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当我还可以抱着你的时候,忘记对你说。
你不肯吃我带去的狗粮,也不再那样兴奋地迎接我,我知道,你还不明白,所以萎靡下去,一点一点的,让时间盘剥你快乐的精神。
我看见你萎靡下去了,只能站在铁笼外,束手无策、充满歉疚地看着你被死亡盘剥。
临离开的时候,你从铁笼的间隔里探出头来,那呼求的动作是无声的,却尖锐地刺痛了我。
卡拉,我的狗。
在我还可以抱着你的时候,我忘记说——你并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卑微,也看不到我生命的卑微。
所以你才在无知中享用快乐,无忧无虑地爱我、哄我、崇拜我。
而我,正是利用了你的无知。
卡拉,来不及告诉你。
但是后来的你也看到了,到处,都是铁笼。
世事荒唐。
我甘心为你犯险。
但是,所能做的只有那么多。
我们都卑微地低着头。
并不看天空中悬挂的太阳——太刺眼。
卡拉,我抱着你到处跑。
一直到那个角落,我们蜷缩在一起,还是逃不过那几盏明晃晃的手电筒,齐刷刷地照过来。
他们带走了你,我的生命不能抱紧你、守护你。
我的生命支离破碎,不值一提。
你,想不通吗?
卡拉,我跟他们淡化你给与我的快乐。
因为怕被那些人笑话。
他们不明白。
卑微的我拥有快乐的你,多满足。
但是,我走到茫茫人海再次寻找你,与你相似的身影,带我回到曾经的温暖记忆。
但是,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你了。
卡拉,即使没有你。
我仍然要生活。
可是,如果没有你,我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如果能像你一样生活在无知的快乐里,躲开那些牢笼,该有多好。
如果没有你,我像狗一样生活在这孤独的牢里,静静地等待死期。
卡拉,最后的你明白了吗?
如果你明白了,要告诉我。
卡拉,我被他们关起来,他们说要控告我。
我不知道他们要控告我什么,所以我不怕。
我没有错。
但是,我被关在这三五步的高墙内,目光凋萎,心神惶惑。
我听见你。
我高声叫你的名字——卡拉!
我怕我再也见不到你。
我要回应你,告诉你,我卑微的生命爱着你,所以,不要怕。
但是那些雄伟的声音呼喝说:不许嚷!
不许嚷!
多可笑!
我想起那夜他们也这样呼喝你们:不许叫!
让我的生命安静下来,静静地等待死期。
把我从温暖快乐的童话中带出来,丢到这铁笼里,高墙下。
他们说:不许叫!
世事荒唐。
卡拉,我们遵从那些规则吧!
卡拉,我们从缝隙里溜走吧!
卡拉,我们是一无所有的!
卡拉,我都说了——你还爱这样一个我吗?
卡拉,你都懂了——你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爱我吗?
