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末日

Equilibrium,重装任务,平衡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泰雅·迪格斯,艾米丽·沃森,安古斯·麦克菲登,多米尼克·珀塞尔,肖恩·宾,克里斯蒂安·卡赫曼,约翰·基奥,西恩·帕特维,威廉·菲克纳,大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撕裂的末日》剧照

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1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2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3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4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5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6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13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14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15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16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17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18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19撕裂的末日 剧照 NO.20

《撕裂的末日》剧情介绍

撕裂的末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世界核战争后,政府给每个人注射一种麻痹情感神经的药物,使人们封闭感情,变成行尸走肉。 约翰·普雷斯顿(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政府军事部门高级官员。他摧毁一切艺术品、工艺品,并将一切抗令不抛弃自己感情的人杀死,同事艾洛·帕特杰(肖恩·宾 Sean Bean 饰)因藏有一本违禁书籍也未曾幸免。一次行动中,约翰遇到玛丽·欧布莱恩(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她使得约翰开始断绝药物,试图体会有感情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他被那些第一次出现在他生命里的奇妙动人景象所陶醉了,也深深的为每天履行的破坏艺术的行为感到愧疚和内疚。 他的反常行为,被一直窥探其位置的新同事布兰特(泰雅·迪格斯 Taye Diggs 饰)看在眼里,于是想尽办法,试探约翰的虚实。在工作与道义之间,在危险与安逸之间,在情感与沦丧之间,约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雾柳镇哺乳动物大人物第二季恋爱超男女失落的病人海贼战队豪快者心中的秘密白噪音小林家的龙女仆S:迷你龙小剧场摩羯女人最可怕耀眼的他妈妈像花儿一样寻找幸福的起点白银的意志ARGEVOLLEN37秒焦糖甘城光辉游乐园:激动人心小剧场那年同学之初恋时光你们这些家伙真麻烦!将来约纳坦政宗君的复仇独狼我的日记美丽见习生我的电影主妇的反击亲爱的她不是孙大圣少狼第二季所罗门王凯恩

《撕裂的末日》长篇影评

 1 ) who rules ?

首先着并不是一部思想特别新颖的电影,只要看过《1984》就可以知道这部电影的情节设定并不是那么牛逼,漏洞很多。

政治治理没有那么容易,通过药剂、思想警察一个没有思想力的官僚机构并不能够维持一个统治,相对而言在《1984》中的思想控制反而是相对来说是比较靠谱的。

这不电影最基础的设定与背景就是认为感情是摧毁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因素。

所以,所以我们应当避免感情。

字啊电影中一直不断地提出古代的例子来论证感情带来的祸害。

是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是感情带来了伤害,但是这样的观点用在情欲用在贪欲上都一样,但是往往我们只是看到了现象的一个面,而忽略了现象的另一面。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人的优点与缺点,但其实我们所说的缺点与优点都不过是对于别人而言的,对于个人与群体关系而言的,假如没有这些那么人就只是为人,而没有好坏可言。

这是一个真理!

任何人、任何政体若是想要改变人之所以为人,那么就是走向灭亡,是没有结果的。

但是我们为了一个想要的,现在认为是好的结果,可以利用人性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更大的问题是什么,才是好!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没有那么简单与一概而论。

在小的范围内,或许可以保留多一点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但是越是大的国家,越只能够保持一点,而不能够爆出很多。

此外,这部电影的动作戏、ost 简直赞爆,全程没有尿点,可以的。

 2 ) 撕裂的末日

像是电影1984里对于人类本性的压制,而至酷中的人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取自由。

当失去了感情生活,日子将会一潭死水,如同永远经历着失恋情绪,也或许有药剂的作用将会永远的感觉不到痛苦,自然也将永远感受不到快乐。

或许快乐与悲伤不能在一生当中得到正比,但失去任何一方都将不会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片中帅哥武打动作很炫,但最后比枪那对徒手交搏却拍得很烂,搞得跟过家家似的。

而柱子后面的2人应该明显在视线之中的,却到后来才去解决,切掉脸部的镜头怎么也应该喷点血出来的,难道没动脉?

