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季 Season 2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剧照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2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4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5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6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4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5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6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7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8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9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20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文物也有生命

这种“短小精炼有内涵”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持续在观众当中保持热度、“薪火相传”。

试想,在人潮拥挤的地铁中,伴随着5分钟的文物短视频,呼啸而过的不仅是窗外形形色色的景象,更是文物穿梭几千年的前世今生,一天1440分钟里5分钟不过是转瞬即逝,而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5分钟则是文物的“一眼千年”。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文化热的全新表达方式,是文化自信的高度凝聚,亦是助推大国崛起的文化自觉。

 2 ) 国宝第二季个人笔记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季鹰顶金冠饰 内蒙古博物馆黄金 战国 草原部落匈奴 贵金属工艺高超 动物猎杀雕刻 游牧民族无文字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 四川博物馆铜 战国 生动嵌错战争,庆功宴和贵族生活40.3*13.2cm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木+青铜 战国 曾国国军乙 64件(标两音)+楚王赠送镈钟一件,78年发掘,86年采录木雕双头镇墓兽 荆州博物馆木 战国 楚的甲骨文是树木和荆棘,出土文物花纹多自然相关,170cm人物御龙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帛 战国楚 出土中最早的帛画 ,发现于长沙子弹库,引魂幡,升仙愿望。

类似的西汉T形帛画跪射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胎彩绘 秦 二号坑出土160件 盔甲鞋底发丝掌纹等都非常清晰细腻,出土时有着色,128cm商鞅方升 上海博物馆青铜 战国秦 升是标准也是容器 商鞅变法时铭文,取信于民后统一度(长短)量(容积)衡(轻重),秦统一后加刻铭文,为全国标准铜车马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青铜+金银饰+彩绘 秦 1980出土立车(152*225cm,一吨)和安车,礼制最高的车马,三千多零件联合可动里耶秦简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木 秦 2002年出土,37400+片。

郡县制下迁陵县的县志,管理,记录,户口本,身份证。

南越汉玉(组)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玉 西汉 南越王陵墓,汉代玉石艺术巅峰霍去病墓石刻(组) 茂陵博物馆石 西汉 马踏匈奴为代表,表现战争,野兽,人像等。

霍去病一直打到今俄罗斯,23岁去世五星出东方织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丝绸 西汉 尼雅遗址。

蓝绿红黄白,小篆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丝线细密工艺高超四神纹玉铺首 茂陵博物馆玉 西汉 铺首一般用于大门门环,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对应星宿东西南北,木金火水。

标识战争建筑陵墓等的方向熹平石经 残片分布国博等多家单位石 东汉 最早官方定本石经,双面刻字,46块,儒家七部经典,汉隶典范,饱经风霜不足十一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山东博物馆石 东汉 描绘孔子去洛阳向老子请教。

公元前600-前300,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都产生思想家长信宫灯 河北博物馆铜鎏金 西汉 满城汉墓,长信宫沐浴用。

唯一人形釭灯(其他多为动物)。

工艺高超可旋转调整亮度素纱单衣 湖南省博物馆丝绸 西汉 辛追夫人墓,作为外罩。

只有11.2旦(九千米重量g)的丝(现在14,因为蚕更健壮)二十八宿圆盘圭表 阜阳市博物馆漆木 西汉 汝阴侯墓 星盘与支架配合的角度,观测天象,定历法,观测物候,定了24节气狸猫怎漆食盒 湖南省博物馆漆木 西汉 归属辛追夫人。

君幸食。

西汉后,周朝庄严肃穆的动物形象变为朝气蓬勃的风格算筹 骨算筹—河北省博物馆,象牙—陕西历史博物馆竹/骨/象牙/铜 战国 纵横表示数字,十进制计算。

运筹帷幄即为算筹。

明代后被算盘取代错金铜博山炉 河北博物馆青铜 西汉 26cm。

归属中山靖王。

盖子山峰形状,边界错金云纹,西汉流行,与蓬莱昆仑有关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 南京博物馆银 西汉 出土西汉江都王刘非墓,归属其妃子淳于婴儿。

一分为二,阴阳刻文。

3.7*1.8cm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国家博物馆青铜 西汉 酒壶。

错金银工艺,犀牛姿态灵动细腻。

3000前雨林气候犀牛多,西汉后转冷迁移击鼓说唱陶俑 国家博物馆陶 东汉 四川盆地说唱艺人形象(俳优),56cm铜奔马 甘肃博物馆青铜 东汉 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的张姓将领墓葬。

原为马踏飞燕后改名。

汉帝好宝马,称天马。

 3 ) 严肃文案整理Ⅱ

综合个人喜好和需要整理,更新完毕。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1.0指路——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129872/第1集 鹰顶金冠饰:你好,我的对手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

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

但连绵的长城真的可以阻断人们的交往吗?

游牧民族喜爱中原的丝绸和粮食,而中原的人们需要金属和牲畜。

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

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第2集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战国春秋春秋战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飞扬的年代。

几百年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

而这之前的西周一直处于礼乐文明的社会中。

战争时,弓箭是杀伤敌人的武器;和平时,则是社交生活的用具。

早在周代,射箭便是贵族必须掌握的基础教育六艺之一,射礼则是重要的社交礼仪。

中国是丝的故乡,采桑也进入了礼制,演化为后来的亲蚕礼。

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

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地生长,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第3集 曾侯乙编钟:中国之声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墓主人名“乙”,是战国时代曾国国君,曾国也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随国”,在今天的湖北省随州市范围内。

第4集 木雕双头镇墓兽:天地一角楚,意为树丛、荆棘,楚人生活在沼泽地区,他们制作的艺术品带来浓厚的自然气息,像风,像鸟,像云,没有固定的形态,是中国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分。

如今楚人的形象,定格在一张窄窄的木片,定格在天地之间的角落。

在古典时代,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

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与星辰同行。

第5集 人物御龙帛图:天上见死生为昼夜。

生死非人力可逆转,可他们又如春来秋往,昼夜更替,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

楚人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幻化在烂漫的图景中,让那时的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为人之路的终结,却是成仙之旅的开端。

事死如事生,这样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的后世千年。

生而为人,死后成仙,这才是完整的生命记忆。

而生死之间,应御龙而行。

第6集 跪射俑:帝国的镜像星辰旋转天穹,山河蔓延大地,人为重现的镜像拥有扭曲时间的魔力。

镜子之外,肉身已经逝去;镜子中,士兵却被赋予恒久的人格和生命,他们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

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

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第7集 战国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战争更为惨烈。

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如何能在变法中后发先至?

