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瑶子执导的《纳米比亚的沙漠》以21岁的加奈为棱镜,折射出平成世代青年的精神荒漠。
河合优实饰演的美容院脱毛师加奈,在东京的钢筋森林中重复着“修剪生活毛边”的工作,却陷入“毛发永远会再生”的虚无循环。
导演用15天拍摄完成的急就章,以怼脸镜头、失焦晃动等感官暴力,将Z世代的躁郁症候解剖成137分钟的影像标本。
影片中,加奈与同居男友的“稳定关系”成为规训社会的温柔枷锁,而自由不羁的创作者林则化身她逃离现实的虚拟绿洲。
两段情感的撕扯在互殴戏中达到高潮,暴露出Z世代亲密关系的本质:他们用肢体冲突替代情感交流,在疼痛中确认存在感,取代传统亲密关系叙事,暴露出社交媒体时代的情感失语症。
心理咨询师与乌龟爬玻璃箱的意象,共同指向当代青年徒劳的自救:既渴望挣脱社会期待,又在阶级差异与语言隔阂中陷入更深的迷失。
当加奈对着中国母亲的视频说出“听不懂”,纳米比亚沙漠的直播画面已成全球化症候的终极隐喻——这代人在资本编织的流量牢笼中,既享受着外卖与短视频的即时快感,又清醒地感知着精神绿洲的永恒缺席。
山中瑶子用镜头语言证明:真正的成长,不是找到答案,而是在永恒的躁郁中保持修剪生活毛边的姿势。
另,点发表时提示:“影评字数较少,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再去写写”。
我没数,字数不够一百四吗?
窄画幅的胶片拍摄搭配固定长镜头、手持镜头、鱼眼、虚焦、近远景的切换让整个故事变得有趣,即便是在长时间处于某个固定场景中,导演也千方百计地动用场景(特别是房间)内物件、墙体、飘窗、推拉门对空间的切割把握着叙事节奏,任主角在其中肆意发挥。
通过把最细微的场景嵌套入一位女性的生活大变迁中,观众得以用最客观的视角像观看纪录片般监视着主角的一举一动。
当然,河合ゆうみ的演出也细腻自然到极致,我真的很喜欢她从房间的任意角落都能够摸出一根烟来抽的样子,当然,还有用脚趾百无聊赖地摩挲桌腿的棱角处、在地上吃东西的同时发出怪声、莫名其妙地把筷子丢到地上、随时随地发呆、还有奔跑的姿势。
这些有灵性的小动作为整出戏加了很多分。
主角无疑是自我中心的egoist,她对别人的自杀关心的点在于“用mac充电线居然也能上吊”,当着陌生人的面更衣,和(还算贤惠的)前男友断崖分手只为了炮友转正,甚至用从炮友那里找到的b超图向前男友谎称自己堕胎,得了躁郁症之后每天只顾和现男友(原炮友)打架,她似乎不是一个定义上的“好人”。
但是在我看来,剧中表现的“以自我为中心”并非贬义词,相反,在这一切看似恶劣的表象之下,我能够看到一位女性,或者泛化为一个社会人,面对社会和身边的种种发生(尤其是与男性有关之事)之时,如何自我拉扯、自我摧毁、最后自我疗愈,主角通过不断地向内挖掘,以及其他女性的帮助,逐渐稳固并坚定了自己的世界观。
在表面的颓废和漠不关心之下,她蕴含着并最终迸发出巨大的挑战生活、男性、以及“正常人”自我塑造之规则的力量。
剧中的最高潮在于她火山爆发般质问炮友b超图的来历,因为男方说已经“不记得了”而怒不可遏。
她拼命为另一位素不相识的女性发声,她不接受这样的男人还在写关于宅男(ニート,家里蹲?
