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An Education,少女失乐园(港),名媛教育(台),不良教育

主演:凯瑞·穆里根,彼得·萨斯加德,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卡拉·西摩,奥莉维亚·威廉姆斯,多米尼克·库珀,裴淳华,马修·比尔德,艾玛·汤普森,莎莉·霍金斯,詹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成长教育》剧照

成长教育 剧照 NO.1成长教育 剧照 NO.2成长教育 剧照 NO.3成长教育 剧照 NO.4成长教育 剧照 NO.5成长教育 剧照 NO.6成长教育 剧照 NO.13成长教育 剧照 NO.14成长教育 剧照 NO.15成长教育 剧照 NO.16成长教育 剧照 NO.17成长教育 剧照 NO.18成长教育 剧照 NO.19成长教育 剧照 NO.20

《成长教育》剧情介绍

成长教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改编。1961年,16岁的少女珍妮(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 饰)对父母反复督促她学好拉丁文考上牛津的唠叨不厌其烦,而正在追求自己的男孩又不令父亲杰克(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 red Molina 饰)满意。一个雨天,珍妮邂逅了成熟男人大卫(彼得·萨斯加德 Peter Sarsgaard 饰),对方的风流倜傥和举手投足的迷人气质深深吸引了珍妮。大卫和朋友不断带珍妮出入高档酒吧、艺术品拍卖行和高级餐厅,甚至说服珍妮的父母带她游览梦寐以求的巴黎。灯红酒绿中珍妮迅速坠入爱河,只可惜事实真相却并非梦想中那样美好…… 本片获2009年圣丹斯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和摄影奖,被提名剧情片陪审团大奖,并获2009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凯瑞·穆里根)和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暗物质第二季闹婚记新编宝莲灯恶魔的尾巴携父同游第二季拍完就杀人交响班上层男孩第三季非常完美七条命渴水亲爱的我对你发誓红尘囧探刘小唐2摇滚藏獒:乘风破浪叛影浪客待到山花烂漫时租赁新娘爱情与友谊欲孽迷宫这个高中没有鬼2加油吧少年菜鸟老警第三季呼伦贝尔城拉努埃大街我的天使飙速宅男GLORYLINE金子轻松出来吧嗨翻姐妹行不知花开否武林外传

《成长教育》长篇影评

 1 ) 我们的心里都曾经住过jenny

我16岁的时候,如果问我希望将来的爱人是什么样的话,我会怎样回答呢?

总得懂点俄罗斯文学吧,总得爱看法国电影吧,非常深沉非常有内涵。

至于职业,好歹得是个作家。

而后排那个胖乎乎的时不时冒出两三颗青春痘,和女生说话就脸红的男生。

谁在乎?

怎么可能和我扯上关系。

于是,差不多十年后,那个胖乎乎的男生成了我现在的老公。

而现在回想起过去的自己,真想冲到10年前给自己两个大嘴巴,“醒醒吧你!

”。

十来岁的女孩子,过得最普通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同学很平凡,老师很平凡,父母很平凡,唯一能让人觉得激动的就是未来。

我们总把自己的未来想成一片粉红色,就像jenny,光着脚躺在地板上跟着唱机里的法国香颂哼唱着,我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绝对不会像我的父母。

会去念大学,会去巴黎,会去体验父母从未体验过的,会从此过上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

十年前,我常常读一些艰深晦涩的书,记着那么几个高深的专用名词,时不时还故作高深的和人讨论一番;我们也常常装模作样的喝着咖啡,说着些老成的话,即便比起咖啡来其实心底里更喜欢美禄。

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老成,更成熟。

但是,那时的我,不懂生活,不懂得怎么生活。

我热爱时尚杂志上勾绘出的生活,但是从不考虑怎么去实现;我喜欢看到酒吧里出入的品味男女,但是我不知道欲望是个无底洞;我几乎了解所有的奢侈品品牌,但是我不知道虚荣是个沼泽,一旦沦陷,就再也找不到立足之地。

我们都没那么“幸运”,从来没正巧碰到过一个david。

他成熟,我们身边从来没出现过这样的男人;他有趣,总会把你逗乐;他能带给你一切你想要的,无论是派对,华服还是巴黎。

但是,成人世界的背后是暗黑童话,你辨不清他说话的真假,拿不准他的真心,是是非非让你困扰。

这时候,你才觉得,比起这些来,那胖乎乎的小男生干净的双瞳是多么的可贵。

我们都不是jenny,生命中也不一定有david的出现;但是我们的心里都曾经有过jenny,并且最终成长起来(即便没有david的出现),知道真正的生活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2 ) 大叔这回事

英格丽小姐最近在博客上提到了《成长教育》,她在最后附言道:“男主角有点像leslie,女主角很像小水,很诡异”个么谁不希望有一个很像自己的女主角和一个有点像Leslie的男主角谈恋爱啦,出于纯粹的虚荣心我立刻去看了这部电影。

Carey Mulligan其实已经25岁了,但在片子里演一个17岁的女学生,抿嘴笑的样子倒也是天真与羞涩兼具,她这次还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了。

至于像不像我,我也说不好,看官可以自行鉴定,但是明显女主角比我年轻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要强,英格丽不说那个话我也就当一般片子去看了,但她既然说了我一边看片不免就时时比较,自然是挫败得不得了。

不过Peter Sarsgaard哪里像Leslie了啦,松垮垮的肚腩遮都遮不住,另一部《鱼缸》也是讲已婚大叔隐瞒婚史勾引萝莉的故事,Michael Fassbender的身材明显要好得多,一出场就是裸着上半身穿一条低腰牛仔裤,镜头简直离不开腰线。

但大叔的魅力到底也不在身材上,《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带17岁的小萝莉去听歌剧参加拍卖会还去巴黎旅行,轻松获得了一个成年女人奋斗一生都难以企及的人生;他还很体贴,萝莉说要暂时保持处女身,他说那我看一眼就好,她就真的拉下睡衣给他看,他也就真的只看了一眼,然后帮她穿好衣服;即使是骗子,那至少也是花心思的——他甚至去见她父母,连她父母一起骗进,一家人都以为招了个金龟婿。

努力学习考进牛津也不过就是为了得到这种生活,那现在已经有人给她准备好现成的一切,以前那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呢?

