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雅堂,先不论有人评论说他可能是个潜藏的地下党,或者受党指挥的进步人士,就算他与地下党毫无关系,在这部剧中,他的人性是最真实的。
文化届人士也是普通人,没有经历过流血牺牲的考验和家破人亡的惨痛,就可以毅然舍身成仁,我觉得是不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的。
虽然一开始为了生存,王雅堂选择了妥协和合作,但我认为他仅仅只是为了生存,维持报纸的正常发行不仅是刊发日军的消息,在那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报纸也给港岛内外的各界人士一个了解香港局势的窗口。
王雅堂并没有直接出卖谁,也没有利用自己和其他文化界人士的关系来主动帮助日军去寻找他们,他的妥协在某种意义上是缓解了日军在计划受挫时的狂躁,让邹涛等人有了一点喘息的时间去设法离开香港。
单就王雅堂的内心来说,我觉得他不是没有考虑过一死成就文人的气节,可能是怕死,也可能是有其他的考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到最后的关头,他毫无犹豫地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他人,这个时候我想他已经把所有的顾虑放下,痛快地释放自己内心的想法,死亡是无声的自白,他倒下的那一刻一定是幸福的,坦然的。
这个形象塑造得真实,就在于体现了真实的人性。
香港大营救是一件真实存在的事情但是,这个事情怎么演绎,怎么编写剧本学问就大了所以,这种电影都是现有原著,然后再改编要么就得有个牛X的编剧,然后再拍没错,说的就是同题材的电影《明月几时有》看《明月》还不觉得很优秀,但是,凡事就怕有对比有了这部《香港大营救》,我想,电影学院的老师都有教学内容了,直接比较《香港大营救》和《明月几时有》就能凑成一节课一部电影有多好?
往往是另一部电影的衬托。
一部电影有多烂?
烂的看过的人都觉得浪费时间,不值得为它多写几个字。
可惜了,本片的演员,上了贼船
刘一君之《香港大营救》:很文艺,很深刻,很火爆文/笑傲江湖集导演、编剧、制片人和诗人于一身的刘一君身上带有一股文人的气质,有悲悯和傲骨之心。
这种气质使得他的文字,他的镜头变得柔软,柔软中又带着如刀一般的锋芒。
就像他的先锋诗人的身份标签一样,总会在镜头里流露出那藏于骨子里的傲气,既是对生活的关注又是对现实人生活之困境的表达,既是敬畏又是对文人身份的恪守。
以至于,圈中许多人都称他为“文人导演”。
不过,从他之前拍过的电影来看,如《爱情在线》、《一百万》、《留守孩子》、《父子返乡》等电影,都流露出强烈的人文气质,又颇具故事性与艺术性,令人充满了期待。
今年,刘一君又将镜头对准他钟情的“文人”,与成泰燊、颜丙燕等人拍摄了营救大片《香港大营救》。
该片讲述的是,1941年底,为了营救被日军通缉的文化名人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人,中共地下党员叶伟强(成泰燊饰)联手香港混混潘葆荃(梁俊一饰),与日军斗智斗勇,成功营救的故事。
透过影片,可以发现,导演刘一君的能力。
一方面,指涉的是他建构故事,还原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人文”气质的延续力。
也就是说,刘一君注重了故事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使得这部《香港大营救》呈现出别具风格的主旋律电影,成为继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之后,又一部聚焦文人的不凡之作。
具体而言,谈论《香港大营救》,显然得“重回历史语境”之中,因为它标榜的是还原历史事件,更是为了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虽说,1941年底香港沦陷,滞留香港的数百位中国内地文人、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日军的追捕下,危机重重。
