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花漾,花滑少女,Girl On Edge,Life on Edge

主演:张子枫,丁湘源,马伊琍,李孝谦,于之乐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5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1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2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3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4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5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6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13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14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15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16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17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18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19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剧照 NO.20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情介绍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单亲家庭下长大的江宁(张子枫 饰)正为职业生涯的最后机会拼命训练,不料天才对手钟灵(丁湘源 饰)的横空出世,夺走了母亲/教练王霜(马伊琍 饰)的青睐,三人的关系开始变得扑朔迷离,一场“杀人”的致命意外正悄然上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欧比旺哈林教父第二季囧男孩大人物狗头金盒子里的猫第二季大海道青春皇家恋曲:玛格丽特公主来自喵喵星的你女孩向前冲!爱情能用钱买吗灭绝营救猎犬强盗死无止境:阿根廷贵妇命案快乐在一起撕票风云急救小组天使之城幸福街狼毒花阳光灿烂周三强神勇小飞虎为爱狂乱钢琴BanGDream!EpisodeofRoseliaⅠ:约定危情电话推手推车的男人霹雳娇娃迷失太空春娘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长篇影评

 1 ) 2+1个女人一台戏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张子枫母女俩的拉扯惹出一部戏,母亲是冰滑教练,女儿是冰滑选手。

母亲希望女儿拿冠军🏆,填补自己的职业生涯。

女儿因为心理疾病耽搁一年半,但本人并不知情,一直拼命训练渴望得到母亲认可。

二人各有自己的心结。

电影到一半我就在猜钟灵是否存在。

到后期谜底揭晓,女儿瘫坐在房间,地上是碎裂的玻璃渣,整个《黑天鹅》既视感。

母亲也知道钟灵不存在,但为了女儿拿冠军一直配合演戏。

实际上女儿也是有实力拿冠军的,但每次在赛场上都会出岔子。

只有化身钟灵的时候才是最完美的。

结尾母亲要江宁而不是钟灵,也是二人的和解。

至于比赛,那就见鬼去吧。

悬疑电影🎦本身没多少市场,加上《黑天鹅》珠玉在前,很难在这个暑期档翻起水花。

与黑天鹅不同,以母女线展开,加上比赛的紧迫感,很有代入感。

反转那一部分,因为💊的出现一早能猜到母女俩必有一个是有病,就看谜底如何揭晓了。

 2 ) 比短评多了182个字,随手吐槽放这

这2小时90%的忍耐力来自于妹妹的脸,太太太漂亮了,完全无惧怼脸拍,到了余静萍都会因为镜头里的女孩少要点薪酬的程度。

但这剧本真成问题。

妈和孩子都变态不是问题,我们有爆裂鼓手撑着,但是请注意,真天才配上真变态才是好电影的前提,平庸配变态那是社会事件。

这片子里,江宁摔了多少,钟灵成了几次,在结尾之前,所有人只会觉得不行算了行吗?

放过彼此。

人格分裂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但这部片子的人格分裂让故事很勉强,结尾之前,三个人没有爱意,花两个小时看三个没有羁绊的人发疯,最后用人格来圆,有强逼观众接受逻辑的嫌疑。

再者,虽然我们迷恋绩优主义,但依然是前两个小时看不出优在哪里,一直在失败,却一直坚持,高光的时刻隐蔽又稀薄,根本不足以支撑对成功学的实践。

最后,为了人物成长,两个疯子在赛前彼此交心,抛弃基本法实锤。

赛场上两个人格手拉手搞cp的时候,我认为不如江宁再杀一次更合适。

不是只有涅槃才是成长,再杀一次也是成长。

要坚定的做人物,而不是做套路,让疯子突然和解,是对人物的背叛。

想要赢这个主题已经无限下沉,本来应该是对生命的突破,但很多时候都没藏住谄媚的嘴脸。

也是很好的运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法。

说了那么多,想到妹妹的脸,又觉得,也行吧,算了[叹气]

 3 ) 女儿从来不是母亲的受害者

电影监制陈正道说的,这可能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但绝对少见,而且充满诚意和野心。

从戛纳时我就一直很期待,没想到在一部电影的开头5分钟就能让我回忆起童年时候那一团模糊的阴影,然后把它慢慢解开。

故事的基础设定其实很简单,人物关系也可以说是高度抽象和精炼的。

女主是职业花滑选手,而花滑教练正是她的母亲,无论她如何努力,在母亲看来都不够好,她永远也不够好,大赛在即,世上突然杀出一个比自己更强的、看起来逼近完美的同龄女孩…… 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片其实有两个主题,1是双重人格,2是母女关系。

如果说双重人格的讲述更偏向内心,母女关系则更加外在和实际。

而且,造成我们性格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和母亲的关系,因此两件事其实也算是一件事。

因为小时候我们通过对母亲的认识建立了自己,建立了自身的客体恒常性,假如成年后没能和母亲课题分离,那么关于女儿的一切,也都会关于母亲。

———王教练,母亲的角色———张子枫的表演一如既往地好,而且能看到精神和体能的极大投入。

比起两个年轻女孩的对手戏,更让我有代入感的竟然是马伊琍饰演的母亲。

马伊琍演得真的很好,太像一个不肯脆弱的母亲。

强大、严格、控制欲强、还携带着一些年轻时作为失败者的晦暗之气。

她假装听不见女儿说话,刻意地情感忽视,却还是为女儿买最好的训练服和冰鞋、提供最好的条件。

江宁赛前吃的用来推迟月经的避孕药,在高考之前,我妈也给我拿过。

不过好彩那时候我的月经错开了时间,没有吃下去。

在人生重大的事情面前,比如比赛、比如考试,你的身心灵健康是一定要让步的,这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设置。

我的成长环境和江宁类似,小学六年以来,我妈都是我的班主任,在学校我要叫她王老师。

长期以来,我对反馈——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都非常敏感,因为我的妈妈就是我的老师,我无法将“给出反馈的人”和“决定我的存在有没有意义的人”分离开。