萝莉的爸爸想了想说,如果你不够聪明的话,他也不会喜欢你,是吧,反正到目的地就行了,谁管你怎么过去的呢。

廖一梅写:“年轻的时候偏爱年长的男人,觉得同龄的男孩简单无趣,而跟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交往,便觉得自己聪慧、成熟,占有了更多的岁月和经历,向人生伸出了更长的触角,有了更深的理解。

长大以后,知道岁月和经历每个人都会有,积年累月,只嫌太多,这才体会到年长男人的心态,当年你以为自己聪慧、成熟,其实他看见的只是年少活力,他们的赞美其实是对生命的谄媚。

”不过英格丽又说,“不但成名要趁早,受骗也要趁早。

”看来这种事情也总要深入过了才能真的看穿舍弃,不然还是会像英格丽一样发出“简直想回到17岁也有运气遇到这样的人”。

大叔和萝莉的组合之所以能发生,总有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的原因。

当《成长教育》的小萝莉和同班同学说他要带我去巴黎,在课上晃着订婚戒指,包括把一瓶Chanel No.5放在女老师讲台上,心里总是颇得意的,不仅赢过自己的同龄人,还赢过大叔的同龄人。

不仅如此,还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和人生普遍的可能性,这种惊奇也会被误当做爱。

就像《卑微的神灵》(即《微物之神》)里说的,“她或者过于年轻,以至于无法理解,她充分肯定的自己对于查科的爱,实际上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模糊的、畏怯的发现。

”大叔也有虚荣心,不仅是“对生命的谄媚”,还因为可以清楚看见自己是怎样轻而易举地在一个年轻的生命上施加影响的,就像亨利勋爵对道连·格雷的做过的那样。

他享受她的惊奇、她的崇拜、她的感激,饶有兴致地看她进入一个力所不逮的世界却尽量不动声色、不想现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他很温柔地看着她,一副爱不够的样子,魔法一样实现少女的所有梦想——他大概当自己是半个上帝哦,朋友帮帮忙好哇。

结果结局还是最老套的,如此glamorous的大叔是结过婚的,老婆在家里领着孩子看一个又一个的小姑娘找上门来又哭着离去,大叔还好意思说我会帮她离婚的。

萝莉死心了,于其是因为亲眼看到他的妻儿,不如说是看到就算自己和他真的在一起了,以后也不过是变成面前这个黄脸婆的样子。

总会有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的小萝莉出现的,萝莉虽然喜欢加缪,也没打算做挥剑斩桃花、春风吹又生的女版西西弗。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丢人的反而是大叔,《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喝了一瓶酒,最后还是怂怂地开车溜了,《鱼缸》里的大叔还要吓人,刚刚干好小姑娘马上就说对不起我越界了,提起裤子就跑。

英格丽说:“在大叔和萝莉的故事里赢家总是后者。

如果萝莉还没赢,那是故事还么结束。

要知道时间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全中。

《成长教育》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叫《午后之恋》,萝莉是Audrey Hepburn,大叔是Gary Cooper,两部片子实在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女主角都是学生妹,都学大提琴,男主角都是懂浪漫有情调的绅士。

不过运气是《午后之恋》的大叔没结婚,萝莉又恰好有个做侦探的父亲,她碰巧知道了自己要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情场浪子。

大叔也都是在快要深陷的时候企图抽身逃掉,赫本就跟着火车追呀追,终于在最后一刻被拉上了火车修成正果。

看起来这似乎纯粹是个运气问题,只是在最后一刻有的人上了车,有的人没有,一切都在大叔的一转念。

但后来想想,赫本胜出也是有道理的,她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抱着必输的心态去赌的。

《成长教育》的萝莉则要大叔为她负责,甚至蠢到为了结婚连学都退了,完全不留后路的样子,大概输在太自信。

我想人渣在老男人中的比例应该和人渣在男人中的比例是一样的,和人渣在人的比例中也是一样的,总有踩着狗屎的时候,这完全是概率问题,跟摸彩似的。

差劲的赌徒呢就是《成长教育》里这种以为稳赚不赔全部压上,终于血本无归的,到底还是小孩子;好一点的算准自己能承受多少再下注,赢了自然好,输了也能承担,这种能为自己负责的已经是成年人心智了;不过最厉害的赌徒还是没有胜负心的赌徒,为了赌而赌,为了爱而爱,但这样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人渣——大叔就没有胜负心,不强求,萝莉反而会被这种洒脱迷惑,乖乖上钩。

《成长教育》的编剧是Nick Hornby,他太了解中年男人的心态,从《极度狂热》到《失恋排行榜》,他都重复着一个真理——男人不会长大,他们只会长胖。

同时他还是温柔的,所有的故事都皆大欢喜,大叔狼狈逃走,萝莉考进牛津,简直是励志片。

《午后之恋》的编剧是Billy Wilder,他当然懂男人是怎么样的,不过他更懂女人想看什么,所以给了个happy ending。

这个结局聪明在电影结束在赫本被库珀拉上火车,深情拥吻时,好像这就是一切了。

但是电影会结束,人生还是要继续下去,赫本有多大的几率不变成黄脸婆,大叔有多大几率从此收心?

库珀也太老了些,等到萝莉性欲最盛的年龄,大叔的身体机能却漏洞百出,她大概也会后悔自己当初干嘛要追那辆火车。

最后再引一段英格丽的,“很喜欢她的同学男友,那个日后可能会写出书的人,不过萝莉爸爸讲写出名著的人不如认识名作家的人。

人家小男孩多么知道进退,小小年纪就如此谦让隐忍。

日后不知道可以长成怎样宽厚的胸怀。

”这个角色我也很喜欢——大叔可能有一万块,给了萝莉一千块;小男孩只有十块钱,全给她了,只是萝莉都焦急地要成长,只贪恋台面上亮出来的。

萝莉爸妈问小男孩说你接下去准备干什么,小男孩说我想休学一年,四处看看。

他那么年轻,就深得晃膀子精髓,萝莉还是太世俗,直接奔向偶像剧的大叔男主角(还是个结了婚的老骗子),却错过了一个“刀锋”式的好青年。

 3 ) 青春这罐糖

《成长教育》这部电影的情节颇老套,力度也稍稍欠缺,但两位主演很有魅力,所以在我看来整体还算差强人意。

看完之后回想起很多往事,真觉得很多电影往往在结尾处把真实简单化处理,貌似要对观众讲一个道理,或者给观影人一个教训,再或者给人一种希望,结果牺牲了思考的深度和力度,流于说教,很可惜。