但是,刘一君在处理这一背景时,只是截取了营救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人的事件,展开一场包含了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和日军的三方势力,从而窥探出创作者的叙事策略。
这种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适当的选取,成为了《香港大营救》故事性的绝佳看点。
导演刘一君为了强调影片的饿真实性与刺激感,并且减少历史的疏离感,通过悬疑的首手法,展现出叶伟强营救的紧迫感、邹韬奋、蔡楚生等文化人逃离的紧张与焦急感,乃至日军疯狂屠杀的血腥感。
最终,完成了“大营救”的历史书写。
此外,在影像和镜头的处理上,刘一君仍然花费了一番心思,透过历史背景的布景,颇具力量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灵活自如且快速切换的带有节奏感的镜头,完成了《香港大营救》的“火爆”之气,“人文”之魅。
例如,在叶伟强带领大家逃走时,他留在最后的战斗,无论是飞檐走壁,还是横空飞跃,都在枪炮中一一完成,伴随着各种镜头,呈现出营救前后的风雨历史,以此为我们带来一场扣人心弦的营救。
与此同时,这“营救”本身就带着“人文”的(或者说“英雄”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正是导演刘一君本身所带有的。
从诗人到导演,这些年的刘一君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对中国现实、中国历史的关注与书写。
这种书写,使得他的身上有一股“老派中国文化的情怀”,有责任,而且还浪漫。
在电影《香港大营救》中,刘一君用一颗匠心,用故事性、艺术性的真诚而清醒的姿态完成了历史的书写,透露出强烈的文人气质与浪漫气息。
给大家分享一个刘一君导演版的《香港大营救》地址:https://pan.baidu.com/play/video#/video?path=%2F%E3%80%8A%E9%A6%99%E6%B8%AF%E5%A4%A7%E8%90%A5%E6%95%91%E3%80%8B.mp4&t=-1在刘一君导演微博里看到的,和发行版完全俩概念,剧情、人物、叙事策略都极其讲究,可能是刘导的定稿工作版,不少画面、声音没有后期处理,音乐也是贴的。
但能看出导演完整的构思和艺术处理,真的和发行版两码事,不可想象,这部电影为何以目前的面目面世。
从导演版和发行版巨大的差异能想得出来电影背后导演和片方之间经历了怎样的博弈,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最终看到的是目前这个样子的成片,这大概也是中国电影生产现状的一个缩影。
虽是主旋律,但还是展现了香港的地域特色,梁俊一的男配也是活灵活现!
一定可以入選最佳男配!!!!!!!!!!!!!!!!!!!!!!!!!!!!!!!!!!!!!!!!!!!!!!!!!!!!!!!!!!!!!!!!!!!!!!!!!!!!!!!!!!!!!!!!!!!!!!!!!!!!!!!!!!!!!!!!!!!!!!!!!!!!!!!!!!!!!!!!!!!!!!!!!!!!!!!!!!!!!!!!!!!!!!!!!!!!!
说的是同一个历史事件,但跟《明月几时有》真心是没法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剧情设计,抑或是情节的合理性以及叙事的节奏都是一个字概括:尬!
营救者对自己的身份不明不白的说了几句之后,就问被营救者:我说清楚了吗?
当时我就在想:真的没说清楚啊!
难怪人家邹先生都不相信!
可结果呢,只信了一半的邹先生就开始帮他找其他需要被营救的人。
这……也太草率了吧!
哎……编剧的脑子啊!
还有日本人都要赶来了,许教授居然还在那讲课?!
小混混说:你值一根金条!
许教授义愤填膺的说:我无价。
这些台词太搞笑!
最后在过检查站时,这些乔装打扮的爱国文化人居然集体智商下线,不分开散着走,还凑一堆儿,当一人被怀疑时其他人还上前帮腔,这到底是想走还是不想走啊?
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会是这样吗?
这部电影看着特别费劲!
真替导演着急。
人物关系和台词都尬尬的!
尤其是营救者和白梦瑶的夫妻关系,尬到内伤。
国破山河在,山河若破,魂魄也不可丢。
魂魄若在,山河可复,国家可重建。
山河国家的魂魄何在呢?