一个成年的父亲反而没有儿子聪明和善于伪装,也能够解释儿童拍恐怖片的效果会强烈很多。

 3 ) let it be

蔡康永在《宝宝日记之那个女生》中提到一本书-《华氏451度》,是小说,说那个世界里,拥有书是违法的,家里有书一律烧掉。

结果舍不得书的人,就纷纷沿着废弃的铁轨逃亡,大家聚在一起,渐渐形成一群怀抱秘密的人。

他们彼此约定,每个人负责一字不漏地完全记住一本书,靠这样,把已经被烧掉的书,保留给将来的人。

于是,在那里的废墟之间,你看到《诗经》围着围巾在火堆旁取暖、《十日谈》在玩跳格子、穿美丽洋装唱着歌的是《王尔德童话集》、正在烤鸡腿的是《希腊悲剧》。

你怀念哪本书的时候,就去找那个「书人」,让他把那本书再次呈现在你眼前。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撕裂的末日》,电影虚拟出的那个世界与《华氏451度》中那个可怕的世界很相似,拥有书是违法的,艺术品也不可以,唱片也不行....这些能引起人情绪波动的东西都被像病毒一样严格控制,持有它们的人会被处死。

在那个世界里,情感是一种犯罪,人们每天都必须注射麻痹药物以控制可能的情绪波动,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铁腕机构来摧毁那些违禁品和试图反抗的地下组织,而约翰•普莱斯顿(克利斯汀•贝尔饰)则是这个政府的忠实“看门狗”,军事部门高级官员。

他摧毁一切艺术品、工艺品,并将一切抗令不抛弃自己感情的人杀死,甚至于自己的同僚派彻吉(西恩•比恩饰)。

而原因仅仅是,派彻吉非法藏有一本违禁的书籍--叶慈的诗集。

在那个衰败的教堂,约翰找到了派彻吉,派彻吉知道结果是什么,在临死前他诵读了叶慈《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中那段广为传颂的诗句:But I, being poor, have only my dreams;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

派彻吉死了,约翰马上得到了一个新同事-布兰特(泰亚•迪格斯饰),一个有着非常野心的家伙。

约翰回到家里,面无表情的儿子直呼他的名字,征询他的意见--要不要告发那位偷偷哭泣的同学?

约翰略显迟疑的回答:当然。

在一次行动中,约翰遇到了敢于向他挑战的玛丽•奥布赖恩(艾米莉•沃特森饰)。

她使得约翰开始断绝药物,试图体会有感情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他被那些第一次出现在他生命里的奇妙动人景象所陶醉了,同时他开始为他每天销毁艺术品和屠杀所谓叛军的行为感到自责和内疚,在贝多芬庄严的D小调第九交响乐中,他开始置疑这个世界的秩序......就像尼奥做过的那样,约翰成为了救世主,叛军的领袖。

和《黑客帝国》不一样的地方是:《黑客》的革命以妥协的方式结束,而《撕裂》却用了一种颠覆的方式,电影末尾城市中四处爆炸的场面很容易想起《搏击会》。

这是一部非常绚丽的动作电影,导演非常有创意地把武术和枪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完美地集杀伤力和观赏新于一体的的暴力美学,约翰那种人枪合一的境界实在酷得一塌糊涂。

而克利斯汀•贝尔的表演明显要比基努利维斯在《黑客》中的表现要好很多,难怪会被 Christopher Nolan看中而出演去年那部蝙蝠侠系列中最好的《开战时刻》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怀疑导演科特•维莫尔是否看过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书籍,连剧中的服饰也有很多中山装的风格,或者是我多心了,全世界的独裁者都是一样的,而面对人性的压抑,全世界的人又都会不约而同地奋起反抗?

很多东西,请让我们自己来选择,即使会犯错。

很多是非,请让我们自己来判断,即使有磨折。

在《那个女生》最后,蔡康永沉吟:我会想变成哪本书呢?

发生在伊甸园的那个故事里,我想很多人都愿意犯夏娃同样的“错”吧?

aima 4.12.2006

 4 ) 如果世界上只能有一种声音 那么只能是谎言

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如果在十年前看,那时的我可能会觉得这片子剧情真扯,男主好帅。

但处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本片的剧情却能让我有诸多联想,感触颇深,我们现在,难道不正在大跨步地、不受控制地走向这样的深渊吗?