与《成长教育》中珍妮的遭遇相类似的情节,在我身边上演了不下三次,大多在约十年前,我们这拨人跟片中的珍妮年龄相仿,十七八岁刚进入大学校园时。

都是从小县城里通过高考搏杀出来的学生,最初很正经地约定大学四年不谈恋爱,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份好工作。

青春洋溢的女孩子,就算穿着不合身的牛仔裤和T恤,也是醒目的,就算并无美貌,只需将头发刷得干干净净,也是沁人心脾的。

比起日日早起去上英语课和去图书馆占一个座位沙丁鱼似的闷一天来,花前月下手牵手漫步或者在校园里最幽暗的角落尝试一下青春的刺激显然要浪漫有趣得多,更何况,随着爱情而来的,是一个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个我们向往已久的世界陡然来到了自己眼前,触手可及,让人既惊喜又不敢相信。

于是女孩们纷纷脱掉了那不合身的、廉价的牛仔裤和T恤,纷纷知道了讲究服装的品牌,开始学着护肤、化妆,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体验着许多个第一次,就像片中的珍妮一样,第一次去高级餐厅吃饭,第一次听现场演奏会,第一次长途旅行,第一次穿小礼服……当然了,也包括第一次接吻,第一次make love。

这一切令人目眩神迷,女孩们掉进了糖罐里一样,连做梦都会甜到笑出来。

什么拼搏、勤奋,什么英语、工作,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就像珍妮一样觉得,辛辛苦苦地读书、考试,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更好的生活吗?

这些我现在轻易就能得到,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

男朋友们——那些来分享女孩青春和爱情蜜糖的人们,真的爱她们吗?

女孩们又真的爱他们吗?

现在看起来,那如火如荼的爱情不过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游戏,那烈火烹油的激情也不过是为了令彼此在短时间内更充分地燃烧。

结果当然也和珍妮类似,男朋友们以及他们带来的那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以各种理由或借口从现实中隐退,留给女孩的,除了入戏太深的伤心欲绝外,还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这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失误,是缺乏经验和运气使然,下一次,下一次凭着自己的美貌、智慧和爱情,一定能有所斩获。

是的,现实中的结局和电影结局不同。

电影里珍妮领悟到,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没有捷径可走,于是她静心苦读,最后如愿以偿考上了牛津;可现实中的女孩却会坚定不移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有一天,青春的糖罐已空而她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时,才会发现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歧路。

我从来不反对女孩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谈一次或几次恋爱,也不反对她们去经受一些挫折和伤害,那是会变成美好的记忆和成熟的智慧的。

可如果将来我有个女儿,我一定会告诉她的是,别把你的未来寄托在易逝的青春和善变的爱情上,不要以爱的名义为自己谋物质的福利;如果我将来有个女儿,我会尽我所能给她漂亮的衣服,宽阔的视野,和多彩的生活,还有,付出的勇气。

最近罗玉凤红了,以遭到了网民一致嘲笑的形式,我觉得她就是在有计划地娱乐群众而已。

如果不是,罗玉凤的要求也不算过分嘛,清华、北大的硕士至少在人数上要多过豪门公子和富二代吧!

罗玉凤虽然不青春,不漂亮,手上没有那罐招徕精英的蜜糖,但她想走捷径的心理,和海藻是一样的,如果她不是在娱乐我们的话。

 4 ) 《成长教育》:可惜到最后只是个二奶问题

SDMS评分:81分当下雨天,我和我的大提琴在街道边淋雨,这时有一个开着限量跑车,长得又还算英俊的男士,主动请缨要求伸出援手。

并将我所有已经顾虑到的以及尚未意识到的顾虑通通声明了一遍,还能提出只搭救大提琴,让我跟着汽车步行的幽默建议。

那么我说,什么家教矜持,见你妈的鬼吧,我上车了。

很多时候,尤其是很多小男孩们,对老男人厌恶之至。

走一趟中国的大学,尤其是文科和艺术类见长的,多少好车停在外面,每到夜幕降临,姑娘们像小鸟归巢一般。

很多时候年轻人不理解,以为这样就算一路直奔纸醉金迷,对于男孩来说这是一个太残酷的游戏,因为他还没来得及踏进社会,社会已经踏进女生寝室。

我也有好多女同学接受过“成长教育”,高中开始就有,大学更不用提,除非是实在因为某些原因怕伤及自尊,否则怎么不是人人跃跃欲试?

我还记得曾经跟一帮哥们抱着啤酒瓶吹水,像电影中的Graham一样,以为人间自有真情在,然后说起哪个女生与老男人厮混,心中无限鄙夷。

活到现在,算是活开了,现在再来一个女的,要求指点迷津的,我就告诉她,找男人别找30岁以下的,不靠谱。

《成长教育》里,导演用Graham和David在Jenny家中的表现,说明了很多问题。

Graham是不切实际,不通人情世故的,而David有钱,有能力用三言两语搞定Jenny那个固执的父亲。

Jenny与David在一起后,整天出入于高档餐厅、音乐会、拍卖行……甚至远赴巴黎,一个女人在一生可以享受的乐事,她几乎在几个月就享尽了。

然后,她当然可以嘲讽牛津的学生是四眼妹,她当然也可以认为学校里的老师是已经濒死之人。

导演并没有把David和Jenny塑造成一对沉迷于声色,而不再自我修养的人。

相反,Jenny认为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书籍和艺术。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于Jenny来说,放弃大学去享受生活,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觉得现在也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会认为老男人带走小女生,即是利用了自己既得的社会地位,展开了一场不平等的以物质为武装的感情较量。

可能也是因为这种饱暖思淫欲的,年轻时候没玩上、老来要报复社会的人比较多。

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男人的学识、阅历,味道,远远会在像Graham一流的男孩之上。

那么只要一个女的还有一些品位,她理所应当做这样的选择。

《成长教育》所挑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生活的乐趣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那么教育和学历还有没有绝对的意义?