而表扬和批评都可以是一种操纵。

说实话,现在亲妈已经不再讽刺我了。

但是当马伊琍饰演的教练/母亲一遍遍要求张子枫饰演的女儿江宁做到更好的时候,我童年的PTSD又犯了。

而且我发现,在成年之后,我的恋爱和交友似乎都是一个不断找妈的过程,我想要跟随更强的人,让他们鞭策我的进步,直到我认识到这个过程会大大损伤我自己最珍视的东西,于是我停下了“找妈妈“的过程,但是随之而来的确实动力的完全丧失——在没有人鞭策我、要求我、审视我之后,我找不到像从前那样拼命的动力了。

当我不再苛刻地要求自己和咒骂自己我的成长速度好像变慢了,进入了一场冬眠。

在场边的长谈中,江宁说出自己需要母亲的鞭策来促使自己进步,而母亲王霜也需要江宁的成长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王霜向江宁道歉了,天呐,这一幕是如此梦幻。

成长于严格的东亚家庭,埋怨母亲是最简单的做法。

但是《花漾少女》却没有这么做,反而让人物高度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渴望。

女儿不是母亲的受害者,此时她们只是相互需要——这是我在《花漾少女》中看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又卑又亢的女孩,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天赋吧————如今我已经变得比母亲还要强大,她对我也开始有更多的鼓励,但是我已经内化了小时候那个对我严厉批评的母亲。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人通常会变得又卑又亢,又自恋又自卑,人的内心也会慢慢开始分裂。

当然,假如我没有在一个人身上看到自恋和自卑的混杂,那我会断定ta不会是一个好的创作者。

《花漾》中做了一个叙事诡计,虽然设定并不难猜,但是在细节和呼应上做得很到位。

导演、摄影、声音和整体制作本身的技术水平很好,可以看出多处从结果倒推的精准设计。

冰鞋、冰场的视觉元素做得也很巧妙。

张子枫最出彩的两场戏,在冰场上合着弦乐满脸是血,以及最后找到滑冰的自在感,笑着绽放,那最后的松弛,恰恰是她勇敢地面对内心的阴暗面之后才能发生的。

不管是从小遇见的“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运动场上的替补演员,舞剧里的B角,有时候你需要照一照与你条件相仿的镜子才知道自己在哪,在往哪个方向走。

《花漾》对镜像理论以及相关的西方哲学或许有一定的研究。

电影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发散出了很多解法的分支,但是最后没有收束在人物关系,而是收束在了主人公的高度自觉上。

《花漾少女》用人物的高度自觉做了收尾,没有传统式的和解,也没有过分励志,它把解法回归到了个体身上,又或者说是最近社交网络上每个人都在用的词“主体性”。

这确实也是体育题材电影最突出的魅力。

江宁的觉醒来自她自身的冲动,来自日复一日的训练和身体的病痛,并不是母亲踹了她一脚,也不是钟灵给的刺激,而是因为江宁自己心里有那个东西。

她珍视那个东西,因此她借助自己的母亲,借助强大的对手,借助自己的幻想,这一切都是为了浇灌自己的野心、热爱和渴望。

她想走得更远。

不是母亲“望女成凤”了她,而是她借助了如此望女成凤的母亲。

她有时候看起来弱小无助,但是她时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她心里的种子无论如何也要长出来,势如破竹。

我建议每个躺不平又卷不动,找不到方向的朋友来看看这部电影,倒不是因为它给出了解决办法,而是它打开了一个空间,你可以走进去,安全地照镜子、安全地思考。

人确实是需要前辈的指引和伙伴的陪伴才能进步的,但另一面,人不可能仅仅依靠教练、伙伴或者一次醍醐灌顶就获得非凡的成就。

这些角色都只是倒影,房间里从始至终都只有她一人。

 4 ) 可看的心理惊悚电影

可看。

作为导演处女座长片算不错,国产电影里难得的心理惊悚电影。

故事主线非常简单,一对母女同时也是教练与选手,当亲缘之爱与望子成龙之心以爱之名将彼此缠绕至窒息绝境,通往的大抵是毁灭。

氛围营造得不错,摄影尤其出色,冰冷甚至有点肃杀,视听与剧情特别是江宁心理的变化极其贴合。

内核是如何面对窒息的亲子关系,江宁从被控制到反控制的主体性呈现中能直面本身的欲望这点很不错,不是为了母亲比赛,她就是自己想要赢。

前半段非常不错,本来故事的精彩就是悬念揭晓的后半段,但效果差强人意。

首先是节奏乱了,感觉非常仓促;然后真相揭晓得处理太直白太轻薄了,通过眼神和摄影等视听手段让观众去发现就可以,借由主角一遍遍反复强调出来很不高级;最致命的是当看到《黑天鹅》的影子时便觉得悬念和故事都索然无味了,犹记得当年看到《黑天鹅》悬念揭晓时的震撼。

表演没话说,三位女演员交出了很精彩的表演与对手戏。

马伊琍这几年在各类角色里游刃有余,和宋佳一样简直中女之光;新人丁湘源真的是花漾运动员,天赋这东西很妙啊,和两位实力演员的对手戏完全不失水准,只有台词需要加强;张子枫应该是目前为止最成熟多样锋利的演出很亮眼。

东亚的家长们啊,拜托先确保自己拥有基本健康的心理,再深耕一下如何成为正常的合格的父母再去为一个生命负责吧,否则就是在作孽。

 5 ) 你保护我时你的血是生锈的寒夜,我在杀你时你的血是温热的春天

月亮高悬。

如何在萤幕上呈现敏感?

——强化观众的感官。

越调越错的眼饰;冰刀切开冰面的呲啦声;负气压的掌声。

她从如刀的冰桶中弹出,跳入温暖的、母亲的浴缸。

泡影般九十年代东北大厦。

梦色流光旱冰场。

冷的血与热的血。

(你保护我时你的血是生锈的寒夜,我在杀你时你的血是温热的春天。

)为母亲按腰时,暗红色灯光下,江宁的头发也呈红色。

宛如钟灵附身。

笔记本中的红发童年女孩——从小树立的对手米歇尔(红衣)。

米歇尔拿倒数第二名却仍然备受瞩目开心不已,米歇尔将去世界名校读书。

而我如果在下一战失利,我只能退役并永远成为人生的败者。

米歇尔为何能如此轻易离场——我将如何离场?

