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吉辽,北纬40度至北纬50度,内陆,气候干燥,冬冷夏炎,对于人类来说并不适宜居住。
但是,为了生存,很多人也愿意来到这个地方并且驻扎下来。
这个空气干的让你不用洗澡,天气冷的让你不愿洗澡的地方。
1982年冬天,一个留着山羊胡的男人干净利落地把三个流氓打翻在地,在一旁的女孩花容失色,被流氓吓到,但更被这个人高马大的“侠客”吓到,他叫刘海柱,东北某船厂的工人,不到三十,远近闻名,因为打架,仅仅是因为打架。
看见他的人就如同见到地狱的恶鬼一样,他没有朋友,孤独,被隔绝,空有一身蛮力,不会思考,他的困境,就如同东北。
但这一天,他遇见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他的人,他开始为了她刮掉胡子,打理头发,对着镜子练习说早上好。
这个人叫周萌,那个被他救过的上海女孩儿。
在她眼里,刘海柱是一个形单影只的孤胆英雄,一个独自坐在“安静就餐,文明做人”的红色标语下吃饭的人,一只偷瞄自己被发现后慌张无措的“怪兽”,这些心照不宣被那个午后打破了。
在赶走流氓之后,他们有了第一次短暂的交谈,周萌的自行车被偷了,刘海柱准备夜袭敌营,寻回单车。
结果可想而知,以寡敌众,刘之所长。
贼窝是一个“合法”的废品收购站,暗地里却干着偷鸡摸狗的勾当,刘海柱抢回了自行车但也得罪了贼首张浩然,同时也进了派出所。
十天后再次出来的他仿佛大彻大悟,遇见你之前我原本可以忍受自己那样的不堪,遇见你之后,我想尝试做一些改变。
洗心革面后的刘海柱学着像其他人一样微笑,问好,甚至是送心上人礼物,但可笑的是想做一个“正常人”的他在其他“正常人”眼里变得比以前还不正常,他甚至被当作流氓抓起来,可在爱情面前,这算什么。
他送笔记本给周萌,把周萌的自行车修好,同时也修好了厂里其他人的自行车,他开始与其他人接触,和大家一起吃饭,被评为模范员工,他不再打架,他变得爱笑。
爱情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但这个世界始终记得你原来的样子。
贼首张浩然出现在晚会彩排现场,刘海柱端了贼窝,贼当然不会善罢甘休,张浩然在教训完刘海柱后悻 悻不平,意犹未尽,扬言还要继续报复。
在你心向阳光时总有人把你拉回深渊,刘海柱知道想要彻底摆脱掉过去仅仅是对人笑笑,多做几件好事远远不够,自己必须要直面过去的自己,这个自己就是张浩然。
东北,也一样,它不止一次投射在刘海柱的身上,它是共和国的长子,所以它才有太多的往事,固步自封,逃避问题,只会被时代越甩越远。
几天后,各类栽赃嫁祸事件接踵而来,刘海柱被逼无奈,终于把张浩然约上桥头,黄胶鞋,七分裤,山羊胡子,破草帽,单枪匹马对草寇。
靠的就是一身孤胆和直面自己的勇气。
愤怒与绝望,压迫与反击,在一声怒吼和一剂追击下,刘海柱打倒了张浩然,彻底与自己的过去划清界限。
而东北的往事也终究会变成往事。
它不会一直困守于此,产业升级,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人口,土地的红利,弯道超车,它就像刘海柱一样,拥有强健的体魄,纯粹的灵魂,只要它不放弃自己,认清自己,壮士断腕,打倒那个张浩然,终有一天它也会像刘海柱一样,重新站起来,阳光快乐地和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拥抱像周萌一样美好的新时代。
学生期间就有读过这本小说。
那时候读到刘海柱爱情故事的时候总觉得意难平,那时候特别喜欢一个姑娘,她到底不是周萌,我也到底不是刘海柱。
遇到一个喜欢的人第一反应到底还是害怕。
到底周萌还是回去了。
在时代的磨盘中磨碎两粒不同稻谷很简单。
就算后来没在一起,我觉得彼此在心里有个好念想那就是最好了。
有的人遇到就很好了。
第一次写。
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
看完这个八十年代国有工厂的故事,最满意的是结局里天使一样的女主还是离开了最后也没回去工厂的男主和这片虚无又绝望的土地,回到了南方她在上海的家。
看到似乎有人不懂为什么最后女孩会走,于是稍微写了几句我自己的理解。
另外要说一下,刘海柱出场的正传黑道风云二十年我并没有看过,我不知道这个角色之后的成长。
女主和男主一起看电影的时候问他,你觉得我该回上海吗?