在民族的血液之中,在民族的文化深处,而这魂魄的唤起者和传承者是文人,他们会接续文脉,会唤醒民众,会重塑良知。
五四青年节上映的电影《香港大营救》讲述的正是一场营救文人的秘密行动,由刘一君导演,成泰燊、颜丙燕主演。
电影中,国家话剧院演员王晖饰演的教授许灿在日军追捕时还在给学生上课,他气愤激昂地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现在是国破半壁,日本人在东北、华北开办学堂,就是要改变中国的文化,日本人想要从思想上、从骨子里奴役我们。
”成泰燊饰演的营救队叶队长一再催促,日军步步紧逼,许教授却坚持要把话说完:“倘若哪一天整个国家都沦丧了,希望你们还能坚守一个读书人的气节,一个中国人的良知。
”故事从珍珠港事件之后日军占领香港讲起,而有关这些文人的历史却从1941年“皖南事变”就悄然发生了。
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至5月,在中共中央、周恩来的安排下,众多文化名人从桂林、重庆、昆明、上海等地转移到香港。
风云变幻,命途多舛,1942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滞留在港的文化人士,一时间危在旦夕。
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一场惊心动魄的粤港秘密大营救拉开了序幕。
《香港大营救》中的故事正式上演,围绕着如何将茅盾、蔡楚生、邹韬奋等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送出香港展开。
颜丙燕饰演的戏曲名家白玉兰与成泰燊饰演的东江纵队营救队队长本是夫妻,叶队长因儿子在抗战中死去而投入前线,与妻子白玉兰分开了,此次营救中又相逢。
此时日本军队一方面要笼络文化名人,白玉兰在瑶园戏苑摆设灵堂公祭孟砚秋先生,七天连排宋朝抗金名曲《生死恨》,日军将军说“一出好戏,一本好书,抵得上一个师团”。
日军要抓,军统要杀,共产党要救,三方围绕着几个文化名人展开角逐。
而此时只有一个机会出去,因为香港沦陷、粮食不足,日军要在三天内赶走一批难民,办法就是这一批人扮成难民逃出香港。
这一群人种恰好又有导演和演员,化妆成难民,扮演一个新的角色逃出生天。
不禁让人恍惚,这不正是中国版《逃离德黑兰》。
危机重重,信任与背叛、追杀与逃匿,惊心动魄,真实历史中茅盾曾如此评价此次大营救:“这是难以想象的周密安排,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这真是一场秘密大营救。
”文人相轻,更相惜。
《香港大营救》中有一位带着女人的诗人林南,此人名不见经传,也不在营救名单之中,最后化名“方华”逃出了香港,他带着全程红色裙子的女儿,像极了《辛德勒名单》中的那个唯一有亮色的小姑娘。
这个角色让我想起导演刘一君,他曾经还现在都是一位诗人,1990年到1996年主编诗刊《组成》,1991年获“诗韵”国际华文诗歌创作奖,出版过诗集《无限的美》。
去年此时,导演刘一君写过一首《日本和日本演员》的短诗:“日本和日本演员/新片拍摄中/我从日本约来的这个演员/确实感动了我/对于我的每一次指令/他都准确地表现/同时还有独特发挥/是的/他是在演我们的敌人/但他的演技和敬业/让我不知所措/我在导演椅上抽着闷烟/只能偷偷告诉摄影师/把他后景墙上的天皇像/鼻子以上/卡去一半儿”。
这个诗人的角色像是导演自己,他把自己扔进那段乱世之中,炮火连天,他跟随着民国文化名人们从香港逃到大陆,更像是精神的追随。
而这一点像极了徐悲鸿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创作油画《田横五百士》时的心态,当时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徐悲鸿想借历史画来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于是也把自己画进了油画里,那个穿着黄色衣服注视着田横的男子。
《香港大营救》改编自历史事实,融入了导演的个人情怀,把我们引入那段历史,更让我们审视现实。
就像影片最后的一段话“如果没有这次大营救,中国近代文学史、学术史、政治史、艺术史都可能会是另一番面貌……”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真理论断。
这虽然是一部文人抗战的电影,但《香港大营救》并没有局限在笔杆子上,前期悬疑氛围营造得十分出色,看得观众非常紧张。
