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北抗日联军,大家并不陌生,早已耳濡目染。
在抗战的历史上,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先后涌现出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等代表人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除了这些响当当的英雄外,在东北这片沃土上,还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抗战胜利舍身取义。
影片《天道王》,就将镜头对准了战场上的无名英雄,透过普通人的视角,透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讲述了战场上的普通人的故事。
《天道王》的主人公,是一群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猎人。
他们每日以打猎为生,与猎枪和猎物为伍,过着简单又富足的生活,而日本侵略者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面对着日军的烧杀掳掠,他们并没有被吓倒,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舍小家顾大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用手中的武器捍卫领土,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帮助下,与日军展开惨烈斗争。
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成长起来,成长为战场上的无名英雄。
影片的故事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以东北抗日联军历史上的“十二烈士小孤山阻击战”和“李炮营阻击战”这两场战争为原型,用颇具艺术性和偏写实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上个世纪特殊时期的战争岁月。
片中的登场人物众多,从孩子的父亲到即将娶亲的年轻小伙,从声名远扬的“把头”到投靠日伪的叛徒,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
国难当头,是挺身而出保家卫国,还是投靠敌人甘当傀儡,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在改变着故事走向的同时,也在悄然间改变着每个人既定的命运。
托尔金有句名言:“小人物改变历史,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这话用在《天道王》里,再合适不过了。
片中的主人公虽是一群土生土长的猎人,武器装备和战术素养自然与日军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有着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对“把头”的号令言听计从,而“把头”也绝非是浪得虚名,而是能够审时度势,根据现有的条件,采取最为稳妥和有效的方式方法。
面对着装备精良的日军,猎人们并没有正面出击、以硬碰硬,而是聚沙成塔、积水成渊,采用智取、骚扰、侵袭、游击、躲避、蛰伏等灵活多变的战术,因地制宜、相时而动,想方设法与日军进行周旋,在令日军头疼不已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有生力量,为接下来的大战埋下了伏笔。
我们已然见证了无数的战争大片,从《拯救大兵瑞恩》到《黑鹰坠落》,从《集结号》到《红海行动》,然而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往往不是那些天生的大英雄,而是战场上的那些小人物。
他们看似柔弱不堪一击,却有着坚强果敢的一面;他们看似胆怯诚惶诚恐,却有着坚定勇敢的信仰,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早已和这片热土融为一体。
好比《天道王》里的主人公一样,他们既是枪法精准、头脑缜密猎人,更是身经百战、不怕牺牲的“战士”。
一次次战场上的奋勇杀敌,一回回为解救战友的孤注一掷,一段段血与泪的战斗,也正是这群“战士”内心的真实写照。
2020年第一部在影院观看的影片,单位党支部组织免费观看,还好是免费,不然真的是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
多么好的题材啊,我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在深山老林里英勇不屈的战斗,愣是一丁点没表现出来。
全部都是猎户的功劳、他们迎头痛击敌人、阻击敌人、埋伏敌人、偷袭敌人。。。
纳了闷为啥这么严肃题材的电影,要让女主化妆?
眼睫毛飞起来的,嘴唇也涂的红红的,艰苦的环境,朴素勤劳的猎人哪里去了?
多亏了这部电影才知道陶虹和陶红不是一个人。
堪称全片最大的败笔,为啥要在紧要关头回到战场,还带着孩子,就为了一家人要在一起?
这么任性真的好吗?
非得把大儿子坑死才消停?
这个角色的表演简直让人看了牙根痒痒。
电影有点过分宣扬猎户的战斗精神与战斗能力了,三两个人组成小组便能杀人偷马并全身而退、便能焚烧日军粮仓要地。
就是没弄明白色诱日军为的是啥?
还把老倭瓜给坑了。
老倭瓜雪地行走,雪中爆冻还是看得挺让人心疼的。
猎户简直是抗日主力军,设关卡,设埋伏,打阻击战,无所不能,而我们伟大的抗联,打了个支援战后竟然撤退了,撤的过程中还靠着两个猎户小伙子趟雷,顺便提一下,这一段是我认为全片最感人的部分啦,结果这雷趟的,两个人把所有的雷都趟了,一般不就一个人踩中一个必定玩完吗?