葛优有句名言:“高、大、全,别找我。
”这是葛优对自己的表演的基本定位。
在早年欣赏葛优的《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葛优对自己的这种定位,绝对是正确的和明智的。
在《卡拉是条狗》的片子当中,我们见到的也是这样定位在发生作用。
这种作用,并不是简单的作用,而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我不喜欢片子的中文名字,就语言意义上来说,它反而不如其英文名字来得潇洒,“KALA,MY DOG”简明扼要,显然比中文名字更让人一看就明白。
在片子中的葛优的表演,是成功的,把一个生活中的普通的小人物表演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小人物的坎坷与辛酸。
看了这部片子,我们常常想到小时候的邻居,以及当年曾经居住过的小巷子。
当年发生在身边的那些事情,跟现在面临的高楼大厦是完全不同的经历。
那是一个普通人和普通家庭所遭遇的寻常的小事,逃避不了,而且经常遇到。
葛优的表演天才,在片子中也发挥得很好。
尤其是他的形象设计,很幽默,不是甜美的幽默,而是苦涩的幽默。
一个这样的小人物,为自己的小生活而烦恼和追求,在人到中年之后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无奈,他不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却是一个可信的实在的形象。
我觉得,葛优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老二按现在的说法得叫蓝领,虽然比白领低那么一点点,决不是贫下中农的一分子.且不说有稳定的工作,持家有道的老婆,单是首都北京的户口就能羡煞旁边几亿人, 虽然每月的工资都得上交家里的一把手, 自己也能偷偷摸摸攒个小金库伍的.这样的生活就算是现在出身贫寒在城市里打拼的小白领也得奋斗10几年,更别提成天想着啥时候能坐上火车去北京看看的农民兄弟了.可是老二自己不这么觉得,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家里家外我他妈还像个人吗".想不像人那得看跟谁比了,有卡拉陪衬着, 老二当然是个人了, 因为"卡拉是条狗"嘛. 没了卡拉,老二觉得自己不像个人了,这种想法也传染了老二的媳妇, 就在老二发了话"不就是条狗吗,咱这日子还得好好过啊", 然后想跟自己媳妇亲热的时候,二嫂一扭脸,来了句"其实我也挺想卡拉的". 这又让老二开始琢磨自己还像不像个人了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其实不但卡拉老二保护不了连自己的儿子亮亮出了事他也是无能为力, 亮亮为了托同学的爸爸把卡拉弄出来,帮同学打架结果关进了派出所.不知道听见亮亮面对着自己大喊"你根本就不配做我爸", 老二心理是什么滋味. 他这个普普通通的,没钱没背景没关系的连一条狗都保护不了的工人真的无话可说,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叹叹气,连一句狠话也撂不下了.这样的辛酸可能只有为人父母才能真正的体会得到吧.老二这样的实成人也不是没人喜欢,离了婚的杨丽就对老二青眼有加. 为了把卡拉弄出来,不但借狗证给老二还帮着老二到处托关系. 按照老二的说法,"因为我实在", "我是那不顾家的人吗", 杨丽这个红颜知己的出现没有带来另外一条剧情,也许仅仅是对可怜的老二所代表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原型的一个安慰,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个老老实实工作的工人在这个城市的生存能力还赶不上一个离了婚的没工作的整天打麻将的会耍泼仅仅有那么一丁点姿色却又人老珠黄的中年妇女.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的关系多.在中国这个人治的社会中,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往往能决定一切,甚至是用钱不能直接买到的.想想看,连一个公交司机也可以耍耍大牌就因为他认识个狗屁调度,一个开车运狗肉的也可以对老二呼来喝去就因为别人有求于他.如果有可能,任何人都想骑在别人头上.一直到最后,我们知道亮亮的架是白打了,钱也是白赔了,最后狗证还不得不办,二嫂免不了又要因为老二找姓杨的女人帮忙发顿彪了. 然后日子照样过下去,老二一家人可以揣着狗证大摇大摆的遛狗了. 卡拉是条狗. 但是对老二一家却是那么的重要,这不是一出喜剧,是一出让人看了心理不痛快的高超的讽刺艺术.
如果让你用五千块钱买一条狗,你买不买?
又如果把狗换成尊严呢?