商鞅认为,首先要取信于民。

商鞅使新法获得了民众的信任,统一度量衡的进程也正式开启。

度,用来计算长短;量,用来测定容积大小;衡,则是测量物体轻重。

在当时,各国之间的度量衡各不相同,即使在一国之内各地的度量衡也差别很大。

商鞅明确规定1升的大小,并制作出1升的标准器。

如此一来同样的一升米便不会出现各地多少不一的情况,同样的一亩土地产量的计算就不会再有差异,国家征税纳粮有了保证,源源不断的税收支撑起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

始皇帝的诏书与商鞅变法时刻下的文字距离不超过两厘米,时间却相隔123年,意味着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

在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一个农民可以不识字、没有车,却不能不纳粮。

统一的方升意味着统一的法度,生活在辽阔土地上的华夏先民才会对一个泱泱大国有了统一的认识,一个国家的升开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第8集 秦始皇陵铜车马:图谋远方生命若走进边界,帝王也无力逾越。

也许制作一辆精美绝世的车马,才能驶向梦想的远方。

拥有这辆车,是否意味着不朽?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

自称始皇帝的嬴政意图制造完美的国家制度,设置由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书同文,车同轨,修筑通达天下的道路。

秦朝高速公路、直道和驰道很快诞生,车轨距离的国家标准也随之出现。

曾经最威严的人间仪仗,化作驶入陵墓的悲壮行伍。

陵墓之下,另一组车马整装待发,静候主人的魂灵。

帝国沉埋,青铜剥蚀。

从未启程的座驾是否真的能够疾驰,到达远方。

第9集 里耶秦简:秦朝县城那些事儿大量的木简一枚便完整地记录了一件事,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县,一个县浓缩于一片木简。

三万七千多枚木简就像是一部秦朝县城生活的百科全书,写满了当时的各个方面,有通邮,有行政建置,有买卖、算术和记事等,全景式展现了郡县制下一个秦朝县城的管理和运行。

在正史当中对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用近20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三万七千多个从前。

这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继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

那时的小吏和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第10集 南越汉玉:有玉而安生者佩玉,以比其德。

亡者敛玉,以慰其灵。

南越国,秦汉帝国的南土。

这里的玉承袭了中原玉文化的正统,也融合了海外异域的风情。

玉,石之美。

玉,比王字多一点,即使身为王,也会在时间里湮没。

有了玉,便多了一点能与时间并肩的力量。

有玉而安,身体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安住在对永恒的祈愿与向往中。

第11集 霍去病墓石刻:磐石之志匈奴是西汉前期在北方草原上兴起的游牧民族,他们控制着西域,强悍的骑兵屡次进犯汉边界,这是令人畏惧的对手。

公元前119年,21岁的霍去病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祭地禅礼于姑衍山。

之后,霍去病一直打到瀚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汉朝从此可以直面更辽阔的世界。

石雕无声,荒野长吟。

这些拙朴、粗犷的石刻不同于后世的写实风格,是汉代艺术的杰作。

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闪电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头里的生命浮现出来。

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它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第12集 五星出东方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大地的经纬纵横交叠,标识出山川和城市。

坐标连接,足迹踏成道路,示意来处,遥指去向。

丝缕的叠加构成锦缎,颜色的集合拼出画面与文字,美好的愿望浓缩成千丝万缕,被细密编织进这一掌见方的精致里。

丝绸像强劲的东风出塞远行,与此同时,毛、棉织物则像西风,与东风相逢在路途。

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歇的织机,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编织至今。

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沙海古道上,我们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

第13集 四神纹玉铺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天地相应。

人们把四神投影到地上,需要区分东西南北的地方就有它们的存在。

它们是离每个人最近的神,守护着人们的四方。

这是灵动的四方,铺首上的四神纹欢快地跳脱了原本的方位,南北两神右旋后适合地布置在兽面两侧,似在祥云里飞腾翱翔,怒目利齿的兽面眉目间也流露出几分柔情,一切都在艺术的浪漫中被汉人的双手活化。

玉石,大地的精华。

当雕刻者把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雕刻在这块玉石上的时候,玉石又秉承了天相。

也许古人把它们想象成天空之门的铺首,即使在眼前,我们也需要仰望四神遨游的天际。

这块蓝田玉上的四神安在,这是一片碧绿的天空,奔腾、飞翔、盘旋、静默的四神指引着地上的方向,也望向天外的世界。

第14集 熹平石经:破碎与重聚汉代开始,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法定教科书成为指导社会发现的伦理道德典范,官学私学规模空前,制定的教育制度模式沿用至今。

汉字历经演化有繁简之别,有通假之异。

文字是文明传承的根本,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熹平石经开创了文字校正之先河,此后历代都有官方刻石宣布经文定本。

石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体,成为梳理传统文化的重要凭据。

汉人早已用行动表明,回溯是为了接近本真。

石头冷硬,字藏深意。

它召唤着历代有心人将残片从各处找寻。

一片一块,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第15集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溯源定本二位先圣躬身互拜的背后,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汉代人把这个场景刻在砖石之上,置于兆域之中,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

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因铭记传承而绵延不断。

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间,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和中国都先后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他们的智慧与人类相遇,构成了多元的世界。

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他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它们交汇,它们奔腾,它们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第16集 长信宫灯:来自汉代的一束光两千余年她未曾挪动一步,却从西汉启程,带来遥远的一束光明。

她为灯而生,两手持握灯盏,向前投射光亮,身体是烟尘的容器。

想象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远的温暖,光阴长短如灯火明灭。

一件宝器,一位佳人,从此执手,互为你我,艺术家完成了卓越的设计。

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

时间似光,生命如烛,长信宫灯带来灵动的光亮。

第17集 素纱单衣:云想衣裳西汉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意思是“丝”来的地方。

这些丝穿梭着经纬,也织就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气质。

衣着会让人们找到自己。

礼仪之大,称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

素纱单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却仍然在影响着两千年后的中国人。

它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千古传奇,但又与今天的生活并无沟壑。

因为它就是属于中国人的,自由浪漫的样子。

第18集 二十八宿圆盘圭表:周而复始,如期而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先民仰望天空,低头思量,看似简单的初始经过数千年积累数据,改进工具,人们探索宇宙运行的规律。

木已腐朽,漆皮残存。

时空仍在满天繁星中延伸,太阳不过这两千亿颗亮点中的一粒。

天行有常,周而复始,如期而至,是为天地之信,以利万民,生生不息。

第19集 狸猫纹漆食盘:漆盘上的喵星人经历过大分裂的国家刚刚才从战乱中苏醒,他们所制造的器物,无不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精神。

第20集 算筹:运筹科技发展,计算工具更新,使得运算的步骤得到了简化。

但无论工具怎么改变,十进制却始终是我们了解和学习数学的基础。

第21集 错金铜博山炉:烟云的计算烟云溢出孔隙,慢慢地博山炉被造了境,线条粗硬的动物们因烟云而跃然,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

炉中虽无仙人,却显祥瑞。

此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在山水意象通过卷轴绘画给人们带来想象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3D思维表达。

他们通过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

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第22集 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闪烁腰间的誓言这伟大的盛世,同时包容过隐秘和张扬。

或许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未央”和“毋忘”的,是中华民族对汉文明的情感延续。

汉代人的吉祥语也是历朝历代人们共同的企盼,在现代生活中仍然被沿用下来,穿越千年,还透着微光。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敢说、敢当,就当此生此世是梦一场,忠于内心,活得敞亮。