抗联的存在感真的好弱好弱啊,不符合史实呀,导演是猎户的后代吗??
且不说有多少猎户加入战斗,打死了多少鬼子,反反复复,感觉没多少人却能打到最后。
强烈怀疑山里能不能养的下这么多猎人。
战斗场面也是激烈的很,地雷四处都有,却不表现埋雷过程,手榴弹横飞,迫击炮整整齐齐, 猎人们愣是能顶的住。
抗联吸收队伍也不给人个番号,是认真的吗?
本片槽点多多,两颗星,一颗给伟大的抗联,一颗给无辜牺牲的百姓。
提到今年热度最高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毫无疑问当属管虎导演的电影《八佰》,无论是一个个令人血脉贲张的惊险镜头,还是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舍生取义从容赴死的悲壮场景,都令人如此难以忘怀。
将于10月15日上映的抗战题材大片《天道王》,同样将故事背景锁定在了这段慷慨激昂的峥嵘岁月。
然而,与不少观众刻板印象中的红军战士形象不同,在《天道王》中毅然决然投入战争抗战救国的不是别人,正是东北深山里、林海雪原上的猎人!
这一不落窠臼的新颖设定,首先就吊足了观众胃口,令人充满好奇。
当然,东北猎人参与抗日战争也绝对不是拍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一场战役——烈士山战役。
1938年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曾经是日寇发动讨伐的经行之地。
凌晨时分,日军被驻守的第一连发现,第一连当即决定,在河谷平原上的小孤山阻击日军行进。
尽管第一连的战士们大都是东北猎户,但个个都堪称名副其实的神射手。
一番艰苦鏖战之后,十六名战士共计击毙日军百余人,其中十二名战士英勇牺牲,名不见经传的小孤山因此得名——“十二烈士山”。
这便是悲壮与热血共存的十二烈士山阻击战。
电影《天道王》的男主角名叫李玉成(巩峥饰),他还有一个更为亲切的称呼——李把头。
把头算得上是东北俗语,有头头、老大的意思。
曾在烈士山战役血战到底,并成为最终幸存的四人之一的李福胜,正是李玉成的儿子。
烈士山战役后不久,日伪军率领三百余人的讨伐队摸进李炮营防区,对李炮营里的李玉成一家三口而言无异于从天而降的晴天霹雳。
战争中血肉横飞的那种残酷与绝望,只有置身其中者才能真切体会。
面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敌军阵势,李玉成是选择保全自己的小家直接逃跑,还是义无反顾背水一战阻击敌军?
故事的结局,留待观众在电影《天道王》中寻找答案。
如果说题材选得好是第一,那么演员演得好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天道王》之所以能够做到感人至深、让观众动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选对了演员、演员成功演绎出了角色内在的精气神。
巩峥饰演的“李把头”李玉成有那种东北人骨子里的豪爽与情义,孟子《鱼我所欲也》当中的“舍生而取义者也”,应当就是像李玉成这样铁骨铮铮的汉子。
在《天道王》里饰演猎户李玉成妻子“郭氏”郭淑珍的陶红同样出彩。
在热血野性的战争题材中,女性往往是作为缺乏存在感的默默付出者形象存在的,而在陶红的细腻演绎中,我们同样能看到郭淑珍身上那种永远不会被击垮、永远不可能被毁灭的坚韧气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天道王》向观众呈现了东北猎户在烈士山战役抗战到底的热血故事。
充满红色精神的热血故事,令人倍加珍惜今日幸福来之不易。
就冲着出品人都是东北人这一点,《天道王》得看!