统一思想的口号多么可笑啊,如果世界上只能有一种声音,那么只能是谎言!其实这部电影是逻辑自洽的,从男主的角度来讲,他个人的武力值和周围的人相比是可以绝对碾压的,但就是这么强悍的一个人,仍旧逃不掉被操控的命运,唯有靠着周遭那么多人的牺牲才激发出他的觉醒意识。

反观我们,作为普通而又分散的个体,在根本没有能力碾压权贵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做到冲破愈渐窒息的锁链呢?

 5 ) 关于乌托邦

查了查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定义,起初还以为是理想国,所谓乌托邦无非是存在一个制度,可以让所有人都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得到自己所想要的。

而反乌托邦,则是,表面上是如此的地方,实则底下暗藏着黑暗。

两者正说反说,都无非是简单的人性善恶的两面。

自己有一个疑问,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一个控制人类情感的制度,仅仅是独裁者控制社会稳定的手段。

那如今这个宣扬情感的社会,不一样么?

难道不也是控制社会稳定的手段?

人民要的自由又到底是什么。

绝大多人所要的无非是证明自己在社会上可以获取的比别人多,一股浓厚的自私欲望藏在了其中。

往往容易变成零和游戏,资源有限,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只能妥协,暗藏的情绪传递给后来者,让后来者还未开始努力便陷入问题之中。

世界告诉你,亲情,爱情,爱很重要。

可那是人类世界的人在制造的混乱,他们不会告诉你,娱乐节目的满足是为了令你情绪安稳,并不是为了令你将自己的现实世界引入其中。

乌托邦的思考是对于人类制度与人类的关系的思考,而不是对于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思考。

关于电影,自己喜欢这样风格的动作。

但那种冰冷的风格和所想要表达情感存在的温热,所想表达的爱之间的冲突在自己看来并不够明显。

对于电影,自己始终习惯于,若是准备表达一个主要价值观,核心,就好好的表达。

若是要视觉愉悦,感官愉悦,就尽量让故事简单,不要留太多无关细节去表达一些什么。

这是而今看来许多影视作品都爱做的事情,画面明明已经达标了,基本的故事也有了,却很是莫名的引入了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让人困惑。

一直喜欢贝尔这个演员,所以多加了一星。

故事本可以很简单,画面和动作都不错,可在一个还没有论证的完整的世界观里去表达人性里的冲突,真的是有些画蛇添足了。

 6 ) 专制与反抗

这部电影还是在研究专制与对抗,许多片子都是这样的主题,黑客帝国、勇敢的心、千钧一发。

就像美国人骂人时很恶毒的说法是:looser,输掉意味着受鄙视。

美国人在得救时老是喊:success.不断强化的竞争充满了他们的生活。

不知他们是变得更有活力,还是变得更累。

这部片子虽然知道是打打杀杀的,但还是很有耐心地看完了,因为画面很精美。

各种环境都被收拾得没有一丝杂毛,虽然是灰灰的没有感情,但却不失美感。

 7 ) 打破,或保持封闭

推荐这个电影,不是说电影很完美。

呐,主角的身手过于好了,缺乏说服力;“叛军”的服饰打扮过于随意,不合理;如此高科技的独裁的社会,许多地方竟然没有监控摄像头,不合逻辑;性格谨慎的独裁者的统治核心地只有护卫者却没有其他保护机关,不合逻辑……打动我的,是里面的寓意。

片子的隐喻那么多,比如灰、蓝、黑色的衣服,比如被烧毁的小说与画作,比如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并尊称为“FATHER”,比如人与人之间轻易就发生的告发与屠杀……作为一个70年代的人,我对着屏幕露出会心的苦笑。

如果不是因为偶然打碎了一支针剂,他,普雷斯顿没有机会感受的拥有“FEEL”的美好。

在此之前,他可以冷漠地面对妻子和朋友的死亡。

感受到了“体验”的奇妙后,普雷斯顿象一个吸毒上瘾的人一样沉迷于感官的世界,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世界。