男主当然不懂女孩子的心思,只是想帮她想办法做到他以为她想要的事情,自然是不可能说出“我不希望你走”这种话。
女主当时气走了,后来一切的发展也没有再给这段说多少遍都不太可能会改变的对话再发生一次的机会了。
最后男主身体受了永久性的伤,工作上也不可能再回厂里。
他还是那个丧比,收获了所有人的尊重但实际上一无所有了,包括普通人眼中有出息的未来。
而不管事情最开始的起因到底是什么,你不可能让一个如花似玉家庭条件可能好出男主一百倍几乎只是来这里体验生活的女孩为了纯真老实的男主留下来。
这不是什么童话故事。
努力和不顾一切的付出都是真的,只不过现实世界的真相是残酷。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天使会被你感动,但是不会为了你改变。
多年之后远在舒适他乡的女孩回忆起这段往事,也只当这个人是过去的一个故事,不会再进入她的现在以及未来。
我相信男主是不可能会后悔的,也没有和作为旁观者的电影观众一样的唏嘘和遗憾。
对他来说那些事那个人虽然改变了他的一生,可也只是青春的一个片段。
没什么后悔,也没什么不平。
不管怎样,一切都是自己的决定,再来一次,他还是会做一样的选择。
这个结局的醍醐味就在此了。
女主留下来的话将是不真实的,也是俗的。
我非常喜欢这个安排,虽然电影只给了两星,这个结局值得为它写上两笔。
感谢朋友邀我来看这部网络大电影。
他是剧迷,然后比较喜欢《东北往事》剧集中的男主赵红兵。
我不是剧迷,我也没看过原著,但是作为像《江湖儿女》这样讲江湖的电影,或者任何经典的武侠片迷,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什么导演要让《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里男主刘海柱戴斗笠,跟恶势力斗争,就是这种的侠气,行侠仗义的精神。
我特别喜欢这样的东西,他是中国独特的存在。
而海柱身上就有这样的精神,他身边也有一些好朋友帮助他,包括那个照顾海柱的警察。
但是最终海柱注定是要像兰博一样成为一个孤胆英雄。
他要走自己的路。
也不能带上自己喜欢的女主,周萌,说实话小姑娘还挺可爱的。
海柱的演员也很卖力,最后跟张浩然演员的那段动作戏蛮让人揪心的,打得非常爽快。
然后这部电影也有东北那味儿,不只是表象的自行车,旧工厂,或者烤红薯,更多是影片里的东北口音,人文情怀。
影片里演黄鼠狼那个角色的演员让我印象深刻,真的是东北那嘎达的搞笑二流子。
总而言之刘海柱的人物命运挺悲惨的,不知道后续的剧情他会有怎么样的发展。
期待一波,希望喜欢孤胆英雄的朋友或者喜欢原著,剧集的朋友能看看。
不知道夏雨那部《东北往事》何时上映和是否会提到刘海柱。
20年前,他们是老山战友;20年后,他们是江湖大佬--1984年,赵红兵和他的战友们在老山前线为保家卫国而把身家性命抛之脑后;1985年,他们复员返乡,在办公室开始朝九晚五的平凡生活;1986年,他们在家乡街头遭遇地痞挑衅,以暴制暴,一战成名,从此泥潭深陷;1992年,他们已经在当地独霸一方;1998年,他们已然成为江湖盟主,呼风唤雨,无所不能;2006年,他们死的死,残的残,有的洗心革面,有的牢底坐穿,有的亡命天涯,有的飞黄腾达、风光无限……
一朵花 一棵树,一座房子 一条路,一座山 一条河,一只小船 一个我,一颗心 一把火,一个木瓜一个你,划着船 过了河,你在水边看着我,一年前 你路过,我家屋前的那条路,我悄悄地看着你,你也偷偷地望着我,绕过山 趟过河,三天五天你装路过,你心里早有我,我要你现在就告诉我,南山野花开满坡,你东藏来我西躲,你要抓紧我的手,我们一起趟过河,你又摘来红山果,一颗一颗送给我,日出日落都快乐,一百年也要陪着我,一年前 你走过,我家屋前的那条路,我悄悄地看着你,你也偷偷地望着我,绕过山 趟过河,三天五天你装路过,你心里早有我,我要你现在就告诉我,南山野花开满坡,你东藏来我西躲,你要抓紧我的手,我们一起趟过河,你又摘来红山果,一颗一颗送给我,日出日落都快乐,一百年也要陪着我,南山野花开满坡,你东藏来我西躲,你要抓紧我的手,我们一起趟过河,你又摘来红山果,一颗一颗送给我,日出日落都快乐,一百年也要陪着我,一百年也要陪着我,