这个简单的问题让校长和老师都哑口无言。

不过电影最后还是仁慈地给了所有人一个还算公道的结局,让Jenny在泪花中幡然醒悟:“人生没有捷径。

”但这个电影结果并不是一个让人太满意的东西,因为它把所有的问题都一股脑地扔给了一个男人对婚姻的隐瞒上。

甚至连David的求婚,在我看来,都是不符合电影逻辑的。

我其实并不是要看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是怎么被一个已婚男人一步步欺骗,说到底,这只不过是又一个痴心女负心汉的故事。

我想看的是电影对一些切实存在的问题的冷静思考,而这是最后《成长教育》所逃避的。

假如David就是一个未婚的男人,拿他与教育本身相比,如何做抉择?

《成长教育》该给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结婚?

还是不结婚?

读书?

还是不读书?

因为你无法用一个电影的结局,来否定所有一本正经的想找个好姑娘的成功男人。

这让我觉得《成长教育》也许只是为了拍出来以正校园风气。

然而一个人的希望落空,就能否定希望本身的意义吗?

除此以外,这部电影对一个挣扎于爱情、自由和教育、学历之间的女性角色的塑造,对一个固执、吝啬、势利的父亲角色的刻画等等,都是极为出色的。

 5 ) 起码,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悲剧

昨夜深夜开始看《成长教育》,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其一,这部电影的叙事非常平静,自信而有底气,波澜不惊,故事平而不淡,在平静无波的叙述中,你感觉到有异样的东西,你在等待重重的一击,这种焦虑渐渐累积,加强,直至爆发。

其二,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女主角,这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孩,电影跳脱了年幼无知少女被社会油滑成功男欺骗的俗套,虽然故事本身的层面是俗套,但是它塑造了一个独立,有头脑的女孩。

她享受艺术,爵士,向往巴黎,厌恶乏味和无聊,但是她能掌控自己。

她拥有的不仅仅是无辜的天真,还有一份少女的自持,和对自己的珍视。

这份珍视让她俨然是不可侵犯的,我最欣赏两人初夜的那一场戏,她一旦发觉不对,立刻要求停下,男主角潜在的男孩心态跳出来,居然要用一只香蕉给她破处,女孩笑着拒绝了,她从这里掌握了两人关系的主动权,她拿香蕉开玩笑,她拒绝叫米妮,她要求得到自己该有的对待:第一次的温柔,珍贵,还有自己已然是一个成年女人的自觉。

其三,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主题和讨论,时至今日,这仍旧是一个问题:女孩子为什么要读书?

是为了所谓的独立,还是为了嫁得更好,更贵?

读了大学,变得优秀,进入社会,独当一面,也未必幸福,为什么我们不拿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来学习其他的东西,比如挑选男人?

中午我和玛花纤体的人们讨论这部电影,她们请我来为品牌做小小的示范,女人依然在为这个问题烦恼,争论,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但是我自以为得到了我内心的答案,那就是,学习让我们有尊严。

财富不是唯一的权威,所有的财富都在内心忌惮知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懂。

是的,也许学习,变得强大也只是形成了我们的悲剧,但是我们仍旧变得可以选择:起码,我们选择独自承受悲剧,或者和另外一个人走进悲剧。

我们还谈到了“剩女”,我从来不同情剩女,我欣赏她们,没有女人真的嫁不出去,只要你肯放低自己,但是你不肯,情愿孤独。

她们有能力孤独,这是了不起的。

其四,我和玛花的女孩有了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都觉得电影的底牌是一个败笔。

男人是有妇之夫,这个事情变得无可选择了。

最好的讨论应该是女孩是可以选择的,她的最终选择才会变得更有力量。

其五,我喜欢这部电影对每个人物的描写,哪怕是只有一两场戏的小人物。

我欣赏对女孩爸爸的描写,最后爸爸给女孩送饼干时说的那些话让我潸然泪下。

还有电影中的其他几个女性角色,代表女人的其他可能:没有权力,暗中有主见却无奈的妈妈,孤独而真诚的女老师,愚蠢,天真而善良的海伦,她是一只快乐的花瓶,以及男主角的妻子。

我喜欢女人之间的关系,她们真切体谅,感同身受,没有嫉妒和最好的剧作是准确而微妙,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物描写是准确的。

最后说说我的强烈感受:女主角长得好像故事啊!!!!

那种少女的甜蜜的脸颊,真的很像~~~~

 6 ) 生活没有捷径

珍妮犯的错误,很多17岁的少女都会犯的吧,只要她们也能够在青春躁动期遇见一个温柔多金、帅气体贴的大叔,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艳遇罢了,或者说,没有拥有这个艳遇的资本罢了。

人都是免不了俗的。

学习很枯燥,为生活打拼很枯燥,将来生孩子教育孩子又是重复我们年轻时的生活也很枯燥……可是,这就是生活,没有这个枯燥的过程,你永远成为不了生活的宠儿。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想走的路,没有捷径。

 7 ) 大叔控的女孩子该明白的,生活没有捷径

无疑,这又是一部跟我的经历有点关系的电影。

不止一个算命的告诉我,我在跟我现在男朋友的感情之前,应该还有一段感情上的纠葛,而那段纠葛,他们说,会给我带来伤害,但那是避免不了的。

然后,我总是什么都不说。

算是默认吧,往事,就像落入淡水的月光,已经波澜不惊。

这电影一直看的我很着急,我明明白白的知道珍妮最终会投入戴维的怀抱,但还是希望有人能制止她,例如她的父母、戴维的那个朋友。

看着她站在十字路口时,一步步朝错误的方向靠近,我的心也许和她那位老师一样,痛心,但又知道那是她的宿命,拦不住。

珍妮,漂亮、聪明、多才多艺、有品味,喜欢法国电影和音乐,在高中学习生活的背后,有个巴黎梦,说明这个女孩子是浪漫的,至少是向往浪漫的。

在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中乖巧听话,但我们总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叛逆,直到最后的完全爆发。