此种不甘心,催化米歇尔残留的形象,混杂在冰场打工的钟灵的身体,成为救自己的人(就快要死在永不停止旋转的机器上)、要解放自己的人(我为何不能像米歇尔那样轻易地活著并被认可)、要成为自己的人(不啻于杀我)、自己要杀的人(我不再存在最后的懦弱)。

杀人之夜是甜蜜的、红丝绸质感的。

隐秘地磨冰刀。

我们意外造成的伤口(滑冰以外的。

一:磨冰刀时手受伤;二、比赛时腿受伤;三、被恶心男跩入室内时腿受伤)。

还有一些血存在于幻象与真实之间(两次钟灵的血。

妈妈处理完尸体后脸上的血。

我的血)。

是在何时,身体失控了?

我这样注视过我。

你注视着我。

在这场能动的创伤中,母女结为隐密的同谋。

我们心愿一致野心勃勃,我轻而易举地原谅了你因为我是我的杰作。

或许我能更具魅力?

或许我可以更责怪你一些?

或许我真正地伤害到了你。

或许这一次,我终于心想事成。

但这仍不是我真正的心愿。

在冰上度过青春!

——甜蜜地活着直到死!

 6 ) 年度女性叙事佳作《花漾少女》:冰面上的完美困境与自我救赎

走出影院,《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给我带来的震撼久久未散。

当看到江宁最终为自己而战,让内心的天使与恶魔合二为一在冰面上共舞时,我与角色不经一起潸然泪下了。

这不是一部传统的心理惊悚片,在当今市场上它的突破是大胆而罕见的。

张子枫在此也贡献了精彩的表演,精准地刻画了一位年轻花滑少女如何在冲向冠军的征途中一步步走向失控、撕裂直至破碎。

影片坦诚地描绘了真实而复杂的母女关系、代际创伤和女性友谊,彻底摒弃了登味说教和陈词滥调。

片中唯一男性角色仅作为功能性点缀而存在,所有笔墨都聚焦于女性关系与情谊,展现出竞争的残酷、母女间紧绷的张力、体育精神的极度严苛,还有少女内心难以言说的脆弱。

影片结尾的反转堪称神来之笔,相当精妙,震撼人心,瞬间将立意升华至全新的高度,颇有一种在泥淖中奋力自救后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感。

影片的立意表达是巧妙的嵌套结构,宏观层面聚焦母女关系的代际纠葛,其中又镶嵌着少女之间竞争与相惜并存的复杂情谊。

最终真相揭晓,钟灵实则是江宁自身的镜面映射,这一设计将影片的哲思拔高到一个新境界。

江宁终于完成了从向外索求到向内探寻的蜕变,在经历精神的分裂与重塑后获得了新的生命。

影片珍贵之处在于,这里没有完美的女性角色,也不存在纯粹的恶女。

这里的女性会嫉妒、会渴望、会愤怒、会竞争、会绝望,每一种情绪都像锐利的冰刃,刺破表面看似洁净无瑕的冰面,其迸发的巨大情感张力直击心灵。

江宁,坚韧、要强、敏感,克制又疯狂。

她渴望用成绩证明自己、获得母亲的关注和认可,但在丧失自我的边缘她选择了悬崖勒马。

她的主体性极强,面对母亲的打压,她以沉默的坚持训练回应;面对迟来的道歉,她没有选择廉价的原谅;她一意孤行登场比赛,无人能真正掌控她,她不仅想要爱,更要赢。

这才是年轻人真正想看到的母女关系探讨,而非虚假的合家欢式和解。

而钟灵,作为江宁的另一面镜像,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独立个体。

她表面上潇洒不羁,内心却充满拧巴,用满不在乎的姿态掩饰着真实的欲望与脆弱。

她试图让每一场胜利都赢得轻松,却在这个过程中回避了对真实自我的审视。

她是江宁内心最强烈欲望凝结成的符号,她们是野蛮生长的双生花、并蒂莲,在互相伤害的荆棘中,也完成了对彼此的隐秘拯救。

影片对少女之间那种充满竞争性又惺惺相惜、甚至羞于启齿的复杂友情刻画得极其细腻真实。

那些微妙的细节,如背对背共盖一条被子、轻柔洗去对方身上血迹,都无声诉说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关爱与守护。

影片勇敢地触及了代际关系的本质。

承认父母的爱,也正视父母带来的伤害,承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做到完全的理解与治愈。

江宁最终的选择是接受而非和解,这种处理令我非常感同身受。

母亲的期待如影随形,是推动江宁前进的风,也是将她一步步推向深渊的手,这种辩证的感情恰是最生动的。

导演的大胆之处更在于他揭示了关系的双向性,母亲试图掌控女儿消解她的创伤,女儿亦在利用这份压迫去达成赢的目标。

这里没有单向的纯粹的受害者,她们都是为了目标而战的强者,这种复杂的共生关系极具张力,也尖锐揭示出每个人真正的痛苦根源在于自我而非他者。

对失败的恐惧是多数人的梦魇,为了逃避它,许多人放弃了,我本以为江宁也会自暴自弃,但事实上她选择了在精神上逃避,在肉体上却展开战斗,通过假想一个又一个阻碍成功的他者来艰难地辨认自我。

这种内在挣扎在结尾酣畅淋漓的表演中得到了完满的具象化。

冰场终于回归到她最初爱上滑冰时的纯粹模样。

她在冰面上自由舞蹈,如此轻盈、无畏,仿佛挣脱了所有枷锁。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国产女性电影,能看见这样优秀的讲述女性故事的影片令我深觉感动又幸运。

如果这个周末你还在纠结选哪部电影看,我想说请不要错过这部诚意满满、细腻入微的佳作。

 7 ) 一部华语类型片,为什么会入围戛纳?