细节很重要:今日无事。
而事实上刘海柱因为用最简单的方式——拳头来解决问题,让警局抓了张浩然、黄中华一群混混,也因此刘海柱被船厂开除,随后周萌也调动回上海原籍。
我想诗情画意已经结束了,惨淡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细节很重要:今日无事。
然而,事实上刘海柱因为用最简单的方式——拳头来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现象级,在现实中处处可见,虽然让警局得以成功抓了张浩然、黄中华一群混混,但是刘海柱也因此被船厂开除,从此自谋职业开始以修车为营生。
——江湖也从此有了柱哥的传说。
可是最后周萌也调动工作回了上海原籍。
我想诗情画意已经结束了,惨淡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或许这就是冯朦胧在诗歌会上朗诵的诗:“黑色的土地叫沧桑,洁白的雪花叫迷茫。
”
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是“东北往事”这四个字。
一个地点加上“往事”二字,这是个多么务虚的名字。
既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细微的,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简直什么都可以往这个筐里装。
于是孔二狗,也有了他的东北往事系列。
这回讲的不是赵红兵,而是刘海柱的故事。
我从小在东北的厂区里长大,上的是厂子里的子弟小学、子弟中学。
那个年代,一个工厂就是一座城市,五脏俱全。
拥有自己的商店、医院、学校、浴池……还有最重要的精神社区——俱乐部礼堂。
我最初的电影记忆,都来自厂子里的礼堂。
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当所有人的现状都差不多,而未来又已经被按部就班的安排好了,人们也就安于现状了。
如果形容那时候以及之前的计划经济年代,我想“安排”这个词是最恰当的。
而对于依附于厂子里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被开除。
尤其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开除就意味着失去生计,因为在厂子里呆的太久,人们已经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直到九十年代的下岗。
所以在电影里,派出所长为了让刘海柱不再打架,就吓唬他可能会被开除。
而张浩然一伙为了报复刘海柱,也要想尽办法把他开除。
因为这的确是最大的惩罚。
影片就发生在1982年我记忆中的工厂里,刚刚改革开放,那会儿正流行朦胧诗,而张浩然一伙还在做着万元户的梦,刘海柱还当着造船厂的工人,暗恋着上海来的姑娘,一段注定无望的初恋。
故事本身并没有特异之处,让人动心的是它营造的关于那个年代的气氛。
还有东北冬天的那股子凛冽和粗粝。
电影中有一段戏,刘海柱跟姑娘说上海的冬天很暖和吧,姑娘却说东北的冬天更暖和。
这话耐人寻味,上海的冬天是湿冷,冷得像小刀子,而东北的冬天是干冷,冷得像大砍刀。
但东北有暖气,还有人情味。
对姑娘来说,刘海柱的心就是暖气,忍不住要亲近。
我们知道孔二狗的故事,一贯不会给什么温暖美好的结局,但有这么一瞬间的温暖,就特别感动。
而影片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什么黑道风云,只是看到了一个铁憨憨除暴安良的故事。
刘海柱不是一个典型的东北人,磕巴限制了他那张嘴,失去了东北人能说会道的特质。
但就像看不见的人听力会越好一样,说不出的人拳头就越硬。