更甚之,他推翻了旧的统治,将人类社会释放到一个也许较混乱但更为自由的状态里。

其实,少注射一次情感抑制剂,普雷斯顿就能感受到那么多东西,这说明他本来是高度敏感、感悟能力特别突出的一个人。

而很多人,即使不注射那抑制情感的针剂,也无法在平凡的细节或微妙的瞬间里感受到世界的绚烂与壮丽。

他们早已行尸走肉,所谓的享受生活,不过是根据习惯,重复自己单一的生活、单一的喜好。

无所谓目标,无所谓理想,无所谓追求。

“自由,如高山上的空气,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用的。

”介川龙之介说过这样的话。

自由犹如高原上的空气,对于不健康的身体是不利的,只有强壮的心灵,才有资格追求真正的自由——那包括了心智的成熟、人格的独立、自我的发掘与肯定、个人价值的培养与壮大等。

有些人没有能力拥有自由,那么,提醒他正处于被奴役,除了徒增他的痛苦,别无所益。

甚至,他们早已主动放弃自由,我们为什么要去提醒他呢?

 8 ) 关于正义的悖谬

当观众们嚼着爆米花喜滋滋地看着大帅哥贝尔杀死那么多的“坏人”,导演的观点已经不言自明——他所做的事情,是正义的。

于是,男主角用连环枪杀死那么多的人也就可以用最漂亮的姿态去表现,甚至残忍地削去“坏人”的脸,都显得很酷。

观众们对此很喜欢,因为男主角分明是在维护人类情感的尊严,人类拥有情感的权利是不容剥夺的。

在这个价值判断的拥护下,残酷的杀戮都变得如此具有美感。

在我看来,片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镜头,来自男主角面对那群被围剿的革命军人,选择了杀死官方派来的士兵,挽救革命军。

面对那群有情感的革命军人,他连下手执刑都不忍心,甚至杀死一只小狗都那么艰难——你看,人类的情感,是多么的美丽啊,多么的仁慈啊,这时的情感完全是爱。

可是这种情感,到了当权者的士兵面前,又完全失效了,男主角杀,杀,杀……这时,男主角的情感恐怕就变成了愤怒和仇恨。

这就是情感的力量,情感本身就是价值观的标准,如果说情感作为价值观的标准本质上是依赖于理性的判断,那么这时候男主角的判断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情感是人类不可失去的部分,任何剥夺它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所以,他有义务杀人,拯救更多人类。

当初,统治者之所以选择消除人们的情感,是为了防止战争。

说真的,这个目的基本上是达到了。

除了那极少数的革命军人,地球真的是太平了许多。

为了防止战争,人类可以失去自由——这是统治者的看法。

防止战争,这个目标看起来是完全正义的。

但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又违背了人类的本性,因而是不正义的。

而革命者们为了维护情感的存在,对统治者发动了战争,看起来也是正义的。

但发动战争本身已是不正义——别告诉我在这里为消除集权统治而进行的战争就是正义的,因为情感本身就会带来更多的战争,维护情感的存在,还能是正义的吗?

如果说情感是人类自由的象征,这种说法无疑是空洞无望的。

为了正义的目的而去杀人——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太多太多。

然而现在看来,正义只是一种悖谬,因为人类无法对自己的情感本身做出一个终极的价值判断,只会为了维护情感本身而去做一些疯狂的统治或者复仇的事情。

所以电影的结尾,男主角嘴角泛起一丝邪恶的笑——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对于这一切,我只想带着一丝自嘲和悲凉轻蔑地说,此片中的人类,只要小小一瓶药物就可以失去情感——如此脆弱不堪的一种化学功能,就是人类引以为荣的情感。

也许有一天,人类会发明出来很多刺激情感的药物:红色片产生爱,白色片产生悲伤,蓝色片产生忧郁,绿色片产生高兴……到那时,人类又将如何面对自己引以为荣的情感呢?

到那时,什么又是正义的?

