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场第一条字幕是关于纽约的分贝,表明这是一部关于城市的电影,几乎不间断的喧嚣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末日电影中,城市往往作为人们撤离的背景存在,人们从大型都市撤离至郊区、小镇、乡间、森林、荒野乃至保护区,似乎这才是后末日时代的生存之道,《寂静之地》1、2便是如此。
即便人们返还都市,很快又面临着再次的逃离(《惊变28天/周》),彷佛都市注定只是现代人暂时的寄居之地。
而本片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并非乡间的泥土才意味着故乡,城市就是很多现代人的故乡,灾难发生后是否可以返还都市故乡?
本片始终围绕“重返城市(故乡)”展开。
开场部分,对一切都充耳不闻的绝症女主却对离开郊区疗养院回到城里看演出表现出了兴致,在坐公车穿过大桥进入城市的时候,她似乎格外享受那一刻的阳光。
当发现他们的演出竟然是一场木偶戏时,她感到失望,毕竟木偶戏太无趣、太安静、太古典了,可能她想看的也是一场怪物惊悚片?
她的灵魂注定属于现代都市。
与末日电影中主角及其团体通常具有的求生意志相反,本片女主角从未想过求生,开场与男护士的对话中,她说到“如果半小时后我死了呢”,随着电影的进展,我们发现这并非一句玩笑:实际上她已活过了医生预期的寿命,每一秒钟都似乎成了一种恩赐,同时也意味着她在接下来的每一秒钟都可能死亡。
如果说末日意味着死亡的威胁降临到每个人头上,那么女主自始就处于她个人的末日中,在双重末日的笼罩下无法逃离。
与同类型题材中主角通常具有的求生手段相比,她太虚弱了,在中后段行走都变的困难,这更加剥夺了她求生的可能。
于是一切只关于死亡,她从开始就在通往死亡的途中,如何处置自己的死亡变成了仅存生命的唯一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末日电影往往回避却真正值得处理的问题(如同集中营电影):在随时面临死亡的环境中,求生几乎变得不可能,死亡却是可以选择的,如何死、在哪里死成为生命必须做出决断的难题。
所以,电影中段的教堂是必要的,这显然是一种安放生命与死亡的方式,当然主角并未停留于此。
最终的目的地是过去常吃的那家披萨店,然而问题也完全无关乎吃披萨(她完全拒绝点外卖),她必须自己坐到那家店里,她必须回到那里,死在那里。
披萨店的隔壁是父亲过去演奏爵士乐的小酒吧,这所城市与这个家庭就这样被简单的勾连在一起。
“回家”的主题延续了《寂静之地》一贯的保守价值观(本片中还有一对黑人父子),而“回家”却不仅是“回家”,她同时还是这座城市的真正的孩子。
异星生命入侵城市,成为新的统治者的同时宣布了一道关于声音的禁令,“禁声”变成了临时的立法,往日最为喧嚣的城市瞬间变得死寂,一切有死的凡人只能在这强大的入侵者面前俯首,并逃离这座城市。
在人们纷纷浪迹远方之时,作为这座城真正的孩子,她必须留下来代表这座城完成最后的抗争,她同时是奥德赛与安提戈涅。
她呼唤往日的声音:喧嚣是城市的底色,这里不能没有声音,这声音可以是噪音也可以是爵士乐。
因此在最后时刻,她先后制造出了这两种声音,它们都是属于现代城市的声音。
噪声是为了他人、为了拯救他人,音乐则只属于自己与父亲,显然这是属于他们的品味(联想电影开头女主在打油诗里怒喷病友的品味)。
在家庭与城市里,她真正意义上重建了自己的生活。
电影可以说是属于女主角个人的归家之旅,也因此电影对男主角和都市人群的描绘只能流于潦草。
最后,这部电影也迫使我们去追问:末日题材电影鉴于其属性,是否难以承担更多的思考,毕竟本片也不得不设置一个死期将至的主角。
作者:发条辰首发(带图):抛开书本6年前一部低成本恐怖片凭借“不能发出声音”的超绝概念走进大众视野,绝佳的电影氛围感营造和高概念的怪物设计让其与电影院完美适配。
该片在技术层面提名了同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票房方面更是四两拨千斤,以1700万美元的成本全球狂揽3.4亿美元的票房,恐怖的比例不禁让人想起同类型回报比也超高的《女巫布莱尔》和《电锯惊魂》。
第二部紧接第一部故事进行,票房依旧稳健全球砍下3亿美元的票房。