)收养弃婴的剧本,在那一刻,她在构筑并维护着规则和权利,或许只是为了自己,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为自己发声,女性的声音将不会被淹没而变得孤立无援。
“如果都是脑子里想的和做的不一样的人的话,整个世界会坏掉的”,“日本会因少子化和贫困而完蛋,我们做的只有生存”。
她在自毁的同时自建、自爱,逐步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纳米比亚沙漠”,or自己的世界和规则,并要求身边的所有人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这便是躁郁症的诱因。
在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下,她试图冲破这桎梏,像是和鬼魅般出没的唐田えりか(她真的有那种森森的鬼魅般的气质,不是贬义)一并跳过深林中燃烧着的篝火般,选择“tīng bù dǒng”外界的声音,选择决定辞职以后什么都不做(btw她所任职的地方是女性脱毛机构,所以辞职这个情节也有打破桎梏的意味在)。
主题方面,「ナミビアの砂漠」,源自于主角看的youtube live,直播纳米比亚沙漠中动物的活动。
这个live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和前男友分手前夕,一次是和炮友吵架离家出走摔伤之后。
还有一次沙漠的意象不是live,在她找心理咨询师进行沙盘治疗时,她往沙盘的中央摆了一棵灌木模型,之后就切换到她和唐田在深林篝火旁的魔幻现实一幕(远景用了鱼眼镜头,很特别)。
我认为“沙漠”指的是主角身边的桎梏,而沙漠里的动物、灌木等生命,代表的是她自己。
正如唐田在篝火旁所说,人们总是为动物起不符合他们本身的名字:「うみねこ(海猫)も猫じゃないし、海猫が猫たったら、わたし海のこと好きになれたかもな…」,同样,或许如果我们没有被安上各种定义的话,我们也会喜欢上这个世界吧。
心理咨询师和主角说,如果要求世间所有都按照自己所愿运转,人会活得很痛苦的。
但就像纳米比亚沙漠中的灌木,只有不断地扎根到土壤的最底层,用尽全力破开岩层的阻碍,才能觅得一丝水分,就这样无功无过地活着。
毕竟,沙漠不会因为一棵灌木的存在而变成绿洲,但对于灌木来说,不被沙尘淹没而存活,已是它能喊出最振聋发聩的声音。
日本95后导演山中瑶子的新片,一个月写剧本,15天拍摄,完成度相当高的急就章,获戛纳平行单元的费比西奖。
继《弗兰西丝·哈》《年轻女子》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之后,再为这个系列增添一员特立独行的女将。
一则关于Z世代倦怠状态的寓言,观众在主角冷漠的心境中四面碰壁,却可以恣意投射或被投射下自由、任性、孩子气、摆烂、躺平、内耗、自毁等多种情绪,七荤八素。
一具在都市丛林跳跃的恣肆奔放的女性身体,两段被一次出轨连接的恋情,情节经常脱离主线,山中瑶子的镜头以一种疏离的视角凝视着她的主人公,长时间无激情的停留与变焦,对日常时刻不做切换,用全景镜头去跟踪女主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时间好像陷入了麻醉,在它的作用下,观众渐渐对日常(甚至暴力)变得漠不关心。
这种状态接近女主在油管上观看非洲沙漠的视频,就是那种杵一台监控摄像机,24小时向全世界的闲人们播放动物喝水的直播频道,要知道那些水坑其实是人工的。
观众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被精心设计出来的Wild Africa治着愈,压根儿不去想纳米比亚正经历着什么,脑中空空,加上女主一无所有的生活状态,与片名重叠,打通了三合一,因为“纳米比亚”在母语中的意思就是“什么也没有”。
(034)
看书也好,看电影也好,如果不从专业电影评论出发,不关心导演是谁,不关心叙事和画面,只是单纯谈自己的感受的话。
我想这部电影很契合我现在的生活。
或许现在需要的就是一部一样平静中带着一丝无所谓的电影。
从一开始的跑步镜头突然切换到现实当中。
女主去和朋友见面得知别的朋友去世时的态度宛如别妨碍我吃冰和咖啡一样的淡定。
与我无关的生活感从这里树立,但往后看的每一帧除了感觉它剧情的莫名其妙,都像平静湖面下单暗流涌动。
我感觉她还是很渴望什么,但要为人物立证言好像有点过分。
我只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那些难以获得的认可和爱,在口是心非的生活里被埋藏了。