第23集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万物有灵犀繁复的工艺,恒久的材料,凝固人与自然的默契。

百态丛生的真实动物聚集一堂,揽括生命美好。

久远的时空里,无数生命来过又离去。

而后地球上出现人类,描摹和形塑生命,大约和人类文明同样久远。

人们以各种材质模拟大地生灵,愿与动物共享自然。

犀尊送走了犀牛,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

过客来来往往,相视一笑,万物有灵犀。

第24集 击鼓说唱陶俑:唱响我人生我变成了符号,象征说唱艺术。

我的灵魂从未死去,它成为一个行业,一种思想,一门哲学。

我是活在市井的民族精神,是高贵的隐士。

你看到我开怀大笑,那是因为我很严肃。

第25集 铜奔马:天马行空凿空天险,开通道路,所凭借的不惟人力,更有天马行空的奇想,恰如徒手塑造神驹。

马,是地表的优美的尤物,云端轻灵的使者。

天马傲首行空,一如人类的想象神游万仞,即使没有羽翅,它也能飞驰如光电,平步于天际。

 4 ) 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01:鹰顶金冠饰。

WA因为对手,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变成更加强大的自己。

02:战国嵌错宴乐攻占纹铜壶,弋射(弋不射宿)03:曾侯乙编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04:木雕双头镇墓兽05:人物御龙帛画(招魂幡)06:跪射俑 WA:再也等不到帝王来号令他们07:战国商鞅方井 WA国家的升有了天下的度量。

08:秦始皇陵铜车马 WA怜我扶苏09:里耶秦简 吴骚再也不用担心自己被冒名顶替了10:越王玉 君子端方,温润如玉11:马踏匈奴 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冠军侯 少年将军霍去病 23岁逝世 天妒英才12:五星出东方锦护臂 WA丝缕的叠加构成锦缎,颜色的集合拼出画面与文字,美好的愿望,浓缩成千丝万缕,被细密编织进这一掌见方的精致里。

13:四神纹玉铺首14:熹平石经 石头冷硬,自藏深意15: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和世界相遇16:素纱单衣 49g17:长信宫灯 WA时间似光,生命如烛18:二十八宿圆盘圭表 天行有常 周而复始如期而至 是为天地之信 以利万民 生生不息19:狸猫纹饰漆盘 君幸食20:算筹 不觉明厉21:错金铜博山炉 烟岚造境22: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 长毋相忘 不求万人之上的国王独宠一人,只求两人之间的私语,常系腰间。

跨越千年的狗粮。

23: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WA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上。

过客来来往往,相视一笑,万物有灵犀。

24:击鼓说唱陶俑“俳优”WA自嘲是所有幽默中最安全的方式。

我想我是幸运的,我的生命远比我的寿命长久。

汉高祖的剑,飞将军的弓,卓文君的罗曼史。

 5 ) 呈现文明的另一种方式:回赠给超越想象的时代

第二季时间跨度是战国秦汉。

这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的诸侯国走向大统一的时代。

秦汉时代开创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范式,以及创制的政治制度和形成的国家观念,奠定了后来两千多年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物质与文化成就,均达到了古代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其所创造的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

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史上至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

这个时代创造的文物,其类型之多、工艺之高、形态之美,超越了后世想象。

秦汉紧连战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许多制度得以创制并固定。

从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底层基因。

秦代虽短,但以其超越时代的行动力,创造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制度与体系。

秦代留下的器物,兵马俑及车马器、秦简等,无不令后世仰望。

汉承秦制,其雄放昂扬的时代面貌、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为历史强音。

两汉总体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生产力水平很快达到了古代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表现在器物上,就是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汪洋恣肆的创造力、大气磅礴的行动力,并且精巧的结构与流畅的线条能够并存。

这个极精彩的大时代,以超越想象的创造力,留给我们超越想象的文物。

制片方以有温度的专业、有态度的知识、有情感的信息、有意思的叙事,回望、重建这些文物的影像,让丰富多样、光华灿烂的战国秦汉文物,穿透历史,在今天熠熠生辉。

片子的技术与形式,以及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在国内纪录片界,应该是前所未有的探索。

目前看,应该达到了“超越想象”的目标。

期待后续,也期待中国纪录片能够超越观众想象,越来越好。

 6 )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笔记整理

第一集 鹰顶金冠饰文案:你好 我的对手这顶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马草原。

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

当主人策马飞驰,雄鹰也随之震动,仿佛展翅欲飞。

那时候,草原上没有文字,历史则由他们的对手书写。

在中原文明的记录中,匈奴被称为“猃狁”,“猃”即长嘴狗的意思。

他们贪婪残暴,经常南下掠夺。

然而从草原之王的视角来看,世界很可能更中原的记录不大相同。

游牧的草原相对于农耕的中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意识。

草原民族的饰物上,动物是永恒的主题,它们在匍匐觅食,在互相咬斗,在伺机而动。

而鹰顶金冠饰更是以草原之王的威严,俯视着世间一切弱肉强食。

有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对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战国赵武灵王终于下决心放弃宽袍大袖,学习胡服骑射,一场场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的对决,由此开始。

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

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

但连绵的长城真的能阻断人们的交往么?

长城两侧,且战且和。

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今天,当我们看着鹰顶金冠饰,是否能想起当年那些风一般来去的影子?

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

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你好,我的对手!

鹰顶金冠饰鹰顶金冠饰-简介所属年代:战国时期 馆藏地点:内蒙古博物馆出土地点:鄂尔多斯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阿鲁柴登 于1972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有“草原瑰宝”之誉,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胡冠”。

自战国赵武灵王效胡服骑射以后,胡冠传入中原,将冠上的雄鹰改为鹃尾,即赤雉长尾。

这种冠饰应是武官所服。

匈奴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兵将,可是这种鹰形金冠饰,应是匈奴王或酋长的冠饰。

此金冠通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重1394克。

金冠饰分冠饰和冠带,冠饰呈半球体,其上浮周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

在半球体的冠顶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雄鹰,作俯视状。

整个冠饰构成了雄鹰俯视狼羊咬斗的搏斗画面。

金冠带由黄金铸成,冠带前部有上下两条,中间及其末端之间有榫卯插合连接,两端有榫卯与冠带前部相连接,组成圆形。

冠带左右两边靠近人耳部分,每条的两端分别作成卧虎,盘角羊和卧马的浮雕图案,其他的主体部分饰绳索纹。

第四集 木雕双头镇墓兽文案:天地一角它叫镇墓兽,曾被放在墓穴中,用来保护墓主人的安全。

它双眼圆睁,它吐出舌头,它不是青铜,是温暖的木头。

木头上涂画鲜红的漆色,构成抽象纹路,四只麋鹿角向外生长,预示生命的开始,这些装潢都在暗示着这件文物产生于湿地气候的地区,诞生在楚国的大地。

楚,意为树丛、荆棘。

楚人生活在沼泽地区,他们制作的艺术品,带来浓厚的自然气味,像风、像鸟、像云,没有固定的形态,是中国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份。