正当观众都期待这个世界观能够在第三部《寂静之地:入侵日》得到完善、关于怪物的身世可以更加清晰时,它拉了,第三部没能延续这种紧张刺激的氛围而是变成了一部说教意味严重的公路电影。
至于它的狗血程度且听我娓娓道来。
影片的故事没有继续第二部的结尾,而是转变思路聚焦“无声末世”的第一天,前两部的导演和第一部主演约翰·卡拉辛斯基(饰演父亲)从导演转向制片,主演艾米莉·布朗特(前两部里饰演母亲)则不出现在这个地点。
故事发生于纽约平静(平均90分贝)的一天,突然陨石从天而降,数以千计的怪物从陨石中跳出开始屠杀人类。
怪物的第一次出场是伴随着迷雾,与弗兰克·德拉邦特于2007年执导的《迷雾》中最后出现怪物不同,《寂静之地:入侵日》几乎在一开始就让怪物完整的出现,甚至特写到他们酷似“西瓜皮”的脑壳,一点也没有所谓洛夫克拉夫特“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最古老而强烈的恐惧,则源自未知”的设计。
怪物降落在街道开启第一波屠杀的场面也让我想起中国观众的老朋友迈克尔·贝,后来看到结尾发现他果然是制片人,不得不感叹拍的混乱的跟变形金刚似的…在这场大屠杀中女主角由露皮塔·尼永奥(曾凭借《为奴十二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饰演的Samira幸存了下来,她是一个得了绝症的病人本来住在临终关怀所,但是因为外出活动才一起出来。
她早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便想着去到哈林区吃最后一顿披萨。
是的,这就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主线剧情,即[主线任务]去哈林区吃披萨,末日之下去吃披萨这个精神状态很稳定。
与一般执着刻画灾难面前群像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几乎把视角全部放在Samira身上,摄像机时刻跟着她移动,演员时刻保持着红血丝和热泪盈眶的状态。
给人一种好不容易请到一位奥斯卡演员,要赶紧多用用的农场主感觉。
在第二主角还没有出现以前,救下Samira的由杰曼·翰苏(《血钻石》中的非洲人)饰演的Henri和亚历克斯·沃尔夫(《勇敢者游戏》主演)饰演的Reuben相继成为了没有任何推动剧情作用的工具人。
前者再救完Samira后直到结尾再也没有出现过,而后者直接因为令人无语的情节而被怪物杀死,此处也是影片致敬前两部死法的一个体现,即站在别人面前突然被怪物掳走。
即使是这样 Samira依然要完成自己的主线任务,但是在此之前她要先完成[支线任务]回家拿药,就在回家途中遇到了心脏有问题且怕死的男主角由约瑟夫·奎恩饰演的艾瑞克[隐藏任务]让艾瑞克重燃活下去的希望。
Samira再怎么劝阻他去找大部队撤离,他就是不,咱也不知道为什么。
于是两人搀扶前行,在这期间他们各种特意弄出声响就怕怪物不知道他们在哪,可谓是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心态。
当然也有在地铁站找准了怪物不会游泳的特点而单杀了一只的高光时刻,就这样两人跌跌撞撞取了药,然后去到了哈林区吃披萨。
可是没想到却也是意料之中哈林区的披萨店毁了,Samira想吃的世界上最后一块披萨的计划也泡汤了。
此时工具人艾瑞克终于派上了用场,可以说整部电影他都是一个拖油瓶的状态,在此刻他担任起了开导Samira的重任。
在一段温馨的不出声音的表演后,两人完成了相互救赎,Samira也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让艾瑞克到码头去和大家一起离开。
最后就是一段一点都不燃的艾瑞克跳进大海游上船的设计。
影片在Samira最后走在大街上拔掉耳机让收音机外放的动作结束…说这部电影像《变形金刚》不无道理,因为片中的怪物丝毫没有展现出该有的压迫感。
一、二部中为了渲染对怪物的恐惧和压迫选择的是少让其出现,并且通过家里的布局设计(比如地上铺沙子、给婴儿吸氧)等细节来展现对怪物的恐惧。
但是在这一部中,角色之间一到下雨和略微嘈杂的环境就开始悄悄话,影片中对于机器声音和所谓的人声也没有很强的区分概念。
在Reuben修理机器之前的声音为什么不会吸引来怪物?