有关日军侵华,我们这一代人所了解的大多是“八年抗战”,但如今的历史书已经修订为“十四年抗战”,为何这样修订,是缘于“八年抗战”是以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一日军开启全面侵华事件为起始点,而“十四年抗战”则是以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继而霸占东北三省为起始点,至1945年8月15日军投降而结束,这样计算的“十四年抗战”无疑更客观与精准。
中国人民向来是不屈不挠的民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作为被侵略时间最长的国土,东北大地更是涌现出无数的抗战队伍、抗战英雄,以及众多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所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等等。
将于10月15日全国公映的战争片《天道王》,就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在东北这片沃土之上所发生的真实惨烈的山野猎户的抗日往事,故事的原型就来自于东北抗日联军“十二烈士小孤山阻击战”和“李炮营阻击战”。
据说电影《天道王》曾用片名叫《猎神阻击》,这个片名虽然没有《天道王》威猛和厚重,但却很直观的点名了剧情内容,毕竟故事所讲述的便是十二名猎户揭竿而起,为了抗联总部突围和群众转移赢得更多时间,与日军大部队多次斡旋、奋力阻击的故事。
十二名猎户,本是山林里的淳朴居民,他们的名字都特别接地气,比如老倭瓜,比如老蔫儿,还有他们的带头人李把头等等,如果不是遭遇日军的侵略,他们正过着安定祥和的小日子,无奈国难当头,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全民皆兵的动员之下,向来只杀丛林动物的他们,又将猎枪瞄向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这帮畜生们。
《天道王》的战争场面是激烈又惨烈,影片全程在东北本地拍摄,为观众还原了这里的风土人情,比如“把头狩猎”、“红绳请参”等等,也通过剧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十二名猎手的满胸仇恨与一腔热血。
耿直又勇敢的东北乡亲们,用他们的血汗与生命,为抗日战争史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悲壮战歌:从前期的突袭,到中期的埋伏,以至后期的血刃厮杀,战线不断拉长,战斗愈加惨烈,而我们英勇的战士们,也在与敌人的屡次交锋中,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强情节的硬核战斗,奋不顾身的前仆后继,那正是全国上下抛头颅、洒热血拼力抗日的一个缩影。
对于战台烽而言,观影《天道王》更加触目惊心的,则是影片所带来的强烈对比,茂密的山林,淳朴的人民,平静的生活,都被侵略者所打破,曾经的家园有多美,被毁的家园有多惨,就会激起我们多少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恨,虽然时至今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七十余年,但是血色仍未淡去,历史不容遗忘,更不容篡改和背叛,《天道王》这部影片的公映,正是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向世界揭露侵略的真相,向世界展示我们世世代代捍卫国土、守护家园的决心。
在今年,我国乃至世界,都遭遇了一场严峻的“新冠疫情”挑战,虽然这不是炮火纷飞的战争,但这同样是一场关乎人民生死存亡的危机。
在疫情之下,世界形势也变得愈加复杂,但幸运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与坚强的人民携手同行,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虽然代价是巨大的,但却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保家卫国精神,始终在这片热土上昂扬,而《天道王》的公映,也将给到我们更多的信心与勇气,让我们牢记历史,永葆初心,感恩时代,为迎接未来一个又一个未可知的挑战,而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