《卡拉是条狗》是围绕一条狗在讲述故事,片名听起来似乎只是以这狗为中心,但其实故事与狗无关,关于卡拉的种种,观众并不能直观了解,对着电影屏幕我们所能看到并深深留下印象的是老二等人物形象。
外文版的翻译中片名是《卡拉,我的狗》,这个片名似乎更加的贴切,至少人出现了。
《卡拉是条狗》通过狗的命运来表现普通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人性,或者说人的尊严才是影片中真正所表达的东西。
卡拉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但它却是一条生活在一个拮据的工人家的狗。
即使它的主人并不富有,但因为它生活在那一个城市里,所以也身价五千。
一个过着平静生活的家庭,在某个夜晚因卡拉被警察逮走而掀了轩然大波。
一场围绕着狗的营救活动开始了。
家里每一个人都焦急,但最为焦灼的是男主人公老二。
葛优饰演的老二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物,兢兢业业做着一份辛苦的职业(不时需要加班),每个月拿几张人民币,平时有空也会搓几圈麻将,怕老婆,管教不好叛逆的孩子。
他媳妇显然是个会过日子的女人家,神闲气定的,也不去管太多事情,只是想着平常日子能够平常过。
即使葛优是个天生的喜剧演员,而且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总能不时听到一屋子人的哄笑,但《卡拉是条狗》却不是喜剧,当我从影片最后的字幕里抽身回到现实里来,却感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悲哀。
人在生活里有时总会莫名地陷进一种孤独之中,老二当然不能算是个成功的男人,他没有钱,当然也没什么出息,他的媳妇玉兰对他虽然也好(从她在做菜,尤其是一根青瓜一人分一半上可以看出),但他们之间肯定还有很多隔膜,不然老二也不用瞒着她自己在阳台的破箱子底下藏了私房钱,也不至于要对着墙壁才敢大声地模拟着责怪她。
儿子呢,他觉得自己的父亲是窝囊的,他受不了他生活的方式。
一个男人,在作为一家之主的家里都是这样的待遇,可想而知他在社会上会是怎样的角色。
所以卡拉对于老二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就像他对杨丽说的“平时都是我在哄别人高兴,只有卡拉在哄我高兴”,卡拉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能够化解老二平时生活中的屈辱,填补他生活中的孤独。
卡拉的丢失,对于老二而言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他不顾一切想把卡拉要回来,其实也是在寻回自己最后的尊严,所以,哪怕是经济再拮据,他也在所不惜。
老二还是有自尊的,老百姓在经济与尊严的冲突上或许经常要陷入这样的一种斗争之中。
最后,卡拉回来了,卡拉是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它办了证,可以堂堂正正“做狗”了。
但老二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他终于又找回了精神寄托,或许他不再感到孤独了,但他的物质生活还是那样,甚至还要为这平白失去的五千块钱至少再捱上一段更加拮据的日子。
老二说“也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有个人样”,做人到底还是好,那种“人样”的感觉竟就让他如此满足。
但是,人并不比狗好做,当卡拉被锁在笼子里用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笼外的时候, 主人一家三口正在为它来回奔波,但可怜的人,当你身陷囹圄的时候,谁来救赎?
生活就是这样,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很多东西都是弄不懂的,要是都懂的话,人也不至于活成这样。
对于老二来说,他是迷茫的,怎么赚钱?
怎么生活?
儿子为什么不听话?
为什么要穿难看的阔腿裤?
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些他都不懂,他只是凭借本能浑浑噩噩的活着,他自己都觉得他不像个人。
回到狗这件事情上,老二也很疑惑,前面托人找了好几层关系,其实他也不知道事情到底要怎么办,谁才是关键的人,捞狗的渠道到底是什么样?
他都一知半解,烟也送了,水果也买了,个个都信誓旦旦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这个星期我都捞了三条狗出来了”,怎么到我这卡拉就错了呢?
哪里出问题了?其实哪里都有可能出问题,是不是真的托对了人,是不是真的那么容易捞出来,是不是有人不愿麻烦,这些事情谁知道呢。
还是那句话,要是都懂的话,人也不至于活成这样
1,老二领了工资,进门前拿出一张藏了起来。
2,加了一夜的半,回家后问,“卡拉怎么没欢迎我啊?
”3,知道狗让媳妇给溜丢了,老二出去找个角落把媳妇骂了一顿。
4,“我们的大中国呀,啊好大的一个家——唱——”中年音乐老师都这么上音乐课的。
5,老二的老情人杨丽比现任漂亮多了。
6,“这么说吧,从单位到家里,我每天变着法让别人高兴,只有卡拉每天变着法让我高兴。
说白了吧,只有在卡拉那儿,我才有点人样。
”老二说的。
7,老二提一袋水果找人办事,上客车时关门太急全给挤外面了。
8,亮亮朋友被人欺负,犹豫了一下,还是用自行车把那黄毛挡了一下。
朋友得救。
9,老二拿出私存的1500,给媳妇,凑5000,办个证吧?