这种叛逆,现在看来真是又可贵,又危险。

可贵在,她有自己的思想,不喜欢受人摆布,危险的是,这样的叛逆,往往非常容易让人万劫不复。

因为,规则的社会,很难让不服规则的人有机会去实践,它只会给你惨痛的教训,同时也会给你微乎其微的胜利。

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遇到 了戴维这样的中年雅皮男人,她以为,她终于等到了命运为她开启的另外一扇窗。

这样的中年雅皮男人,总是富有的,温柔体贴的,有品味的,大多数还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他们穿干净的白衬衫和精致的西服,或许有一点点微凸的小腹,他们微温尔雅,他们总是带你去精致,有情调的餐厅吃饭,和他们一起谈话,总能迎合你所有的兴趣,然后又能灌输你更深层次的精神食粮。

这样的男人,是同年龄的男孩子永远无法给予的。

所以,9成的珍妮都会迅速坠入其中。

可是,成人世界的灯红酒绿并非看到的那么美好。

当珍妮和老师、校长争吵,认定牛津那条 路,只能带给她枯燥无聊的生活时,我在心里不停的朝她说,他现在给你的那些绚烂,你以后一样会拥有,而且将来的光芒会让现在的霓虹失去所有的色泽,所以,别傻了!

曾经和一名也算是成功人士一起吃饭,当然,是个中年男人,火车站的偶遇。

后来邀我一起吃饭,我还是神经很大条的随口答应了。

的确很了解我这样的女人,绕着西湖开了很久,到了一处很隐蔽的餐厅。

餐厅的格调、口味都很合我意,我随口说,第一次请我吃饭就能如此让我满意的人可非常少,他答,我可是费了不少心思挑选的。

随后,一起喝咖啡,谈话才是重点。

他毫不讳言的谈到他们那个圈子,也谈到和他们那个圈子有关的女人,他淡淡的说,无疑大家都是你情我愿,各取所需。

和我们有关的女人或者女孩,都是聪明、漂亮、有品位的,我们可以带她们进入上流社会,“这样的女孩子本来就该比普通女孩子得到更多”,而我们则在她们身上找回青春。

说得云淡风轻,我也听得云淡风轻,我的不动声色倒让他开始猜测。

然后,我告诉我对老男人的看法,对陌生人我向来坦诚,告诉他我曾经的一段故事,而后说,这样的情感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

无论再聪明的女孩,都很难把握一段不平衡的感情,最后陷进去,无法自拔的总是这些女孩子。

说白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女孩子容易把这段感情当做生活的主料,而那些男人,就是被迷得神魂颠倒,也知道,不过是生活的佐料罢了。

老男人们跟男孩子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他们已经非常明确事业绝对是第一位的,家庭的稳定是第二位,至于情人只是锦上添花的事了。

所以,我很明白的告诉他,如果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不会排斥,因为我知道人生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人会遇见,很多事会发生,但是我一定会拒绝。

就像珍妮最后说,生活没有捷径一样,这句话从她嘴里说出,显然比她的老师说出来,更厚重,更令人欣慰。

老天很喜欢给这些聪明、漂亮的女孩子出一些迷惑的小选择题,其实,他就是为了最终让你发自内心的明白,生活没有捷径。

虽然,你比别的女孩子多了一些天赋,但这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脚踏实地。

老天,总是眷恋勤奋的孩子。

后来的后来,那位中年老男人,送了我一张几百元的充值卡,我问为什么,他很意外,以为我装傻。

说,你这么聪明,难道真的不明白?

我瞪大眼睛很认真的点头,他说,意思就是让你给我打电话。

当然,我一个电话也没给他打过,至于我当时是装傻还是真傻,我也搞不清楚。

这部电影,有大叔控的女孩子都应该看看,看完,至少有三点你必须知道的。

1、生活没有捷径。

2、曾经你身边的男孩子,10年后也许就是另外一个中年雅皮男人。

3、老男人无法给予你的,恰恰是男孩子可以给你的,那就是真正纯正的爱情。

感觉似乎还有很多想说的,似乎已经写了好多了,先到这吧。

 8 ) 《成长教育》:这不止是一个小女孩被中年男人骗色的故事

文 | 李小墨【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周末,又到我的电影时间了。

今天想聊的是一部英国电影,名字叫《成长教育》,是一部看完之后我决定将来一定要让我女儿看的电影。

大家都说,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小女孩被中年男人骗色的故事,这样说也可以,但我觉得不止如此。

01“精英雅男”如何一步步诱骗小女孩?

这个故事里的中年男人叫大卫,刚开始是以“精英雅男”的面目出现的。

那天下着大雨,16岁的珍妮背着大提琴,淋成了落汤鸡。

一辆车正耐心地等着一个推着婴儿车、还带着一个不听话的小男孩的妈妈过马路。

没想到这辆车追上她,驾驶室探出一个英俊的中年男人的脑袋。

“如果你够聪明,就不会搭陌生男人的车。

但是我喜欢音乐,我有点担心你的大提琴。

要不你把大提琴放在我车里,然后跟着我的车走。

”珍妮被这个提议逗笑了,但还是心怀戒备:“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把我的大提琴载着跑?

”“说得太对了!

大提琴多少钱呢?

要不我先把钱给你。

”说着就从衣袋里往外掏钱。

好意都表达到这个份上了,女孩就同意把大提琴放在车里。

从大提琴聊到音乐,听得出来他是一个有涵养的人,珍妮放下了戒备,坐进了他的车里。

车是红色跑车,是珍妮没见过的限量款的。

初见,他不仅取得了珍妮的好感,还取得了观众的好感,绅士、幽默、友善、英俊、富有、有涵养。

有女观众在弹幕里说:“如果有一个帅大叔这样撩我,我才什么都不管呢!