如今,楚人的形象,定格在一张窄窄的木片,定格在天地之间的角落。

主人驾着马车经过一棵柳树,三个人兴冲冲地跑在前边,由于并没有采取透视画法,人物像是悬浮在半空,两只大雁飞过头顶,三个人向上望去,仿佛在交换着对天气的看法;黄狗追野猪,借着春季的响动,密切的朋友躲在树下说着悄悄话,谨慎,有人在听呢。

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感遭到楚人的自由气质,它轻盈地存在过,存在于略显沉重的文明当中。

马王堆漆棺,西汉初年,三百多只精灵盘坐云端,它扒开云雾端坐天际,露出婴儿的微笑;另外一只精灵张弓搭箭,瞄准远处;它仅仅捉住升腾的气流,左手向上托起,捧起云朵;这只做出体操般的动作,在云层间游动;云端上,一只孤独的精灵,演奏着思念的歌曲,远远地,它弹琴回应。

在古典时期,一个地区的气候,常常影响着人们的思惟方式,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

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仍然完好。

与天空并肩,和星斗同行。

木雕双头镇墓兽木雕双头镇墓兽-简介所属年代:战国时期 馆藏地点:荆州博物馆出土地点: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木雕双头镇墓兽由实心方木底座,兽和头部插两对成年鹿角组成。

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

鹿角向两翼张开,气势雄伟,增加了镇墓兽的神秘感。

镇墓兽的造型,可能与身披熊皮,头套面具,执戈举盾, 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逐鬼怪的方相氏有关。

镇墓兽的头上安装鹿角或木制鹿角,是鹿角具有某种神异之力,对死者在冥界生活起到保护作用。

东周时期的楚墓流行使用镇墓兽,应与他们对地府的认识有关。

镇墓兽在楚地出现后,向外流传,后来各地都出现了镇墓神物,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第八集 秦始皇陵铜车马文案:图谋远方生命若走近边界,帝王也无力逾越,也许,制作一辆精美绝世的车马,才能驶向梦想的远方,拥有这辆车是否意味着不朽?1980年冬天,在临潼秦始皇陵封土的西侧,两乘青铜车马模型先后出土。

一号铜车马是立乘车,也叫作“高车”,车舆、驷马、配饰一应俱全,甚至驭手也被细致刻画,车马以青铜铸造,马身佩戴金、银装饰的配件,局部施以彩绘。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所发现礼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车马,不计工本地用金属代替真实原型,诉说了始皇帝的勃勃野心,背倚死亡,图谋远方。

一号车高152厘米,长225厘米,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尺度令铜车马区别于陪葬系统的其他物象,虽然略显微缩,却不减精致。

这辆车重量超过一吨,然而它并非凝固的雕塑,而是由三千多个零部件组成的灵敏机械,数量庞大,形状各异的零件,挑战了金属铸造与组装的技艺。

修长或大体量的构件采用空心铸造法,宽而薄的,则使用铸锻结合的工艺。

复杂的组件,被分解成简单的元件单独制作,再通过活页、子母扣、销钉或纽环连接,合为整体。

严密拼接的青铜车马再现了大秦制造的优良品质,让我们重温一颗充满理想的心。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自称始皇帝的嬴政意图制造完美的国家制度,设置由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书同文,车同轨,修筑通达天下的道路。

秦朝高速公路、直道和驰道很快诞生,车轨距离的国家标准也随之出现。

秦始皇沿着自己铺设的道路先后五次驾驭车队巡游疆土,他的生命终止在旅途,曾经最威严的人间仪仗,化作驶入陵墓的悲壮行伍,陵墓之下,另一组车马整装待发,静候主人的魂灵。

帝国沉埋,青铜剥蚀,从未启程的座驾是否真的能够疾驰,到达远方。

秦始皇陵铜车马秦始皇陵铜车马-简介 所属年代:秦 馆藏地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 类别:青铜器秦铜车马,中国一级文物,1980年12月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出土,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铜车马一组两乘,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

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

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

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

一号车车前驾四匹铜马,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

车輢(车箱两旁人可以倚靠的木板)较低,四面敞露,车舆内竖立着一个高杠铜伞,伞下有一立姿御官俑,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

一号车是秦始皇乘舆中的立车,又名高车。

一号车虽然有伞但四周敞露,又配有兵器,实质上应该是兵车。

蔡邕在《独断》中记述秦始皇法驾卤簿的车马仪仗时曾说:“又有戎立车以征伐”,说明了立车在皇帝车队中用以开道、警卫和征伐的作用。

二号车辔绳末端有朱书“安车第一”四字,由此可认定其为古代安车。

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单辕双轭,四马分两服两骖。

马高90.2厘米—93.6厘米、长110厘米—114厘米,通体白色,仅鼻孔、口腔等处施粉红色。

车舆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很小,仅容御手就座。

青铜马车中,头戴双卷尾冠,身穿长襦,腰佩短剑的御官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

后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舆,舆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

主舆四周屏蔽,后边留门,门上装有可开闭的门板;前部和左右两侧开窗,前窗装有能够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镂空窗扇,左右窗则以夹心的方式安装着可推拉的菱格形镂空窗板。

舆室的顶部罩着一面椭圆形的穹窿式篷盖,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

舆底上铺有一面绘满几何纹的铜板,象征柔软的茵垫。

车舆内外遍施精美纹饰,其中舆室屏蔽体和车盖以夔龙与凤鸟纹为主。

舆的周边及前室的内外则饰以流云纹、几何纹等纹饰。

第九集 里耶秦简-秦朝县城那些事儿文案:秦朝县城那些事儿2018年,一批国宝的数据复原工作正在进行中。

里耶秦简,现藏于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这些木片看似不起眼,但模糊的文字却隐藏着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来自秦朝的一座县城。

2002年6月,湖南湘西里耶古城一座古井里发现的三万七千四百余片秦简震惊世界。

“这片秦简上记录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字迹已经很不清晰了,它经过火烧过,水泡过,就很难再现它本身的这个原貌,但是我们通过一些技术,比如说多光谱的采集,可以把它很好地再浮现出来”。

“南阳户人荆不更郑不宝,妻曰有,子小上造虒。

”两千两百年前的一户人家,户主郑不宝,享有爵位不更,他的妻子名叫有,两人还有一个未成年儿子造虒,当年他们生活在南阳里。

现在这家人在这片木简上团圆。

“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的户口本,我还知道有一片更像身份证”。

“故邯郸韩审里,大男子吴骚,为人黄皙色,隋面,长七尺三寸。

”23个字介绍了一位来自原邯郸韩审里的男子,他叫吴骚,皮肤有些黄,椭圆的脸,身高一米七左右。

有了这块简,吴骚可以避免被冒名顶替,官员检查人口流通也有据可依,即使他的身体已成为尘埃,但木简还记得他的样子。

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全国共有四十多个郡。

地处洞庭郡的迁陵县并不起眼,这里的大小官员也很平凡,他们当年日复一日书写完成的官府文书,便是现在的里耶秦简。

大部分的木简记载的是秦王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后的秦代,其纪元由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9年,一年都不少,记事详细到了月和日,大量的木简一枚便完整地记录了一件事,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县,一个县浓缩于一片木简。