 9 ) 撕裂的末日

下面那两张照片不知你们看了感觉如何,反正我是觉得他很帅.我尤其喜欢他的眼睛和嘴,给人很坚定的感觉.他的名字叫做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这个名字在一年前大概还没有人知道,但是在现在,肯定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他了,这都是因为一部电影-蝙蝠侠前传.蝙蝠侠前传有着一个好名头,还有好几个很著名的老演员-摩根佛里曼什么的辅佐,使得作为年轻时候的蝙蝠侠出场的克里斯蒂安·贝尔一下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这个时候我却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那是我去年的冬天看的一部电影,看了后就一直想写一下,但是一拖就拖到了现在.那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做,中文翻译名是<撕裂的末日>.当时看的时候完全是无意中看的,但是一看我就喜欢了.这是一部典型的B级片,从导演到演员都没有什么名气.这部电影在美国首映时只在大约1/3的影院上演.而对于影评人来说,它只不过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黑客帝国>的大杂烩,毫无自己的新意.但是对于一向喜欢B级片的我来说,这部影片完全具有成为一部邪典电影的潜质.一,背景故事的发生在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之后.人们辛苦重建家园后,发现人类的感情是一切争端的起因,人的感情是最危险的东西.于是生产了抑止感情的药水,规定人们每天都有注射这种药水.同时消除掉任何的时间名画等艺术品,以让人们彻底失去产生感情的机会.对于那些不愿消除感情,偷偷收藏艺术品的"感情罪犯",政府则派一种身怀绝技的"教士"去将至剿灭.教士们具有高超的战斗能力,同时具有发现哪里藏有艺术品以及谁有感情的直觉.而感情罪犯们都被投入一个火炉中活活烧死.二,意识形态之所以影评人会认为这部电影在模仿1984,是有他的道理的.首先场景十分的相象,都是后未来的冷冰冰的城市.电影中,城市的建筑风格统一,全部为灰色,用意是消除美感,以抑止人们的感情.人们的衣服也是一水的工作服.片名Equilibrium有平衡的意思,在片中也是政府办公大楼的名字,人们领取抑止感情的药水,以及生活物资等都在这里.显然这座大楼的概念直接来源于1984.但是这部电影与1984最重要的不同也正在于意识形态上.在1984中,政府认为人们的思想是危险的,因而不允许人们有思想.而在这部电影中,被消除的则直接变成了人们的感情.到底那个更"合理"些,我觉得还是1984吧,毕竟1984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而<撕裂的末日>不过是部娱乐性质的电影.但是思想和感情哪个更应该消除呢?我也觉得应该是思想,因为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也就没有了感情,至少是没有了悲伤,愤怒等等容易造成社会不安定的感情.在1984里也是这样,政府只让人们听一些"无害歌曲",这其实已经实在消灭感情了,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人们成为永远傻乐的人.所以说1984作为一部传世之作毕竟更加严谨.而<撕裂的末日>这样设定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首先避免了政治,更加通俗易懂,而且增加了作为一部电影作品的戏剧性.所以在这方面电影虽然弱一些,但还算是不错的.另外我比影评人们更喜欢这部电影,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看过了电影版的1984,而<撕裂的末日>对我来说是第一部将1984中的世界呈现为影像的电影,所以让我感到十分的惊奇.不过我想,电影1984中应该没有这么精彩的动作戏吧.三,动作影评人对此片的另一个评价是认为它模仿了<黑客帝国>.我认为这个就不太靠谱了.只不过是影片的主角都穿黑风衣罢了.而不论世界观还是打斗场面两部影片都不具有可比性.相比于过于"炫酷"的黑客帝国,我更喜欢更加灰色的此片.此片动作戏最大的亮点就是它提出了"枪炮武术"的概念.所有的"教士"都要勤加习练这种"枪炮武术".这种武术顾名思义,把枪和武术结合在了一起,在这里,枪取代了人的拳头,人们在打斗时都会伺机放枪.但是如果是两名深谙枪炮武术的高手在打斗时,你会发现,枪很难打中对方,即使是枪已经顶在了对方的脸上,仍然会被对方躲过.这就是本片提出的另一个概念---概率统计.就是说当一名教士在面临多名敌人时,他们将对敌人的位置进行统计,然后估计从每个方向将会射来子弹的概率,再进行闪躲,同时又对每个位置出现敌人的概率进行估计,然后进行射击.所以,当你看到一名教士躲过了数人的子弹,那不是因为他反应快,也不是因为他有尼奥那种改变时间速度的本领,而是他提前计算的结果.在片中还给出了原理图,并标出了坐标,角度等等数据.而且还给出了实验后得到的教士战斗力提高的数据---好像是120%.在电影中进行如此详细的数学推导,这点另我十分喜欢.转念一想,怪不得片中的"教士"那么的少,而且都要从小训练,原来是不仅要学习武术,还要学习数学.难上加难啊. 而克里斯蒂安·贝尔演的约翰·普莱斯顿就是教士中高手中的高手.四,约翰·普莱斯顿约翰·普莱斯顿由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出场时甚至让我惊为Brett Anderson.当然仔细看他和Brett Anderson还是不像的,只是在他走下汽车的那一瞬间很像.