”他很擅长说服人,总是先说出女孩的顾虑,总是给女孩预留一个更安全的选择,留足后路。

接下来的第一次约会也是一样的说服套路,他给了女孩两张古典音乐演奏会的票,告诉她如果你父母同意我就和你一起去,如果你父母不同意,就让其中一个陪你去。

选择权在你和你父母手里。

女孩就接了这两张票。

果然那天他如约而至。

本来父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邀请,可是发现来人并不是“阿飞”,而是一个谈吐不凡、优雅得体的“精英雅男”,戒心放下了一半。

大卫虚伪地说,是我唐突了。

父母不好意思弗了大卫这样一个体面人的好意。

大卫施展魅力,说服了珍妮的父母,还编造出演奏会后要和姑姑用餐的谎话,说服父母把宵禁时间从10点延迟到11点半。

他的意思是,有一个年长的女性作陪,我没有任何非分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结果根本就没有姑姑,而是一对情侣。

四人约会意味着什么呢?

珍妮再傻,也知道大卫是把她当成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孩子了。

就这样,大卫登堂入室,取得信任。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边编造故事给珍妮的父母听,一边带着珍妮去高级餐厅吃饭,去爵士酒吧消遣,去牛津大学过周末,去法国购物拍照野餐,去高级拍卖会拍艺术品。

珍妮开始穿昂贵考究时髦的小礼服,喷香奈儿5号香水,抽进口的女士香烟,喝着香槟看赛狗。

那件大家都心照不宣会发生的事,在大卫的魅力攻势下,也发生了。

本来要考牛津的学霸珍妮,成绩直线下降。

大卫也渐渐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他去旧房子里偷古董画变卖;他故意让黑人搬进白人老太太的公寓,害怕有色人种的白人老太太就会搬出去,他就有机会低价买入公寓。

可是五光十色、自由自在的成人世界,温柔的情人,让珍妮流连忘返,她选择性地忽视了这些东西。

很快,大卫和女孩求婚,和父母商量之后,他们决定让珍妮退学结婚。

老师和校长为她感到惋惜,可是她却质问:我考上了牛津又怎么样呢?

我们英文老师是剑桥毕业的,还不是在辛苦教书,焦头烂额地批改家庭作业。

学习那么辛苦又无聊,工作那么辛苦又无聊,我为什么要选择一条辛苦又无聊的路,而不是和我富有的犹太丈夫一起享受人生呢?

但事情很快急转直下,珍妮终于发现不对劲,车里的信件显示大卫早就已婚,他就住在他们家拐角的地方,有太太有孩子,到处骗女孩子。

“精英雅男”不过是他的伪装,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她找到大卫的妻子,对方问她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你没怀孕吧?

因为之前也发生过。

忽然之间,珍妮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没参加考试,还辍学了,校长也不愿意重新接纳她。

她意识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

最后是她瞧不上的剑桥毕业的老师帮了她,她考上了牛津,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

02为什么女孩要独立自主不能走中年男人的捷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如果将来我的女儿,像珍妮质问老师们一样,问我:“为什么我要走靠自己奋斗这条辛苦的路,而不是找个有钱的男人提供经济庇护享受人生,这条轻松的路?

”我应该怎么回答她。

我知道有几个常规回答。

第一,像菟丝花一样依傍别人,看起来轻松,其实是兔子博鹰,充满陷阱和风险。

这是情感博主们说烂了的话题。

情感博主聊到这部电影,肯定会这样说:你看啊,中年男人多么精明多么会算计,别被他们外表展现出的修养、能力、财富、社会地位和手上的权力给骗了,你一个小姑娘论心计论套路,是绝对玩不过他们的。

别急着崇拜,也别想着从他们那里得到好处。

小心被吃干抹净,弃之如敝履。

君不见,郎咸平包养空姐出身的情人好多年,感情转淡分手的时候搬出原配,以夫妻共同财产不能一人处置为由,追回送出去的两套房,还用空壳公司一番操作,让女孩背上900万债务。

君不见某视频网站原总裁受贿855万。

给情人每个月2万生活费,情人不工作,2万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嫌少。

他去别人那里借了200万让情人学理财,跟情人说,200万本金是借别人的,你是不能动滴,但理财收益给你做生活费。

君不见被吴秀波包养的那个女孩,生活优渥许多年,一朝要做切割,受到的是刑事诉讼。

这点我非常同意。

我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也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个曾经的朋友,是大叔控,总说喜欢儒雅成熟的男人,后来真遇到一个,对方说得天花乱坠,在哪儿哪儿都有关系,好像能翻云覆雨似的,最后被吃干抹净,骗得倾家荡产。

年轻女孩和年长男人,无论认知还是阅历都不是一个层级的。

一个在社会打滚几十年而混的人模狗样的男人,没有一个不是人精,一个再怎么早熟的小女孩,和他们比起来总归是孩子。

就算对方不是骗子,真的有钱有权有地位有能力,也真的愿意真金白银地拿出来给你,你还得面临一种风险。

当一只被豢养起来的金丝雀的最大风险,莫过于最开始他们给你想要的一切,让你失去奋斗的意志,错过年轻时那段最佳的成长期,进而折断你飞翔的翅膀。

而这个时候,人家有能力伤害你,你却没有能力伤害别人。

他们随时可以收回一切,等到你想自立的时候,已不能。

第二,行行出状元,菟丝花也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需要天赋,需要能力,也需要舍弃很多东西。

《流金岁月》里,蒋南孙被一个新来的女老师针对刁难,一样的作业,别人可以得甲加,她就只能丙减。

这样下去,对她升学会很不利。

她第一次利用女性魅力,去找一直对自己很注意的系主任解决烦恼。

结果,女老师合同到期,没有续约,被赶出了学校。

她良心觉得非常不安,这件事之后,少女的天真就荡然无存。

“有几个女子,可以说她一生中从未曾用一个笑一个眼色换过她想要的东西。

”她只试过一次,就落荒而逃。

她的闺蜜朱锁锁是顶级捞女,捞成香港小报里的风云人物,捞出巴黎的产业、以她名字命名的游艇、巨大房车、穿制服的司机。

但她之前一直不是很看得上,说“好友是曼陀罗,自己早就立意做一棵树。

”但后来她说:“一直我都以为只要肯,每个女孩子都做得到。

我错了,每一行都有状元,可惜到如今我还不知道自己属哪一行。

”想要拿青春和肉体去交换金钱、权力、地位和优渥的生活,要驱使男人真的愿意拿真心或者真金白银给你,需要高于常人的美貌、情商以及非凡心智,还要愿意付出自尊和道德的代价。

03学习和奋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那就是因为这条路有风险,有门槛才不走吗?