三万七千多枚木简,就像是一部秦朝县城生活的百科全书,写满了当时的各个方面,有通邮,有行政建置,有买卖、算数和记事等,全景式展现了郡县制下一个秦朝县城的管理和运行。

始皇二十八年,迁陵县服役人的死亡率颇高,每六又六十三分之五个人当中便有一人死亡;始皇三十二年,迁陵县的仓吏将祭祀剩下的一斗半酒卖给了城;始皇三十二年,迁陵县共有户数五万五千五百三十四户;甚至还有三片目前可见最早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在正史当中,对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用近20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三万七千多个从前,这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继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

那时的小吏与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里耶秦简里耶秦简-简介 所属年代:秦朝 馆藏地点:里耶秦简博物馆出土地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

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

涵括户口、土地开垦、物产、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奴隶买卖、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相关政令和文书,公文中的朔日干支是研究秦汉时期历法的重要依据,数量众多,内容详备的公文形式,为研究秦汉公文制度打开了新的窗口,极大地增添和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

秦简的整理结果已经证明,它不但是一本秦代的百科全书,更为我们了解秦代历史,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实录,提供了一个全息式的思维空间。

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

第十一集 霍去病墓石刻文案:磐石之志汉武帝茂陵不远处,便是名将霍去病的墓葬,形如祁连山。

当年山上的石刻,气势依旧,纪念和陪伴着,中国历史上的少年将军。

一块整石浅刻的人,带着痛苦的表情,像一个问号。

当求生存,或求生存而不可得,一场战争无可避免。

中原肥沃的土地吸引来了怪兽,表情透露着贪婪与凶残。

羊已入兽口,弱肉强食。

匈奴是西汉前期在北方草原上兴起的游牧民族。

他们控制着西域,强悍的骑兵屡次进犯汉边界,这是令人畏惧的对手。

这匹隐在石头中的骏马,头上仰,作势跃起,就像公元前140年的汉朝,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霍去病出生。

汉朝刚刚建国62年,像一匹年轻的骏马,要跃上世界的舞台。

体形粗壮的石人,掐着一只凶猛的野熊,昭示着战争的惊心动魄。

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六天转战匈奴五部落,这位19岁的少年,孤身进入敌人的营帐,一个人,却仿佛拥有千军万马,让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归顺大汉。

一匹威武的战马,气宇轩昂,凛然难犯。

马腹下的匈奴人,仰卧在地,右手持箭,左手握弓,垂死挣扎却无法动弹。

公元前119年,21岁的霍去病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祭地禅礼于姑衍山。

之后,霍去病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汉朝,从此可以直面更辽阔的世界。

司马迁形容这闪电般存在的生命:“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

闪电耀眼,闪电短暂,公元前117年,23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

石雕无声、荒野长吟。

这些拙朴、粗犷的石刻,不同于后世的写实风格,是汉代艺术的杰作。

“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

亦如闪电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头里的生命浮现出来。

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它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霍去病墓石刻霍去病墓石刻-简介 中文名称:马踏匈奴 所属年代:西汉现存地点:陕西省兴平市道常村西北霍去病墓前 材质:花岗岩霍去病墓石雕是一组纪念碑性质的大型石刻群,存于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系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石刻匠师所雕造。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18岁任剽姚校尉,受汉武帝重用,参加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后升任骠骑将军。

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至元朔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五年之内,六次出击匈奴均获胜。

汉武帝曾因他屡建奇功,为他修建宅第,他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千古名句。

这位青年将军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仅24岁。

汉武帝特地在茂陵东面不远处,选定霍去病的墓址,建大冢似祁连山,来纪念元狩二年霍去病在河西战役中取得的关键性胜利。

并令中府工匠为他雕刻巨型石人石兽置其墓前和墓上以表彰他的功勋。

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

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

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野兽食羊、卧牛、人与熊、野猪、卧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两件。

第十七集 素纱单衣文案:云想衣裳两千多年前的一天,西汉长沙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下葬,贴身侍女挑出她最喜爱的几件衣服,仔细叠好、封箱,放在她的棺木旁。

这一件是她的最爱,它没有衬里,轻薄,通透,柔软,神秘。

可以想象,当辛追夫人,把它套在各种华服的最外面,华服上艳丽的纹饰在这层薄纱下,若隐若现。

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宴饮聚会的焦点,这就是素纱单衣。

20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在创造这样的朦胧之美。

直到今天,它透露出的韵味,一直吸引着后人去追寻它的绝代芳华。

“平肩,宽袖,直身,它不强调合体,但服装和人体之间有一种内空间,有空气在流动。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一座汉代文化的宝藏。

因为墓主人的贵妇身份,这里又好像是发生于地下的一场汉代服装秀。

1972年到1974年,这里一共出土了数百件汉代丝织品和衣物。

其中最令研究人员感到惊叹的就是素纱单衣了,但在地下埋藏了2000年后,蝉翼般清透的素纱单衣,已经非常脆弱。

今天的人们只能尝试通过复制来再现它起初的样貌。

整件衣服长1.28米,两袖通长1.9米,即使算上纹锦镶边的衣领,衣袖口和衣襟边缘,整件衣服一共只有49克。

南京云锦研究所,正在第二次尝试复制。

因为之前制作的复制品总是比素纱单衣要重。

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素纱单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1.2旦,也就是说,制作素纱单衣的丝,每9000米只有11.2克,而今天最高级丝织物的纤度也要14旦左右。

原来经过千年进化,现代的蚕越发健壮肥胖,吐出的丝也就粗了很多,蚕宝宝即使想瘦,却已经回不到当年细若游丝的身形了。

西汉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意思是丝来的地方。

这些丝穿梭着经纬,也织就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气质。

衣着会让人们找到自己,安安静静交叉的领子,直身的不合体的形制,让素纱单衣在穿着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随机的线条,这样的衣物并不捆绑着身体,相反,穿上它的人,神采可以随着衣裳起舞,自在地飞扬。

“它是自由的,人体在里面也是自由的,人洋洋洒洒的,很自在,很心定,我认为它是一种自由。

”礼仪之大,称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

素纱单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却仍然在影响着2000年后的中国人。

它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千古传奇,但又与今天的生活并无沟壑。

因为,它就是属于中国人的自由,浪漫的样子。

素纱褝衣素纱单衣-简介 中文名称: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馆藏地点:湖南省博物馆出土地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类别:织绣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襌”音dān),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墓主人的身份证实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而袖口较宽。

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几何纹绒圈锦为缘饰,其方孔纱的织物孔眼均匀,布满整个织物表面,织物密度稀疏,经线密度为每厘米58根,纬线密度为每厘米40根,因此素纱孔眼大,透光面积在75%以上,每平方米织物仅重12克,质地轻柔透亮。