比如以叶伟强为首的东江游击队,刚混进香港时就显得惊心动魄,首先是遭到日本人盘查,差点露出破绽。
中间在用电报联系的时候,又差点被截获。
而叶伟强在营救过程中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刚开始他加入东江游击队只是为了报仇,通过这些文人才知道什么叫风骨。
尤其是最后的大逃亡,搞笑中夹杂着刺激。
可惜了后面节奏拖沓,收尾突然。
比较遗憾的是香港的背景,却没有多少粤语对白,有些人(那些流亡的文化人和营救者)有些地方哪怕说些唔咸唔淡的粤语也好啊。
还有细节也很不够香港,就以唱戏那段,其实当时香港粤剧是非常流行的,显然京剧很小众(好像没有什么名家流亡到香港)。
对比类似题材的《明月几时有》,许鞍华一个香港人,拍得稍微地道一点,但还是不够香港味。
这是个好题材,但拍得还是太一般化了。
谍战不谍战,动作悬疑也不足,文化情怀精神内涵也是远远不够(《无问西东》那种)。
人物也不出彩,成泰燊流于泛泛,颜丙燕更基本没什么表现。
那个田牧宸,有点像盗版的林峰哈。
江湖传说,霍英东曾经用船帮内地运过不少重要物资甚至是罪犯、特工,霍英东传奇的一生值得拍电视剧,而且是爱国商人,绝对的正能量主旋律。
想起了另一人物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父亲船王董浩云。
这部电影的失败,有点像当初珠影的《秋喜》,不伦不类之过。
最后,特别点名陈晓雪,戏份不少嘛,演得不错,继续努力,还颇适合民国戏的,争取演些抗日剧,我觉得比很多剧的女一女二都上镜而且有戏。
影片几句台词很经典:信一半,就等于全信。
爸爸我们不要家了,爸爸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日本人再牛逼,迟早会滚回日本,中国还是我们中国人说了算。
影片包涵密码战,斗智斗勇,在全日军邀请文人去大东亚共荣圈报道,结果没一人去,反应了中国的爱国举止,现在需要这样的影片来让大家爱国,全片整体紧张感较强,影片白梦瑶说话感觉有点怪怪的,说的不自然,拍摄有点粗糙,整体下来主旋律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云联惠?
一次生离一次死别。生离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重逢希望也慢慢削减。等到放弃的那个时刻,突然重逢。那种喜悦幸福以及不敢相信充斥全部。来不及叙旧,来不及谈情。猝不及防,亲眼看着,死别。这时候反应过来,却只剩下心痛与悲伤。
呵呵,历史的标签都不想加上
和明月几时有一样的故事……不过有戏王撑着整部戏
僵硬
抗日题材的,情节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在抗日神剧泛滥银屏的当下,看到《香港大营救》以清新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来展现这段不能遗忘的伟大营救,影片紧张感一环套一环,看到主旋律崛起希望。
全程在讲什么的搞不懂,有点抗日神剧的味道,剧情烂的很
片子质量一般,但却很让人共鸣。连侵华日军都知道文化的重大积极影响,而我们有些人却很不以为意,近几十年,中国文化被糟蹋到了何种地步
正好前段时间书里读到颜丙燕,这部电影里饰演白梦瑶,总体来说拍的一般
好好的一个题材,拍的稀碎稀碎的,比呕吐物还难以收拾
剧情无条理,无重点
电影很好值得游荡在都市剧的人们观赏,价值体现
2018.6.22
爱下国
线索并不明晰,主角人物并没有立起来,然铁骨铮铮,在乱世中,我们能依赖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我们自己独有的民族身份,只要朝着光明方向,和同道人携手并进,我们就能走到康庄大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国家,国家的建设者正是我们自己。我们要为自己每天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做出的成就骄傲。
这特务临死之前一抢打到人心脏,是个什么神奇操作从教堂跳下去那里是认真的吗(⊙x⊙;),拿个绳子就能荡到对面楼他是有闪现吗?一下从二楼瞬移到一楼还能躲手榴弹
太刻意的贬低对方战力和太刻意夸大己方战力以及刻意到太低级的煽情都是很掉价的设定,况且本片上限已不高。
剧情紧凑 全程都很紧张的看完了,很不错的片子,近些年少有的历史题材佳作
选题展开深度不够深邃,颜丙燕戏份过少。完成度还行。同样这个故事,如果把演员、语言全改为欧洲的,大概感观会有很多不同