10,你背着我找你老情人干什么?
11,……12,C'est La Vie
《卡拉是条狗》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平民电影,主人公老二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市井小民,但是他具备了小草的坚韧和生命力,倔强的生活着。
影片围绕老二“拯救”爱犬卡拉的故事展开,但该片并不是一部反映人与动物之间感情的电影,而是通过老二对卡拉执着的爱,表达了一种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无奈与痛苦。
该片的导演、编剧:路学长,主演:葛优;制作人:冯小刚、王中军。
当年《卡拉是条狗》也许不会是最卖座的影片,但一定可以列入制作精良的诚心之作。
编导演的那份诚恳,体现在他们对平民故事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上,他们的内心流露出那份浓浓的感动与理解。
《卡拉是条狗》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底层”这个关键词。
片中所有矛盾都来自于葛优扮演的老二无证养的狗狗“卡拉” 被派出所的警察拉走,他拿不出5000块钱来救回。
随后的影片里,路学长将镜头伸向更为宽广的底层社会,杨丽带着老二一起托朋友找狗成为影片的核心。
两人低声下气地在杨丽所谓的熟人之间撞来撞去,你托我我托他的层层人际关系里透出的却是一片冰凉。
在这个喧闹拥挤的城市里,每个人似乎都成为被支来使去的小人物。
这,或许才是《卡拉是条狗》在人性意义之上的现实意义。
小草总能在任何环境下坚强的生存着。
《卡拉是条狗》讲述的就是一家人为了把养了多年的小土狗——卡拉从公安局里捞出来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故事线很明显,但是围绕故事线发展的内容才是电影的正文。
千禧年代,为了整治社会环境问题,要求必须给狗落户才可以养狗。
但是对于收入并不高的老二一家来说,五千块钱是笔大支出,大可不必为了一只狗而掏出;可是这条狗对于整个家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成员,所以老二费尽周折,用尽办法——最后在前暧昧对象的帮助下找回了卡拉。
卡拉被抓的时候,家里人的心里其实都显现出一把秤——卡拉这条土狗值不值这五千块?
我认为这里是在影射社会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高低——对于我们固化的思维来讲:卡拉这条狗几十块钱就能在街上买一条长得差不多的;但是对于我们感情来说:卡拉就值这五千元,它配拥有这个身份。
(我觉得这就是老二的心理活动:从一开始的求人办事,到后面决心取钱落户,这是他对卡拉再一次的认识)到后面他知道没钱赎回卡拉时,他去狗市亏钱买了个相似的白狗来代替他心中空缺着的卡拉的位置——这里再一次强调了卡拉对于老二的重要性(也就是影片里玉兰说的“我还不如一条狗”的具体体现)
为了卡拉,老二还去找前对象杨丽借用狗证、拜托杨丽帮忙托人赎狗……(这里我觉得是社会生活的写实:放下脸来找前任帮忙也不是不可以)。
后来听说自己母亲得到了一笔三千块的赔偿金,他嘴上一口拒绝表示不会麻烦母亲,但他行动上还是去了母亲家(即使最后他没开口要钱、反而给母亲留下了月用的生活费)。
他纠结过,也想方设法的尝试过——这不就是一直在社会摸爬滚打的我们吗?