这样细微的、不给观众解释的漏洞比比皆是。
另外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永无止境的一惊一乍吓人(jump scared),据不完全统计这部电影最少使用了7次这个方式只为突然吓到观众。
而在一、二部中通过平行剪辑啊让浴室生孩子、谷仓下陷、怪物追击出现在同一时刻的场面在这部里再也没有出现,可以说这部中没有任何能够让人一直揪着心的过程。
并且片子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两人是如何相互拯救的,以至于后半段怪物都不出来当电灯泡了只为把这个片子变成爱情公路电影。
但其实艾瑞克对Samira的帮助屈指可数,全片可以体现的段落或许只有最后那几分钟的陪伴。
Samira也没有帮助艾瑞克不再害怕,反倒是通过献祭自己让艾瑞克活下去,所以在看到最后Samira的那句“你让我再活了一次”,会觉得很莫名其妙。
作为一部商业片的续集,最基本应该做到的是完善这个电影宇宙的世界观和角色,即使是前传。
漫威姑且不提,像香港电影《无间道2》也是填补了很多角色的空白…但是《寂静之地:日琴日》几乎没有为这个电影世界带来任何的其它设定。
可以想到的就是1.怪物不能游泳 2.陨石内部有大量的产卵的巢穴,并且怪物会吃掉发生(进化)。
在影片中除了这两个设定和陨石带来的怪物外再也没有任何多余的信息出现。
几个短语概括这部电影就是:人物没有建树、设定没有意义、氛围塑造空虚、故事逻辑。
先把话说在前面,你觉得不好看你去打低星你去写差评,我觉得好看我想写自己的观影体验也不行是吗😅什么影评JC啊我请问呢,有人觉得不好看也有人觉得好看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还有电影分类我也不是专业的只能按我自己理解分了呀😅咋的我自己写下自己观影感受还要面面俱到严谨到不能出任何纰漏是吗?
我是上自己的豆瓣马克自己的观影感受还是要上法庭啊???
没看过前两部,也先不说外星怪物的设定有多扯,但是这部,我喜欢。
一位将死的纽约诗人,在世界毁灭的那天,决定再自由地像过去那样活一次。
一位胆小的英国法学生,在社会秩序崩塌之时,冒着失去撤离机会的风险,决定勇敢地帮助一位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体面地走向她人生的句点。
即便过去喧嚣的荣光都不复存在,城市只剩下窒息的寂静和一地的尸体,还有无处不在听声杀戮的外星怪物,但是人性的光辉和诗意,总会在某个满目疮痍的街道,像爵士乐那般欢快地响起。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都这种时候了,女主还坚持去get pizza确实很荒谬,护士大哥也不理解女主的执着,但是男主却一下就悟到了。
我想大概就是这个点,能让我完全理解为什么男主会想和女主结成末日搭子。
这俩人结为末日搭子,一路互相照应互相陪伴,不是因为亲情爱情抑或是同情,也不仅仅因为可爱的猫猫,或许只是因为在相逢的那个时候,她的存在让他又重新意识到,自己不是被怪物狩猎孤立无援盲目逃亡的猎物,而是作为一个人而堂堂正正地活着。
在雨夜雷声中读诗,在无人的俱乐部舞台上表演魔术,这些对生存毫无用处的事情,却最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活着。
只有纯粹的人类勇敢精神,才能因为荒谬而控制一切有限。
不论这份勇敢是勇敢地克服恐惧想要活下去,还是勇敢地选择体面的方式走向死亡,在末日之际,最为宝贵。
最后还是要说下猫猫,猫好,人也好!