真是相当的酷,于是我把这个镜头看了好几遍.约翰·普莱斯顿一开始是最厉害的一个教士,凡有不能解决的感情犯都派他去.他不仅能以高超的枪炮武术瞬间解决武装抵抗着,还能够感应到被藏起的艺术品的位置.后来的喷火兵们于是就会将之付之一炬.他的搭档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偷偷的藏起了一本书,约翰·普莱斯顿毫不犹豫的解决了他.但是在一次行动中,他遇到了一名充满了感情的女人,这个女人影响了,也让他想起了自己那被作为感情罪犯而处死的妻子.于是他偷偷的把抑止感情的药剂藏了起来.从此走上了抵抗军之路.由于他能力超强,终于率抵抗军取得了胜利.总之约翰·普莱斯顿是全片的主人公,他始终保持了一种很酷的姿态.又为我们奉献了许多段十分精彩的打斗.让人看得十分过瘾.而剧情也设计得颇为曲折,也是影片具有了成为一部优秀影片的潜质.五,主席作为一个国家,片中这个虚构的国家也有一个主席.同时这个国家还有个先知式的人物,每天在各处的大屏幕里讲着鼓舞人心的话.显然,这个人物直接来自1984中的老大哥.这个人其实就是主席的化身,他的脸是主席的脸经过变形后再播放出来的.而主席则主管一切具体的事物.当看到影片后半部分是,我震惊的发现,这个主席不仅是有感情的,而且感情很强烈.因为当已经秘密投靠了反抗军的约翰·普莱斯顿公开顶撞他时,他愤怒的砸起了桌子.而在影片最后约翰·普莱斯顿和主席在他的秘密书房对决时,也可看到在他的书房里挂了许多名画.当主席被约翰·普莱斯顿的枪制主时,他更是流露出了百分之百的恐惧.其实这一点我早应该想到了.任何的规则都是用来束缚老百姓的,对于独裁者来说,规则是他制定的,所以他可以游离于任何规则之外.比如当他愤怒的砸桌子时,他周围的任何人,那些卫队成员,都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因为对他们来说,主席是不容怀疑的.六,反抗军在片中有一个场景,是许多工人坐在一个大广场上听大屏幕上"先知"的发言.发言结束后,一个其貌不扬的工人率先站了起来,激动的鼓掌.然后所有的工人站了起来一起鼓掌.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这其中的破绽,大家都是没有感情的人,为什么会有个人这么"激动".看到后面,你就会明白,他就是地下反抗军的首领.所以,他也是有感情的.这也说明了权力机构的走狗的愚昧,只要你表示出对权力机构的忠心,他们是不会注意到你的违反规则的地方的.当约翰·普莱斯顿停药之后,有了对美的感受.一天上班时,他把办公桌上的物品摆来摆去,以寻找美观的摆法.这一幕也被这个反抗军的领袖发现了,于是才把他招了进去.而后我们发现,在一间教室给小学生讲课的老师也是一名反抗军成员.这一点让人颇为欣慰.七,女人女人是祸水.大部分的电影都离不开女人,在这里,女人就是引起人的感情的祸水.在一次行动中,约翰·普莱斯顿认识了感情丰富的女感情犯玛丽奥布莱恩,他唤起了约翰·普莱斯顿残留的一点点感情,让他回忆起了自己那同样作为感情犯被处死的妻子.从那以后,约翰·普莱斯顿开始把药剂偷藏起来.他在早上洗澡时透过窗户看到初生的朝阳,头一次看到了自然的美.当他亲见看着玛丽奥布莱恩走进焚化炉后,彻底唤起了他的感情.于是他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反抗军的行列.女人,看上去是那么柔弱,但是,往往却是女人改变了历史.八,儿童约翰·普莱斯顿有个儿子还有个女儿.当他偷偷把药剂藏起来后,他的儿子警觉的问他,今天你服药了吗?另他吃了一惊.他的儿子说,我的任务就是监视你.但是当他的儿子目击了他藏药的行为时,却拿出了自己藏的药.约翰·普莱斯顿问他儿子,他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服药的,他说,是妈妈让他不服药的.我们不应低估了儿童.因为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他们信任的人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毕竟,不管在什么时候,儿童永远代表了未来.所以也千万不要让独裁政府把儿童们教育成"傻逼小朋友".九,走狗在约翰·普莱斯顿杀死了自己的搭档后,上面又给他派了一个新搭档布兰特.布兰特是一个年轻的黑人,刚刚成为教士,他年轻气盛,一心想干一番事业.而他向上爬的资本就是去尽快的发现约翰·普莱斯顿犯了感情罪的证据.当然,这么一个菜鸟怎么能斗得过身经百战的约翰·普莱斯顿.最后惨死在他的刀下.十,结尾我把这部影片推荐给朋友们看,他们都说好看.但是都认为,结尾太简单了.结尾是,约翰·普莱斯顿识破了主席的诡计,直捣黄龙,现实一刀干掉了布兰特.没想到主席也是个枪炮武术的顶尖高手.但是在一番激烈的打斗后,主席也被约翰·普莱斯顿一枪干掉.然后就是反抗军全面起义,摧枯拉朽解放全国.看完后,感觉胜利确实来得太快了.但是想想看,太多的电影喜欢在最后搞个一波三折,比如坏人倒下以后但没有死,又挣扎着给好人一枪什么的.偶尔有这么一部结尾干脆利索的电影看不是也很好么.不过我倒是在想,革命成功了以后会怎么样.抑止感情的药大家肯定不会再吃了.但不知约翰·普莱斯顿会不会当主席,还是会采用共和制,议会制什么的呢?不管怎么说,一次革命成功了,总能好上那么一段时间,等再次不行的时候,那就再来一次革命.世界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中前进的.附:克里斯蒂安·贝尔我还曾经看过他的另一部片子,<火龙帝国>,也是一部B级片,但就是一完全的烂片.在那里面贝尔留起了大胡子,搞得我看了好久还没看出哪个是他.我觉得贝尔就适合把脸刮得光光的,露出他那有个性的嘴角.刚才看网上以前的人对<撕裂的末日>的评论,还说片子是好片子,但觉得贝尔红不了.现在他终于凭<蝙蝠侠前传>要红了,不过也过了3年了.本人原创。