其实我个人觉得《卡拉》这部电影的好评多是来自于它拍的情节很真实。
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会存在的事儿。
整部片子节奏都很缓慢,唯一让人捏把汗的就只有第三环(所有杂事儿全部绕在了一起的时候)。
平平淡淡的把生活的细节放大,我觉得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
妻子遛狗时跑慢了点,卡拉就被警察给逮了去,临走,逮狗的警察摞下话来,第二天下午四点前必须到派出所办狗证,过了时间,狗就要被送走处理。
老二下了夜班闻听此事,不敢冲着妻子发火,憋了一肚子气在公共厕所里将怒火和着粗话尽情地宣泄了一通。
这是真实的老二,顶着一个让人轻慢的绰号,头发蓬乱,衣着随便,脸上攒满琐碎与烦恼堆积的卑微。
卑微的面容里透着对周遭的小心,小心一切,因为对老二说来,自己这样的家庭不能出事。
《卡拉是条狗》就在对生活耐心、细致的观察与摹拟下,真实的演绎了普通人平凡而辛酸的人生。
影片对名叫“卡拉”的狗着墨不多,到是把叙事重心聚焦到老二身上。
很难说老二能代表普通人里的大多数,可这个人物的寓意自有其耐人寻味的解读之处。
老二要上夜班,平凡岗位劳动者的身份不容置疑。
老二挣得不多,符合上夜班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现状。
老二发了工资,偷偷藏下100元钱,一个远离尊严的中年男人形神兼备的在影片里传递出生活的本来面貌。
通过对老二的刻画,电影成功地还原了真实的烦恼和人物内心纠结的心绪。
为了捞出卡拉,老二费尽心机想了不少歪辙,都以失败告终。
影片明确地昭示,只要肯花钱,就能办上狗证,却又在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下不无隐晦的指出,不是每个人都能眼都不眨一下的点出一沓钞票去办狗证。
隐晦与现实交织,共同构成了与真实生活极度吻合的观影体验。
狗证,如同一个隐喻,横亘在情感寄托和法规之间,成为调节人情与法的看不见的杠杆。
卡拉在第二天下午四点被送走,却在当晚七点回到老二家里,撇去背后关于请托的运作,老二这一天为了捞出卡拉所经历的人事浓缩了太多一部一百分钟左右的电影所难以承载的“言外之声”。
在捞出卡拉的这一天里,老二见了不少人,那些奇怪的人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冒出来的,这也注定了卡拉回到老二家里后,老二也不知是谁起了作用。
这里呈现了一种关于人情的精细而复杂的网络,它不会公开现身,却能将触手伸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老二在生活层面与成功无缘,可他也并非一个失败者。
成功与失败不是《卡拉是条狗》所要着力展现的社会命题。
老二是个战战兢兢活着的普通人,下了夜班回到家里,见了桌上那较为丰盛的菜肴,对妻子提出“这是早饭还是午饭”的质问,见证了普通人对待“活着”的真实状况。
这种真实的生活在妻子对家庭存款的数说下,揭开了无法绕过的辛酸和怅然。
妻子的絮叨里列举了存款的用途,一家人要吃饭,孩子要上学,有了病还得靠这钱去看病。
絮叨尽管包括了日常琐碎中常见的话题,却在有无闲钱支出这一具体指向上拔高了琐碎话题的重要意义。
妻子是善意的,絮叨里对生活现状的提醒显得疲惫而心虚。
疲惫是对生活习惯后的认可,心虚则是对如履薄冰过日子的惧怖。
惧怖随着情节弥散,恰似生活在电影里的重现。
重现中,老二的面目越发清晰,清晰的好象观众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都能从老二身上觅见与己相似的一面,或多或少,就算否认,仍难以绕开。
“从单位到家里,我每天得变着法让人家高兴,只有卡拉每天变着法让我高兴。
说白了,只有在卡拉那儿,我才觉得我有点人样。
”老二的自述道出了一种心声,这是沉淀下来之后的自嘲,有着玩世不恭的对生活的彻悟。
老二的心声隐然寄托了真挚的情感,他把卡拉当成了解忧的参照物,在老二眼里,卡拉已是自己的家人,一个可以倾诉而不会对自己表示厌烦的理想对象。
寄托是老二在日常之下情感的闪耀,藉由“寄托”一词,观众可以从容地对老二掬一把同情之泪,因为老二演绎的正是每个人在现实中的烦恼,以及真实呈现的平凡人生。
影片没有营造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对生活近似逼真的还原和再现,以一个普通三口之家面对日常事件所呈现出的纠结、徬徨、难下决断的心绪表现出小人物的艰辛与挣扎。