猫猫真的超级可爱超级治愈超级乖,有几次真的有点被吓到但是都被猫猫调理好了哈哈哈哈!
果然有猫猫在,人就一定是安全的!
谢谢猫猫!
最后的最后,第一次在电影院里有那么好的观影体验,笑死,根本没人发出声音,体验感也算是完全拉满了。
小肉排 Schnitzel 才是全片最大的赢家,没有之一。
开始点评之前,说一下《寂静之地》这个IP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映于2018年的这部电影。
寂静之地 (2018)6.32018 / 美国 / 惊悚 恐怖 / 约翰·卡拉辛斯基 / 艾米莉·布朗特 约翰·卡拉辛斯基主演是一线演员艾米莉·布朗特,当时的评分就已经下7了,不过对于惊悚片来说还是不错的成绩。
根据猫眼专业版显示,成本只有1700万美元的《寂静之地》,全球票房总收入接近3亿美元,成为2018年度最卖座进口恐怖片。
因为无法发声的设定,恐怖的感觉直接拉满,想叫又不敢叫,这欲拒还迎的感觉让大家欲罢不能。
于是,2021年,第二部姗姗来迟。
寂静之地2 (2021)6.42021 / 美国 / 科幻 惊悚 恐怖 / 约翰·卡拉辛斯基 / 艾米莉·布朗特 基里安·墨菲第二部的成本上升了不少,达到6100万美元,但剧情赶脚没啥太大改进,依然靠一惊一乍来吓唬观众,而且也没了第一部中女主的精彩演技,但这一部中女主的女儿和儿子戏份有所增多。
最终票房达到2.97亿美元。
大家本以为,2024年上映的这一部还是一家人历险记,结果发现竟然是个前传?!
今年流行拍前传,前一段时间刚刚有《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Furiosa: A Mad Max Saga》,这又来了个《入侵日》。
先帮大家捋顺一下三部电影之间的关系,前两部的导演是 约翰·卡拉辛斯基,他也是前两部的编剧,除此之外,前两部的编剧阵容也未发生变化: 布莱恩·伍兹 / 斯科特·贝克 / 约翰·卡拉辛斯基 。
然而,这部导演突然变成了 迈克尔·萨诺斯基 编剧: 迈克尔·萨诺斯基 ,实际上编剧一共五人,也包含了之前的三人,以及 杰夫·尼克尔斯 Jeff Nichols 。
虽然编剧没啥变动,但是我始终有种这是一部剧本像Chat-GPT写的电影——每一次转折都在意料之中,拼凑感十分严重。
首先,女主患病的前奏,让我想到了电影
芬奇 (2021)8.42021 / 美国 / 剧情 科幻 / 米格尔·萨普什尼克 / 汤姆·汉克斯 卡莱伯·兰德里·琼斯两部电影不具可比性,但“绝症主角抗击命运”的主题竟如此相似。
除此之外,女主诗人的设定,想进城完成最后遗愿的设定,愣是要给人一种“我就是不走寻常路”的不屈与顽强?
外星人入侵没头没尾不说,那样草率的开头,中间大家逃难时糊弄人的操作,以及男主中途找药抓猫深入敌穴竟安然返回的桥段,不由得让我在电影院里十分无语——说不清楚,剪辑来凑?
独立日 (1996)8.11996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灾难 / 罗兰·艾默里奇 / 威尔·史密斯 杰夫·高布伦前有独立日,想要拍出更好的外星人入侵电影其实非常难了,没有好的创意就来割韭菜,简直罪不可恕!
刚开始看到 杰曼·翰苏 Djimon Hounsou 时,我以为他好歹是个男二,结果发现他就像写作文用来点题的首尾段一样,只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
而且怪物的设定,你确定没有抄《怪奇物语》?
咋现在电影的创造力咋这么受局限呢?