原出处:http://www.blogcn.com/user21/picturesofyou/blog/22284302.html

 10 ) 平乏的末日革命

末日未来,世界同一,统治者将战争的罪恶、人对人残暴的根源归结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能力。

为了维持统治稳定,政府要求全体民众定期注射麻痹神经的药物以封闭情感,同时设立耶和华法律军队监视、猎杀产生情感的犯罪分子。

艺术,成了违禁存在。

蒙娜丽莎被焚烧,贝多芬被囚禁在地下室,叶芝被铁链与镣铐捆绑。

神父(Father)成了唯一的信仰与主,他的命令需要民众无条件服从。

世界纤尘不染,人人行尸走肉。

电影一是对暴政的控诉与讽刺,二是对人类情感的歌颂与赞美。

第三次世界大战过后,核战争的毁灭性灾难使得人类的生存岌岌可危,极端的困境造就了极端的政权。

神父一人的言论成了至上真理、唯一法律。

随时随地的监视、时时刻刻的“教育”、事无巨细的命令,无上集中的权力带来的是极端严密的禁锢与控制。

电影中耶和华军队的主要使命在于消除任何影响现行和谐社会的情感因子,艺术品、书籍、动物、产生情感的人,都被冠以恐怖分子的罪名当场格杀或施以焚烧。

打着消除暴力的旗帜成为最恐怖的暴力,古今中外,一如既往。

艺术是文明的依托,对艺术的禁毁意味着对文明的抛弃;情感是生命的表达,对情感的禁锢寓意着对生命的蔑视。

神父将艺术品列为违禁品的理由是艺术会引起人类情感的波动,而人类情感的波动是人对人残暴的根源。

是的,人的情感是脆弱的,它容易受到感染和引诱,浓烈而疯狂的情感会摧毁理智,引人坠入深渊,相互残杀、相互侵害。

但残暴的根源并不是情感,而是资源的匮乏与利益的争夺,是人的本性。

当人类开始艺术创作的时候是人类文明的开端,因为人类学会了感受世界、学会了思考自我,人类用艺术探求人的精神世界与精神诉求,人类通过艺术将人与人之间永恒的情感进行一代又一代的传递。