一切在生活层面展开叙事,又于生活层面铺设出日常的悬念,其中的机巧与不确定性同电影之外的生活吻合的天衣无缝,带给观众一种仿佛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情感共鸣。
(全文完。
作于2021年1月11日)
这话是路学长说的。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少有的体制内导演,在北影厂上班。
当然了,他也说过自己不排斥任何制作方式。
他常被大家误认为是拍地下电影的导演,其实他的每部作品都得以公映,处女作《长大成人》还是1998年中国十大卖座片之一。
很荣幸,我接触到的第六代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长大成人》,那会儿我在读高中,不见得把片子讲的都看明白了,但是,一种莫名的震撼延续至今。
而《卡拉是条狗》,我也就是冲着导演去看的。
他属于让我一见钟情型的导演。
关于《卡拉是条狗》所传递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大家都说了,我就不多嘴了。
说点琐碎的吧,这片子最让我眼睛一亮的地方,是两处带有政治隐喻的场景,还都用了空镜头:一处是亮亮在长安街上骑着自行车(说不定还是《十七岁的单车》里头的那辆)经过天安门广场,要知道最近的《苹果》就被电影局删去了天安门升国旗的镜头;一处则是亮亮奶奶的阴暗的小屋子和背景里明亮的高楼大厦的对比。
另外,作为本片的“主角”,多处狗的特写也有着明显的意味,就像《落叶归根》里的“背尸”一样,本片的“寻狗”更多的只是一个载体,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才是实质。
导演说本片剧本送审时有四十多条修改意见,等到部分完成送审时只有十几条,最后拍摄完成后是一次就通过的。
不简单,体制内导演尽力保持着自己创作的独立性。
片子里还有几处细节也处理得挺有意思,比如那位车主喊留胡子的人的一幕。
音乐和音效的配合也不错,比如老二看见餐馆的狗肉的时候,传来的《甜蜜蜜》的歌声也被扭曲了。
还有画面的构图及拍摄手法的选择,比如一些特写和手提摄影,都展示了导演的科班功底。
总而言之,我觉得导演对于整部影片的略带诙谐的现实主义基调把握得相当到位,同时作为编剧,整个故事也讲得挺吸引人,商业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
导演没有去展示老二在丢狗之前是多么地爱狗,也没有设计他在之后如何歇斯底里,而是把故事直接置于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展开,形成张力,特别是高潮时制造的戏剧性。
可以说,在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调和上,路学长做得不错。
葛优在本片中的表演被评价为“继在张艺谋《活着》中成功演出之后,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
正好《活着》我也刚看不久,我倒是觉得和《活着》一样,他“演”的痕迹没能完全脱掉,不是说他演得不好,其实他演得很“像”,只是有些地方“过”了点。
同样是演小人物,我觉得范伟在《看车人的七月》里的表演就挺自然,不留痕迹。
另外,李滨的叛逆有点让人不可信,特别是最后和老爸吵架的一幕。
这个角色基本上和《十七岁的单车》里的小坚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突破。
张艺谋几年前曾经说过:“第六代导演我比较欣赏贾樟柯和路学长。
这两个人心态都比较好。
”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这么认为,反正我确实觉得这话不错。
如果说贾樟柯在体制外的艰辛让我感动,那么路学长在体制内的坚持则让我佩服。
正如导演所言:“我的电影目标很明确:跟广大观众见面。
如果审查通不过,我可以修改,不断修改到通过为止,但是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
”能够公开放映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也就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不该去苛求《落叶归根》这类对现实浅尝辄止的作品。
其实体制内的电影同样也可以做到很好,一路走来的路学长和地下归来的贾樟柯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会有一些好电影出来。