毕竟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匀出爱人的能力了。
剧情转变到她和男主的相识,越是复杂不能理解的人越让人上头,有时候不得不说两位主角的选择真合适。
家里那位好男人看起来哪哪都好,但是他好像只是爱一个假人。
也难怪女主放着公主生活不过,要和作家跑路。
只是太有个性和故事的人都没有那么会照顾人,咱不能什么都要。
虽然靠摔倒获得了短暂的平静,但是一旦康复一切又回到原点了。
然后就进入了每天打架的剧情。
镜头晃到我感觉他们要打出屏幕,女主最后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我感觉她看起来真的好累,相比最开始的容光焕发,人的能量耗完就是这种感觉。
直到唐田出来的时候,我真的八百年没在电影里看到她的样子了,那个冷静的感觉很像她的完美侧脸,让我想起和她契合万分的《夜以继日》。
她和女主说,没有关系反正1年后就忘记了,再不济一百年后大家都死了。
有什么大不了的。
剧情其实没有什么复杂可言,但是人物状态和镜头语言是在吸引人。
虽然有些感觉剪辑不顺和奇怪的镜头组接,但我喜欢这种生疏中带着熟练的感觉。
加上美丽的构图和莫名其妙的人物行动,无论是在树下撒尿,还是看着沙漠里的动物。
纳米比亚沙漠虽然靠近海,但它依然是沙漠。
结尾的那句听不懂,宛如和这场荒芜的和解,听不懂就听不懂。
反正自说自话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你以为懂了可能懂的是自己心里的想像,每天朝夕相处的人出轨了也不一定知道,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杂乱的质感好像让生活显得更生动许多。
另外,我喜欢谘商室的沙盘上放上的树的镜头,宛如沙漠里的绿洲,是跑步机的Turn off按钮。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看过的真正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
窄画幅,手持摄影,变焦的运用,选景设计,景深和声音的结合都太吸睛了,就是一种bravo!
的感觉。
作为一个短制作周期的电影,虽然没有复杂的结构和剧情/精妙的调度,但是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形式美追求展现了导演的天赋和才华。
当然这方面内容比起文字更适合用视频来叙述,就放几张截图吧。
开场的超长焦镜头的推进充满仪式感
室内场景也活用景深
前后室内场景的镜像处理模糊现实的边界
粉色场景的小窗切进转场非常具有流行气息
非现实场景的布置
边缘模糊
嘈杂的画外音,主人公对他人的死亡也显得漠不关心
景后的人也一并望向摄影机凸显被观察的感觉而说形式大于内容,是因为内容正如这个主人公本身就是虚无,以至于看上去完全不需要以一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来呈现。
但就内容的表现本身来说依旧值得一书。
首先这种虚无并非类似对普通社会进行反叛的当代青年虚无主义,而是在电影展现的信息中,刻意剥离方便观者建立联系的大部分有关社会关系和人格成因的内容,进而定点观察一个人时产生的虚无。
职场环境,感情经历,身份认知,精神疾病,童年创伤,类似这样的线索有很多,看似投石问路却浅尝辄止,没有给出任何答案。
可以说,当我们抛开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既往的经验来观察自己,可能亦会发现这种虚无存在于所有人身上。
电影的呈现视角非常有趣:不仅观者看主人公本身呈现出一种客观的俯瞰的感觉,电影中也有许多俯瞰的描写:主人公看沙漠的动物、以及两个非现实场景的其中之一:跑步机上主人公看主人公自己的生活。
但所有这些俯瞰都没有任何结论,归根到底一句听不懂,わからない。
以至于对职场后辈的对第三者进行俯瞰的小插曲,也以主人公无法理解,也不尝试理解甚至于主动惹事而逃离的结局无疾而终。
而另一个非现实的场景,与可能是全片在心灵上最接近主人公的人物——邻居在森林中的对话:“三年后记不住如今,百年后无人知晓之类的话被别人提起实际上挺讨厌的”,“我懂你的这种话听起来讨厌但内心其实挺开心”,依然没有给出结论,却讽刺般揭示了缓解这种虚无的最终还是只有一直试图逃离的社会关系。
正如邻居推荐主人公学英语,以及最后视频通话时的中日交杂,人们跨越语言的屏障也希望努力建立联系,虽然语言相通也大概率无法相互理解。
但这些短暂的徘徊和探寻之后,终究主人公还是归为虚无,内容还是归为虚无。
导演借由主人公自己的口来说:“看电影能有什么意义啊!