故出土遣册称之为素纱襌衣。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共用料约2.6平方米。

整件素纱襌衣分量仅49克,不足一两。

除去袖口和领口部分,其余重25克左右。

第十九集 狸猫纹漆食盘文案:漆盘上的喵星人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天下和平,社会气氛积极向上。

长沙丞相家中出现了一种纹样独特的盘子,它,就是狸猫纹漆食盘。

圆圆的眼睛,胖胖的身体,尖尖的耳朵,与我们今天的家猫并没有太大差异,但它的出现并不简单。

前爪稳稳落地,保持绝对的安静,两只耳朵竖起,进入警戒状态,尾巴高高翘起,预示着尚未驯服的野性。

朱砂勾画双眼,目露凶光,说明它是个狠角色。

猫,这种憨态可掬的形象,在汉代之前并不多见。

比如西周时期的伯矩鬲,它的腹部装饰着牛头,看上去威严庄重。

这种设计思路曾长期占据古典时代,力求表现拥有者的权威。

但是一进入汉朝一切都改变了,经历过大分裂的国家刚刚从战乱中苏醒,他们所制造的器物无不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精神。

狸猫纹漆盘上只有简单的三个字:君幸食,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吃好喝好。

可爱的猫,简单的字,实用至上,兼顾美观,一个新兴国家的形象跃然而出。

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猫,大大方方的栖息在贵族的餐盘上,呼吸着新时代的空气。

画面上正中央的女子就是狸猫纹漆盘的拥有者之一,辛追夫人。

这张照片是根据科技手段复原的头像。

她的生活可能并不快乐,丈夫在她青年时代去世,晚年又失去了儿子,本人也患有冠心病和胆结石。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狸猫纹所代表的长寿、安康,并未在辛追的人生里完全实现。

但是,正是因为她的选择和使用,我们才得以见到如此圆润的弧度,黑红二色的和谐搭配,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绘画艺术,这三者完美结合于一方盘子上,呈现着一位汉代女子的小确幸。

简单的祝福,可爱的喵星人,或许能让孤独的辛追夫人感到一丝温暖。

在吃饭的时候想起家庭团圆的温馨时刻,“君幸食”三个字与用户直接对话,赋予餐具以人文关怀。

君幸食,请您吃得开心。

我们也愿用同样的话,送给每一位热爱文物的观众,祝您每天都吃得开心,吃得舒坦。

狸猫纹漆食盘狸猫纹漆食盘-简介 中文名称:彩绘猫纹漆盘 馆藏地点:湖南省博物馆出土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 类别:盛食器规格:高6.2cm,口径27.5cm 朝代:西汉 旋木胎,盘内黑漆地上画三猫一龟,类似近代写生线条。

猫用红漆单线勾勒,内涂灰绿色漆,朱绘耳、须、口、眼、爪、牙和柔毛画面特别突出了猫大睁的双眼和长尾巴以及乌龟的长颈,形象颇为生动。

三猫一龟的周围以红色和灰绿二色绘云纹。

盘口沿朱绘几何图案。

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外底朱书“九升”和“轪侯家”。

画面整体呈同心圆的形态向外扩展,构图讲究对称。

从盘内铭文“君幸食”可知,这是盛食之盘。

“君幸食”是劝君进食之意。

龟代表长寿,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祥瑞,与龙、凤、麟并称“四灵”。

而狸纹作装饰并不多见。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驯狸捕鼠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

西周以前的猫并非是受人喜欢的家猫,而是体大性猛的野猫,古代称之为狸。

我国最早的驯狸捕鼠的记载见于春秋战国时期。

《韩非子·扬权》中有“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

”《吕氏春秋》中有“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狸处堂而众鼠散。

”记载的是驯狸捕鼠的情景。

汉代时仍称猫为狸。

《淮南子》记载:“譬尤雀之见鹊,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余命矣”、“狸头愈鼠,鸡头已瘘,此类之推者也。

”《说苑》(汉刘向著)就谈到养狸捕鼠,并称在民间买到捕鼠的“百钱之狸”是很容易的。

从唐宋开始,驯化的狸被称为“狸猫”或“猫咪”之类,狸便成为民间普遍的家养动物了。

猫与龟的组合,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

第二十一集 错金铜博山炉文案:烟云的计算在富于动势的丘壑林泉之间,出没着警觉的虎、豹、猪等野兽,以及伺机捕获它们的猎人,而这一切都被身居高处的猴子看在眼里。

两千年前的捕猎场景,被定格在了一只香炉上——错金铜博山炉,中山靖王的心爱之物。

创作者最终将炉盖联想为山峰的那一刻,便让这尊错金铜博山炉,在艺术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笔。

香炉通高约26厘米,底座三条镂空的跃龙,头上仰托起炉盘,炉身为豆形,炉盖被表达成了山峦。

然后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在空白中诠释峰峦的边界?

流行的云纹发挥了奇效,错金工艺醒目了升腾旋绕的云气,赋予整座山峰充盈的神秘感。

如果仔细跟踪云气的动势,你会发现云和石头连贯为一体,也可认为云气的末梢凝固成了山石,或层层叠叠的怪石表面浮动着轻微的烟岚。

而涌动在山脚下的,是云纹盘绕,还是海浪涌动,亦或为了营造两者皆可的错觉。

良工巧匠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视觉处理,留给了后世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能将整个世界变成它的留白。

事实上,类似的意象组合在汉代艺术中比比皆是,我们缺乏西汉人对立体山峦设计动机的直接记载,不过后世人普遍相信与蓬莱三岛或昆仑仙山有关,在六朝以后的诗文里,人们习惯将山形的熏炉称为“博山炉”。

烟云溢出孔隙,慢慢地,博山炉被造了境。

线条粗硬的动物们因烟云而跃然,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

炉中虽无仙人,却显祥瑞。

此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在山水意象通过卷轴绘画给人们带来想象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3D思维表达,他们通过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

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错金铜博山炉错金铜博山炉-简介 中文名称: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馆藏地点:河北博物院出土地点: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 类别:青铜错金器西汉错金铜博山炉,是西汉香熏炉。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刘胜墓),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通高26厘米,足径为9.7厘米,重3.4千克。

属铜质、错金,炉身呈青铜器中的豆形,由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组成,系分别铸造,用铁钉把炉座、炉盘铆合在一起。

炉盘与炉盖作子母口,随意开合,便于放取香薰料。

通体满布错金纹饰。

炉体饰纹饰自然流畅,金丝粗细得当,细的犹如毫发。

炉座圈足用细金丝错出卷云纹,座把透雕三条腾出波涛的蛟龙,蛟龙头部托住炉盘;炉盘上部和炉盖则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群山叠嶂,象征着海上的仙山、传说中的仙境——“博山”(故称“博山炉”;也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博山纹饰并非象征仙山,而是以“尺木”为主源),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活泼机灵的小猴蹲坐在山峦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们有的身背弓弩巡猎山间,有的或追逐逃窜的野猪,气氛紧张,几棵小树点缀其间,刻画出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

细部又使用错金勾勒渲染,云气纹线条圆转,与起伏的山峦相融合,富于灵动之气,使景物更显生意盎然;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香料点燃后,香烟从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会产生山景迷蒙,群兽灵动的奇异效果。