中国有许多优秀导演,中国电影要想做好很简单——真实。
只要做得真实。
很多年我们都很虚假,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
”路学长如是说。
为了一条狗,值得吗?电影的题材有点小题大做。
一个豆友说:中国生活的独特性在于媒介许诺你商品化的幸福,政治貌似不再禁止你的欲望,而一切却如玻璃天花板一样,只是个没有保障的画饼。我对此还没有想到这么深刻,只是觉得卡拉是条狗,嗯,它只是一条狗,可是有的人活着真的不如一条狗。本片的“寻狗”更多的只是一个载体,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才是实质。我是不反对养狗,但极其反感爱狗人士过了火地打击狗肉市场,谁也不要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去批判任何一方,因为双方都不能真实地走入对方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影片开头字幕写着北京95年出台养狗新规,但故事发生在2001年左右,所以有的观众说里面用红票是失误而其实不然。丁嘉丽的表演最为欣赏,她已经把角色和生活完全融为一体,丝毫没有表演的痕迹。
不咋地
“一条百十块钱的土狗和一张五千块的狗牌是生活里诸多荒谬的一瞥。在中国生活的独特性在于:媒介许诺你商品化的幸福,政治貌似不再禁止你的欲望,而一切却如玻璃天花板一样,只是个没有保障的画饼。朴素的欲望加上法律条款下的剥夺及其后的人情交易就是后现代中国的全部特色。”
好处是在于真实,接地气,非常平实地展现了新世纪之初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尤其是用狗来写人的刻画方式,从而展现人不被人重视的困境,挺老中的。尤其是放到当下疫情之后的节点来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不太喜欢的地方在于,有的话说的太实了,反倒失去了韵味;结尾过于仓促;以及,现在已经不太能共情这种窝囊废男主了,也有点难对这样的男人产生同理心了。当然了,不管过去多久,警察还是一样牛逼一样横哈。
本子挺好,但片子看起来很闷,中年人的压力与无趣,就因为卡拉被抓走引发了普通家庭生活日常的各种矛盾。7.5分,目前7.3。
在看完有关流浪狗的纪录片后很有感
是在看了一半《将爱》的时候来看它的,我喜欢这种平凡无奇的感情故事,土土的真挚感情最能打动我。我觉得《将爱》是通过角色感来刻画故事,而《卡拉》是通过挣扎感-----前者可以投射出你所渴望的生活情境,无论是爱情还是职业;后者写的就是你的生活,拮据的面对这个偌大世界。
续集叫‘于谦儿是头猪’——郭德纲
路学长这片还真不错。
从第一眼的影像开始就被深深吸引,开场出字幕的那场戏太好,干净利落。至此从容的叙事和电影感的镜头语言贯穿始终。有限的影片格局和故事结构单一又集中,展现出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事实如此。演员也太好,都是人物都是生活。
cc文青看不懂市井
2010.3.22 不好意思,我不喜欢...
真实的镜头中嘎然而止,拍拍屁股,做真实的事去。。。
如果有人冲着葛优的喜剧来的,那就不好看了。。。我就以为是喜剧片才下来看的。。。结果整个剧围着一只狗讲着一堆平凡事。。。但是找不到共鸣,找不到细节的感动。。
心酸的底层,除此还有什么?
朴实无华的国产电影,电影有着经典的背景,人物有经典的人生经历,对话中有经典的台词·~~
从丢狗到第二天四点取狗的时间里,影片展现出了普通人民生活的缩影,以及一个男人在这样的年纪里自己的生活形象,卡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条狗,是男主的精神寄托也是尊严所在,最后仅仅一排字交代卡拉的回归,戛然而止,确实如其他评论所说,那种普通平凡一天又过去的感觉(5000的狗证真的好贵啊!这种对待狗啥的态度让我想起了前三年,反正看得我挺担心卡拉最后能不能回来或者干脆被打死。。。。)
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非常用心,浓浓的现实主义色彩。唯一对老二不离不弃的就是卡拉,“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卡拉是他的精神寄托。由卡拉又牵扯出了老二的大半个人生。
两条叙事线,以小博大,通过一条狗展现了一家人的关系,想起我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