”暗示还不如之后场景的沙漠动物直播有意义。
与其试图探明什么,不如只是淡淡地观察这些没有答案的东西。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在这些观察里面,主人公对男朋友展示的暴力和不合逻辑的责备等等赤裸裸地展示了一种动物性。
归根结底影视作品里的性描写——无论是美化的还是丑化的,直白的还是隐喻的——尽管描绘了人类最为动物性的生殖行为,但或多或少其实都赋予了人性,甚至只服务于展现人性。
然而也许是导演的喜好也许是刻意为之,本片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性描写,但从随地大小便,交换口中的糖果,共用一个便器排泄,互相决定鼻环与纹身带来痛楚这些情节,到作为主线的长篇幅的暴力行为,实际上都比性描写更直白,更具野性。
也许这也是主人公抛弃前男友出轨现男友并直到影片结尾双方都没有分手的原因。
(画外音:共用一个便器那个场景绝对是没有亲身经验写不出来的吧!
)
总而言之,通过定点观察的手法呈现的这么一个虚无但充满魅力的角色,想必和我一样自我意识过剩的人多少会看到点自身的影子而为之称赞!
笑。
当河合优实饰演的加奈蜷缩在粉色摄影棚,用脱毛仪扫过客人皮肤时,我忽然想起侯麦《绿光》里那个在海边寻找信仰的巴黎女孩——她们都在用身体丈量自由的虚妄。
山中瑶子的《纳米比亚的沙漠》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日式治愈片”,这位95后导演用15天急就章拍成的影像实验,像是把滨口龙介的话痨哲学塞进寺山修司的荒诞剧场,再浇上一勺Z世代特供的电子迷幻剂。
你很难不为影片的隐喻系统着迷:脱毛产业成为消费主义规训的解剖台。
加奈每日操作的激光仪器,如同现代社会批量生产“合格人类”的流水线,那些被灼烧的毛发与渗血的毛孔,暗合着当代青年被社交媒体、职场规则与情感焦虑反复“修剪”的生存状态。
导演在香港夏日电影节访谈中透露,自己曾为脱毛花费三年积蓄,“当你付钱让别人摧毁身体的一部分时,其实在购买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残缺”——这种刀刃向内的批判,让每个涂抹身体乳的镜头都变成温柔的凌迟。
爱情在这里退化成一场符号游戏。
前男友Honda(宽一郎饰)把“我们分手吧”说得像便利店买烟般随意,新欢Hayashi(金子大地饰)的暴力倾向裹着糖衣炮弹,就连唐田英里佳惊鸿一瞥的客串,都像是从滨口龙介《夜以继日》里借来的幽灵符号。
最妙的当属那场镜像房间的戏:当加奈用中文对男友说出“听不懂”,而对方以同样词汇回应时,侯麦式的话痨突然坍缩成贝克特的荒诞——我们何尝不是在语言的沙漠里种植海市蜃楼?
或许有人诟病后半段争吵戏的冗长,但那些在榻榻米上翻滚撕扯的肢体、在便利店机械吞咽饭团的瞬间,恰恰构成了山中瑶子对“存在主义困境”的影像注解。
就像她刻意使用的手持镜头与错位声轨,让观众的注意力在非洲沙漠直播与手机消息提示音之间溃散——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显影?
当加奈最终将天堂鸟花扔进垃圾桶时,我突然想起北野武在《3比4X10月》里让向日葵燃烧的镜头:自由从来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开始。
“建议关掉手机分屏模式观看,毕竟连导演都说‘这是献给ADHD世代的情书’。
” 若朋友问起资源,不妨眨眨眼:“某些平台已有HD中字,但蓝光碟可能会收录唐田英里佳删减片段…你懂的。
” 至于看完后该做什么?