一直以来我听到的都是这样的论调,我不喜欢。

这样的回答,还是没有回答出珍妮这样的小女孩的迷茫。

大家笑她们,只是因为她们跌到了,没有好下场,把捷径走成了弯路。

如果真的一生安稳,捷径真的是货真价实的捷径呢?

如果天猫总裁夫人董花花没有遇到小三呢,还有人笑她经济不独立吗?

还是羡慕她是人间富贵花?

如果珍妮遇上的不是骗子,而是真正想要娶她的“精英雅男”呢,她真的不用辛苦奋斗,就过上比剑桥毕业的老师优渥千倍百倍的生活呢,大家就支持她退学了吗?

难道大家的嘲笑和瞧不上,马上就换成羡慕了吗?

把大卫换成《喜宝》里的勖存姿,再来想一想。

喜宝和珍妮一样都是高智商学霸,珍妮是牛津苗子,喜宝是剑桥三一学院的高材生,喜宝本来想着接受勖存姿的供养以完成学业,刚开始她还很认真地做功课,可是渐渐就放松了,因为她慢慢觉得没意义,既然她已经应有尽有,为什么还要去辛苦读书,拿这个文凭呢?

问题就在这里。

《成长教育》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是,上当的不止珍妮,还有珍妮的父母。

珍妮父母的逻辑也很容易理解:他们想让女儿考牛津,就是为了把名校的学位变现成足够的金钱、体面的地位、上流的生活、成功的人生。

这种功利的教育观,在电影开头体现的淋漓尽致。

珍妮是一个学霸,漂亮又聪明,连最难的拉丁文都能拿A+,他们一家人都铆足了劲,要把珍妮送进牛津。

尤其是父亲,对珍妮的学习盯得非常紧。

他非常功利地对待珍妮的学习。

拿珍妮拉大提琴来说,拉大提琴是珍妮的爱好,这点父亲同意,因为申请牛津需要一个听起来高贵的爱好。

但他不允许她在家里练习,因为时间花在爱好上没意义,爱好不考试,所以不如把时间用来做功课。

可是他又不许她中途退出青年乐团的排练,因为申请牛津需要社团活动,而中途退出,听起来像个叛徒,牛津不喜欢。

他也不带珍妮去听古典音乐演奏会,“因为演奏会不能为未来铺路,没意义。

”他从来不关心珍妮喜不喜欢,快不快乐,他只关心有没有用,能不能为未来铺路。

不能为未来铺路的事,统统都没意义,统统都是浪费时间。

有一幕,珍妮享受地躺在房间的地毯上,跟着收音机自得地唱浪漫的法国歌曲,脚尖快乐地跟着节奏左右摇摆,可是楼下响起了父亲催促学习的咆哮,珍妮只能马上关掉音乐。

他为珍妮设计的人生之路,就是考上名校,因为名校的学历可以变现高收入、体面的地位、上流的生活、成功的人生。

所以要精准地踏准每一步,让每一步都成为下一步的垫脚石。

现在有个有钱男人要娶珍妮,不用费这番辛苦,就能得到这个结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放着捷径为什么不走呢?

这也就是喜宝的想法:“女孩子最好的嫁妆是一张名校文凭,千万别靠它吃饭,否则也还是苦死。

”说到底她想要拿名校文凭去变现,名校文凭是穷人或中产有机会够到的最值钱最容易变现的东西。

学习和教育的意义,难道就只是为了兑换金钱、地位、家境更好的结婚对象吗?

我觉得根子上,是这种功利的学习观有问题。

学习和教育,应该是为了更有能力去追求超越自身之外的意义。

电影的最后,珍妮去找那位剑桥毕业的女老师,她一个人住在一个虽然小但非常温馨、完全按照她自己的趣味装点起来的公寓里,以音乐、绘画和文学为伴,她需要的也只有这些。

她剑桥毕业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可以指导像珍妮这样的孩子,送她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珍妮因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向往巴黎、向往爵士酒吧的灯红酒绿,可是如果天天过这种吃吃喝喝的声色生活,恐怕等着她的是无尽的空虚。

她年纪很小,所以她对理想生活的想象力,也只能止步于巴黎、法国电影、爵士酒吧、高雅餐厅。

这一定是不够的。

人都是需要意义的,需要在奋斗的过程中建立自尊,肯定自我的价值,需要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会自我实现的快乐,需要去寻找和获得超越自身以外的意义。

学习和教育是为了让一个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而不是为了变现。

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的。

- The End-图片来源:电影《成长教育》李小墨,樊登读书签约讲书人,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作者,公众号《深夜书桌》。

小声提醒,深夜书桌菜单栏里有个“完整书单”,里面放了将近200本书的深度解读,非常便于查找和学习。

另外我还整理了非常值得读的理财、心理、育儿、名著、传记、历史、时间管理、豆瓣250等500+本书,欢迎爱读书的你来,期待和你一起读书哦

 9 ) An Education

喜歡開頭俏皮的音樂和圖畫。

結尾太匆忙了,删了很多。

看了附贈的刪減片段,也太重要了吧:開頭那個推嬰兒車的就是他老婆和孩子。。

還有最後他又去找她的情節,被拒絕了結尾是在她在Oxford告訴他“I'm going to Oxford”然後畫面在Oxford大樓前拉遠結束。

還附贈了劇組人員在LA走紅地毯的情況,完全沒有認出演Danny的演員,聽出女主演,她是配音的么?

The life I want there is no shortcut.Silly schoolgirls are always getting seduced by glamorous older men.