全程有两个地方让我受到了惊吓,一次是女主受到惊吓,睁大双眼望向前方:
不得不说,女主瞪眼的感觉太吓人了还有一次是梦境之中怪物突然出现,这种一惊一乍吓唬小孩子的手段,真的非常没品我觉得。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全程演得最好的就是奶牛小猫,就跟游戏里卡BUG一样,咋折腾都没事儿,而且情绪倍儿稳定。
所以我看到大家都想保护它时,都觉得有那闲心,先操心好自己再说吧,它一定能活到电影结束(果不其然)。
一部惊悚片,而且是外星人入侵的惊悚片能拍三部,咱不说江郎才尽,但也差不多得了吧:一个创意反复用,放过那些外星人吧
《寂静之地-入侵日》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它不仅在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更在心理层面上深深触动了我。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观后感。
首先,人类对恐惧的反应是与生俱来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恐惧就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通过细腻的情节和紧张的氛围,成功地将这种原始的恐惧感传递给观众。
无论是面对未知的怪物,还是在寂静中等待危险的降临,这种恐惧感始终贯穿整个影片,让人不禁思考人类在面对极端恐惧时的本能反应。
其次,电影在表达恐惧的部分做得非常出色。
导演和编剧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怪物的造型设计独特且令人毛骨悚然,每次它们出现时,都会引发观众的强烈反应。
电影通过声音和画面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无处不在的压迫感,让人时刻保持紧张。
另外,电影中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黑人演员和白人演员之间的互动自然且富有张力,他们的表演为电影增色不少。
虽然这部电影并没有大牌明星,但演员们的演技却丝毫不逊色。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将角色的恐惧和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恐怖效果方面,这部电影完全符合我的期待。
无论是突然的惊吓场景,还是持续的紧张氛围,都让人感到心跳加速。
电影通过巧妙的剪辑和音效设计,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恐惧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应该是低成本制作,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质量。
虽然没有大牌明星,但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弥补了这一点。
电影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道具,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真实而恐怖的氛围。
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只猫。
它的聪明和敏捷在电影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比许多狗狗还要聪明。
猫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性,也在关键时刻为角色提供了帮助。
总的来说,《寂静之地-入侵日》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恐怖电影。
它通过精湛的制作和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恐惧和紧张的世界。
无论是对恐惧的深刻探讨,还是对怪物的独特设计,都让这部电影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
1系列最差,与肤色无关,纯粹是编剧编无可编,强为之的结果。
观影前,对本片最大的期待是导演对前两部电影所塑造的世界观在技术层面的解释——怪物的来源、人类溃败的原因。
经过前两部的铺垫,观众对怪物的特性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些张牙舞爪的虫子有其弱点,并非无敌。
那么,前两部中所展现的千里无人烟,怪物纵横的惨状一定是人类面对突发状况时的信息差导致的。
这是其一。
其二是,这些怪物本质上是猛兽,而非灵体,或是超现实怪兽,绝不存在现代火器打不穿、灭不尽的问题。
前两部中,主角的困难主要是社会秩序崩坏后,个体无组织、无纪律,处于原子化状态的无力感。
怪物的强大是相对于主角的弱势,被反衬出来的,而主角的弱势是社会系统化崩溃的结果。
那么,社会秩序是如何崩溃的,这是电影世界观的逻辑起点。
2再看《寂静之地:入侵日》对以上两点的处理。
怪物是从天而降的,所以人类是毫无准备的,因此崩溃是显而易见的。
当小孩子都知道避开怪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压低一切自己制造的声音。
作为有组织、有装备的武装力量在和怪物正面交手后,居然没有总结出战术经验,进而组织针对性的反攻。
而且怪物不会游泳,这对海军是多大的利好?