买束天堂鸟放在窗前吧,然后打开非洲沙漠24小时直播——当我们共同凝视那个永不干涸的人工水坑时,或许能暂时忘记自己正身处名为“纳米比亚”(意为“什么也没有”)的人生片场。
来源deepseek
2024SIFF137分钟的电影在两个日本人笑着说着“听不懂”中结束,听不懂是说女主虽然是华裔、但其实听不懂中文,也是说这个21岁的女孩对这个世界不懂,她不懂为什么要工作,不懂为什么要吃饭,不懂为什么要对客人撒谎,不懂为什么男朋友不宠她,不懂为什么自己不是生活在纳米比亚沙漠的一头鹿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在想,女主是不是因为厌倦了生活最后去了纳米比亚,抱着自己无法逃离现实生活但是想在电影里魂穿这种自由意志的想法,我开始了这137分钟的旅程,睡懒觉、不想工作、在聚会中很社恐、在大街小巷漫无目的地走并且时不时翻个跟斗……加奈没有去纳米比亚,作为一个21岁的女孩,她没有太多的想法,可能只想自由自在地消磨时光,看着纳米比亚的沙漠的直播入神,她或许觉得自己更适合那里,睡觉、喝水、吃草,过上最简单的生活加奈出轨、工作被辞退、与新男友热度褪去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疑似抑郁,本以为积攒的一切会带来一场冲突,但是电影却慢慢归于平静,很多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最后ending在两个日本人笑着说着“听不懂”,所有观众则笑着送上了掌声一些难忘的画面:在马路上突然侧手翻、“你能不能把我那份工作也做了”、“捡起来”希望我们都能自由自在,灵活洒脱
电影表现得生活状态好颓废,主角貌似有精神疾病。
粉色跑步机的镜头是全片唯一的意识片段,也是从这里开始让我对主角与男友动手的片段产生了混乱感。
影片没有刻意用很压抑的色调,挺平常的,但也没什么生机。
主角追求出轨刺激感奔跑的,不自由像挣扎。
影片中心理咨询的部分让我想了很久。
心理师:“听你话里的意思,我认为你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
你在心里给自己设了一套标准。
要求自己应该怎么样,必须做什么?
但你压抑了真正的自己。
你觉得呢?
比如就像你刚才说的那样。
你觉得自己的爸爸是个差劲的父亲。
她做了很多无法原谅的事。
但你认为抛开父亲这个身份,你应该尊敬他这个人。
原谅他的所作所为。
”主角“对。
我要尊敬他,原谅他。
”心理师:“人呢,不管心里怎么想都没关系。
只要藏在心里就好。
“只要藏在心里怎么想都没关系?
”“是的。
只是想一想谁也管不到你。
如果你一个人的话,不管说什么话,甚至写下来发泄都没关系。
我觉得你不用压抑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否则你只会折磨自己。
”“那如果是萝莉控的话,只在脑子里幻想侵犯小女孩儿。
也没关系吗?
”“你是萝莉控吗?
”“怎么可能?
只是打个比方。
”“为什么你要用恋童癖打比方呢?
”“因为做的事和想的事不一样。
那种表里不一的人不是很可怕吗?
”“为什么你觉得这样的人很可怕呢?
”“为什么呢?
”这还让我想起了课上老师提过的一个实验:你在一个遇难的轮船上,船上有一个七十二岁的医生,一个得了癌症的小女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小男孩,一个贪污过的公务员,一个年轻能干的工人,一名船长,一个很有航海经验的犯人,一个企业家,一名从事性行业的女性,一名神父,此时有一个小艇但是只能救五个人,你会选谁呢?
不同的同学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老师说没有对错,只是我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还是道德观念。
但我发现,我想对我来说可怕的不是做出5个选项,可怕的是不管我做出哪5个选项之后,我总是会觉得自己是不对的,以至于最后我可能不会救任何一个生命。
为什么不能笃定一点?
为什么不能在一种价值观里坚定的相信呢?
或者说我需要接受的是就是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任何一种答案都可以是正确的选择,我需要深信这一个观点。
影片心理咨询的部分占比并不大。
总体像人某些精神困境的集合,没有告诉我们完全的解法。
在影片最后,主角和邻居姐妹一起跳跃火堆时,响起了童谣,是全片唯一一个让我感受到很治愈,很温暖的地方,我想我们总要记得生命中的美好。
很有趣的作品,细节丰富,美色在线,感性大爆发,我感觉我有可能还会看第二遍,当初好像是听说有女同才买的票结果没有()女主真是一个可爱迷人的坏女人,折腾人的精力非常旺盛,她种种夸张和疯狂的行为完全是靠演员的表演才变得很可爱,所以看的时候我也总在演员本身-电影表达之间犹豫,让本应该让人讨厌的行为变得不那么让人讨厌,那么这些行为广义上来说代表的意义其实就被消解了吧?
变成了这个角色本身的特色,故事的特定组成部分,那这样一来对观众来说角色的所有表达就变得代入感不是那么强,更像是在欣赏了,感觉比较私人化。
如果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女主的疯狂做出解释就好了,但结尾却出现了心理医生的问诊桥段,有点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说女主是双相还是躁狂,这是什么结尾一定要出现心理医生解释的心理惊悚片吗?