人的共情能力、感触能力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相辅相成,丧失情感能力的人类,不过一具会呼吸的尸体,沉默地服从极端暴政,丧失思考的能力,也丧失生活的能力。

电影很巧妙地设置了人类个体情感与整体稳定极端对立的矛盾环境,但搭建了科幻的酷炫框架之后却放弃了逻辑内核的填补,断裂的剧情、莫名的人物觉醒和情感转折、仓促轻易的革命使得整部电影仿佛是大费周章地开了一个玩笑。

宣扬消除情感的领袖随时处于愤怒的边缘,视情感为罪恶的社会居然还需要家庭、妻子丈夫、孩子父母这种关系的存在。

教士John Preson的友情、爱情突兀而奇怪,缺乏逻辑的考量,为了哭而哭,为了感动而感动,为了喜欢而喜欢。

情感变成了一句口号、一种象征、一种反抗政府暴政的旗帜,却唯独不是情感本身。

至于情感的复杂性与毁灭性、纯粹性与神圣性,情感对于人类生命的重要价值,电影直接放弃探讨。

这是一部披着科幻片套子的娱乐动作片。

《撕裂的末日》短评

动作设计确实很棒。

5分钟前
  • Zero-_-
  • 推荐

原来枪是用来近身战的

10分钟前
  • vip
  • 还行

真的很讨厌软科幻

14分钟前
  • 新的一周又一周
  • 很差

开头很赞很酷,动作戏也一直很酷,但剧情愈发崩坏。主角造反的动机实在太好莱坞,为一只狗坏大事,还爱上美版宋春丽,结尾更是坑爹。一两句台词有思考价值。另:虎父无犬子 Matthew Harbour

16分钟前
  • 肥嘟嘟左卫门
  • 还行

如果我说,贝尔拍的片子我都爱,是不是显得很基情?

17分钟前
  • 將軍雪夜入蔡州
  • 还行

狂拽酷炫吊炸天。

22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一开头就见到好些《越狱》里的大人物“走过堂”···

24分钟前
  • Crazy Wen
  • 推荐

又见反乌托邦,又见反共产主义

29分钟前
  • 装甲蛋壳
  • 推荐

一切独裁者都是纸老虎,所谓乌托邦其实集中营。道理太浅,因而无趣。动作虽好,可惜太少。

30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剧情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表演呢, 一般般. 但是动作设计是超一流的, 完完全全是耍帅的.

35分钟前
  • 霍乱
  • 推荐

《一九八四》的现代版,不过是完美结局的,靠的都是一个刀枪不入的英雄。

36分钟前
  • N
  • 推荐

世界观与逻辑语言都可以抛给另一个次元,这片完全是冲着Bale脑残粉和反集权者去的。我恰好跟这两个群体都擦边儿,看得巨high。再者作为一个情感犯,必须怒荐。

37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坑爹的)译名啊译名!!!

42分钟前
  • 林小七
  • 还行

雖然情節和故事非常緊湊也引人深思 但這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 沒有流血犧牲就不能構成革命 之前是誰說過 民主和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但此片BUG實在是大到讓我覺得太過理想主義了 如果僅僅是以一部電影來說的話 它確實是好看的

43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漫画式科幻动作片,比起黑客差的太远

48分钟前
  • 天马行空·错话连篇
  • 还行

颜,,,,是刷星卡~~儿子啊啊!!贝尔啊啊!!你们好帅啊啊 抱住~~

53分钟前
  • 鬼地方时
  • 还行

很棒的,很有黑客帝国的神韵,什么是暴政,人生没有情感那么有什么意义?

56分钟前
  • H.W.X
  • 力荐

三星半,有太多电影的痕迹了,主题像V但不如V挖的深显得也有些无力(当然我知道V是在之后拍的),打斗场面像黑客帝国却有些软绵绵的,有个镜头似乎是向银翼杀手致敬?

5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上帝的独裁~~

60分钟前
  • 纳什维尔的猫
  • 还行

没拍好啦…比较一下v

1小时前
  • tsaion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