结果,飞机、航母、大炮、无人机,人类有一堆蹂躏怪物的大杀器,却莫名其妙的输掉了一切。
从商业的角度,这其实很好理解:将这些场景拍出来太贵了,影响投资回报。
所以,电影转而拍了一个取巧的故事:临死之人对美好生活的留恋,诗、猫咪、纽约的网红披萨以及爵士酒吧,等等。
这个拍法与此前网络热度极高的《美国内战》是一样的。
宣传上塑造悲壮的战争底色,实际上拿着公路片的模板,拍了一个个体觉醒的小资故事。
3《寂静之地:入侵日》精神内核是极为小资的,没有灾难电影本应具备的紧崩感。
主角是个得了重病的将死之人,面对突发灾难,她只想抱着心爱的猫咪,在死前吃上纽约最有名的披萨。
这种行为在电影的故事背景下,显得如此后现代,很酷很个性。
事实上,人与背景的分离,让这部电影极难打动人心。
导演的手法是这样的,他极力刻画废墟中的花朵,而对废墟本身的残酷不置一词,仿佛保住了花朵就挽救了世界,废墟映射出天堂的幻影。
这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错乱。
我们正是置身于这个世界才能看到那些美好与丑陋,而不是我们的目光聚焦于那美好的幻影,世界随之展开。
很明显,这个故事让人感觉,编剧们是一些缺乏实际生活感知的写手,而不是创作者。
这基本也是当下好莱坞流水线电影的死穴:艺术家们离生活太远,与观念走太近。
影片的题材和想表达的东西是割裂的...追寻披萨的味道,这种文艺的感觉,实在不适合在外星人袭击地球这样的影片背景下来呈现...如果改成绝症的女主和一个失意潦倒只会说OK的OK哥在美国公路上一路狂奔,或者会拿奖,但,大哥大姐,在逃命啊!
合理点行不?
明明是在逃亡,明明在电影院才想投入点悬疑恐怖氛围,一下子又搞文艺,导演,你真的很难捉摸哇...选择看这个电影,肯定是带了些期待的,外星人是怎么入侵的,如何斗智斗勇逃跑甚至反击,结果没有,OK哥出去找药,外星怪兽在撕开那些蛋,本来是很期待后续剧情发展的,结果后面只字不提?
猫的问题,要不大姐您一直抱着呗,又不是一直绑绳,猫主子肯定是到处跑的啊,好几次为了找猫都差点要了大家的命,另外,猫被主角们带着两次潜了水,我怎么记得猫是怕水的,现在还有潜水的技能了?
电影呢,要好好讲故事,故事呢,可以科幻,可以变态,但最主要,要合理...
#寂静之地:入侵日# ( A Quiet Place: Day One )我个人还是挺喜欢的,特别是那只猫,戏份超多。
但最令人满意的一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就是这个片子没有熊孩子!
今年我是被美国电影里的熊青少年给腻歪坏了,每个灾难片里都有熊孩子捣乱,比外星人、敌军、怪兽破坏力都强,但是本片没有,不需要费口舌教训,不需要操心,就是两个单身孤独人士加一只猫,即使在世界末日,也是那么的和谐看得情绪稳定。
基本上讲述这个源头故事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切入,就看你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主角,而本片选择露皮塔·尼永奥 (Lupita Nyong'o)的角色和她的猫作为主角在我看是非常恰当的。
我们之前已经看过了母亲视角,家庭视角如何面对这场灾难,而这次主角是一个并无所依的单身女性。
她孤身在治疗所,无牵无挂,还身患重病,只有一只猫相依为命。
而且她还是那种不喜与人相处、偏爱独处的人,这让她很合适在本片这种灾难下存活下来,因为任何与人的交流都可能导致杀身之祸。
甚至片中多次展示有人喊其他人名字,立刻就被外星人攻击了。
仿佛是在讽刺:呱噪的人都去死吧而这个女士,她不会喊任何人的名字,她只需要保护她的猫,真的是完美幸存者代表。
但这次的灾难让她意识到,即使没有亲友,依然可以与陌生人共患难,可以相信人性里温暖的一面,只不过只能是与一个人发生这样的链接,多了还是不行,一个就够了。
这正是大部分内向人的特征,内向人不喜很多朋友或很多人,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朋友或没有情感,只是内向人的“情感链接”只能与少数人发生。
本片通过这个角色展示了内向的真谛。
即使没有世界末日,女主依然是这样安静的生活着,突发灾难,她要面对的“改变”和“适应”也不多,远远小于之前这个系列前面两部里的一家人。