但这个硬拳头并不伤人,只有忍无可忍时才不再忍耐。
戴着斗笠的他真的就像是一个大侠,这或许是孔二狗,以及我这样的观众,在记忆中美化了的东北人。
我们把属于东北人的种种优良品种,浓缩在一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刘海柱,还有影片结尾惊鸿一瞥的赵红兵。
或许这是一个并不特别的故事,但是把这故事放到八十年代的东北,它就拥有了独特的气质,一种独属于东北的气质,粗糙的幽默、天真的直率和吹牛不上税的嚣张。
你知道和你不知道这些,看这个影片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而假如你有幸或者不幸曾经生活在这个背景之中,它会给你的一生刻下烙印。
让你抑制不住去回忆,去表达。
无论我们以什么方式表达,是孔二狗的东北往事,还是宝石老舅的野狼disco,是张猛的《钢的琴》,还是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讲述的都是东北往事。
今天看了一部东北电影,印象之中,这还是我第一次看一部东北电影呢。
看完之后的感受就是:我要是厂花,我就距离刘海柱越远越好。
虽然刘海柱抄着手走过来的样子还是拽拽的,出手的动作也很流利,行云流水之间干翻了一众对手,我看到了之后...“厉害了,真的。
”然后一个人干翻了30多个人的场面,也是拽拽地,一个人,都没搞清楚状况的时候,就蹿到了人家的废品厂...这也就算了吧,还打人。
我就奇了怪了...他妈的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
而且这部电影很让我气愤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这些小流氓不讲道理就直接开打了呢?
不能好好说话的吗?
刘海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部电影比较震惊我的一点就是:遇到有人被冤枉的时候,我觉得大家的态度全部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些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
” 然后这部电影之中,找事儿的人来到了厂房之后,大家一群人帮助刘海柱啊.... 反正我现在是看不到这样的境况了,我还不知道其实大家都是这么讲义气的呢!
然后刘海柱被大家冤枉的时候,群众们的眼睛也都是雪亮的;群众们相信这的确不是刘海柱做的事情;刘海柱因为小偷偷了厂花的自行车,而自己有非常地喜欢厂花...于是找到自己的朋友,找到了厂花的自行车...啥都不说,开始拿走自行车。
到了人家来厂里面找事的时候,刘海柱又是什么都没说,到关键时刻你说你结巴个啥啊!!!
混混们的大哥放话了:“刘海柱,我跟你没完。
要不然你就过来单挑,不然我让你天天出事儿。
” 我:“真的刘海柱,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就别惹那么大的事儿。
” 但是其实群众们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群众们知道刘海柱其实是无辜的,刘海柱需要大家的同情和帮助。
最赞的就是这个地方了,大家在看到一个好人的时候互相帮助,你帮助我,我帮助你。
铁憨憨刘海柱:追女孩子就送日记本 刘海柱真的很搞笑,追女孩子的时候,就暗戳戳地送日记本,第一本写“好好工作!
”第二本写“天天开心。
” 字体之丑简直不言而喻。
然后内心深处暗想了一百遍牵起对方的手掌,结果开始牵手的时候还是吓得屁股尿流不敢递出自己的那只手...我:哥哥你倒是主动啊。
刘海柱也真的是一个钢铁直男了,追女孩子!
就只知道送日记本。
给女孩子修自行车,也不知道交待一句,然后就自己走了...虽然他是好心,但是如果他是我对象,我一定会生气的。
什么鬼!!!