由周璟豪执导,陈正道监制,张子枫领衔主演,丁湘源主演,马伊琍特别领衔主演的影片《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于本周全国上映。

本片曾入围了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冰冷华丽的花样滑冰世界。

导演周璟豪坦言,选择这项运动,是被其“又残酷又美”的特质所吸引——高速旋转、刀尖起舞的视觉冲击下,潜藏着巨大的戏剧冲突与类型片潜力。

我们跟随主人公江宁(张子枫 饰),一位被天赋与母亲(马伊琍 饰)的沉重期望所裹挟的年轻花滑选手,一步步滑入由竞争压力、心理挣扎与复杂母女情共同编织的漩涡。

电影开篇即是一场极具冲击力的血腥场面,如同命运的冰冷预告,为后续江宁滑向深渊的过程蒙上了一层宿命感。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在华语类型片领域无疑是一次颇具野心的尝试。

它巧妙地借用了心理惊悚+悬疑类型的骨架,却并未止步于制造简单的类型叙事。

周璟豪导演将重点放在了视听氛围的营造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

导演巧妙地通过时间线的铺陈,让观众逐渐理解这对东亚母女关系的演变——从前期严苛训练时的剑拔弩张,到故事发展中母亲形象的多面展现,直至最后在极端事件后意外流露的温情。

这种随着剧情推进而层层递进的情感刻画,展现了导演对复杂母女关系的深刻洞察。

摄影师余静萍的掌镜下,冰场的剔透与人际关系的压抑窒息形成强烈对比。

大量手持近景镜头让观众能沉浸式地体验她的孤独、焦虑与濒临崩溃的精神状态。

张子枫在片中展现了令人惊喜的演技突破,一个轻描淡写的微笑、一次麻木的凝视,或是瞬间爆发的歇斯底里,都精准传递出角色内心的汹涌暗流。

我们在影片上映前采访到了导演周璟豪,这位拥有哈佛名校光环、曾在硅谷工作的年轻人,最终选择了电影创作这条荆棘之路。

他在采访中谈及了自己转向电影的原因,也提到了自己对于类型片的想法,以及与各位主创不同的相处方式。

张子枫和周璟豪亮相戛纳深焦:您是哈佛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又去了硅谷工作过一段时间,为什么最后会选择进入电影行业?

周璟豪:主要是因为喜欢。

我虽然不是超级影迷,但也喜欢电影。

加上大学期间我上了一些选修课,比如纪录片课,还有一节戏剧导演的课,我都挺喜欢的,我们学校如果不是主修剧情电影,是不能上剧情片课的,所以也有点遗憾。

但对于电影行业当时也不敢多想,毕业后就先工作了一段时间。

后来觉得不是特别喜欢,就想说那干脆还是试试电影。

深焦:您记忆中最早什么时候开始对电影感兴趣的?

周璟豪:接近大学的时候,没有那么早。

很多导演可能从小就沉浸在电影中,但我不是。

可能高中后期、大学开始看电影变多了,才慢慢对影像感兴趣。

周璟豪深焦:有哪部电影或者某个时刻让您决定想做导演,想去拍电影?

周璟豪:倒没有特别明确的电影。

我看电影的体验比较丰富,有时候也会看一些短片。

我已经记不清在哪里看到的了,但各种短片的结构和导演的巧思让我觉得影像这件事情很有意思。

再后来上课,那些课是需要动手的,比如纪录片课需要去拍摄、戏剧导演课要组织同学排戏。

这些实践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慢慢有了做电影的想法。

深焦:之前您是学计算机的,会觉得有什么理科的思维能用到电影里吗?

周璟豪:很多人会这么说,比如是不是结构思维更强,我自己确实也会更注重结构,但有时也会被困于逻辑之中。

但这是不是理科背景带来的我不确定。

有些学文科的人也会这样。

所以这个背景对我有没有帮助,我不好说。

但我至少发现了一点,理科思维里有哪些是有局限的。

比如做程序员的时候,你会把一个问题拆分成小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解决。

但创作不是这样,它当然也是一点点打磨,但打磨过程不一定是有章可循的,它有很多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你卡住的时候,有时并不是能拆成12345就能解决问题。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深焦:写剧本的时候您会觉得煎熬吗?

周璟豪:肯定是一个波浪状的过程。

煎熬、焦虑,有时候想到一个点子会很兴奋,但第二天又觉得这个点子一般,然后推翻再写。

有时候写出一稿觉得还不错,给别人看反馈又很一般。

创作过程就是这样,像过山车一样,有很煎熬的时候,也有很开心的时候。

深焦:关于这个故事最开始的灵感,您是怎么想到要拍这样的题材?

周璟豪:我自己很喜欢体育运动,所以最开始构思的时候在想电影里要不要加入一些运动元素,这样影像上会比较有表现力。

在运动项目里,我觉得花样滑冰很特别——它又残酷又美,有戏剧冲突。

加上冰刀这个元素,让我看到一种类型片的可能性,也有影像上的冲击力。

所以我就想往这个方向试试。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深焦:这部电影大家会把它归为类型片。

类型片在中国很受欢迎,但也很难拍好,您对类型片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

周璟豪:其实我在创作最初没有完全把它当成一个悬疑片或心理惊悚片来做。

它严格来讲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悬疑类型。

我的焦点是人物。

当然我希望这个故事是有类型感的,希望它是精彩、好看、引人入胜的。

在这个前提下,把人物做得有层次,人物关系做到极致。

包括视听呈现上,惊悚感和氛围有一定的设计,但更多还是聚焦在人物和人物关系之后自然带出来的效果。

深焦:电影开头就是一个很有类型感的血腥场面,这段在结构上是怎么考虑的?