有点导演不知道怎么结尾所以一定要找个点为结局着陆的感觉,但好在还是模糊了这部分,结尾落在了“听不懂”,听不懂男友们,听不懂家庭的语言,听不懂这个社会,四不像的生物生活在沙漠里。
两位男友围绕着主题有很明显的对比,一位低自尊一位高自尊,一位是房地产销售人员一位家境很好,一位在女主面前跪地哭,一位在女主面前小便,女主对他们态度是一样的,两位屈服于女主的撒娇后他们都会不停地提醒女主喝水,女主却从未听劝从未主动喝过水。
另外就是感觉这边电影在日影里真的算是珍稀动物,首先这是女导演拍的女性主角故事,其次故事主题是女性脚踏两只船,且没有像其他日影不伦故事那样扭扭捏捏推拉,对女主进行道德审判。
再者这部电影没有任何让我从女性主义视角感受到不适的地方(虽然还是有些女主裸露镜头特写,其他的就是一些异性恋烦人部分),最后就是这一部里面有女主痛殴自己男朋友的部分,打得很爽()
虽然一点开就被3:4俘获了一下以及被河合优实迷得神魂颠倒,但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自己不喜欢这个故事,嗯,原来你是个这么顽强的人,不容易。
首先我真的恨死了这个简介,别告诉我是原文,那我也会恨死原文。
让我先入为主的对女主产生了很多事先预想,比如说幻想了一个时髦的人设,认为她天性如此,淡泊情感,无法对世界产生兴趣。
结果越看越不对劲,最后只得感叹,宝宝你生病了,我们去看医生吧。
看过把解离和心理疾病铺垫的这么直白的电影。
无数次的出神,幻想空间,无端的情绪,飘忽,还好最后去看了医生,不然真的要应激了,一切的一切都如出一辙。
河合优实有一种让世界降阶的能力。
她演少女恋爱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她曾恋爱过,只是那样活着。
她演成人稍微裸露的戏份的时候,我也只觉得稍微能够被称得上爱情萌芽。
看到一半胡思乱想,她是有男朋友的来着。
影片开头亲吻舌尖的糖果那里,竟然有这么美的一个人,灵巧生动,短发和她太配了。
而且这个长度比之前的稍长,更美。
但我还是不喜欢这个故事。
莫不是说如果我喜欢了这个故事会让我自己感觉很不合适。
但具体原因什么呢?
简单分析一下。
主要应该是因为我认为自己被骗了。
我以为我点开是为了欣赏一个自由再不济也是伪自由的人,看她如何在世间相处,但是实际上我点开后体会吞噬到了她的痛苦,别人与她相处时,我的内心警铃大作,无法呼吸,心想,你不要那样对她,她思考不过来,你不要那样。
我不想看到她被街边的混混骂,不想看到她和别人厮打起来,也不想看到她像具尸体一样躺在地上,那个地方我真的想哭。
还有很多不想,但是我不想写了。
因为我现在预感我写下去将会提高我的评分,因为充分调动情感也算在我的加分项里面,但是我必须要讨厌这个故事。
就是这样。
另外,两个男友,前男友长得像b站一个每次都能把白球打进洞的人,金子大地虽然我一直把他和奥平大兼分不清楚,但他留完胡子其实更像松田龙平了。
两个暴力狂,喜欢莫名其妙吼人。
还有结尾那场戏,应该可能是制作组里某位工作人员的真实经历,嗯,有预感,这种桥段是编纂不出来。
必须是事实。
哦还有,以为他们是柏拉图,所以从第一晚过夜就把我吓到了。
另外大家的职业真的很丰富多样。
确实应该加上梦游。女主破碎感氛围大赏。日本新新浪潮出现一个潮头,人们期待着什么,但是目前来看,好似海市蜃楼
看颜一开始还挺喜欢的,一系列操作让我窒息🤢想呕 滚吧恶心
这女主凭啥啊???