大哥你做事情能不能有一句交待啊!!!
网友评论说:柱子哥把月老的钢丝扯断了。
激动的我赶紧做笔记。
打油诗黄中华:我的诗写的太好了吧!!!
诗人小冯不听话,惹了黄哥他不怕。
黄哥知道他地址,下班就去捅他爸。
圣手神偷二东子,谁知天生爱作死。
拉你入伙你不干,脑袋里面都是屎。
黄中华的诗也太感人了吧,虽然写的都是打油诗。
但是我看到他直男一般的迷之自信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笑出了声音。
我就在想:这黄中华咋这么搞笑呢。
就算是被大哥逼着七步成诗的时候,黄中华还喷了点唾沫抹了抹自己的头发。
这个时候“造型不能变的呀!!!
” 我:大哥就是大哥,玻璃碴子都渣到脚底板了,大哥还是“举止嚣张,丝毫不慌。
” 而且谁敢说我大哥的诗句写的不好!!!
冯朦胧也不能说我大哥的诗写的不好。
这些年以东北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很多,题材也不尽相同,从《闯关东》到《钢的琴》,从《智取威虎山》到《白日焰火》。
镜头里表现的东北主题,往往是不是恢弘就是破败,但实际上,这只是一面。
《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是另一面,有些黑色幽默。
东北往事中的刘海柱是个独特的存在,看起来他的一些行为很像侠客,但实际上,他并不以除暴安良为人生目标,他是凭开车和修车手艺认真生活的平凡人。
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并不热衷暴力。
他有些结巴、不善表达,但一说话就掷地有声、三观极正。
他遇到朦胧的爱情,逐渐发展,却也懂得体谅他人、舍得成全。
在某种意义上,刘海柱既是梁山好汉,又是堂吉诃德。
刘海柱的正义感像梁山好汉,但他极强的原则性,在东北当时的时代和环境里,也像极了堂吉诃德。
这部电影特别之处,就在于独特的东北气质以及背后的内涵。
东北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源于其地缘特点。
从女真福地到东北王张作霖、伪满洲国,再到共和国长子及老工业基地,东北一直都是雄霸一方的肥沃土地。
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这里没有经历残酷统治的剥削,没有连年灾害的洗礼,没有因贫瘠而在苦难中挣扎,没多少高压管制的束缚。
所以东北人多半心胸宽广、诚恳、正义和包容。
东北一向资源丰富、实力很强,有地缘优势,形成相对完整的自循环。
张作霖时期东北经济发达、建设完善,当地有一整套非常完整的政府系统维护辖内地方的运转,甚至有自己的银行和货币,堪称没有国号的王国。
所以东北人一向是很自信的。
刘海柱本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敢单枪匹马闯入废品收购站,为取回厂花周萌被盗的自行车而大战数十名混混,这种底气并不仅仅源于他强健的体魄或搏击能力,也源于他的一身正气和侠义精神。
建国以后的东北很多城镇是以工厂为中心建设,一个工厂就像一座城市,承载了一切,从理发店、食堂到医院学校,五脏俱全。
厂区就像独立的小王国一般,像一个生态系统,可以完美循环。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东北独特的气质,不依赖外部,不惧怕危险,是一种深厚的底气和文化自信,实在与众不同。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
在那个时代的东北,计划经济和传统工厂开始衰落,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体制内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就业,游手好闲的流氓混混开始增多,治安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废品收购站也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小社会。