提起李炮营阻击战,东北的朋友一定分外熟悉。
如今的黑龙江宝清西部三岔河林场东南,保留着李炮营遗址,那是当年东北抗联二路军总部的一道防守线,也是十二烈士掩护大部队转移的集结地。
10月15日上映的电影《天道王》即是将李炮营阻击战搬上荧幕的一个东北地道的热血故事。
与早前八月上映的爆款大片《八佰》有一些相似之处,电影《天道王》同样着眼于大时代下发光发热的小人物,将李炮营阻击战展开了细说。
前者说的是上海的四行仓库,后者讲的是东北小镇的李炮营,两者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历史纪念意义,两处遗址都有充满了血与泪。
当然,与《八佰》的群星戏截然不同的是,《天道王》主要围绕着为人刚正不阿的李玉成(绰号李炮)展开,此人好打抱不平,极富传奇色彩。
电影《天道王》的演员阵容虽不是大腕云集,但几位主演也是有着广泛且良好的观众基础,巩峥、陶红、杨钧丞、朱洪霖等几位均是演技出众的资深演员。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几位专业演员非常给力,共同演绎了一个燃情热血、大时代下小人物勇于捍卫自己的故事,观影过后简直是从精神唤醒人们对于正义的渴望。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役纷争,但是通过《天道王》这样的影视作品,我们能了解“遗址”保留的意义,追忆八十多年前的革命斗士如何用铮铮铁骨捍卫主权、守护家园。
电影《天道王》中的主角李玉成原属辽宁东沟县人,只因性格太刚直而与乡间恶霸发生冲突结下仇怨,随后携妻来到黑龙江宝清,正是此地,在1938年历经了“十二烈士山阻击战”之后,李炮一家与赵子文、孙善九与前来讨伐二路军总部的300多名日伪兴安军又展开了一场血战。
正是这一场战役,成就了“李炮营”,也就是电影里主要讲述的的“李炮营阻击战”。
纵观《天道王》电影全片,有不少让人感动的地方,印象最深的要数在庭院的墙拐角修筑了两座炮台。
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气势非常鼓舞人心,涉及到李炮一家人,靠的是勇气,靠的是大义,但凡胸中有大义,不是随口说说的,而是从内心迸发出的侠骨与硬气,此等铁血汉子怎能不敬之。
如今回头再看“李炮营”,已不再单纯只是李家庭院,更是一种家与国的守卫,哪怕是捐躯,这种血气仍沉重打击敌人的气焰,电影《天道王》正是赞颂这样一种勇与义:人可以倒下,但绝不可以屈服。
面对枪林弹雨,面对穷凶极恶的敌军,他们坚决不屈,彰显了英雄的本色和民族的气节。
再回看当下的国际形势,虽然看似和平,但是整体来说局势非常紧张,内忧外患潜伏着诸多威胁,丝毫不可麻痹大意。
观看电影《天道王》也就更有了凝聚民族的意义。
电影中的李炮的故事来自于东北,他们代表的是广大群众,更是东北的民众。
《天道王》这样一部充满了东北味道的故事片,充分挖掘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电影让一个个人物在镜头中,在情感上,和全国观众有了互通。
作为一部表现东北乡亲为正义而战的电影作品,孤军是当时战役的悲剧,但顽强抵抗敌军的精神值得在影史上留有一席。
文/满囤儿在竞技体育里,如果有球员表现出强大的斗志,展现出巨大的争胜心,往往被媒体和网友称赞为“战士”。
比如最近在NBA总决赛里,一个人扛着热火队与湖人队硬刚的吉米•巴特勒。
由此可见,战士这个词要比士兵这个词的份量重。
10月15日全国上映的抗日战争片《天道王》便讲述了这样一群男人——他们不是正规的士兵,却是真正的战士。
士兵更多的是在定义一种职业,就像老师、工人、程序员一样。
只要你从事打仗这个工作,你就是士兵,哪怕你临阵脱逃,你也还可以说自己是士兵。
可是战士就不一样了,战士并不是单纯的职业,而是一种人格层面的描述。
在战场上,只有奋勇杀敌的人才算是战士,临阵脱逃的可不能叫战士哦。
这就是为什么《天道王》的主角们虽然不是正规的,有番号、有编制、有军饷、有制服的士兵,但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被称之为战士的原因。
这群男人本是东北地区以打猎为生的普通百姓。
当日本侵略者打到家门口后,他们自己做出了关于正义与邪恶的判断,并果敢决然地站在了正义的一边。