3.5在与新男友的家族露营里,加奈的身份被对方家长点出,随后便是三场,会显得略微缺乏理由的,与男友的战斗,最后在终于接起那通,之前一直振动的远方家庭视频电话后,加奈开始正常进食。这样一套下来,加奈似乎只是代表了某种日本社会内的特殊人群的某种心境,此处与彼此的对立和拉扯。但我实在不明白前面心理疾病的进入,最后并没有结果。河合优实实在很美,身体也很性感,一度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她的个人写真辑,而关于加奈的肢体动作也很个性化,模糊了性别。但整体就感觉导演拍了她想拍的东西,但剪在一起就不是特别通顺,表达的东西很多也都是有头没尾,让人抓不住重点。
看幕后故事,导演蛮年轻的,她喜欢用35mm(长焦镜头?)来创作电影的,而且本片只拍了15天,确实厉害!片中运用了很多“一镜过”的拍摄手法,可能确实用长焦镜头多,有时候有些微抖动。。可惜,我个人可能年龄大了,这类文艺的、讲述自由和感情的片子有点欣赏不来了,节奏太慢,过多的一镜到底和定焦,反而接受不来。但演员演技确实在线,一镜到底的要求并不低
异性恋我受够你们了
自我抒情小散文。前面没跟上,看到最后我终于明白了,女主这个双相要想治好,就得跟妈妈回中国一起包饺子(。
情绪很早到位(主要是演员到位,甚至对河合优实来说这剧本难度可能还低了),而且特别单一,今年旬报十佳全体质量比去年是断崖式的
女主的能量逐渐递减,以情绪作为区隔的话似乎看了三部电影。喜欢每一个推镜头,突兀但总能恰到好处,粉色框框的解离感来得毫无防备,年轻导演的视听没有边界。看的时候跟朋友感叹,女性导演里常有一些毫无理由的女性裸露,但是却没有让人不适,大概还是因为观看视角不带凝视与讨好,只有自然和生动。
6/10。前半段佳奈在都市风景中奔放的身姿,试图表现出恋爱中的人反常的兴奋状态,而当失恋时回看自己的样子会觉得十分滑稽:与新男友同居后,佳奈被困在屋内,历经无休止的争吵和打斗,一出门就摔断腿,她对新男友令她人堕胎又毫无反思的行为作出了强烈抨击,随之而来的是被背叛的恐慌,然后画面一转,佳奈到跑步机上通过手机观看自己的争吵,渐渐能从更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中段佳奈与男友家族一起在野外露营时,初入小团体的不适感,让人联想到中国血统的佳奈身为日本人的奇怪认同感,她的生活状态像一无所有的沙漠,却渴望恋爱与外部建立联系,她怒斥风俗业的骚扰时男友送来一束天堂鸟花,许诺华丽的恋爱,但在信息轰炸的时代,年轻人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和开场佳奈的朋友谈论熟人的死讯,转为了轻薄的闲谈一样,年轻人的情感似乎一直没有重心。
河合优实在黎明的街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翻了一个跟头绝对是我在近几年的日影新片里最喜欢的一个瞬间,那么鲜活的生命力,那么美妙的感情,那么跃动的青春,在这一瞬间我简直要落下泪来。佳奈或许代表了新世代中的一类年轻女性,可以说她坚韧不拔,也可以说她脆弱得不堪一击,她体验着多面的生活,偶尔随波逐流,但也在这个越来越糟糕的世界里保持着一些自我。喜欢这部片子晃动的镜头,也喜欢这部片子捕捉到的街景。另外,唐田英里佳惊鸿一瞥。
我们时代的精神病,每一次都是死去一点点。
反胃作呕的调情糖果,流血的爱情信物鼻环,二十四孝男友孝完女友孝老板,道德审判男友却又以同样的堕胎梗玩弄前任,捡东西是服从测试,不自觉的反抗,以暴力代替性爱沟通,有人以恋爱疗愈病情,有人以创作理解人性,纳米比亚沙漠是心理医生的沙盒,是遥远的动物世界,而听不懂是人类共同的终极命运。声音细节做得很好,上一次厕所戏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呢。喜欢这种不是为了符号而符号的叙事,全然在生活中以血肉之躯冲撞带来的体验。
极度消极的、年轻的空心人。理解不了是因为我不够年轻,还是因为我始终对成为空心人非常恐惧?好想知道懂的人怎么才会懂。
从没看过这么恶心的电影,能不能赔偿精神损失费
我爱女主,女主好棒,女主加油!呀呼!爱的魔力转圈圈!
一个关于“听不懂”的故事,整体处理的太寡淡,后半段有些意义不明了,全靠一句中文“听不懂”点题。
纸吸管真的很难用。塑料姐妹也让人很难忍。作品只用半个月就拍好了,真强大啊!
看不懂其實。
几个烂人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