周璟豪:我在剧本阶段就有想要开头有一个杀人的场面。

剪辑时尝试了很多种可能性,纠结要给多少信息,比如要不要展示谁被杀,要不要展示杀的过程。

最后的呈现是凭直觉的,因为给的信息不同,带来的悬念也不一样。

我选了现在这种方式,是因为它有一点宿命感。

观众走到故事的三分之二的位置,看到一个人一步步滑落到那样的结局,可能会有种宿命感。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深焦:这次的摄影指导是余静萍,业内很知名的摄影师。

和她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

周璟豪:我们挺有默契的。

开始前我会做一个视听阐述,说明我想让这个电影长成什么样子,怎么用影像服务故事。

小余姐也会做类似的准备,我们会一起碰,发现想法很一致。

拍摄时我是个计划型的人,会提前想清楚怎么拍哪些镜头重要,而小余姐在现场的感受力非常强,能抓到很多瞬时的东西。

我们也会一起尝试不同的拍摄方案,当然一定是在一个统一的视听框架之内,比如有些母女关系比较窒息的戏,会用更古典的分镜和调度;拍角色进入某种状态时就会手持更机动,让演员不被打断地去表演,我们去抓现场的状态。

这些尝试都比较有效。

深焦:您在拍运动镜头时是如何考虑呈现花样滑冰这项运动的?

周璟豪:我希望离角色很近,很多冰上戏就必须在冰上拍,不能用长焦调。

问题是滑冰动作不像武打戏,它没有那么准确。

即使是专业运动员,每次跳跃的落冰位置和方向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对机器预设带来挑战,你很难在某个位置准确地抓到动作。

我们断断续续做了很多器材实验,基础的像地形车、如影都有用,也有会滑冰的人拿着机器拍。

在东北拍时我们幸运遇到一个有一些拍摄经验的运动员,也请她加入。

也有一些镜头是我和小余姐决定直接上去手持抓拍。

总之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拍一边实验总结。

余静萍深焦:这部电影的监制是陈正道老师,也是您短片《洛桑》的监制,感觉你们关系很紧密。

最早是怎么认识的?

合作是怎样的?

周璟豪:最早是在北京电影节的训练营认识的,当时他是监制,我们第一次合作很愉快。

后来我创作了这个剧本,就继续合作了。

他给我很多帮助,他在作者电影和类型片方面都很有经验,而且他非常热爱电影,阅片量非常大。

他在创作的很多维度,比如怎么样更商业类型,怎么样更好地和观众建立连接,都给了建议。

同时在项目推进上他也帮了很多。

我们的主创团队每个人都比我有经验,氛围也很纯粹,大家每天都在讨论怎么把戏拍好。

我很感恩也很幸运能在这样的创作环境里完成这个片子。

深焦:陈正道导演和张子枫之前合作过很多次,这次在选角或与张子枫合作的过程中,他有没有提供一些特别的建议?

周璟豪:他会提醒我去寻找演员和角色之间的连接,其实不仅限于江宁这个角色,王霜和钟灵这两个角色也是一样,角色在被演员塑造出来之前只是导演的想象,所以创作过程中和演员们保持持续的沟通,一起去完成对角色的塑造很重要。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深焦:张子枫为了这个角色准备了很多,比如拍到她腹肌那一幕可以感受到她应该训练了很久。

她在拍摄前做了哪些准备?

周璟豪:她做了滑冰训练,还上了芭蕾和现代舞课,主要是为了提升艺术表现力。

因为花样滑冰需要技术和表现力兼具。

其实挺难的,她是从零开始练,有时候也会有受伤的情况,但她一直坚持。

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能练到一个很好的基础我觉得很了不起。

深焦:那在情感的表演上,因为镜头离人物非常近,对演员要求也很高。

这方面有什么特别的沟通方法吗?

周璟豪:我们一个重要的课题是:怎样表现一个执念很深、渴望赢的角色,也许不是通过一直把那种状态写在脸上,而是通过“藏”,或是反着来。

就像比如现实里真正悲伤的人,有时看起来不一定是悲伤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有些地方会看到江宁的轻描淡写、笑、不屑一顾又或是平静或麻木,但那个表面背后似乎又藏着更多的情绪,我们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让表演更真实和有层次。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深焦:另一个演员是丁湘源,之前似乎没太在其他地方看到过她的身影,但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挺让人印象深刻的,花滑技术也非常棒,是怎么找到她的?

周璟豪:我一开始就想找一个会滑冰的运动员,因为角色设定本身就是突然出现、带有天然自信的高手。

丁湘源就是专业运动员,滑冰给她带来自信和松弛,这跟角色非常贴合。

不过因为她没有太多表演经验,我们也探索了不同的合作方式,包括让她尝试用模仿的方式进入角色。

她的学习能力很强,第二、第三条常常比第一条还好,看得出她能把结果内化成自己的表达方式,最终找到自己和角色的连接。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深焦:马伊琍老师这次是演员又是联合监制,她在角色呈现上有哪些不一样的思考?

周璟豪:这个角色一开始设定得比现在更狠一点,马老师给这个角色带来了更柔软的母亲视角,也是对我的创作的一种补充。

特别是结尾的那段闪回,原本我有犹豫是否要有那段,因为对我来说在那之前电影悬疑的部分其实已经基本讲清楚了,但马老师的表演提供了一个更能被共情的母亲视角,王霜的选择也许不是可以简单道德判断的事,她在面对孩子时的复杂心境有打动到我。

深焦: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会对这种极端的压迫式母女关系产生强烈共鸣。

您是怎么考虑这段关系的?

周璟豪:我其实没有从一开始就想着要折射某种普遍的家庭焦虑,而是更多聚焦在我想写的这组关系里。

这个关系特别之处是,她们一开始像是相互纠缠、付出、亏欠的母女关系,但在最后,她们一定程度地跳脱了母女身份,各自诚实面对着自己的困境,在某一个瞬间,她们作为两个个体坦诚相见了,倒不是谁原谅谁的问题。

我觉得那种瞬间是珍贵的。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深焦:这次去戛纳,您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周璟豪:最大的感受是,大家都在聊电影。

排队时、观影后,前后左右的人真的都在交流电影想法。

戛纳当然也有荣耀的一面,但它本质上还是关于电影本身。

我第一次深度参与这种氛围,很受感染,平时在家创作不太有机会参与这样的交流,挺难得的经历。

深焦:最后一个问题,接下来有什么新项目计划吗?