他们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给了侵略者迎头痛击。
从交锋中可以看出,虽然他们没有正规的战斗装备,但他们常年锻炼出的射击本领都非常高,甚至超过了那些训练尚未达标的新兵。
至少从作战能力上衡量,他们这群猎手,比一般的士兵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正规军溃败,家园沦陷后,这群男人又表现出技术层面之外,精神层面的强大。
没错,战士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战意。
不甘做亡国奴的众人在李把头的带领下,转移受苦难的百姓乡亲进到山林之中躲藏起来,与侵略者展开了更有效的较量。
胜者的顽强就是败者的耻辱。
日本侵略者开始视李把头一伙人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一切办法欲除之以绝后患。
此时,与战士站在对立面的小人出现了。
战士不怕对手太强,最怕阴损的盘外招。
汉奸让原本没有天时地利的侵略者有了机会。
汉奸为了报复李把头的个人仇恨,竟跪舔日本侵略者的力量。
这种行为不管放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之中,都是被鄙视滴。
影片很好地用正反两个方向,塑造了英雄的伟大。
战士的属性是遇强则强,尤其是逼入绝境后,往往会如同燃烧生命一般,绽放出名留青史的奇迹之光。
在最后一战,这群东北爷们儿,各个都是今年总决G5的巴特勒,不仅把自己的射术施展到淋漓尽致,而且浴血奋战到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
他们用燃烧生命来以弱战强,虽然没能翻盘,但给强大的敌人远超预期的杀伤,把历史的车轮硬生生拖住。
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畏牺牲,中国东北的抗日局势出现了重大转折。
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希望之火,很快就实现了燎原之势。
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爷们儿,就该像他们一样,在各行各业中都保留一颗战士的心。
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这是我看过最尬的剧,一来就开始鬼子来了,然后要打了,然后两分钟撤退了,然后接着牺牲一个人了,接着大家都牺牲了,然后中途都在给每个人建造抗日英雄的背景,然后一点过度都没有,基本上大部分都在给个人镜头,然后就很难受,不知道看点。
比起这个可能更愿意看百度然后看原版故事简介。
这个真是太尬了特效也太迷了,特别是放“烟花”
在略显萧条的2020里,《八佰》成为了少数的几个市场赢家,30亿的票房暂列年度票房冠军之位。
片中太行仓库八百壮士,三天三夜奋勇抗敌的场面感动和燃炸了许多观众,也让不少人重新了解历史,对爱国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无独有偶,最近又有一部展现中华儿女不畏生死、以少胜多保卫国家的电影上映——《天道王》。
在十一过后略显清冷的秋季档里,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出色的制作水准,这部集结了众多实力演员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以黑马之姿杀出,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呈现出许多不同于此前同类型的新意,不同于《集结号》《八佰》等片,故事的主角不再是某支鼎鼎大名的精锐部队,而是一支军备都只能勉强凑齐的“野八路”。
故事取材自一场相对不那么著名的“烈士山战役”,讲述了十二个猎户在政府的号召下自愿加入抗日战线,并在对抗过程中被感召出爱国热情,创下以少敌多歼灭四百余名敌人的奇迹,并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因为视角的不同,电影对抗战也呈现出了另一种展现姿态,不再是炮火纷飞的战场,而是黄叶飘飘,辽阔萧瑟的东北平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美学风貌。