原本市场经济开始发展是好事,废品收购站手续齐全,但当地可能并没有那么多废品可以收购牟利,由于当时一般人都有稳定的工作,废品收购站吸收的“员工”往往都是社会底层的闲散人员,因此废品站的一些盲流还是形成一股力量,通过偷盗自行车等违法乱纪活动进行牟利,这对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规则就有了新一轮冲击。
厂花周萌的自行车丢失就是一个契机,把刘海柱跟废品站的混混们连接到了一起,但他们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刘海柱也是力量的代表,但刘海柱没有选择用暴力牟利,而是选择走自己的路,不扭曲不动摇,就像活成了一棵松树。
刘海柱跟周萌的朦胧感情,始于那辆丢失的自行车,发展于录像厅看《庐山恋》,定情于赠送笔记本,结束于周萌返城回上海。
刘海柱的实诚和正义,象征举国体制时期典型的东北大汉,厚重沉稳,值得信赖。
周萌的小资也是一种象征,象征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一切美好。
张浩然和黄鼠狼也是一种代表,象征新旧体制更迭时期的混乱和暴力。
刘海柱被流氓们的疯狂骚扰和迫害,最终失去了船厂的工作,但他并没有像梁山好汉一样落草为寇以暴制暴,而是凭着手艺坚守在自己的“阵地”继续生活。
从这种角度来说,修车手艺也有些像意向的骑士风车,刘海柱依然扎在这片土地上,像一杆红缨枪,枪头挂着鲜艳的旗帜。
刘海柱头戴斗笠、赤裸上身,七分裤,黄胶鞋,飒爽英姿带着十足的英雄侠气。
这斗笠特别有漫画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斗笠也是一种特别的武侠意向。
刘海柱让地痞闻风丧胆,让流氓退避三舍,成为当地一代传奇。
因此,刘海柱既像除暴安良的梁山好汉,也像骑士精神的堂吉诃德。
新时代来了,刘海柱并未被旧时代的洪流裹挟沦落为流氓打手,也未因跟周萌的缘分走向新世界的美好,他选择留在了自己的时代里。
本来一看到刘海柱就想笑,但演技很好,没有笑场
解析速刷,三星
咋说呢,说黑社会吧还不怎么黑,说正能量吧也不那么正,说悲惨吧也不太悲,反正不伦不类的,跟主演大部分小品一个尿性。港真,“东北人都是黑社会”这种刻板印象到现在还经常上演,当年那种又狠又毒又虎的特征,真不是这片子表现的这样子。而且,东北话太刻意。剧情没有高潮部分,还作者自己监制的,尴尬不啊?
都说戏如人生,其实人生比戏更扯淡
男主的表演可圈可点而且范比较正
黄胶鞋,七分裤、八字胡、戴斗笠……东北往事系列是我的青春记忆。刘海柱是孔二狗的小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他个性鲜明,身上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游侠精神,看起来不修边幅,一根筋,但是又有侠肝义胆、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精神,这种小人物身上的大义,更吸引人
拍的啥玩意,从头晃到尾,起承传合没有,还漏洞百出…拍不了别拍,畏首畏尾怕不过审,还爱情亲情侠义黑帮啥都想沾一点…又淡又装,好久没看这么憋屈的电影
这剪的什么玩意
一星给刘海柱的仗义,一星女主角的清纯,其他真不能再多了!
表演拍摄都挺好的,就是剧本太俗了……
五星,为了情怀
后悔往事之电影院看网大…
电影的细节做得特别好,刘海柱冻红干燥的手,女演员们的双马尾,还有路边的广告牌,也太写实了吧,我仿佛真的回到了上世纪的东北
5分。也许东北人对于这部电影会更有感触吧。最能打架的人一言不合拳脚相见是因为热血和侠义,所以刘海柱戴个斗笠穿个军大衣就像大侠一样。可惜从古至今大侠都会被奸人算计,刘海柱也不例外,最后丢了工作,修车为生,而且爱的姑娘还回了上海。行侠仗义的代价也太大了,做人还是不要那么实诚。
没有简单拿东北的刻板印象来取悦观众 而是专注于故事本身 但是整部电影还需要更多打磨才会流畅
这不挺好的么
这破烂剧情
这部电影的不羁和黑色幽默吸引到我了,现在能看一部让人会心笑出声的电影也是很难了。
挺烂俗的故事,但还是有些来气
因为审查的原因,不可能写黑道斗争,所以网大系列以不能完全算黑道的刘海柱开头。片子中规中距,比之前剧版差太多。摄影师手持镜头晃得太厉害,看得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