还会继续拍电影吗?

周璟豪:会继续拍,不过暂时还没有成型的新项目计划。

- FIN-

 8 ) 且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开篇预警:我是一个极其懒散的人,因此这篇文章写到哪里,有没有结尾,都是未知数。

但我实在想写一写,因为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惊喜与回味是近几年来最让我激动的一部,如果不写一些发布实在是很遗憾。

6月17日在巴黎和朋友一起看了《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影院里其实大多还是老头老太,结束的时候真有想鼓掌的冲动,看大家都静寂便硬生生的将这冲动憋了回去,没想到朋友探头过来,说怎么不鼓掌啊,鼓啊,可以鼓。

于是我们三个年轻人,环顾再三,实在没有忍住,从小声的试探逐渐变成了张狂的用力的拍掌。

我只觉得手心发麻,有些用力过度的烧灼。

对于我来说,我看电影的标准很松散,也很无准则,我通常会关注影片的音响音乐,故事完整性,以及导演是否真诚,镜头语言之类的反而是其次了。

因此《花漾》的开篇就有让我被满足,首先让我感慨的就是其音效和音乐制作的精良:冰刃的声声刺骨,适时响起的音乐,都让观众能够沉浸在一场平静但残忍的“谋杀”之中。

也正是因为音效的优秀,全片虽然有大量的冰上镜头,但却不致令人感到冗余,重复甚至无聊;反而令人有了探索和更为聚精会神的观看欲望。

在看电影之前,我和朋友浅浅地聊了一下我们对于这部电影的了解,都仅仅是在得知戛纳提名后看了国内的预告片,因此我们下意识的落入思维的陷阱,以为本片是一部讲述女性友谊,嫉妒与竞争,再带一些母女关系的电影。

当时我心里还在暗叹,不知道这样的题材,能不能讲出什么新鲜的完整的故事来。

但《花漾》着着实实地令我惊喜了,影片看似叙事逻辑不清,但实际上清晰明了地呈现了一个自我怀疑与力证,焦虑存在与和解的故事。

影片将人完全地带入了那种焦虑与紧迫,且一些情节与铺陈,能够让我获得在思考“这个故事要怎么圆回来”的时候,猛然意识到真相,接而迅速在下一秒得到证实的爽感。

虽然结尾还是稍显落俗,但我仍认为是可理解,可接受,可被认可的新人导演水平。

【写到这里想到好像是要打一个预防剧透的提醒,!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因为我要开始浅做分析啦】看完电影之后一直在思考,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因为我并没有看到母女的和解,自然也没有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与鼓励。

坐在地铁上听着机械呼啸的轰鸣时,萨特的“Bad faith”钻入了我的脑海,那一瞬间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用存在主义来解释再合适不过。

江宁和王霜之所以那样追求成功,渴望胜利,是因为她们接受不了失败后的自己,她们无路可走,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向哪里。

她们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选择了花滑,就一定要成为出色的花滑运动员,她们沉浸在“专业运动员”的身份中,无法脱出,也不敢脱出。

萨特的“Bad faith”理论用了著名的咖啡馆服务员的例子,当咖啡馆服务员沉浸在他的这一身份中时,他下意识地去扮演这一角色,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专心致志,巧言欢笑,放弃了成为其他存在的可能性。

这正是王霜和江宁面临的现实:一个花滑教练,必须严谨科学,培养选手出成绩;一个花滑选手,从小练习,拿过大奖,就必须一直优秀,否则就会被淘汰。

王霜欺骗自己“我成为教练是因为生孩子”;而江宁,身边的同龄人都面临着高考升学,最为忌惮的对手也不在意名次,而是要退役去国外上大学,只有她还在苦苦咬着“专业”“业余”不放,逼自己一定要成功。

她们害怕成为“别的存在”,也许是因为不愿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也许是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成为另一种存在。

我们究竟要成为怎样的存在,在他人的注视下,我们要如何才能不让他人失望。

于是钟灵应运而生,钟灵是一个借口,是一个引子,但更是一种江宁从未设想过,从未尝试过的存在。

她的自由,肆意,天赋异禀让她可以把一切都当成“只是玩儿玩儿”,好像无需努力,就算失败了,也是因为“玩儿玩儿而已”。

在与钟灵的战争中,江宁从排斥到尝试接受,从“杀死”到牵起钟灵的手,实际上就是一场漫长的寻求自我的艰难探索。

这里要插一嘴欲望在其中的作用,在影片开头有一个镜头我印象深刻,江宁发疯般的磨着冰刀,直至划破手指,钟灵闯入,“磨冰刀干什么要躲起来啊”。

这一个镜头,我个人认为实际上是江宁情欲的流露(但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更多的是一种超越情欲的欲望):欲望在个体追求“欠缺”时而出现,在他人的凝视之下,在自我实现的要求之下,欲望滋生,扩张,占据内心。

将江宁的欲望呈现为一种近乎疯狂地对冰刀的锋利进行追求,既是江宁的内心在挣扎摇摆,又是江宁在焦虑状态下的自我发泄。

疼痛袭来,鲜血涌出,一切到达阈值点,大脑空白,一个“拯救者”终于出现。

个人认为这一镜头通过摩擦,喘息和节奏实现了一种双重的隐喻,丰富了江宁的形象,也为钟灵的出现做了合理的解释。

也正是如此,钟灵才成为了一种江宁欲望的投射。

有很多人认为《花漾》实际上是融梗《黑天鹅》和《爆裂鼓手》,我不反对这种观点,因为确实有相似之处,但我更认为《花漾》讲述的核心问题与这两部电影是存在差异的,其根本就在于另外两部电影的矛盾本质在于“他者”,而《花漾》的矛盾本质在于“自我”。