 10 ) 我的青春谁做主

青春的迷茫许多影评把珍妮的选择解读成了自己的奋斗和享乐之间的选择,因此有人说这是英国版的蜗居,然而对于珍妮来说真实的情况要复杂的多:一方面是一成不变,单调而压抑的学习;一方面是内心涌动的对新鲜和浪漫的渴望。

这时候大卫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珍妮的缺失,让她模糊的需求成了现实;其实在慢慢陷入的过程中,她也有过犹豫(在牛津看房知道大卫和丹尼生意的真相之后),但最终因为经验的缺乏和分辨能力不足,她并没有脱身,而这又是每个年轻的人都容易犯的错误。

所以我更愿意把这部影片解读成在青年时期自我意识迸发但涉世又不深的状况下特有的迷茫以及对价值的寻求。

珍妮的独立意识很强烈,她敢于和传统决裂,而且在真相没有揭示之前,她似乎快成功了;但事情的真实发展逻辑,让我们发现盲目的反叛和盲目的顺从是一样的不成熟。

而在珍妮的抉择的时候,不论是她的父母还是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没有做好他们应该做的参谋:父亲的功利和短视对珍妮最后的订婚简直是推波助澜了,而学校的校长只是一如既往的以权威者的人士在说教和警告,而完全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从这点我们可以认为珍妮的反叛是因为环境而起的,又因为环境而越走越远。

教育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缺位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中可能都会有珍妮这样的经历:因为我们的出生牛犊不怕虎而向父母所推崇的生活方式说不,但又因为我们的不成熟而磕磕碰碰,如果足够坚强我们又会再一次回归。

这才是青春的色彩,其实每个人都在这一次次的历险中寻找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教育的困境从珍妮父亲开始要她上牛津到欣然同意珍妮嫁人就可以看到家长们完全都是功利的看待教育;而学校的校长对珍妮的警告也只是想把自己的理念强加给珍妮,而没有站在珍妮的角度看问题,最后拒绝珍妮的求助更说明了这一点。

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从一开始就完全是大人们想要控制孩子的工具,而现在的我们所看到不也差不多吗?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珍妮的语文老师斯塔布斯女士。

她一直关注着珍妮的行为,也试图让她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找校长试图阻止她去巴黎,拒绝珍妮的香水又试图劝她。

然而这在珍妮看来却缺乏说服力的:呈现在珍妮面前的这位剑桥毕业生带着黑框眼睛,整天在批着“那些空洞的文章”,过着看似非常无聊的生活,如此看来上好的大学有意义吗?

然而最后当珍妮看到了她所迷恋的生活的真相之后,重新求助于斯塔布斯老师,走进她的房间才看到了老师的世界:温馨的房间里摆满了她的书和画,还有珍妮喜欢的伯恩琼斯的作品。

在珍妮看来相对无聊的外在生活之下老师并没有沦落为一个虚无和市侩的人,她的生活可以依旧精彩,她的房间的布置说明了这一点。

这不救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吗?

电影告诉我们不要妄想公共教育能够真正给孩子怎么样的生活理想,然而也提示我们不用为此而绝望,理想中的生活靠自己的理性就可以寻找得到,更何况身边其实并不缺乏教我们如何生活的人。

《成长教育》短评

【B-】英国每年都会拍几部四平八稳同时没啥亮点的片子

3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精致漂亮的摄影配合一个有反转的故事,一百分钟的时间里就像带着观众完成了一趟眼睛与心灵的远行。英式的优雅和“上流社会”光鲜亮丽的生活略微洗去了片中那些令人唏嘘的谎言与无奈,也同时映衬出一个花季少女的天真、懵懂与恍惚。成熟男人也并没有错,也正是他曾开阔了一个少女的眼界。结尾过于主旋律

7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推荐

Peter Sarsgaard is such a good actor, not handsome, but charming. I like him and Maggie Gyllenhaal both. Stay strong you two.

11分钟前
  • 疾走
  • 还行

女猪脚长得不给力啊,太显老,17岁长得跟37岁的似的,还是保养得不好的37岁女人,唉

16分钟前
  • 大使
  • 还行

这不过是一种生活状态而已,不能叫做“成长教育”,而只是“一次教育”。其实我们没有资格谈论别人的生活方式,也理想男人的幻梦破碎也只是他不是单身而已。倒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不过彼得萨斯加德大叔还是又演了一个魅惑的坏人,凯瑞穆里根也总算有了点突破性的表演。

2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为啥我觉得很烂呢,尤其是结尾,老师什么的感觉真弱。和J还有E,在家做了顿饭,然后吃的。都是我做的饭,哈哈。

24分钟前
  • 六比特
  • 较差

16岁怎么松弛成这样了。。

29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较差

人生无捷径

30分钟前
  • island
  • 还行

片子拍出来的调调很漂亮,但故事非常的虚伪,女主角最后重回校园,不是迫不得已吗,假如她没有发现男主角是已婚,或者男的离婚了,她不还是坚持认为这种可以到处吃到好东西,可以接近有钱人,可以漂亮衣服才是真正的生活。而呆在学校去大学也只是“死亡”而已吗。不过女主角非常漂亮,比在Drive里

31分钟前
  • nikki
  • 较差

看文艺妞来着

34分钟前
  • serenity never
  • 力荐

三星半

35分钟前
  • 老伯的野草莓
  • 还行

男主角能挑个帅气一点的嘛?

40分钟前
  • 小裁缝
  • 还行

不管用多少小聪明小手段修饰,也没法掩盖片子整体的平庸。最后还是躺下来,上牛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男主被真相后,一笔带过,结局匆匆了事,跟剪片花似的。本片最好的地方就在前一个小时,很像那么回事,让你觉得后面肯定精彩,结果撸了半天没射,真是扫兴。

42分钟前
  • 黑稻子
  • 较差

他是这世上,我唯一坚信不疑的谎言。

4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和革命之路一样,说教的都是很普世的价值观了,也就第3世界的孩子们捧了看看。

47分钟前
  • NOMORECHILDISH
  • 还行

not even close

50分钟前
  • Cpt. 切尔卡西
  • 还行

overrated,真不敢相信这剧本是Nick Hornby写出来的,没有丝毫趣味,至少他以前开头时还很带劲的。吃多了拿多了,别说吴记麻辣火锅,连傣妹火锅都力所不及了。对我来说,后半部分忍着恶心看完的程度和“赎罪”有得一拼。cast完全不对盘。英国真正的好女星外人都不会欣赏。

54分钟前
  • jagpumpkin
  • 很差

难就难在放弃一切从头再来

58分钟前
  • V。
  • 推荐

女主角好美!

1小时前
  • SHX
  • 推荐

同类影片相比,还是《利兹的故事》更好。

1小时前
  • tintin7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