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求仙和长生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

高超的铸造技艺充分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据该《发掘纪要》,这件博山炉放置在1号墓后室的小侧室中,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发掘队的专家推测此炉“大概是象征在沐浴时焚香用的”,并认为《西京杂记》所载汉代长安城(西汉都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里巧匠所能够制造的“九层博山香炉”,或许同出土于刘胜墓的这件错金铜博山炉相类似。

也有观点认为,该炉可能就是在长安制作或曾在长安皇宫中使用过。

第二十二集 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文案:闪烁腰间的誓言这枚银带钩藏着迷人的秘密,它出土于西汉江都王刘非的第十二号陪葬墓,主人是他的妃子淳于婴儿。

他们的约定刻在这带钩隐秘的地方,被淳于婴儿生生世世珍藏,在公历纪元开始前带入墓葬。

公元后的两千零九年,我们发现了他们曾互道过的誓言:长毋相忘。

它像兵符一样,自中间一分为二,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有“长毋相忘”的四字吉祥语。

动人的情话安全地隐在钩身之间,看来这誓言不想昭告天下,也不会时常被提起,这是只属于它主人的情真意切。

这种隐秘在汉王朝,尤其不同寻常。

大多数汉朝人是不习惯含蓄的,他们把对美好的向往,情感的渴望,甚至是道德标准、社会秩序,化作吉祥语,写在显眼的地方。

比如想寄予相思,他们便会在铜镜上写道:“见日之光,天下大阳,服者圣王,千秋万岁,长毋相忘”,一见到太阳,天下便也明亮,哪怕过了一千个秋天或是一万年,我们都不要忘记对方,他们刻下“诚信”的印章以示警醒。

毫不掩饰的表达,对富贵的向往,也会强调下规则,或者是说说忧伤。

就连带钩,这种起源于春秋,用来系腰带的日常挂钩,也被汉代人安放了足够多的想象力,绝不会因为小就甘愿低调。

汉代带钩,材质纷繁,造型各异,以精美的动物造型居多,横可束衣带,竖可悬物件。

看这些乐舞俑欢乐的姿态,想象在彼时,满堂之坐,视钩各异的聚会中,大家欢聚,聚会宾客热烈的交流着各自五花八门的带钩珍藏。

相比之下,淳于婴儿的这枚小带钩,外貌实在算不上突出。

钩首是一个简化的龙头,有着鼓鼓的眼睛,挺立的双耳,钩身装饰着汉代独有的典型云纹,云纹处有鎏金。

不同于汉代人纯粹直接的表达方式,深宫里的爱情誓言,被这带钩普通的外表完全隐藏。

不求万人之上的国王独宠一人,只求两人之间的私语,常系腰间。

这伟大的盛世同时包容过隐秘和张扬,或许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未央”和“毋忘”的是中华民族对汉文明的情感延续。

汉代人的吉祥语,也是历朝历代人们共同的企盼,在现代生活中仍然被沿用下来,穿越千年,还透着微光。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敢说,敢当,就当此生此世是梦一场,忠于内心,活得敞亮。

长毋相忘银带钩长毋相忘银带钩-简介 出土地点:大云山汉墓 馆藏地点:南京博物院规格:长3.7cm、高1.8cm 朝代:西汉大云山汉墓墓主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

《汉书》中对刘非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行:“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两年立为汝南王,吴楚反时,非年十五,有材气(古时指代力气雄武),上书自请撃吴。

景帝赐非将军印,撃吴。

吴已破,徙王江都,治故吴国,以军功赐天子旗。

元光中,匈奴大入汉边,非上书愿撃匈奴,上不许。

非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骄奢甚。

二十七年薨,子建嗣。

”刘非是汉景帝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其人骁勇善战,被封王至江都,管理以前的吴国(包括江苏、安徽的淮河南部、浙江绍兴、江西一带),并因战功获得天子赐予的旌旗。

而“长毋相忘”银带钩,出土于江都王陵12号陪葬墓。

墓主人是刘非的一个妃子--淳于婴儿。

据墓中出土的铭文器物考证,墓主淳于氏仅为江都王第三等级的妃嫔。

“长毋相忘”银带钩,器长3.7cm、高1.8cm,钩体为龙首形,钩身错金,图案为流畅的圆涡形云气纹。

普通带钩都是整体结构,中间分不开,而这个带钩整器能够沿着中线左右分开,分成大小相同的两半,也可以利用内侧铆钉扣紧,合成一钩。

榫卯扣合,银带钩的内侧刻着铭文,凸面阳文、凹面阴文,铭文是一句两千年前的定情誓言“长毋相忘”,字体为小篆。

钩钮底部使用不同金属铸造出三个同心圆,寓意“永结同心”。

第二十三集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文案:万物有灵犀一只犀牛从陕西走来,抖落身上的尘土,昂首望向前方。

它喝醉过,但现在清醒,它叫犀尊,是一只酒壶。

它的臀部隆起,尾巴弯成一个挂钩。

倒酒时,扣住挂钩,借助杠杆原理,以蹄子为支点,撬动整体,酒从嘴边的流管倒出。

背部的小盖是容器的入口,又恰似犀牛的背囊,颈部层层褶皱,头上两根犄角,凹陷的眼窝里,黑料镶嵌成小眼珠,骨骼、肌肉,层次分明,焕发生机,四只蹄子落地平稳,每只三根脚趾,可见制作者曾近距离仔细观察过犀牛。

金丝银线,把雨林中的雾气变成凹凸的云纹,包裹着毛发刻进犀牛表皮,闪耀着大自然中肉眼无法察觉的光彩。

错金银工艺在铜器表面錾槽, 镶嵌金银, 再用厝石打磨,创造出华美而装饰味浓郁的图案。

弩机上,飞鸟、蛇、鹿、虎、猪,20多只动物,轮廓细如发丝。

朝天鼻,金条纹,长尾巴,突显出虎的身姿。

繁复的工艺,恒久的材料,凝固人与自然的默契,百态丛生的真实动物,聚集一堂,揽括生命美好。

久远的时空里,无数生命来过又离去,而后地球上出现人类。

描摹和形塑生命大约和人类文明同样久远,人们以各种材质模拟大地生灵,愿与动物共享自然。

三千多年前,犀牛足迹遍及华夏。

可以想象,那时北半球温暖湿润,草木丰美。

商王猎获犀牛,契刻在甲骨上,有孕不捕,小兽不捕,按规范捕得猎物记作“获”。

两千多年前,汉代人在外邦朝贡的珍奇中,偶尔能够看到犀牛的真容,它们的原型今天被称为苏门答腊犀牛,它在犀牛家族里体型最小,胆子也小,不爱争地盘。

西汉以后,地球转冷,加上人类活动频繁,敦厚的苏门犀被迫迁徙,如今仅仅零星生活在热带雨林和沼泽中。

犀尊送走了犀牛,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

过客,来来往往,相视一笑,万物有灵犀。

错金云纹青铜犀尊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简介 出土地点: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类别:青铜器 朝代:西汉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为西汉时期铜器,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县吴乡豆马村。