(在这里我有点懒于再对另外两部进行分析,主要还是分析《花漾》,大家可以看看是否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花漾》的结尾,江宁用一句话道破了这样的矛盾本质:“我想赢,是因为我自己想赢,如果没有一个压迫我的母亲,我又怎么...(记不清了)”正是由于这句话,我才认为影片的核心并不在于母女关系,其矛盾的根本也不在于他人对江宁的要求与凝视。

尽管获得他人的认可与鼓励对江宁来说非常重要,江宁也不可能脱离这种对他者认可的追求,但在其内心最深处潜藏的,仍然是完美地扮演好“专业运动员”这一身份的野心与不知如何应对失败的恐惧。

结尾的这一句话成为点睛之笔,江宁接受了“另一种存在”,终于坦然地面对现实和自己,从“bad faith”的状态中脱离了出来。

“自我认识不可逃避”,在故事的结尾,母女俩都选择了不再逃避,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这也是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虽然我不喜欢结尾的宏大,但这个结尾为故事画上了一个很好的句号,使得这个故事变得完整清晰了,一切都有迹可循,一切都是个体成长之必需。

张子枫演的很好,她生动地将那种焦虑,紧张,动荡展现了出来,在影片中间甚至有让我切身地感受到了那种焦虑所带来的不适(但是如果台词能再清晰些就好了,法语字幕之下我很难听清台词,这和马伊琍的表演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这与导演的表现手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运用一种撕裂的,近乎变形的镜头来呈现这样的心理状态,在我看来,是真的有在用心地钻研剧本,研究人物的。

近几年看了太多“大导演”“名导演”模版化的作品,浪费演员的投入与演技,我真心地希望用心的新人导演能够被市场看到与认可。

所以我在影片结束后那样的激动,这也许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不是一部新鲜的电影,但它是完整的,是真诚的,也是值得被看到的,如果这个市场需要悬疑电影,我更希望我看到的是这种质量的悬疑电影。

希望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面对怎样的期待,我们都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不逃避责任,不放弃自由。

(看起来好像是写完了,以后有想法再补充吧,我不是专门研究存在主义的,所以一些表达可能会有偏差,也研究的没有那么深,实际上还有很多可以和理论相结合去看的点,但是我不想写论文。

今晚吃麻辣香锅)

 9 ) 江宁,你的野心拙劣而昭然若揭

江宁,你的野心拙劣而昭然若揭,而这正是我喜欢你的原因。

.每个人都看着你摔倒在冰面上,然后忘掉你摔倒在冰面上。

只有你记得。

你一次一次地爬起来,一次一次地摔倒。

观众嘘你的时候你倔强地爬起来,伤痕累累地给自己包扎和打封闭,幻想一个花滑天才——红发的钟灵,带你玩耍,然后杀了她。

.你的野心是拙劣的。

拙劣在所有人都知道你紧绷而焦虑。

你的野心是昭然若揭的。

在花滑的身体艺术中所有人都能看到你倔强的眼神。

但也是美丽的,骄傲的,令人感动的。

.想要的时候摔到狗吃屎,想赢的时候脸上溅上杀人的鲜血。

普通人的冠军加冕时刻就是那样难得到。

你知道空荡荡的家里只有你和妈妈,没有朋友和家人为你的倒数第一欢呼。

你很紧绷。

野心很重。

很焦虑。

但我喜欢。

我觉得女性的厮杀史,普通人的奋斗史,好像就是不那么轻飘飘。

我想要。

我知道我很努力,也未必得的到。

但我想赢。

.

 10 ) 母女关系,的确很杀

我这么一个标题党,还用搞什么剧透呢,很多经典珠玉在前,但并不限于相爱相杀亲子关系的女性题材陡然令人觉得高明了很多,耳目一新。

悬念,主创的阴谋诡计很大,上来就硬核给了一部犯罪悬疑的伪装,然后能不卸下伪装一直维持这样的风格,最后的逆转虽然有些过于温暖和超现实,但这构思、布局和立意已经值得称赞了。

说说女性自我意识的问题,我觉得的确很原生家庭分不开,但也如同角色表达的对自我的认知,很难区分,也许我们都该对来自哪里有个接纳和解。

做说下张子枫的确很惊艳,我的姐姐里那种游刃有余的成熟演技就见识过了,情绪太到位了,这么小的个子气场很大。

这里更是比前辈马伊琍好太多,后者又刻意又不自然,演员的确是需要天赋的。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短评

剧透预警❌❌❌看多了这类片子在江宁遇到男孩时钟灵失踪就猜到了,但还是有些关键情节没有解释清楚。比如:既然钟灵不存在,那乖乖女江宁是怎么找到废弃商场的?

8分钟前
  • 鱼栖沐
  • 还行

开头江宁在冰面上摔倒后有一个侧脸的剪影,平整的颌面配上鼻子太完美了,锋利又流畅,美得像一把开刃的刀

10分钟前
  • 我要更幸福
  • 力荐

仍然是剧本杀大电影,但阴冷的氛围,以及主观镜头的情绪传达是到位的。最大问题是人物之间的张力缺乏厚度也缺乏支撑,复杂的故事线没有深入人物内心,只是单一情感的同义反复,除去冰场上这点事之外匮乏得可怜。

11分钟前
  • 鲸鱼马戏团
  • 较差

影片设定颇具张力,单亲家庭、师徒对抗、天才少女崛起,再加上一宗“杀人”反转,原本应是一部紧张且复杂的心理剧,但成片却沦为摆拍感极重的“网剧plus”。角色行为缺乏说服力,全员如同剧情推进工具,毫无生活气息。最终反转更是乏善可陈,既无逻辑也无冲击力,是一部高概念低落地的失败尝试

15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很差

带感!张子枫完美诠释什么叫最纯的脸演最疯的人干最狠的事儿

19分钟前
  • 你不進不退
  • 力荐

结尾实在是收的太差了,把前面铺垫的所有的情绪全都打破。导演太想让观众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了,母女和解的那场戏更是完全没有必要,当然可能是为了过审吧。影片的前半段还是挺喜欢的,从氛围的塑造到摄影都做的蛮好。第一部长片就入围戛纳导演双周,未来可期。