这与新冠期间内向人更适应居家隔离一样。
约瑟夫·奎恩 (Joseph Quinn)出演的男配很可爱,基本上这个角色与女主的猫是一样的作用,他很柔弱,需要跟随另一个人互相取暖。
所以你如果看成是一个单身内向女主带了两只猫也是成立的(或者看成一只听话的狗也行)。
小猫的选择也很恰当,因为猫在生活中本来就很“安静”,走路无声,不喜群居,喜独处,与内向人一样,所以你也可以把这只猫看成是对内向人的代表(它的名字叫佛罗多),与一只受到惊吓喜欢狂吠的狗正好相反。
整部电影一条狗都没出现,原因很清楚了,显然与外向人一样无法在这个世界生存。
所以这三个角色其实就是内向人的代表,这是一部专门为内向人写的故事。
即使都熟悉了外星人特征,这个角度依然会让人有不同的视角和感受。
在一场浩劫中,这些不喜吵闹的人,反而成为了幸存者。
就像前面两部中的聋哑女孩。
总之看下来觉得对内向人、单身人都很友好。
至于吓人的部分其实不多,依然是利用外星人的造型去吓人的话作用不太大,毕竟已经熟悉它们了。
所以整部电影在我看来惊悚效果并不大,但很具有诗意,就算是英雄主义的行为也是那么低调、内敛,完全不会做得太过形式主义,反而给人更大的感动。
作为内向人我看得很舒心。
可是,在我观看这部电影过程中,电影很安静,影院也很安静,大家都屏住呼吸的同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个男士却完全不顾及这些,多次打开塑料包装袋吃里面的零食,因为周围太安静,电影很少有配乐,他包装袋的声音就很大,全场都能听到,还要没事儿跟他女友说两句。
这位一看就知道不是影评人或记者,而是那个女友带来的plus one. 所以完全不懂得媒体场的规矩,也没有任何礼仪,殊不知整部电影都是在挖苦和讽刺他这样的人。
有怪兽的话,他是影院里第一个被吃掉的。
By the way, 这样的人,我是百分之百不会带他去影院的。
观后即感,超乎意料的好。
当我最初在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5.8的评分时,就带着一种悲观的预期(但我没看评论和剧情简介)。
要不是在电影博物馆机缘巧合,我可能也不会有机会打破这个偏见。
这无疑是我近两年来所看过的最佳惊悚片。
我一直带着犹豫在寻找槽点,然而,从萍水相逢,到诺亚方舟,再到片尾那首外放的《Feeling Good》,我终于没忍住打了五星。
整部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置身于一款情节丰富、引人入胜的第一人称恐怖探险游戏(特别是猫的视角和场景切换)。
无论怎么说,电影的舞台转换流畅自然,节奏紧凑而不失张力,角色的目标明确,剧情推进毫不拖泥带水。
巧妙的镜头运用,让观众仿佛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而精心设计的音效,更是将每一个惊悚点都渲染得恰到好处,让人难以找到任何瑕疵。
如果说非要吹毛求疵的话,可能就是某些情节略显俗套。
但编剧却能巧妙地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使之不显突兀,反而增添了几分亲切感。
在我看来,《Day One》无疑是一部制作精良、工艺精湛的工业级大片。
故事选择癌症晚期的中年黑人妇女做主角,区别于其他怪兽片的漫漫逃生路,故事的走向变成了逆着人潮的行走的怪物“公路片”。
猫咪、诗集、酒馆、爵士乐,是我们的渗入基因的浪漫和对枯燥生活的反抗。
所以,我们在惊雷暴雨中呼啸尖叫,在寂静的披萨店用魔术翩翩起舞,用文艺对世界抵抗到底。
因为我们深知,无自由、毋宁死,我们的挣扎不仅仅为了苟且和生存,我们必须用那些值得为生命赋予意义的事而活着。
作为《寂静之地》的前篇,紧张刺激程度确实不如前两部,世界末日和身患癌症哪一个更让人崩溃,没看懂男主出来为什么跟着女主,还帮女主,是不是这只猫以前是他的陪伴宠物,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猫咪经常和他亲昵!
这只猫无疑是全片主角,从头到尾一直毫无波澜的精神状态,面对世界末日,面对怪物突然窜出,猫咪连叫都没叫,还在怪物面前蹦迪,真的是羡慕!