像是第一场偷袭日军的戏,导演在航拍,马蹄特写,狙击手的长焦镜头中不断交叉剪辑,一只孤雁凄叫飞过,虽还未正面交锋,却已将“战争即将打响”的紧张气氛拉至高点。
而片尾最后交战的场面又是另一种视觉享受,冰雪将山原覆盖的苍茫,黑漆漆的树干插在雪地,十二猎户持枪与数量众多的日本兵奋命搏杀,在高速镜头和极具临场感的音效与爆炸效果加持下,奉献了全片最精彩的动作高光段落。
据悉,为了达到导演要求的真实感,很多爆炸场景需要演员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天气又极度寒冷,演员在采访里都忍不住感叹:自己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丢了半条命”。
或许正是这样认真负责的制作态度,才让《天道王》在人物情感上如此动人。
很多人都能意识到,几十年前的中国银幕,被各种“红色电影”充斥,可当下爱国主旋律已不再那么受欢迎。
有人批评是年轻人不再有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可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曾经的主旋律电影大量存在人物刻画单薄,不现实,感情虚浮架空的问题。
在曾经可以流行,但对现在挑剔的观众已不适用。
而在影片《天道王》中,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情节虽然仍是传统抗日剧的套路:在抗日事业中舍己为人的牺牲,面对弱者不畏艰险的互相扶持,但却在动机上有了更充足和落地的诠释:身为小人物的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宏大理念,只是想保护亲朋好友能活下去。
这便是爱国的本质:爱国,爱家乡,更爱身边活生生的人。
正因为对这片土地上的人热爱,才对土地牵挂的深沉。
为何《八佰》能获得成功,便是赢在人物情感充沛。
端午本是懦弱的人,却目睹朋友被杀,一步一步走向了愤怒的疯狂,正因如此最后死亡才令人心痛。
《天道王》也是如此,在大大小小的角色身上,你都可以看到完整的人物弧线去支撑他们。
从犹豫到坚决,从不满到仇恨,爱国情绪被点燃的每一步过程,都清晰可见。
正因如此,当我们看到老倭瓜为保护兄弟们宁死不从壮烈牺牲时,看到兄弟们含泪向老倭瓜磕头发誓一定要替他报仇时,看到姜炮和黑子兄弟二人明知是赴死,却选择一起去用身体趟雷时,看到强子和小青的生离死别,看到淑珍那句“我不后悔嫁给你”时,才会真实的被这种情感所打动,因为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扁平的爱国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这些平凡而的普通人,和我们一样贪恋生活片刻的确幸,一样被友情,爱情,亲情所牵绊,可战争的存在威胁了他们生活的平稳,所以他们选择孤注一掷在绝境中反抗,也因此让这些情感迸发出更伟大的光芒。
战争体现的,不只是人性至黑暗,同样也有人性至光辉的一面。
这个光辉,便是中华人民英勇无畏的爱国情怀,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也相信这部电影,终究会唤起忘记的人们,忆起那些光辉。
人总是活在枷锁之中。
影片一开始让人很亲切,很有生活气息。
不是英雄式的电影,反而更像是小人物。
所以也更让人有代入感。
平静的生活下就像是现在的我们,只不过工作不同,邻里朋友不同,地域不同,习俗不同。
肯定也会有枷锁,只是不明显。
但是日本鬼子来了,矛盾马上转变,而且越来越锐利。
日本人在山下暂时不会有威胁,国军来求援,家人顾忌安全不愿意,要去打鬼子吗?
一辈子安安分分,只打猎不杀人,要把子弹打在人的躯体上,即使那是日本人吗?
政府已经招安投降,一部分人选择顺从,无非是换了个皇帝,要这样默默地活着吗?
人总是活在枷锁之中,要过亲人朋友那关,要过自己这关,要过社会和民族认同的祖宗的关。
不撞南墙是不回头的。
不是我们天生强大,是对手越凶残,我们越强大。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应该都会想,明天会是什么样呢?
家里的孩子老娘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影片里抗日联队出现了,不禁给人一丝希望。
可是又不禁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抗日联队怎么办呢?