20分钟前
  • ANTISOCIAL
  • 推荐

非常期待!巨想看少女杀人犯,求求名字和正片真的有所关联🥰上映的时候能保留的话请一定要保留这个片名,我保证比花滑少女吸引人。看了切片很带劲,正片保持+宣发别诈骗。最后我期待期待期待期待且真的愿意到电影院贡献票房🥳好好做,感谢🙏🏻氛围、风格、叙事方式都和想象中大差不差,是我喜欢的故事。但是总觉得不高不低缺少真正的爆点或者释放点,说不上来。给我一种爽又不够爽压抑又不够压抑的诡异感,最后看完了有点悲凉。我还是想替江宁问一句,王教练你真的爱她吗?她只是你用来装点自己的名牌包吗?如果你真的爱她,又是怎么忍心看着她疯魔下去的呢。喜欢片尾曲。张子枫和马伊琍的搭配很棒。的确有需要精进的地方,但我爱属于女人的故事。

23分钟前
  • 冰可乐爱可乐
  • 推荐

结尾过于详细的闪回让影片也没了魅力

27分钟前
  • Careth
  • 还行

觀影前的期待是社會派的懸疑推理故事,沒想到是教育成長議題的心理驚悚片:作為被競技體育淘汰的失敗退役運動員和不算成功的教練員,人生失意的母親為了取得自己和女兒夢寐以求的成績,選擇了放任女兒更為矯健的第二人格存在——這一刀鋒之上的危險道路。包括攝影師余靜萍在內的出色班底,為本片貢獻了相當的風格化特征,成片看起來哪哪都對,觀感尚佳。張子楓是我今年過半所觀國產片中的最佳女主角,在其充滿細節和體驗感的表演加持下,影片有效刻畫出了青春期少女蓬勃的野心、被壓抑的欲望和對自由微光的嚮往、面對自身極限的無力、同儕壓力和嫉妒、對母愛的渴望(哪怕它帶來的通常是傷害)等意識中幽微乃至暗黑的情感。若說有什麽問題,可能是前半部分針對關鍵的雙重人格設定所給出的草蛇灰線,可以鋪墊得再充分些。250728凌晨於寰映金茂廣場。

28分钟前
  • Bork
  • 力荐

这个题材往往是青春成长或爱情片居多,譬如岩井俊二和去年的《我的阳光》,而这位初出茅庐的导演竟剑走偏锋拍出惊悚悬疑的类型,相当惊喜。拍出了运动题材里拼劲与竞争的意味,首先要赞两位年轻女演员亲身上阵表演。熟悉此类题材的观众,相信不难猜出片中悬念包裹下女孩的病症,但导演更在意刻画的却是母女关系。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强势的母亲自然造就出好胜的女儿,而为了女儿能上赛场而不惜隐瞒其病情的做法,确实令人侧目而寒心。不过导演也在如此扭曲的关系里传达出母爱的温情与不易,恰好可以与同期上映的《你行你上》对照来看。

30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明目张胆的抄黑天鹅,请问你买翻拍版权了吗

33分钟前
  • 川仔仔
  • 很差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角色动机的断裂。江宁从一个被母亲高压控制的运动员,到最终走向极端暴力,这一转变本该有足够的情感铺垫,但导演却用大量隐喻镜头(如冰刀、血迹、扭曲的镜像)来替代真正的心理刻画。江宁的“黑化”看似震撼,但细究之下,她的行为逻辑并不连贯,为什么一个长期压抑的少女会突然选择用冰刀杀人?电影给出的解释是嫉妒和母亲的冷漠,但这些情绪在片中更多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如张子枫的歇斯底里)来呈现,而非扎实的剧本支撑。相比之下,同样探讨女性心理崩溃的《黑天鹅》至少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主角一步步滑向疯狂的轨迹,而《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却让江宁的极端行为显得突兀,甚至有些为反转而反转的刻意感。

38分钟前
  • 伊斯坦布尔居民
  • 还行

子枫的演技也救不了融梗剧本

42分钟前
  • 江枫渔火·
  • 还行

有种回到19年的国内影院的欣喜;母女互相利用对方做自己无法实现理想的借口,“王教练”与“妈妈”何尝不也是一种精神分裂。

44分钟前
  • Autnexi
  • 推荐

稍微给一点鼓励分。导演的技法自然是很有限的,但是这个剧本也算有一点花样,值得鼓励。不过还是希望观众关注下故事背后的问题,我倒是算能理解女主,而且坏成这样的妈妈可不多见呀。

46分钟前
  • 穗港深游民
  • 推荐

目前这个分数和票房,真是今年最大冤案,所以给五星导演埋线挺好,最后休息室的红色墙壁在整个冷暖对比的色调里很突兀,隐约觉得不对,然后脑子闪回那支在冰鞋划➕的红笔。还有出旱冰场的全景有间麦当劳,第二天的早餐是脆香油条。

50分钟前
  • 李米
  • 力荐

很好!

55分钟前
  • 噼里啪啦
  • 力荐

78th戛纳 导演双周 导演牛逼…张子枫牛逼……

58分钟前
  • 芝士通灵粉
  • 力荐

锁一个年度影片位!当爱为绞杀的藤曼供养,最亲近的人窒息式的逼近,少女只有绝杀才能活下来。导演生猛地掀开东亚家庭以爱为名的陷阱,影片最好的一点在于并没有止于此,而是给出了解法

60分钟前
  • 小喵
  • 力荐

2.5 处在中国院线电影接近天花板的位置,演员表现也还不错,但放在世界舞台上还是有点露怯:抛开黑天鹅不谈,叙事捉襟见肘,节奏情感滞涩得无法推进,最重要的悬念竟然完全不靠视听,而是靠闪回和对白。

1小时前
  • 圆首的秘书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