长58.1厘米,宽20.4厘米,高34.1厘米,重13.34千克,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肌肉发达,比例准确,体态雄健,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形象。

尊腹中空,用来盛酒。

尊背有椭圆形口,口上有盖。

犀牛口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握住犀尾轻轻抬起时,腹腔内的酒液便从圆管流出。

犀尊身上花纹是用黄金和白银的细丝(或细片)镶嵌而成。

工艺精湛,逼真自然,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衬生辉,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

 7 ) 摘抄

生命若走进边界,帝王也无力逾越。

曾经最威严的人家仪仗,化作驶入陵墓的悲壮行伍。

陵墓之下,另一组马车,整装待发,静候主人的魂灵。

——秦始皇陵铜马车它们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

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

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

——跪射俑

 8 ) 文案无敌 写下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话

鹰顶金冠饰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

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地生长,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里耶秦简那时的小吏和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霍去病墓石刻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它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素纱单衣 礼仪之大,称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

击鼓说唱陶俑我是活在市井的民族精神,是高贵的隐士。

你看到我开怀大笑,那是因为我很严肃。

 9 ) 器物的记述

文物不等于随葬品,这些物件是当时生活的缩影,甚至像商鞅方升记录了变革,开启了一个时代。

文物本身就是情绪意志的具象,不需讲解太多,每一个细节清晰表露,看久了,我们便能自然领会。

透过陶土的指印、玉石的刻痕、斑驳的铜锈、闪亮的铭文、飞舞的漆饰、平静的木简、流淌的鎏金、交织的丝线,我们看见民族的荣耀,看见君王的心志,看见贵族对富足生活的珍惜享受、对沟通神明的渴望,看见人们不畏攻伐残酷奋勇向前的热血同时怀着安然于桑田生活的沉着之心。

我们看不到负面的东西,这些器物不会记述困境与失败,但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烦恼与私欲。

沉沦、隐忍、争鸣、重生,就要花一番时间去想象了。

精美锋利的剑却是由卧薪尝胆的艰辛岁月淬生,极尽纷繁的尊盘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工匠为孑然一身的贵族设计,华丽精致的纹饰之外是一片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平和气氛,拙朴粗犷的石雕更是刻录了名将灿烂的一生,丹顶鹤的翅骨被制成骨笛流转生命之音,与人共鸣。

从对斗转星移的凝望、对生命轮回的探寻,到对烂漫天国的畅想、对沟通天地的向往,到宣泄复仇的心志、威加海内的信念,到最终回归温暖生活的平静。

相伴这些器物,生活逐渐产生了宽舒的轮廓,并慢慢长成生命的形状。

四千年,人性全面觉醒。

生命无常,时间偷走了身边的美好,所以有了承载渴望、恒心的器物,伴随人们一步一步撑到无声的终点、静默的起点。

黯然中坚守,又是两千年,不强求有人倾听,但不会淡忘,谁都可以去聆听她的心声,记忆都已融入器物的灵魂。

此刻的文物,彼时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一件手工器物,凝聚了制作者的设计思考,更融入了时代的情绪与哲思。

壶身静默,却非无声。

岁月的厚重,天地的深邃,金木玉石的气息,彼时人们所思所向,应该再去博物馆里仔细看一看这些器物,才能体会。

 10 ) 长毋相忘

E4:木雕双头镇墓兽 荆州博物馆 木“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楚人的自由气质。

它轻快地存在过,存在于略显沉重的文明之中。

”“在古典时代,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

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E6:跪射俑 秦始皇陵博物馆 陶胎彩绘“星辰旋转天穹,山河蔓延大地。

人为重现的景象,拥有扭曲时间的魔力。

镜子之外,肉身已经逝去,镜子中,士兵却被赋予恒久的人格和生命。

他们抵御着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

”“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

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E14:熹平石经 残石 西安碑林博物馆 石“汉字历经演化,有繁简之别,有通假异己。

文字是文明传承的根本,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熹平石经开创了文字校正之先河。

石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体,成为梳理传统文化的重要凭据。

”“汉人早已用行动表明,回溯是为了接近本真。

石头冷硬,字藏深意,它召唤着历代有心人,将残片从各处找寻。

”E15: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山东博物馆 石“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间,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均先后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他们的智慧与人类相遇,构成了多元的世界。

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它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它们交汇,它们奔腾,它们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E22:“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 南京博物院 银“长毋相忘”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短评

还是熟悉的配方。

9分钟前
  • 黑道少女沈來迟
  • 力荐

好无聊。。。不喜勿喷,个人感想。超枯燥。

10分钟前
  • Wendy
  • 较差

没想到你们是这样的国宝

12分钟前
  • 一口一个小饼干
  • 推荐

洗完澡護膚、吹頭看幾集,看完基本就忘系列。

13分钟前
  • 半點
  • 还行

越来越矫情

16分钟前
  • 青舟
  • 较差

广告

21分钟前
  • 还行

连着第一季一起看的,很棒。

26分钟前
  • 黄麦麦
  • 力荐

最喜欢漆盘上的喵星人这集,看了好几遍😄2024

27分钟前
  • 安宬遐
  • 还行

这种质量的纪录片再做多一百集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32分钟前
  • ~Rachel~
  • 力荐

前三季看完,拍摄形式最有想法的是第三季,但是第二季文物的质量是高过第三季的

33分钟前
  • FWSWU-LLDAF
  • 力荐

文案制作都绝了

38分钟前
  • 弥香
  • 力荐

文案加分,尤其看到自己去过的博物馆,看到的实物真的很激动,博物馆去一次是真的不够……

40分钟前
  • tonight
  • 推荐

央视老爹又厉害了,旁白语调都能突然皮起来诶~旁白说:“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弹幕就刷:“已查收~”

42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文案和内容依然糟糕到尴尬...可惜了这么多高清拍摄的文物素材,想想NHK的故宫至宝,简直云泥之别

44分钟前
  • 长啸无声
  • 还行

煽情比之第一季有过之而无不及,文案写得像抒情散文也不是件好事。

47分钟前
  • Nefer
  • 还行

普及历史和文物知识,文案风趣幽默文采飞扬,这样的节目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短了太少了。敲碗坐等第三季。

48分钟前
  • 姚知不是雪
  • 力荐

好看!太好看了!央视爸爸太用心了!第二集曾侯乙编钟,不夸张,我听哭了!

52分钟前
  • 做兔子还是做人
  • 力荐

已查收(比心),第二季特效更多了啊,太萌了!文案一如既往好评,曾侯乙编钟那集真的是让国宝发声啊。第一集听到沈腾的“你过来啊”配上动画笑疯了

53分钟前
  • kokkkko
  • 力荐

听多了就感觉有点矫情,还是应该多点干货,看在某些文物的份上三星半吧

57分钟前
  • Edda
  • 还行

我喜欢这种方式的科普解说,文案好,文物萌!

60分钟前
  • 陌上谁家年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