一个让人绝望的问题,我想我们的民族是幸运的。
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星火,就变成星火。
最后,但是也很重要,分享一个观影技巧:请在1小时30分钟左右离场。
不知是编剧笔力有限,还是nt甲方要求,后半段nt剧情极其影响观影感受,以上。
很多朋友在八月份看了《八佰》,被壮士誓死守护四行仓库、捍卫中国军人尊严的壮举而热血翻涌,假如你还没看过瘾的话,可以在本月继续入场,看一部同样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抗战题材电影,这就是由苑立本执导,巩峥、陶红、杨钧丞、刘楚玄主演的《天道王》。
这部影片聚焦1938年3月发生于黑龙江的12烈士山战役,以凝重悲怆又不失地域风情的叙事,对原型事件进行了适度改编,讲述了以李把头为首的一群猎户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拿起猎枪与敌人周旋,成长为成熟的抗联战士,并在掩护抗联主力和乡亲的战斗中英勇作战的故事。
东北人打鬼子的事迹有很多,仅是黑龙江就有打响抗战第一枪的马占山、视死如归的赵一曼,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八女投江,不胜枚举,这片冰冷的白山黑土,养育了无数有血性有担当的英雄儿女。
关于《天道王》里面讲的十二烈士小孤山阻击战这一段,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熟悉,但是这一战重义重大,可以说是抗联提振士气,挫伤敌顽的关键战。
当时日伪急于巩固东北,为进一步侵略而疯狂发难,抗联处境极为艰难,为了阻击敌人的进攻,抗联第五军三师八团一连连长李海峰率领十几位战士,在位于七台河小孤山建起两道防线,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最终血洒孤山,英勇许国。
敌我双方的兵力、装备相差悬殊,可以说是猎枪加大刀,与三八式和榴弹炮的对抗,可以想象,12位勇士以一当百,把敌人的火力牢牢钉在这片并不大的山丘之下,他们没有退路,没有援兵,明知必死却死战不退,打出了抗联的军魂,给了狂妄的敌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故事本身已经足够荡气回肠,《天道王》的主创团队则在黑龙江实地取景,重现东北的数九寒天与深山野岭上的猎户文化,以一种接近原生态无滤镜的影像风格,还原了当年的情景,无论是刮大烟儿炮的数九寒天,还是反穿皮袄,拜山神,红绳请参等等原汁原味的东北奇观, 可以让南方人大开眼界,东北人则会感到无比的亲切。
对于故事,影片则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进行了类型化的创作和改编,商业元素看点一个都不能少,枪林弹雨的战斗,神出鬼没的游击战,环象环生的斗智斗勇,以及环环相扣的紧密节奏,在营造出视听场面和惊险氛围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作为战争片的观赏性与专业性,仅仅是动作戏,就有埋伏战,夜袭养马场,火烧军火库,以及最后的阵地战等多场大戏,每一场戏都有大段惊险的动作场面。
比起这些惊险的战斗,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角色,有情有义的李把头,只想守在山上与世无争的把头妻子,聪明却谨慎保守的老猎户,还有那些热血冲动的年轻人,他们都不是天生的英雄,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是靠山吃饭的猎户。
他们也有很多缺点,没有什么文化,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是在家园被侵略的时候,他们没有选择退避,而是发起坚决的反击。
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不畏牺牲,一往无前,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壮丽的诗篇,使抗联成为东北大地上的钢铁长城,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值抗战胜利75周年之际,我们看《天道王》或《八佰》,绝不仅仅是为了体验那炮火喧嚣的情景,更是纪念这些奉献了青春与生命的英雄,愿英雄不朽,忠魂永存,护佑我们继续前进,永不言败。
朋友圈微商刷爆,之后一顿刷票。
眼罩微商瞎带节奏
真是无语……看了简介直接买票去看了,真是心疼我的票钱,一股神剧的味
太无聊了吧 不懂这种剧情有啥好拍的……
感觉一般
电视剧放放还不够嘛。。哪来的信心上大屏幕。。
难得的烂片
大家小家
原来电影特么可以拍的这么难看啊???
又是一部神剧,脸上一点沧桑感都没有,怎么在深山老林里待的?趟地雷的时候没踩雷,都能雷声四起,侮辱观众智商!
大烂片
党员活动。在电影院打了十几个哈欠。烂得无法用言语描述。
一群v商好好卖东西吧,非要乱搞电影,搞就搞吧,喂shi一样让别人买票刷场次..
真的,第一次来影评,被气的肝痛,大过年的!两个星给抗日英雄们,电影一坨只能说
天雷滚滚,这年头抗日神剧都上影院了
真的超级超级无聊,和平常的抗日剧真的差不多。我是被我阿姨忽悠过去看这部电影的,我现在真的很想从影院走出去,看这电影还不如回去写作业。
二营长
不明白拍这个电视剧在大荧幕上的目的是什么?陶红也是绝了,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画着精致的妆容,假睫毛和大口红都不脱妆!请问用的是哪个大牌化妆品?!
浪费时间,被坑惨了,都不明白中国电影怎么还能出这种垃圾
只能说 天雷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