——最后船上的长镜头,Lia纵使异常坚定,亦难免海浪的颠簸。列万·阿金用朴素的叙事,就足以令我误会了好几次。繁华热闹的伊斯坦布尔,有诉说不完的遗憾。而这座城市的人情味,或许可以为你弥补些许。
3.5⭐,两位主人公都没找到自己想要的人,但又都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侄子和母亲,都近在眼前。伊斯坦布尔是一座适合消失的城市,太想去那旅游了。
三星半多。故事挺好,可以揉得更紧凑戏剧性一点,尤其是里面那么多角色们。
cameo看的,很喜欢啊。叙事上比之前进步太多,尤其是贯穿始终的“障眼法”与trans主题一脉相承:作为平行线出现的trans girl就一定是他们寻找的人吗?结尾与被寻找的人相逢就一定是找到了吗?拥有男性特征就一定是男性了吗?成为trans就意味着只能做prostitute而做不了lawyer吗?诸此种种。也很喜欢结尾最后如鸟振翅般游移的镜头,Lia左右张望目光锐利如鹰,被风吹起的外套也形同羽翼。
三个人两条线,轻飘飘的寻人故事。虽然还是讲述的性小众题材,但感觉不如导演前作“然后我们跳了舞”,连舞蹈戏都欠缺了神采。最大亮点在结尾。
又是一部关于“寻找”和“流亡”的公路片,一段平静而克制的寻亲之旅跨越了国家、民族、语言与性别的界限。伊斯坦布尔这个地点选得格外好,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浪涛比其他地方更有空间感。
#10288. 74th Berlinale-全景开幕片-泰迪熊评委会奖。我真有点怀疑导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想在伊斯坦布尔拍部欧元布丁式的电影,从而生编了这么个故事……城市风光拍得真挺好,尤其人流、夜景、海峡之类特别生动(片尾大娘站在船头,海风吹起衣服的大长焦镜头特别飒),但无论是格鲁吉亚大娘的寻亲故事,还是伊斯坦布尔跨性群体的故事看着都实在别扭。歌放得也有点多,好几个跳舞段落还真不愧是《然后我们跳了舞》的导演的新作……就当城市风光片看还是不错的。
一种底层叙事。动人的永远是底层人民的相互帮助,以及努力生活的勇气。
格鲁吉亚的电影,风景很好。
跨国跨族跨性别元素兼具,故事尚可但意义和味道居然出不来,欠自然,台词太密。
太有东欧西亚那边的风格,人们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树挪死人挪活的气质。我被导演引导了两次,一开始以为那个姑娘就是姨母的侄女,最后又以为真的重逢了,侄女过得不错。真希望姨妈能够找到她,亲口对她说出那些埋在她心底的话。
三为主角两条线索写得不算好,比较流水化或者说生活化,更像是旅游人文风光展示,但结尾做梦总算看出了点妙笔
每次看到穷人在异国找人都觉得好苦
展示伊斯坦布尔的另一面
結尾不知為何有點悲壯?!
1.5倍速看完也没有什么不妥。只有最后结尾那边觉得原来还是能遇见,但也不重要。选择什么放弃什么,真的不应该再成为我们的说教。
Istanbul vlog.雖然城市風情拍得十分美,意外的是這竟是金馬影展這幾天看的最輕鬆的電影 (mark一下同天看的消失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