其实不当成惊悚片看还是蛮不错的啊!预期不高很惊喜!没想到是个猫片!猫猫太可爱了!
当然只是我个人的趣味,这系列一直是强调人与现代工业社会止不住地发出声音,但这部外传里则有个其实只是还含在茧中的新趣向——诗歌和音乐,这两个着力动用的元素,无疑是在说着这个世界不能就此陷入沉寂,无论如何,我们的耳朵里都该常常有诗歌,常常有音乐。
你永远可以相信全白男编导夹带私货,表面上以绝症患者非裔女性的末日生命体验展现进步关怀,实际硬塞白男配角分走女主高光,低劣的写作水平甚至无法合理地让一人一猫的默契生存顺畅过度到天涯沦落同路而行,因此事实剧情成了女主在忍着剧痛艰难求生的同时还要设法甩脱不请自来的跟踪者。一星全是给lupita和奶牛猫的,选角思路显然是在恐影有过出色演出的演员,然而alex wolff却只得早早死亡给唯一代表作st季抛角色的joe quinn让位。作为前传对该宇宙观既没有设定扩充也没有概念细化,习得游戏规则后等待观众的就只有可预测的无聊重复。都市空间为背景的灾难叙事和平民视角911集体恐惧隐喻只学到了cloverfield皮毛,那些网大质感的全景调度和工业垃圾的场面设计立刻暴露和幸存者个体视点背道而驰的方程式轨道。
生殖器怪物、女人与猫,比正传更接近《异形》。但阴唇式怪物设计和弱势主角又让它站在《异形》的另一面。/支持Jim把这个系列做大做强做多做烂。
可怜的,奉旨拍摄的,环保的,thriller?
本片最大的亮点与看点就是,请来一只猫当主演。
纯想体验惊悚恐惧的可以省下票钱等过两周看Longlegs。这一部不是传统意义上心惊肉跳的恐怖片,更多是聚焦了人物心理和角色之间关系的发展。没想到看个恐怖片给我看哭了,Lupita的眼睛真的太有戏了。以及半年内看了两部以Feeling Good结尾的电影了真有意思。
反灾难片。这片子比我校学生作业还要稚嫩,说是去吃披萨,就真的只是去吃披萨,女主真的不是小学生吗?
就这???
披萨女和哑巴猫
被怪兽吓得流泪,马上找到安静猫咪撸一撸补元气。
很入时啊,把游戏感商业习作爆改恐怖文艺,喜欢!
世界破破烂烂,唯有猫猫缝缝补补🥹
有点撞梗科洛弗,但几乎和期望背道而驰,文艺气质充分调和了恐怖语调,露皮塔的角色很有灵魂,优美的电影。
前期铺垫不够,主角的内心戏不足以在中期展现她的性格,有一种很莫名其妙的感觉,曾经一度喜欢看黑人为主角的电影,但这电影我觉得主角给白人比较好,真是浪费我的电影票钱!
【补标】如果以泪水作为衡量我对电影喜爱程度的标准,本片就是我的年度电影了。雨夜念诗和吃披萨那里都哭了,临近结尾那个小高潮也哭了点,更别提I‘m feeling good那个结尾,平地一惊雷。本片的低分其实是被寂静之地ip束缚着的临终关怀电影,如果抛开这个ip放在其他末世环境,路人观感会好很多。反正对我来说,当时没什么期待的进场竟然迎来了年度院线惊喜(20240707),着实意外。有趣的是正好两个月后在香港影院会经历另一个层面的惊喜(《完美物质》 20240907)。90
为什么每部寂静之地我都能看哭🥲心情是不想和get不到这个系列的人说话|decent to strong 5
不懂的人没眼光
在末世浪漫戏里,这里的爵士披萨算得出挑,动物+食物大概算是这导演的作者性了
3.5,很惊讶整体气质与导演之前那部Pig其实一脉相承,都是寻找一种私人慰藉。而这个系列虽然看起来很高概念、依赖特效,但其实一直都是“小格局”的“小故事”。不过都2024年了还在借用9/11的iconography未免有些太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